① 为什么人们看电影时要刚到结尾就离开座位
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经常看到大家刚刚到电影快到结尾的时候就收拾东西,电影只要一结尾就立刻从匆匆从影院走出,甚至连花絮和隐藏剧情都不看。有时会遇到大家已经走到门口了,突然发现有隐藏剧情,于是站着看完然后快步走出去的情况。大家真的那么急吗?
当然也是为了追星,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影明星就是那帮演员大碗,一部分电影爱好者还知道有重量级导演,但对于我这种「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电影明星大碗还包括:,叶锦添、袁和平、杜可风、赵小丁、张叔平等等等等这些名字,他们也会出现在电影的字幕里。还有很多时候看完一部电影,觉得电影摄影/音乐/编剧不错,然后就会在字幕里找到相应的职业,找到相关作品,电影对我来说不止于演员与导演。
② 为什么在电影院看电影不把片尾曲听完再走
同意,美国电影观众的习惯就是看完字幕才走,所以美国的电影习惯于在最后放字幕的时候设计一些小片段同时放映,或者在最后留一点小花絮,比如《哈利波特3》,要么干脆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直接把主题曲的MV附在最后,要么像《红磨坊》最后有一点深化主题的片段。以前看过成龙的一个采访,说香港电影观众最早也是不等字幕放完就走,后来成龙就把NG的花絮做成短片放在最后,于是观众的习惯满满就改了。其实我们需要的也是这样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旦开了头也就自然适应了。
③ 电影还没放完,电影院有权亮灯吗
这个不好说,
按说应该hi不可以的,
那属于是没有放映完呢,影片还在放映中就开灯,影响了观众观看,是不对的!
④ 朋友要在电影院大屏幕放自己做的mv求婚。
你想在哪个影院播放就提前跟那个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联系,给点钱,还有你做的视频建议导成MP4或者AVI格式的,要不一般播放器打不开。
⑤ 适合情侣看的超甜电影
怦然心动。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经典
⑥ 散场后的电影院静态描写
写作思路:使用简单的写作风格,读者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文本来阅读,而不是在复杂的表达中沉思。例如,你可以用“帮助”而不是“促进”或“使用”而不是“利用”。把复杂的单词留给教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人交谈,而不用让读者花很多时间去阅读。
正文:
电影院的灯亮了,人们高声谈论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电影情节,三三两两地往外走着。谁也不会注意到这时候银幕上其实还亮着,在黑的底色映衬下显得格外亮眼的白色字幕正缓缓向上滚动,大厅里回荡着因无人倾听而显得格外寂寞的声。
清洁工们快手快脚地打扫着地上的垃圾,为下一场电影做准备。好像只有他们,才会去关注电影结束时的音乐——不过那不是为了欣赏,而是拿它当一种工作的前奏。
快节奏的现代,似乎处处都在为与时间拔河的人们着想。比如这电影院,都会在影片片尾的字幕结束前就亮灯。大家都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听一支只为切合电影而特地创作的主题曲,为了看一看影片幕后的工作人员——灯光师、化妆师、音响师、剪辑、烟火、舞美等的名字而留下。
他们的汗水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名字我们不熟悉,我们看到的都是明星和准明星们的无限风光。但仅仅因为这样,就要放弃对他们的一份尊重,忘记他们的一份辛劳吗?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坐在电影院的某一角落细细品味由他们一手打造出的灯光、特技效果;会在某个紧张的环节想起拍摄时的花絮,而忍不住偷笑;会在电影结束时闭上眼睛,听听自己的或创作的音乐;会一个人坐在散场的放映厅中,等待自己名字被显示在银幕上的那两三秒钟的时光……
电影最后的音乐只是为他们而奏响,影片最后的两三分钟字幕只是为他们而呈现吗?为什么我们不能闭上眼睛,听听这电影结束时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不能留步片刻,看一看字幕上那些幕后英雄的名字?只为他们——那些在幕后默默地努力着为我们呈献上一部部尽可能优秀的影片的人们。
听听电影结束时的声音,看看影片片尾字幕上的名字,用心去感受他们为电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听听电影结束时的声音,看看影片片尾字幕上的名字,让那些幕后英雄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滋味。
听听电影结束时的声音,看看影片片尾字幕上的名字,让自己随着音乐回味电影的余韵;听听电影结束时的声音,看看影片片尾字幕上的名字,让自己的心变得平和而安宁。
电影院的灯亮了。不要走,请在静静地坐上一分钟,让我们看看影片片尾字幕上的名字,听听电影结束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