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20年前电影院的图片

20年前电影院的图片

发布时间:2025-01-13 10:56:03

Ⅰ 大光明电影院的历程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和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却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硬件上领了风气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风流》、《翡翠谷》等多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些电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国率先引进了“译意风”同声翻译耳机设备。当时每个座椅背后都安装了一个小方匣,里面有电线与发音机相连。观众多付一毛钱,就可以租借耳机连上小方匣,听到“译意风”小姐们纯正的同声翻译。据悉,第一代“译意风”小姐中就有如今蜚声海内外影坛的著名影星卢燕。那时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当时是远东地区影院中的翘楚。 大光明电影院几乎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它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第一家四星级电影院,第一家氙灯电影院,影院超前放映各类中外优秀影片,每年吸引了二百万观众。大光明电影院票房收入历年是全国最高的,1994年达到了300万元人民币。
1933年6月14日由英籍粤人卢根重建并更名的大光明大戏院,是当时上海最高档、最大的电影院。从1928年首映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影片《笑声鸳影》以来,大光明历经起伏。然而,只要大光明一开,其票房总是令人艳羡的,曾经有过连续11年票房全国第一的辉煌。“远东第一影院”的派头仍在“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上彰显着。 张爱玲时代的大光明,门口有三眼巨大的喷泉,台阶上铺着丝绸地毯,衣着华美的俄罗斯女郎作为招待。还有一个由欧美乐师组成的乐队。那时来大光明看电影的都是有钱人。据说鸿翔的服装设计师为了能捕捉最新的流行样式,也经常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的穿戴。
高永清联合部分外资将静安寺路(南京西路)216号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聘请《申报》副刊《自由谈》的主编周瘦鹃为广告部主任,周瘦鹃为这座新影院命名为“大光明”。 2008年,大光明影院斥资1.2亿元人民币,开始对影院进行修复工作。早报记者昨日看到,风帆形的外立面、荷花形的屋顶、圆弧曲线形的大厅、高挑堂皇的进厅,翻修一新的大光明电影院重新找回十里洋场中的“洋气”感觉,其欧美建筑风格的辉煌外观令观众有着置身上世纪30年代的错觉。
据悉,尊崇并恢复历史原貌是本次修复和改造中所坚持的原则,原有的放映大厅,一、二层老休息厅以及外立面,都予以保留并全面修复。修复过程中,参照了许多历史照片和图片,以求恢复大部分老年人对大光明的总体印象。其中,大厅、进厅和休息厅顶面全部采用24K金箔铺设,进厅和休息厅则全部采用铜质花饰扶手,营造出了大光明原本金碧辉煌的效果。 改造后的大光明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原本可容纳1900人的放映大厅被缩减了600个座位,原本两层楼的设置依然保持,一楼800多座、二楼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还新开发出了5个小观众厅,包括一个VIP厅,使得观众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据影院经理杨根林介绍,影院中的音响系统与举办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中国大戏院”相同。大光明电影院还引进了当今影院最新的技术———杜比3D立体数字放映机,形成了胶片、数字共存的放映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院底层原本单独作为疏散通道的空间也得到了利用,这一通道被精心设计成展示大光明电影院80年历史的文化长廊,供观众免费参观。长廊色彩取灰白两色,营造简洁、素雅的氛围,通过灯光、图片、文字、实物等手法,展示影院的昨天与今天。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使得观众们在欣赏电影之余,更能品味大光明80年的花样年华。

Ⅱ 平潭旧电影院在哪里

在平潭县中医院后面

Ⅲ 这种是什么电影院,中间空的

方便中间座位的观众进出,否则每次出去都一排人站起来太麻烦,影响后边人观影

Ⅳ 正规电影院放不放映以前的电影

当然不会放映了,电影都是有档期的,尽管是以前的图片,也不会随意放映的。

Ⅳ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记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电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个电影院。由于父亲的单位是一大形的军工企业,一般来说都是单位工会发票。有时候小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包场观看,影片发行放映日期短的时候我们只能干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亲单位如果能有多余的电影票,我可以有幸获得观看。

由于文革时期感情影片基本没有,只有《地道战》《南征北战》这些革命影片。朝鲜电影故事片《卖花姑娘》批准在国内放映,渴望精神食粮的人们盼来了希望,这一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就放映10场,电影票是每个人都可望得到的,谁有一张电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干脆就到电影院的后台墙外听着实况。听到那电影插曲“卖花姑娘”沉醉在无限的快乐之中。每天电影院门口站着很多找机会混进去的人,工厂出动了工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看住电影院大门,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就在人们观看无望的时候,工厂工会经研究请示有关部门,同意在广场晚间6点30分露天放映一场,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兴。我吃完晚饭去观看时大道上人们脸上透着浓浓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广场看台上一块放映幕早已经挂好,一台解放牌 汽车 停在中间上面架着一台放映机。电影开映前放着新闻简报,一会儿正式放映开始人们鸦雀无声专心观看。每个人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着,看到激动时痛哭流涕,后来听说有的人把兜里的袜子误以为手帕擦着鼻涕眼泪 留下笑谈。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多人一起观看露天电影的经历,真的使人难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当听说今晚村里要放映电影,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奋,甚至忘了饥饿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有下列几点:

一,若村里当晚有露天电影,几乎家家都吃“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

在我们潮汕普宁县,“蕃薯饭配豆干压韮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顶级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丝煮成干饭,配上普宁豆干炒韮菜。这道菜平时少吃,在有露天电影这喜事的当天晚饭是一定要吃的。一来是喜庆时刻庆贺一下;一来不用看电影半途挤出来拉尿而错过精彩镜头,不像平时老吃稀饭尿多。

二,早早就拿着家里破草席去占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并靠前的好位。因抢占好位而吵架是经常的,严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电影放了又放,战斗片最受欢迎。

放映频率较高的战斗片有:《奇袭》、《侦察兵》、《三进山城》、《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地下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等。

四,几乎每次都在电影间隙开批斗大会。

挨批斗者有盗窃者、投机倒把者、逃港者、五类分子等。

五,每部电影都有电影放映员进行解说。

解说员解说生动有趣、语言诙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电影都要换好几次片(拷贝),尤其是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少些,并且银幕比较宽大,小型机银幕很小,有人笑称像手帕。有个别电影是宽银幕的,比较好。

七,大部分电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电影机经常出故障。

每当出故障时很扫兴,我们经常喝倒彩。学着街巷的叫货子的叫卖声:“铜铁换糖块哟!”意思是电影机可以当废铁去换糖块吃了。这时大队的民兵会拿着竹枝来打我们,叫我们住口坐下。

最难忘小伙伴们哪种天真浪漫、风雨无阻、执着追随、废寝忘食劲头。

那时候,村村都有小学,学生人数众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嚣热闹非凡。同学们居家分布方圆好几里旮旯角落,信息灵通,隔村邻队哪里要放电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时每个区乡都有电影队,按乡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时间按排和规律可追寻)。在上学的来回路上,课间 娱乐 操场,稍有丁点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学堂。一听说某个地方放电影,个个兴奋得像过年,心里象吃了蜜糖一样快活。

一放学,即像离弦之箭一样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长交待的农活,也顾不得换衣就饭,即刻拉开嗓门,吆喝起左邻右舍、同湾同队小伙伴,向电影播放里急切进发。几里、十几里山路,那怕刮风下雨、坡陡路滑,统统都不在话下。牵浪打群、翻山越岭,瞎火黑灯,打着个光脚板,从不叫苦喊累,更莫说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叽叽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闹,还带着时不时来一句口号:“冲啊!”。那呐喊声、那劲仗,那气势,用兴高彩烈、满心欢喜、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等字眼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有了电影的耳濡目染,家里泥巴墙、篱笆壁、门框、小格窗上贴的画像《董存瑞》、《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沙家滨》等英雄事迹图片,连环画等等小人书,塞满了各种破书包、布口袋、烂桌柜,这不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们年轮增长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谁家的画多,便有了在其他发小面前炫耀的底气。谁要是把家里当个兵的帽子或军衣或军鞋兜起,尽管大得出奇,一点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个相,旋一圈,那骄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摆啰!直让人高看几眼,馋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乐趣纯天然,电影画图枕耳边。田间地头追风跑,树梢悬岩敢登攀。嘻逐打闹冲锋喊,争扮豪杰斗敌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谁当叛徒要挨鞭。

在那个 娱乐 活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存在,成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最难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张张充满笑意的脸,仿佛定格在了脑海里,成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唤醒着尘封的往事……

电影带子转动着,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这么开始了……《新龙门客栈》、《铁砂掌》、《黄天霸》、《霸王花》、《鹰爪铁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镖》……

70年代那时候物质匮乏,80年以后才有电视。
记得小时候农村除啦墙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两场电影了,妈妈早早把饭做好催赶我们快吃,拾掇完赶紧叫哥哥扛起板凳占个好位置,我们到的时候人早满了找到哥哥赶紧坐好,焦急的等待。电影一开演立刻鸦雀无声,先开始《祖国新貌》《闪闪红星》《英雄儿女》《红牡丹》《小花》《上甘岭》《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董存瑞》《戴手铐的旅客》……儿时满满的回味[再见][再见]

哈哈哈,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学,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钱在露天电影院看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水泥橙子上睡着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幸亏露天电影院没有锁门,赶快回家去了。(因为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几点钟)。[大笑][大笑][大笑]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小时候那时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匮乏的,看电影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所有人开心的一件大事。

厂区的广播总是提前通知今天会有电影,甚至今天什么电影,几点开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妈妈赶紧的抓紧时间把饭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饭后赶紧的抱起小板凳去占位置。

那时电影院都是露天电影院,位置绝对的不能太靠前,否则只能仰着头看电影了,但也不能靠后,靠后会被会被被前面的人挡住视线,只有前面靠后一点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总能占到前面靠后一点的位置。

其实那时放什么电影,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并不重要,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哪怕有时刮着风,下着雪,即使脚都被冻僵了,也乐此不疲。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电影就是《画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吓哭,我也被吓的钻进爸爸的怀里,再也没敢看。

后来厂子里就专门盖了电影院了,即使刮风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虽然电影院里的环境已经非常的好了,我却很少去看电影了,露天电影就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记载着我儿时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露天电影也是几代人美好生活的回忆,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物质文化生活不丰富,看个电影像过年一样,有时候要跑几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电影回家 睡一会,天就亮了。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复复就是那几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卖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荧幕的,情节简单,画质也不好。前面还有加演。“中国的新闻简报,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

最难忘的是看《卖花姑娘》,跟一伙同学走了很远的路,到了放电影的地方 ,人都站满了,没地方了,只好挤在荧幕的后面,凑合看着。画面里的人物及图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着,跟着剧情一会哭一会笑,那时也没有餐巾纸,用袖子擦眼泪。

看完回家要过一个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桥,先过去的人使坏,把桥板拆了,后面的人不知道,掉进河里好几个,后来有人把桥板搭上了,我们才过去,大冬天冻的鼻涕眼泪的。

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家门口几个电影院,十几年也不看一次电影。上次单位包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拿住电影票也没好好看是那个电影院,去了找不到,打电话问同事,人家说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错地方了。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电影,故事讲叙了一个小男孩在美国入侵越南的时候,坚决抗击侵略者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我最难忘的是银幕用两根杆子挂在中间,放映时两面都能看到电影的内容。

Ⅵ 我真的好想好想去电影院看电影啊

贾樟柯导演前不久发布了这张自己一人坐在电影院发呆的照片,被热转:

原来电影院已经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了大半年了。

尽管我们已经如常开工、通勤、下馆子、逛街,但电影院仍然门户深锁。

电影对很多人来说,毕竟不是穿衣吃饭那样的刚需。何况网络发达,几乎可以找到任何资源,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电影院。

但对于在乎的人来说,每一个风吹草动都让人痛心。民间的电影院被低价出让;往年雷打不动的北京电影节被搬到线上;关于上海电影节的坊间传闻变了又变;电影行业的工作者们几乎无一例外,都在面对降薪、失业甚至破产等等危机。

为什么电影院是不可被取代的?是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事,这样的一个空间,永远可以容纳充盈的情绪和复杂的情节。

我们收集了一些网友关于电影院的记忆,关于为什么这个空间让人无法割舍也无法忘记。

@榴莲兔毕晌:

初三毕业的时候,关系很好的几个同学约着一起去看电影,其中有我暗恋了很手姿锋久的男生。那么热的夏天,我很在意形象,回家去洗了澡,换了身衣服,然后才去的电影院。

还记得看的是《变形金刚2》,暗恋的男生和我坐在一起,我坐得笔直,一动不敢动。后来在电影院分别的时候,他突然凑到我耳边说:“因为我已经看过一遍了,所以刚才也不知道是在看电影,还是在看人。”

我整个人当场激动得螺旋上天。坐在我们后排的好友后来偷偷告诉我,他全程一直在侧脸看我,往我的方向凑,想要和我互动;而我,因为紧张,坐得板正。

后来我们算是在一起了一段时间(可能只有一个夏天?),夏日恋情无疾而终。现在过去好多年,当时电影院黑黑的环境里那种紧张和忐忑、他凑近我耳边的那种暧昧、还有青春期漫长的暗恋与心动,现在想起来都很激动。

@甜盐:

某年电影节,当时正好在失业,买了厚厚一沓票,一部一部地赶场,对几家不同电影院之间的路线记得烂熟。电影院里总是安静黢黑,和不同的人坐在一起但彼此之间互不打扰。

那样一个空间里,生活被一个一个镜头和情节覆盖。还记得看了一场《野梨树》,失意的文青屡屡碰壁,回到自己的家乡,和父亲一起坐在雪地里。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完全不用考虑找工作、改简历、面试之类的问题, 我坐在电影院里,前所未有的平静。

@小茉莉:

朋友是电影发烧友,去年上影节的时候专门飞来上海。白天我们一起或各自去看电影;晚上一起挤在我小小的床上,喝啤酒,聊当天看的电影。

朋友走前最后一晚,我们去看了阿册拦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那是深夜档,因为过于精彩,结束之后全场自觉地开始鼓掌。那一刻觉得特别感动, 大家是素不相识的人,但在影院这个不大的空间里,产生了一种剧烈的共振。 我的好友就在身边,我们总是会产生类似的感动,这次也不例外。

从电影院出来以后,因为兴奋也因为夜深,我们都觉得有点饿了,于是在通宵的路边小店分食了一碗随处可见的兰州拉面。夜晚的初夏,空气里隐约有栀子一类的白花香气。

至今都觉得那碗分食的拉面在记忆里特别美味的样子。

@Sai:

早几年玩豆瓣,关注了一位叫作“起床,吃饭”的豆瓣er,人称饭叔。饭叔喜欢在豆瓣分享他拍的很日常又取镜很特别的照片,是平凡生活,但又总有一些能打动人的点,我很爱看。

后来饭叔说自己拍了一部纪录片,关于他在贵州独山县的爹妈的生活,拿了first影展纪录长片奖。我很惊讶原来他是个导演。再后来饭叔又说入围金马奖了,在金马奖直播上看到饭叔,更惊讶了。这时才知道,饭叔叫陆庆屹,那部电影是《四个春天》。

那年我在广西一个小城做项目,没有大城市的各种电影资源,电影上映后找遍了全城,只有一个电影院排片。进去电影院的时候,全场只有两个人。

那次让我印象很深,一是在偏远小城感受到了家,一是感受到电影离我们并不远。 生活细节里就有一部精彩的电影诞生,电影人就在我们身边。 而我只需要坐在电影院里就可以是在任何地方,到底身处哪所城市都不重要了,就是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薄荷莓莓:

每年的电影节对我来说都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会有一种“流动的盛宴”的感觉。因为会不断在电影院遇到或亲密、或不是太熟悉的朋友。但即使是不太熟悉的朋友,对于同一部电影的审美也会让人产生短暂的知音感受。

我有一个朋友圈的点赞之交,是很欣赏的女生。有一次刚刚在上一个电影院打过招呼,下一场又在另一家电影院遇到。我们最终都没有熟悉起来,但是那天因为这样的事,感觉心情有一种很轻松的欣快。

还有互相转票、换票的过程是一个我很期待的仪式,分别经历过:认识新的朋友、发现和新朋友有许多共同好友、发现去年换过票的朋友今年坐在自己隔壁的位置…… 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小巧合,会产生一种“小世界”的安全感。

@Joe:

前两年在香港念书,念的也是电影相关的学科,常常是晚上的课。还记得晚上九点半下课,我飞奔去地铁站赶车去往西九龙的圆方,看一场欧容的《弗兰兹》。电影结束以后我又去赶末班地铁回到住处。

到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我在深夜的茶餐厅吃夜宵,一路转车、赶车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脑海中还是电影的情节。吃完回家的路上我几乎飘起来,感觉自己是在一个悠游的梦里。

@Chris:

我们县城以前只有一家影院,是上世纪的那种礼堂式影剧院,小城市生意不景气,每周,这家影院都会安排一些脱衣舞表演。装满花花绿绿霓虹灯的戏院宣传彩车每晚准时路过我家,我住在二楼定时拉开窗帘,窥探车上挂着那些印着身材火辣女郎的灯箱布。

因此从此电影在我心里就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东西, 但是一直很多年我跟随学校一年两次去到那家影院,都不算看到真正的电影,只是一些科教片,虚假的情感和廉价的感动。

直到有一天那家影院开发了盗版业务,DVD播放代替了劣质的幕布投射,大量打上粉红色标签的电影轮番点映,而我也在残破不堪的座椅上颤抖着看完了《戏梦巴黎》。 那天我骑着单车在公路上飞驰,好像跑过整个卢浮宫的是我。

@yr:

有段时间,工作调整成周末上班,周一周二休息,所以常常早上醒来买张10点场的票,钻进只有零星几人的电影院里,度过两个小时的观影时光,一天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感觉就像延续了梦境。

也有在观影过程中睡着了的时候(毕竟看的是早场电影嘛), 醒来看见荧幕上的画面,发生在电影里的故事仍在继续,真的有大梦初醒的感觉。

@松花鸡:

单相思了十年的暗恋对象,有次无意聊到《你的名字》时,他一句“一个人去电影院看这个题材,想想都可怕”,我果断在深夜定下凌晨从广州到杭州的机票,次日一早再乘高铁回到浙江家乡小城,想赶在他生日当天与他同看。

从在电影院见到从电梯里大步走出的他,到看完电影后整整缓冲了三天,还是做梦一样。从他坐到我旁边开始,我的身子就此僵住,什么话也说不出,只能摩挲着票根强装镇定。看到电影里女主头上的红头绳又瞄了一眼我的马尾,“你好像可以扎个同款哎。”

温柔得像是要融化我的一阵东风,我却怎么也挣不开这具僵壳,只有一双眼没堵住,汩汩地往外淌着泪。怕把他跟我说的这句话给忘了,学电影里的男女主把字记在了掌心。

我只和他隔了一个扶手,余光里的他左手撑着下巴,整个人半明半昧。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怦然心动。

@赵小天:

只要灯一拉,暗处中骤然亮起的梦境,就能引领我跳进爱丽丝的兔子洞。不富裕的学生时代,小屏也能有滋有味。我爱看的老片、文艺片又常常无法在影院看到,故而有了“大屏=商业片”的刻板印象。

直到我第一次在影院大哭。那是一部小成本的影片:《狗十三》。忘了怎么机缘巧合,约了朋友坐进影院。那次定晚了,只落了个侧台的位置,观赏体验并不佳。但不重要了。 感谢黑暗的影院,我能够痛痛快快放肆流泪。被触动、被刺痛、被勾起自己以为早已忘怀、不芥蒂的记忆。 故事里的女孩家庭背景和我非常相似,甚至奶奶家的饭桌都一模一样(赞美此片布景),一下子就能把我勾回童年记忆。

电影刚开始时,我还轻松地咬着可乐吸管,小声跟同伴嘀咕“哇,刚才镜头扫过的景是我家那个区耶”。但当荧幕上的父亲一把拉过女儿呵斥时,身旁的一切都消失了。我也消失了。我的一部分附着在 13 岁的李玩身上,委屈、失望、悲伤,情绪流动在我和眼前这个小女孩之间。 那一瞬间,是我和她的,永恒瞬间。

@阿芋:

作为一个爱看电影的人(自认为还不够格称为“影迷”),我很多朋友都是网友转化而来,成为网友的契机,也大概率是因为对于电影的相同喜好。我和网友奔现,几乎从来都不是吃饭喝饮料,而是直接在电影院相见。

高考放榜考上了上海的大学,第一个念头就是可以有更充分的电影资源了;念大学的四年是电影节的四年,没有很多钱却有很多时间,曾经连续早上五点起床打车去电影院抢票;后来去了香港发展,每年的影展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甚至我每去一个新的城市或国家旅游,可以不看任何景点,但一定会去一次当地的电影院。有一次去韩国,完全听不懂电影内容, 但坐在电影院里,就感觉离这个地方更近一些。

四月的时候,香港的戏院曾经复工过一段时间(现在因为疫情原因又关了)。复工的当天我和朋友约着去看了一部张国荣的电影。本来预想会不会需要排队,结果到场了发现空空荡荡,整个厅内,包括我和朋友在内,一共八个人。

过去每年的四月我都可以见识到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见识过几千个人在一个场子里看同一部老片,缅怀同一个偶像。但今年的四月,在这座最爱张国荣的城市,电影院里只有八个人在看他的电影, 那个时候真正感觉生活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恢复正常。

而对于我来说,无论其他时候如何一切照常,只要还不能自由地进电影院看电影,生活就不算回到正轨啊。

如果要问,关于电影院,你还记得什么?每个人可能都有完全不同的故事好讲。

对于爱电影的人来说,电影院和生活,从来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样不可分割。 在电影院被关停的大半年里,生活就是变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你有什么关于电影院的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吗?留言告诉我们呀。

作  者 | 馆  长

编  辑 | 麻  薯

设计、排版 | 译  尹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Epoch意为“新时代、新纪元”,也有“历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时刻”的意思。不论这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这都是一个有故事的时代。

Ⅶ 你记忆中看过的第一部电影还记得吗是什么电影

几十年前,在全托幼儿园,只有礼拜六下午被家长接回家。礼拜一早上回幼儿园。一天晚饭前,老师告诉小朋友们,晚饭后带大家去看电影。

一人带个小凳子,坐在大礼堂里,那时候少有现在这么标准的电影院。记忆中第一部电影是纪录片,原子弹爆炸,那时候不识字呀,后来才知道纪录片叫《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接着放的是电影《地道战》。

还别说,从看电影的记忆开始,就和尖端武器、战争挂上了钩。几十年以来,一直就喜欢看战争片。那以前太小了,肯定和大人看过电影,都是什么电影,完全不知道了,基本上都是在电影院睡过去的,经常都是迷迷糊糊被大人抱回家,接着睡。

那个年代,能看的国产电影就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以及铁道卫士、英雄儿女等抗美援朝的电影。经常看的是新闻简报,正片前加演,最多一次连看了三辑新闻简报,记得都不长。都是国内外重要新闻,相当于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不过,至少都是一个月左右的事情了。

现在,每天在手机上参加《学习强国》的学习,偶尔看一些老电影的片段,里面可有不少美好的记忆,主要还是挣点学分。

英雄儿女。

谢谢,诚邀!

《玻璃老人》。

那时我还小,还不会走路。

满大杂院都在传,今天晚上放电影!

什么电影?

《玻璃老人》。

很让人好奇的片名。

今天才网络到,这是一部译制片,苏联电影。

但是网络到的内容三言两语,语焉不详——大概这部电影太遥远太古老。

当时我父母都在外工作,我姑婆和姑母照料我,她们整天奴仆一样劳动,晚饭后还在家族的厅房里义务扫盲,教居委会里的文盲认字。

深夜了,她们还在做鞋、织毛衣……,记得这样夜里赶活当时被称为“熬夜”。

她们鄙弃享乐,从不做生,不爱凑热闹,所以看戏看电影她们是不去的,却给我订了儿童画报《小朋友》,还常常应邻居请求,放下手头正忙的事,给他们朗读连环画。

由于《玻璃老人》这片名太吸引人,我吵着要看。

姑婆和姑母轮流背着我,走到离我家很远的镇子南端河街西头的东皇宫——那时镇上九宫十八庙,仅这河街上,东皇宫旁边是南华宫,南华宫旁边是万寿宫,再往河的下游走,距万寿宫约五十米是天后宫,距天后宫二十米是禹王宫。

只记得人很多,光线昏暗,窄窄的银幕上光影在闪。

姑婆和姑母为了让我看得清楚,轮流把我扛在肩上,双手扶着我——现在想来,我倒是骑在她们肩上,如同坐椅子,她们为了我的舒适安全和看好电影,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却一定很难受!

那时看电影没有座位,都站着,直到三十年后有了电影院。那电影院就是原来的禹王宫。

也有抬凳子去的,要早早去占位置并且一直守到放电影,前面凳子比你高,你就还得站着,人群密密麻麻,最后面的还得站在凳子上看。大家都双眼越过前面重重叠叠的人头,一直用翘首盼望的姿势看那用16毫米电影放映机放映电影的窄银幕,中途要耐心等待放映员换片。有人怕挤,在银幕后面看。

而今电影院却被人买了又暂时没有修建,长满树和草,又被人开垦,种满庄稼。

曾经放过电影的,还有天后宫——现在是税务所职工宿舍;还有大操坝——古代士兵操练的地方和处决犯人的地方,后来是酱园厂,现在是幼儿园和小区。

记得万寿宫、天后宫、禹王宫本来就有很气派的木建筑的戏台。天后宫戏台前面是石板地坝,地坝后面是一级级宽阔石梯,地坝两边楼上还有包厢,所以在天后宫放电影、演戏的时间最久,大概三十年。那些宫的戏台前面,也许原来是有座位的吧?

听说要打造古镇,要恢复九宫十八庙,很盼望。

(配图为现在种满庄稼的电影院——禹王宫)

第一次看电影,是在老家的邻村场院前,看过一部名字叫《苦菜花》的黑白片,那个小女孩饥饿的眼神至今还留在我的印象中。

大家好!我是星期八影视剪辑,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分享一下我记忆中第一次观看的电影,那就是

《背起爸爸上学》

真正人生第一部看的电影!

记得那是小学一年级,当时是学校在操场上用老式的放映机放的电影,然后组织

全校的师生一起观看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电影里一个画面,老父亲供不起家里的一儿一女读书,转动取水的瓢来决定,水瓢把手指到谁谁就去上学。

很久没有在看这部电影了,甚至连名字都记不得了,后来在网上找了找这部片子还真有,名字叫《背起爸爸上学》,里面居然还有张嘉译

这个样子的......

影片以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的真实事迹,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转眼间,石娃七岁,姐姐十二岁,石娃该上小学,而成绩优异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贫,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一把铜勺决定了弟弟石娃去上学,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一日,石娃上学路过马莲河,河水因暴雨涨起,淹没了自己的同学,所以自己逃回家逃课3天,被父亲打了一顿,后来父亲送他去学校,走到河中央石娃却哭了,所以父亲将他背过了河,一路告诉他一定要好好读书。石娃上初中后,姐姐为给家中节省开支,不得不早早出嫁,并从男方出的的彩礼钱中挤出一些钱来供弟弟上学。石娃刻苦读书,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夺得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考取省城师范学校。但此时,父亲却在干活时不幸摔伤,导致瘫痪在床。重病缠身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学,不想成为孩子的拖累而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石娃为了既照顾好父亲,又不耽误学业,决定背起爸爸上学。清晨,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石娃背起父亲,带着简单的行李,告别了他生活了16年的家乡,走上了去省城读书的路。迎着朝阳,向前走去。一个山区的苦孩子,以他瘦弱的身躯背起的不仅仅是一个生病的父亲,他背负的是一个沉重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电影里的那种贫穷真的深深刺痛了我,就是现在我想起来整个基调都是悲凉的。吃不上饭但还是非渴望学习,要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这是时代的烙印,90后应该都是听着这些规劝和教育长大的。看到这张图片,还是想流泪......

以上这些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平原游击队》(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里面有句台词“平安无事啊”让我记了五十年。

第一次看电影至今难忘。我大概6、7岁,是个白天,我们大队中学教室放电影。当时教室外面已经围了很多人,爸爸抱着我穿过人群,把我放在教室窗台上,我一只手搂着他的脖子,一只手扶着墙,趴着窗户玻璃,透过没遮严的窗帘,里面有点暗,跟看大戏似的,也挤满了人,教室前面挂着的大银幕上,人影动来动去,喇叭里传出人影说话的声音,带着音乐《对世上只有妈妈好》。我那时小,不知道是什么电影,后来我长大些了,村里白事放露天电影,听到熟悉的歌,哭的眼泪汪汪,我才知道电影的名字《妈妈再爱我一次》。

《碧空中的雄鹰》是我儿时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包兰路上的钢铁战士》是第二部。这两部电影,就现代人来说,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记得住这两部电影。看过这两部电影之后,没听说也没有再看过这两部电影。看这两部电影的电影院是:沈阳市和平区沙山街的沈铁俱乐部。

我记忆中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共和国唯一一部由周总理亲自导演的舞台大剧。

阅读全文

与20年前电影院的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发财日记电影火车吵架演员 浏览:773
求一部猪头人身的电影 浏览:71
善良霸王龙大电影动画版 浏览:747
音乐之声电影免费版资源 浏览:794
稷山电影院还开着吗 浏览:28
好莱坞动画电影观后感 浏览:744
电影米香演员 浏览:513
泰迦奥特曼动漫大电影全部播完 浏览:944
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 浏览:650
蝙蝠侠电影下一部什么时候出 浏览:408
播放电影丧尸的图片 浏览:244
电影明信片图片带字 浏览:703
英文电影对话句子 浏览:993
大陆大侦探皮卡丘电影英配 浏览:744
荒岛求生电影完整免费 浏览:803
英文有趣的电影名称 浏览:483
罪犯当老师电影叫什么 浏览:159
主角被注射药物无限复活电影 浏览:210
证明一部电影文案怎么写 浏览:70
格斗电影主角在一座塔里 浏览: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