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雪绒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定位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13册第六单元,以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广受欢迎的插曲《雪绒花》为教学材料。这首歌曲,伴随电影的传播,深受全球人民喜爱,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是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亲人、家乡的深切祝福。通过演唱这首歌,对学生的情感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其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增强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兴趣,培育人文素养,激发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通过欣赏、学唱、体验、探究,增强自主、合作能力;第三,培养学生自然、有表情地歌唱的技能,加深对电影音乐的理解和喜爱,很好地表现音乐,体现音乐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放在对不同场景歌曲情绪的把握上,难点则在于唱好二声部及歌曲高潮部分的节奏处理。教学工具包括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教学、讨论、学唱二声部、介绍三拍子的指挥图示、为学生进行伴奏、展开等环节。导入部分通过播放萨克斯演奏的《雪绒花》,创造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并展示雪绒花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和了解雪绒花,增加教学直观性。新课教学中,教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并播放电影主要画面,增强学生对歌曲情感体验。新课教学还包括体验歌曲两种情感的表达、分析节拍特点、指导学生演唱、探讨不同情绪的演唱方法等。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以讨论形式理解少校当时的心情,增强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学唱二声部部分,教师边弹琴边教唱,强调合唱时相互配合及声音的和谐统一。介绍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和相关知识后,学生动手练习三拍子,进一步巩固音乐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旨在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音乐表现力,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徐乐凤,中教二级,毕业于吉林北华艺术学院音乐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获得多项教育科研和教学比赛的荣誉。教学评析指出,本课教学过程流畅,教师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审美为核心,调动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用不同情绪表现歌曲意境,挖掘音乐情感内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达到合唱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有效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整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清新、淳朴。
⑵ 《游击队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旨在让学习者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产生兴趣,通过《游击队歌》的探讨,了解相关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此外,学习者将体验和感受《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和情趣,积极参与歌唱、聆听等音乐实践活动。目标在于使学习者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并自如地表达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
聚焦于引导学习者用轻快、有力的声音背唱《游击队歌》,并自如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
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弱起起唱技巧。
教具准备
准备风琴、多媒体、音响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咱当兵的人》以营造氛围。
一、情景导入
通过播放电影《地道战》插曲,引入1942年至1944年间日本侵略者对冀中平原的“大扫荡”,以及中国人民利用新斗争方式——地道战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游击战的背景。随后引入《游击队歌》的学习,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游击队歌
二、寓教于乐
1、初步感知:播放《游击队歌》,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包括作者贺绿汀及其代表作。
2、学唱《游击队歌》:教师展示歌曲词谱,指导学生逐句学唱旋律,特别针对节奏和变化音部分进行强化训练。
3、歌词学唱:教师弹唱旋律,学生填唱歌词,教师指导纠正。
4、欣赏《游击队歌》,思考歌曲表达的情绪和内容。
5、分析曲式结构:解释《游击队歌》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强调弱起节奏在塑造英雄形象中的作用。
6、分组演唱:男生唱B乐段,女生唱A乐段,进行比赛,互相评价。
7、情感演唱: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和轻快有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实践创作
根据课本第11页的图画,学生分组模仿表演抗日游击队员的战斗生活,增强对歌曲意境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欣赏《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了解游击战士的其他抗日游击活动。
教学总结
强调学习《游击队歌》所体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自信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