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足球
多年以来,针对于国足的骂声沸沸扬扬、不绝于耳。此番北京奥运,中国军团一路高歌猛进,而国足却早早偃旗息鼓,更是招来骂声如潮!
在媒体和网络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诸如此类的嘲讽——“包你90分钟不射!中国男足代言!”,“珍爱生命,远离国足。”,等等。由此观之,国人对男足的痛惜已经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境地。
之所以有上述骂辞,大抵是因为球迷们恨铁不成钢,原因大抵是国足不争气。骂球员的,骂教练的,骂足协的,比比皆是。我却认为这些骂者缺乏深层的思考,缺乏理智的分析。我认为,国足多年以来,辜负国人的厚望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令国人失望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总结下来,大致如下几条:
一、足球是圆的!人也是圆的!
足球是圆的,这是最近几年流行在绿荫场上的一种理念,意思是以脚踢球,难以掌控皮球的飞行路线,当皮球坠落的一瞬间,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有可能是守门员意外脱手,也有可能是后卫自摆乌龙。
中国的球迷以及从事足球事业的人们(包括足球队员),没有人不能理解“足球是圆的”这一道理。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举一反三地明白——在中国足球环境下存在的更深层次的一个道理——人也是圆的。
人也是圆的,是我的说法。意思是在足球事业的基层,在我国各个足球学校甚至是街头巷尾里,有不少天才少年在废寝忘食地与足球共舞!但是,我们的足球工作者是如何选拔他们的呢?一个10岁左右的少年,即使脚法精湛,即使才华横溢,即使出神入化,我们的足球工作者会把他立即纳入市级或者是省级的足球集训队么?我们的足球工作者会漫山遍野地寻觅这样的苗子么?
足球是圆的,圆到了什么程度呢?圆到了谁也不敢说一个在街头穿着破鞋甚至光着脚丫子踢球的孩子会有什么前景,足球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直观,不像姚明长了2米多的个子你不让他打篮球全世界都不饶你,也不像博尔特那样跑出了9秒69你不让他参加百米决赛你就是世界的罪人!所以,在足球少年的选拔过程里,你可以说这个孩子有前途而那个孩子没前途,因为这些孩子谁也没有在国际A级大赛中进球,他们在中学的比赛里的进球没有任何意义,只要你是某个地方的足球权威,你就有权决定这些孩子里谁去参加市队省队乃至国家队,你同时也可以决定把任何一个热爱足球的少年埋在土里。
笔者曾经与中国前国脚、甲A金靴奖获得者宿茂臻的初中任课老师交谈,那位老师告诉我,宿茂臻在初中(济南某足球学校)时,在班级里踢球的水平仅属中游,无论攻守意识、足球天赋、足球基本功乃至身体素质,宿国脚皆属寻常同学。而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里,宿同学充其量也就是球队中的绿叶,组织、助攻、得分、防守等多项技术指标均属中等。可是,比他高超的同学们并没有入选更高一级的足球集训队伍,而与宿国脚的技术参差仿佛的刘越和略高于二者的同学唐晓程,被各自的父母通过不同寻常的途径,送进了更高层次的专业足球队伍。后来,三人成为鲁能泰山足球队的核心。
那些高过宿、刘、唐的同学们呢?他们现在有的在街角卖烧烤,有的成为了警察,有的做了医生,其中落魄者有之,暴发户有之,却都背离了最初的充满希望的足球之路。设想,这些同学们如果也被选拔进入市或者省集训队,他们的成就,未必高于前“宿金靴”是肯定的,但是,他们的成就高于前“宿金靴”的可能,是不是更大一些呢?
穷文富武!远在封建社会,老百姓的孩子就只能通过寒窗十载以求功名。而富家纨绔,则可以荫袭祖上的利禄而不必费那脑子。在古代,没有殷实的家境,是学不了武术的,众多武侠小说里传奇般的偷师学艺也只是个别现象。有钱的人家才能聘请武师来家里传授技艺,贫穷的人家的孩子,只能是依靠廉价的书卷博得未来。现代的中国,仅仅温饱的家庭里能够培养出一个国足队员么?读者们不妨展开调研。
所以说,在过去的新中国,在过去的新中国的足球圈里,不仅足球是圆的,足球工作者也是圆的,所以,什么样的可能都会发生,但是踢不起球踢不着球的那些天才少年们,他们的可能就只有去从事其他行业了。在一个国家里,连足球学校的工作者都是圆的,我们又何必去骂足协?足协的领导们,想不圆,可是下面选拔上来的球员,已经是圆的了!
那么,我们能骂教练么?教练就好比是一个弈者,以象棋为例,水平高的弈者,可以让水平低的弈者一匹马或者一门炮,可是当你没有车马炮时,只能把一批老弱病残的卒子交给弈者,他怎么可能赢掉他的对手?要知道,带领世界各国球队的教练,并没有一个是吃白饭的!教练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你能指望水平略高于对方的教练带着一群老弱病残孕去赢人家的虎狼之师么?我想,大概也只有米卢那样的神奇弈者,才能在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知己知彼还知晓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巧妙把棋局进展至世界杯!但是,你能指望这世界上每一个教练都有米卢的水平么?你能指望这世界上每一个中国象棋的高手都能像胡荣华、许银川那样杰出么?
我们也不能骂国足队员,不论是谁家的孩子进入国足了,他们不想踢好么?他们不想像刘翔和姚明一样成为中国的英雄么?他们不想站在五星红旗下骄傲地流出热泪么?他们不想为父母争光出人头地么?他们就不想进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么?答案不问也知。只是他们大多是富家的子弟,他们在中国的足球少年中,本来就是“卒”,却被他们圆滑的父母送给了圆滑的足球工作者,来充当“车马炮”,他们无能为力,他们拼死了也只能是一些死卒,如果说现金的这些中国男足孩子们可以代表中国去踢足球,输了就对了,赢了才是怪事!输了球,责任不在这些孩子们身上!
❷ 足球为什么现场观赛感觉很燃
每个粉丝疯狂的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不外乎是几点:
第一,足球本身的特点。在足球场上,比赛,对抗是激烈的,技术和战术复杂,球员在高速运行中具有惊人的个人智能技术和团队合作的默契,球员成为艺术家,使足球成为一个艺术领域让球迷享受他们自己。
联盟中倒数第二的球队要击败一线队太难了。 两个级别之间的团队,低级别想要击败高级别团队,这太难了太难......太难了。 除了场外因素外,基本上没有办法赢,输了多少钱。 但足球有这种可能性。 看到太多弱势和强势的情况,许多低级别甚至是级别的团队,遇到一个强大的团队可以抓住目标并坚持下去,也许它真的很冷! 也许你会尽力做到零到零。 也许你无法赢得三十英尺的射门。 (看到今年的冠军联赛曼彻斯特联队淘汰巴黎。)这种不确定就像生命,没有永恒的胜利和永恒的失败。 你想赢吗? 好吧,那么你应该先打架。 你工作越努力,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 借用詹军老师的一句话:这是足球! 你怎么不爱足球?!
❸ 电影<疾走罗拉>或名为<罗拉快跑>的评价
1..《罗拉快跑》:蝴蝶效应迹象
曾经看过一部片子《蝴蝶效应》,主人公可以回到过去改变某个细节而使今后发生的事情全盘改变,从而改变命运。
我并不知道蝴蝶效应具体的概念是怎样的,自己从观影上以及外界片言只语获得的理解是一只蝴蝶在扇动翅膀的过程中带动周围空气的运动,尽管其力甚微,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不过可能就会影响到几千里外的人或事发生巨大的改变。比如东南亚的海啸也许正是美国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而积聚能量后的结果呢,谁又知道呢?
《罗拉快跑》的故事情节也很简单,将一个故事重复了三遍,这种类似的情况已经有很多电影出现了,比如《罗生门》,比如《英雄》,就是《大话西游》里也有这种结构出现,不过《罗生门》与《英雄》是结构相似,而剧情与蝴蝶效应是没有联系得,反而《大话西游》倒更贴近一些。
在罗拉的重复三遍的奔跑过程中,她所遇到的人或事都因为她的时间与面对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了,可以说是罗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罗拉的最终目的只是想改变男友的命运。
前两次都因为她死或者她男友死而失败,而失败的原因似乎也具有深意,第一次她男友抢超市,第二次她抢银行,虽然他们获得了所需要的钱,但是事与愿违,因为他们的方法错了。第三次他们没有那么做,罗拉奔跑出来在拐弯处也不再撞那个推婴儿车的女人,因为她知道会有人,于是一切改变了,他父亲的朋友因为罗拉和他的对视而没有出车祸,赶在罗拉之前找上了她父亲,于是罗拉也没能够向她父亲借钱未遂而有抢银行的举动。
还有一些有趣的情节,当中的联系我记得不是太清楚了。
罗拉在跑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骑单车的年青人,后来他的车被那个捡了罗拉男友遗忘在地铁上的钱的乞丐骑走了,于是在她男友正准备抢超市之前碰到了乞丐,追回了那笔钱。
可以说在影片里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联系。或许我们的人生也是同样,不要忽略每一个你身边的人。
罗拉和她男友的死而复生,为了目的可以一遍一遍的重复快跑,导演似乎太理想主义了一点,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人生并不顺畅,但是只要你坚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2...《罗拉快跑》:为爱情奔跑
也许我也会陷入男主角那样的困境,因为在生活中丢三落四,不定什么时候会犯下大错误。找到这部片子看可真不容易,得感谢okbt.com提供了下载。
这是一部另类的电影,但还是免不了一些昆汀和里奇电影的影子。弄不清楚他们电影的上映时间,所以也就不知道是谁抄袭谁了。现在也没有弄清楚这片子是德国还是法国的。就人物的长相和导演的拍摄特点来看,更像法国。而且,我没看过几部德国电影。
导演非常仁慈,命运不尽如罗拉的意的时候,便给她重新争取的机会。于是我们才能看到罗拉在影片中的三次狂奔。那火红色的头发给我们的印象是热情、勇敢与执着。从相同的路径跑过,遇到相同的人物,但是因为罗拉选择的变化而导致了每个角色不同的生活路径。这也算不大不小的蝴蝶效应了。变化的是选择,而不变得是罗拉对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的执着。这执着不仅在最后挽救了男友的生命,也挽救了她的父亲。有些事情的发生是偶然,罗拉抢劫银行没有被捕,男友最后找回了钱袋;有些事情则是必然无法逃脱,就像那辆汽车的撞车事故,早些晚些都发生了。这就是宿命的变化无常。
导演在拍摄方面也竭尽所能,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机位展现了一条丰富的奔跑路径,没有显出一点单调。配合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让人不禁随着剧情起舞。
最后的故事结束时,导演仁慈地给了我们圆满地结局。罗拉拿着10万马克坏笑了,美好了生活从此开始。但是拿手枪的流浪汉呢?
❹ 求电影<罗拉快跑>赏析
旋风穿过每个人之间 ——评《罗拉快跑》
作者:badapple
自西门町一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人类……地球上最神秘难解的动物……」片头中行人杂沓匆促,没有谁特别理会谁,甚至没有谁目光交会谁,直到这个陌生人穿越过层叠的人影,直视进入镜头,开口说话。
铃响震天,来自一具火红色的电话,萝拉终於奔进房间,执起话筒,电话线路以光速联通她与男友曼尼,一段气急败坏的对话中,观众也有如同时搭上了光速飞船,冲进时空急遽压缩的黑洞。
痞子男友曼尼今天出门贩毒兼收帐,萝拉则出门购物,她的机车适巧遭窃,所以无法依约前去接载曼尼,曼尼只好坐电车,在电车中又因躲避警察,大意遗落了贩毒钱款,目前六神无主,除非在二十分钟内筹得失款,否则必遭黑帮灭杀,他决定抢劫商场,萝拉认为还另有筹钱之道,所以,挂上电话,她开始了影片全场的狂奔。
从无法预知的意外开始
一个发生在德国下层社会的简单事件,一段锁定在二十分钟之内的单纯任务,透过一具红色电话,牵引出洪流一般复杂的随机因缘,先前是几桩无法预知的小小意外,此后是一连串效应无穷扩大的选择。
仓促中选择,萝拉从众多求援对象中选择了她的父亲;奔跑中选择,她赶路时选择莽撞不避行人车辆;愤怒中选择,她在借钱未果时选择将原本不和谐的父女关系诉诸决裂;慌乱中选择,二十分钟大限来临时曼尼开始抢劫,空手赶来的萝拉选择作为帮凶,结果死於警察的枪击。
被狙杀於街头的萝拉还没瞑目,原本是平淡的一天,怎麽会跑到这种终站?如果能够重来……蔚蓝的天空下,红色电话重新响起,萝拉再度开跑,一样的路途,一样的街车行人,她奔跑途中发生的小小抉择变化,这一次借钱遭拒后,萝拉选择直接抢劫自己的父亲,筹钱成功,但曼尼却惨遭横死——被一辆因为闪避萝拉而改变行速的救护车正面撞击。曼尼一时无法瞑目,透过他的瞳孔穿进电话线路,萝拉正挂上话筒第叁度开始狂奔……
《萝拉快跑》拥有许多商业标签,「节奏明快的MTV式电影」、「德国近年来於海外最卖座的电影」、「世纪末风格的另类电影」、「最令人兴奋的欧洲电影」,对於在开场五十秒后即泪水决堤的我来说,不足以形容我在这部电影中所感受到的深邃讯息。
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想到当道的混沌理论指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算式,只要在运算中更动一个细微的变数,也可能演变成出瀑布一样混乱粗暴的系统,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扑动了翅膀,可能造成明年春天纽约的大雪封天,这连锁反应,来自於我们所生存的是一个因果无限牵连的世界。
当然大部份的电影叙事,无非在诠释因果之间的的周折,《萝拉快跑》的出奇震撼,在於导演Tom Tykwer选择的手法,只见筋骨去除血肉的高速节奏中,萝拉狂奔一路的旁枝末节,即时剪接出穿越时空的因果效应,於是我们看见被萝拉擦撞的保姆,也许因为心情恶劣而起意绑架婴儿,走向牢狱人生,这保姆也有可能因为萝拉的的擦撞一时驻足,接着偶遇慈善团体,渐渐被同化成一个社会义工,这样南辕北辙的人生发展,一桩桩发生在萝拉叁次狂奔中,同样的情境,因为一点点随机的无常,演变出完全不同的世界。
即使对佛法的认识非常粗浅,我还是感受到这部电影中浓厚的因缘观讯息,宇宙既是由众生所形成,任何人的一行一念都不断扩散出无形的业力,交织成无限大的关系网,因为这网络中交换着亿万乃至无量的变数,所以凡夫只能在很有限的尺度中才看得清因缘,而《萝拉快跑》采用暴力的切片方式,故事非关道德,不论理念,随意在任一个时间点切开剧情,展示出大量的因果关联,这样高度浓缩内容的电影竟能令人动容,也许就在它挤压了关系网,让我们彷佛看见了巨观的活生生的宇宙,彷佛窥见了一瞥所谓的绝对存在,领受到了一点佛陀所说的悟境。
《萝拉快跑》最鲜明的话题之一,是萝拉叁度重新狂奔求援的超现实剧情,模彷电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投一次钱币,可以操纵叁次电子生命,影射出人生的爱恨情仇、惊险挣扎,是否只是屏幕另一边的一场片刻消遣?人在巨大的因果网路之中是否具有自由意志?这部电影所吐露出的观点,显着淡淡的佛法意味。
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
《萝拉快跑》的世界中,不倾向唯神的教条,也不服从唯物的秩序,它亲近的是混沌中的人的随机选择,严格说起来,还是有些唯物论的气息,但重点在於萝拉的每个临时抉择,并不一定直接缘由自有迹可循的环境影响,她的叁次奔途,各自有细微的差异处,忽而贴墙而奔,再一次就忽而稍稍绕开,引发千万种可能的连锁反应,她这毫无来由的举动也可能有千万种因素,即使用超级电脑运算,也可能梳理不出萝拉每个细小决定的充份理由,这点导演在电影开头就表达了他的意见,人,是最神秘难解的动物。
更大的重点是,叁次开头相同的狂奔,演变成叁部千差万别的版本,《萝拉快跑》描绘出的世间,是一幅因缘构成的幻象,假相看似万有,实相是一戳指就可以全数崩解的虚无,也许导演的影射在电动游戏之外,接近更深度的层次,因为诸行无常,因为看见真实世界的虚幻,萝拉这个人物的真我是什麽?电影中的所有角色与银幕前的观众谁更像是真实?谁又更像是虚拟?
包含了这些深刻的讯息,可喜的是整部电影流畅有趣,走出电影院后,正是西门町最热闹的夜市时分,我感觉放眼望去,处处见到萝拉一头染红的短发,像火 一样点燃人间火花,虽然行人之中谁也不理会谁,但就算是一个擦肩而过,一瞬拘谨的互相注目,埋藏着无限多可能性的旋风,正穿过每个人之间。
《罗拉快跑》: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作者:田然【字体:小 大】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的意义已然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动画,游戏,随心所欲的剧情设置,它所散发出来的种种独特气质与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吻合。对于看《罗拉快跑》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电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你也很难去说服他们再去循规蹈矩,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故事很简单,一个叫罗拉的女孩在二十分钟内必须搞到十万马克,并送到男朋友手里,否则黑社会便要找她男朋友的大麻烦。应该说,分析这部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都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主角在执行剧情任务的时候若是被干掉,便可以打开存档,回到初始的位置,继续重复玩这一个任务,用这个理念去诠释这部电影,是没有问题的。《罗拉快跑》非严格意义来说,有着三段式剧情结构,前两段剧情,罗拉执行剧情任务均告失败,在第三段剧情中,罗拉终于完成了任务,她的男朋友化险为夷,两人又收获一笔意外之财,皆大欢喜。继续分析,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通常会有很多NPC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出场任务和人物性格,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机的,变数很大,主角在与这些NPC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应有信息,获取适量帮助,最后完成任务。在《罗拉快跑》中,除去罗拉和她的男友,任何一位出场人物均可以看作NPC,罗拉的老爸,街上推着婴儿车的老太太,银行的看门员,地铁站里的大胡子穷鬼,这里面有些NPC有着改变剧情的能力,有些则是点缀作用,无足轻重。罗拉在每一次开始任务,与这些NPC互动,寻求过关的过程,无论是罗拉,还是NPC,由于每次玩法的不同,双方的走向都会有变化,稍一的差异都会体现在结果上,牵一发而动全局。可以说,这个游戏是玩不完的,或是说,这部电影是没有结果的。在第三段剧情,种种机缘巧合,罗拉在赌场赚到了十万马克,她的男朋友又找到了拿他钱的那个邋遢鬼,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吗?换句话说,若是游戏重来一次的话,未必就会有这样的运气。那就会有第四次,第五次,在未完成任务之前,罗拉永远不会停下来,会永远跑下去,这样一来,电影就永远不会结束。也就是说,《罗拉快跑》仅仅提供了一个事件发展可能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凭故事自行发展,人物自生自灭。诚然,这个理论是很恐怖的。
故事的内核如此,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视听手段上,《罗拉快跑》极尽华丽炫目眩目之能事,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凌厉,不拖沓。演员的表演也与这种风格相益得彰,果断,不拖戏,行动力强。总之,对于《罗拉快跑》来说,主创人员选择了以上这些诠释方式,是正确而合情合理的。
《罗拉快跑》的诞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幸事。抛下国内电影制度不谈,从创作理念上讲,这种创作思路是崭新的,天马行空的,这里面不单单是迎合了年轻人口味这么简单,关键问题是,电影的走向,创作电影的态度,创作电影的方式,在《罗拉快跑》出台之后会有何变化?电影类型是否变得更加丰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开始随之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规则和束缚都在不经意地松动,最后土崩瓦解。那么,如何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诠释我们想要表达的世界,《罗拉快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方案。
参考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思路。
《罗拉快跑》提倡所谓的男女平等
作者:罗南【字体:小 大】
观影的过程便是一个思绪发散的时段。每每镜头在眼前斑驳流离,每每配乐在耳际轻微触动,都会令大脑思索,令神经交织。《罗拉快跑》便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值得让我们的思维好好冲击一番。
记得,我已经是第三次观摩这部实验电影了。第一次,只觉得酷,在三年前;第二次,感觉到了女权主义,在上个月;第三次,想到了男女平等,在昨晚。
影片的序幕,人群繁杂。在模糊的场景中,出现了一个个清晰的人物特写,镜头最后对准了一位憨厚的保安,他微笑道:游戏只有90分钟,其他一切均属理论。随后用脚把足球踢到空中。这句台词第一次解释了影片的主旨,足球是圆的,说明世界上的事物是在周而复始运转的,90分钟代表一场球赛的时间,所谓前45分钟是主场,后45分钟是客场,也是循环的。只不过只能循环一次,毕竟只有90分钟,90分钟以后便有结果。结果是什么?下面就通过罗拉的三次奔跑来一一解析这个结果。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的男性面对面的对抗。但罗拉还是没有成熟,因为她依旧跑到父亲的办公室,依靠亲人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这次奔跑的结果还是失败的,曼尼被卡车撞死。但这次的奔跑却跑出了女性的呐喊,跑出了女性的执着,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三)罗拉第三次疾走
罗拉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忽略了客观因素,直击父亲的办公室。由于时间掌握的原因,父亲已经离开办公室,失望的罗拉只能依靠赌博来为自己争取一丝希望。就是因为这个场景的出现,罗拉彻底抛弃了男性的救助,也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依赖思想。赌博中,罗拉的大声嘶吼,吼出了女性的自强,吼出了女性的自信。
三次疾走,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权胜利的象征。其中也不能忘记影片出现的二个重要的镜头,这两个镜头也能够充分反应罗拉的性格转变。
当罗拉被枪击后(第一次疾走),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当曼尼被车撞后(第二次疾走),也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镜头,所不一样的是,曼尼却把头靠在了罗拉的手臂上。这一镜头的区别,完全诠释出女性跟男性地位的转变。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两次的对话来体会这一地位的转化。
三次疾走后,再回到90分钟的足球比赛来,所谓的45分钟客场,45分钟的主场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影片只是在单纯地烘托女性权利吗?我认为曼尼的这个人物的叙述也能反映出男性的权利变化。
v罗拉第一次疾走后,曼尼选择的生存方式是持枪打劫超市。罗拉第二次疾走后,曼尼放弃了打劫。罗拉的第三次疾走后,曼尼干脆抓到了流浪汉,夺回了原来的10W马克。这三个场景,也彻底改变了曼尼窝囊废的性格,也彻底改变了软弱男人的心理思想,与罗拉的性格相辅相成。所以影片不仅打着“女权万岁”的口号,而且也打着“男女平等”的口号。因为只有男权与女权平等,这个世界才能维持稳定。
影片的主题已经叙述完毕,再来简略地说说摄影和造型这两个出色之处。静态镜头中,摄像师运用了肩扛的方式来拍摄,这样难免会有左右高低错落的视觉差异,这种差异反倒激起了我对影片的兴致,因为左右高低的晃动,衬托出罗拉心情的微微颤动。动态镜头中,摄像师动用了多个机组来拍摄罗拉的疾走,奔跑的场面处理地绘声绘色,有汁有味。造型方面,罗拉一头的红色头发,极具感观刺激,这也是吸引影迷眼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女性桀骜不逊的象征之一。外加一句,影片结束打字幕的时候,字幕竟然是从上往下翻的,紧扣影片独特先锋的特点。
电影的魅力在于你每欣赏它一次,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然后把这些认识一一记载,留在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