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再见列宁》
德国统一前的悲喜剧
八十年代末,东德青年亚历山大过着很平常的生活:他没有女朋友,上班下班,姐姐跟姐夫离了婚,整天要他帮忙照顾小孩,母亲是个忠诚的社会党党员,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偶尔还能上电视。他的家里没有父亲,那个人十年前逃到西德去了。
某一天,母亲在回家路上心脏病发昏倒,亚历山大的生活开始天翻地覆的变化。东德领导人终于同意跟西德商谈统一问题,柏林墙打开了大门,两侧的居民蜂拥而入对方的领地开眼界,可口可乐汉堡王宜家遍布东德。亚历山大下岗后加入卫星电视公司,跟西德人丹尼斯搭档,上门推销卫星电视天线。
就在德国统一之日即将来临时,昏迷接近一年的老妈醒了,大夫告诫孩子们,她的状态很不稳定,决不能受任何刺激。亚历山大决心让老妈在卧室里继续过东德的生活,他和他的西德哥们丹尼斯必须完成下列(不可能的)任务:
1)恢复家里的装修,把一切腐朽的东西赶出去。
2)继续供应东欧国家的食品,特别是母亲最爱吃的某种酸黄瓜,因为西方货的冲击,那些东西都已经绝迹了。
3)让母亲继续看到东德新闻。
4)恢复家里人的穿着,特别是小外甥女必须继续传东德的塑料尿裤而不是西欧纸尿裤。
5)在家里不定时召开街道党小组会和组织少先队员探望老革命。
6)教育姐姐的西德男朋友扮演东德人。
后来他们又不断遇到补充任务:如何解释窗外出现的巨大可口可乐广告,楼里搬来的西德邻居,统一之夜的庆祝喧闹,还有找父亲来见母亲一面。
这是一部超过《劳拉快跑》的杰作,德国人比好莱坞更善于(或者更敢于)利用数字电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独特的技巧。不过沃尔夫冈·贝克其实是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导演,他的电影语言并不像《劳拉快跑》那样激烈,应该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
我看的是首映场,提前五分钟到场,买到的是倒数第七张票,被迫坐在第一排。看戏的时候,很容易分辨出德国人和法国人,少数几个流窜过来的德国观众专门在法国人不笑的时候大笑,特别是那个“什么什么酸黄瓜”,我记不住那个德语词,估计就跟中国的“大生产香烟”差不多。
不过不是德国人,也会笑个不停。这电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爱我家》,宋丹丹摔了一跟头,醒过来就失忆二十年,全家人怕她发疯,被迫假扮文革时代。这部电影拍得认真扎实,有更多更有趣的细节,特别是整天想当导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旧新闻片加自拍录像自制《东德新闻》,什么乱七八糟的穿帮他都圆得过来,还播得一本正经。每次出现《东德新闻》,观众必定笑得人仰马翻,此人今年不搂几个最佳男配角奖什么的,天理难容。
不过这电影并不是《我爱我家》式的调侃喜剧,接近结尾处,梁左先生该抖出最后一个包袱了,德国人却渐渐转向伤感,父亲来见到母亲,母亲终于安详地去了。失散十年的父女在走廊里相遇,父亲起初漠然,然后渐渐醒悟,但女儿已经转身离去,他们之前在“汉堡王”的外卖窗口已经见过一面,她对他说“祝你好胃口,感谢光临汉堡王”。
这电影的厉害在于,你看的时候会笑,但看完后一嚼,马上就会感觉到苦味。片中的母亲并不像“老傅同志”一样可笑,她有些可悲,又有些可爱。编剧可能写出了一大批东德人的感情:他们有些怀念那个消失的国家,那是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根,也许不完美,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许现在的生活更好,但他们还是怀念,因为他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再见列宁——献给母亲,一部伟大的德国新电影
作者:向着梦想飞行
影片定格在89年前后,女主人公克里斯蒂娜是个积极的社会主义活动家,一次国庆节深夜在街头赶上不满群众组织的游行活动,看到儿子亚历山大也在其中,突发心脏病昏迷过去。数月过去了,其间社会发生动荡变化,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统一,物逝人非,母亲也在长眠过后突然苏醒过来。为了保住母亲的生命,不让其再经受过大打击,亚历山大决定想尽办法,不让母亲察觉到这些变化......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1954年出生于原联邦德国的威斯特法伦州赫莫区,这部影片帮助他得到了众多欧洲电影节的倾慕,而在德国本土,反响更加强烈,上映期内场场爆满。我们知道一部影片能够感受有同样经历的人这很正常,但是很多像我一样没有过这类经历的人,却同样会被感动,这就显得很不寻常。导演或许将自己三十多岁时的梦想寄托在了本片中的男配角身上,当他看到柏林墙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们涌入西部,一定催生了拍摄本片的情愫。
儿子亚历山大将东西德合并的消息以特殊的方式,迟了三年才告诉自己深爱着的母亲。母亲的骨灰也在最后时刻献给了她的东德故土,伴随着儿子的少年梦想----一架火箭升空,化作绚烂的礼花在空中喷洒,一个被编造的骗局在此刻终于画上了句号。我不禁会问自己,谎言会不会给母亲带来遗憾?也许有的人会这样认为,把事情的真相隐藏起来不让母亲知道,这是对母亲的伤害。但我边看影片,边感觉到留给自己深爱的人永恒的欢乐,这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结果,哪怕这是一次欺骗,也仍然是弥足珍贵的。男主角也因为将这份母子浓情表现得感人至深,而获得德国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可以说当之无愧,他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代,一个用真实行动来表现对母亲热爱之情的儿子形象。这部影片除了献给一个国家,还是献给世界上所有的孩子,我们都应当以其为榜样。还有,我们知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用mum来称呼母亲,这是人类不变的语言。
有的片子在拍摄感情部分时,往往很恣情,像是在往画布上抹一块块厚重的油彩,‘再见列宁’却并不如此。影片在感情部分投入的笔墨不多,儿子的恋爱,父亲的归来,观影者都不会感到被强制施以感情宣泄的痛苦,而是在这温馨中尽显人生百态。很久没有看到这么透彻的片子了,节奏明快,和谐统一,每一个镜头都似未经雕琢,但又透着那么的精致。那段历史虽然记载在德国的成长史上,但我们以不会感到陌生,也能够深感其中的奥妙。如果是我,我会将这部影片作为献给祖国母亲华诞的礼物,影片并不是尽情歌颂领导者群体的公德,而是将国家的这段历史,浓缩到一个普通家庭中去,但当你随着影片的深入,你会很直接的感受到导演的用意:任何时候我们的国家从太空上来看,都只会是一个小小的蓝色星球,而一个国家相比起一个星球,就会显得更微不足道,所以无论你承担的职责有多大,你的眼光都应当放的远一些,把人民的利益置于任何事物之上。
看片子的时候就感到音乐确实很耳熟,好像在哪部片子里听过类似风格的作品,最后终于在片子的cast中看到,这原来是Yann Tierson的作品,从作曲到钢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办。同时,他还动用了相当一部分的欧洲古乐。他是一个总能将欢笑与痛苦融入到音乐之中的艺术家。法国新电影天使爱美丽的配乐也出自他之手,当时给每一个人都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而到今天看到的再见列宁,则更是让我感到了图像与音乐结合的奥妙。一开始看电影,常会被一些音乐所触动,但随着看过的影片数量增多,反而感觉这种只是附和节奏,而不喧宾夺主的配乐风格,更为合适,钢琴演奏像流水一样,随节奏快慢缓急来表达出影片的情绪,以最大的程度帮助我们进入剧情,感受那段80年代末两德的动荡岁月。同样是钢琴作品,Philip Glass的就显得有些哗众取宠了。
影片没有更多的把问题放在两德争端的问题上,而只是用几个画面停留在了爬在墙头上亢奋的人们,而且是被冠以在造假新闻的片断,这样就将本来严肃的气氛变得缓和一些,任何人接受起来也不会有太多困难。这是一种嘲讽的方式,利用编造谎言来从反面来看待那段历史,如此的叙述方式,自然变得很丰韵富饶,也容易让你看到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的正确的一面。
记得在翻译作品时,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作品的‘信’字上,那么如果做个类比,将这部影片比作一个文学作品,这部影片就是在动用一些非正面特征,而非从正面角度来概括这段历史,这就会更令人信服。当主角劝说母亲以前同事、邻里去掩盖真相时,他们虽然都对过去历史报以怀念之情,但却也早已融入了新的时代,而对过去发生的事仅仅看作笑尔,虽然有人愿意回到过去,但这只能被理解为是由于自己的适应能力低下的结果造成的,我们应当永远承认,历史车轮的前进不会为少部分人的精神意志所转移。
如果说一部作品能够送给自己的祖国母亲敬献生日庆典的话,那么‘再见列宁’一定可以说做到了这点。国家应当以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作为准则,而人民也应当不计较个人得失,这亦是时代发展的最根本前提。
影片原有的德语名字(Die DDR lebt weiter auf 79qm)叫做,民主德国在这79平米房间的延续,其实光从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在在对那段时期的致敬和礼赞。
【再见列宁】:剖面里的见证
作者:懒残
时间过的真快,这部2003年的电影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了。最初看到片名,尚以为是一部俄罗斯的列宁传记式记录片,记录虽真实却予人枯燥,所以提不起兴致去看,直到最近偶然看了介绍,才发觉这竟会是一部完全的德国影片,一段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德国社会变革中的故事。就影片的故事性来说,说它是一个别致的小品也无不可,它似乎想用一个很严肃的片名来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处于社会变迁下的温情家庭故事,传达着一个温馨怀旧但却充满希望的主题。影片正视那段历史,却选择了近乎中立的态度,没有批判与审视,而是将这段历史融合进一个普通的东德家庭来展现。以普通人的生活视角来见证这段历史的变更与发展。
影片讲述了在东德生活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越过柏林墙投奔西德后,留下了母亲与两个子女在东德继续生活,失去了父亲的母亲嫁给了社会主义,在1989年这个特殊历史时刻,母亲目睹了儿子因为参加夜游示威而被警察逮捕,导致心肌梗塞昏迷,昏迷持续了八个月,在这期间,两德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德的社会主义被西德的资本主义替代,柏林墙被拆除,两德统一。在八个月后,母亲苏醒了,儿子听从了医生的劝告,知道母亲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性命堪舆。儿子知道母亲无法承受失去社会主义信仰的打击,所以将母亲接回了家,在母亲那仅有几十平的小屋里开始了东德社会主义的重建,于是,一场充满着爱与谎的荒诞剧上演了。
影片是完全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在他的讲述中,穿插了整个那个时期的社会变更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虽然完全个人化的讲述角度有着太多的主观性,但这只是影片的叙事形式,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主观的。对于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们,对这个讲述的世界感到很熟悉,丝毫没有因为国家不同的差距而产生理解上的难度,反而感到一丝相似与亲切。片名叫《再见列宁》,影片中却没有出现列宁,有的只是列宁的雕像与列宁的思想,在本片中,他俨然成为制度与信仰的象征。再见列宁,我想最浅显的理解就应是告别以往的生活,对已被替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告别。
也许每个人都会从影片中读到不同的感受,我读到了信仰、救赎、亲情与谎言。
【关于信仰,关于救赎】
不管是出自内心还是迫于形势,社会主义早已变成母亲的信仰。在父亲走后她为这个社会、这个信仰注入了最大的心血与热情,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儿子才会为她编造这么一个大谎言来重新建起她的信仰。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儿子阿里斯,似乎是并没有明显被控制在制度下。但在母亲昏迷、两德统一后,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发生了倒转变化时,他的信仰就已经迷失了。他变得彷徨、变得不安、变得失去了存在的根本。与其说他在为母亲虚拟重建东德,倒不如说他是在寻找自已已经迷失的信仰,寻找自已的救赎。母亲去世了,为她而建的虚拟社会主义东德也变得没有任何存在意义,这同时也暗示着此时的儿子也正式标志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告别,他似乎是重新把握住了生命,迈向新的开始,投入新的生活。
本片没有任何批判的倾向,所以不要去想信仰的内容,信仰本无对错,关健是在乎人心。在影片中打倒的不只是东德的共产政权,还有东德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所以在这个特殊年代,他们需要这种看似荒诞的形式来支撑自已。这不是自已骗自已,而是自我求赎,自我调整,这是我们都需要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只要坚持自已的信仰,我们就能突破逆境去面对。
【关于亲情,关于谎言】
这部影片在另一种理解上,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与谎言的温情电影。
对于儿子来说,通篇的谎言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他的荒诞行为中,虽然含有对信仰迷失的自我求赎,是通过亲情的这个切点来表达出来。但他用一个一个的真实的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这个形象是可信的,是感人的。为了让母亲平安的养病,儿子在母亲的小屋里重建了东德的缩影。其实儿子不知道,母亲内心深处的信仰可能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会主义,不是国家制度,而是一家人自由、快乐的生活。真正的柏林墙拆除了,母亲心中信仰却始终没有变过。为了维护这个信仰他不惜带上另一套信仰来对所有人说了一个大贯穿全片的大谎。她的这个谎言在父亲离开东德时就已开始了,他隐藏了自已的感情,将自已的一生都献给了社会主义制度来换取亲情关系的完整。
在影片最后,母亲看着儿子,露出理解的微笑去了,他理解了儿子的谎言,享受着儿子给她的爱,怀着她的信仰安详的去了。给爱的人永远的快乐,是亘古不变的,即使使用的手段是欺骗,手段说穿了只是手段,真感情是值得原谅的,所以,有时我们大可不必为善意的谎言而背负太多的谴责。
我是普通人,对社会体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喜恶,我不属于愤青,我也不喜欢政治,但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政治是不重要的,制度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再凝重也只是历史,都是过去时,新的生活还要继续。
影片的主旨不是批判什么,他站在了中立的立场,怀念了过去,肯定了进步,颂扬了和平。以普通的家庭的变化体现出了不普通的社会变更。将浓重的历史主题闹剧般的融进了生活。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带给我们的这部影片是一个黑色喜剧,他切开了那个时代的年轮,在它的剖面上来见证历史的变更,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们依旧要生活,影片充斥着的不是对过去的伤逝,而是对未来,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Ⅱ 再见列宁的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影片的导演沃尔夫冈·贝克1954年出生于原联邦德国的威斯特法伦州赫莫区,执导过的电影一共有两部在柏林电影节获过奖。一部是《生活是你的所有》曾获1997年柏林电影节特别奖。另一部就是获得2003年柏林电影节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的《再见列宁》。导演表示他将自己三十多岁时的梦想寄托在了影片中的男配角身上,当他看到柏林墙被拆掉的那一刻,潮水般的人们涌入西部,一定催生了他拍摄这部电影的情愫。
配乐制作
影片的配乐由扬·提尔森担纲制作,从作曲到钢琴演奏都由其一手操办。他是一个总能将欢笑与痛苦融入到音乐之中的艺术家。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的配乐也出自他之手,当时给每一个观众都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在《再见列宁》里,扬·提尔森动用了相当一部分的欧洲古乐,钢琴演奏像流水一样,随节奏快慢缓急来表达影片的情绪:80年代末两德的那段动荡岁月 。
Ⅲ 扬·提尔森的大师作品
2001年为电影《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配乐,由此获得广泛关注,名噪一时。在《天使爱美丽》中,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声、口琴层层叠叠,色彩饱满飘摇,异想如肥皂泡漫天飞舞。扬·提尔森用他的音乐来告诉你一个魔幻世界里的浪漫巴黎。《我从未去过》,手风琴和小提琴奏响了Amelie异想世界的序幕;《另一个夏天的童谣》,钢琴主调的悠扬旋律是左岸的迷离风情和Amelie世界里的小小忧伤;《爱美丽的华尔兹》,优雅欢畅,仿似乎与你在袅袅晨雾的塞纳河边翩翩起舞;《野兽的华尔兹》,轻飘飘的阳光中仿佛有着红酒和香槟的味道……扬·提尔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犹如飘荡在春日的秋千上”,让人充满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感。古典优雅是扬·提尔森的杀手锏,诠释着古老而时尚的巴黎风情;而丰富的层次感又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清凉得如同祛痱的花露水,提神又醒脑。
《野兽的华尔兹》(《La Valse des Monstres》) 1995年
扬·提尔森的第一张专辑,主要运用小提琴、大键琴和钟乐,分为Freaks和Le Tambourin de soie两部分,浪漫欢快,但也有后期作品中少见的冷感。
《水瀑之路》(《Rue Des Cascades》)1996年首次发行,1999年4月再次发行,是扬·提尔森的成名作。《水瀑之路》一曲被选中作为电影《甜蜜爱丽丝》(《La Vie Revee DesAnges》)的开场音乐,由Claire Pichet演唱。专辑主要运用了钢琴和小提琴,旋律
延续上张的优美流畅。
《灯塔》(《Le Phare》) 1997年
毫无疑问,这是扬·提尔森最好的一张专辑。在延续《水瀑之路》风格的同时,专辑中加入了更多丰富而变化多端的情绪,时而是愉悦的(《Les Jours heureux》),时而又是忧伤的(《Monochrome》)。不同地域的异国风情用一种鲜明跳动的节奏来表现,在小提琴的主调外更加入了曼陀铃和大键琴,以及情歌、舞曲的形式……扬·提尔森音乐的包容性和国际化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一切平静》(《Tout Est Calme》) 1999年
这是与Married Monk合作下带有摇滚风味的一张专辑。与上一张大受好评的专辑不同,这张专辑在使用惯用乐器(如钢琴、小提琴、曼陀铃等)来营造“扬·提尔森”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入贝斯、吉他、键盘、打击乐等音乐形式,来抒发日常生活的细小感受。尤其是Claire Pichet的美妙声音更是为专辑添色不少。
《黑色季节》(《Black Session》) 1999年
这是他的一张现场专辑。
《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 2001年
大多数的乐曲选自他先前的其他专辑,主题曲《爱美丽的华尔兹》融钢琴、小提琴、玩具钢琴为一体,轻盈流丽,仿佛恍惚间就能看到Amelie眨着大眼睛在巴黎的天空下开始神秘冒险。而扬·提尔森则变成了挥着魔法棒的精灵,把音符一串串地坠落在水面上,激起片片涟漪。
专辑荣获比利时电影节最佳电影原声带、美国娱乐周刊A-佳评、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提名。
《C'etait Ici 》 2002年
类似于一张整合的专辑,收录了在此之前的一些专辑的精华。
标题在法语里是“曾在这里”的意思。因此,这张专辑里还有他的合作人的一些音乐,比如Claire Pichet、Dominique A等。共计29首,都很有含金量的。而且大部分属于现场演奏,感觉上比之前制作的效果还要更好一点,是绝对的精华。
《缺席者》(《L'absente》) 2003年
这张专辑收录了《天使爱美丽》的配乐《Les Jours Tristes》的演唱版,作品显露出了愈发国际化的痕迹。Neil Hannon和Lisa Germano加盟使得音乐变得更能为大众接受和欣赏。专辑中大量采用手风琴和玩具钢琴弹奏,演绎着浓郁的法国风情。维也纳43人的交响乐团更是增添了专辑的底蕴。
就像封面一样,这是一张城市的寂寞乐曲,深夜在城市屋顶上独舞的清冷背影。
《再见,列宁》(《Good bye, Lenin!》) 2003年
《再见,列宁》让我们又一次遇见扬·提尔森,也再次验证了扬·提尔森作为一个电影配乐大师的魅力。
这次,他用了大段的钢琴独奏。从《summer78》开始,童年开始的故事叙述因此蒙上了一层迷离的味道,回忆的斑驳恍惚,在钢琴黑白琴键的交错起落里缓缓展开。琴键的起落应是明朗的,却被扬·提尔森演绎得忧郁而流畅。间或有童声合唱,清新而忧伤。《Father and Mother.》、《Childhood》、《First Rendez-Vous》,忧伤的,只属于回忆的,扬·提尔森出色地完成了配乐者对影片听觉的诠释,也超越了配乐者的身份,是整个配乐独立成为一个淡色调的故事 ,一首关于永不再来的过去的美丽诗篇。
《重逢》 (《Les Retrouvailles》) 2005年
一贯的法兰西民族流行乐派,着重于通过乐器的演奏效果来表达情绪的变化。
由于Yann Tiersen深受Joy Division等后朋克乐队的影响,因此在他的音乐风格中总能体现出一股矛盾之感,然后又通过洋溢着十分轻快的氛围的旋律表现出来,所以总是能让人在俏皮的旋律中体会一种深沉的感觉。这大概也就是Yann Tiersen的音乐魅力所在。
《On Tour》 2006年
灯光逐渐暗去,只剩下几束聚光灯凝结的舞台上,Yann Tiersen身着T恤牛仔裤悄然现身。低着头,他其实话不多,时而背上电吉他凝神拨弹,时而扬起琴弓以提琴飙奏,在Marc Sens(吉他)、Stephane Bouvier(贝斯)、Ludovic Morillon(鼓)、Christine Ott(马特诺琴)等长期伙伴充满默契的搭衬下,完成了一场又一场让台下成千观众齐声呐喊、忘情起舞,最后举起双手大声欢呼的精采演出。这就是与我们印象中截然不同的Yann Tiersen,从藏身幕后作嫁配乐的制作人,摇身变成宣泄摇滚能量的乐团主脑所带来的魔幻时刻。
这张收录了他在2005~2006年间,以摇滚乐团形式在欧陆各国大城市,包括巴黎、米兰、雅典、都柏林,一直延伸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本名古屋等地进行表演的演出实况的DVD《On Tour》,完整地呈现出Yann Tiersen广懋音乐才华中令人惊叹的摇滚面向。舞台上的Yann Tiersen背上电吉他,与Marc Sens、Stephane Bouvier充满默契的飙奏声错杂交迭,堆积出爆炸能量的狂野。厚实的肌理纠缠着时而激情、时而哀伤的情绪,让人甚至会产生正听着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那弥漫着黯黑公路电影般的声画错觉。歌曲间不时地加入Yann Tiersen那迸发出慑人能量的小提琴演奏,以及玩具钢琴,口风琴、马特诺音波琴(Ondes Martenot)等乐器所交织出的迷离声响,更加强了现场演出时让群众屏气凝神、濒临失控但最终得以解脱的美妙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On Tour》DVD中我们可以看到前Cocteau Twins女主唱Elizabeth Fraser跨刀登台演唱《Mary》的场面。Elizabeth氤蕴雾气的歌声在缓慢节拍与马特诺音波琴的扭曲音色烘托下,宛若灰暗天空中明月乍现般充满惊奇。由吉他手Marc Sens所主唱的《State Of Shock》则在呐喊式的念白与澎湃鼓击、粗糙吉他与提琴的飙奏中,凝聚出整张专辑最Hard-Core的摇滚时刻。长期支持与喜爱Yann Tiersen的朋友们,在看过这张《On Tour》DVD之后,并定会对这位音乐才子的无限才华有了更上一层楼的认识。
《塔巴里》 (《Tabarly》) 2008年
继在2002年推出荣获了法国凯撒奖最佳电影音乐奖肯定的,热销百万张的原声带大碟《艾蜜莉的异想世界》,以及2003年勇夺德国电影奖最佳音乐成就奖的作品《再见列宁》之后,法国音乐家杨提尔森(Yann Tiersen)在2008年带来一张真情流露的电影音乐作品《Tabarly》。
扬·提尔森的作品都带有梦幻性质,Amelie在巴黎演出着天真的梦幻和幸运,Alex在柏林体验着现实中梦幻的迷离和荒诞。
都是梦幻,都是不可能真实的真实,都是钢琴和弦乐。
或许只有这些梦幻般的荒诞才能让我们摆脱这混乱世界的喧闹,关上窗,闭上眼,安静地听。
扬·提尔森的照片在电脑屏上定住不动,他的头发凌乱眼神忧郁。
我就静静听着这流利钢琴,看着Amelie在巴黎的天空下活蹦乱跳,看着Alex骑着摩托车载着他的记忆一去不返。
《Dust Lane》2010年
扬·提尔森的新专辑《Dust Lane(在路上)》邀得了前Cocteau Twins女主唱Elizabeth Fraser跨刀演唱“Mary”。Elizabeth氤蕴雾气的歌声在缓慢节拍与马特诺音波琴的扭曲音色烘托下,宛若灰暗天空中明月乍现般充满惊奇。
Ⅳ 推荐电影配乐
电影《傲慢与偏见》原声大碟
专辑曲目:
01Dawn(2:43)
02StarsandButterflies(2:07)
(3:10)
04MerytonTownhall(1:19)
05TheMilitiaMarchesIn(1:00)
06Georgiana(1:42)
07ArrivalatNetherfield(1:44)
08APostcardtoHenryPurcell(2:45)
09LizonTopoftheWorld(1:30)
10LeavingNetherfield(1:49)
11AnotherDance(1:21)
12TheSecretLifeofDaydreams(2:09)
13Darcy'sLetter(4:05)
14Can'tSlowDown(1:15)
15YourHandsAreCold(5:28)
16MrsDarcy(3:50)
17Credits(4:54)
Ⅳ 推荐一下经典的电影原声音乐
I will always love you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STING的The shape of my heart
《喜剧之王》中的24/7钢琴曲(具体不知道名字是什么)搜一下
不是很多 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