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搜集各国的二战电影。
美国:《父辈的旗帜》、《硫磺岛的家书》、《珍珠港》、《巴顿将军》、《虎虎虎》、《风语者》、《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无耻混蛋》、《辛德勒的名单》、《英国病人》、《兵临城下》
俄罗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烈日灼人》、《烽火孤儿》
英国:《女英烈传》、《遥远的桥》、《桂河大桥》
法国:《老枪》、《虎口脱险》、《光荣岁月》
罗马尼亚:《多瑙河之夜》、《橡树,十万火急》、《复仇》
阿尔巴尼亚:《地下游击队》、《第八个是铜像》、《伏击战》、《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山鹰之歌》、《战斗的早晨》
南斯拉夫:《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意大利:《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美丽人生》
奥地利:《白丝带》
德国:《朗读者》、《帝国的毁灭》、《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决战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玛莲》、《欧洲!欧洲!》、《伪钞制造者》、《玫瑰围墙》、《希望与反抗》、《纳粹军校》、《悲情火绒草》、《大迁徙》、《欧洲特快车》、《铁十字勋章》、《极地重生》、《何处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后的桥》
波兰:《钢琴家》、《战争三部曲》、《卡廷惨案》
附:
中国:《紫日》、《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
日本:《萤火虫之墓》、《啊,海军》、《男人们的大和号》、《东京大空袭》、《冲吧,鱼雷》、《男人们的大和号》
以上均为亲自整理 愿采纳!
『贰』 战斗的早晨影片简介
阿尔巴尼亚电影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被我国引入,承载着那个年代独特的观影记忆。本文旨在唤起我们对于往昔岁月的回忆,那些在露天电影场顶风冒寒、坐小凳子看片的单纯快乐时光。《阿尔巴尼亚经典电影合集》共有二十部,每部作品将陆续发布,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个时代的光影魅力。
在那个时代,露天电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搬着小凳子,不顾严寒酷暑,只为一睹大银幕上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阿尔巴尼亚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成为了那个时代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电影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心声。
电影《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们》正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它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在那个充满斗争和挑战的时代,电影成为了人们精神的寄托,激励着人们为了自由和正义而不懈奋斗。
而《消灭盗版者、自由属于俺们》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电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年代,盗版电影的泛滥无疑对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娱乐,更在于传递知识、启迪思想、反映社会现实。因此,保护原创,打击盗版,维护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社会共识。
回顾过去,阿尔巴尼亚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我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电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今天,让我们再次翻开那些尘封的胶片,感受那光影交织的时光,体验那份属于那个时代的纯粹与激情。
『叁』 谁能介绍一些越南,朝鲜,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经典老电影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说的是朝鲜影片,不管哪一部,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定是在万恶的旧社会,穷人受尽地主残酷剥削,暗地里抱头痛哭。接着就是解放了,在金日成主席——“慈父般的领袖”的领导下,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个个开怀大笑。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其时我国正在支援越南进行抗美卫国战争,每一部影片总少不了越南大炮在怒吼和美国飞机在轰炸,大地到处是一片火海焦土。
“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不知道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地理位置不同的缘故,还是官方在审查阿片时删除、剪辑得太厉害,造成上下衔接脱节、前后故事不对,导致观众看起来感觉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指的是当时所有外国片中,就数罗马尼亚电影在男女关系上最为大胆暴露——充其量也就是敢于让男女主角搂抱在一起。但这在中国当时极端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已经是破天荒,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下面介绍几部代表电影:
朝鲜 《卖花姑娘》《在灿烂的阳光下》《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
越南 《回故乡之路》《琛姑娘的松林》《阿福》
阿尔巴尼亚 《贝尼自己走》《宁死不屈》《海岸风雷》《战斗的早晨》
罗马尼亚 《初春》《多瑙河之波》《斯特凡大公》
『肆』 小时候看过阿尔巴尼亚电影 有几部
《海岸风雷》《伏击战》《战斗的道路》《特殊任务》《山鹰之歌》《战斗的早晨》《在平凡的岗位上》《第八个是铜像》
很多部,但是大致能想到这么多,其他的都记不起来了,太久了。。。
『伍』 《伏击战》表现了阿尔巴尼亚抗击德国侵略者的哪一场战役
《伏击战》是1970年译制的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
影片在国内公映的片长只有一小时零九分,作为故事影片,实在有一点太短了。
它看起来像是纪录片,但实际上是一部故事片。
它主要表现了阿尔巴尼亚的一支游击队奉命去伏击一支德军机械化部队,整个电影就是表现这一场战斗的过程。
这部电影在国内放映时,立刻得到了主流媒体的一致叫好。我们先浏览一下当时报纸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解放日报》1970年12月3日刊发评论:“弱国打败强国的颂歌——赞阿尔巴尼亚影片《伏击战》”。
《人民日报》1970年12月5日刊发评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阿尔巴尼亚故事片《伏击战》观后”。
《北京日报》1970年12月6日的影评标题是:“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文汇报》1970年12月8日登载的文章标题是:“山鹰展翅敌丧胆。”
影片里的游击队与强大的德军相比,实在称不上是一支对等的部队。影片里的这一支着装不一、子弹欠缺、食物匮乏的部队,几乎是拼尽全部的人力与物力,与德军展开一场完全不对等的战斗。
电影里的这一场战斗,是一个有着更深意图的整体战役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电影里的人物对话里,感受到这一场战役的目的,不过是起到“围魏救赵”的用意。
影片里的政委对游击队的战斗形势作过如下的分析:“参谋部通知我们,有一支德国机械化部队和突击队要在本月26日以前到达这个地方,纳粹匪徒就是想从我们部队的背后出去,敌人的大部队,已经被击溃了,完全垮了。”“我们主要的打击力量集中在他们前头,阻止他们前进。”
在下面另一个场景中,政委继续对战斗的目的进行了阐述,这是对普通战士讲述的,所以比上面传达的通知还显得通俗易懂,且有鼓动性。
其鼓动性的形势分析称:“敌人冬天的攻势遭到惨败以后,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向我军进攻,但我民族解放军正在进行反击,也同样把纳粹蠢猪的第二次侵犯打得落花流水。党交给我们一个主要任务,我们的游击大队正在战斗,并已经击溃了敌人的主力部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狙击敌人机械化部队对大部队的进攻。”
从两个场景里的形势分析来看,游击队面临的局势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可以看到,德军展开了冬季攻势,第一波没有达到目的,但是第二轮敌人的进攻又已经开始了,而且德军一直在追着主力部队打,而这支游击队的目的,就是完成上级交给的狙击敌人的机械化部队的任务。
这是一场伏击战,但更像是一场狙击战,所以战斗的凶险可以从影片里的背景交待中大致地看出来。
电影里所说德军的冬季攻势,是从1943年11月开始的,持续了近三个月。影片里提到的本月26日德国机械化部队将到达本地,应该指的是1944年1月26日这一个具体的时间点。
这里,我们跳出电影,看一下,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战争形势,也由此探究一下,电影里的战斗场景是不是有夸大的嫌疑。
实际上,提前在这里说一下,应该说电影还是忠实于 历史 事实的,表现了当时阿尔巴尼亚游击队面临的敌军围困重重的严峻形势,唯有杀开一条血路,才能拯救岌岌可危的游击队。
所以史书在提到这一段德军发起的冬季攻势的时候,特别强调,这是阿尔巴尼亚游击队在二战中最艰难的日子。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之前,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所以,我们在阿尔巴尼亚电影里,反映早期游击队斗争的影片,占领军都是意大利军队,包括《宁死不屈》里讽刺“墨索里尼永远正确”的台词,针对的都是意大利侵略者。
意大利投降之后,德国军队立刻从相邻的南斯拉夫与希腊抽调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填补意大利投降之后的军事真空。
据英国人所著的《关于希特勒为何战败的秘密报告》一书提供的资讯:当时,德军在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这些巴尔干地区,共有20余个师,总兵力达60万人,接近西线总兵力的一半,兵力还是挺强大的。
希特勒的兵力明显是不够用的,所以这么20余个师,就在巴尔干半岛的国家之间搬来搬去,拆东墙补西墙,意大利反戈之后,德军更是捉襟见肘。
当时德军主要将部队放在南斯拉夫,围剿铁托的游击队,南斯拉夫的游击队,确实要比阿尔巴尼亚的游击队要强得多,让希特勒伤透了脑筋,还不得不从苏联战场抽调兵力,加强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围剿,而阿尔巴尼亚的游击队则弱得多了,人数不能与南斯拉夫游击队最高时达30万的人数相比。
同时,德军也将一部分部队放在希腊,以防止同盟军登陆。
这种布局,与当时德军面临的战争状况有关,一方面,苏军熬过了库尔斯克最大的坦克胶着战的困难阶段,有了喘息的时间,有能力发动进攻,牵制住德军,使德军不得不准备从南斯拉夫开始撤军,另一方面,盟军在意大利的登陆,也使德军开始防备盟军如法炮制,在希腊登陆,这样德军在阿尔巴尼亚周边的重点,是放在南斯拉夫与希腊这一片地域,当意大利投降后,德军立刻抽调军队,侵占阿尔巴尼亚,并在冬季围剿中出动了四个师,人数达到4.5万人,而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的人数只有2万人左右。
同时,德军在阿尔巴尼亚为了显示不是占领者而是解放者,也对当地人较为客气,这也是我们在《战斗的早晨》里看到阿尔巴尼亚的孩子,可以在德军巡逻队的眼皮底下,嬉戏玩耍,毫无恐惧之心。
德军重兵围剿,而当时的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的条件非常差。在影片里交待了游击队员没有鞋子,队员在开玩笑的时候,总是拿没有鞋子开玩笑。
同时也没有食物,在影片里有一个场面,机枪手苏洛在与伙伴们分吃食物的时候,他示意队友,把一点点食物,送给对面的一个漂亮的女游击队员。
这也是电影里的朦胧的一点爱情暗示,当这个女游击队员露出她的面颊的时候,确实是明眸皓齿,靓丽夺目。
在后来的狙击战中,苏洛操着一挺机枪,压迫着向山上发起冲击的德军,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甚至能独挡敌人的炮火攻击。
只是没有子弹,当时这名女游击队员带来了少量的子弹,然后操纵机枪,射杀敌人,但是眨眼之间,这名女游击队员便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在了机枪上,构成了电影里的一个颇为伤感的镜头。
之后,苏洛在电影里也成为压轴结尾,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面对德军上校狰狞满面地冲上阵地,他与敌人的同归于尽。
电影镜头里,没有表现他是如何对付那个老谋深算而又孤注一掷的德军上校,镜头从苏洛的头上越过,抬向天空,然后传来一声呐喊声,可以猜出的内容,是他抱着德军上校,一起坠下山崖了。
电影很快匆匆结尾,只见游击队员从山巅上冲刺而下,杀向敌人,战争结果如何,电影里没有交待,但是在电影前面提供的情境下,德军的大部分力量还没有消灭,武器装备还没有受损,这时,游击队冲锋出击,如同以卵击石。
电影意图通过德军上校被铲除掉了,敌人已经群龙无首,按照《三国演义》的叙事手法,是必败无疑了,但现代战争,显然不是这样一将落马、便大获全胜这种逻辑平移的,所以阿尔巴尼亚电影的结尾往往是戛然而止,在中国观众那里获得一个并非浪得虚名的“莫名其妙”的风评。
从史实上来看,当时的阿尔巴尼亚的游击队主要采取是突围战与机动作战,影片里的伏击战根本不成熟,它的伏击目的,只是为了狙击敌人。游击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摆脱敌人的围剿。
从《伏击战》的交待看,德军防备甚严,机械化部队出击之前,前出先锋队,侦察村庄,封锁道路,四处查看,部队也是稳步递进,遇到伏兵,及时增援,游击队连到伏击战的地点,都必须绕开德国人到处警戒的路口,不得不通过攀援峭壁,才越过山峦阻碍,到达伏击地点。
从影片的交待来看,德军被围困后,在开始的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立刻组织了有效的炮火还击,还采取迂回包剿、占领制高点的手法,使游击队的伏击渐渐地陷入被动。电影结尾处让人意犹未尽,根本感受不到游击队伏击战泰山压顶的成功效应。电影最后依靠的是人海战术,比划一下冲下山去的激动人心场面,但能否制胜,仍是一个悬案。
据《阿尔巴尼亚史纲》记载,这一场冬季战役以游击队节节败退为结局,可见,影片里的游击队要展开一场伏击战是相当困难的,《伏击战》这部电影记录了这一场惨烈的战争全景,折射出当年抗击德军几乎是一场啃骨头的拼掉老本的血战。
从电影手法来看,《伏击战》是阿尔巴尼亚电影里比较平庸的一部,它对人物基本没有什么刻画,镜头调度也是采用了纪实性的手法,人物交待不清,战事也是敷衍了事,但是在当时看惯了中国式游击队战争片的情况下,这样一部全程的纯粹战斗的影片,还是给中国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观感。
观众记忆深刻的包括那个留着希特勒小胡子的阿尔巴尼亚所谓卖国政府军成员,在遇到危险时,上演了一幕幕逃生必杀技,包括在车内压低身子,躲避枪弹,后来又从车上挣扎着身子,蛇行下车,接着展现葡伏在地、钻入车肚的尺蠖逃生术,但最终在逃生路上,遭遇德军上校,他见势不妙,扭头而走,被德军上校开枪打死,完成了这个漫画式人物的在电影里形象贡献。
而影片里开始的时候,还出现一个志得意满的年轻德军军官,衣扣上悬着铁十字勋章,从他的对话中来看,他曾经参加过入侵法国的战斗,所以他在影片里不失时机地嘲笑了一下法国人,说他进军法国的时候,“那些法国人都吓傻了。”
可以看出,这个年轻军官,正是后来好莱坞与西欧电影里那些出没在二战重点战事中的德国军人,他们在电影里出现的地域,确实是西方二战片英雄的主要战线收获场所,而在这些影片中,是没有阿尔巴尼亚电影里的抗击法西斯英雄什么事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也深知自己的游击队战事,在二战的 历史 中,占据不了多大的空间,这种心态,该如何在《伏击战》里表现出来?
我们看到,影片里在阿尔巴尼亚多呆了三五个月的德国上校不失时机地讽刺了那个得意洋洋的年轻军人:“在阿尔巴尼亚,你得铁十字勋章很难,但坟上的十字架倒很容易得到,连送葬的也没有。”
电影的潜台词是说,阿尔巴尼亚的抗战,不玩虚头,而是玩实在的,是货真价实的消灭敌人的场所。
虽然二战史,对巴尔干诸国的抗击法西斯的史实一笔带过,但阿尔巴尼亚电影《伏击战》却借助德国人之口,表达了他们打击的敌人,是真正的对手。
这也是电影的巧妙之处吧。
『陆』 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战争老电影有哪些
《海岸风雷》、《战斗的早晨》、《地下游击队》、《伏击战》、《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
『柒』 阿尔巴尼亚电影,德国兵在河里用肥皂洗头的时候,两个阿尔巴尼亚少年把德国兵的武器偷走了,求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