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电影《极寒之城》(Atomic Blonde)
影片的剧情,按照冷战间谍片的标准是不合格的。
首先,间谍故事该有的,步步为营,接近真相的悬疑,不够足。故事从一份“冷战双方全部特工名单”展开。柏林墙拆除前夕,掌握名单的英国特工被杀,苏联方面将其夺去。为了夺回名单,军情六处派遣女间谍罗琳·布劳顿前往柏林。故事最大的悬念,毫无疑问落在了这份名单上。
而对名单的争夺,直到影片近半,即55分钟左右,才有了实质性进展。剧情推进的速度,太慢了。这种“慢”不是缺乏高潮,片中打戏、追车戏并不少。慢的,是情节逐渐推进的步伐。一般来说,解谜式的间谍故事,有点像“冷硬派”侦探小说:一个侦探(间谍)被派往查案,亲身探寻一条又一条的线索。
在探寻过程中,一点一点,揭开真相。每一条线索的探寻,都意味着可能遇到怪人,或危险。但每次探寻,总会带来一点更多的线索,离真相更进一步。[极寒之城]的前半段,沿线索追真相的情节是有的。只是每一场搏斗,每一次追车,最后主人公都一无所得。于主线进展,毫无助益。
他们离名单的下落,没有靠近一步。影片没忙着推进情节,那在忙什么呢?最好是在忙着塑造人物。如果情节不重要,塑造出一个,或多个立体的间谍形象,也可以。不管是叫利玛斯,还是叫史迈利,勒卡雷笔下两个名字一出,读者脑中顿时勾勒如画。
哪怕是詹姆斯·邦德,也是一个精明勇猛、狠毒无情,又不失优雅从容的特工。可[极寒之城]没有。
原本两位主人公,都是带着动机出场的。开场被杀的英国特工,是女主人公罗琳的恋人。同时,也是男主人公,“一美”饰演的驻德间谍大卫的好友。按照类型片叙事规则,两人的行动,理应带有复仇性质。然而,随后的剧情中,这种复仇的动机,被抛弃了。
随后的剧情中,塞隆与“一美”成为杀人机器,一路打打打。于剧情的作用,只剩下牵线。罗琳的性格,也仅存冷酷干练一面。影片宁可给她安排一条毫无意义的感情线,也不愿照应一下前面的动机。相应地,大卫的形象也没立起来。
这个看似鲁莽的行动派,实则是系多条线索于一身的人物。他的反转,影片在之前早已预示。可反转的动机,没有铺垫。而他在结尾对于间谍命运的哀叹,只是强加主题的蜻蜓点水。影片在结尾彻底失控。罗琳在最后的反转,推翻了之前剧情的一切营造。
影片对人物的铺垫,本就单薄之极,还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之前对人物的一切塑造,都是假象。可真相是什么?影片又没交代。对于人物“初心”的彻底背离,终于让剧情的合理性,在“为反转而反转”中,越飘越远。
能看出,影片在试图兼顾娱乐性的同时,尽量在往“冷战间谍片”的路数上靠。可如同影片为了色调暗冷,过度使用的滤镜一样。影片对于这一类型,只学了个皮毛。慢节奏学来了,可没学到外松内紧的张力。人物塑造平淡,也学来了,可淡到了一团模糊的程度。
唯一的亮点,是不失导演前作[疾速追杀]水准的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