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女什么男不中留是什么电影

女什么男不中留是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4-11-09 16:06:43

1. 孟小冬:让梅兰芳和杜月笙念念不忘的奇女子

有人说,梅兰芳的传记里最好不要出现孟小冬,因为有了孟小冬,梅兰芳就不完美了。而杜月笙的传记里,却一定要有孟小冬,因为有了孟小冬,杜月笙才不会只是“三百年来帮会第一人”,而是成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真男子。

不由得好奇孟小冬是何样人物,利用长假细细阅读许锦文撰写的《杜月笙和孟小冬》,不胜感慨。孟小冬出道早,12岁就惊艳登场,也许是持才傲物,也许是个性倔强,孟小冬最终输给了福芝芳,梅兰芳在福芝芳和孟小冬之间难以取舍时,梅党一致认为“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随和大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和‘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孟小冬听说后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不顾夜深,冒着倾盆大雨一路奔回了娘家,临行前撂下了沉甸甸的,迄今广为流传的两句话: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说这句话时,孟小冬23岁,确实有着傲娇的理由。

20年后,孟小冬感激杜月笙的照顾和恩遇,跟随杜月笙逃到香港。杜月笙一度考虑逃难去法国,在办理家人的护照的时候,孟小冬轻轻地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一代名伶,年华老去,再无当年跟梅兰芳决裂时的刚勇。杜月笙听到孟小冬这句话,当即宣布:申请护照的事情放一放再说,现在最要紧的是先尽快和阿冬把婚事办了。杜月笙当时年逾花甲,缠绵病榻,天天靠输氧气为继,说得难听一点,是大半截都已下土了,居然还要结婚,如果不是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又是为了什么

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却说:我们姐妹早已认下,没有话说,不过现在都一大把年纪了,何必再大事破费,惹人嗤笑?”但是杜月笙依旧力排众议办了喜酒,至此,63岁的杜月笙与43岁的孟小冬结为夫妇,杜月笙在港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全部叫来给孟小冬行跪拜礼,此前都叫孟小冬阿姨,从今以后一律都叫“妈咪”。梨园冬皇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名分”,终于如愿以偿,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可惜杜月笙与孟小冬婚后只有一年的夫妻缘分,不久就过世了。

孟小冬在戏剧界被尊称为“冬皇”,更是余派的嫡传弟子,唯一女传人。孟小冬之所以是孟小冬,与她在戏剧上的天赋和多年的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有着莫大的关联。“冬皇”这顶皇帝桂冠被戴在孟小冬的头上,是源于1928年的天津沙报,当时有一个评论家沙大风在异想天开,在文章里称孟小冬为“冬皇帝”。后来有一首打油诗传诵一时:“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此后,“梨园冬皇”的称号就这样传播了开来。那时,孟小冬还不满20岁,年少成名青春得意,正是一派大好时光。

很多人看了章子怡在电影《梅兰芳》中扮演的孟小冬,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坤伶“冬皇”,章子怡说,最佩服的就是她(孟小冬)的坚决,从与梅兰芳分手到嫁给杜月笙,几十年演绎的人生传奇,没有坚决,是走不了这么远的。

纵观孟小冬的一生,少年成名却一生大起大落几度离开戏坛;仰慕者无数,却没有幸福的婚姻;一边是掌声如潮,一边是孤苦伶仃,一边是人前显贵,一边是难言的委屈....但是细想之下又觉得孟小冬人生中的每个选择其实也都是必然,性格使然,命运使然,缘分使然。如果她不这么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冬皇传奇了。

孟小冬生平之时间线

一、梨园世家科班出身

孟小冬本名孟令辉,因为出生1907年的12月9日,生在冬天,后来就得了艺名“孟小冬”。孟小冬出生在梨园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伶人,唱戏为生。所以孟小冬在不到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练功了,七岁登台,十二岁正式出道。而且,孟小冬从一开始学的就是老生。

二、幼年时期拜师学艺

孟小冬的开蒙老师是她的姨父仇月祥。民国四年,孟小冬的父亲孟五爷在搭班唱戏时意外中风,虽医治及时,但依旧造成身体不便,半身不能动弹。孟五爷是全家的收入来源,现在不但不能演戏还要请医问药,着实愁苦。无奈之下,孟家将时年九岁的孟小冬,写给老伶工仇月祥为徒,立下三年的契约,期满后为师效力三年,即在三年演出期间,所有收入皆归师父,第四年一半可给家中,第五年起,则可全部用来养家糊口了。

九岁的孟小冬就这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活。由于仇月祥是她的姨父,两家亲戚关系融洽,所以孟小冬并没有受太多责打,但这位师父教戏上也非常严格,每天早晨带着孟小冬出去遛弯、喊嗓。小小年纪的孟小冬聪明伶俐,学戏认真上心,不觉其苦反觉其甜,在勤勉刻苦的学习和得天独厚的天赋下,孟小冬的戏曲技艺迅速长进。同时,展现在她面前纷繁复杂的戏剧世界既使她新奇惊叹,也令她疲倦苦累,那段时间的孟小冬在师父的教诲下,几乎无日不唱,甚至无时不唱。

三、少女时代锋芒初露

孟小冬与师父仇月祥的三年契约转瞬而满,孟小冬也成长为一个十二岁的亭亭少女,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正式登台演出机会。当时无锡新世界正在招揽一位老生上台,仇月祥决定让初出茅庐的孟小冬去试试看。新世界的经理一见孟小冬,个头矮小,肌瘦体弱,稚气未脱,不觉已失去信心。但仇月祥信誓旦旦地对他说:“小徒已跟我学了多年,不是我王婆卖瓜,上台准行!”随之,他让孟小冬唱《逍遥津》给经理听,孟小冬一开口即令经理刮目相看,她的歌喉清亮高昂,音色纯正,高低宽窄,运腔自如。一曲终了,经理连连赞叹:“小妮子不简单!果然名不虚传!”并当场拍板决定:到无锡头天打炮戏就唱《逍遥津》!

孟小冬在无锡新世界的首秀不负众望地大获成功,虽然她年纪只有十二岁,唱功却已经不容小觑,嗓子又宽又亮,丝毫听不出女孩子固有的雌音。当天演出完毕,整个剧场掌声狂热,人声鼎沸。隔日《锡报》有评:

“王勃十二岁作《阿房宫赋》,自古惊为天才,孟筱冬十二岁能唱谭刘各调,亦天才也。”

这场首秀的成功,自是孟小冬超高天分的展露,但也是她自小勤勉奋发所得到的甘美收获。正是她在此前三年不惧辛劳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才在机会到来时能够大放异彩,让人们看见了一颗梨园新星的明艳登场。

同年11月,经六叔孟鸿茂的介绍,孟小冬加盟了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内的乾坤大京班。这对于孟小冬的戏剧生涯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性的大跨越。而后几年的时间里,孟小冬一路走南闯北,在福建、南京、济南等等各地辗转演出,在当地无不都引起热烈反响。孟小冬独特敞亮的嗓音与唱腔得到越来越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肯定和重视,她的优美曲音在她足迹踏过之地绕梁不绝,令人难以忘怀。

四、名震京城梅孟同台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八岁的孟小冬再次迎来她戏剧事业里的一个满堂彩。这年孟小冬在师父的陪同下北上唱戏,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让正值妙龄的孟小冬自觉紧张也满怀憧憬。

这年,孟小冬以一出《四郎探母》在京城首演告捷,一炮而红,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了。从此,孟小冬一名在京城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随之而来,孟小冬在京城受到邀约不绝,门庭若市,她清丽的外表与卓绝的气质也同样令很多人倾倒不已。但同时,当时京城名伶众多,竞争相当激烈,假使孟小冬就此沾沾自喜疏于练演,那么保不准很快便会被人遗忘。孟小冬想要在重重包围之中脱颖而出立稳地位,就必须更加勤勉和刻苦,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孟小冬自知自己正是好运当头,需要把握时机,她便戒骄戒躁,铆足力气,白天演,夜晚演,到处赶场子,演双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不歇。

(图说:那么漂亮的姑娘,演了《四郎探母》杨四郎,当年该有多惊艳啊!!)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孟小冬一生难忘的事情,也是她人生轨迹里出现的一个难以评判的转折——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当是时,梅兰芳已经是举世闻名的伶界大王,孟小冬也是名噪一时、誉满京城的新秀名伶,这样两位天才人物的首次合作,可以说受到了举国瞩目。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初次见面,是在师父仇月祥的陪同下一起赴约冯耿光安排的午宴。冯耿光是当时中国银行的总裁,也是梅兰芳的挚友,这次安排的午宴,也是为了梅孟见面一起说说吊嗓排戏的事。两人都到场之后,冯总裁上前为梅孟互作介绍,孟小冬对着梅兰芳谦逊地躬身施礼,并随口叫了声“梅大爷!”当时梅兰芳刚过而立之年,被人誉为“东方美男子”,现今被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称为“大爷”,在场人不禁都哑然失笑。梅兰芳也还礼道:“小冬姑娘,别客气!”冯耿光则走过来对孟小冬说:“往后常常要见面,还是叫梅先生吧。”

十八岁的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堪称伶界第一的戏剧大师梅兰芳,现在来说就是见到了自己事业上所崇拜着的顶级偶像,又怎能不紧张忐忑甚至语无伦次呢?面对这位在名震梨园的翩翩先生,孟小冬也难以想象得到,她与梅兰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与灭也在此时奏响了序曲。

五、黄金时期与梅结合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两人在才艺与才貌上确实都堪称是完美的匹配。其实梅孟的结合,还得多亏梅兰芳那些朋友们的撮合,也即梅党们的热心拉拢。上文提到的冯耿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见一些朋友看台上梅孟合作亲密无间,便在台下也有心促成梅孟结百年之好,便正式委托齐如山、李释戡二位做大媒,正面询问梅孟两人的想法。

梅兰芳一听非常高兴,经过几次同台合作,他早已被孟小冬的过人才气所折服,认为孟小冬是位难得的坤老生人才,又是个漂亮又不失灵气的女孩子,若能与之结合,自然欢喜。但当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第一房王夫人久病在床,想必不会有反对意见,但第二房夫人福芝芳,却是性情果烈,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当时李释戡便向梅兰芳提出“金屋藏娇”一计,梅稍加思索,点头赞同。

梅孟之事确定下来后,孟小冬首要之务是结束与师父仇月祥的师徒契约。仇月祥得知此事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女大不中留!这几年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挣,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让你抛头露面出来唱戏。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年半载不练,只怕就前功尽弃了。”

孟小冬一听此话就急了,大声说道:“谁说不唱了!”其实孟小冬在之前也考虑过,若果能与梅兰芳结合,朝夕相伴同台演戏,在艺术上必定也能有很大的裨益,又怎么可能如师父所说一结婚就不唱了呢?为什么结婚之后就不能唱戏了呢?我能不能特殊例外?孟小冬暗下决心,她不但要继续唱,还要唱得越好。对孟小冬来说,唱戏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融会在她的血肉之中。

梅兰芳、孟小冬作为梨园界中一对生、旦最佳的“搭档”,通过几次舞台上的合作配对,互生倾慕假戏真做,这段金玉良缘确实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令人称道不已的千古韵事。梅孟婚后度过一段非常美满无忧的生活,他们的新房先是设置在冯耿光的公馆里,后秘密乔迁至一所巷内大宅,每日挚友聚会闲散浪漫,物质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六、深藏金屋修学养性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因为当时还是非公开状态,所以外界对此事几乎一无所知。孟小冬被安藏在深宅大院里,每日梅兰芳出去唱戏,她自己一个人则自由打发时间。这种虽无忧无虑但单调刻板的生活渐渐使孟小冬备觉空虚,她突然意识到婚前师父所说的话不无道理:一旦与梅结合,很可能意味着舞台生活的结束。孟小冬离开了魂牵梦绕的舞台,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一般难过与焦渴。为此孟小冬几次曾向梅兰芳表示自己想重返舞台的愿望,但都被梅兰芳拒绝了:“男主外,女主内,你现在自由自在多么好。若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脸往哪搁?”孟小冬无法违逆梅兰芳,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家里做太太。

但生性勤快好学上进的孟小冬也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她退而求其次,向梅兰芳提出请一位教师上门为她教戏,以免技艺生疏。梅兰芳满足了孟小冬的要求,为她聘请了当时的名师鲍吉祥先生为她授课。从此孟小冬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在宅子里深居简出精心学习。

在继续钻研戏曲的同时,她还开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为孟小冬九岁辍学拜师学艺,其文化修养其实是很低的,孟小冬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她不甘心做一个只知唱戏的伶人,她想像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这些伶人大师一样,能写善画。一心上进的她便趁此闲暇补习文化课程,每日按时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小说,梅兰芳还手把手教她绘画梅兰竹菊,或谈论梨园掌故,或推敲戏词字韵,可谓其乐融融。此后孟小冬还特地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学习书法,所以后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便是在此时打下的稳固基础。

孟小冬在事业的黄金时期与梅兰芳结成婚姻,而后深藏金屋度过了一段闲适舒漫的快乐生活,与过去那些年的奔波劳碌相比,这段日子虽然稍显空虚,但也安稳轻松,不必像过去那样到处赶场疲惫不堪。从九岁时就潜心学戏,而后步步高升精益求精争强好胜的孟小冬,终究为了爱情,暂时搁置了自己深爱的戏剧舞台。但冷冽的现实很快打碎了孟小冬的美好幻想,这场盛名之下的天作之合,并未得以善终。

七、劳燕分飞重返舞台

梅孟之间的婚姻大概维持了四年有余,最后一别两宽,各自为生,不复再来往。他们之间关系淡化和破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梅家给予孟小冬的非正式名分,梅兰芳二太太福芝芳的挑拨争宠,民间出现的舆论绯闻,梅孟之间的性格冲突等等,并非一朝一夕的爆裂,而是日积月累的矛盾最后无法调和只有终结一路。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先生在他的《翰林之后寄梨园》一书中说道:“两个好角儿,在艺术上可以十分相配,相得益彰,但不一定能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全是角儿,谁又能屈尊?久之必生风波。”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受尽千万人宠爱的舞台名角,他们受着台下人们的狂热崇拜和追捧,自然心性难免清高自傲,这样在出现一些摩擦时,两方都不愿意低头认错,加之种种外部因素的侵扰干预,两人终究意兴阑珊精疲力尽。

孟小冬年少成名,过人的才华与清丽的面容让她一直处在一个制高点上接受大众的赞美与仰视,同时又饱受着竞争求胜的压力和勤学苦练的辛劳,故为人难免心高气傲又争强好胜。在梅兰芳还在她与福芝芳之间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时,孟小冬当机立断地提出分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拖着,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梅兰芳则说:“我还是希望你冷静一下,人生就像棋子,是不能走错一点点的。”“我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梅兰芳试图挽留她,但孟小冬去意已决:“我不能在这样伤心断肠的地方再待下去了!”梅兰芳试图给孟小冬一点钱,孟小冬也拒绝了,并对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在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梅孟婚姻破裂发生在1930年左右,那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提倡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孟小冬的坚决果断正呼应了那个时代女性反抗的主题。孟小冬不仅在戏剧事业上奋起拼搏不甘人后,在爱情婚姻上也同样敢爱敢恨敢舍敢离,她在爱时便不顾一切地嫁给所爱之人,在爱情幻灭时便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她要自由,要自我,要自尊,要活得自强自爱。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孟小冬连登三天启事:“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这公告说的是因梅兰芳自小过继给他伯父作为养子,按当时的社会习俗来说可以娶两房妻子,所以20岁的孟小冬才嫁给他。结果在梅兰芳伯母(即养母)去世的时候,梅兰芳原配妻子福芝芳不让孟小冬进屋跪拜,意为不承认她的地位。面对这种情景,梅兰芳选择了委屈孟小冬,劝她先离去。孟小冬一路洒泪,离开了梅家,因此事大病一场,甚至想遁入空门。

很长时间,孟小冬的心情好了些,才应由沙大风主办的《天风报》邀请义演筹款赈灾,也算是重登剧台了。然而天津一家报纸此时很缺德地连载了一部小说,影射梅孟,并提到当年的李志刚(孟小冬的狂热粉,因追求她不成想刺杀梅兰芳,结果误害热心群众张汉举),暗指孟小冬是李志刚事件的罪魁祸首。梅兰芳的一再沉默引发了孟小冬的愤怒:“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廖廖八字,是受尽了委屈的控诉。孟小冬不顾两人13岁的年龄差异,不顾自己正在上升的事业毅然嫁给他,甘愿退出舞台、忍受长久的寂寞,结局却如此。

1933年分手声明之后,孟小冬再未提及梅兰芳。她将所有的心思放在京剧事业上,灌制唱片,登台演戏,1938年拜四大须生之首余叔岩为师,尽得真传,成为第一女须生。一切尘埃落定,不见风尘起。而孟小冬与梅兰芳究竟是谁辜负了谁,恰如孟小冬自己所言:“世间自有公论。“

八、与杜结缘立雪余门

当时的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

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后较之拜余之前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正式演出,那是在1947年由杜月笙发起的为陕西水灾义演的《搜孤救孤》。这场演出最后只能以“轰动”来形容,曾质疑孟小冬“冬皇”资格的人,自这一次后皆默不作声。这同时是孟小冬向逝世四年的老师余叔岩交出的一份答卷。

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

九、广陵绝唱随杜迁港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后来他尽管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好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姚玉兰,也就不再推托。好友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的60岁生日,当时国内有些地区发生水灾,杜月笙便决定办一个祝寿赈灾义演,即将表演收入全部作为赈灾。这次义演自然请了业已出师的孟小冬。孟小冬演出了两场《搜孤救孤》,获得圆满成功,满堂喝彩。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行内外一致好评如潮,盛赞不绝。但遗憾的是,这也成为孟小冬最后的登台表演,而后她回绝了一切邀约,静心修养。有推测说她不再登台也许是体质太弱造成的,她曾对弟子说过:“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所能胜也。”

1949年解放战争中,孟小冬寄居在杜月笙的上海家宅中。后来形势吃紧,杜月笙因其特殊的政治因素不得不逃往香港,孟小冬当时虽然并非是正式杜家人,前往香港也意味着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但还是作出了决定:“跟着老杜走!”孟小冬决心与她如今的爱人—杜月笙共生共死。

但到达香港后安稳日子也没过多久,1950年的深秋,杜月笙计划再次逃往法国避风头。当时他在全家人面前宣布了这个事情,孟小冬在旁冷不丁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孟小冬这句话很早就想问了,当初她为了姚玉兰的盛情撮合,也为了报答杜月笙的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从北平来到上海,从上海来到香港,在香港的一年多,整天为杜月笙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像丫鬟一样照顾他也不计较名分,这与年轻时候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已经判若两人。杜月笙自到香港之后,病情越加严重,她也毫无怨言不辞辛劳地服侍着他,而在杜家面前,却始终像是个外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渴望一个正式的承认。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不禁更心伤神怠。好在一语点醒梦中人,杜月笙当下决定:与孟小冬补办婚礼。

63岁形销骨立的杜月笙与42岁端庄细挑的孟小冬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当年梅兰芳未能给予她的名分,终如愿以偿,成为一代传奇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对于享誉全国孤傲清高的孟小冬来说,这也许是她对命运的最后妥协,与自己的无奈和解。

台湾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孟小冬身怀绝技,孤苦伶仃,一辈子傲岸于荣瘁之际,数不清受过多少次打击,用“历尽沧桑”四字,差堪作为她的写照。她自杜月笙60岁那年进门,长日与茗炉药罐为伴,何尝有一日分享过杜月笙的富贵荣华,何曾有一刻得过杜月笙的轻怜蜜爱,因此,乃使杜月笙的病越重,便越觉得自己着实辜负了孟小冬的一片深情。让孟小冬这种卓尔不群的奇女子,让她踏进杜公馆这么一个紊乱复杂的环境,长伴一位风之烛般的久病老人,对她而言,实在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不论是在第一段婚姻里与梅兰芳藏首匿尾的结合,还是在第二段姻缘任劳任怨成为杜月笙的小妾,孟小冬在感情上总是忠于内心,她爱所爱之人便倾尽全心全力无怨无悔,正如同她在事业上的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孟小冬便是这样一位超然绝俗的女子,特立独行主见分明,尽管命运跌宕不堪,也坦然处之昂然以待。

十、在港授徒十年台北

1951年,64岁的杜月笙在港逝世,杜家随之分崩离析。孟小冬也搬出了杜公馆,只身住进一个公寓里,深居简出。而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戏,一如其师余叔岩,孟小冬授徒要求极其严苛,为门下弟子定下很多规矩。这正是出于孟小冬对于艺术的忠诚与热爱。正因为这份赤胆诚心,她才会希望她的徒弟在学戏之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练戏学戏,以忠畏赤忱的信念对戏待戏,正如孟小冬自己一生所执。

1967年,孟小冬离开香港定居台北。在台北的生活闲散悠哉,孟小冬每日看画读诗,念经打坐,无牵无挂。但病魔却是晚年孟小冬最大的敌手,年轻时的孟小冬因为太过操劳体质薄弱,晚年更是病痛缠身无以解脱。孟小冬在台北的最后十年,正如她的弟子李猷先生所说:“十年台北,多半病中。”

1976年,一代戏剧传奇“梨园冬皇”孟小冬因病逝世,享年70。

2. 擦肩而过

那时候,刘芸还不懂得什么叫缘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她的人生观、爱情观大部分都是从文学作品潜移默化而来。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对她合适;因此,面对情感的选择,她常常感到迷惘和痛苦,有时候甚至装傻、逃避。

刚刚十九岁的刘芸,中专一毕业就被分配到男多女少的技术科研单位。她出身农村,限于家境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不得已选择了一所外省中专。那座大城市令她眼花缭乱,而来自发达地区见多识广的同学,更是让她感到竞争的压力。她刚刚承受了中考压力的心丝毫也不敢松懈,一头扎在学习上,有了空闲她就到图书馆恶补读书,那里有许多书都是她梦寐以求而没有条件买的。

其间,有优秀的男同学追求刘芸,她都一笑了之,毫不在意。一方面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另一方面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可能各奔东西,为没有结果的情感劳神分心她也不想。

毕业分配后,对新单位还没有熟悉适应,美丽单纯的刘芸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众多单身汉的众矢之的。她的宿舍一度人气很旺,是单身小伙子们的聚会之地。相处一段时间,有些胆大的小伙子就开始发起进攻,请吃饭、逛街、看电影……刘芸谁也没有答应,她不知道该选择谁,心里发毛发怵,终身大事岂是儿戏?既然没有决定,就不能随便花别人钱,让人家破费并心存幻想,单纯的她想得很简单。

其中有一个小伙子,看出了刘芸的烦乱,诚恳地对她说:“你别为难,我就是先在你这儿挂个号,让你诊断诊断。”他的话虽然有些打动刘芸,但他绝对不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那种型号,就推说自己年龄还小目前还不想考虑这事儿,果断拒绝了他。

这件事岂是她不想考虑就能停下来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几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不太出众的女孩,就有些嫉妒刘芸,说一些不三不四捕风捉影的坏话。还有一些吃了刘芸闭门羹的小心眼的小伙子,也有些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跟着推波助澜。

一时间,有关刘芸的流言蜚语随风飘来,吹进她的耳朵,这使她烦乱的心更加痛苦,彷徨无助和失眠忧虑常常伴随着她。她有点领悟了“红颜薄命”的意味。

父母农闲时跑到单位催促她:女大不中留。女人过了最美好的花季,就会错过优秀的男人。不要再犹豫了,看着差不多就行了。

同事也劝她:这种事还是早做决断早安心,否则既得罪人又劳神,剪不断理还乱嘛!

同学更是戏谑她:你可别挑花了眼呀!像那个哲理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心想摘取最大的麦穗儿,到头来为得到不太中意的麦穗儿悔恨不已。

刘芸的心更乱了,工作起来也没精打采的,为此没少挨上司的批评。她真怕自己有一天会为这事儿崩溃。有几个出身城市的小伙子挺不错,一表人才,家境富裕,但刘芸觉得这样的人太招摇,油嘴滑舌不可靠;几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倒是诚实稳重,但又稍嫌俗气木讷了些,缺少那种知心浪漫劲儿。这时候的刘芸觉得选择男朋友,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在她心里,男朋友就是未来的丈夫,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

住在单身宿舍一楼的陈刚有些特别,他对刘芸虽然有些若即若离的,但刘芸还是能感觉到他对她的关心。他对刘芸什么也没说,分寸感把握得很好。他总是默默地关心帮助她,让刘芸感到朋友般的亲切和热情,她与他交往得自然轻松没有压力。

有一次,单位过节发了牛肉。一般单身汉都懒得动手,把自己那份做人情送人,刘芸离家不太远回家过节就带了回去。她刚返回单位,正想着晚饭怎么吃,陈刚端着一盆热气腾腾、香味浓郁的清汤牛肉敲门进来:“你快趁热吃了罢,这大冷的天。”

刘芸看看那盆牛肉,葱花、蒜苗、香菜末,一青二白三绿;不但闻着香,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她也不客气,拿起勺子尝了一口:味道还真不错!她在热气中抬眼看看正注视自己的陈刚,心中有些异样:“这是你做的?”

陈刚急忙收回自己的目光:“哦,随便瞎弄的,也不知合不合你的口味。家里还好吧?”

“挺好的。”不知是说牛肉挺好的,还是家里挺好的。刘芸说完,自顾自地吃了起来。陈刚也不再打搅她,信手翻起一本杂志。

刘芸吃完了,产生一种倾诉的冲动,似乎不对陈刚说点什么,就对不起他的这份牛肉。她无所顾忌地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烦恼。

陈刚认真听完,字斟句酌地说:“这是你的终身大事急不得的,它关系到你一生的幸福。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你,就不会逼你做出决定,他会耐心等待的。你也不用太焦虑,什么事都有个过程,事缓则圆嘛。”

陈刚的话让刘芸心里感到温暖,就像那份牛肉刚刚温暖了她的胃。

刘芸果然平静了许多,她按部就班地投入到工作中。一些小伙儿看到自己的攻势不起作用,就托人介绍说情。刘芸最烦托人介绍的,那不是“拉郎配”么?她心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痛:父母就是别人介绍包办的婚姻,她从小很少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自从她知道女孩子迟早要嫁人的那天起,她就发誓要自由恋爱,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她尤其反感托领导介绍的,在拒绝时不但得罪了那个人,同时还得罪了领导。领导的面子岂是随便能驳的?可在权力的施压下能开出爱情之花吗。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刚总是在刘芸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刘芸能感到他的深情,但他就是什么也不说,刘芸为此有些惆怅。其实陈刚也很矛盾,他有时觉得火候到了却欲言又止;他知道刘芸的苦衷,他怕他的话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他想采取一个稳妥的办法,她是那样惹人怜爱,他真怕草率的举动会把他心里的白鸽惊飞了。

有一天,科长叫刘芸到他办公室。刘芸惴惴不安地来到科长办公室,她对这位武断、缺少人情味的上司本来就没有多少好感,现在看到上司郑重其事的样子,心里更加七上八下。没想到科长一开口就说要为刘芸介绍对象,刘芸一下子就懵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得罪他,否则她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她连是谁都没问,开口就说:“我已经有男朋友了,他正在外地进修呢。”说完逃也似的离开了科长办公室。

当刘芸还在观察捉摸上司会不会为此生气,给她小鞋穿的时候,没过多久就听说陈刚调走了。她这才想起已经有些日子没看到陈刚了,他为什么突然调走,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刘芸像其他女人一样结婚、生子,日子过得缺盐少味。

她到部里参加一个技术研讨会,没想到上台讲话的主管这项技术的副部长正是陈刚,望着台上气宇轩昂的陈刚,刘芸心里翻江倒海,她觉得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都在她的偏执矜持中永远错过了。

刘芸晚饭后正独自在宾馆花园中散步,却突然看见陈刚朝自己走来。她本来想躲,却挪不动脚步。陈刚已经来到她面前,轻声问:“你还好吗?” 他的声音一点都没变,正是这熟悉的声音勾起了许多往事,它们排山倒海般地向她涌来,使她不知说什么好。

“我从到会人员名单中看到了你的名字。”陈刚继续说道。 刘芸没理会他的话,不争气的眼泪已涌上了眼眶,她突然有些气急败坏地质问:“你当年为什么要走,连招呼都不打一个?”

“你们科长告诉我,你已经有男朋友了,我留下来还有什么希望?”

刘芸如梦初醒,她悲哀地想:人们都说婚姻靠缘分,其实缘分就像飘过天空的云朵,你不及时抓住就会擦肩而过。

阅读全文

与女什么男不中留是什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人物夜店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4
小孩看的必看英文电影 浏览:933
女主角变成猫的电影 浏览:107
赛尔号大电影5观后感 浏览:853
观看挪威电影大全 浏览:971
扬州哪个电影院有按摩椅 浏览:619
杭州新农都电影院 浏览:485
土豆电影网成龙神奇燕尾服 浏览:871
常州电影院有几家 浏览:704
抖音十大催泪爱情电影 浏览:747
中越战争电影血战丛林完整版下载 浏览:333
电影爱情诊所女主 浏览:301
唐人街探案3电影免费完整版网址 浏览:766
原来你还在这里电影版结局在一起 浏览:618
刘德华电影完整版我家在香港 浏览:962
电影水仙花演员表 浏览:957
胡萝卜杀手的电影完整版 浏览:894
要出什么电影 浏览:214
小飞象电影海报图片 浏览:567
老男孩电影完整版讲了什么 浏览: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