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什么是电影语言镜头

什么是电影语言镜头

发布时间:2024-09-22 14:54:57

『壹』 电影镜头语言包括蒙太奇吗

电影镜头语言包括蒙太奇,而蒙太奇涵盖不了镜头语言。

所谓镜头语言,是指全、中、近景的定格特写镜头和镜头的推、拉、摇、移及其组合。而蒙太奇主要是指镜头编辑中的不同时间、空间、角度、或其它表现要素的组合。这在一种固定的镜头语言上是无法做到的。

《淘金记》充分表现出卓别林的典型风格,尤其是他处理视觉形象和哑剧的超凡功力,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面包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

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而平衡的结合,使它成为卓别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

(1)什么是电影语言镜头扩展阅读

卓别林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描绘吸引了左翼知识分子,但与此同时,这在保守的美国引发了右翼人士的警觉。联邦调查局早就1923年初就开始记录有关他的活动和他助手的档案。长期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视他是一个特别目标,指派特工们对他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和监视。

但却未发现卓别林支持美国共产党的任何证据。麦卡锡主义者用他在二战时期的爱国行为,特别是他当时发表支持美国当时盟国苏联的讲演来指控他,右翼记者被指使发动针对他的行动,联邦调查局还在幕后操纵精神错乱的女演员琼·巴里指控卓别林是她孩子的父亲。

美国军团等右翼组织立刻投入了打压卓别林的活动,放映卓别林电影的影院被封锁,好莱坞没有人再敢与卓别林和他的家人有任何联系。

『贰』 电影语言的电影语言概念

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其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电影不是一种语言,但却象是一种语言。从英语、法语或数学的意义来说,电影算不上是一门语言。首先,电影不可能存在不合语法的现象。而且也不需要一套语汇。例如,婴儿在发展说话机能之前好几个月,就能理解电影的画面。甚至猫也看电视。显然,为了欣赏电影,并不需要什么相应的电影智力,至少按最低水平来说是如此。
电影不是一种语言,但却象是一种语言,由于它象语言,因此我们用研究语言的某些方法来研究电影,可能会有所裨益。实际上,近十年来,这种研究电影的方法——实质上是语言学的方法,变得愈来愈重要了。既然电影不是一种语言,则严格的语言学概念会使人产生误解。自电影历史的开端,理论家们就喜欢把电影和文字语言相比较(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认真研究电影是有价值的),但是直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种更广阔的新思想范畴得到了发展之后,人们才认识到文字和说话只不过是众多交流系统中的两种,这时,才得以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进行认真的研究。这种包罗万象的范畴就是符号学,是对符号系统的研究。符号学家通过对文字语言和口语概念的重新确定,肯定了应当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研究。任何一种交流系统都是一种“语言”:英语、法语或汉语都是“语言系统”。因此电影也可能成为某一类语言,但是它显然不是一种“语言系统”。
对于符号学者来说,一个符号必定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能指与所指。例如“单词”这个词,是一组字母或声音合成的,它就是能指;它所代表的又是另一事物,就是所指。在文学中,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就是艺术的中心:诗人在构成结构时,一方面用声音(能指),另一方面用含义(所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事实上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此:在于声音与含义之间的对舞之中。但是在电影里,能指与所指几乎是一致的:电影的符号是一个短路的符号。一幅画与它所指的东西有一些直接的关系,而一个字却很少有这种关系①(注①:某些象形文字除外)。
然而,电影的确象是一门语言。那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呢?显然,一个人对某一物体的想象与另一个人是不同的。如果两人都读到“玫瑰花”这个词,你可能想到你去年夏天采摘的“和平”品种玫瑰,而我可能想到1968年12月罗拉给我的一朵玫瑰。但是在电影里,我们二人看到的是同一朵玫瑰花,电影制作者可以从无数玫瑰花中作出选择,再用无数种拍摄方式把选中的那朵玫瑰花拍摄下来。
在电影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无限的;而在文学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有限的(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当你在电影里要表现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可以从世界上千千万万朵玫瑰花里任意进行选择。可是在文字里只有三个字供你选择“玫瑰花”)。但对观众则恰恰相反。从这个关系来说,电影不是暗示,而是陈述。这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也是它的危险性之所在。因为它是强加于观众的。这就是为什么观众如果学会读解画面进而能够掌握这种媒介的一些威力,是有益的,甚至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对画面的读解愈好,他对它的理解便愈多而画面对于他的威力也就愈大。
蒙太奇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通用的一种电影术语了。它与长镜头并列的被称为改变电影的两把“双刃剑”。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面语言,声音语言和色彩语言。它是一种电影的修辞方法,对于他的本性有许多言论。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读者要自己去创造一幅画面,电影读者则不然,而这两种读者为了完成理性过程,都必须解释他们所感受到的符号。他们的智力活动愈多,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在这个过程中则愈能达成平衡;这种平衡愈好,那么这部艺术作品就愈有生命力,愈能引起共鸣。最早的电影教科书——甚至包括许多近来出版的教科书——以一种目光短浅的热情把电影与文字语言进行生硬的比较。这种标准的理论认为镜头是电影的单词,场面是它的句子,一段戏就是它的段落。如果为了说明逐步复杂化的层次安排,这种比较是可行的,但是经不起分析推敲。暂且说,一个词是涵义的最小而便利的单位,那么,一个镜头是否与此相等呢?根本不是。
首先,一个镜头是有时间长度的。在这段时间里包含了连续不断的不同数量的图象。那么,单一的画面或曰画格是否构成电影涵义的基本单位呢?答案依然为否,因为每一画格中包含着无数潜在的视觉信息,伴随它的声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说一个电影镜头象一个句子,因为它能做出一个陈述,并且它本身是能充分解决问题的,那么问题在于,电影并不能把自己分成如此易于控制的单位。我们完全可以把一段胶片从技术上定为“镜头”,然而,如果一个镜头内部就有分句,那又该怎么办呢?摄影机可以运动;一个场面可以用摇摄或移动镜头使它完全改观,那么我们应该说这是一个镜头,还是两个镜头呢?
读读心理学,你就会发现,看电影电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起观众注意和观察的过程。先引起他的注意,然后,当他已经注意的时候,你就是把一个过程(因为电影是运动,运动就是一个过程)给他观察。
我们的故事片,无论是纯属宣传,或者是表达什么哲理思想,都离开了注意和观察,而着眼于“深沉”,就连介绍钱塘江潮的纪录短片的解说词也要说上两句:“他们一面观潮,一面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所以一开场就先来一段深沉的内心独白。好莱坞电影儿可懂心理学(心理学,是电影语言及其所有规律的基础)了,因为懂得了心理学好赚钱。好莱坞电影儿的开场前三分钟总是要来一段绝活而不是绝话。为什么呢?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再说,然后给他们脑袋里打上两三个问号。让他们欲罢不能的在观察这个过程是怎样发展的。有人说好莱坞电影不玩本体,而玩什么剧本、叙事、类型、噱头……真是借着网路使劲出自己的洋相。
注意力只起着维持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使这种活动不断深入的作用。所以表现形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引起观众对其内容的注意。形式好看,观众就注意,观众注意了,你就把你的内容通过这个能吸引观众的形式展现出来了。电影电视创作如果不讲究表现形式,就无从引起观众对内容的注意。
注意不仅表现在认识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其他的心理过程方面。例如在情感体验中,如果没有注意,情感就无从表现,没有注意对象,应该表示愉快,还是畏惧,也就无从确定了。同时,注意也和个性特征分不开的,因为注意是属于主体方面的,一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都刻划着一个人所表现的注意的特点。
电影语言常用电影语言简介有 拉镜头 空镜头 跟镜头 合成...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等等。

『叁』 电影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 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 而大部份的入门者还是在婴儿‘学讲话的阶段’,所以无法透过‘言语’很清楚的表达他想说的话, 甚至于颠三倒四语焉不详,更甚至语无伦次令人摸不着头绪。所以你只要把‘镜头语言’搞懂, 你就能‘言之有物,畅所欲言’,三言两语的把你要表达的事情说得凊凊楚楚,不再让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以上用‘语言’当做比喻,来说明摄影就像在讲话,用词美不美倒是其次,要让人听得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透过镜头来表达一件事件,让别人很轻易的就可看出你的影片到底在表达什么, 例如你拍摄一个中正纪念堂的大门,大家只要一看到这画面马上就可以了解, 而有的人就是怕你没印象,左边拍一次右边再拍一次,这就好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先生, 一直在你耳边一直重覆着同样一件事,你说烦不烦? 还有许多人在拍摄静物时,如花朵、器皿、图画等,画面虽美但不很生动的主题,镜头却停滞很久, 这就好像明明三言两语可表达清楚的事情,却用了长篇大论来说明,当然你会没有耐心再听下去。 同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所以你在拍摄时把它幻想成你在说故事,如此一来就不会脑袋空空,不知道要拍些什么画面及内容。

《乱》---镜头语言的颠覆

看完黑泽明的电影《乱》,我压抑得长久呼吸困难,虽然这部改变自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我早已熟知,但当结局到来,我仍心似刀绞。
情感如此强烈,镜头却如此冷静,冷静得让我无法承受!

《乱》的镜头,颠覆了我以前所学习的那些语言法则。
片子中的镜头几乎全部是远景和全镜,象老人的一双智慧的眼睛,远远的、平静的注视着故事的发生。人性中的欺骗、狭隘、自私等丑陋的一面,都赤裸裸暴露在这种宽容的注视之下。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人物情感迸发的时候,要用特写来强调表现,既表达人物分明的情绪,也含蓄地表达导演的主观感情,让观众也达到一种情感的统一。
《乱》没有。
几乎找不到一个中景,更别说特写。
看不到演员的表情,让你感到,悲剧正在镜头前上演,阴郁的内心却隐藏在生活之下。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故事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一定要通过镜头的剪接率和景别的跳跃等手段来创造出紧张节奏,达到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
《乱》没有。
永远平视的长镜头,人物运动缓慢,镜头几乎没有外部运动,其景别也决定了没有景别的跳跃。
即使是表现残酷、壮烈的战争场面,仍然是长镜头、固定镜头、远景、全景。
如此缓慢而平静的述说。
这样的镜头语言,造成观众心理的强烈反差,让我难以通过镜头去发泄情绪而一再压抑,然后一再积累。
最后,当胜利到来,三太子却被冷箭射中,死在老王怀里时,死里逃生的老王放声痛哭。
悲剧达到最高潮,镜头仍然冷静地远远注视。
看不到老王的表情,只听见悲痛的号啕。
此时,积累已久的情感在冷静的镜头下终于爆发,我无法哭泣,却几乎因为呼吸困难而昏过去。
把一切镜头的、剪接的技巧降至最低,屏弃外在的表现,一切都让位给故事,让位给情感,让位给观众内心深处的思考。

镜头组接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什么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这些镜头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做详细的叙述。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
主体物在进出画面时,我们拍摄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拍,否则两个画面接在一起主体物就要“撞车”。
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4)镜头组接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的规律
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为了特殊效果,也有静接动或动接静的镜头。
(5)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
我们在拍摄影视节目的时候,每个镜头的停滞时间长短,首先是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难易程度,观众的接受能力来决定的,其次还要考虑到画面构图等因素。如由于画面选择景物不同,包含在画面的内容也不同。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直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部分的时候,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重点要表现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6)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的统一
影调是指以黑的画面而言。黑的画面上的景物,不论原来是什么颜色,都是由许多深浅不同的黑白层次组成软硬不同的影调来表现的。对于彩色画面来说,除了一个影调问题还有一个色彩问题。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画面组接都应该保持影调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内容通畅表达。
(7)镜头组接节奏
影视节目的题材、样式、风格以及情节的环境气氛、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视节目节奏的总依据。影片节奏除了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转换和运动、音乐的配合、场景的时间空间变化等因素体现以外,还需要运用组接手段,严格掌握镜头的尺寸和数量。整理调整镜头顺序,删除多余的枝节才能完成。也可以说,组接节奏是教学片总节奏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处理影片节目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问题。如果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用了快节奏的镜头转换,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跳跃,心理难以接受。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青年观众的激动情绪达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镜头的组接方法
镜头画面的组接除了采用光学原理的手段以外,还可以通过衔接规律,使镜头之间直接切换,使情节更加自然顺畅,以下我们介绍几种有效的组接方法。
·连接组接:相连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表现同一主体的动作。
·队列组接:相连镜头但不是同一主体的组接,由于主体的变化,下一个镜头主体的出现,观众会联想到上下画面的关系,起到呼应、对比、隐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够创造性的揭示出一种新的含义。
·黑白格的组接:为造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如闪电、爆炸、照相馆中的闪光灯效果等。组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所需要的闪亮部分用白色画格代替,在表现各种车辆相接的瞬间组接若干黑色画格,或者在合适的时候采用黑白相间画格交*,有助于加强影片的节奏、渲染气氛、增强悬念。
·两级镜头组接:是又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者从全景镜头直接切换到特写镜头的组接方式。这种方法能使情节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者在静中变动,给观众的直感极强,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特殊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闪回镜头组接:用闪回镜头,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镜头,这种组接技巧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同镜头分析:将同一个镜头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运用该种组接技巧的时候,往往是处于这样的考虑:或者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或者是有意重复某一镜头,用来表现某一人物的青丝和追忆;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的含义以印发观众的思考;或者还是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应,从而达到艺术结构上给人一完整而严谨的感觉。
·拼接:有些时候,我们在户外拍摄虽然多次,拍摄的时间也相当长,但可以用的镜头却是很短,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长度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同样或相似内容的镜头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当中可用的部分组接,以达到节目画面必须的长度。
·插入镜头组接: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换,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如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走着或者坐在汽车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个代表人物主观视线的镜头(主观镜头),以表现该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么和直观感想和引起联想的镜头。
·动作组接: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相似性,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
·特写镜头组接:上个镜头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头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结束,然后从这一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示另一情节的环境。目的是为了在观众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合之感觉。
·景物镜头的组接:在两个镜头之间借助景物镜头作为过度,其中有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示时间和季节的变换,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这种镜头往往作为镜头转换的手段。
·声音转场:用解说词转场,这个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较常见。用画外音和画内音互相交替转场,像一些电话场景的表现。此外,还有利用歌唱来实现转场的效果,并且利用各种内容换景。
·多屏画面转场:这种技巧有多画屏、多画面、多画格和多银幕等多种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视艺术的新手法。把银幕或者屏幕一分为多,可以使双重或多重的情节齐头并进,大大的压缩了时间。如在电话场景中,打电话时,两边的人都有了,打完电话,打电话的人戏没有了,但接电话人的戏开始了。
镜头的组接技法是多种多样瓣,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根据情节的内容和需要而创造,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我们在具体的后期编辑中,可以尽量地根据情况发挥,但不要脱离实际的情况和需要。

『肆』 电影镜头语言

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如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由于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 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编辑本段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
“景”就是指银幕和屏幕上的单个画面图象,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不同的画面叫“景别”,景和景别都是一个空间概念,而“镜头”头则不同,它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摄影机或摄象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
编辑本段镜头的形态以及景别的拍摄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每一单个镜头镜头的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景别,远景
(1)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各种景别的界定以人在画面中的比例为准。如远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现人被周围世界吞没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摄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较接近生活中人们常规的视野,一般情况下的运用过程,都适于在这种均衡;平稳的景别中表现。近景和特写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镜头,它们象放大镜似的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细部,当导演要强调人物的瞬间反应或激情,给予观众情绪冲击力的时候,近景和特写就突出地发挥着他那逼近观察的作用。大特写一般指人脸上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这是用的极少,但一用则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种镜头。 景别决定着我们对银幕上人和事物关系的程度,它所产生的不同构图又创造着各种造型表现的不同意向.通过景别的变化给观众带来的时远时近,时粗疏,时细密,时而浏览品味时而一目了然的观察方式,是电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个方向上镜位的选择,以摄影机和被摄对象的不同方位关系,分为正;侧;背;平;仰;俯等。
移动形式
(3)移动形式,移动镜头推;拉;摇;移;升;降以及综合镜头。镜头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对角度和景别的修饰和扩充,横向,垂直,纵身诸多方向上的移位,达到在运动中观察的效果,跟固定镜头的静止观察互为补充。运动镜头所造成的画面空间不断变化,更大程度地还原了活动的人在活动的世界中的视觉感受,接近(推);离开(拉);环视;摇首;和俯身(摇下)边走边看(移);紧紧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种种复合的动态观察(综合运动),这些也正是更为生动地描述剧情展现动作的必要手段。
长度
(4)长度,镜头的时间以胶片的长度来折算,摄影机每一秒钟拍摄24画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镜头就是2秒,90英尺的镜头就是一分钟。通常一部影片的长度一个半小时,胶片总长度既90(英尺)x90(分钟)=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镜头数大约300-1000个左右,如果3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每个镜头长27英尺,18秒钟,而9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镜头就变成了90英尺,6秒钟。从这个粗略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来镜头长度的意义——它是导演通过时间控制创造电影叙述节奏的媒介。 一个镜头的长度是由内,外两个因素决定的。内部因素即镜头内容和空间形态的制约,画面内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响着镜头长度。外部因素是指镜头段落与全片镜头序列的叙述节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缓的讲法多用长镜头,追逐;暴力;欢乐;恐怖的场面和惊险;战争;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镜头为主。 镜头的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景别;角度;运动形式;长度,把每一个镜头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构成影片的一个内容单元,同时,他们又跟相连的镜头和全片镜头的形态建立起各种对应关系,成为影片蒙太奇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确定每一个镜头的形态时都不应孤立,单一地进行,要通盘考虑下,把总体的形态。把握,分别落实到一个个镜头及相互关系中。 在安排一个镜头时,应考虑到根据故事内容,镜头的具体布局,哪一角度更富于动作性或感染力,连贯性,预期的视觉效果和情绪效果,剪辑方案以及切出镜头和插入镜头的运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结构感,画面宽度以多长为宜,怎样改变和转换观众的注意力,怎样运用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一个镜头在一场戏中究竟应占多长时间,以及怎样确立或改变拍摄对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等。
镜头的组接方式
单个镜头虽然都有一定的含义,但是要按照剧情的发展,有机地,自然流畅地组接起来,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于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镜头组接方式。显;隐;化;切;等,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不同的组接方式 显,又叫渐显;渐显;淡入,这就是画面从空白或全黑中渐渐现出。 隐,又叫渐隐;淡出,与渐现正好相反,就是画面逐渐退隐直到完全消失。 若将渐隐和渐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明显的间歇感这就是告诉了观众,这是一个完整的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化,又叫“溶”或叫“叠化”上一个画面在下一个正在显现时渐渐消失叫“化出”下一个画面在上一个画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渐出现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来表现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间的时间分割。运用叠化能表现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切,又叫“切换”具体讲,又可分为连续性切换和穿插性切换。 连续切换,即后一画面中所表现的动作是前一画面中动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一画面中所展现的内容的一部分。把其间的许多不必要表现的过程都“切”去了,不但脉络清晰,而且简洁流畅。这便是连续切换。 穿插性切换,它与连续性切换不同,后一镜头不是前一画面中某一动作的继续,他不包括前一画面的某些部分。但它们有内在的相关因素,在整个故事发展的链条中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 关于镜头(画面)的上述组接方式,只是影视艺术剪辑的多种多样手法中的几种。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技巧性组接。如果画面的组接使用的是隐;显;化等手法就须在剪辑组接时使用某些光学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组接。而切换则无须使用任何光学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组接。 关于影视画面的各种组接方式,实际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画面转换和组接中的具体运用。电影和电视其所以通过画面说话,成为能讲故事的叙述艺术,只因为它们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视成为独特艺术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视画面实现基本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修辞”,或者说影视和电视能够成为完美而独立的艺术的基本手段。 在电影的制作中,需要将全片所表现的内容,分解成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在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按照故事的发展,艺术地加以剪辑;组合,使其通过画面形象相辅相承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构成一部有机的;自然流畅的;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影片.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又增加了画面与声音,画面与色彩,以及声音与声音等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电影语言镜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站上的小电影用vr眼睛可以看吗 浏览:861
电影蛇妖电影大全 浏览:587
福利大尺度激情恐怖电影 浏览:503
登山者电影完整版免费看 浏览:470
看电影三女休夫完整版 浏览:509
散景电影什么意思 浏览:827
邵氏言情片电影大全 浏览:758
能听音乐看电影的产品 浏览:591
美国抢劫银行电影女主角 浏览:400
周星驰挂名电影 浏览:515
湛江电影院金逸 浏览:758
北京高清电影网站 浏览:945
有一部电影男主在电影里生活 浏览:458
新士兵开枪电影 浏览:966
什么是电影语言镜头 浏览:765
古天乐电影大全凶案现场 浏览:103
编纂英文字典电影 浏览:203
5G电影院m 浏览:391
免费看日本纯爱片完整电影名称 浏览:283
电影播放器第一部 浏览: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