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音乐:爱与乐 西方古典音乐
伯辽兹: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茱丽叶》;
勃拉姆斯:F大调温柔的浪漫曲;
布鲁赫:为小提琴和管弦乐而作的A小调浪漫曲;
德沃夏克: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F小调浪漫曲、《水仙女》中“银月之歌”;
佛莱: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A大调浪漫曲;
法雅:魔法师的爱情;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G大调浪漫曲
格拉祖诺夫:交响诗《抒情诗》;
李斯特:爱之梦;
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
圣桑:C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降D小调小提琴浪漫曲;
肖斯塔科维奇:《牛虻》电影配乐组曲:浪漫曲;
约翰.施特劳斯:爱之歌圆舞曲、深情圆舞曲;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莎乐美》;
舒曼:A大调浪漫曲;
西贝柳斯:弦乐《爱情故事》、降D大调浪漫曲;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F小调浪漫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埃尔加:爱的礼赞;
马斯奈:《泰伊斯》沉思;
维尼亚夫斯基:浪漫曲;
萨拉萨蒂:安达鲁西亚浪漫曲。
......
由于古典音乐大多为调性标题(如:降B小调、C大调等等),作品中的浪漫乐章、爱情唱段(歌剧)很多,多得无法列举,非常好听。
推荐几张浪漫曲专辑:
1、古典发烧极品《穆特演奏的浪漫名曲》——古典小提琴作品中的浪漫乐章;
2、沙汉姆演奏小提琴《浪漫曲》——古典小提琴小品
3、苏克演奏史上最悦耳的小提琴浪漫曲集
4、卡拉扬:柔版名曲集、续集。
㈡ 如何评价《牛虻》
《牛虻》评价如下:
生于爱尔兰的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无愧于“伟大”一词的称誉,她笔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时间已使它成为了经典。
关于《牛虻》,它对理想始终不渝的殉道精神;它爱情和责任的冲突;它由人伦引发的痛苦与悲剧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电影版本中的配乐堪称是杰作,此片于1955年由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出品。由A·法英齐姆密尔导演,奥列格·斯特里奇诺夫主演,俩人都是都是当时苏联电影界的艺术家。
相比起原著,电影中“牛虻”这一角色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影片着重刻划了他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战斗并奉献生命的精神,把小说中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处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认的佳作。
斯特里奇诺夫饰演的牛虻,以其充满忧郁和悲剧命运的目光及高贵傲然的气质,在人们心目中记忆鲜明,难以超越。
电影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艺术性,但肖斯塔柯维奇的电影配乐从另一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
主人公亚瑟(牛虻)的曲折命运和深邃情感还是让作曲家动了真情。只是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音乐未能充分展开,很多写好的音乐最终也未能用上。
此后,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根据肖氏的手稿陆续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并将其编为《牛虻组曲》,这部作品近年来有很高的上演率。
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维奇“用音乐来打动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情感”的作品。看过电影的人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配合着情节画面,音乐和谐完美地完成了剧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为一个“人”的心灵经历鲜活而动人。
《牛虻》的配乐并非只有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气磅礴,《民间节日》的轻快明丽和《夜曲》中浓得化不开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为电影配乐的初衷,完全具备了独立欣赏的条件。
尤其是这部红极一时的《牛虻》,用厚积薄发来解释似乎说不过去,老肖属于多产作家;1955年的创作环境已经进入了“解冻季节”,照理作曲家应该能写出更直抒胸臆的东西?但是却写出这样一部完全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配乐,可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谜。
㈢ 哪一首配乐在电影里面出现的频率最高
每次一到喜欢的电影上映就会迫不及待的去氏渗码看,据我多年的电影观众经验,印象最深的是小刀会序曲,经常在武侠电影里出现,不过我最多关注的还是电影配乐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古典音乐,原谅我是一个古典音乐迷。
不多说啦,相信每个看电影多的人歼哪都有自己心中的曲子。每一部好电影都离不开完美的背景音乐的对比。优秀的背景音乐可以使故事达到高潮,使电影更完整。盛大的古典音乐更为常见。
㈣ 外国作品《牛虻》作者是谁简要介绍一下
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代表作,小说自1897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我国自1953年翻译出版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册。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作者风采
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女作家,出生在爱尔兰,常住伦敦,在纽约度过晚年,她于188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1887年在伦敦结识了不少流亡工作者,其中以俄国民粹派作家克拉夫钦斯基对她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1892年与波兰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结婚。1897年她的小说《牛》在伦敦出版。伏尼契还写过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奥丽维亚·塔拉姆》,及叙述牛虻出走后经历的《中断了的友谊》等,她不仅创作小说,而且还翻译过很多俄国文学作品,写过不少乐章。
银屏再现
影片《牛虻》根据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青年意大利党党员亚瑟被道貌岸然的主教所蒙蔽,在忏悔之际因泄露了党的机密而被捕入狱,由此他看清了教会的反动本质。出狱后,他假装投河自杀,隐匿自己的踪迹。三年后,他从国外回来,化名“牛虻”组织武装起义反抗压迫。后来起义失败,牛虻再次入狱,他的战友策划越狱未成功,牛虻惨遭杀害。
㈤ 《牛虻》的结局是
一、《牛虻》的结局是——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
二、牛虻 - 1957年苏联电影
英语:The Gadfly, 根据同名小说《牛虻》改编。
19世纪30年代5奥地利军队占领下的意大利……
亚瑟是富商勃尔顿的后妻与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从小遭受异母兄嫂歧视的亚瑟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还一厢情愿地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
三、剧情简介:
19世纪30年代5奥地利军队占领下的意大利……
亚瑟是富商勃尔顿的后妻与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从小遭受异母兄嫂歧视的亚瑟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还一厢情愿地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
年轻的亚瑟和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悄悄地加入了意大利青年党,两个年轻人充满了激情,渴望并肩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神甫知道一切后非常不安。
亚瑟在一次忏悔中无意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和战友波拉被捕入狱。亚瑟对神甫意然出卖了自己感到震惊,在嫂嫂的挖苦下他得知蒙泰尼里甫原来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此时赶来的琼玛也误会了亚瑟的背叛,她的话语狠狠刺伤了脆弱的亚瑟。亚瑟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跳入大海……
13年过去了。
琼玛已成为波拉夫人,她作为意大利青年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邀请意大利的著名政治评论家"牛虻",要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讽刺教会和奥地利政府。在与牛虻的接触中,她逐渐产生出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熟悉与信任,她开始怀疑牛虻的身份。亚瑟和牛虻似乎发生了一些联系……
牛虻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不幸被捕。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泰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泰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也不能放弃自己信赖一生的信仰。蒙泰尼里最终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
四、作者简介: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05.11 - 1960.07.27),爱尔兰女作家。原名艾捷尔·丽莲·布尔,是著名的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的第五个女儿,出生在爱尔兰的科克市,幼年丧父,家境贫困。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1897年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出版了小说《牛虻》,这部小说在中国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