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有电影《丹麦女孩》资源,加百度云好友发我一下嘛
有电影《丹麦女孩》 网络云 ID:八楼的丫丫
② 《勇敢做自己——丹麦女孩》
趁着长假,我也清理了一下手机内存,观看了一部名为《丹麦女孩》的电影。观影后,我深受触动,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特此记录以作纪念。
《丹麦女孩》是由汤姆·霍珀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它改编自20世纪30年代丹麦艺术家艾纳·韦格纳的真实故事。这部电影讲述了丹麦变性艺术家艾纳·韦格纳,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位变性人,以及他的妻子吉尔达·韦格纳的故事。该片于2015年7月29日入选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艾西莉卡·维坎德凭借饰演吉尔达·韦格纳一角赢得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在电影中,童年时期的艾纳·韦格纳在好友汉斯的亲吻下,开始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名叫莉莉的女人。然而,这一幕被父亲撞见,导致汉斯被父亲追赶,从而使得艾纳不得不将莉莉深藏心底。每天早晨醒来,他都必须提醒自己,扮演好作为一个男人的角色。成年后,他成为了一名画家,并娶了一位名叫吉尔达的画家为妻。他们彼此相爱,相互支持,共同作画。当吉尔达的画作失去市场,要求艾纳穿上女装作为自己的模特时,艾纳心中的莉莉开始觉醒。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男人的无奈,渴望成为女人,尤其是在宴会上遇到同性恋艺术家本·卫肖之后。在与艺术家的亲吻中,他发现自己想要作为一个女人被爱,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为了纠正这种想法,他和妻子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医生将他诊断为简单的内分泌失调,甚至认为他精神分裂,并将其关押。在妻子接受巴黎的工作邀请后,他们来到巴黎。面对艾纳病情的恶化,她寻求汉斯的帮助,而汉斯却爱上了吉尔达。最终,艾纳决定接受医生的变性手术,真正成为女人,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位整形医生曾说,变性只是上帝将灵魂错放在了错误的躯体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归还到正确的位置。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很痛苦,艾纳的痛苦无人理解。作为男人,他被人们误解为娘娘腔;作为女人,莉莉被困在男人的躯壳中数十年,每天都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男人。当他选择成为女人,想要开始新生活,放弃艾纳这个身份时,他深深地伤害了他深爱的妻子。在20世纪30年代,要接受变性手术成为女人,当时的舆论压力必然巨大,更不用说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勇气可见一斑。吉尔达是全剧中最痛苦的人,一时的兴起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她深爱的丈夫要与自己成为姐妹,她不仅要放弃对丈夫的爱,还要接受和帮助导致丈夫死亡的“莉莉”的出现。面对汉斯的感情,她犹豫了,她仍然爱着作为男人的艾纳,却不得不接受他已经死去的现实。当别人不理解甚至嘲笑艾纳时,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共同抵抗流言蜚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理解他,帮助他,安慰他。在接受丈夫不可能回来的现实后,她需要一个坚强的臂膀帮助她继续前行,于是她接受了汉斯的求爱,两人共同陪伴艾纳走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汉斯也是一位痛苦的人,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却是深爱自己发小的模范妻子,他想要放弃吉尔达,但内心做不到,想要追随,却陷入“朋友妻不可欺”的困境。他可能无法理解艾纳想成为女人的坚定决心,但他却给予了发小行动上的支持,在吉尔达需要依靠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双臂,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朋友般的避风港,不图回报,只为给予一点微薄的力量。本·卫肖扮演的同性恋艺术家是片中痛苦最小的角色,但也充满了无奈,他原以为触动自己心弦的是一个男人,却发现对方一心想成为女人,他放不下对方,却不得不接受对方已成为女人的现实。
现代社会虽然比上世纪更为开放,但歧视少数派的现象仍然存在,认为与自己不同就是病。导演不仅仅是想讲述艾纳的遭遇,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增加对少数派的理解和体谅。愿所有人都能勇敢做自己,从这部电影中获得力量。
③ 谁有电影《丹麦女孩》高清资源
http://pan..com/s/1o7Hpm10 720p高清
④ 回首《丹麦女孩》
最近看了《神奇动物在哪里》后,主演埃迪 雷德梅尼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因为一脸雀斑的缘故,所以人们戏称他为小雀斑。搬家的缘故,网络一直有问题,所以脑海里一直留着小雀斑的女装形象挥之不去,好不容易有了网络,赶紧找了小雀斑2015年的片子,《丹麦女孩》出来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一例变性人,丹麦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画家艾纳 韦格纳也是后来的莉莉 艾尔比,他的妻子格尔达也是一名画家,他主要画风景而他妻子主要画的是人物,夫妻两人扮孙一直感情很好,直到有一次格尔达的模特有事不能前来,而赶着创作的格尔达让丈夫艾纳穿上女装,当作自己的绘画模特,艾纳从此体内的女性人格被召唤而出,莉莉 艾尔比从此诞生,他一直以莉莉的身份参加各种场合的聚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竟然难以穿上男装,他找到医生帮助他做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变性手术,最终手术失败莉莉艾尔比离开人世。
看完电影,心里一阵阵的不适隐隐传来,电影中诸多场景有些挑战男性观众的观感和性别立场了,首先说一下,我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也并非直男癌患者,但是当小雀斑脱光衣服站在镜子前用大腿隐藏了男性器官并照着镜子搔首弄姿的特写还是令人不适。但是作为电影《丹麦女孩》确实是一部好的作品,画面剪辑的恰到好处,色彩的运用上,没有大红大紫的出现,仿佛是应和年女主人公的油画家的身份,而特意设计出的各种高级灰的搭配,使人第一眼看去柔和而舒适帧帧效果就像是古典油画,还原了一战前欧洲的美丽。强烈的对比出现在电影即将过去三分之一处,就是艾纳化身莉莉,前往在聚会中一面之缘却倾慕于他的“男朋友”的住处,白色的房子,色彩鲜明的黄色屋顶甚至让人觉得刺眼,影片唯一的一次强烈的对比色正是第一次女装约会的艾纳心中的矛盾。艾纳如白色的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基础,但是却是灰暗的,而莉莉作为鲜明的黄色屋顶,正在慢慢被唤醒。服装方面更是复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写实而毫不做作。该片更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近服装设计以及最消昌佳女配角等奖项。
人物刻画方面,小雀斑的演技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万物理论》中把霍金刻拿缺扒画的入木三分,但是限于电影的时长,和剧本的倾向性,留给小雀斑的内心戏显然不多,只能通过浮夸的肢体动作和面目上的浓妆艳抹来表现了。再看看妻子格尔达,反而更好的演绎了作为一个妻子发现丈夫的性别问题后应有的表现,可能是没有那么多的剧本篇幅的缘故吧,反而给了演员更多的发展空间。不管怎么说,小雀斑和和艾丽西亚携《万物理论》和《机械姬》的余威而来,演技方面自然是无需多疑了。
故事叙事上,个人觉得故事叙事估计就是本片的硬伤了。说到故事叙事,就得看看故事的来源了,电影《丹麦女孩》算是四手的故事了,这怎么说呢?故事本身,也就是原型人物的实际算是一手资料,主人公莉莉的自传《变成女人的男人》算是二手资料了,而大卫 艾贝尔舍夫又根据自传创作了小说《丹麦女孩》算是三手资料,再到电影,只能是四手资料。所以各种的越来约美化的故事,越来越艺术化的加工,使得电影美丽动人,平淡中不失温馨。做为艺术叙事片毫无争议,但是既然说到了变性人的问题,只停留在艺术叙事,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我查阅了一下关于莉莉的资料,显然故事并不如电影中体现的那么唯美,在如今,变性人依然是个敏感的问题,何况是一百多年前莉莉的时代。1882年12月28日,艾纳在丹麦出生,艾纳喜爱艺术,热爱绘画,更是考入丹麦皇家美术学院,他的妻子格尔达正是他在学校时的同学,1940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人的艺术成就在整个欧洲都得到了认可。既然电影是根据书改编的,那我找来了原著《丹麦女孩》,大卫艾尔贝舍夫描述到第一次穿女装的艾纳:“穿上女伶的芥黄淑女鞋、系上吊带袜、套上白色洋装,望着自己柔滑如丝缎般的小腿,艾纳不禁头晕发热,身体里住着的女孩莉莉被唤醒。”
电影基本忠于原著小雀斑的表现相当到位。艾纳事实上却是开始比较抵触的,但是模特一做就是好几年,于是艾纳慢慢的习惯,并从心里认可了莉莉,开始主动起来,扮作女人上街,参加大小活动等。
1912年夫妇两人移居巴黎寻求画作上的更大的发展,不久他发现自己住的竟然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王尔德死去的房间,于是花了好长时间来翻看朗读王尔德的作品,为其作品中的悲剧故事和性别混淆的禁忌爱情打动,深深的产生共鸣。
格尔塔的人物插画尺度颇大,使她在巴黎快速的火了起来,人们发现她的多数作品中都有一个穿着别致的杏眼女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女郎竟然是她的丈夫。从此艾纳便消失了,莉莉艾尔比正式的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里,从1920到1930年中莉莉在巴黎出席聚会、上街购物,甚至在家。
埃尔慢慢的消失了,艾尔甚至停止了他热爱的绘画,原因就是让莉莉彻底摆脱艾尔的身份。1930年,莉莉找到了一名德国医生,准备远赴德国进行全球首例变性手术,因为没有钱来支持莉莉的手术,他们回到哥本哈根,筹备画展,准备卖画来挣钱,可是世俗的眼光和当时的人们怎么容得下他们?所有的努力收效甚微。体现了当时他们不与认可的还有丹麦国王亲自废除了莉莉和格尔达的婚姻关系,从这两点看出他们当时被人们定为异类,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生活因该十分的艰难。个人觉得如果在电影中添加了世俗的排斥,生活的艰辛,以及莉莉的毅然决然会不会更加的饱满一点呢?
1931年莉莉远赴柏林接受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全球震惊。在之后的两年内,莉莉接受了多次手术,1930年,莉莉去德国做变性手术,这在当时尚处于实验阶段。莉莉·埃尔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两年时间内,莉莉接受了四次系列手术。第一次手术在柏林完成,由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监督下切除睾丸。余下的手术由德累斯顿市妇女诊所的医生科特·沃尔纳克洛斯操刀。第二次手术是在她腹部植入卵巢,第三次手术去除阴茎和阴囊。第四次手术是移植一个子宫,构建一个阴道。莉莉与法国艺术经销商克劳德·勒杰内相恋。她想嫁给他,给他生孩子。因此她对最后一次手术寄予厚望,是子宫移植手术。1931年6月,第四次手术,移植子宫、构建阴道,这样的手术在当时是世界上首次尝试。当时并没有抗器官排斥的药物,所以术后莉莉并没有康复,于三个月后即1931年9月13日去世,死因是由于她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感染引起子宫排异反应,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格尔达当时也嫁给了一位军官,搬到摩洛哥生活,在得知莉莉去世那天和意大利军官离了本就摇摇欲坠的婚。1938年格尔塔回到丹麦,39年办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画展,但是她的画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最终靠手绘卡片度日,于1940年7月离开人世。 影片如果加上惨淡收场的夫妇二人,那估计不止是煽情的效果了,影片的立场和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估计是导演对电影的定位不同吧。
影片总体上是成功的,只是有了现实的原型,就有了对比,现实远比剧本精彩,这也是常事。唯美的油画色彩画面,小雀斑的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电影更具有美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是个人问题,我觉得既然是传记类的电影,就应该交代的清楚一点,电影只是站在了主人公的立场上,仿佛出现在电影中的人,全部都支持她,只有在快结尾处的两个混混调戏莉莉的戏份中看出来了一点世俗的不认可,但毕竟是混混,倒像是两个导演刻意编排的跳出来破坏唯美形象的调皮孩子。电影那么多奖项也不是白拿的,大多数还是完美的,总体算得上近年来的优质电影了,只是剧情略显的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