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其实人生中有很多的遗憾,有哪些电影是一定要趁着年轻去看的
一、《风雨哈佛路》
是彼得·勒文执导,并于2003年上映的影片。
1、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影片非常励志,感人肺腑,主人公丽兹生活在最底层,过期的食物、破旧的浴室、过期的针头,被打破的宁静,不堪的童年,破碎的家庭,但有一样永远不会改变,她说:“I love you,mum”’I love you, dad.’
你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感动,她的坚强、乐观、感恩能给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非常值得读书时期的你看一看,相信看完,你没有不好好学习的动力!
《阿甘正传》
是美国著名编剧、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于1994年上映的影片,并入围奥斯卡金像奖十三项提名,最终荣获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等六项大奖。
1、推荐理由:
就像阿甘虽然有智力缺陷,但永远记得妈妈的叮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样的”,就这样,在越南战争中,不抛弃他的战友耐余,一直深爱着珍妮。
无论人生顺境或逆境,直面生活的真实,保持平常心,不要问你曾经是谁,要记得你此刻是谁,做个善良、真诚、淳朴、豁达、自强不息、勇敢的人,不需要豪言壮语,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你总会被上天眷顾的,获得最大的尊严。
Ⅱ 如何评价《茶馆》这部影片
国内比较经典的老电影《茶馆》,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影片确实同导演谢添所说的那样:它是一个“新片种”,既不是舞台纪录片,亦非一般艺术片,更不应笼统地称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于影片导演在严格保留《茶馆》舞台精华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电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镜头引导观众去对《茶馆》主要人物的传神表演和重要细节加以过细观察。它在融合话剧、电影两大艺术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经典之作。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虽然通篇妙语如珠,十分诙谐风趣,但其主题严肃,结构极其严谨。这是一部为三个时代(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送葬的剧作,它为旧社会唱出一阕怆凉的挽歌。自然,为垂死者唱挽歌和迎接新生儿的降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了历史时代新旧替换的必然。
还有影片中郑榕同志塑造的硬汉子、爱国心切的常四爷,在三个时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那种正气在胸、铁骨铮铮的劲头,感人至深。蓝天野以光彩夺目的台风,在“第一幕”戊戌年间出场,俨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浊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拖着羸弱、疲惫的步子走进老裕泰茶馆时,那眼神、那语气,那身躯姿态,早已判若两人了。这位家财万贯、矢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者,早已被日寇、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压得奄奄一息。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秦仲义,而今安在哉?!作为“人贩子”的两代刘麻子,是个不齿于正派人物的社会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铁嘴、二德子、“灰大褂”之类的家伙一样,除去起到渲染时代、烘托气氛的作用外,还和贯串全剧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被出卖的贫农之女康顺子(程中、胡宗温饰)形成纠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诚在精确显示两代刘麻子肮脏的灵魂,以及这类人物丑恶的嘴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称赞!
最后再看看影片《茶馆》中的音乐(彭修文作曲、指挥)和音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一般性地辅助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主人公王利发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还成功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声,进一步为影片《茶馆》增添更强的感染力。
Ⅲ 1992年的北京人艺:老戏骨出演《茶馆》忘词,为什么掌声却更热烈了
01、“戏比天大”
在北京人艺的小院中,好听的故事并不仅仅出现在舞台上。
无论是后台的演员还是剧场剧务,亦或是收发室里发呆的大爷,只要进了人艺这个门,每个人都像搞艺术的。
这或许无形中正迎合了人艺排练室的四个字:“戏比天大”。在这里,没有大明星,只有大角色,不管是谁,都不能把戏弄坏了。
人艺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冯远征记得格外清楚。初进人艺那年,冯远征还是跑龙套的人肉背景板,一次老前辈郑榕正在台上演着秦始皇,台下候场的准备演士兵的冯远征一时兴起,与旁边的其他龙套演员小声攀谈了几句。
谁知两人的悄悄话却被台上的郑榕听见了。平素温和的郑榕突然大怒,对着台下大吼一声:“谁在下面讲话,给我滚出去!”
舞台监督立刻过来,将冯远征一行人等带到排练室罚站,自此教会了冯远征敬重舞台。
长江后浪推前浪,十年人事几番新。1999年,已成为台柱子的冯远征,接过老前辈的接力棒,在人艺镇馆之作《茶馆》中饰演松二爷,那天郑榕来到剧场,罕见地坐在台下静静地看着冯远征表演。
谁能想到,冯远征与郑榕在台上台下的位置转换间,就是数十年时光。
演出结束后,郑榕看着冯远征,刚说了句“拿下来了”,眼眸便升起了一层水气。
数十年来,人艺就这么静静地呆在王府井大街22号里。任凭时空流转,任凭世事变迁,人艺只固守着它的桃花源,以匠人般的心思对待每一部话剧,只为延续老艺人们“拉开大幕看真的”的初心。
有人说人艺落伍了,市场经济时代,实在容不下人艺一心做艺术。当年那声“于是之老师,再见”,何尝不是观众对人艺的告别。
但即便如此,人艺依然倔强地守着它的一亩三分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秉持着“戏比天大”的初心,等一个来看话剧的人。
Ⅳ 茶馆是不是电影的最经典
谢添在当年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先生精心构思的那场“三老自奠撒纸钱”的基础上,巧妙地安排了王利发、常四爷和“实业救国”论者秦二爷三位老者的忆旧与“总结性”的对话。除去舞台剧原有的警句外,当纸钱在阴暗的空间飞舞,当“抬杠”的号子声和低沉悲凉的丧乐交织在一起时,人们随着摄影机俯瞰,三位垂垂老迈的不同人物踉跄行走在茶馆厅堂,心中不禁升起一种悲凄之感。就这一场景而言,影片《茶馆》带给观众的遐思,应大于舞台剧。 影片中“北京人艺”灿烂群星的表演十分出色。王利发(于是之饰)、常四爷(郑榕饰)、秦二爷(蓝天野饰)、松二爷(黄宗洛饰)和两代刘麻子(英若诚饰)和扮演者在表演上支付的心血是没有白费的。人们通过他们刻画、塑造的人物形象,又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氛,特有的风习以及角色灵魂深处的颤音。“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的王利发掌柜,经过于是之的再现,其性格、气质、语言习惯,使人拍案叫绝。他那生动、精确、真实可信的表演技巧,丰富了角色,挖掘了作家留在纸后的潜台词,使其韵味无穷,耐人咀嚼。自然,限于演员的年龄和形体的变化,王利发的青年时代不及中年,而中年又略逊于晚年。但作为一位年过半百,在话剧舞台驰骋达三分之一世纪的老演员,于是之在影片《茶馆》中取得的成就,无疑高于他过去奉献于广大观众之前的程疯子(《龙须沟》)和余永泽(《青春之歌》)。 郑榕同志塑造的硬汉子、爱国心切的常四爷,在三个时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那种正气在胸、铁骨铮铮的劲头,感人至深。蓝天野以光彩夺目的台风,在“第一幕”戊戌年间出场,俨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浊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拖着羸弱、疲惫的步子走进老裕泰茶馆时,那眼神、那语气,那身躯姿态,早已判若两人了。这位家财万贯、矢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者,早已被日寇、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压得奄奄一息。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秦仲义,而今安在哉?!作为“人贩子”的两代刘麻子,是个不齿于正派人物的社会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铁嘴、二德子、“灰大褂”之类的家伙一样,除去起到渲染时代、烘托气氛的作用外,还和贯串全剧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被出卖的贫农之女康顺子(程中、胡宗温饰)形成纠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诚在精确显示两代刘麻子肮脏的灵魂,以及这类人物丑恶的嘴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影片《茶馆》中的音乐(彭修文作曲、指挥)和音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一般性地辅助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主人公王利发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还成功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声。
Ⅳ 一部厚重感十足的历史电影,朴实的小人物,却撑起了几个时代吗
看过《茶馆》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厚重感,没有任何大场面和画面炫弄技巧,只是凭借演员传神的表演和精湛的台词,撑起这样一部展现纵跨半个多世纪社会变迁、人间百态的活教科书。沉下心来,选一个安静的时间,看完这部电影,你会有所收获。
老舍先生是真正有大格局的创作者,虽然他用文字穿透并还原了历史的样貌,但他实际聚焦的还是每一个渺小个体,他们的挣扎悲喜,他们的被牺牲、被抛弃,他们的求而不得,这也是《茶馆》为何伟大的缘由。同样可贵的是,老舍写出本剧时,他所透露出的难得的对新时代浪潮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