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问各位:什么现在大多数电影都是变焦镜头拍摄
严谨的电影拍摄时很少使用变焦镜头,多是使用一组或一套大光圈定焦镜头。很多推远拉近的镜头不是使用变焦镜头制作的,而是使用道轨拍摄的。拍电影不同于现场记录类节目须不间断拍摄,它是由一个个精雕细刻的镜头组合起来的,换镜头也是很容易的事。当然有些特殊场景,也是需要变焦镜头的,如很多一镜到底的大场面长镜头的拍摄等。
图:卡尔*蔡司的CP2 电影定焦镜头组
B. 影视作品中你印象深刻的希区柯克式变焦
运动变焦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特殊拍摄方式,作为电影中常见的镜头语言之一,伸缩变焦画面中的前景能够维持同样的大小,而背景却会逐渐放大或缩小,制造出不同景物距离的效果。看下面这个动图你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画面了。
运动变焦也称希区柯克式变焦。其实就是在设备移动的过程中变焦,从而产生背景视野变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拍出的效果完全超过了人们肉眼的视觉常识,常常用于拍摄惊悚、恐惧、悬疑等有冲击力情绪表达的场景中。
这样由远及近地拍摄一段匀速平稳的镜头,运动变焦的效果就出现啦~连后期都不需要,是不是很简单? 在拍摄过程中前进/后退的同时,Mini-MI会自动反之改变焦距,其变化将会改变视觉透视关系,压缩/放大背景空间。 长焦秒变短焦!运动变焦的特点很明显,中间人物或者物体的大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背景快速收缩或者扩张。 怎么样,这样的运动变焦效果是不是很炫酷~ 最后附上电影中的经典运动变焦集锦,拿起Mini-MI,在你的作品中也可以在适合的桥段尝试一把运动变焦
C. 哪部电影哪个镜头算是一下长焦镜头或短焦镜头
长焦距镜头: 杀破浪中甄子丹与吴晶短棍对短刀的镜头
短焦镜头:卧虎藏龙中 章子怡与周润发竹林打斗
蒙太奇的观念从现象来看是景与景的切换, 但实质上却有所不同。对叙事蒙太奇来说,它主要研究的是一个连续的事件如何转化为一系列的中断镜头的重新连接,而对于表现蒙太奇来说,它主要研究的是两个不相连续的镜头的重新连接如何产生新的含义。不管是哪种情况,蒙太奇都包含着某种“反自然性”,都是与生活的实际流程相抵牾的。这就带来了它的一系列局限,比如:镜头的切换往往让观众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切换的连续又带来观赏的强制性,如《锡鼓》中奥斯卡母亲与舅舅的调情, 除此之外, 它还忽视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亦即忽视了研究镜头内部的艺术问题。这就是蒙太奇理论只能成为一种局部理论的根本原因。随着电影的发展,蒙太奇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就出现了电影史上专门研究镜头内部的连续性问题,并由此产生与蒙太奇相对立的电影美学观念——长镜头观念。
一、长镜头的产生
长镜头,顾名思义就是镜头的尺数较长。一般都不短于50尺,最长的可达900尺。这是用一个连续的镜头拍下的胶片, 而不是指许多镜头连接起来的。电影中的长镜头其实很早就有了,而且在当时这是惟一的拍摄方法。早期的长镜头,如“园丁”等),都是在一场戏内用一个固定不变的长镜头来表现。这种死板的方式终于在格里菲斯等人那里发展为蒙太奇理论,而蒙太奇理论发展到爱森斯坦又导致了对它的否定,产生了近代的长镜头。但近代的长镜头与早期的长镜头却存在根本的区别。可以先作一个比较:
早期的长镜头(“园丁”)和德吕克的《四百下》。
其区别在于:
其一,从固定镜头到移动镜头;
其二,从自发的活动照相到自觉的电影技巧或手法;
其三,近代长镜头是影片的一小部分,因而也出现了连接的问题;
其四,更复杂的场面调度。
可见近代的长镜头与早期的长镜头已经有了质的区别。从美学观念上看,近代长镜头是从蒙太奇的局限性中发展而来的,是蒙太奇观念的一种反动,但近代长镜头头的产生还有赖于一系列的电影技术成果。
二、电影技术的发展
1.声音的出现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在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总是紧跟着艺术创新的新的可能。首先声音的出现避免了用镜头来交代的单一表达方式,这样,镜头也就无须像过去那样频繁的切换,以使观众明白。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声音来传递一部分的信息,而不必全部寄托在画面上,因而画面就不必老是中断,而保持镜头的连续性。如《英国病人》中汉娜端食物进屋,画外是男主人公的声音。
2.景深镜头的使用
所谓景深镜头就是能拍前景和后景都达到同样清晰的镜头。这就在无形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景区, 可以使前景和后景之间形成一种连续,避免了镜头的分切,如《神探亨特》的镜头。就像玛尔丹所说:“(景深镜头)使导演可以进行一种纵深的场面调度:人物不再从院子或花园这一边出场,而是在前面或后面出现,并在摄影机的轴心内活动,根据他们对话的重要性或每时每刻的不同仪态,走近或远离。”也因此,人们才把长镜头称为“场面调度派”。
3.镜头运动的发展
大量采用运动镜头是在四五十年代以后。在这之前,由于采用镜头运动会引起灯光、动作设计和镜头长短的计划的特殊问题,增加拍摄的困难和成本,所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如《铁面无私》中杀老警察。如今由于摄影技术的发展,长度较长的镜头在拍摄上已经解决了问题,这就为长镜头的使用准备了技术上的条件。
4.变焦镜头的普及
变焦镜头就是能把长焦和短焦结合起来使用, 并随时调焦的镜头。由于它具有多焦距的功能,可以将短焦和长焦的优势结合起来,并能在人物位置不变或者拍摄点固定的情况下,根据剧情的需要把一个镜头的内容拍成许多个不同的景别的又彼此相连的长镜头。变焦镜头的运用或者变焦镜头与推拉镜头的结合,给长镜头开辟了新天地。如资料:《W的悲剧》中的小酒馆对谈。
可见,长镜头是以一系列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由于这样,电影创作者才开始把兴趣逐渐转向了镜头的内部运动,而不仅是镜头之间的组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专门研究长镜头的理论并把它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巴赞。
三、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巴赞(1918-1958),法国人,电影评论家。也是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理论被看作是西方现代电影的一座里程碑。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亲自参与创立《电影手册》杂志,成为电影批评界的权威性刊物。这个杂志的一些影评家后来亲自拍片,导致了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巴赞的电影理论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他的理论兴趣主要体现在电影实践问题上:这就是对蒙太奇理论的批评和主张长镜头这相关联的两个方面,并从中产生了照相本体论的电影美学观点。
巴赞对蒙太奇理论的批评主要是围绕着电影与真实的关系来展开的。他认为蒙太奇使电影离开了真实。他的批评从库里肖夫的实验入手,巴赞认为电影是一种现实的艺术,但是两个镜头所产生的新含义显然不来自现实,而是导演通过随意的拼接变出来的花样。如果电影可以任由导演主观需要任意拼凑新含义,那么电影的客观性、现实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因而,他批评道:“蒙太奇,人们经常说这是电影的实质,实际上是非常突出的反电影的过程;纯粹的电影的独特的性质,取决于尊重空间的统一的简单的照相。”除此之外,蒙太奇的典型技巧是景与景的切换,这种切换总是把摄影机的注意中心强加给观众。 在一段对话中, 按台词的逻辑交替拍摄对话的人,称为“正反打”,这种分切的拍法不仅不够逼真,而且平庸乏味。带来了含义和视角的单一性。
正因为这样, 巴赞才主张使用那种不间断地拍下一场戏的长镜头。他认为长镜头的典型技巧是场面的内部调度,通过演员的连续动作和摄影机的连续运动,可以保持一场戏的连贯性。所以这就部分取代了蒙太奇的功能。又克服了它的局限。如《锡鼓》中的强迫吃鱼, 可以看出其优势在于:(1) 由于时空的完整保持了故事、动作、情绪各方面的连续性, 给人真实的感觉;(2)产生含义的暖昧和信息的丰富,因为克服了蒙太奇选择高峰瞬间的单一对列,使镜头更有意味。如《锡鼓》中奥斯卡弟弟的生日; (3)有利于从多角度来观察动作。如《幻灭》中的唱歌、 《W的悲剧》中的被迫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