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鹅绒金矿的影片评价
片头,一段无声的字幕,它说:“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不该将音量开到最大。”关于摇滚,关于过去的70年代,奢靡荒诞的英国梦,它用音乐来将你捕获。飞碟滑过天空,流星陨落,孩子们抬头仰望那一片深黑的天空,所有人都是静默的。在俯拍镜头营造的旷远深邃之中,柔缓的女声旁白,温和而冷静地叙述一个时代,历史的尘埃,时空流转。17世纪的英国,王尔德在夜晚掩饰的妖艳里降生,后来他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鲜血抹上嘴唇,崭露一个幼童最初的朦胧的欲向。从此,他的那颗祖母绿将永恒贯穿始终。70年代。一个“异装癖”青年走进伦敦最龌龊的俱乐部,面目性感阴柔。和所有放浪的人一样,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他亲吻男人和女人,他的才华和性趋向一样具有颠覆的意义。自此,他开始在这个最龌龊的俱乐部里演出,身着女人的长裙,长发披肩妆容精美,用性别模糊的声音开始唱。正如你所看所预见的,这只是一个开始。后来他被发掘,被包装,成为glamor rock的始祖成为时尚的偶像,一切都如此金碧辉煌。在记者会上,他坦然的说男人女人我都爱,这并没有什么区别;他说要改变这个世界,带来一场革命,一场性革命;他憎恨被爱与和平伪装的嘻皮文化;他纵欲望,他裸露,他桀骜不逊,他用最妖艳的摇滚影响了一个时代……brian slade,无性时代,大街上充斥着妖艳的男子狂浪的女子,所有人都一样年轻,所有人都疯狂而放纵。
可是在最鼎盛的时刻,这个拥有一切的青年却在一场闹剧之后从此消声匿迹。在演唱会上,brian自导自演了一场枪击事件,从此结束了这个迷乱张狂的70年代。10年后,一个记者——他曾经的歌迷,如今已成为兢兢业业的职业人群中的一员的男人——奉命开始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自此开始了延续许久的痛苦而艰难的访查。他必须回到那个业已失落的70年代,巡着自己当年的足迹,一点点拼凑起关于偶像、关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一切颠覆、狂热、不堪,以及在积郁之后爆发的快乐。这种体验如此极端,伴随着暴烈的青春如烟花绽放,妖艳摇滚,挣扎而隐秘继而释放的自我,随着一个巨星的陨落而随风消散。此后,历史的尘埃将被遗忘在不断继续的生活当中,这个已经回到严谨生活中的男子,他将带着怎样的心情和状态去回首那一段岁月呢?
记者犹豫着,无奈的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着手访查一个个跟brian相关的人,开始的时候,他是冷静而客观的,仅仅本着对职业的忠诚。尔后,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他渐渐沉入逝去的岁月当中。他记起自己是怎样摔掉外套,穿着女性内衣在街头迎接人们的目光,当时他感到自豪而释放;他记起他在房间中对着偶像的照片自渎,继而在父亲的怒斥中泪水颤抖;他曾经指着电视里言词骇俗的brian说:it's me! it's me!……如今,他已经穿着工整的衬衫,戴着眼镜开始沉默而规矩的生活了。已别经年了。不堪回首。
镜头穿插、游移。时而浓艳的歌手在MV里唱着疯狂迷醉的歌,时而他沉沦下去。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爱与痛。brian是一个异类,不管他怎样创造的一个时代,改变了一种潮流,他都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他带着忧郁而不羁的眼神,报以真诚,他说要改变这个世界。最终,改变了的是自己。他去爱,付出一切,与他倾慕的才华横溢的青年curt wild。他帮助他从底层走出来,为他做一切,他们有着甜蜜奢靡的时光,彼此深爱。然而curt的任性和狂暴终于毁了他们之间的一切,以激烈的形式他们彼此结束。在失爱的痛苦中,brian忽然清醒地意识到他的一切都已走到了终点:爱情、理想、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已无法再继续了。他开始消沉,耽于对自我和爱人的缅怀当中,他苍白地放纵着,无力再去改变。终于,他导演了那一场闹剧,从此消失了踪迹。
记者费劲心血也没能找到失踪的brian本人,在他灰心丧气之际,他偶尔抬头看了一下电视,居然发现如今的流行偶像tommy stone, 他对着镜头容光焕发满脸谄媚的做出亲和的样子,唱着总统的赞歌,他已经彻底的改变了。随后,在tommy的演唱会过后,记者疲惫不堪地来到酒吧,意外地遇到了brian深爱的人curt wild, 他们一起凝望着tommy stone的海报,回想起逝去的那段青春狂乱。curt在长发后抬起头:我们说要改变世界,最终只改变了我们自己。无奈地一笑,curt远离,留下了永恒贯穿的祖母绿。在brian最后一次出现的音乐里,他有着蜥蜴般艳绿的皮肤,在17世纪奢华的楼梯上唱着消逝的歌曲。他攀上吊灯,撒下紫色的花瓣,飘零着挥出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自我的终结。
② 电影《天鹅绒金矿》中所用过的歌曲原创的还是引用David Bowie等人的
我也喜欢这部电影,不过你也太刨根问底了吧~~~~
只能说映射的是那个辉煌年代所有的华丽摇滚歌手,David Bowie是很重要的一位。
尽管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但请你务必在观看时把音量调到最大。扰民者、因影片内容痛不欲生者后果自负。
摇滚乐史上最灿烂的十年
我不想多说伊万·麦克格雷格,他在这片子里唱得比《红磨坊》好一万倍;也不想多说乔纳森·里斯·梅耶斯,他是伍迪·艾伦的新宠,却只能在《谍中谍3》这样的好莱坞商业片里跑龙套。我只想说音乐。实际上,音乐的魅力,是给所有带耳朵的人预备的,而伟大的音乐,永远能在瞬间冲破你所有的心理防线。
摇滚乐史上最灿烂的十年?是猫王夸张的鬓角还是披头士婉约的齐眉穗?都不是。这灿烂的年华属于一个你也许陌生的词汇:Glam Rock。
我们一般把Glam Rock翻译为“华丽摇滚”——就像你永远无法从字面上理解“Rock and Roll”一样,所谓华丽摇滚,也只有听过看过才能刻骨铭心。我们是不幸的,没赶上70年代,但我们又是万幸的,因为有……这部电影:《天鹅绒金矿》。
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但却最准确的抓住了华丽摇滚的魂魄:妖娆。让我们从100多年前说起……
《天鹅绒金矿》以超现实氛围开头,把一个伟大的名字与摇滚乐联系到一起:奥斯卡·王尔德。没错,就是那个才华与性取向共同闻名天下的爱尔兰作家。《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每一个字都如同自恋的水仙花一样美丽。影片把他的降生描绘成天外来客般传奇,更将一枚绿宝石胸针,作为王尔德灵魂的寄托。
后来,20世纪40年代,王尔德的胸针,流转到来伯明翰的摇滚歌手布赖恩·斯雷德手中。与70年代初最流行的英伦乐队,比如音符中散发着大麻味的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相比,这个中性打扮的男人简直是该被所有人唾弃的怪物。但是他逐渐领导了整个时代。他的眼影,他的指甲油,他的紧身衣,他的松糕鞋,他慵懒浮夸的声线,他妖媚诱惑的表情。
他和他的歌,便是“Glam Rock”这个词最恰当的注脚。其实故事这才拉开帏幕,我们将与伟大的布赖恩·斯雷德,一起经历摇滚乐最灿烂的十年。那是个在迷醉和颓废中摇摆的年代。无论男女,浓妆艳抹。散发香气的长发,五颜六色的高跟,璀璨迷人的口红,闪烁耀眼的饰片。粉红嫩绿,明黄淡紫。紧身服裹着臀部,曳地裙搭着流苏。他们在沉闷的伦敦街头狂奔,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妖精,冲垮了所有路人的目光……
让我们追随布赖恩·斯雷德,追随他与另一个天才般的男人,柯特·怀德之间激昂而短暂的爱情,领会音乐最华美的迸发形式——从而,我相信,你会爱上Glam Rock和Rock N’ Roll。
说白了吧,这其实是部充满佐料的半传记体电影。主人公布赖恩·斯雷德的化身,是华丽摇滚的“教父”——大卫·鲍伊(David Bowie)。“天鹅绒金矿(Velvet Goldmine)”这个名字,便得自其同名歌曲。他的美足以令所有男人心动,所以大岛渚才在《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中为他安排了一位神秘的英国战俘角色,最终让冷血的日本军官坂本龙一也为其魅力乱了方寸。
而在影片中扮演他的乔纳森·里斯·梅耶斯,简直就是天赐的尤物,甚至在魅力上不输给鲍伊本人。请允许我用肉欲的词汇来形容他——男性健美修长的身体,配以女人清秀细致的面庞。
影片忠实浓缩了华丽摇滚和大卫·鲍伊最辉煌的时光。华丽摇滚是顺应嬉皮士精神的没落而诞生的。60年代,崇尚回归自然、呼唤爱与和平的嬉皮士运动在西方风行一时。比如最能代表这种意识的电影《逍遥骑士》,和最能体验这种精神的歌曲——披头士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或者齐柏林飞船的《Kashmir(克什米尔)》。
华丽摇滚与这种思潮恰好背道而驰,它的最大特点,你从唱片封套上便能看出来:魅惑的,妖娆的,中性的男人。既然嬉皮士们喜欢反朴归真到了裸体群居的地步,那凭什么不可以走向另一种极端?大卫·鲍伊们以过分华丽的装扮示人,真诚的歌颂享乐主义,令人想起那已经没落的洛可可建筑风格——金壁辉煌、奢华琳琅。他们的音乐中充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爱与颓废,而模糊的性取向历来是这种气氛的最好载体。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永远视同性恋为洪水猛兽,却又不得不承认,男性骨子里的那份妖娆。健美的身体,本来就是力量与美的天作之合。这种美学诱惑,曾在古希腊时期泛滥,即便今日,最当红的男性偶像身上,也总隐含着女性的媚骨,比如贝克汉姆的眼眉,比如裴勇俊的嘴角……
在这种妖娆面前谁又能不动心呢?华丽摇滚在保留摇滚乐不羁和真诚的同时,释放出王尔德式的唯美和精巧,因此很快风靡一时。虽然她的全盛时期不过10年,又并非占据主流,但却推动了多种音乐风格的发展。从朋克、重金属,到8、90年代的英式摇滚、电子音乐,乃至日本的“视觉系”,都与华丽摇滚有着不解之缘。
也许是出生在美国的缘故,导演托德·海恩斯对“华丽摇滚时代”有着隔岸观火般的清醒,影片也是通过一位记者在十年过后,追溯往事的角度,来展开的。
于是,布赖恩·斯雷德的经历穿插于记者对多位当事人的访谈之中;而这位记者本人,当年是位华丽摇滚的迷恋者,如今已成为衣冠楚楚的知识阶层,他对自身体验的回忆,构成了故事的另一面。
布赖恩·斯雷德是位痴迷音乐的天才,但他注定是离经叛道的。与柯特·怀德的交往是其音乐生涯的高潮和终章。由伊万·麦克格雷格扮演的怀德是另一位不羁的怪胎。出道时他疯狂而执着的在舞台上释放自己的情感,甚至在谩骂自己的观众面前暴露下体。后来,是赏识他才华的斯雷德把他从穷困和毒品中挽救,二人开始了心神交汇的合作。怀德的原型是与大卫·鲍伊有过亲密关系的美国朋克乐教父,伊吉·波普(Iggy Pop),此人素来以“可怕的”台风闻名。
影片在此处演绎到高潮,两处经典场景不得不提。首先是乔纳森·里斯·梅耶斯与麦克格雷格惊世骇俗的激情舌吻。在闪光灯下,两个身着银色紧身服的艳丽男人融为一体——这绝对是种超脱性范畴的美感体验,就像中子与原子核的撞击。可惜,他们最终还是以分道扬镳的悲剧收场,这也直接导致了斯雷德的崩溃。
与此同时,当时年少的记者,目睹这一场景不能自持,在自己的房间里手淫,被守旧的父母发现。可怜的青春悲剧,大概是不羁的摇滚乐第n次被冷冰冰的现实撞的鲜血淋漓吧!
正如托德·海恩斯所说,“那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年代,不是因为它的娇饰,而是其前无古人的极端偏激精神”。这种执着,在世人看来便是罪孽;而这种偏激,又注定会是短暂的。果然,华丽摇滚经历昙花一现后,逐渐蜕变,被主流中和。在影片结尾,昔日超凡脱俗的妖精布赖恩·斯雷德,改头换面,以“托米·布朗”的身份出现——这个名字与他的音乐一样庸俗呆板,但却符合主流社会的需要。
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片末柯特·怀德对记者感慨道,“我们曾想改变世界,但最终却改变了自己。”
也许所有先行者都会落得如此下场,但这是值得的。Lou Reed说过,“Life was saved by rock n’ roll”——摇滚拯救了生活。
本片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其实得奖才是众望所归。因为那些色彩艳丽、大胆的服装造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强烈了。何止服装,时而奢华考究,时而夸张抽象的舞台布景,也总能与音乐的情境配合得天衣无缝。
赞美一部音乐传记片的配乐,似乎是多此一举。但本片的配乐实在过于完美,以至于听过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迷上华丽摇滚。这还是在大卫·鲍伊拒绝影片使用自己歌曲的情况下——大概是他恼怒于自己和伊吉·波普的老底被揭穿了吧。
不过伊吉·波普倒是不在意。他大度地把两首名曲交给伊万·麦克格雷格翻唱,神形俱似波普的伊万,令人震惊。尤其是那首“T.V. Eye”,一开口的怒吼如同子弹般击中每个人的心,那股一边大吼一边脱个精光的疯狂劲头,完全是个彻头彻尾的摇滚痴人。
如果说麦克格雷格偏重于激情的话,同属业余的乔纳森·里斯·梅耶斯简直就是被大卫·鲍伊的灵魂附了体。先不说唱功,他在台上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收放自如,无可挑剔。梅耶斯一共演唱了四支歌,高亢中掺杂一丝沙哑的声线堪称完美。翻唱华丽摇滚大师Brain Eno的“Baby’s on Fire”,俏皮而诡异的声音将歌曲演绎出另一番境界;作为影片重头戏的“Tumbling Down”,更让人有种为之击节喝彩,乃至泪如雨下的冲动——英国演员的基本功,没得说!
专业人士助阵必不可少。除了直接采用华丽摇滚巨挚的经典曲目,如T-Rex的Cosmic Dancer、Brain Eno的Needle in the Camel’s Eye(片头曲)、Lou Reed的Satellite of Love(U2 乐队的翻唱同样很出名)之外,一些英伦摇滚的当红艺人,也被邀请来客串和翻唱。最出风头的要数Placebo乐队,在头戴女式软呢帽,身穿长统丝袜的主唱Brain Molko(此人被大卫·鲍伊亲口封为接班人)带领下,粗重的吉他扫弦引入一曲放荡宣言——“20th Century Boy”。他们四位还有几句分量挺重的台词,用中学语文课的话来说,那叫“点题”。
大名鼎鼎的Radiohead,既然坐拥英伦第一的宝座,怎能放弃这次致敬的机会?主唱Thome York和主音吉他Jon Greenwood,与来自Suede(山羊皮,又一支华丽摇滚的继承者!)的三位成员,共同组成Venus in Fur(皮毛维纳斯,得自Lou Reed的经典歌曲)乐团,演唱了片中5首歌曲。可惜,他们在片中仅仅贡献声音,并未登场,我们只好去遐想吊儿郎当的Thome York身着紧身服的尊容了。
除此之外,还有Pulp、Roxy Music等一连串璀璨的英国乐队大名,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强烈建议喜欢本片的人搞张原声带来听。
③ 电影天鹅绒金矿真正的原型是谁及评价
关于摇滚的电影不少,本片是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作品之一。1970年的英国,以Roxy Music,David Bowie等名角为首的华丽摇滚(Glam Rock)大行其道,本片的人物原型即取自David Bowie, Lou Reed, Iggy Pop等人,由于题材大胆,甚至使当事人David Bowie一怒之下,拒绝提供自己的歌作为电影的soundtrack。在1998年的嘎纳影展上,导演Todd Haynes凭此片获艺术成就大奖。
发布者:Mtime (2006-03-31 17:51:35)
④ 天鹅绒金矿电影结尾部分的插曲是什么
2 HB
Venus In Furs
Oh I was moved by your screen dream
Celluloid pictures of living
Your death could not kill our love for you
Take two people - romance
Smoky nightclub situation
Your cigarette traces a ladder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Celebrate years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Wipe away tears
Long time, since we're together
Now I hope it's forever
MUSIC
Ideal love flies away now
White jacket, mmmn, black tie wings too
You gave her away to the hero
Words don't express my meaning
Notes could not spell out the score
But finding not keeping's the lesson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Hard to forget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
At least not yet
Your memory stays
It lingers ever
Will fade away never
⑤ 推荐电影配乐
电影《傲慢与偏见》原声大碟
专辑曲目:
01Dawn(2:43)
02StarsandButterflies(2:07)
(3:10)
04MerytonTownhall(1:19)
05TheMilitiaMarchesIn(1:00)
06Georgiana(1:42)
07ArrivalatNetherfield(1:44)
08APostcardtoHenryPurcell(2:45)
09LizonTopoftheWorld(1:30)
10LeavingNetherfield(1:49)
11AnotherDance(1:21)
12TheSecretLifeofDaydreams(2:09)
13Darcy'sLetter(4:05)
14Can'tSlowDown(1:15)
15YourHandsAreCold(5:28)
16MrsDarcy(3:50)
17Credits(4:54)
⑥ 天鹅绒金矿
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暂而灿烂。接触的人很难不会被迷住,因为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的音乐,意义是后人去评说的,梦幻却是自己的。
电影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本着真人真事改编,不过也做了相当多的改动,比如David Bowie和Iggy Pop并没有因为感情的事情交恶,而且他们的唱片合作一直很成功。David Bowie也没有被假刺杀案件自毁前途,相反,他改变了形象之后,开始创造他的另一个事业高峰。对于Todd Haynes的电影来说,改变也许意味着一种背叛,但是对于音乐本身来说,David Bowie并没有做错什么。改变并不是因为他想通过背叛来赢回偶像地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爱好转到了别的领域。
只能是David
香港人翻译David Bowie为戴维.宝儿,透着一股妖媚气。尽管性别模糊只是David Bowie近四十年变化多端中短暂一瞬,却足以下了这个人的定义。看《天鹅绒金矿》时,会觉得,那样传奇和妖艳的故事,尚不够细腻的造型化妆,单纯清纯的挥霍激情,只能是属于70年代初期的,只能是属于David Bowie的。
早期短发,然后是长卷发、嘉宝似的长裙,到后来蓬起的红发化妆(Todd Haynes把Brian Slade改成同式样的蓝色,大概是为了独特和衬托那对漂亮的蓝眼睛),再到后来80年代巡回演出的造型,电影中把每一个时期David Bowie都模仿到了。因为David Bowie本身就是如此色彩丰富,性格独特,所以似乎不必加上任何过多注释。
电影: 在1862年,小学生们说着自己的志向,八岁的Oscar Wilde对老师说:我要成为流行巨星(I want to be a pop idol)。
现实: 这话当然不可能是Oscar Wilde说的,否则我们大概会和电影中他的小学老师一样对“pop idol”这个词迷惑地瞪大双眼。不过David Bowie说过这句话,在他的中学毕业典礼上。
电影: 刚刚开始成为明星的Brian Slade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询问为什么要化妆时回答:为什么?因为摇滚是个prostitute(BD不让发..),应该化妆喷香水(Why? Because rock and roll is a prostitute. It should be tarted up performed )。
现实: 没错,这是大卫当年的原话——我奇怪当时怎么他没有遭到摇滚迷们的爆打?
电影: 面对记者追问他是否同性恋,Brian Slade回答: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是双性恋;我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
现实: 现实里David Bowie比Brian Slade坦白多了——至少当年是很坦白的,不像后来,总是否认当年那些暧昧不清。1972年David Bowie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是同性恋,而且一直都是(I'm gay and always have been)。
电影: Brian Slade组建了皮毛里的维纳斯乐队(Venus In Furs),他自己则变成了一个叫做Maxwell Demon的虚拟超级巨星。
现实: 七十年代刚刚开始,David Bowie创造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造型:Ziggy Starst。这是一个太空虚拟人物,相对应的,他把自己的乐队起名为:来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只要David Bowie在舞台上,他就变成了Ziggy Starst,这就像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当他做Ziggy Starst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David Bowie了,他的所作所为是他自己。Ziggy Starst很疯狂,也很明星味,不像David Bowie常见的那种温柔和腼腆。
电影: 各家报纸宣传大标题打着: A star is born – and he twinkles;Gay stunt at Slade show;All that glitters—is gay!
现实: 这是当年各大报纸杂志对David Bowie报导的题目(只要把那个Slade改掉就是了)。 电影: 当Jerry Devine成功地把Brian Slade打入美国市场之后,Brian Slade第一个要求是:要见Curt Wild。
现实: David Bowie第一次到纽约,就直接找到了Lou Reed和Iggy Pop(他们是Curt Wild的原型)商谈合作的事情。
电影: Maxwell Demon讲述了一个超级巨星迅速走红而又为名声所累流星般坠落的故事。
现实: Ziggy Starst专辑也是如此,那是David Bowie1972年最著名的专辑《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中所讲述的故事。可惜我始终搞不到那套CD和电影,所以无法多说,否则我会更了解Todd Haynes写剧本的思路。因为这整部电影都是和Ziggy Starst的戏剧化故事相联系的。
电影: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及所在公司发生了冲突,除了音乐还有性格原因——结果他们分道扬镳。
现实: 这事儿不能怪David Bowie,因为Iggy Pop做得实在太过分,他在舞台表演中经常当众赤裸身体,自虐还有SY,他的节目因此屡屡被禁。更何况,这个人在生活中有时也好象个疯子。然而,在Iggy Pop离开之后,David Bowie仍然和他合作过唱片,并没有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分裂。
电影: Brian Slade在舞台上制造了假遇刺事件,之后唱片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他消失了。
对比5:1971年发型师Suzy Fussey 设计的红发
现实: David Bowie当然没有消失,实际上,他活得好好的,而且因为改变形象在美国很吃得开。消失的是Ziggy Starst。
因为模仿乐队太多太杂,而且“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David Bowie感到了极度厌烦,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搞头了。1973年,也就是Iggy Pop离开他的同一年,David Bowie在Hammersmith剧院开演唱会时宣布:这将是我的最后一场表演。然后他唱了《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专辑最后一首富有象征性意义的歌曲《摇滚自杀》(Rock 'N' Roll Suicide)。用这首歌宣告了Ziggy的消失。
电影: 1984年,化名Tommy Stone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世界巡回演唱会。
现实: David Bowie在1983年用了整整一年进行了名为Serious Moonlight的世界巡回演出——用他的新形象。Todd Haynes把这次巡回演出搬到1984年,如果不是记错了,就是故意放在美国罗纳德.里根总统连任竞选期间,用来突出政治大环境——而这也是电影中着重想表现的。Serious Moonlight世界巡回演出非常成功,在此之前,David Bowie也做过很多次成功的巡回演出,但这次是规模最大的,不仅仅是他过去几次常去的欧洲美国,还包括了日本、香港等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巡回演出——赚了不少银子。
题外话: David Bowie后来否认自己是个同性恋,他更愿意说那些疯狂只是源于年轻人的尝试和当时的大环境。人们觉得他过于狡猾,也许David Bowie所不愿意的,是人们给他的形象和音乐做出狭隘的定义,他的戏剧化过于浓重,已经很难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大概正如关于Glam摇滚的书中所说那样:David Bowie也许不是同性恋,但Ziggy肯定是。更为重要的是,Ziggy改变了David。
综观David Bowie四十年的变化,他从来没有满足于一种音乐一种类型,他的改变看起来是在随波逐流,可是,别忘了,他的音乐总是出现在这种类型兴起之前。这就好像小室哲哉在日本最风光的时候,他所做的音乐,意味着总是比流行提前半步。流行是一种趋势,不是某一个人带动的,而是时代和大众口味带动的,而David Bowie是属于对流行趋势要比大多数音乐人更加敏感的那种前卫,同时,他并不排斥任何一种音乐类型,而同时的同时,在每一种新类型的音乐中,仍然有着属于David Bowie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这正是David Bowie比别人更出众的地方。对于这样的多产而高质量且风格多变的人,只能用“天才”来形容。
对比8:Angela 和电影中的Mandy
Angela Bowie,David Bowie的妻子Mandy Slade的原型无疑就是David Bowie第一个妻子Angela Bowie,Angela是个很好的妻子,也是个很前卫的人,她生活在David Bowie最美丽的时光里。
电影:记者Arthur Stuart找到Brian Slade的前妻Mandy Slade,她失意地呆在夜总会中,倦容与酗酒的颓唐。她开始给Arthur讲她和Brian Slade的相遇,他们相遇在1969年的新年,梳着短短卷发的Brian Slade出现在她面前,穿着镶着毛边的长外套,好像一个羞涩的王子。“你会跳摇摆舞吗?”Brian Slade问,她含笑点头。之后——美好和疯狂,之后——结婚。
现实:David Bowie有一件和电影中酷似的毛边外套,只是稍微短一些,这是件很重要的衣服,因为它出现在他结婚的那一天。当时David Bowie梳着和电影中酷似的短发,好看的卷着。
“你会跳摇摆舞吗?”是David Bowie在1969年,第一次看到未来的妻子Mary Angela Barnett时,说的第一句话。Todd Haynes原封不动的引用了。
Angela是对David Bowie非常重要的女人,David Bowie在1970年左右福祸双至,悲欣交加。唱片轰动,可是老父亲去世,接着哥哥又进了精神病院。幸亏有Angela的温柔支持,才度过难关。那一年他们结了婚。
电影: Brian Slade在河边,低沉地说:我也想成为那样(指像Curt Wild那样的巨星)。Mandy说:亲爱的,你会的。
现实:媒体对Angela的形容词是“忠实”,因为Angela崇拜丈夫的才华,并坚信他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巨星,所以为了他的成名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一切。在David Bowie制作了专辑《Hunky Dory》后,Angela对他说:亲爱的,你会成为一颗巨星。
电影: Brian Slade失意隐居之后,Mandy和他离了婚。
现实: David Bowie和Angela在1980年离婚。
经纪人第三者
对比9:Tony 和电影中的Jerry
电影: Jerry Devine要做Brian Slade的经纪人,Brian Slade指着Cecil说:我有经纪人了。Jerry Devine说:那和我无关。我会让你成为巨星。
在负责包装的演员们面前,Jerry Devine指着Brian Slade说:在我身后是英国自The Beatles以来最伟大的明星。
现实: 这事儿发生在1970年,Tony Defries对David Bowie说:我会让你成为超级巨星,你将超过The Beatles,超过猫王。于是,David Bowie像个小姑娘似的就动心了;于是,经纪人Kenneth Pitt立马儿就变成了“前经纪人”。
对比10:Kenneth 和电影中的Cecil
Tony Defries承诺David Bowie会在两年内从一个明星成为超级巨星,他做到了。事实上,是Tony Defries发现了David Bowie的潜力,同时又精通成名之道的包装宣传。他看起来是个很“正常”的经纪人,并不像电影里的Jerry Devine那样神气活现又惟利是图,满口名人名言引用,最后教导得Brian Slade不会好好说话。
Jack Fairy,奇怪的人物
历史上没有Jack Fairy这个人,他是Todd Haynes天马行空虚构出来的奇异人物。虽然简化来说似乎Jack Fairy可以说是参考了Brian Eno,不过他代表了更极端化的一些人的综合,如果把Jack Fairy归结为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似乎更合适一些,因为他参考了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的精华人物Bryan Ferry与Brian Eno的合成以及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对Glam摇滚的意义。我一直把他倾向于Brian Eno,是因为Eno曾经女性化的打扮,更何况他有一件和Jack Fairy很像的黑色羽毛衣服并喜欢露出前胸。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并不是Glam摇滚首创,但是它和David Bowie一样,是七十年代Glam摇滚的经典。洛克西音乐乐队也不是妖艳类型的,Bryan Ferry的打扮并不妖艳,很正常。喜欢中性化打扮的乐队中只有Brian Eno一个人而已。
从两个名词:“Bowie Boys”和“Bowie Girls”便可见一斑。这是专门指穿着David Bowie演出行头满大街逛的年轻人。而那种行头,穿出去是需要勇气的。极有经济脑瓜的经纪人Tony Defries开始联系做起周边生意,从David Bowie一脑袋火红短发开始,一直到脚底下五彩斑斓高跟鞋。Cosplay是日本舶来货?错,七十年代刚开始英国就有人发明并发财了。
更不用提David Bowie当年带坏了多少摇滚乐队。那时候不管几流乐队只要化妆穿花衣服便有人捧,碟片好卖。大家于是一窝蜂地都改成不男不女,龙蛇混杂。
Death of Glitter
电影: Jack Fairy和其他Glam摇滚人举行了最后一场Glam的告别演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参加的有Jack Fairy,燃烧者乐队(Flaming Creatures)和Curt Wild等人。
现实:这个音乐会实际包含了两段历史真实。确实有这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的音乐会,但是它举办在较早1970年的洛杉矶,当时参加的有Iggy Pop 和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作为Glam摇滚告别演出的则是另外一场,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举办的“好莱坞街道的复兴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乐会,参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乐队(Stooges),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还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龙乐队(T.Rex)。在那场演唱会上,Marc Bolan宣布:Glam 摇滚死了(Glam rock is dead)。
题外话: 由创造了Glam 摇滚的人宣布Glam 摇滚的死亡——真是一句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宣言。
综观Glam几个当家花旦,Marc Bolan其实侧重于灰暗的古典感觉,更像歌特的感觉。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是明丽的男人形象,几个人中只有Brian Eno打扮女性化。而David Bowie是典型的中性打扮。
那个吻,David Bowie和Lou Reed的恩恩怨怨
电影: Curt Wild与Brian Slade喝了“交杯酒”,然后对着他低声说出Oscar Wilde的句子:世界因你而改变,因为你是象牙和黄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线将重写历史。他们旁若无人地接吻。
现实: 那件事情发生在1972年,David Bowie在伦敦多尔切斯特旅馆(Dorchester Hotel)里举行记者招待会。一般的说法是:当时他们三个人在一起,但是吻了David Bowie的并不是Iggy Pop,而是Lou Reed。
记者的报导是:在David Bowie回答他的问题时,Lou Reed走了进来,记者希望Lou Reed可以加入他们的谈话,可是Lou Reed只是直接走到David Bowie的面前——吻了他。然后离开。
很多人怀疑是做秀,唱片发行之际,在很多记者的情况下,制造点轰动新闻是个好机会。不过,在很多Lou Reed和David Bowie对视的照片中,两个人都是满单纯满美好的感觉。就像Mick Rock1999年的说法(著名摄影师,他在七十年代拍了最著名的David Bowie与Lou Reed、Iggy Pop亲热搂在一起的照片):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比孩子大不了不少。你看,那时候David Bowie25岁,我24,而Iggy Pop才23岁,Lou Reed是最大的,他当时28岁了(实际上Lou Reed当时30岁)。但是,我们仍然都是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Mick Rock强调的是青春。
1973年,又有记者在咖啡馆抓到一张很接近“接吻”的照片,主人公仍然是Lou Reed和David Bowie。二十年后在有人提及此事时,David Bowie无可奈何地澄清: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接吻。你们仔细看看,我们后面是Mick Jagger(Rolling Stones乐队主唱,David Bowie的好朋友),当时我只是在对他说悄悄话。
比18:1973年的“亲吻”照片
然后David Bowie宣布:就算这世界上只剩下Lou Reed一个人,我也不会吻他.
Lou Reed和David Bowie更像一对欢喜冤家,总是好好坏坏分分合合的乱七八糟。David Bowie第一次见到Lou Reed时便激动不已,他创作了新歌《Queen Bitch》作为向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致敬的作品献给Lou Reed,而Lou Reed觉得这个人可以成为他的新创作源泉。不过,不过——两个人大概是八字不和,经常性的就闹出关系分裂的传闻。后来发展到当David Bowie拒绝给Lou Reed制作专辑的时候,Lou Reed打了David Bowie的嘴巴子,说他“装腔作势”。但是David Bowie发表了“世界末日也不要Lou Reed”的宣言之后,他50岁的生日宴会Lou Reed又来大力捧场,两人态度亲热。不管怎么样,David Bowie仍然把Lou Reed视为自己的偶像,而且,“永远都是”。
记者问Lou Reed这些事情时,Lou Reed很轻描淡写: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出现争执在所难免。
题外话: David Bowie曾经非常积极地帮助Iggy Pop戒毒,结果是最后自己也染上了毒瘾,如果说是被Iggy Pop拉下水的大概有点冤枉,不过反正看起来Iggy Pop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影响。David Bowie因为吸毒吃了很大苦头——他和Iggy Pop因为窝藏毒品惹来警察的麻烦,还在现场直播中大大丢脸。最后他付出巨大努力才终于摆脱毒品,这段经历给他影响很深。
David Bowie对Iggy Pop确实是非常欣赏,他一直在说:Iggy Pop有着真实的自我。Lou Reed对Iggy Pop疯狂表演的说法是:Iggy Pop非常可爱,非常可爱,但是也非常愚蠢。然而,David Bowie似乎很欣赏那种“愚蠢”。
越接近真实,越开始发觉,虽然表面上看来,David Bowie是个前卫出格的人,然而真正疯狂和放浪不羁的却是Lou Reed或是Iggy Pop。在Lou Reed吻了David Bowie的那个招待会上,更像是Lou Reed的随心所欲与David Bowie迁就的妥协。本质上,David Bowie是个腼腆,易害羞的人——腼腆的人在带上面具之后会表现出内心疯狂的一面,但是纵观David Bowie的整个音乐生涯,他是含蓄和内敛的,他的歌声和台风都是如此。他从来没有失去理智。这样的人容易被影响,而他心仪的人和音乐虽然表面上似乎受他的影响而浓妆艳抹,其实却是在实质上影响了David Bowie本身的言行和生活方式。David Bowie的另一面,似乎是他渴望成为的一面,是像Lou Reed或是Iggy Pop那种真正狂野随心所欲的个性,但是他永远做不到。他被他们吸引,是像看着另一个世界的人,他试图接触,只要接近就好。后来,他接近了,再后来,他开始发现这种疯狂是他吃不消的,不是他适合的,于是从这些影响中又一点点摆脱出来。
在我觉得,这就是David Bowie和Lou Reed和Iggy Pop的真正羁绊.
⑦ 那个大神有《金矿》电影资源,2016年美国上映的,求一个网盘地址
《金矿》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金矿》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发行的犯罪片,由斯蒂芬·加汉执导,马修·麦康纳、埃德加·拉米雷兹等主演,于2017年1月27日在美国上映。影片改编自1993年的Bre-X金矿公司诈骗案,讲述了一位疯狂躁进的商人与一名运气糟糕的地质学家携手来到印尼的丛林之中寻找金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