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略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赏析
略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赏析
[摘 要] 现在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间通过音乐的加入使影视作品变得充盈丰满。当今很多电影中在各个情节穿插音乐,它在加强影片的感情、突出情节的戏剧性和渲染故事气氛等方面具有功不可没的意义。电影中音乐比如钢琴、小提琴、笛子等乐器的加入使得电影趋于完美和完整,甚至音乐成为电影中最值得记忆和评价的特殊部分。本文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分析和解释其中钢琴音乐部分带给这部影片及观众的感知能力和中心渲染作用,从而更好地分析其电影的真正动机和内涵。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钢琴音乐;电影;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艺术性和特殊性,它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故事内在的含义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合二为一,呈现出审美情趣和视听上的美感。而电影在当代艺术范围内作为一项综合门类,体现的是声画艺术的结合,表现出整体的意象和感觉。音乐在电影中可以通过节奏、音律、声部的变化来表达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使电影结构更加鲜明灵活和充满趣味性。因此,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被艺术创作者们视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新体裁形式,在影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位置,甚至可以说电影与音乐是共生的,它们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概述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音乐在电影中的出现是从1927年开始,自从音乐融入电影之后,便成为电影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电影中音乐更增加了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启示作用,它与电影的结合逐渐成为电影艺术中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视觉和听觉交叉点的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巨大作用。
首先,电影音乐可以概括影片的核心思想内容,深化故事主题,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作用体现,不仅添加着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人类生产生活,还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历史状态和文化面貌。一般来说,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影片中音乐大都直接取材于民间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极具时代感特色的电影音乐则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国家特征和历史情况,透过电影中添加的这些音乐的渲染使得电影中情节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性和动态美。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可以起到刺激观众听觉,达到引领观众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通常会采用音乐、音响的掺杂因素来刺激观众的听觉,从而领导观众进入电影作品中去。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中的过程中很容易地触动心灵,进而引发观众对整个电影内涵的联想和共鸣。可以这样说,一首打动人心的电影音乐作品,往往在电影画面消失以后,还能因为它动人心魄的主旋律而传播开来,深刻透彻地印在观众们的心中,从而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再次,电影作品中音乐的核心作用即深化影视作品主题,揭露电影中人物内心情感。音乐学科本就是一种抽象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它和语言不同,不能带给他人准确直接的视觉表达效果,但是它却具备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对观众产生吸引和引导的能力,以听觉的形态产生于听众,作用于听众。当音乐深入到影视作品中时,可以起到直接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并且更快地帮助人们更加透彻地懂得电影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情感。
二、浅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运用
在《海上钢琴师》一片中,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以钢琴为主配合多种其他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了一篇旋律优美、感人至深的影视音乐作品。下面分析电影中几段典型的音乐片段,结合电影内容和故事情节,谈谈钢琴音乐在此片中的重要警示作用。
第一个片段:不习船性的.麦克斯在初登上弗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海上突然发生大风浪,这使他东倒西歪,心神不定,呕吐得不成样子。就在这时,偶然中他遇到了那个令他一生难忘的人——1900。这个钢琴天才带他来到舞厅的一架钢琴前,示意他坐在身边,随后开始弹琴。在1900弹出的轻盈动人的钢琴旋律中,大厅里每件物品都随着船剧烈摇晃,他们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滑行回旋。慢慢的,麦克斯在琴声中内心安定,放松微笑。此时电影中出现的主人公钢琴弹奏,不仅使电影情节为之一转,由紧张激烈变为安宁舒缓,同时钢琴曲引导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心理变化也是值得一说的,音有伟大的力量,超出人类的想象和预知。在狂风中钢琴的旋律出现使主人公心理活动发生了变化,也使观众观看影片时感情状态发生同步变化。
第二个片段:斗琴片段中的三次钢琴曲目的较量让人为之惊叹不已,也体现出影片中的高潮部分。爵士音乐发起人谢利弹奏了三段技艺精湛的爵士乐,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高傲的他以为足可让1900知难而退。但是在较量的过程中,1900先弹奏简单清新的《平安颂》,随即第二首将谢利第二回合中弹奏的曲子按照原样重新弹了一遍。在第三回合中,1900才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使整个片段达到高潮。这三段音乐存在不同的内涵和思想,也反映出当时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思想状况和心里动态。前两首钢琴曲把故事逐渐带入高潮,观众在剧情中提出问题和想象结果,直至第三首钢琴曲完成,故事有了答案,也使观众放下紧张情绪,获得释然。此片段中的高潮部分音乐同人物画面结合得淋漓尽致,音乐在此贯穿到每个细节,让人不免感叹。
第三个片段:电影音乐不仅可以抒情,亦可以塑造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音乐在电影中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从影片的开头一段欢快的钢琴曲开始,却让我们感受到1900心中的骄傲、悲伤和孤独,直到一次在船房录音时那个女孩的出现,使1900真正感受到爱的存在和心中的温柔,从船舱窗户看到的无名女孩的身影映入他眼帘的时候,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仿佛要融化在眼睛里,同时弹奏了一曲即兴的以爱为由的曲子,让全场人哗然。这时的钢琴声不再有复杂的内容,音调舒缓、清新明朗,他轻柔的弹奏下有一颗激动欣喜的心,夹杂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过程中音调慢慢地扬起,又慢慢地舒缓,最后琴曲突然停止,那个女孩也转头离开了1900的视线。这个片段中让人灵魂安静的钢琴音乐,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主人公每个阶段的内心情感世界,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使画面感变得生动富有生命力,也让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同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视觉画面所不能单独体现的。
三、以《海上钢琴师》为例提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的思考由于影视音乐题材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海上钢琴师》一片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片中大量的出现了各种音乐表现形式,特别是其中大量片段的钢琴音乐,在构成影片元素之外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导和导向作用。
2. 电影钢的琴音乐作用分析
手风琴,东北一直是中国手风琴文化的重要培育地,地理因素居多,源源不绝的俄罗斯民谣或小调由东北传入中国,因此《钢的琴》的配乐主调是明显以手风琴居多,如《三套车》 、《步步高》、俄罗斯摇滚乐团lube的《Skoro dembel 》或王雁盟的《玛奇朵漂浮》等,都圆融地在这部电影里起舞
电影的音乐。因为故事的原因,电影中大部分都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流行于工人阶级的音乐,例如刚开始秦海璐唱的《三套车》,以及后来手风琴伴奏,故事进入高潮一起开始造琴,在这种劳动场景中lube的skoro dembe,这首曲子是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摇滚,由九十年代俄罗斯最好的乐队lube演唱,他们的歌曲通常是歌唱俄罗斯的土地,
影片的一开始,由王千源和秦海璐组成的草台班子歌剧团就先唱出了一首《三套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是那赶车的人”;之后情绪急转,悲情立刻转为喜悦,演奏一曲《步步高》。这也暗示了影片悲喜交加的调子。
除去各种俄罗斯小调外,电影中还充满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流行在小城镇的歌曲。台湾民谣《张三的歌》,香港流行天后徐小凤的《心恋》,情歌王子姜育恒的代表作《跟往事干杯》,以及,动听的歌声伴着悦耳的音乐令人心动。《张三的歌》、《心恋》、《跟往事干杯》等流行曲目以点题加诙谐的方式出现在影片的各个段落,让大家在视觉享受之余,耳朵也没闲着。
俄国的曲子,俄罗斯民谣《芦苇沙沙响》第一次出现时淑娴给桂林唱的(0:37),讲述首歌的故事,第二次出现是发现淑娴背叛他,自己在街上,(1:24) 不过最让人会心一笑的就是《超级玛丽》闯关音乐的运用,并且共计两次。超级玛丽声音的出现:第一次(09:27)出现在王千源为女儿搭建木质钢琴上,女儿玩游戏的音乐直接架入到现实,既诙谐又有一种儿戏的感觉。影片中段出现了第二次,王千源正在为如何铸造一架钢琴而犯愁,当时出现的音乐则变成了超级玛丽过关失败的声音,那种悲凉感稍稍触动心灵。(1:22)
对于风格各式各样的配乐,导演张猛早先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道,“其实我一直希望说在音乐配乐上可以有种细腻的存在,像是早先俄罗斯、东德的音乐,那个年代的一些国语流行音乐就会有这种感觉。很多歌曲你一听,就会拨动你心中的那根弦。这应该是电影在视觉之余给人的另一种体验。”
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或李寿全的「张三的歌」,除了带领观众回忆当时的时代精神,也有意无意地 点出这种小人物历经沧桑却又满怀希望的纠结与坚强,更让《钢的琴》有效地和充满廉价笑声、低俗情节的二三流喜剧做出区别,观众欢笑同时,也能沉静地感怀时代变迁并反思当下社会,即便《钢的琴》在我看来,对于社会冲突与矛盾的批判力道上仍有些避重就轻,但毕竟这是一部喜剧,能作到如此举重若轻,足以让你我敬他一杯
影片强烈的形式感和富于张力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影片中有多处舞台形式的段落,甚至于还有极为写意的场景,比如陈桂林在大雪纷飞中,肆意的弹奏着钢琴,顶光打下来,自然而然的将陈桂林的失意与梦想强烈的对比表达出来。另外使用多首极具怀旧感的流行音乐和俄罗斯民谣,着实拉近了观众与那个时代的距离。
“干杯,朋友,就让那一切成流水,把那往事,把那往事当成一场宿醉,明日的酒杯莫再装着昨日的伤悲”
如流水的往事正是以陈桂林和工友们为代表,而明日酒杯,不正是陈桂林一直想要留住的女儿吗?在这首歌里,歌者奉劝诸位明日的酒杯莫要再装着昨日的伤悲。影片最后女儿随着前妻离去,正是陈桂林的决定,也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致爱丽丝》,片中几次出现了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这个但凡是初学钢琴者都耳熟能详的由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上世纪90年代演绎出如梦似幻的经典曲目,成为当年很多琴童及其家长们的终极理想。献给爱丽丝,在电影中,也是一个梦想,是一种对不能达到的远方的欣羡和期翼。贫穷的家境,简陋的摆设,木质的键盘,父亲坐在椅子上,畅想的却是在雪中抚着琴键奏出那首优美无比的《献给爱丽丝》。那一刻,超越了贫穷、超越了现实的父亲,是幸福的。
《心恋》一众主角在运猪肉的小货车里高唱《心恋》(“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的场面
张三的歌、山楂树、三套车、跟往事干杯、心恋
《钢的琴》里的现实灰色调很靠近东欧电影的气质,寥无人烟的废弃工厂,寒冷的东北大地,但东北人性格里的幽默与欢乐又为它注入了特殊的个性。
片尾,王千源饰演的父亲,站在一旁,看着女儿弹着成型的钢琴时候的表情,那是一种毫无欣慰的冷冷的表情,既看不到大功已成的成就感,又没有看见女儿回归的幸福感,其他的伙伴包括秦海璐也都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一样凝望而无表情。这种真实感强烈地从视觉上深深地打动着我,把观影者从荒诞的剧情一把拽回残酷的现实,好多人生目标,历经千辛万苦实现的那一刻,竟然没有感觉到一丝丝当初想象的兴奋感,留下的只有疲惫,疲惫到无力的感觉……
《钢的琴》理应被归为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单纯的拍摄手法来对准平凡的生活、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构建于真实现实状况的故事都把它指向了“新”,它身上浓烈的新现实主义风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来源于我们时代更迭给我们带来的切身影响,那便是时代的痛,时代之痛是作用在人身上的,那群人便是生活在时代变迁夹缝之中的人,他们贫穷,但是似乎还存有一丝不靠谱的激情,让人为之动容。
时代深处之伤痛是作用在人身上的,一个时代的人牺牲,一个时代的人送 葬,在漫无边际的破败工业废墟之中,一起注视着旧时代的崩塌,新时代的挣扎重生,而处于这种交替边缘的人却如此渺小,但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却真真实实的倒映着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时代的伤疤深深的烙在了他们的身上,小人物身上背负的东西,正是我们引以为自豪或者是唾弃的整个时代。
(完整分析见http://wenku..com/link?url=-GEeQcPsOqmuVtbks8One_91fQZS3uAE4KtqRvQlqbLAfz-U1COs8d0fciNQFxpHal1n_xm)
附:该电影赏析可见北京大学公开课《电影赏析》——戴锦华教授,网易公开课有资源,主要通过电影拍摄手法来进行分析。
3. 出现在电影中的著名钢琴曲歌剧交响乐等经典古典音乐有哪些
美国影片《时光倒流》中采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18变奏;《教父》(3)中采用了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走出非洲》用了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肖申克的救赎》中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声二重唱《微风轻拂》;《发条橙》中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而》序曲。日本电影《火红的第五乐章》中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贯穿了整个影片。总之,很多很多。
4. 哪些电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具体用了哪些
先说个遥远一点的,默片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很多电影,背景乐十分考究,很多都是出自古典乐,印象中只记得个《野蜂飞舞》了。美剧《兄弟连》第九集,贝多芬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在本集首尾呼应,豆瓣上有影评也在说道这段配乐的选取。猫和老鼠里出现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值得一提的是朗朗小时候深受这集的影响)、肖邦圆舞曲第2、11首(印象比较深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等。《超体》中寡姐从医院里走出来时候bgm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异常肃穆好听。《出水芙蓉》用到的施特劳斯《蝙蝠》(序曲)、《花之圆舞曲》等都是大家很容易接受且非常优美的曲子。
5. 以海上钢琴师为例,阐述钢琴音乐在构成影片元素之外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海上钢琴师》为例提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的思考由于影视音乐题材的特
殊性和针对性,《海上钢琴师》一片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片中大量的出现了各种音乐表现
形式,特别是其中大量片段的钢琴音乐,在构成影片元素之外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导和导向
作用。
本片中,背景音乐被大范围应用,其中很多场景使用的是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比如
片中的开场画面,伴随着轻微的音乐,画面出现的是一层层灰暗潮湿的阶梯,由此画面进入
到主人公的回忆中,音乐是略显活跃但依旧平稳的弦乐,以此作为气氛的烘托,伴随着画外
乐镜头,从主人公回忆的主观镜头跳入到画面里,故事开始。本片大量的画外乐是音乐的主
要部分,穿插在影片的各个内容之中,为情节气氛的营造和感情的表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
作用。
本片高潮部分,即1900与爵士大师斗琴的过程中,在三次对决六次演奏中,钢琴充当了主要的角色,1900的一首《平安颂》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那首著名的The Crave成为1900的第二首弹奏曲目,他按照谢利弹奏的原模原样的照弹了一遍,他惊人的记忆力让观众大跌眼镜,而第三首曲子Enring Movement,整首曲子没有高潮亦没有结尾,只有无穷无尽的密
密麻麻的音符,速度快到惊人的极致程度,炫技到了神的地步,此刻观众的反应激烈,会同
步跟随影片中进入到关键部分,音乐中钢琴音乐部分的运用堪称此影片的标志性经典音乐。
此外,同步的手法是本片中最为常见的,且因影片是以音乐为主的电影,无论是主人公创
作的主旋律或是影片中大量的背景音乐,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环境的气氛和人物情感,
所以同步的手法随处可见。又因为本片主人公性格的特殊性和表现力,他的每一次弹奏都几
乎代表着其内心当时的情感状态,使观众充分体验了音乐描述情感的巨大力量,并且使观众
与影片中的主人公浑然为一体。片中主题音乐并没有贯穿始终,但却在作着不断的引申
发展,大量丰盈而华丽的钢琴曲子在整个影片中突出刻画了人物内心活动和故事发展,并深化了影片主题思想。
6. 简谈钢琴音乐艺术在影视中的魅力和意义
简谈钢琴音乐艺术在影视中的魅力和意义
摘要: 钢琴在所有乐器当中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钢琴音色优美、音量空旷,而且音域特别宽广,表现力十分强大,所以将钢琴音乐艺术与影视相结合,有利于提升电影的感染力,使电影魅力更加多元化,进一步突出电影的主题。本文以影视作品中的钢琴音乐艺术为立足点,探求钢琴音乐艺术在影视中的魅力和作用。
关键词: 电影 钢琴音乐 魅力
钢琴在电影艺术表现中可以实现情感与音乐的融合,实现电影画面与音乐的融合,提升电影艺术的表现效果。纵观现在电影的发展,很多电影导演都十分重视发挥钢琴音乐的积极作用,将钢琴音乐恰到好处地与电影画面、内容、旁白等相结合,使电影的艺术魅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钢琴音乐在影视中的运用
钢琴音乐能够结合电影情节的发展,与电影画面实现良好的配合,不仅会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而且会使观众在情感上获得一种快感。将电影与钢琴音乐完美结合,有利于提升电影对观众的感性感染,有利于观众从电影当中获得更加真实深刻的体验。钢琴音乐对深化电影主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将钢琴音乐与电影背景相融合,有利于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电影的内涵。纵观国内外电影的发展,以“钢琴”为题材的电影在数量上有很多,像影片《不能说的秘密》、《钢琴师》、《海上钢琴师》都是以钢琴为题材的典型影片,从这些影片我们可以欣赏到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魅力价值。
第一、钢琴音乐在渲染影片背景气氛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想使一部影片的内涵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离不开电影音乐的积极配合,可以想象如果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没有关于战争的背景声音那么影片就会明显失真,同样在一部恐怖片中如果没有恐怖声音的配合,那么影片就很难达到恐怖的效果,钢琴音乐是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背景音乐营造的作用十分重要。以《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为例,影片主人公利用钢琴音乐的变化对自我内在情感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随着钢琴音乐的变化,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也在发生变化,钢琴音乐低沉温婉与其浑厚高亢浑厚时所表达的情感显然不同。
第二,钢琴音乐的抒情功能会增强电影的情感表现力。通常电影音乐的选择会以电影内容发展为依据,如果电影场景充满紧张感则就会配合上节奏十分紧凑的音乐,如果电影画面充满暧昧则就会配上比较暧昧的音乐,同样钢琴音乐作为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根据剧情的需要作出相应地调整。钢琴音乐本身就是感性的,结合电影本身的实际需要发挥钢琴音乐的抒情功能,会使影片的情感表现力大大增强。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抒情功能特别突出。以电影《钢琴课》为例,影片女主人公的丈夫觉得钢琴搬来搬去是个累赘,想把钢琴丢弃在沙滩上,面对这些女主人公开始在沙滩上拼命地弹琴,女主人公的愤怒与不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钢琴音乐的抒情效果要远远超过直接用电影画面所表现的效果,使观众感受深刻。
第三,钢琴音乐对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钢琴作为一种高雅的乐器,其声音美如天籁,充满高贵的意蕴,钢琴音乐可以对演奏者的内心情感进行展现,所以将钢琴音乐恰如其分地与电影相融合,有利于使电影的艺术品位获得提升。以电影《天使艾米丽》为例,影片的主旋律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纤尘不染的钢琴音乐让观众享受到了完美的音乐视听,影片中的钢琴音符简短富有力量,好像丝丝细雨洒落在人的心田,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品位。
第四,钢琴音乐会对影片叙事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作用。通常钢琴音乐在影片中都是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这样就会使电影情节即使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也不会显得特别突兀。钢琴音乐参与电影叙事发展要以实现电影画面、电影声音的完美结合为前提条件,电影画面与钢琴音乐的完美结合有利于推进电影情节的发展。以电影《罗拉快跑》为例,这是一部快节奏的影片,电影中有很多跑步的画面,影片钢琴音乐充满韵律,对影片主人公罗拉起到了很好地衬托作用,在钢琴音乐的衬托下整部影片充满运动美。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将钢琴音乐作为电影叙事的组成部分。
二、关于钢琴音乐与电影相融合的几点思索
第一,钢琴音乐是感性的,钢琴音乐是某种情感的表达,将钢琴音乐与影视相融合一定要与影片情感表达相协调,影片中钢琴音乐与影片的融合一定要注重选择好恰当的位置,如此钢琴音乐才能够对影片人物的情感表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会使影片产生一种美感。钢琴音乐会提升电影的感染力,一部成功的电影中,钢琴音乐一定会与电影的内涵、情节、主题等融和得恰到好处。
第二,电影中的钢琴音乐能够对观众的内心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很多观众特别理性,单纯观看电影画面很难真正走进到电影情节当中,因此在影片中发挥钢琴音乐的作用可以提升观众的感性认识。钢琴音乐在电影中通常被用作背景音乐,能够对电影气氛起到烘托与渲染的作用。钢琴音乐与电影的完美融合,有利于观众从电影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第三,钢琴音乐在电影中充当着载体的作用,会使电影的戏剧性得到加强,很多电影对钢琴音乐进行反复重复,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力地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钢琴音乐可以从不同角度在电影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往往是别的乐器所无法取代的,因此作为创作者应当重视钢琴音乐与电影的融合,挖掘音乐的潜在内涵与电影主题思想相契合,以钢琴音乐的魅力提升影视作品的魅力。
三、结语
充分发挥钢琴音乐的积极作用,从多角度、多方位与电影实现融合,有利于为观众创造出精彩的视听世界,同时也会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钢琴音乐独特的艺术价值对整个影视电影艺术体系的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晓宏.论钢琴演奏触键在不同音乐时期的特征[J].艺术百家,2004(O6).
[2]刘元举.半个世纪的钢琴情怀刘诗昆与齐格然·阿利哈诺夫重逢上海[J].音乐爱好者,2010(01).
[3]潘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美学作用[J].电影文学,2010(05).
[4]青溪.艾尼奥·莫里康内:此曲只应天上有[J].大众电影,2007(03).
;7. 钢琴在电影《钢琴课》中的叙事功能与情感表达
本文以影片《钢琴课》中的器乐钢琴为切入点,分析钢琴作为非文字性电影语言展示的叙事策略,以及迈克尔·尼曼的简约主义配乐作为一种客体表达,如何呈现不同主体的情感世界。
一架来自文明社会的钢琴,经历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后与粗糙原始的新西兰森林擦出了有关情欲和自我超越的火花。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迈克尔·迈克尔·尼曼在为影片配乐时,减少了他浓厚的简约主义(1)风格。除了风格化的简约笔触之外,为了掩盖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曲调,每一首乐曲都被加重了音乐中的旋律感[1]。以当地民谣及流行曲作为片中音乐的基础,艾达在电影中弹奏着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琴音,叫人沉醉当中。作为影片极力渲染的意象,钢琴与哑女艾达的命运紧密相连。遗落在新西兰海岸的钢琴,就如同被男权社会遗忘在文明边缘的艾达。随着钢琴被搬到了贝因斯的家中,艾达的心也逐渐落在了贝因斯身上。琴键与断指,沉琴与跳海,新生与新琴……围绕着这架钢琴的自我救赎就此展开。
“你听到的声音不是我的说话声,而是我脑海的声音”。影片《钢琴课》开场的镜头即是艾达从捂住双眼的手指缝里去窥探和审视这个世界。用一个苏格兰小女孩的画外音,艾达诉说道,“从我六岁起我就没有开过口。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紧接着画外音继续自言自语,将观众的目光带向了她的挚爱珍宝——钢琴,“奇怪的是我并不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我拥有我的钢琴”。 于是就算父亲毫无商量地将她远嫁去新西兰,没有选择权的艾达也能在钢琴中获得平静。黑暗中艾达的后背定格在画面中央:一身黑色的维多利亚时期长裙,一架黑色钢琴,连同黑暗的房间一起被展在高反差布光中,这样的场面调度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但她的手指一碰触到充满灵性的钢琴,那包围着艾达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就立刻被充满自由意志的钢琴曲一扫而空。
如果说艾达的沉默反映了对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的反抗,那么她的钢琴就是一个闸口来释放她所有的愤怒,并为她保留空间坚持真实独立的自我。影片最开始的这种沉默压抑与声音爆发的对比,暗示了艾达沉默背后潜藏的力量:她是拥有主体性的个人,能自由地决定自己是否开口,如果开口将说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达的缄默不语是从符号层面反抗男权社会符号秩序的行为[2]。她抛弃了男权社会的所有语言,用通过弹奏钢琴表达和主张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完整不受侵犯。所以,当艾达与她的陪嫁物品被粗暴的白人水手扔在海滩上时,她拼命透过钢琴挡板去触摸琴键;当艾达的钢琴被丈夫暴力剥夺时,我们看到她在刻满琴键的餐桌上忘情演奏。我们也看到她为了钢琴与贝因斯做见不得人的肉体交易,在钢琴课上跟他讨价还价。她是沉默的,但透过钢琴,她又在言说一切。总之,她做了所有的努力来保存这点可以区分她的沉默的珍贵的主体性。
也是钢琴,让贝因斯爱上了艾达,帮助艾达实现了自我超越。艾达心爱的钢琴被丈夫无情地抛在岸边,她找到邻居贝因斯,表达自己想去岸边看一看钢琴的意愿。贝因斯在多次拒绝之后,被艾达的执着打动,带着母女二人来到海岸边。看着艾达深情忘我的演奏,贝因斯对艾达的感情由此而生。艾达的意愿第一次在男性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之后,贝因斯用八十亩地向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换来了这架钢琴。然而易主之后,贝因斯所提的唯一要求即是他只听不弹。面对已经调音完毕的钢琴时,艾达深感意外,这是她第二次拥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而贝因斯只愿听不愿弹的要求,使得艾达不再是独自弹琴,而是得到欣赏与倾听。这个一直以来表达艾达内心独白的钢琴,第一次得到了除了艾达之外他人的回应。哑女艾达的自主性再一次在贝因斯这里被找回。艾达就在这被贝因斯主导的、互相平等又掺杂情欲的交往之中对贝因斯心生情愫,直至被丈夫发现二人的奸情被砍断手指,也丝毫不能动摇自己对于贝因斯这个给予她尊重和倾听的男人的爱恋之心。
影片最后,当贝因斯与艾达选择离开之时,贝因斯做出了与斯图尔特这个男权社会标志性的产物完全不同的举动,他坚持一定要带上钢琴一起乘船,并最终尊重艾达的选择将钢琴丢进大海。艾达的自我也随着钢琴的沉落海底而获得重生:她的话语权不再需要钢琴这个载体替她去表达,她本身的自我已经可以得到尊重。艾达的主体性,伴随着《All Imperfect Things》缓缓响起,终于可以脱离钢琴这个载体,获得完整。
在艾达到达新西兰的第二天,身着西装的斯图尔特带着一支衣衫褴褛的迎亲队伍到海滩迎接自己心中的女神缪斯。等到艾达缓缓从帐篷中走出来的时候,注重外表的斯图尔特对于艾达的外在是极其失望的,这种失望就迁怒到艾达众多嫁妆中最累赘的钢琴上。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力,斯图尔特严词拒绝了艾达“什么都可以不要,只希望带走钢琴”的恳求。钢琴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话语权,斯图尔特命令佣人丢下它,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未婚妻艾达宣布自己的绝对控制权。
这个男人不知道的是,从他对象征着艾达另一个自我的钢琴不屑一顾甚至加以嘲讽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无法占有艾达的心。斯图尔特不能理解伴随着画外音乐《The Promise》响起,艾达凝视山谷之下的钢琴时眼里流出的绝望与悲凉;不能理解艾达在木桌上刻下琴键的奇怪举动。影片的尾声,当斯图尔特发现艾达再次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击碎了自己作为一个男性的尊严时,他难忍胸中怒火地手提着斧头冲下山坡。《The Sacrifice》如暴风骤雨般倾泻,随着斯图尔特脚步的临近愈加充满紧张与不祥。艾达被砍掉手指的一段,钢琴曲始终悠扬清澈的,如同雨中飘零着的风声。配合这样的空灵,却是艾达徘徊在倾盆的大雨中,尽管她极度克制面部痛苦的表情,然而在这样的克制下却是无尽的惨烈和震撼,触目惊心。
与艾达的沉默相比较,电影中贝因斯的沉默更加隐晦也更加难以察觉。从贝因斯的刺青纹和他同毛利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出他毛利人的身份。但是当斯图尔特处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满情绪,并被一种对“落后的”当地人的统治逻辑所支配时,贝因斯的价值体系是不被重视和倾听的[3]。因此,他无法拒绝艾达提出想要去新西兰海岸弹奏钢琴的请求。艾达倾心弹奏的《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弥漫在咸湿的海风,贝因斯就在那时对同样不被男权社会重视和倾听的艾达产生特殊的情愫。短暂的午后,沉默的艾达因为钢琴得到救赎,沉默的贝因斯因为艾达得到救赎。贝因斯看似愚蠢地用自己的八十亩良田交换了艾达钢琴的所属权。导演简·坎皮恩将贝因斯和艾达感情线索的发展推进在仅有的次钢琴课中。
1.得知钢琴和自己都被斯图尔特擅自出卖之后,哑女艾达是愕然震怒的,却被同样怒不可遏的丈夫以“一家人总要做出牺牲”的理由终结争吵。但是第一次上门之后,艾达发现贝因斯十分重视自己的钢琴,为此花了高价请专业人士调音。艾达在明确贝因斯只听不弹的意愿后,用这架钢琴弹奏了简单的音阶。
2.《The Fling》的欢愉中,贝因斯身不由己地抚摸上艾达洁白纤细的脖颈。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贝因斯和艾达达成了这样的触摸用一个黑色琴键交换的协议。
3.昏暗的木屋里,贝因斯久久凝视着醉心于《Big My Secret》之中的艾达的背影。在她走后,赤身裸体地抚摸着钢琴,不知如何释放这种情感。
4.仍然是在这曲《Big My Secret》中,艾达掀起了自己的裙子,裙摆下贝因斯用自己粗糙污垢的手指摩挲艾达丝袜破洞下光洁的肌肤。
5.被族人调侃之后,贝因斯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在已经脱下外衣之后,艾达用一段明显杂乱无章的旋律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恐惧,打消了贝因斯更进一步的念头。
6.艾达在观看舞台剧《蓝胡子》时假意与斯图尔特亲密来刺激贝因斯。在这一次的钢琴课上,贝因斯用十个琴键交换两身赤身裸体相拥的机会。
贝因斯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决定终止这场借着钢琴课的名义来满足自己情欲的肉体交易。但是此时在艾达的心中,贝因斯的突然缺席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落和空虚。顺着《Lost And Found》的乐声,艾达的眼光望向森林深处的木屋,和那个在她心间掀起情欲波澜的男人。在脱离了钢琴课师生的关系后,艾达奔赴心中的爱人,于钢琴曲《The Scent Of Love》中,两人的情感得到升华。
《钢琴课》是一个关于在沉默中发声的故事。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导演简·坎皮恩把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挣扎变做无奈之后的煎熬。对于女主角哑女艾达而言,这种煎熬向观众所展示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女人与男性权力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自身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经历多重挣扎之后,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1)简约主义:简约主义的称号最初来自绘画与雕刻艺术,又称为“极简抽象艺术”。音乐中,也有一种称为简约主义(Minimalism)。简约音乐有不同的称呼,它又被称为复奏音乐(repetitivemusic)、原声音乐(acousticalmusic)及冥想音乐(meditativemusic),每种名称分别说出不同简约主义音乐家在音乐上的不同取向。可以肯定的是,简约主义音乐家都一致有意识地要对抗传统以来教条主义下的十二音阶体系作曲技法,他们更着意在音乐上的回旋反复设计,强调韵律与节奏。
[1] 罗展凤.电影×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47-248.
[2] 赖丹.浅析《钢琴别恋》中的女性视角[J].电影评介,2011(22):68-69.
[3] 李亚苹.沉默的艾达与被消声的毛利人——从简·坎皮恩的《钢琴别恋》谈起[J].电影评介,2013(2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