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中的音乐类型
音乐类型属于印度古典音乐,励志主题歌曲,属于通俗唱法。
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中的音乐,歌词积极向上充满正义感。其次能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启发,能使脆弱的心灵看到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方向。曲调的风格是听上去要抑扬顿挫,使人热血沸腾。励志歌曲的意义 律动的音乐,跳动的旋律,激励的歌词,搭配完美的歌声,汇集成了一首首励志我们的歌曲。这些励志的歌曲,在我们人生低谷的时候鼓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㈡ 十八频道放映过关于印度人追求音乐的电影
原名:LondonDreams译名:伦敦梦/伦敦寻梦
影片类型:歌舞
国家/地区:印度
年份:2009年
对白语言:北印度语
色彩:彩色
制作成本:INR200,000,000/estimated
导演:RajkumarSantoshi维普尔·奥卢图尔·沙哈VipulAmrutlalShah
编剧:RiteshShah....(dialogue)SureshNair....storyandscreenplay
演员:萨尔曼·汗SalmanKhan....Mannu
阿辛Asin....Priya
朴雅卡·乔普拉PriyankaChopra
阿贾耶·德乌干AjayDevgan....Arjun
拉娜·杜塔LaraDuttaUrmilaMatondkar
克里斯托弗·威尔森ChristopherWilson....AirlinePilot
欧姆·普瑞OmPuri
GoldyNotay....Sima-TheReporterLee
NicholasHarris....Passerby
AdityaRoyKapoor....ZohebHayaatKhan
JohnnyLynch....PaparazziMandiSidhu
RannvijaySingh....WasimHayaatKhan
简介:Mannu和Arjun是从小玩大的朋友,但他们除了各自家庭都稍微与音乐有些关系外并没有什么共同点。Arjun的生活被一种登上舞台实现他的祖父未竟的音乐梦想的激情所控制着,而与此同时Mannu对他的身为音乐老师的父亲的乐器丝毫提不起兴趣,只想继续童年时的没有野心,只要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好。但此时的他们万万不会想到后来就是音乐发展了他们的友谊继而又考验他们的友谊,瓦解了他们的友谊……
Arjun坚持不懈追求他的梦想,甚至不惜离开他在异乡唯一的亲人——他的叔叔,漫游在伦敦的街头,直到他在一个音像店落脚并以此为事业的起点进军音乐的世界,学习演出技巧。
当Arjun和另外一对兄弟(Zoheb和Wasim)以及Priya(一位来自南印传统家庭的音乐狂热者)组建了乐队的时候,Mannu正靠音乐维生,他在自己村庄的婚庆礼仪乐队演奏。Arjun于是让他加入乐队,但不久就发现Mannu成了对自己最大的威胁和实现自己野心的最大的绊脚石。因为Mannu凭借着他的音乐天赋以及疯狂的舞台表演成了众人热捧的对象,而这正是Arjun要花数年才能实现的,Mannu一夜就完成了,这让Arjun感觉到自己被上帝背叛了,而他曾经在上帝面前放弃了一切只为追求音乐上的成功。
Arjun时常被嫉妒和不安侵袭,Mannu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夺走了他的至爱Priya,这让Arjun的仇恨更甚。他在和心魔作斗争的时候最终败了,并且想到了一条邪恶的招来毁掉他最好的朋友。在一次三城巡演的期间他用女人和毒品诱惑了天真的Mannu,让他走上了一条急速的下坡路,几乎完全毁掉了他的人格和正常的生活。他计划毁掉Mannu的地方正是数年前他的祖父在两万五千人前失败的地方,Arjun正想在这个地方赢得自己的荣誉。
最后Arjun幡然悔悟,当一切已经太晚,他付出了解散乐队,失去友谊以及信任的代价。
㈢ 印度电影《调音师》适合情侣看吗
大家好,我是电影爱好者,下面我们一起谈谈这个问题。
《调音师》是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 拉迪卡·艾普特、安尔·德霍万联合主演的悬疑犯罪喜剧电影。于2018年10月5日在印度上映,2019年4月3日中国大陆上映
印度影片《调音师》故事灵感来自于2010年的同名法国短片。该片讲述了满怀抱负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Akash),为了获取音乐灵感一直假装盲人,在被邀请参加一场私人音乐会时却意外“目睹”一起凶杀案,成为现场唯一“目击证人”。
一个假装盲人的钢琴师阿卡什(阿尤斯曼·库拉纳饰),意外闯入捉奸现场并目睹女主人西米(塔布饰)和其情夫曼诺拉(马纳夫·维吉饰)清理男主人普拉默(阿尼尔·达万饰)尸体,离开凶案现场后的阿卡什,在“盲”和“不盲”之间犹豫,却没想到蛇蝎主妇西米和她的情夫早已先人一步。西米先是来到阿卡什打工的餐厅,当着阿卡什和餐厅老板的面扮演了一出“老公居然在结婚纪念日放我鸽子”的戏码,后更是直接来到阿卡什家中,对他百般试探,尖叫面具、当面下毒,甚至直接掏出手枪,阿卡什不堪折磨举双手投降,所遭遇的种种出其不意的经历。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其实不多,但自认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射钉声还是关门声。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判断。
附带提示说,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印度影片《调音师》改编自2010年的同名法国高分悬疑短片。
这部短片只有14分钟,讲述一个调音师通过假扮盲人迎来事业春天。然而在某天他来到一位客户家中调试钢琴不料目睹了凶杀案。
短片的节奏快而紧凑,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就把观众带入凶杀现场,与凶手斗智斗勇的过程很精彩,戏剧张力完爆多数悬疑惊悚题材长片。
短片最后给了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凶手拿枪指着调音师,电影结束。之后的意犹未尽则完全交给没有跳出剧情的观众们自己去想象了。
现在印度版的《调音师》终于给了我们一个结局。
故事讲述了一直假装盲人的钢琴师阿卡什(Akash),在意外成为一起凶杀案的唯一“目击证人”后,所遭遇的种种出其不意的经历。影片故事波折惊奇,反转不断,是2018年度IMDb评分最高的印度影片。
一部好的电影,定是要能震撼人心的。《调音师》无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而且,不到最后一秒你永远都猜不到结局!可以情侣一起看的,看完可以互相交流一些感受,增加话题。
不好意思,本人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无法回答你的问题,谢谢!
这部电影的真实性很强,故事情节能深入人心。
《调音师》是悬疑喜剧电影,既不黄暴,也不无聊,具体相对爆满,小情绪觉得老少皆宜。重点是这个选择主体--情侣。小情绪不禁要问一句,什么阶段的情侣呢?
1、刚刚牵手的情侣,这个片无坑选它选它选它
《调音师》整体基调是喜剧,两个刚刚牵手的情侣,多半还没有那么熟悉,这种基调,既不会让两个人尴尬,还可以对情节来点小互动小耳语,男女主 情感 线是非常清晰的,前期相识、暧昧、在一起,有诙谐有粉红,借他们的感情催化你们的感情,就问你赚不赚。
2、热恋小情侣,有情饮水饱无所谓了
《调音师》一部悬疑电影,几个维度的故事线索都不无聊,男女主的爱情故事,男主装瞎的动机,配角的婚外情谋杀故事。这 娱乐 这八卦,还不够两个腻歪的么。高级一点的聊人性,聊器官买卖,聊电影结构,保证有说不完的观后互动
调音师准确的说的一步悬疑片,适合任何人去看,如果你说的为了追求爱情的气氛,这一部电影并不适合这种心态去看,如果是抱着看一步好电影的心态,那这部电影我毫不犹豫的推荐你去看!
印度电影《调音师》是改编自法国同名短片《调音师》,讲述的是一个落魄天才钢琴家,为了得到更多同情和生活中的便利而选择装瞎,生活来源专门做调音。某一天他来到一户人家调音时,发现女主人伙同情夫杀了男主人,卷入了这场杀人案件,不断受到迫害,甚至被毒瞎,变成了真正的盲人,想通自己处境后反击最后用女主人的眼睛复明,整部电影探讨的都是人性之恶,有大恶也有小恶,在剧情的反转反转再反转中穿插了一些幽默,引发笑点的同时也会引发深思,还会有一些暴力血腥的情节,总的来说是一部较为优秀的悬疑片。
如果你们俩都是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的话,你们在观影过程中,可以一起按照看到的剧情猜测下一步走向,吊足她的胃口,甚至不断惊呼“原来还可以这样!可以增强你们的沟通,促进交流,让俩人的关系更加紧密。
如果你们不是很喜欢这种悬疑风,或者觉得里面的一些情节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这种探讨人性的电影感觉略沉重,想要情侣之间更轻松欢快一点,建议选一些爱情类电影或者 搞笑 幽默的。
我是先看的印度版的《调音师》,后来才知道它是法国短片《调音师》的衍生品。故事新颖,但不是单纯的爱情片,不太推荐给热恋的情侣看,话题会比较沉重。
这里只对印度版的发表一下看法。本片讲得是一个想要出名的钢琴家,突发奇想,假装成盲人来骗取大家的同情心,却意外目睹了一处凶案现场,从此被杀人犯追杀,最后侥幸存活下来的故事。
印度版《调音师》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里面反转太多,最后还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当你发现男主逃脱不了医生黑手的时候,黑心商贩又站到他这一边了,因为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钱;当你发现商贩快得手的时候,警察出现,把商贩给杀了;当你发现男主最后快要死于医生之手时,杀人的女主出现了,把医生给杀了!不得不对印度电影这种直接、暴力的表现方式所震撼。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为了求生存的商贩,谁给钱多就跟谁走,他们完全没有立场可言;贪心的医生,最后想独吞巨款,萌生想杀男主的心思;歹毒的杀人女主最后已经活了下来,却还是想把男主给撞死,黑心至极。
生而为人,有的人过得平凡,有的人过得闪耀。在平凡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会使你更加成熟睿智,那些沉淀下来的养分会慢慢滋养你,让你变得更加百毒不侵;生命短暂,想在一生中追名逐利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不同的,我们也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责别人。
那就要看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看没看进去 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因为没有人能经受得起。
在这个故事中,不管是高官、明星还是底层的小贩,当危险、诱惑摆在面前时,他们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而这就是人性里让人回味的地方。
这剧情真的非常的不错,喜欢有故事、有情节的盆友真的有福了。单从剧情上来看,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剧情的铺垫和剧情结合得很流畅。个人认为挺适合的!
㈣ 有关印度会唱歌的小女孩布兰卡的电影叫什么名子
感觉《神秘巨星》这个和你说的很像,但是小女孩名字不叫做布兰卡,所以不太确定是不是你要找的
《神秘巨星》是由阿德瓦·香登自编自导,阿米尔·汗、塞伊拉·沃西、梅·维贾、拉杰·阿晶领衔主演的励志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印度少女尹希娅突破歧视与阻挠,坚持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
㈤ 好看的印度电影(要有歌舞的)
朋友 希望下列回答能帮助到你
1 宝莱坞生死恋
2 风度
3 爱人
4 未知死亡
5 花无百日红
6 阿育王
7 天生一对
8 宝莱坞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 超级大玩家
10 一不小心爱上你
11 地上的星星
12 爱情时光机
13斗气爱上你
14 夺命煞星宝莱坞 1/2
15勒克瑙之花
16阿巴克大帝
17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18天赐良缘
19 印度往事
20 不可思议的爱
21 我的名字叫可汗
22 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23 勇夺芳心
24 情字路上
25 加油!印度
㈥ 为什么印度电影必须有歌舞情节
因为印度本身气候炎热,很多人选择进电影院是为了一边吹冷气一边看电影消磨时间,所以花了钱的他们希望能长时间待(赖)在电影院里,并且希望有最佳的娱乐观影体验,比如俊男靓女唱歌跳舞。所以印度的电影时间都很长,一般都是3个小时。
电影时间太短,观众就会觉得没意思。早期的印度电影制片商为了迎合大众这一需求,通过在电影中加入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以增加片长(业界良心啊!而且在摄影棚拍摄歌舞的成本很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印度电影的这种固定类型风格。
还因为印度电影受传统音乐戏剧的影响很深,印度人民习惯了这种戏剧的表现方式,他们喜欢跳舞,于是电影就像大银幕上的音乐喜剧,看电影就像看戏一样热闹。在情节中穿插舞蹈,也可以适度放缓节奏,让人放松一下情绪。增加了歌舞之后,电影时长被拉长,除了看故事外还有一段眼部按摩,观众也会觉得非常值回票价。
㈦ 印度歌舞电影哪些最经典,推荐下
《热辣媚娘》系列 《狂蜂浪蝶》系列 《异域天使》系列 《旋转街头》系列 《歌舞轻狂》系列 《歌舞飘摇》系列 《野性呼唤》系列 《红唇艳舞》系列 从1913年第一部印度故事片诞生至今,历经80余年的发展,印度电影业已形成了一个年营业额约12亿美元,拥有近200万工作人员。年产1200部影片的庞大行业。其中,电影制作中心"宝来坞"以年产900部影片的骄人数量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巨人。这个数字约相当于我国电影年产量的8倍,是好莱坞的3倍。印度电影长期以来在发展中国家盛 行不衰,从新德里到南非的德班,人们无不为之深深着迷。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看好莱坞电影,那么,另一半人则是在"宝莱坞"电影(印度电影)的歌舞声中熏陶长大的。印度电影一度在中国流行一时,"流浪者之歌"传遍全国。随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印度电影在中国渐渐销声匿迹。进入2000年后,不甘心仅限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宝莱坞,打破印度电影传统局限,更新制作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印度电影。也就是我们所说"新概念印度电影"。新概念印度电影在制作手法上吸取了很多好来坞的制作模式,这些电影既延承了以前的一些特点:出色的歌舞、细腻的表演、曲折的剧情等,又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时尚的气息、紧凑的节奏、轻松幽默的表演。再加上男演员俊朗,女演员漂亮,整个电影都非常养眼!简单来说,如果抛开特色鲜明的歌舞不看,那你或许分不清这是一部好莱坞大片还是印度电影,鲜明的民族特 色与好莱坞风格的完美结合,是新概念印度电影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与趋势。"宝莱坞"对先前一些影片 歌、舞、戏脱节的弊病做了较大改进,加强了舞蹈、剧情和人物感情之间的紧密结合。一些情节更为复杂、制作更加精致的新概念印度电影开始在欧美电影市场上掀起风暴。例如,在去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来自"宝莱坞"的大片《印度往事》(又名〈荣耀之役〉)被提名为最佳外语片奖;去年8月份在瑞士举行的洛迦诺电影节上,由印度女导演鲁帕丽-梅塔拍摄的《伊耶夫妇》被提名为"最佳亚洲影片",并在10月份的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赢得"最佳故事片"大奖;而由另一位印度导演迈瑞-奈尔执导、投资仅150万美元的宝莱坞影片《季风婚宴》则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并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孟买之梦》。今年1月份,由前迪斯尼电影公司的创意总监威拉德.凯罗为宝莱坞的"超级电影公司"执导的歌舞喜剧片《金盏花》(Marigold)则开创了好莱坞与宝莱坞全面合作的先河。对此,有西方媒体说:"宝莱坞拥有全世界一半的忠实观众。如今,西方的影迷也发现了宝莱坞,并逐渐成为宝莱坞的另一半观众。" 美国八大电影公司正在关注新概念印度电影。哥伦比亚三星影业集团已经发行了两部宝莱坞影片:《印度往事》和《"克什米尔"使命》,并且还把十几部宝来坞的影片放在了发行名单上;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则与宝莱坞深受欢迎的制片人拉姆-戈帕尔-弗厄玛签下了合约,由他们全权负责拉姆的三部新作在全球的发行。
㈧ 印度电影《调音师》的故事情节分析
我觉得这部电影用“钢琴师”更合适,因为整个情节与“调音师”关系不大。但这只是小细节,并不影响该电影的优秀品质。
毫无疑问,《调音师》的剧本写得非常棒,故事情节紧凑,结构严谨,冲突和悬念跌出,在长达两个小时里,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调音师》的主情节是假扮盲人的男主角阿卡什无意之中目睹了一场凶杀案:一对偷情男女杀死了女方西米的丈夫。他本想报警,却发现警察局长竟然是凶手之一。此后,故事围绕主角躲避凶手追杀展开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凶残与丑陋。
由于主情节的转折点(激励事件)发生在电影播放进度的大约四分之一处(开头三十分钟后),为了避免观众感觉拖沓或失去兴趣,故事还安排了一个次情节,既男主角爱上一家音乐酒吧老板的女儿苏菲。此外,导演把整个电影高潮的一部分作为开头:一名猎人在旷野中枪击一只兔子,但没有打中,留下一个没有结果的画面。这个悬念像一个钩子,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让他们保持继续观看的兴趣。
电影在最后十分钟左右的地方达到高潮,女主角西米在汽车后备箱中挣脱束缚,将准备出卖其眼角膜的狠毒医生杀死,并把变盲的男主角赶下汽车;在她将车掉回头,准备加速撞死钢琴师时,影片开头出现的那名猎人,在射击兔子时,子弹意外击中了开车路过的女主角,导致车毁人亡。这一事件揭示了恶人有恶报的主题思想。
影片达到高潮后急转直下,把镜头转向两年后的英国伦敦。钢琴师曾经热恋过的酒吧老板女儿苏菲出现在一个广场,与男友告别后,意外发现一家酒吧的门口有阿卡什表演的海报,原来钢琴师如愿来到了伦敦。女孩上前相认,钢琴师认出了她,并告诉他俩分手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情。
结尾镜头是钢琴师告诉苏菲自己真瞎了,但分手后,却用拐杖打飞地上一个被人踩扁的易拉罐,明显表示他并没有瞎,只是无法原谅在他遇到麻烦时,苏菲不施援手的冷漠行为。
㈨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印度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4 彩色片 120分钟
法国阿莫里阿尔影片公司摄制
编导:玛格丽特·杜拉 摄影:布鲁诺·努伊唐 主要演员:德尔芬·塞立格(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米歇尔·隆斯达尔(饰副领事) 克洛德·芒(饰迈克尔·理查森)
【剧情简介】
30年代的加尔各答。一个贫贱的、无名无姓的东方女乞丐和一个高贵的白种女人、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都在这里结束了她们的生命。
伴随着片头字幕的背景声音是一个尖利的女声在用东方语唱一首单调的歌曲。这是一个女乞丐在唱沙湾拿吉的曲调。歌声停止,又尖声大笑起来。然后用切分节奏说话,说得既快又多,最后沉默下来。随之,有两个声音开始对话。画面上,飞鸟掠过天空,落日渐沉。
影片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叙事的第一个层面:这是一个疯女人、女乞丐在唱歌,在说话,在笑。她出生于老挝的沙湾拿吉。10年前,她17岁时就怀了孕,被母亲赶出了家门,从此她到处漂泊,想使自己销声匿迹。她生了一大群孩子,有的死了,有的卖掉了、丢掉了,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她终于孑然一身,来到了恒河边上,来到了孟加拉湾。
影片随即进入了第二个叙事层面。画面上出现了法国驻印度大使馆内的一个场景:黑色的钢琴,优雅的台灯,少女的照片,印度仆人在焚香、点蜡、供花……照片上的少女是安娜—玛丽·瓜尔迪。她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威尼斯人,她保留了母亲的姓氏。她现已长眠在加尔各答的英国墓地,墓碑上刻的是:“安娜—玛丽·斯特莱泰”。
她曾在威尼斯度过了她的青春年华。她爱好音乐,经常弹奏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怀。但后来,她再不弹奏了,因为音乐与她生活中的某种痛苦联系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舞会上。已经与洛拉小姐订婚的迈克尔·理查森邂逅安娜—玛丽,一见钟情,爱之欲狂。理查森抛开了一切去追随她,一直到了印度,而且为了留在印度,他创办了一个孟加拉湾海上保险公司。但在她去世后,他也离开了印度。
她18岁时,第一次结婚,嫁给了在老挝沙湾拿吉的法国殖民地行政长官。她忍受不了那个环境:她周围的栅栏、行政总署的花园、哨兵、官员……面对着湄公河,她沉默、哭泣……
那么年轻,她已濒临死亡的边缘。有一天,部里的斯特莱泰先生来巡视湄公河沿岸的各驻地机构,遇见了她,就带她出游。来到了亚太各国首都:北京、曼德勒、仰光、悉尼,后来又来到拉合尔,倏忽之间过了17年,最后来到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这个恒河边上喧哗的、人口过剩的城市,尘土飞扬;季风期光照刺眼;空气中弥漫着麻疯病的气息,焚尸炉终日在燃烧着死于饥饿的人们……一切都令人难以忍受。
即便在半夜还是如此闷热,安娜—玛丽感到真是受不了。她有时久久注视着自己的相片,缅怀自己的少女时代;有时哭泣,有时却不再痛苦,仿佛心灵得了麻疯病。天一入黑,她身着黑衣,来到公园散步。她也经常出现在使馆的招待会上,和她的情人们跳舞,其中有迈克尔·理查森,年青的随员,她和斯特莱泰先生的过去朋友。她属于任何一个想要她的人,几乎有求必应。
几个月前,人们曾发现她和迈克尔·理查森在昌德纳戈尔的一家 *** 出入的旅馆里,想要一起自杀,后来被人用救护车送回了加尔各答。
在热闹的招待会上,时时传来女乞丐的歌声,哨兵得到命令放她进花园。斯特莱泰夫人见到她感到十分惊讶:这个沙湾拿吉的女乞丐怎么可能跋涉数千里,翻山越岭,来到加尔各答?很可能她在追寻某个白人。
招待会上有个不受宠幸的人:法国驻拉合尔的副领事,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他生于法国的纳伊,父母早就离异。在读中学时他多次被开除,后来被送进一个校规很严的学校,只有一位姑母有时给他写写信。生活没有垂爱过他,他在拉合尔孑然一身,也没有任何女人和他亲近过。他就这样孤独地过着日子。
有一天,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他在公园里遇见了安娜—玛丽,他们之间似乎发生某种暧昧的事。他对别人说,对斯特莱泰夫人,他有关心她、爱她的权利,就像她在加尔各答的情人们一样。这些话后来传到了大使耳中。
副领事在拉合尔的一些作为令人难以理解。最糟糕的是他杀了人。夜里,他在阳台上对着夏利马尔公园开枪,对着麻疯病人、对着狗开枪,他对镜子里的自己也开了枪。这些疯狂行为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官方宣称他“神经错乱”。由于大使的干预,才使他幸免于撤职。但他得调动工作。
副领事终于也来到招待会,和安娜—玛丽一起跳舞,并向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他说自己在拉合尔自杀未成,要求在招待会结束后,能够和她的一些密友一起留下来。大使夫人加以拒绝。副领事执意要求留下来,并且大声喊叫,终于被人赶了出来。他又哭又笑,叫喊着“安娜—玛丽·瓜尔迪”这个名字。这事成了一椿丑闻。
大使邀请一些人陪他的妻子去岛上游玩,而他本人将到尼泊尔去打猎。大使知道她的情人都是些英国人。他们一行五人住在豪华的威尔士亲王国际大旅馆。她只是到了晚上才回官邸睡觉。那天傍晚,副领事也搭乘最后一班小艇赶到了岛上,寻找他们的踪迹。
这是1937年9月的一个夜晚,夏季季风时期在中国,战争正在进行;西班牙共和国已被扼杀;在恒河三角洲,老挝的女乞丐在温水中捕鱼充饥,受到季风期强光的 *** ,她双目失明,终于倒毙在恒河的一个河湾的石头下边。安娜—玛丽对朋友们说了一些关于威尼斯的冬天的事情之后,独自一人从小路回到官邸,拉合尔的副领事跟随着她,一直跟到公园里……
夜里,法国官邸周围,响起了音乐声。
一个朋友夜里又回到法国官邸。他看见她躺在公园里,臂肘支在地上,脸放在胳臂上……拉合尔的副领事在离她十米远的地方,他们彼此没有说话。早晨,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晨衣。
【鉴赏】
《印度之歌》是一部十分独特的影片,属于难度很高的“智力电影”的范畴,也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艺术精品。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讲了一个意蕴深邃的故事,而更在于它运用了特异的声画错位、套层结构等叙事手段。
影片叙述的两个故事,实际上是表现了两种社会的生存状况:西方殖民者和苦难的殖民地人民。以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莱泰和拉合尔的副领事为代表的那些不能适应殖民地环境的白人,他们虽然生活优裕,但各有各的精神痛苦。百无聊赖的大使夫人,精神空虚,陷于纷繁的爱情纠葛中,最后投海自杀,一死了之。而那个无名无姓的亚洲女乞丐,在影片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她对自己的不幸,毫无意识,好赖活着,还快乐地唱歌,放声大笑。她死于物质的贫困。在这个饥馑和麻疯病蔓延的亚洲大陆上,乞丐和麻疯病人比比皆是。片中的女乞丐正是这样一个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象征。
作者把这两条通往死亡的历程置于1937年9月、二次大战前夕的时代背景上,用以说明在世界政治形势充满绝望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带有一种普遍性。
影片采用了声画错位的套层机构的手法。画面上表现的是法国驻印度大使馆的场景和人物,宁静、高雅、舞姿翩跹。而画外音则以时序颠倒、两个故事交错穿插的方法叙述和渲染着精神的痛苦和物质的贫乏:尘土飞扬的加尔各答;难以忍受的季节风;饥荒、乞丐、麻疯病和焚尸炉;还有大使夫人和副领事各自的精神痛苦……这种声画错位和双层结构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双重的对比效果:一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另一重是灯影舞姿、优闲舒适与精神和心灵的痛苦相对比。这种艺术处理显然比一般的写实手法更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情不是靠人物的戏剧性动作和语言来展开的,而是靠画外的朗诵和对白来构成叙事。画面上的动作缓慢的人物和摄影机缓慢移动所展现的景物,只是营造了 一种意境、一种情绪和环境气氛。
整部影片由七十几个长镜头和500句画外音构成。由于镜头移动和人物动作都极缓慢,因此形成的画面往往处于半静止状态,影片构图十分讲究并大量摄入镜中反映的映像,色彩美如油画。
它的画外音非常奇特:有画外人们的交谈,构成客观的叙事;也有剧中人物在画外进行对话,但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张嘴;另外还有一些嘈杂的交谈声,是为使馆招待会上宾客们的交谈和议论烘托气氛的,画面并无表现;此外,还有一个女乞丐的歌声、笑语声、风声、雨声、涛声、鸟鸣、犬吠及音乐声……这些在画面上全无实体的表现。
影片的叙事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玛格丽特·杜拉的新小说派的手法,即不是线性的,而是时序颠倒、跳跃式的。影片一会儿讲女乞丐,一会儿讲大使夫人;一会儿讲大使夫人和这个人的关系,一会儿又讲和另一个人的关系;颠来倒去,而且往往不指名道姓,只用“他”或“她”或“他们”来指示,加上里面的人物关系很复杂,因此,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具体何所指。例如在进入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时,有两个声音在对话:声音1:“在加尔各答时,她们是在一起的。”声音2:“那个白种女人和另一个?”声音1:“是的,那是在同一个年代……”
观众当时肯定不会知道,“她们”指谁?“白种女人”又是谁?因为,此时画面上“落日、飞鸟”的景色与此毫无关系。一直要等到五分钟以后,才出现“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名字,七分钟以后,才出现她在镜中的映像。而对她的故事的叙述,却是从这样一句话开始的:声音1:“他曾追随她来到了印度”。声音2:“是的……为了她,他离开了一切,在一个夜晚”。此刻,画面上是一块黑色的料子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而展现出白色的闪光片……观众知道,一个爱情故事要开始了,但却不知道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还有关于女乞丐的故事的叙述。画面上从未出现过她的形象,往往是在出现了她的声音之后,人们对她发表议论。其中有我们不知道的男男女女的声音,也还有年轻的随员和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声音,谈得很热闹。但画面上所表现的却与此毫不相关,反而是斯特莱泰的朋友注视着刚刚走出画面的安娜—玛丽和年轻的随员。随后,镜头又转向外景的树丛、白色建筑物等等。
总之,这些画外音与画面并不互相依赖。但也有一些画外音多少与画面有些关联。例如,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之间有一段谈话。副领事的声音:“我以前不知道你的存在……”安娜—玛丽的声音:“我爱迈克尔·理查森,我摆脱不了这种爱情……”这段谈话历时颇久,画面上确实先后出现了安娜—玛丽和副领事。他向她走去,她低垂双眼,他在她面前站住,搂住她跳舞……仅此而已,他们并没有交谈。后来,镜头又摇到迈克尔·理查森,他在向他们跳舞的方向注视。在这样一些段落中,声音和画面似乎有了某种联系。但是,确切地说,彼此仍然是独立的,在这部影片中,就声画关系而言,声音占居叙事的主导地位。由此而产生了电影制片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有两部影片共同使用这一条声带。一部就是《印度之歌》,另一部是《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凉的加尔各答》。
声音起叙事的主导作用,而画面起营造气氛、情绪的作用。例如“声音”谈了许多关于加尔各答如何炎热、如何令人受不了的话;画面则在节奏上突出“缓慢”:人物懒洋洋地躺着,有的赤膊,有的敞怀;连电扇都是有气无力地缓缓转动。从声音到画面营造了一个“热—赖—慢”的氛围。因此,画面绝不是无关重要的。它和声音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使观众获得一种综合的艺术感受。
《印度之歌》突破了“电影是动态的视觉形象艺术”这一传统观念。这是一部“文学化的电影”,或者说是“电影化的文学”。这是一部突破了电影和文学的传统界线的现代派作品。本片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所追求的,正是运用电影这种直观艺术的手段来加强她的文学的表述。因此,她独立拍摄的一系列电影,也被有些人称之为“非电影”。
玛格丽特·杜拉对中国的知识界来说,并不陌生。她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好多部文学作品都已译成中文出版,如《琴声如诉》、《情人》等。这部《印度之歌》的电影剧本也曾翻译出版过。至于由她编剧的电影作品《广岛之恋》和《长别离》,更是被广泛地介绍和研究。
从“新小说”到“非电影”,杜拉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这位现代派艺术家,在锲而不舍地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印度之歌》中所运用的语言,也体现了她的特色。一如在《广岛之恋》中运用大段的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那样,在《印度之歌》中,一脉相承地运用了叠句、朗诵,并用词组、短语代替完整的句子,词义不相关联而富有强烈对比的词组相联并列,如花香和麻疯病,铁锈色和炎热……
法国影评家克洛德—玛丽·特莱莫阿称《印度之歌》是一首“咒语般的诗”。
这部影片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上映出时,曾轰动一时。片中的主题曲,充满30年代怀旧情调的钢琴曲《印度之歌》也曾风靡法国。饰演片中女主角安娜—玛丽·斯特莱泰的是气质高雅的德尔芬·塞立格,她曾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扮演那神秘女人,她的美丽、风度和气质使安娜—玛丽·斯特莱泰活在银幕上,弥留在观众的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