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什么场面
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非常壮观的场面,因为来看电影的人有很多,在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出现人挤人的情况。而且在这个时候大家也会非常的开心,同时也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即使被蚊虫叮咬,大家也不会选择回家。是看电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后面,根本不知道电影里演的是什么。
所以很多年轻人体会不到他们的那种快乐,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会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时候大家也体会不到,看露天电影的那种心情。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娱乐活动,还有一些朋友可能会跟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耍。然而在他们那个年代,唯一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看露天电影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坐在了别人家的墙头上去看电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之后,也让很多人觉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Ⅱ 为什么60 70年代的电影照片看起来画面都这么经典
如果是专业的人员,当然可以拍出相同的效果。
但是,其实用现在新型的摄影器材拍摄,也可以达到那样的效果。
有一点就关键在于自己的摄影技术是不是很全面。
像王家卫的电影,画片几乎全是那么的怀旧和经典。
例如2000年拍的《花样年华》和2004年拍的《2046》。
想要拍出那种怀旧场面的电影可以通过改变灯光和通过剪辑去实现。
或者可以询问一下在拍摄方面熟悉的人,也可以买专门的书去学习。
我也喜欢那种场面。
加油。希望你拍出好的作品。
Ⅲ 你还记得70.80年代农村放电影的经历吗
夏天: 一地瓜子壳、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带凳、足足几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轧热闹、趁机找对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哄吹叫子、吓跑大姑娘、中间暂休时、忙着找茅坑、小孩手中抱、头无着落靠、大人只管己、继续等下续、一部心酸泪、哭得哒哒涕、一部喜闹剧、笑声满天飞……,电影结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的,那个时期的乡下文化大多是电影。隔三差五的周边的村庄都有放电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过的,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男女知青结伴而行。农村那时放电影就像过年一样,有的连续放二三天,外村的来看电影,就像是走亲戚。放电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银幕前,特别是孩子们的高兴劲,很有意思。
那时的文化主要还是匮乏。
看一场露天电影,在农村人眼里,远远胜过现在人看春晚,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最高精神享受!
农村的电影生活是从知道要放电影时开始的,一个村要放电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从这时开始,村子里就开始沸腾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无论是否已经得到消息都要告诉一番。大人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静心地看电影,孩子们开始设计准备自己看电影时吃的小食品,当然不是买而是自己到山里采。
放电影当天,大队要派一挂马车到公社里把放映设备和放映员接到村子里,这时孩子们就成群地围在放映地了,带着好奇心看着这些设备;成年人就老早地帮着放映员架设银幕,银幕最初是窄的,后来变成宽银幕了;待到黄昏时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纷纷的从四面八方向放映场聚集。不过,因为当时 社会 治安不好,家里要留一个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个时代电影片子少,还是黑白的,经常重复放映,那也百看不厌,甚至电影的台词都能背下来。
那时农村放电影,是一个社交大平台,通过看电影,全村百姓在沟通交流,小伙伴们在加深感情,年轻人通过看电影谈成恋爱的也不在少数。当然,因为拥挤了、挡视线了、踩脚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时有发生,不过这也不影响人民对看电影的迷恋程度,因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着放映员看电影的。
那个时候看电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是过来人的一种永恒记忆,美好的!
回忆起少时看电影,那是非常兴奋的事。当年我村有验军,又是公社驻地,看电影的次数各外多。当着到部队的放影车驶来,那心情别提多高兴了。经常不吃饭就直奔放影场,早早的等待着电影的播放。今天想来还存在时的感觉。
71年的,那时家里都没有电视 ,村里放电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时间,很早就搬个小凳子去占地方,那时候村里放电影真是热闹,几乎全村的人都过来看电影,不爱看的也过来凑热闹,邻村的年轻人也登着自行车 过来乘机看有没有好姑娘。[笑]
那时候虽然落后,穷!但是人都很单纯,过的很快乐,没有现在的车贷,房贷的工作压力,没有现在的人心叵测……
现在的到底怎么了,生活条件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压力、攀比、嘲笑是现在人都有的素质。吃的好东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现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轻化,可怕的癌症却成常态了!
这是现在人共同的话题,回忆以前很有感触,但是只能在记忆当中!
我是古稀老人,亲历五十年前的农村文化生活,如果有电影看,就是特别快乐!
那时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广播站让农村家家都有广播音箱之外,还有电影院或者放影队。电影院看电影,大部分是免费的,节假日全天轮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两毛钱买电影票入场。其他时间只有夜晚放一两场电影看看。
放影队,就是去各个建设工程的工地或者生产大队放电影,全部都是免费的。例如,大型水库建设工程,一般都是几万人,按照人民公社为施工团,分别驻扎在周围山头上,每天晚上,各个公社的放影队播放各种电影,那可是非常热闹的地方!
再例如,电影队轮流到各个生产大队放电影,都是免费的,一般都是当时的热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时左右的科普宣传政策讲解的节目。
还例如,驻军营地,普遍都有电影队或者电影院,经常免费为人民播放电影;周围的各个人民公社电影队,也去驻军营地慰问放电影,就是当地军民联欢晚会;
还有大型的国防施工现场,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长,人员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围的各县电影队轮流来放电影慰问一下 ,几乎天天看电影。
特别庆幸的是,看过电影《洪湖赤卫队》之后,湖北省歌舞团《洪湖赤卫队》剧团来到我们这里,现场演出《洪湖赤卫队》,他们都是明星啊!
电影院
小时候家在三线厂,每个月一次的电影放映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放映前都会提前通知,最兴奋的就是孩子,每个人都从家里抱着小板凳,甚至拿着块砖头到影院前的空地上占位子,厂医院的一侧院墙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犹未尽,兴高采烈的讨论着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逊县伊拉湖乡(原称前进公社)下乡当知青时,条件差看一场电影要跨一至三个大队,路途远,我就到老乡家借用毛驴(关系好才给借)骑着毛驴去看电影(看电影人多没有座的椅子,我就骑着驴看)电影基本上都是样板戏和抗日、援朝的老电影……
Ⅳ 记寿光县城的两个电影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之间,寿光县城有两个电影院。分别是位于中心街南段、路西的“寿光影剧院”和位于城南的“寿光电影院”。在寿光人的口中就是“北影院”和“南影院”。关于寿光影剧院的建成年代,我没有考证,大体的年代应该是七十年代初期吧?听说为了建这个“寿光影剧院”以“缺乏建材”为由,拆了寿光文庙。(寿光文庙于一九七四年拆除,以此推测,寿光影剧院的建成年代不早于七四年)如果真如民间传言,依现在的眼光来看,“建影剧院是假,拆文庙是真”,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耳”!
在我的印象中,寿光影剧院和寿光电影院的招牌是都有题字的,至于寿光影剧院的题字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已经无从查证,我只记得寿光电影院的题字出自书法家武中奇。
寿光影剧院位于寿光中心街(现渤海路)南段路西,封闭的院落,两扇铁门,大门朝东,大门两侧是售票窗口。一般是电影放映前开门,散场后关门。影剧院的两扇铁门下面预制了一个铁制“∩”形的物件,关门时起到定位的作用。就是这个“∩”物件,好多人都吃过亏,由于这个物件位于大门中间,散场时人多,往往最挤的时候就是在大门口,如果脚掌一不注意进入这个“∩”形物件,加上后面的人源源不断挤来,运气好的、反应快的迅速抽脚能躲过一劫,稍一疏忽,轻则脚面挫伤,重则断腿。这种情况我见过多次,见的多了也就“长见识”了,所以每次电影散场就不敢走大门中间了。
对于寿光影剧院的最深印象,还是在我在寿光工业职工子弟学校上学的时候,那年首映少林寺,万人空巷,争先恐后的目睹“觉远”和“白无瑕”的银幕风采。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半大小子”呢?当时学校也很“人性化”,组织去看少林寺。少林寺在寿光上映了差不多半月的时间吧?由于单位分票看,学校组织看,少林寺的上映对于当时的寿光人来说也算是“发放福利”了。那时的我们“可滋润了”,中午放学去看,下午放学去看,甚至晚上接着看。一部少林寺,我记得看了二十五遍。于是,全班人都“走火入魔了”!男生剃了光头,戴上了少林寺的胸章,买了“少林拳术秘传”……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武林高手”,就差“仗剑走天涯”了。现在看来,少林寺就是由封闭到开放的分水岭,引导着人们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说完了“北影院”再说“南影院”,应该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吧,在寿光城南建起了“寿光电影院”,当时的“寿光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也迁到了“南影院”,从这一刻起,寿光的“电影中心”也就转移了。
寿光电影院运行的时候,我已在单位上班,那时正兴“电影通宵”,于是,下夜班后我们就结伴去看电影,为了减少支出,“逃票”也就成了不二之选。“南影院”的前邻是“寿光工业供销公司”,一墙之隔就是南影院的厕所,于是我们先进工业供销公司,然后翻墙进“南影院”厕所,甭管有没有屎尿,先在茅坑蹲一番,等上厕所的人多了,我们就分批进入放映厅,以此来混扰查票。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年我们就遭遇了一次,腚还没坐稳就遇到查票,一次就逮住了四个,拉进办公室(更像是讯问室)采着头发(年轻时留长发)就是一顿胖揍,揍完以后再给个甜枣:“下不为例啊!看电影起吧”!唉!一顿胖揍之后电影也就接近尾声了……这是看电影吗?这是看了个职员表啊!
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开发,这两个电影院已经消失了,“北影院”先是在影院广场前建起了“春天购物城”的地下商场,然后拆了影剧院建起了商住楼,“南影院”关闭后“圣水源游泳馆”进驻,最后拆除电影院,建起了金顿大厦。
前几天看寿光老照片,见到了“南影院”和“北影院”的照片,于是乎,记忆涌来,感叹唏嘘……
虽说两个老影院没了,但寿光的电影业却没消失,相反还多了起来,而且还遍地开花之势……比如新世纪电影城、寿光金典电影城、银座鲁信影城、寿光万达影城、寿光喜满客影城……
(以下照片取自网络,向拍摄者致敬)
Ⅳ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场面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非常热闹的场面,因为大家会将这样的活动当做是逢年过节一样来庆祝。在当时的农村想要看一场电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说平时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会非常的兴奋,因为他们会期盼着看电影。很多人做完了农活以后虽然特别的辛苦,但是他们却依旧笑得特别的开心,因为他们都在等待着电影的播放,并且当时的小孩子也特别喜欢在这样的氛围下看电影。
其实当时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够看得懂电影里面正在播放的内容,但是他们还是会看得非常的开心,因为这是一种集体的氛围感。每当电影日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提前到到达看电影的地方,并且早早的开始等待,虽然说小孩子们平时也会闹闹腾腾的,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非常用心的看电影。
Ⅵ 70到80年代经典老电影
70到80年代经典老电影:《好事多磨》《庐山恋》《亲缘》《他们在相爱》《孔雀公主》等。
1、《好事多磨》
198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龚雪、郭凯敏主演。在这部电影中,两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很本色很真实很生活,非常成功。影片上映以后,票房是当时全国第三位,龚雪也因此红透了半边天,收到很多观众来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好事多磨网络-孔灶历雀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