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ero:Overture 苍:序曲
2.For The World - Theme Music 天下:英雄主题
3.Above Water 在水一方
4.Hero (Theme Song) - 王菲
5.At Emperors Palace 闯秦宫
6.Fareweall,Hero 英雄葬礼
7.Gone With Leaves 飘:胡杨林
8.In The Chess Court 棋馆古琴
9.Longing 欲
10.Love In Distance 咫尺情涯
11.Snow 飞雪
12.Sorrow In Desert 悲情沙漠
13.Spirit Fight 惺惺相惜
14.Swift Sword 十步一剑
15.Take Me Home 带我回家
16.Warriors 风
17.Yearning For The Peace 和平天下
你说的是哪一个。
2. 从气吞山河到柔肠百转,纯音乐《英雄的黎明》能否震撼你到流泪
第一次听《英雄的黎明》时,久久不能平静。
内心的感觉是从最初的宁静大气到波澜壮阔的震撼,接下来音乐里又轻轻地流淌出细腻和温柔,此时我感觉自己的灵魂跟随着音乐的高低一起跌宕起伏。
由于不能自已,此时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来自哪里,是谁的作品,只有一个感觉可描述:震撼!
音乐初起时比较低沉浑厚,有一种气吞山河,排山倒海的气势,还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我自己的幻觉感受就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一人要出去平定山河,挽救百姓于水火。离开家乡时有些悲壮,感觉自己也许不能活着回来了。
天刚刚亮,初升的太阳把东边的天空映的红彤彤的。厮杀一夜的战场上,到处血流成河,这位出征人骑在马上,环顾四周。经过一次次的拼死战斗,他暂时活了下来。
音乐接下来,就是出征人想起自己的家人,情思缠绵,柔肠百转。自己的爱人,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子,在微弱的烛光下,一边哄着摇篮里的宝宝入睡,一边一针一线给出征在外的人缝补一件衣服。
接下来,敌人又围上来了,出征人停止对家人的思念,继续奔向战场。
这一次,估计真的回不去了。
这首曲子给我的感觉特点就是:既有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也有英雄男儿的柔情。既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又抒发了细腻的情感。
战场的波澜壮阔与爱人的细腻温柔和缠绵缱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段音乐很奇妙,让人无限回味,情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着,让人不知不觉进入自己想象出来的场景。
音乐的收尾也尽显英雄豪气。
后来知道,这首曲子是日本音乐人横山菁儿之作,是卡通电影《三国志》的开篇曲。
在网上网络了一下,得知了这首曲子的情况:
有不少影视剧用这首曲子做了背景音乐,其中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大家都会很熟悉。在这部武侠剧里,这段音乐让杨过和小龙女的感情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这是一首史诗级让灵魂震撼的背景音乐。
一首为一部儿童动漫创作出的乐曲是如此美妙,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这让我想起咱们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已超越时间和空间 ,成为走向世界的经典名曲,其作者何占豪和陈钢,当时创作此曲时还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由此可见,经典的出现虽说必然是才华和经验的积累,但有时也偶然,是偶然的一种灵感的乍现。
3. 分析英雄之城纪录片的电视音乐方面的特色
分析英雄之城纪录片的电视音乐方面的特色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随着人们对电视专题纪录片观赏需求的增加和品味的提高,背景音乐在这一片种内的作用与地位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大型专题纪录片中,在创作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的同时,也要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产生更大的感染力。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不仅具备了音乐的共性,也具有自身鲜明的“叙述性”特征。因此,合理、准确、优美地编配、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背景音乐的特点、功能等方面,论述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电视专题纪录片背景音乐概述
背景音乐也被称为配乐,通常是指用来调节气氛的音乐,映衬于情节和画面之中,以增强情感的渲染力,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听觉的感染加深对视觉形象内含的理解。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可以是歌唱或者伴奏,但通常是无音响人声的。背景音乐自欧洲起步后发展迅速,在配合画面以及情节推进的同时,还拥有声、画融合产生的独特风格与魅力。几乎每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都能够把其中所含的背景音乐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副产品广泛传播。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来源广泛,它可以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取自迄今所有的原创音乐作品的旋律作为音源,也完全可以根据片子的性质、基调,进行针对性的原创、改编、制作、剪辑合成,使其更加符合片子主题以及画面结构的需求,达到“声”和“画”衔接的视听艺术效果。
二.电视专题纪录片中背景音乐的作用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提到:“有声电影的任务是为我们展示我们周围的声音环境,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声音世界,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能说话,并且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感情,从大海的细雨到大城市的嘈杂。”正如贝拉・ 巴拉兹所说,音乐是优美动人的,它是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就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类:有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和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随着电视专题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多元化,现今,无音乐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正越来越少。因为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作者也越来越把它当作纪实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进行精心制作。电视专题纪录片工作者越来越不满足把专题纪录片当作单纯的现场纪录,因为这种创作方式过于客观冷静,而是希望调动多种技术、艺术的手法,把影像与声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声像中除了拍摄过程采录的自然声响和解说词之外,还可以加入音乐、音效的元素,用两者来渲染情感,阐述画面所展示的内容,立体而动人地使真实的生活得到艺术化的表现,从而加深对电视作品社会性和思想性的挖掘。“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可见,从古时起人们就深懂声情并茂的重要性。这也可以用来阐述背景音乐的产生发展对于电视纪录片传情达意所起的重要作用。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和事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加强了作品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出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精神内涵。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更多时候会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探索和纪录现实生活,反应大自然变迁、市井百态。画面与音乐的搭配使得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从而引起与观众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又能让观众对片子所纪录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经验与创作意图不谋而合,进而产生共鸣。“音乐丰富了纪录片艺术,纪录片艺术推动了音乐创作。”
1.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特点
音乐的间断性。虽然说背景音乐在专题纪录片中十分重要,但是在一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基本不会出现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背景音乐,而是要根据画面与故事的内容适时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会出现时间上的不连贯。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合适的节点出现,才能有机和有效地融入到整部片子中。和谐而间断性的背景音乐可以说是悄无声息地随着叙事的脚步缓缓推进的,甚至观众都感觉不到背景音乐的存在,却达到了最佳的制作剪辑效果。
音乐的不完整性。背景音乐是按照电视专题纪录片画面内容的需要而编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背景音乐在其自身结构上的不完整性。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必须紧贴画面,不能够脱离画面而独自存在,缺少了与画面的相互配合,就会丧失其设计的作用。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往往不会是以一段完完整整的音乐出现。它可以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也可能只是某一截的乐曲,其音乐的整体思想可能是不会参与到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但是却能在结合一定的画面内容后,达到出奇的渲染效果。以2014年获得浙江省新闻奖(社教类)专题纪录片一等奖的作品《书场不了情》为例。片子所讲述的是一个乡镇书场与书场主人的一段情感故事。由于丈夫的离世,一时间书场陷入困境,妻子陈慧娟为了完成丈夫的临终嘱托,在书友们的支持下坚强地把经营书场的担子挑了起来,在悠扬委婉的说书声中演绎着一段难舍的不了情。片子在制作过程中,始终抓住书场特有的音乐元素特点,采用江南丝竹琵琶、评弹的曲调,在故事叙述的环节当中浅唱低吟加以衬托,与画面很好地互动衔接,动静相宜,感人至深。尤其女主人讲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时,背景音乐选用凄楚的二胡乐曲,使受众的情感也随着声音和画面被一次次打动,为片子的成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音乐的创造性。在电视专题纪录片当中的背景音乐,虽然具有上述间断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这是由此片种叙事特点决定的,更多的是技术处理,而对音乐的艺术质量必须有优美完整的追求。这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对片子主旋律的把握与表现要有精心的设计。电视专题纪录片的音乐并不是完全依附于电视专题纪录片而存在,它与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内容相辅相成,是对电视专题纪录片包含的理念、情感的阐发式的再创造,在特定的画面场景中抒发出来,从感性和理性双作用于观赏者。
2.电视专题纪录片中音乐的功能与应用
(1)从结构角度,背景音乐具有衬底、转场的作用
衬底即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使用音乐的时候,背景音乐应该紧紧地抓住电视专题纪录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加以烘托、深化、强化、渲染,用艺术感染力去提高纪录内容的观赏效果。如,对于戴安娜王妃一生的电视专题报道中,就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报道这一章节,先以一段哀伤的曲调,将人们很自然地引入了痛悼的环境氛围中。背景音乐主要应该是画面的陪衬和补充,不能凌驾于画面之上。要润物细无声,不“喧宾夺主”。转场,是对于电视专题纪录片的时空进行衔接,此时背景音乐应该体现的是即将发生的场景将要表现的状况、情绪、气氛等。在电视专题纪录片《蒙古高原的记忆・图瓦天籁》中有一段背景音乐,出现在图瓦青年热尼亚向图瓦共和国音乐研究院的专家瓦莲京娜讨教“呼麦”的时候。当画面中解说词讲解到“呼麦是祖先留给他们灵魂的印记”之际,背景音乐应声响起,直到热尼亚的呼麦歌声结束。这段背景音乐为画面组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其解说词的衔接起到了连贯的作用,更是为后面的画面作了铺垫。
(2)从叙事角度,增强了叙事功能
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不仅发挥了补充视觉叙事和听觉艺术的作用,更是以其音乐语言帮助刻画出电视专题纪录片中人物心理、情感、环境等立体的氛围,作为多元的艺术元素,丰富和强化了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叙事功能。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当藏族女孩卓玛捡的松茸质量差导致卖不出高价钱之际,在人群中的卓玛一脸烦闷。此时舒缓悠然的背景音乐响起。这袅袅的旋律,似乎满载着卓玛的失落,又似乎是在安慰她的愁绪。这段运用到位的背景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神经。
(3)从审美角度,建立新的视听空间
随着背景音乐的不断发展,背景音乐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运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多元化的背景音乐使得片子的主题得到升华,观众的眼睛、耳朵得到更强烈的艺术享受和新的心灵体验。在《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一集中,石把头吃饭时,清脆悦耳的背景音乐声响起。这种别致优雅的弦乐声不仅表现出查干湖结冰的自然环境状态,同时也烘托出石把头简单质朴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再如,《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美食烹饪的过程中被夸张的“嗤嗤”的油炸声、“咕噜咕噜”的炖煮声,无不传达出美食的绝佳诱惑力。《舌尖上的中国》中在呈现出令观众垂涎三尺的食物的同时,搭配着精致的背景音乐,完美地结合了声音与画面,鲜明地展示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食物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效果。
(4)从内容方面,揭示与深化主题
如果说语言是让观众认识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主题,那背景音乐就是让观众默默地对其产生认同和感动的手段。背景音乐的作用体现在,当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有所不足,对片子的抒情达意有所欠缺时,选用适当的背景音乐来弥补。当虽有较好的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但仍觉得表现力不够,不足以宣泄情绪和抒发感受,还需要更强的张力。这时候可以用适当的音乐来铺垫,使整体感受和情绪的激动得以强化,获得更加完美的叙事和艺术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中每次表达劳苦农民收获成功的喜悦时,都会响起那首欢快激昂的旋律,暗示着艰辛的劳动人民付出勤苦劳作后得到回报的幸福感。背景音乐的进出非常自然,与画面节奏和谐一致,从而使得观众获得视听的享受、心灵的感悟。
4. 英雄本色电影音乐赏析论文
我看过不下三次,都是儿童或少年时期。情节基本淡忘,但场面总会记得。如今重看,更加深刻的不单单是动作场面,震撼来自贯彻全戏的兄弟情。
对男人而言,朋友之间的距离,无间的是感情,间隙的唯一是血缘。对朋友的期盼与幻想,“兄弟”二字止于口中,藏在心里头。《英雄本色》展现的是两段情。黑社会大哥子豪(狄龙饰演)与亲弟弟阿杰(张国荣饰演)的手足情,还有子豪与阿MARK(周润发饰演)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英雄有风光之时,英雄也有落难之日。《英雄本色》里大篇幅刻画的是英雄末路之中表露出的兄弟情怀。
狄龙饰演的黑社会大哥为了弟弟甘愿推出江湖,不愿因为自己耽误弟弟的警察前程。弟弟的不理解、不接纳和朋友阿MARK所受的屈辱,把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矛盾身心淋漓展现。从戏分上看,狄龙是主角及故事的主线人物。当年周润发饰演的MARK哥,只属配戏角色。多年之后,我们记忆最深的,还是这个配戏人物。狄龙的大哥形象内敛,周润发的MARK哥形象每次出场都具备积压已久的爆发力。这个角色背后,似乎看到两个人。
当年的吴宇琛,导演生涯走到低谷。曾经有三年,连拍戏的机会都失去。后来,被迫去到台湾拍无聊的喜剧。郁郁不得志的人,将积压心里多年的感情一次过宣泄,创作出《英雄本色》的脚本。找来同样郁郁不得志的周润发,其时他正被称为“票房毒药”。吴宇琛通过几篇报纸报道得知,真实生活里的周润发时常将自己拍片赚来的钱,捐献给孤儿院的小朋友和资助朋友生活。吴宇琛认为,这个深具义气的人,饰演重情重义的MARK哥角色再好不过。
于是,有了《英雄本色》的组合。情剧主线在子豪角色身上,整部电影情绪上的渲染,MARK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等这个机会等了三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比别人强,只是要证明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MARK哥口中这份沉郁已久的呐喊,除了是角色的一句对白,还是两个真实的男人,吴宇琛与周润发多年以来积压在心的郁结摧枯拉朽的一次总爆发。所以,再三重看《英雄本色》依然看到一团火。每个表情内敛内心有梦的人,都能看到这团火。
话说《英雄本色》是一部黑帮警匪片,不如说这是部激情荡漾不甘为人后的励志片。更有甚之我认为,在人情淡薄诚信危机的今日,《英雄本色》更可担当起宣扬友情、亲情以及为人处事应重信守义的主旋律影片。
警匪片」可说是港产片中最出色的电影类型之一,最近三套电影《跟踪》、《男儿本色》与《绑架》,除了继续展示香港警匪电影的活力和高质素之外,它们在连场火拼和斗智斗力的同时,暗地里亦讨论著同一个命题——道德。然而,三者著眼点和信念回然不同,本文正希望围绕著「道德」这电影题旨,浅谈它们各自所反映的道德观。
就如众影评所述说,《跟踪》那份「人在做,天在看」的中心思想昭然若揭。这是一种环宇的道德观,亦因为「善恶到头终有报」,我们「行善」才有理性基础和意义。游乃海曾经凭《大只佬》(2003)而获得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他首次执导《跟踪》已见风范。虽然独挑大梁,但仍坚守在韦、杜电影中的佛家思想要旨。人的耕耘故然重要,但科技再先进、思维再精密,谋事在人,成事仍然在天。
电影中的狗仔队对貌似殷实商人的大贼梁家辉亦步亦趋,但棋差一著让他一再逃脱。后来狗仔队头目任达华遇伏重创,他最终没有死去,可见电影确信「好人有好报」。片末梁被围捕,专门谋财害命的他虽然未被逮到,却意外地弊命於一个鱼钩之下,大动脉被刺破一如他的杀人伎俩。至此,我们不难联想到《大只佬》中的张柏芝。她前世罪孽太深,尽管今生立志当警察做好人,并在刘德华多番协助下希望逃过大难,可恨结局还是死於非命。前生债,今世偿。就如梁虽然在十八年前杀警后逃脱,但「以命抵命」仍是他最后的归宿。「若然未报,时辰未到」的规条令我们不欺暗室,人类行为时刻被一双「天上眼睛」所监视,那份超然的是非对错观念,是永恒的「天道」,你的「业」随身而行早晚得报。
另一部电影《男儿本色》由成龙老拍档陈木胜操刀,电影顺理成章成就新一代《警察故事》。它承继了《无间道》和《卧虎》等电影的讨论:「黑社会有否好人?」、「警察没有坏人吗?」,质疑传统警匪片的黑白壁垒。林嘉华是一名受贿高级警察,利欲薰心不惜杀人灭口。谢霆锋、余文乐等也是「边缘」杂差,为面子、为复仇而乱冲乱撞滥用暴力。反之,安志杰不忍杀害小孩,最后更自行了断期盼来生做个好人。饱经战乱的人在森林社会里弱肉强食,他/她们的黑白功过,惯於安逸的我们到底如何理解呢?
陈木胜说若他不当导演,他该会投考警察。一如既往,他那份「警察=正义」的坚执,仍然在《男儿本色》中随处可见。房祖名跟哥哥立志做个好警察,最后却不能幸免於难。好人未必有好报,「天道」不彰,但法治精神已胜过一切。只要他们不辱警察之名,忠於法律,尽管战死沙场,正义英灵始终永垂不朽。谢、余虽曾被仇恨蒙蔽眼睛,但他们仍能悬崖勒马,保守了警察的本份而没有杀人。警察这「公领域」(Public Sphere)社会岗位,替代了《跟踪》的「天道」去维持人间秩序。换句话说,就是香港人普遍确信的「法治精神」。好人或坏人,在於他/她们有否违法。随著现世社会的理性化,宗教、天道等人类不能控制的「形意上」信念已未能叫人安居乐业,法律、法治精神、警权随之成为「道德」保护者。然而,要是察警不再可靠时,你会否如《绑架》中的林嘉欣和刘若英般「靠自己」保护家人呢?
当林嘉欣弟弟被绑架后,警察告诉她:「相信我」,结果她弟弟惨遭不幸。而督察刘若英在处理别人的绑架案时,态度专业、自信、冷静,指挥若定。世事无常,当肉参变亲儿后,她顿时方寸大乱,几近抓狂。那份抓狂是相应於「天道」(人不作坏事、不可害人)与「法治」(警察犯法罪加一等)而言的。作为母亲,为拯救爱儿(甚至只欲寻回尸首),她竟打算绑架小孩。而警察的责任感,也无碍她虐待对头人丈夫。作为人,她失却恻懚;作为公民和警察,她知法犯法;但作为母亲,她却发挥了母职最大责任与道德情操,这也是她在家庭这「私领域」(Private Sphere)中的职份。同样地,林为了责任,不惜绑架富商儿子以期让病重丈夫出国医治。对富人来说,他不过失去挥之不尽的身外物;对穷困妻子而言,那却是亲人续命的(唯一)一个机会。
心理学家Carol Gilligan认为女人的道德观建立在「关系」之上,一个女人的身份可以是公民、警察、领袖,但她们更加是母亲、妻子、家庭照顾者。刘、林二人的绑架和伤人罪行,会否是她们身为母亲和妻子的「份内事」呢?其实不止女人,我们的孔圣人早有类近想法。在那个偷羊的故事中,孔子认为儿子不应告发父亲偷羊,因那是不仁之举,有违伦常。可惜得很,依仗「关系」所建立的道德观,往往会损害普罗大众的利益,就如中国人的私相授授令贪污成群、群党相争。但当母亲眼见爱儿遇险,难道她会为著履行「公民责任」而容让儿子光荣死去?面对切肤之痛,把命运交托天道与律法,就是理性,就合乎道德?
「道德」可能是一份永恒法规,冥冥中自有因果,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产物,在法治社会中得到维系。但道德,会否也是亲疏关系下的权衡抉择,为救至亲,我们已随时准备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