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东尼奥尼《放大》的影片特点
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对现代生活元素的表现、简洁畅快的镜头语言,以及充满悬念的叙事都十分见功力
南方网讯 片名:Blowup 放大/春光外泻
导演:安东尼奥尼
主演:大卫·海明斯、温尼莎·瑞德格雷夫
简介:
这部根据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主要情节像是一个简单的侦探故事,摄影师托马斯是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某一天他在一个公园里偷拍了一对似乎是热恋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这个名叫简的女人发现后近乎疯狂,甚至不惜献身地要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这些底片将泄漏什么秘密。托马斯怀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极其细微之处,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次谋杀,而简即是这次神秘谋杀的关键人物。影片的其余部分都是托马斯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但他的调查取证是徒劳的,一切证据都不能明确证明什么,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的挑衅。
影片在此似乎是在探讨一系列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性质,社会现实和正在日渐发展的工艺技术水平的关系等等,这些题目在现代工业遭到怀疑的60年代正是最重要的社会和哲学论题。现代都市(伦敦)年轻人颓废的生活为他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基础和理想背景。
影片中的一个主要段落是简第一次进入托马斯的工作室,当时她为了得到那些底片而竭力勾引这名摄影师。这一段落展示了导演的一贯风格,戏剧情节在从容不迫地缓慢发展着,极简的对白、长时间的静默营造着令人窒息的氛围。摄影工作室里鲜明而对比强烈的色彩似乎被神奇地变得柔和了,并受到出色的控制,从而赋予这个场面以一种近乎黑白两色的现实主义色调。在通过构图和视觉结构来揭示潜在的含义和大多数对白地弦外之音方面,只有少数导演能够像安东尼奥尼那样出色。正像他以前在《奇遇》、《夜》、《蚀》以及《红色沙漠》中所呈现出来的一样,《放大》以少量的对白成功的塑造了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并暗示他们之间的性的冲突。
这部影片中,外部世界作为人物内心世界变化、自省和自我检视的一个动因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影片中引发事件的照片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因素,在影片结尾处,一群嬉皮士在网球场上打着并不存在的网球,而画外音却传来撞击声,托马斯“捡起”这个“网球”“扔回去”的动作代表了一直以“物质眼睛”看世界的摄影师终于认同了“精神的目光”。强调人物所处的物质环境一直是安东尼奥尼作品的特色,精心设计的镜头构图和用色对于影片的主题有很精到的揭示作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精心构造、含义无穷的句子。
《放大》的中心主题放在了创作自发性与艺术真实之间的问题和艺术家在技术大发展的社会中的作用问题,,这种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显然并不属于安东尼奥尼一贯的揭示现代社会个人精神世界的主题范围之内,但影片在风格上仍然体现出他作品的很多特征,成为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品。
评论:
《放大》其实是安东尼奥尼创作上面临转折的一部作品,同先前的《蚀》《奇遇》等相比,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人与人间不可交流的疏离主题的一贯探索,以及对中产阶级中不处在的孤独状态的描述,在影象和镜头运用上也不见了以往常见的空镜头及长镜头,代之以的是安氏对60年代整个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关照,并以轻快的视觉推进去解读现代生活。这部影片却成为了安氏唯一的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作品,如果撇去英语对白的因素,不难发现影片中对整个时代的真实刻画。
写实与荒诞
与任何一部安氏的现代电影作品一样,观看《放大》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观影经验。在影片的前27分钟内,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叙事主线,街道上,摄影棚里杂乱无章的琐碎细节描写代替了情节发展。然后突如其来的公园事件作为一个类似侦探片情节的开始,推动托马斯去寻找事实的真相。安东尼奥尼用了15分钟的时间去描写托马斯不断地放大照片的细节,最后这个似乎是影片主线的情节又以尸体的不翼而飞而不了了之。由迷惑开始,又以另一个迷惑结束,安东尼奥尼以破碎的故事,细节的堆砌,轻易地颠覆了传统的电影情节结构。在高度的细节写实同时,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又添加了以往十分少见的荒诞成分,托马斯在古董店买下的螺旋浆,街角深处的摇滚乐演出,影片末尾无声的网球比赛,使影片超越了生活的表象,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现实。这种虚拟的真实迥异于费里尼的心理银幕化,而更似于荒诞派戏剧的本质,用荒诞不经的形式去捕捉与呈示隐藏在现实中的荒谬。
关于主题
就影片阐述的主题而言,与其说是现实的不可知论的哲学命题的话,不如把它看作安氏继三部曲和《红色沙漠》后,对现代文明的又一次的悲观质疑。影片的背景放在60年代的伦敦,托马斯为了拿到一手的素材,不惜混进平民窟,而在自己的摄影棚中,俨然又是一个傲慢的指挥者,纠缠于众多美女之中,不厌其烦却又无力脱身,安东尼奥尼很有耐心地记录了托马斯的一言一行,也不露声色地揭示了一个空虚的人物典型。作为一个摄影师,托马斯试图用现代的科技去征服一切,声称追求的东西是真实,的确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在性和事业方面上的。然而在一次次地影像放大过程中,托马斯逐渐地迷失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中,当他认识到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时,最终的结果是他拿起了那个莫须有的网球,接受了世界对他的改变。加之以影片中始终出现的到处游荡的学生,疯狂激烈的摇滚乐,为了出名而不惜代价的模特儿,沉迷于毒品的出版商,安东尼奥尼抽取了60年代的许多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种种表面的狂热,信仰的沦丧,以及身处其中人的无力感。
物质环境
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在很多时候客观的物质环境起着主宰作用。一开始在高耸的建筑下穿梭游荡的嘻皮学生,典型的安氏镜头下的现代城市影象。封闭的摄影棚内,托马斯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与模特之间只有命令没有交流,被分隔成一块块的玻璃前模特儿成了托马斯眼中的现代装置品。留声机中放出的轻松的爵士乐曲是一种时髦背后的虚空。昏暗的冲映室里是托马斯营造的虚幻世界。空空荡荡的公园,给人一如既往的冰冷感觉,在这里表面的唧唧我我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交易亦或更为可怕的谋杀。作为时代特征的摇滚乐演出在安东尼奥尼的眼中成为了面无表情的观众和砸吉他的乐手,在演出现场被哄抢的破吉他在街角一转眼却成了无人理睬的垃圾,安东尼奥尼冷眼旁观了被狂热所蒙蔽的时尚游戏。
《放大》和《扎布里斯基角》是安东尼奥尼走出意大利后,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土地上进行艺术风格上不断求索的结果。在《蚀》中,他已把类似题材的作品推向了一个极至,无法超越自己的他,在《红色沙漠》之后,试图创造另一种途径去解构现代生活 虽然其影片一贯地保持了对西方世界物质文明的绝望,但两部影片更大意义在于对现代主义电影的贡献
㈡ 电影院看的电影一般是放大多少倍的最大是放大多少倍
现在的科学那么发达,二十一世的电影院的屏幕要多大放多达!
㈢ 求介绍影片《放大》
影片《放大》介绍如下:
《放大》
划重点:无实物表演
《放大》(1966年)因其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和隐晦的寓意,从上映伊始,便受到影评人和电影爱好者的热衷解读,简单聊聊。
真与虚。电影最擅长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但是安东尼奥尼似乎并不满意只是简单地模糊了事,反而要将“真实是什么,虚构是什么”打散,不停地探究着这两种状态的分离与融合,比如明明透过不断放大的照片看到了枪和尸体,当摄影师托马斯桥戚发现底片和照片都丢了的时候,一切又像没发生过。
不但银幕外边的戚卜观众在为托高消穗马斯担心,托马斯也在寻求佐证,给朋友打电话,追踪神秘女人等等。只是这些都是徒劳的,没证据就等于零态。安东尼奥尼用一个拟真的故事表现了虚构的形态,这种“你总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有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意境。
放大什么?本片巧就巧在,在观众和托马斯眼里确有其事,而其他人都不信。托马斯呈现出的无力感和虚无感迎合了存在主义的论调,而且本片与直抒胸臆地展现虚无多了一层转折和巧妙。那么放大在放大什么?是机器的无限升级造成人的异化?是我们不再有诗和远方,只沉浸在眼见为实的小天地中?还是我们不再心怀敬畏,反而欲壑难填……?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无实物表演。正当托马斯带着疑问,当了一回愤怒的摇滚青年(电影中有很多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小段落,大家不妨自己体会一下主创的深意),便又加入了小丑们的无实物运动中。这段也是电影史上经典段落(安东尼奥尼比较喜欢在结尾加料啊),前面的疑惑托马斯还没搞清楚,面对一个不存在的网球,他更迷茫了。
回想当初托马斯在公园里四处闲逛,寻找灵感,还真是感慨“人生不是在遇见问题的路上,就是在解惑的途中”,或许疑惑本身也是解惑的过程,而这段无实物表演也恰恰回答了托马斯的疑问,虚无和存在的相互依存。
去中心化。看着安东尼奥尼镜头里的托马斯四处游荡,他们都在用腿丈量生命的尺度,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是随机的,情节和情节之间没有连贯性,比如托马斯不去公园,也遇不上神秘女人;托马斯不与两个女模特打闹,也发现不了神秘女人视线的疑点;托马斯不跟踪神秘女人,也不会砸吉他,不会遇见小丑们……,一切都有冥冥之中的安排,一切又都显现出随机性,是对传统叙事具有连续性和因果关系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