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柳堡的故事》原型地点是什么
《柳堡的故事》的故事发生地柳堡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据电影的原著作者胡正言介绍,柳堡原名叫“刘坝”,后来在写小说的时候,觉得这里属于水乡,柳树较为常见,所以取了一个“柳”字,而“堡”则寓含着“战斗堡垒”之意。
所以电影公映后,该地地名便改成了“柳堡”,笔者查了一下资料,1959年成立了柳堡人民公社,这应该是“柳堡”正式从电影里的虚构地名走向了实体。它与沙家浜从一个不存在的虚构地名,走向实际地名几乎是走了一条同样的演变路径。
《柳堡的故事》是一部首开革命抒情诗风格先河的清丽之作,艺术上十分成熟,有质感、有女人味,陶玉玲的纯情气质和质朴的表演契合了整部影片的基调。
该片选材角度新颖独特,突破了以往战争题材只表现血与火的常规内容,而在严酷的战争背景上的找到一片温馨的爱情绿洲,不仅没有影响战士的英雄本色,而且更加丰富了战士的性格。
『贰』 新柳堡的故事的三大亮点
一、《新柳堡的故事》延续了1957年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也延续了当年《柳堡的故事》的精神。新旧柳堡的故事不仅将现代的生活与历史进行很好的衔接,也对民族、国家、社会精神根脉进行了梳理,对观看电影的80、90后年轻人来说,更是一种感悟历史的方式。
二、建国60周年大庆时女兵们英姿飒爽的方队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却鲜有反映女民兵题材的电影,《新柳堡的故事》将首次展示现代女民兵们的生活、感情,揭露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三、苏北、江南水乡、大风车等将再一次出现在影片中,电影中将重温经典电影中的某些片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50岁以上喜欢怀旧的老年人,他们将在影片中找寻记忆中那个二妹子。
『叁』 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的电影《新柳堡的故事》在宝拍摄完成
2010年5月31日下午,电影《新柳堡的故事》在宝应县拍摄完毕,顺利杀青 。宝 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金荣,宝应副县长陈石出席关机仪式。
仪式上,陈金荣代表宝应县委县政府对电影的拍摄成功表示祝贺,他表示,电影能在短短14天内顺利完成拍摄,得益于剧组全体人员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勤奋努力,也得益于相关乡镇、部门单位及企业的大力配合和关心支持。他希望本剧剧组能够继续发扬在我县拍摄的敬业精神,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做好录音剪辑等电影后期工作,将这部电影制成一部全国观众瞩目的精品力作。
本片编辑兼制片人陈华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片既是承接历史经典又是反映现代女民兵题材的励志电影,剧组对影片向建党90周年献礼充满信心。据介绍,为最大限度展现宝应风土人情,本片在我县取景多达37处,将对提升我县美誉度和知名度发挥积极作用。
电影《新柳堡的故事》的三大亮点:
一、《新柳堡的故事》延续了1957年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也延续了当年《柳堡的故事》的精神。新旧柳堡的故事不仅将现代的生活与历史进行很好的衔接,也对民族、国家、社会精神根脉进行了梳理,对观看电影的80、90后年轻人来说,更是一种感悟历史的方式。
二、建国60周年大庆时女兵们英姿飒爽的方队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却鲜有反映女民兵题材的电影,《新柳堡的故事》将首次展示现代女民兵们的生活、感情,揭露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三、苏北、江南水乡、大风车等将再一次出现在影片中,电影中将重温经典电影中的某些片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50岁以上喜欢怀旧的老年人,他们将在影片中找寻记忆中那个二妹子。
相关新闻
柳堡: 4家市直帮扶单位率先足额完成帮扶任务
8月26日召开的扬州市农村扶贫工作现场督查推进会上,受邀请的72家帮扶单位有关负责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宝应曹甸镇、西安丰镇、泾河镇“物业、产业”项目建设现场。一路上,大家呼吸着新清的乡村空气,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果:新建的标准化厂房高大挺拔,不日将投入使用;科技扶贫彰显成效,抽穗的稻子向过往的人们昭示丰收在望。三年帮扶的成果让在场的帮扶单位负责人感叹不已,同时也感受到扶贫的责任重大。会后,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飞电联笔者,他说:“今年公司20万的帮扶资金我已亲自送至市慈善总会,希望资金能及早输送到经济薄弱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作用。”截至26日,和柳堡镇联丰村、芦东村结对帮扶的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扬州市民政局、扬州亚普汽塑件有限公司、扬州广播电视总台等4家市直单位已率先足额完成3年帮扶任务,共计168万元。
3年前,扬州市委发出开展农村扶贫脱贫攻坚工程活动的号召后,全市各级单位广泛响应,积极参与,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对经济相对薄弱村伸出援手。
柳堡镇有联丰、芦东2个村被列为市级扶贫村,涉及部门企业4家。根据市县两级扶贫办要求,该镇2个扶贫村每年可获得28万元的帮扶款。如何利用好利用足这笔帮扶款,真正达到扶贫效果成了柳堡镇党委政府思考的课题。通过调研,镇政府决定把万亩高效农业园区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力求通过这一模式,让镇产业壮大,让村集体得益,让帮扶部门企业见效。这一扶贫模式,得到市挂钩部门及企业的热烈响应。
在实际规划中,柳堡镇充分整合扶贫资源,在沿安大路镇规划的万亩高效农业园区内设立扶贫共建设施农业分园区,该园区首批规划500亩,将在整个万亩高效农业园区中率先启动。为加快项目建设速度,镇政府将先期垫资整理出土地,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淮安、东台等地蔬菜种植能人来租种大棚。与此同时,镇里规定今后凡因此项目而争取到的上级奖励资金将分配给扶贫村。镇里还在建设园区内设立市直单位支持共建的大棚标志牌,进一步激发了帮扶单位的投资热情。
在市直帮扶单位的鼎立支持下,联丰、芦东两个村实施的“物业、产业”项目平稳有序。至今年8月底,联丰村共建大棚160个,每个大棚租金500元,年收益8万元;芦东村共建大棚96个,每个大棚租金500元,年收益4.8万元。两个村有了一定的物业收入和地方特色的产业收入。至目前,联丰村收益6万元,芦东村收益12万元。
3年来,联丰和芦东两个村的集体收入均有了稳步提高,今年两个村都在争创“全面小康达标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联丰新建了5.8公里的水泥路,完成道路两旁绿化;累计建成垃圾池65个,村公用事业有了明显进步,建成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家。去年,村集体收入年创收 10万元以上,村48户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可达3300元以上。创办村级工艺品厂1家,就地就业转移53人。今年,联丰村里通过改造旧学校、土地复垦、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等措施增加村集体收入,预计集体收入可达29.255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收入17.855万元,转移支付11.4万元。芦东村新建4.68公里的水泥路,完成道路两旁绿化;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250座;村公用事业有了明显进步,建成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家;新建了两层办公楼,有老年活动中心、支部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卫生服务站等;新建日升桥一座,9月初可望通车;通过土地租赁创办村木板厂1家,吸纳30多人就业。去年,该村集体收入年创收 10万元以上。到今年底,村60户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可达3300元以上。芦东村今年通过资源发包、土地复垦、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等措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集体收入达28.96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收入为13.27万元,转移支付15.69万元。
『肆』 《柳堡的故事》那些年的电影你看过吗
在电影柳堡的故事里,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真实的柳堡故事呢?感谢崔永元的电影百年,通过采访黄宗江老师,我知道了一个真正的柳堡故事:
1943年冬,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进入苏北宝应地区驻训,团油印小报《战斗报》主编,只有19岁的胡石言,与一营二连的通讯员,18岁的副班长徐金成约稿,在两人分别的时候,徐金成向胡石言讲了自己的心事,他和房东姑娘好上了,但是胡石言问他俩人有无约定的时候,徐金成说我是要出发打仗的,保不定哪一帐吃一颗“花生米”牺牲了呢,害她白等。胡石言被徐金成朴实而质朴的感情感动,记下了这件事。5年后,胡石言写成小说《柳堡的故事》发表于1950年的《南京文艺》,后转载与《新华月报》,署名石言。7年后同名电影上映,九九艳阳天唱遍全国。
1945年,那个曾经想留在地方上工作的副班长徐金成在南下的战斗中胸口中弹,牺牲的时候只有20岁。49年徐金成的战友找到房东家,那位姑娘也下落不明……这就是真实的《柳堡的故事》
另,故事也不是真实发生在柳堡,只是那里风景优美,就写在那里了。
『伍』 《柳堡的故事》幕后:因为爱情戏差点被毙,男主角晚年凄凉离世
前不久,秦怡刚刚度过100岁生日的消息登上热搜,勾起了不少老一代观众的记忆。
作为活跃在五六十年代的演员,秦怡出演的那些经典影片为新中国早期的电影观众带来了精神的 娱乐 和慰藉,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除了秦怡,那个年代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演员,比如陶玉玲正是五十年代崛起的“银幕新秀”。
在1957年的电影《柳堡的故事》中, 陶玉玲凭借片中的“二妹子”一角红遍大江南北 ,片中这段战争中的纯洁爱情也赢得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反响。
从小说到电影,这部经典作品的诞生过程非常艰难,其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
01、“二妹子”陶玉玲差点没被选中
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温柔又略显腼腆的笑容,陶玉玲把二妹子的形象演绎得十分深入人心。
但在当年,初出茅庐的陶玉玲差点和这个角色失之交臂。
在拍电影之前,陶玉玲是南京军区话剧团的演员,经常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当时导演王苹正在为《柳堡的故事》全国选拔演员,小说的原作者胡石言和陶玉玲之前在同一剧团工作,看过她的话剧表演,因此就向王苹推荐了她饰演女主角。
恰巧陶玉玲正在外地演出,王苹等人又专门前往演出地找到陶玉玲,但一见面却大失所望。
原来陶玉玲因为连日的奔波表演,整个人的状态比较疲惫, 有一只眼睛还因为麦粒肿起了个大包,不太符合二妹子的形象。
于是陶玉玲暂时被搁置下来,剧组又在全国开始筛选,但挑来挑去也没能找到符合的演员。
后来王苹思来想去,觉得陶玉玲身上那股淳朴的气质还有甜甜的微笑,是最契合二妹子的人选,所以最终这个角色还是花落陶玉玲。
角色定下来后,陶玉玲就来到了影片的拍摄地,也就是江苏宝应县的柳堡乡提前体验生活。
从划船、割麦到插秧 ,为了更好地贴合角色,陶玉玲跟着乡民们整天干农活、学技术,慢慢也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因此才能把这个真诚的农家姑娘演绎得如此到位。
影片上映后,二妹子不仅得到观众的一片好评,甚至连周总理都高度认可,在国庆十周年的招待会上还特意接见了陶玉玲,这也成为陶玉玲演艺生涯最大的光荣。
02、比电影更凄美的现实原型
鲜为人知的是,《柳堡的故事》并不是作家胡石言的凭空想象,而是他在1945年亲耳所闻的真实故事。
当时正是战争时期,某连的一个副班长在帮助群众劳动时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彼此情深,但因为部队纪律严明他们连手都没有拉过。
到后来副班长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这段爱情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遗憾的结局。
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的胡石言,就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小说,但他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太过悲凉,于是就 把故事的结局改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和革命胜利形成了呼应。
小说于1950年发表在南京的一本刊物上,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其中就包括做电影编剧的黄宗江。
黄宗江看过后觉得这个故事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就找到当时因为生病入院治疗的胡石言,开始了电影版的剧本创作。
他们没有想到,从1950年到1956年,剧本经过长达6年的改编才得以完成,再加上拍摄,一共花费了7年时间,期间经历了诸多波折。
03、因为爱情戏差点被毙
就像前面所说,影片从剧本阶段就面临着许多危机,甚至差点就无缘大银幕。
在剧本改编一开始,反对的声音就持续不断: 有人提出小说展现军人和平民百姓谈恋爱,这绝对是违背军队纪律,根本不应该进行宣扬。
一时间黄宗江和胡石言的创作陷入窘境,眼看着改编计划就要胎死腹中。
危急时刻,时任文艺主管的周扬找到他们,他表示对这次改编非常支持,但也提出小说中对于爱情的表现太单纯,应该把爱情的纯洁与战争的大环境进行结合,这才能凸显出对 历史 的尊重。
恍然大悟的黄宗江他们终于找到突破口, 把爱情与革命胜利、人民解放的大主题紧密结合 ,主人公不再是为了爱情的一己之私,而是注入了集体精神,有了真实合理的环境依托。
影片中没有直接展现两人的谈情说爱,而是通过对二妹子和副班长各自的表情和台词,含蓄地表达出“淡而浓烈”的爱情故事。
影片上映后,片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也迅速在 社会 上广为传唱,与此同时很多人针对这首歌提出了一些质疑。
诸如 “迎合青年的不 健康 情绪”、“靡靡之音” 等各种批评的言论不断流出,《柳堡的故事》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好在不少专业的音乐家都纷纷站出来,认为这首歌既歌颂爱情又歌颂革命事业,其中结合了民歌的特色,曲调委婉动听,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歌曲。
包括周总理等人都表达了对这首歌的认可,反对的意见才渐渐平息。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
时至今日,每当《九九艳阳天》的旋律再次响起,都会让人想起二妹子和副班长委婉动人的爱情,让人感受着经典电影的魅力所在。
令人感慨的是,60多年过去,影片的主创大多已经不在人世。
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女导演”的王苹,在拍完本片后又导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电影,1990年因病去世。
饰演副班长的廖有梁,在后来的《霓虹灯下的哨兵》里再次和陶玉玲合作,其饰演的小战士童阿男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但廖有梁的晚景十分凄凉,妻子离婚后带着儿子出国,孤身一人的他在 情感 上受到很大打击,最终在1999年因癌症去世。
而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凭借本片在电影界打响名声后,又出演过《霓虹灯下的哨兵》《三个失踪的人》《任长霞》等影片,还在今年春晚的开场秀里亮相。
如今已经88岁的陶玉玲身体依然硬朗,2015年还得到了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的殊荣,表彰她在表演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和大家风范。
向所有老艺术家致敬,感谢他们曾经缔造的那些经典作品!(撰文:皮皮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