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电影只有 24 格/秒
这个问题要把拍摄和放映区分开。
人眼及其数据接收与传输系统每秒能够输送10-12格画面,然后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会将每格画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画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内大脑又收到一幅新的画面,那么这就产生了连续运动的感觉。
另外,实验室研究证明,人的感光系统能够区分多达每秒48次闪光,如果继续提高频率,那么亮和暗之间的转换就无法被人察觉了。所以50Hz交流电下运作的台灯闪烁,人基本上是无法察觉的。
请注意,作为电影、电视、游戏存在基础的「似动现象」最低帧率,和闪烁与否并不是一回事。电影在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经构成了运动画面的幻觉,亮度的变化仍会被人眼察觉到闪烁,亮度越高闪烁越明显。
所以电影放映采用了一些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先介绍传统的电影放映机原理:
一般的电影放映机采用马耳他十字车机构,有个凸轮连续地转动,每当它和十字车开槽啮合一次,十字车旋转1/4周,传动轴每旋转一整圈,间歇输片齿轮转动1/4圈即90度,对应于胶片上四个齿孔,等于拉动一格胶片(对于普通35mm胶片而言)。在这个拉动过程中,叶子板会遮住放映灯。只有当一格胶片稳定地停留在片窗前时,灯光才从中通过。这个过程保证了让静止画面运动起来。
早在卢米埃尔时代,人们已经发现,单片式的叶子板即每格画面遮挡一次,如果按每秒16格计算,画面在明暗之间转换16次,得到的运动画面闪烁不定,让人不堪忍受。所以有人发明了双片式的叶子板,让每格画面在银幕上重复出现两次。后来,电影院装备了更广阔的银幕,更高功率的弧光灯,闪烁更明显,双片式叶子板也显得不够用了,波兰发明家Kazimierz Prószyński又发明了三片式叶子板,每格画面在银幕上重复出现三次,彻底解决了频闪问题。当然叶子板的每一片并非等大,最大的一片呈90度,用来在完成抓片的1/4个周期内遮挡光线。
所以在采用三片式叶子板的情况下,16格每秒的放映速度实际上等于每秒刷新48次(达到消除闪烁的底线),所以16格是最低的容忍帧率。三片式叶子板在20年代已经普及。
1930年后有声电影确立了每秒24格的规范,电影院的放映机一般都采用双片式或三片式叶子板,所以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它的刷新频率其实是每秒48次或72次,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只有24次那么低,只不过,单格画面是在重复出现两次或三次而已。
以上说的都是放映速度,拍摄速度实际上是非常自由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快镜、慢镜,或谓降格、升格之由来。
如果大幅提升拍摄和放映速度,或许的确会改善电影观看质量,但在胶片时代这也是一种浪费。为什么是24格,一是因为在无声电影末期,电影拍摄、放映速度从16格、18格一路飙升,实际上已经达到了24格左右,沿用24格这是自然的决定;其次24格普通35mm胶片等于每秒456毫米,对于当时片上发声的技术来说,这是记录最高5000Hz声音的光学声迹的最短必要长度,再短的话声音容易失真,所以每秒不能低于24格的长度。
24格是有声电影的基本规范,不过也有很多电影格式非按照每秒24格运行。比如8毫米是16格,超8毫米是18格,50年代的宽银幕制式,Cinerama是26格,Todd-AO是30格,80年代的高帧率先驱Showscan一直鼓吹60格。不过并非主流,不提。
而今的数字放映,沿用了类似「三片式叶子板」的思路,让一幅画面重复刷新三次,所谓的「三闪技术」(triple-flashing)是也。如果以3D电影为例,实际上每秒钟观众双眼总计看到的画面总数是24×3×2=144幅。
从去年开始,北美的一些设备提供商,如Christie Digital,伙同几个大导演如James Cameron、Peter Jackson,正在鼓吹更高帧率的电影拍摄及放映,《霍比特人》《阿凡达2、3》将会以48格、60格速度拍摄,他们也希望电影院升级设备,以48格、60格进行放映。至于这种升级是否会实现,还是未知之数。
拍摄帧率提高之后,的确会降低乃至消除闪烁、抖动和运动模糊等传统胶片电影的特征,这在美学和观众接受习惯上该怎么来认识,也是另一个问题。
附带一说,按照Peter Jackson他们目前的技术方案,如果电影拍摄帧率提高到48格/秒,那么放映时将会采用「双闪」(double-flashing)来代替「三闪」(triple-flashing),因为实际帧率提高了,不需要单幅画面再重复出现三次那么多,两次足矣。但是,更激进的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特效大师、
Showscan的发明人Douglas Trumbull(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Trumbull)认为,应该彻底取消同一幅画面反复播放两次或三次的做法,电影放映质量才会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摄、放映速度。
总而言之,24格每秒已经是80余年来的世界规范,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有变化,需要观察。
望采纳。
㈡ 为什么现在一般电影的帧数都是24帧
“24帧”完整的说应该是24帧/秒,也就是影片每秒闪过24帧图片,人眼对于图片的识别情况是:低于24帧/秒时人眼会感到卡顿的情况,高于24帧时人眼就会认为这是一串连贯的动作,所以电影的最低帧速率要求一般是23.998或者24帧,动漫的要求可以稍低,比如16帧
㈢ 为什么电影是24帧而电视是25帧
24fps以上的电影都可流畅的观看,电视不一定就是25fps,30或更高的都有。电影是为了节省胶片,24fps是最低限度,在低就不流畅了。电视没有胶片问题,可以25,30fps。
㈣ 电影为什么播放的时候每秒才24幅画面不是25帧呢
电影为什么播放的时候每秒才24幅画面?
高一些不是效果更好吗?
每秒播放的画面就叫做帧率,现在电影采用的就是24帧率
比如说一个守门员做一个精彩扑救,整个过程有10秒钟,那么一共就有240幅画面。
如果我们用2400幅画面来记录,那么细节就会丰富得多。
可是为什么我们都一直没能看上更高帧频的电影?
因为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规格,从播放设备到想法都非常难做出改变。
最早的电影放映机如果去查的话,几乎所有的结果都说是爱迪生发明的。
以爱迪生公司的规模跟研发实力来说,确实在放映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但是在爱迪生之前还有更早的人
他就是法国人 路易斯·勒普利斯。
因为它的影响力小。
又在发明公布前夜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结果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
就在勒普利斯失踪之后两个月,爱迪生在美国公布了发明。所以现在电影放映机众所周知的发明人就是爱迪生。
也就是从 勒普利斯 开始。
电影胶片改用了一种叫做赛璐珞的材料。
赛璐珞其实就是塑料所用的旧有商标名称,是商业上最早生产的合成塑料。
在这之前用的材料是玻璃片,放映或者剪辑都非常不方便。
赛璐璐虽然方便,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非常容易着火。
播放的时候热量一高就容易烧起来,燃烧还极为迅速。
你像原来有一部电影叫天堂电影院。
那里面有一个老的放映员就是在一次胶片的燃烧事故中失明的。
那会儿的胶片不但非常危险,还非常贵。
当时的电影制作人自己也在寻找性价比最高的使用方式。
后来找到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就是每秒钟至少要播放16张图片,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畅。
所以16帧就是最初电影的帧频。
我们现在看到一九三几年卓别林的电影,好像是在看快镜头一样。
为什么?
是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每秒24帧的播放速度,播放了当初是每秒16帧的录制画面。
所以就相当于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播放了太多的画面,所以看起来才像快镜头一样。
那个时候的电影胶片实在太贵了,所以能少用是尽量少用,没人愿意用超过16帧的速度播放。
最早的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后来希望加入声音同步录制
结果就发现想把声音也能连贯的印在胶片上,还得继续往上提高帧频, 达到最低24帧才可以。
所以电影行业又不得不把16帧提升到24帧。
而这个标准一用就是100多年。
时间到了2001年,任凭哪个剧组拍摄也都不用胶片了。
所以一些大片就开始尝试用48帧来拍摄。
比如说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但是非常可惜,全球当时只有1150家影院的屏幕支持这个帧频。
这48帧的版本在中国就始终没能播放出来。
而那些看了48帧版本的人反应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静,好像他们根本没体会出有什么不同。
最近一次以提升帧频为宣传热点的电影
是2016年年底 李安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他用到了120帧。
中国当时只有几块屏幕支持播放,不过到现在已经几年过去了也是没什么反应。
所以想见到更高的帧频的电影的普及,我估计至少再等5年。
现在提升帧频的阻碍只剩下影院的积极性。
影院不愿意投入更多改造的成本。
所以想要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能等待真正电影行业的危机来临,或者出现一种必要的强大的需求才可能产生变化。
那个时候观看高帧率的电影的普及速度会加快。
㈤ 为什么电影的帧频为24啊与人的视神经反应速度有关么
当然是每秒钟播放越多的帧数,用户看来视频播放就越顺畅。而电影用24帧每秒的帧频就能使观众感到播放顺畅。在24帧的基础上每增加1帧就会增加百分之五的成本,所以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学会(SMPTE)制定标准24、25和30帧每秒的SMPTE时间代码帧频是通用的,每种用于行业中不同部分。电影的专业帧频是24帧每秒,电视的专业帧频在美国是30帧每秒。在中国电视的专业帧频是25帧。
为什么电影的帧频为24,而电视是25,并且就因为差这么一帧,使得每次要在电视上放电影时,都得要进行格式转换(多插一帧,即对某帧进行重播),而不把它们统一为25或24呢?电影不愿换成25帧的理由是,人们对每秒24帧已很满意,换成25帧会增加成本;电视不愿换成24的原因是电网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如果换成其它场频,当受到如荧光灯之类的灯光调制的时候会出现差拍。由于大家都不愿意妥协,所以无法达成协议,只能和平共处到现在。因此我们在看电视电影的时候,总能看到多插的那一帧在闪烁。
㈥ 24帧是什么意思
在最早的电影里面,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一"帧(Frame)",影片里的画面是每一秒钟有24帧,为什么是24帧,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因为人类眼睛的视觉暂留现象正好符合每秒24帧的标准,所以用多也没有意义还会浪费电影胶片,增加成本,所以就是24帧。
这个24帧/秒就是电影胶片常用的格式,也就是说,拍一秒钟的电影那个胶片走24格,说白了想照相机拍24张底片少了,人的视觉暂留是0.01秒,人感觉不道移动。
帧——就是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 一帧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连续的帧就形成动画,如电视图象等。 我们通常说帧数,简单地说,就是在1秒钟时间里传输的图片的帧数,也可以理解为图形处理器每秒钟能够刷新几次,通常用fps(Frames Per Second)表示。每一帧都是静止的图象,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高的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动画。每秒钟帧数 (fps) 愈多,所显示的动作就会愈流畅。
1.量词,一幅字画叫一帧。
2.网络上的帧数据在网络上是以很小的称为帧(Frame)的单位传输的,帧由几部分组成,不同的部分执行不同的功能。帧通过特定的称为网络驱动程序的软件进行成型,然后通过网卡发送到网线上,通过网线到达它们的目的机器,在目的机器的一端执行相反的过程。接收端机器的以太网卡捕获到这些帧,并告诉操作系统帧已到达,然后对其进行存储。就是在这个传输和接收的过程中,嗅探器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问题 。
数据帧Frame,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protocol data unit)单元。数据链路层的主要职责是控制相邻系统之间的物理链路,它在传送“比特”信息的基础上,在相邻节点间保证可靠的数据通信。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把用户数据封装成帧。
3.FLASH帧——就是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相当于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镜头。
关键帧——任何动画要表现运动或变化,至少前后要给出两个不同的关键状态,而中间状态的变化和衔接电脑可以自动完成,FLASH中,表示关键状态的帧叫做关键帧。
过渡帧——在两个关键帧之间,电脑自动完成过渡画面的帧叫做过渡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