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和声》观后感
《和声》,讲述了女子监狱里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有欢声,有笑语,有辛酸,有泪水。不是以多么有名的大牌,以华丽的特技效果,只是用最平凡但却最伟大的感情打动了所有观众。
那是一群可爱但却可怜的人。她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有爱,有恨,有着和我们常人无异的感觉。只是,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她们做了一些触犯了法律的事情,从此,她们就开始活在了和我们不同的世界之中。每个人都背负着那些不为人知而又悲伤的.过去。就好像教授文玉一般,自己的丈夫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闹出了出轨。愤怒让她丧失了理智,开车碾压了他们,从此只能活在那些铁栅栏之后。没有那样的经历,她们又怎会陷入深渊之中。
其实,她们也渴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回到大家的队伍中去,可是带上了这样的背景,又有多少人去愿意重新接纳她们?无论是一开始方科长,还是丢了宝石之后的对她们的所作所为,多少次寒了她们的心,一次一次地让她们丧失信念,离最初的想法越走越远。看到这里,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也许是愤怒和疑问吧。为什么就可以这样对待她们,为什么带着偏见去看她们,为什么一次次随意的践踏她们的尊严。为什么,这些女囚只能这样?
所有的疑问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她们是女囚,因为她们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去宣泄她们的愤怒与不满,因为她们做了触犯了所谓法律的事情。当她们被贴上了女囚的标志,我们自然而然会带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她们。这是一件多么可悲而又可笑的事情啊。因为一件事,就完全否决掉一个人,看起来是那么的离谱,可却又是那么普遍。
电影名为和声,我却整部电影中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和声的迹象。我一直无法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直到我一次次地去问自己。和声,确确实实的存在,却又毫不起眼。正如敏宇一般,他在监狱长大的这段日子,在监狱内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少了他似乎也不会有些什么影响。但是有了他,就有了为了儿子努力的妈妈,有了在女子监狱成立的音乐团,就有了让女囚再一次在世人表现她们的机会。
和声,象征着敏宇,为妈妈带来希望;和声,象征着音乐团,为监狱带来希望;和声,象征着监狱,为这个世界带来希望。
虽然,结尾并不是中国式的皆大欢喜,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和声,也一直要奏下去。希望,会一直流传在这女子监狱。希望,有一天,当她们走出监狱的时候,收到的不 他人的鄙夷,而是,获得想正常人一般的尊重。
② 谁有韩国电影《和声》的观后感,急需!请朋友们帮忙!谢啦!
《和声》观后感
监狱是一个封闭而敏感的地方,关押着各种类型的特殊群体——罪犯,社会各界对其的了解程度甚是局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和声》电影的推出,给社会公众展现了监狱的真实一面,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接触和理解“罪犯”这一个原始的印象,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改变了原所赋予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罪恶的定义。《和声》电影,通过一个新生儿诞生后的18个月的时光,充分挖掘出各个服刑人员对“新生物”的喜爱和关心的柔和一面;通过音乐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老少服刑人员投入到合唱团的集体学习中,从中找到人性的正确归途,觉悟了过去的种种错误的做法,并树立了新的人生动向,为今后的改造和重出社会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通过《和声》电影的观看,让我感触的比较深的观点——“社会应该对“服刑人员”给予一个客观而正确的定义,不能用罪恶丑陋词性来以偏概全地覆盖所有群体,而是正视了其中具有真善美群体的存在,以一个地位平等、值得尊重的形象来引导他们改造,并为重出社会的发展空间留有一席之地”。不能否认的是,在目前的社会中,社会公众对于监狱还是所谓的罪犯的涉及,都有点谈虎色变的夸张效应,特别是对于有脱逃事件的发生,社会更是引起一片哗然的躁动。他们是危险的,他们是罪恶的,他们是可恨的,各种各种的评价,在社会空间中流传。但是,当我们站在服刑人员的角度来看待时,默默听闻着这些是非评价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纵然心中有多少个悔恨的纠结,多少个新生道路的想法,可是在这样的一种外界压力下,又能叫他们怎样以一种积极奋进的心态来接受改造,走好新生的道路?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走错了一步,选择了错误的人生坐标,以致走进了监狱的改造封闭圈,这并不是说他们都是丧失了人性的一面,这并不是说他们都是罪恶魔鬼的化身,这并不是说他们从此以后都只能沿着错误的道路永远走下去,而是说他们可以让我们原谅的,可以在新生的道路上开始新的生活,可以在犯错之后更有意识地避免了更大的错误。
通过《和声》电影,让我感触较深的另外一点是,站在监狱人民警察的角度,应该如何管教和开化服刑人员。居处于监狱这样一个封闭的围墙内,监狱人民警察是管制和教育服刑人员的主体,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工作方法是否科学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和声》的电影中,借助音乐艺术的魅力,采取合唱团的集体合作组织方式,用艺术来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和谐的旋律来唤起他们心中的真善美一面,达到了积极而完美的效应。这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新创举,监狱人民警察可以借鉴其中,对于服刑人员的开化方式,不拘泥于传统,而结合工作实际,开创新思路,开展新的活动方式,丰富和完善监狱工作体系。
监狱,是集中多样化服刑人员的封闭区域,对于这样的一个特殊空间,我们不应该只是把它当做火山口一样来强制守护,而是在充分保障其安全的基础上,把它变成一个犯过错后的新生起点,从这里走出来的是一个充满积极向上的新生命,投入到社会也是大家庭中正常的一员,平等的地位,公平的待遇。误入歧途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绕个弯,依旧回到人生正常的轨道!
③ 千与千寻影片从音乐方面赏析
《幽灵公主》制作公映后,宫崎骏原本以此部作品完成后即宣告封笔。但1999年底,宫崎骏却意外复出,主导制作了动漫巨作《千与千寻》。音乐仍旧由久石让创作。在《千与千寻》里,自然的矛盾与人类的迷失,成为被反复诉诸的议题。主人公千寻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辗转里,见证着身边的一幕幕失落的影像。他与他们,都在不断攀爬的人生旅途中被世界所遗忘,丢掉了记忆,丢掉了名字,忘记了回家的道路。
以单纯的眼光看,影片是关于千寻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神奇经验。但事实上,它却是一则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寓言。人类在苦苦追寻生存出路的时候,却都无不意外地迷失在歧途,开始在精神流失的过程里丧失希望。要寻找回真正的自我,做最后的救赎,只能寄希望于千寻那样纯洁而无邪的童心。纷争,欺骗,贪婪,懒惰,利用,自私,虚伪……成人世界里的一切丑陋的侧面,都在孩子那洁净的心灵面前黯然失色。
久石让在《千与千寻》的音乐创作中,淡却了早前的轻佻,反而是渐渐压缓了节奏,以最简单的音符、最繁复多变的弦乐篇章去诠释小女孩千寻的情感世界。钢琴,往往是以独白的形式独立于交响空间里,给人以一种取自于复杂世界里最孤独的心灵感(听歌)受。虽是细腻的抒情,但琴键之音却已没有了宫氏动画中的童趣色彩,反而是哀气十足。如其中的一章one summer day,曲调上原本是追随着《天空之城》做点题式的独白,但却在一派古典气息里被编配得老气横秋,让人在冥想中逐渐催生了年华老去的失落意境。
影片中的音乐与《幽灵公主》相仿,越发具有成人味道,想来久石让的音乐创作似乎也象千寻一样,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成长,逐渐开始变得老气横秋。很多人对此不太习惯,都在怀念那个纯真而跳跃的《龙猫》时代,都在怀念那个时候的久石让。但是,我们没有发觉,我们自己的心灵也已经不再单纯,也不再信奉梦想,也随着那淡淡的少年回忆的影像在短短的瞬间变得衰老。《千与千寻》的音乐与画面,其实就象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一样,辗转来去,一点一点地寻回我们曾经失落的东西。久石让的音乐仍旧是充满关怀的,永远都是,就象是你心脏被刺痛的那一刹那,突然抚慰过来的一只手掌。很温暖,很人性。
相比于《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的音乐元素更为丰富,表现手法也更为老练,显示了久石让扎实精致的一贯风格,再次展现了久石让以简单琴音捕捉复杂情感的独到功力,优雅而美丽的琴音里不时随着剧情坠入调皮、可爱、奇趣、踌躇、犹疑、不安、感伤的思路,并随时与掌握惊险奇异冒险历程的管弦乐交互融合。与前作更为不同的是,《千与千寻》对古典音乐的追随显得特别鲜明了一些,很多章节已经成为音乐舞台上被反复改编演绎的新宠。而本片最为流行的,则是传统日本民谣风格的主题歌《与你同在》,这是木村弓所创作并自己亲自演唱的,而不是久石让的手笔,难怪其曲风与影片的大多配乐风格有着那么明显的出入。
木村弓早年一直在美国留学,学习的专业可不是演唱,而是钢琴课程。回国后,由于脊椎意外受伤,使她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击。可是她却没有放弃自己,也没有对人生失望,而是依靠歌声重新站了起来。现在总在各个公益演出与伤残理事会的活动中出现的她,有着与千寻一样美好而单纯的品质。难怪她的声音会被宫崎骏所青睐,《千与千寻》的命题不就是人生跌倒之后重新找回自我的艰辛历程吗?
不过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应该不会对《与你同在》的曲调陌生。歌曲的和声部分,明显是取自于帕赫贝尔的《卡农》,除了拍子上有点变化之外,基本属同宗。在《千与千寻》所出品的电影原声中,特别收录了这个主题歌,而且后来还特别制作了交响音乐版。人们都说,这个曲子虽然与久石让无关,却有着与久石让一样的情怀,当然,也有着帕赫贝尔那不可磨灭的古典身影。
④ 2010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和声》为什么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这是一个关于原谅与救赎的故事,一位过失杀了自己家暴丈夫的女主人公贞慧在狱中生下来儿子敏宇,他的到来给狱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快乐,但在满十八个月后要送给他人扶养。贞慧在狱中创建了一支合唱团也多次登台演出,最后演出也再次见到自己的儿子但以阿姨称谓拥抱挥手道别。整个影片充斥着服刑的女子们用歌声穿达的忏悔,希望积极。影片最后以一个即将进入刑场的服刑音乐老师背影作结“又不是含羞而死,不要怕”。女子管教所里的他们都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因此也快乐幸福过。
1)首尔音乐厅中,由于偏见合唱团都到了不公的待遇。但最终她们还是穿.上纯白的礼服,在明亮的灯光中高声歌唱,在茫茫的观众席中寻找亲人的身影,泪眼早已模糊。正如文玉安慰贞慧的话,该相见的人总会在某一时刻再相见。而相见的这一刻,久违的拥抱代替了所有的语言,诉说着亲人的思念与谅解。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在那些被无力感包围的时刻,好在还有寄托,也许是音乐,也许是绘画,也许是阅读,也许是运动,当然还有亲人和朋友默默的支持与理解。
⑤ 韩国电影 《和声》中 情感是 怎么表现出来啊
平凡女子的犯罪大多是被逼入绝境里的最后反击。这样的自卫往往是被动的并且结果不可挽救。对象通常是男人和男人外遇的女人。她们的初衷无非是守护自己捍卫家庭。电影《和声》里的女犯也大多如此。
孤女贞慧在监狱里生下自己的孩子。收留她的男人在一日习惯性的家暴里,惊乱中被推向茶几。压碎的玻璃插入男人的后脑。那时,孩子正在她体内安静的成长。他带给她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潜意识的释放,具备毁灭性。但是孩子带来的只能是光明的天地。
贞慧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光短暂,但十分美好。她和同房的狱友以及年轻的警官为孩子过周岁,并且拍照。合影在六个月以后,随同孩子被交给一对教师夫妇。是他的养父母。
回到六个月以前。贞慧在看完一场合唱团的演出之后,决定成立清州女子监狱合唱团。她说消极的改造对我们并不公平。最终建议得到典狱长的同意,六个月以后检验结果。好的结果不仅是合唱团未来一直存活的根基,也是贞慧特赦外出的奖励基础。
六个月里。贞慧说服同房最年长的文玉,作为合唱团指挥。大学音乐教授文玉在亲历闺蜜丈夫的双重背叛后,驾车碾过他们的婚姻。结束丈夫和小三的生命,与此同时,她生命里的某些关键部分也在不动声色的死去。儿女的谅解是她生命存活的时光里仅存的念想。
合唱团成立之初,团员岁数不一,资质有异,良莠不齐。音质清远的由美作为高音演唱者,最后加入。学音乐的由美在遭遇继父性侵时,用手边的铁质饰品砸向他的头。闻声进来的母亲看见血泊里的男人,扑向她。出口的不是担忧,而是怨。由美入狱以后,一直拒绝她的探视。觉得被遗弃。因此经常试图自杀。以此解脱。但和文玉在一起,她觉得温暖。而且这种温暖是彼此的,她们相互填补了各自的内心空洞。
六个月后的首次演出里,她们的活力演唱证明积极的思维行动能让人看见希望所在。消极的改造只会点滴的蚕食罪犯仅剩的正能量。她们用六个月探索出了满足规定标准又符合内心特质的路。在演出后的时间里,她们所有的感官神经还醉倒在初次成功的自豪与宽慰里。此刻,贞慧却被告知特赦,以孩子外出的方式。这是规定。翌日,她走出狱房的铁门,提着孩子的物什。受疼爱的孩子一出门就追着玩具跑远,她们来不及告别。婴儿鞋跑动起来的声响和闪烁的彩灯,留在她们的视线里,逡巡。
再见,是四年后的平安夜。
合唱团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演出,被准许可以邀请亲人前往。在演出前,她们被作为嫌犯搜查。人权与尊严被罪犯的面具赤裸裸的覆盖。被踩在最底层。最优秀的模范犯人标签也不能使世人重新接纳她们,给予平等的看法。曾经的错误在有偏见的人看来不能被救赎。毕竟,犯罪具有摧毁一切平凡美好事物的邪恶力度。她们深谙世人的被损害心理,在走道里相遇,会转过头面对着墙。这完全是一种自主的自我行为。改造留下的烙印和自我的内心责亏在付出长时间的服刑之后,依旧不是音乐能够洗干净的。因此她们的愤怒在表演的面前又是如此的渺小。因为她们太珍惜这样的机会。为这样的表演走了太长太长的路。包含曾经走过的弯路。所以,舞台上,闪着泪光演唱。
表演结束,台上的人接受台下的人的掌声。灯光一暗,黄丝带合唱团的孩子,秉烛拾阶而来,烛火在清亮的圣诞愿歌里,随着童音摇曳。而贞慧的内心随着领队的孩子的走近,波涛暗涌。这是她的孩子,她可以感应得到。尽管他们之间脱节四年光阴,这种感觉是超出语言行动之外的笃定。尽管在孩子的眼里,她也只是陌生的漂亮阿姨。她依然没有后悔来时的路。他对待生母的态度大方有礼,养父母给他的教养很好。这与贞慧想要给他的生活不谋而合。
离别之前。贞慧与孩子拥抱。由美与母亲拥抱。文玉与儿子拥抱。歌手与双胞胎女儿拥抱。摔跤运动员与男笔友拥抱。然后,再见。
没有人知道下一次见面是在何时。或许明天或许永不再见。或许在她们的心里,出狱和死刑已经不是身在囹圄的她们最关切的焦点。重要的是经历过合唱团,打开心结后存下的情谊,无论生死,都是一笔贵重的财富。这种真实丰厚的情感是她们与过往未来和解的最好方式。它带来一种非常正面的力量。以至于死亡也可以安之若素。
“白色的野玫瑰绽放在妈妈上班途中。它们洁白的花瓣是如此芬芳。当我感到饥饿,就摘几片品尝。我边吃边喊“妈妈,妈妈。”夜色茫茫,妈妈赶路回家。她独自行走,裸露着苍白的脚踝。每个夜晚我都在白色的梦里见到她。见到她为了我再次回家。”《和声之尾》
这是和声合唱团的最后一首歌。合唱团指挥文玉被执行死刑。她们唱这首歌送别。这首歌曾经在贞慧的孩子哭闹无法入睡时,被文玉唱过。歌声深美,孩子在她的肩头安然入梦。文玉在离开5号狱房前,整理好乐谱铅笔和土黄色的狱衣。安慰哭着喊妈妈的贞慧与由美。她说我走得并不耻辱。只是不能陪伴走到最后。而儿女的原谅和狱友的深情,是她会永远保留在心底的记忆。即便独自行走在茫茫夜色里也不害怕。她深信她会出现在和声人的梦里,纯洁美好的白色梦里。
所以,走廊的尽头,她,微笑向暖。
⑥ 电影《天使爱美丽》音乐艺术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电影《天使爱美丽》音乐艺术赏析,快来看看吧。
电影《天使爱美丽》是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获得了很好的票房,并获得了许多优秀的大奖。电影成功塑造了如天使一般的小女孩艾美丽的成长经历。其中,作曲家在赋予电影背景音乐方面上有着极大的创意,为更好凸显电影的主题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这部电影音乐在观众的观影效果上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性的作用,可谓是一个成功的情节叙事与背景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一、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介绍
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于2001年执导了电影《天使爱美丽》,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票房,并获得了许多优秀的大奖,比如说像欧洲电影大奖颁发的“最佳电影奖”、法国电影凯撒奖颁发的“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英国金像奖颁发的“最佳原创剧本奖”等奖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还荣获了五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天使爱美丽》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法国小姑娘艾美丽的成长历程。主人公艾美丽的童年十分凄苦,童年的生活充满了孤单与寂寞。她的母亲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父亲由于伤心显得非常沉默寡言,进而对于小主人公艾美丽也是疏于照顾。这样的身世使得艾美丽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恐惧的心理。
艾美丽渐渐长大了,然后开始了工作,努力赚钱生活。当她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做女服务生的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小艾美丽的一生。那是1997年夏天,当时艾美丽正在租住的家中,她收听了新闻报道的关于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身亡的消息。艾美丽听到这个事件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慌乱之中她不小心将手中没有拿稳的瓶盖掉到了地上,瓶盖刚巧撞上浴室里的一块墙砖,就这样艾美丽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秘密。她找到了一个很多年前曾经住在她现在所租住房子里的房客所留下的小盒子,艾美丽小心翼翼打开了盒子,看到盒子里装满了房客童年时期的很多照片。艾美丽决定寻找到盒子的主人,把这些曾经是小朋友所珍惜的宝贵东西返还到主人的手中。可是,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是非常艰难的,这些东西的主人毕竟是一个几十年前在这个公寓的租客。为了寻找到这个盒子的主人,艾美丽拜访了周围的邻居,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找到了盒子的主人。在返还盒子的过程中,艾美丽在与盒子主人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了主人态度的影响,艾美丽由此受到了启发,进而改变了自身对于世界的看法。从此以后,她开始了帮助有困难的人的行动。艾美丽的助人为乐的善举并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长久坚持着这种宝贵的品格。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艾美丽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自身方面也得到了快乐的感觉。艾美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心仪的人,让她收获了爱情。艾美丽在一次偶然中,遇到了一位丢失收集快照相簿集的青年人尼诺,艾美丽当时就怦然心动,她鼓起了勇气,最终两人收获了爱情。整个电影的故事在叙述上非常的直白而且简单易懂,具有生活的普遍性,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并且通过电影音乐对影片的烘托也造就独特的法国电影的魅力。
二、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音乐魅力
《天使爱美丽》这部影片时长一共是1小时57分钟,艾美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天真、幽默、率真。明丽的电影画面、自由欢快的节奏使人们能够很容易融入电影的场景中来。这些声音的辅助作用,为电影的表述起到了最佳的效果。
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音乐是由法国作曲家杨提尔森所做的。这位作曲家喜欢用一些简朴的配器,这些都是具有欧陆风情的。例如说作曲家善于利用手风琴、吉他、口琴,等等。通过欣赏电影可以看出来,在《天使爱美丽》这部电影中,钢琴、手风琴是音乐的主要支撑,辅助的还有吉他、钟琴、提琴以及口琴之类的乐器。音乐的节奏多采用小调式,其中许多是华尔兹舞曲风格。杨提尔森为艾美丽专门打造了一首“爱美丽的华尔兹”,其中通过配器的变换组合,以及在节奏调式上的调整构成了能够表现出影片中主人公艾美丽不同情感的乐曲。这些乐曲具有不同的功能,表达主人公不同的情绪状态。电影音乐在电影塑造主人公艾美丽的内心世界方面以及渲染影片情绪的烘托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电影在一格一格上演着,故事和叙说和音乐的表达看似各行其是,事实上,两者互相作用、为了共同表达电影主题同一个目标而协作式发展。当影片中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时,这些音乐的演奏也像技艺高超的演奏家一样,很顺畅如行云流水般演奏着;当影片的剪辑节奏变快时,或者故事情节离奇高潮式发展时,相应的就是富有层次感的各种配器组合式的演奏。作曲家赋予音符灵活多变,并且富有一定的创意。
《天使爱美丽》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女性生活经历的电影。通过观影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配乐师技艺的高超,能够游刃有余把握音乐的作品,更好为电影表达深刻的主题而服务。法国作曲家杨提尔森对音乐主题的创作设计多以回旋曲式、变奏曲式为主,给人以欢快的感觉。这样,也就配合上了主人公艾美丽的性格特点,她活泼、善良、富有阳光的性格。
可以说,电影《天使爱美丽》中每一段音乐的配置都是富含特定的意义的,都是为了表达一定阶段主人公心理以及感情变化的需要而创作的。说到底,电影音乐是为了电影所服务的。该电影的配乐师把音乐的元素和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了很好融合,一点也没显得突兀。两者有效结合,比单纯的画面或者是单纯的背景音乐所产生的效果要更加有力。就这样,电影《天使爱美丽》展现出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具有浪漫情节的巴黎。艾美丽在点滴的生活中帮助他人,并且同时也感染着他们。法国导演的特点通常是这样的,他们往往采用纪实的手法,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寓于电影之中,把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主题呈现给世界的观影朋友。值得骄傲的是,这种电影在内容上的选取与手法上的运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符合法国人的品位的。故事情节的流畅,再加上与音乐方面上的交融,一个美丽的女孩童话般的善良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对于人们心灵具有感召的力量。
电影《天使爱美丽》的配乐师表现出了对于主人公艾美丽这个人物在形象上的喜爱,他还为影片特别创作了一首专属于主人公的主题音乐,歌曲的.中文名字是这样译的,称作是《爱美丽的华尔兹》。对于这首乐曲的演奏,主要采用的是手风琴这种乐器。手风琴能够表现出多种情感,或是欢快的感觉,或是悲痛的情节都能由它单独来完成,尤其是它能演奏丰富的和声旋律,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情感变化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手风琴这种乐器有着多层次的表现力。从表达电影的故事情节上来说,这种乐器――手风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手风琴演奏的控制上,演奏者时而悠扬,时而急促,这些跳跃的音符能够烘托出女主人公艾美丽在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同时还可以完整展现整个电影故事情节的内容。另外,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观影者能够更加融入电影中所营造的气氛与环境中来,更好理解电影制作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能够深刻体会到电影中深刻的主题。通过观看电影《天使爱美丽》,我们可以清晰并且很容易发现,在这部影片中关于美丽的主题曲有多种版本的主题变奏。这种表现形式在不偏离主要旋律的前提下,对于电影音乐的演奏也有着灵活多变性。从这一点上来看,这充分体现欧洲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极具富于想象力的创造性。这部电影的音乐――华尔兹,凭借它独特的节拍节奏生动表现出了艾美丽在情绪以及思想上的变化与状态,同时给予观众以提示,感知艾美丽的变化情绪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华尔兹又被称作为圆舞曲,原来指的是一种两人相拥旋转的交际舞。配乐师之所以创作华尔兹,也是为了和艾美丽的性格相吻合。艾美丽的内心如此美丽,就像是天使一样,那么纯洁,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朋友,为其他人带来欢乐。华尔兹的欢快的节奏象征了艾美丽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以及带有美好的愿望与憧憬的情怀。可以说,这种音乐形式恰如其分凸显出了女主人公的品质。
《爱美丽圆舞曲》在这部电影中有多种乐器的演奏版本――手风琴版本、钢琴版本以及交响乐的版本。首先,手风琴版本所表现出的是充满希望的。在影片中,当《爱美丽圆舞曲》响起,一下子就能够使人把这种美好的理想的状态带入到现实的社会中来,给人以希望。事实上,电影传递了深刻的主题。当观众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其实社会是充满着希望的,社会上美好事物也是充斥着人们之间的,是给予大家美好愿望的。当艾美丽帮助他人的时候,都会演奏这首《爱美丽圆舞曲》。这个版本的主题曲展示了一个法国女孩的浪漫性格特征,其实也是表达出了法国这个国家是具有浪漫主义情结的。
第二个版本――钢琴版本在表达效果上来看是显得比较忧伤的。这个版本是以下行音型为主的音调,表现出的主题是略带忧伤的。通过观影体检,这种表现形式给予大家深刻的印象,使得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该版本展现了主人公艾美丽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感受,在电影中背景音乐和故事情节的融合,较好展现了艾美丽的人物形象。
第三个版本――交响乐的版本突出表现了故事情节的变化。在故事的开始阶段女主人公艾美丽发现小盒子,就使用的这个版本的演奏。艾美丽在得知到意外消息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铁盒。紧接着,华尔兹音乐响了起来。下一个镜头,艾美丽一个想法涌现在她的脑海中来,她决定要找到盒子的主人。在这个情节中,电影中弦乐器的加入,使得整首乐曲音乐显得尤为丰满,这就刻画出了主人公艾美丽复杂的内心感受。交响乐版本乐曲再次出现的时候,此时是女主人公艾美丽找到了自己的心爱的对象。此刻的背景音乐声音宏大,圆润饱满,气势上很雄伟,给人一种非常豁亮的感觉。这种的演奏是各种乐器交替出现的,这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女主人公艾美丽和尼诺之间的爱情以及这种爱情所体现的巨大力量,在观众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结语
可以说,任何一部影片都与电影中的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获得成功的电影更是如此。《天使爱美丽》这部电影中就融入了多种因素,其中电影的配乐与音响效果对于电影主题上的表达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见,音乐与电影主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此部影片两者能够完美有效地结合,才彰显了法国式题材电影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天使爱美丽》能够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让我们也加入到天使队伍的行列中去,重拾感恩的愿望。可以说电影《天使爱美丽》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此片形成了特殊的观影体验。
《天使爱美丽》的经典台词
1.Mais elle, et les cafouillages de la sienne, de vie, qui va sen occuper? 也许那个女孩做的一切,都是为别人的生活做安排, 玻璃老人问她, 那么她呢?她的生活谁来操心
2.Sans toi, mon c? T heure propice quels soutenant! 如果没有你,我的良辰美景将向何人诉说!
3.Jai soudain le sentiment trange dtre en harmonie avec moi-mme, tout est parfait en cet instant, la douceur de la lumire, ce petit parfum dans lair, la rumeur tranquille de la ville. Jinspire profondment car la vie me parait alors si simple, quun lan damour me donne tout coup envie daider lhumanit tout entire. 爱美丽突然感到莫名的祥和,无比的欣慰,光线变的柔美,空气透着芬芳,城市发出低吟,深吸一口气,人生本来就是简简单单.一股济世情怀,油然而生
4.Si Amlie prfre vivre dans le rve et rester une jeune fille introvertie, cest son droit. Car rater sa vie est un droit inalinable. 如果爱美丽坚持活在自己的世界,那么她绝对有权毁掉自己的幸福。
5.un mort qu peur de basculer dans loubli, 他怕被遗忘,因死亡而怕被遗忘
6.La chance cest comme le Tour de France : on lattend longtemps et a passe vite ! 像环法自行车赛,人们长久等待,缘分擦肩而过,当时机到了,就别犹豫
7.La vie nest que linterminable rptition ne reprsentation qui naura jamais lieu. 活就像一场在排练却永远不会上演的舞台剧
⑦ 求电影《骆驼祥子》音乐赏析和评论
这部电影以祥子为中心,音乐段落无例外地都是围绕着祥子的喜怒哀乐。我首先为祥子找音色,决定用北京曲艺中的伴奏乐器大三弦为主要音色;它那深沉浑厚的低音最适合于表现祥子憨厚的性格,而且三弦是最能令人联想到旧北京的一种乐器。祥子的主题就用单弦大过门: 这段音乐用三弦一弹,八角鼓一打,听上去节奏错落有致而且富于动力。这个主题如果配上不同乐器的对位旋律,在织体写法上加以变化,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表达不同情绪。总的说来,我认为它符合样子的性格,它的基本节奏能和祥子拉车的画面较好地配合。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外形的节奏上的描写,所以还要对它进行加工和发展,在织体上丰富它,使之每次出现都能按具体情况而达到不同的描写目的,但基本音形一直保留着它的统一性。比如在“牲口似地奔跑”一段,画面上是一辆牲口拉的大车和祥子并行,样子拉着车……车轮陷在泥泞里……他满身大汗地奔跑……。音乐要概括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沉重劳动,所以不能满足于仅仅用节奏来表现外形。现在这段音乐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中间是三弦(加八角鼓)弹主题,下面沉重的低音节奏有规律地反复,上面有两个圆号(平行四度或三度)吹奏一个带有感慨和同情意味的对位旋律。这三个不同因素先后依次进入,使主要乐思(祥子主题)能单独先呈示一遍。虽然这段音乐很短,大概只二十秒,不过含意是深长的,而且也是祥子的音乐主题第一次出现,所以于织体上给它这些配备是必要的。在“婚后拉车”中,三弦上面加上笙的旋律,显得色彩明朗些、情绪愉快些。而在“盼子的喜悦”中加上笛子、筝、琵琶使整个气氛更为活跃;当小提琴在高音区拉出欢快的对位旋律时,情绪就更热烈了。这是祥子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盼望能抱上大胖小子。但是热烈气氛之后紧接着的是回家得知虎妞难产。随后沉重的打击接踵而来。
第一主题主要用三弦描写祥子拉车的生活。第二主题则用弦乐描写他的感情生活。这个主题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格,主要用在他和小福子之间的爱情,可以称之为“抒情主题”。祥子和小福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深沉的,但是很内在,戏中从未有过表白爱情的场面,所以这个主题也应该是真挚、深沉而含蓄的。我把单弦曲牌《罗江怨》的首句加以改造扩展写成了这个抒情主题,用二胡或其它弦乐器演奏。它的旋律性很强,与前面三弦的节奏性主题成为鲜明的对比。在“雨中拉小福子”这场戏中,这个主题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小福子由于祥子的一再劝说坐在车中,不忍心地看着祥子,大雨劈头盖脑地打过来,但祥子心中却荡漾着一片美好的情意。我认为这是一种朦胧的、下意识的、处于萌芽状态的、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爱。这种微妙的感觉用音乐来表达是最合适的,因为它抽象,能留给人想象的余地。这段音乐的主要乐意是这样的: 这个抒情主题在与小福子有关的场合曾几次出现,但每次情绪都不同。最后一次用在白房子,老妓女告诉祥子:“她已经上吊死了H这个噩耗震动了祥子,他呆住了,……在几声短促而强烈的和弦敲击之后,低音弦乐上的颐音抖动如心悸,板胡在高音区悲痛欲绝地拉出这个主题: 琵琶上急促的滑音象要撕人心肺,旋律的第二句把调式色彩转到悲剧性浓厚的“4”上然后乐队向上冲击,几个和弦上下交错跌宕如相胸顿足呼天抢地,尾音停在一个强烈的不协和和弦的全奏上,最后,低音锣沉重地一击,祥子绝望了,一切都完了!这段音乐很短,前后不到二十秒,但是戏剧性很强,是个悲剧高潮。
这部电影的音乐段落不多,而且都很短,唯一较长的段落是“离别”。虎妞死后,小福子来看祥子,两人默默相对,心中有多少话却说不出来。这番心情也很适合用音乐来表现。我在这段音乐中采用了单弦牌子曲中一个完整的曲牌(“军乐歌”),用三弦弹奏两遍。这个曲牌曾由三弦专家肖剑声同志把谱子介绍过给我(他还借给我许多珍贵的曲艺资料),但我当时缺少“慧眼”没有采用,之后又由本片担任三弦独奏的周润明同志再度介绍给我。他在三弦上弹给我听,我被它那回肠裔气的韵味迷住了。为了充分保持原来的特色,我决心一字不改地移用在此处,第一段只用箫和低音拨弦来陪衬,演奏者吸取了古琴和琵琶的技法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三弦的音响断断续续而又余音袅袅,它富于内在的曲调性,但又暗哑地唱不出来,它郁闷而又在心头翻滚……我认为它能极好地描绘出二人满腔心事欲言又止的情景。当祥子从炕上站起来时,音乐进入第二段,情绪开始掀动起来,二胡进入,在高音区拉出抒情主题的如歌旋律;二胡与三弦的重奏一唱一和地互诉衷情……其实剧中人根本没有说一句情话,祥子只是简单地对小福子说:“你等着吧,等我棍好了会来找你的。”话虽平常却蕴藏着无限深情。我的任务就是要把样子那闷头不露的内心活动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为了概括全片内容,我为片头写了一首叙事体裁的序曲。祥子被大兵裹去后,丢了车,挨了揍,但总算捡到了三匹骆驼;他拉着骆驼朝北京城方向走去,此时有驼铃的音响(效果),稍后,音乐起,这个片头音乐的开始两小节可称之谓“驼铃主题”,由三弦在低音区弹出: 背景是暗淡的木管圆号低音区和声,书鼓及弦乐低音拨弦衬托出节奏的顿挫,钟管模仿驼铃在第四拍上轻击旦止遗二音,画面上是祥子牵着三匹骆驼在野地里跋涉。祥子的一生就象骆驼一样背负重压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他的性格又象骆驼似地善良憨厚。驼铃主题既可配合画面形象及人物性格,同时又在音乐结构上贯串使用;它是一段说唱音乐的前奏及过门,又是全曲的结束句。当片名《骆驼祥子》出现时(后面都是字幕,祥子继续拉着骆驼朝前走),小提琴在高音区及中音区奏出了京韵大鼓的旋律,仿佛是说唱艺人充满同情地叙述着祥子一生的遭遇: 中段转为激动,象是描绘祥子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的挫折,琵琶上的长滑音,象是啃然一声长叹,然后乐队全奏推进到悲剧性高潮。末段结束句用琶琵凄凉地弹奏出无限的感慨:这段音乐在全片结束前的尾声中再次出现,以配合祥子穷途潦倒的画面(前段有变化,用了一段地道的京韵大鼓过门,小提琴在高音区用原前段旋律作自由对位,在曲式结构上是不完全的再现)。琵琶的感慨音调象是为祥子的一生作了总结。全片以驼铃主题开始,又以驼铃主题结束。
我写这部电影音乐的指导思想是音乐服从全片的艺术构思,根据戏的需要来调动音乐各种因素。作为综合艺术(电影)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要发挥音乐本身的特长,又决不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喧宾夺主突出自己,以致造成破坏整体的恶果。在音乐本身的范围内当然要尽可能照顾到音乐艺术的美学要求,但作为电影音乐,我愿意把最大注意力集中于形象的准确性与鲜明性(更不用说全局性的风格上的一致)努力做到音乐和戏剧溶为一体共同形成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在声画关系上,既照顾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时一致,有时相反相成;同步或对位),也可能有时更需要努力去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在画面和语言达不到的地方,音乐正好能揭示精神世界中的奥秘。
由于强调北京的地方色彩,我选用了北京曲艺的素材和某些特定乐器。但是我必须把曲艺音乐转化为电影音乐。既要使观众从音乐风格感受到旧北京的生活气息,又不能让观众联想到刘宝全在唱《大西厢》(因为我写的是祥子)关键在于溶化这些素材重新加以创造,使之具有切合电影需要的描写能力。我使用的混合乐队有管弦乐队作为基础,又有几种独奏民族乐器来突出特定的音色。我认为对这部片子说来,这样的乐队编制比单纯用民族乐器更为有利,因为手头掌握了更宽的音域和更厚的幅度便于我自由地运用各种织体来塑造特定的艺术形象。实际上我用的是西洋作曲技巧,但是运用的语言是北京地区的音乐语言。这两者结合的奋斗目标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北京地方色彩。在音乐思维上,有时我也尝试一些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序曲中吸收了说唱音乐的曲式结构因素及旋律发展手法),但在和声、对位、织体的写法上,只要剧情需要我就不怕让音乐多层次和具有立体感。乐队的全奏用得极少,只在戏剧性强烈时偶尔用一下,因为我不喜欢太满的音响。为了使全片音乐疏密有致,有时故意只用单线条或一件乐器。在音色的分怖和调动音乐各不同因素的作用方面,有时用三弦、琵琶以突出弹拨乐的节奏性、动力性:有时用二胡、板胡、小提琴突出弦乐的抒情性、歌唱性;偶尔用一些笙、笛、筝较明亮的富有民族特点的色彩以点缀欢乐的、活跃的气氛;但是基调是三弦的浑厚深沉的音色。我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能按照原计划充分发挥八角鼓、书鼓等北京特有的节奏乐器的作用。
因为我从未写过混合乐队,不知在配器上有些什么新间题,曾就此请教一些在电影音乐写作上成就卓著的作曲家黎英海、施万春、王酩等同志。
⑧ 电影中音乐、音响的作用
1、电影音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基于基础音乐的共通属性,并包含自身的独有特性,在影视作品的内容、情感呈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音乐可以根据画面的特定情景和场景需要,将人物、事物和情感,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为影片的画面提供其所需要的声音造型。
2、电影中的音响,主要作用是补充,即创作者依据作品主题、内容,主要人物情感等,创作出与之相对应的音乐,补充画面,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传递导演的艺术观念,达到导演所要求的主题呈现、情感表达的传播标准。
(8)电影和声音乐赏析扩展阅读:
电影音乐艺术美学功能是:
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空间、环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
⑨ 电影<<和声>>音乐赏析感谢了,大概2000字
从17世纪起,由于主调音乐的逐步发展,和声的作用愈趋重要。它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大致有3个方面:
①声部的 组合作用。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相互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
②乐曲的结构作用。通过和声进行、收束式、调性布局等在构成曲式方面起重要作用。
③内容的表现作用。通过和声的色彩、织体以及配合其他因素,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内容。和声的处理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写作技巧,也是对位、配器、曲式等其他作曲技法的基础。有时,曲调也由和声衍生。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就作曲理论的一般观念而论,和声是与对位(即通常所说的“复调”)相对应的技术范畴。在十九世纪以前一百多年的音乐实践中,和声一直被看成是对位的基础。 和声有结构功能和色彩功能两种基本属性:
结构功能是指和声对音乐形式构成方面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音高纵向结合的组织作用;
(2)确立或瓦解调性、调式的作用;
(3)发展或终止某一结构的作用。
色彩功能即和声的音响作用。在音乐中,和声凭借这种功能,或独立地或同其他因素协同地参与音乐表现。
两种功能的对立统一,是和声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它决定着和声风格的历史演变以至每一和声现象的面貌特征。
特色
在调性音乐中,和声同时具有功能性与色彩性的意义。和声的功能,是指各和弦在调性内所具有的稳定或不
和声乐谱
稳定的作用、它们的运动与倾向特性、彼此之间的逻辑联系等。和声的功能与调性密切相关,离开了调性或取消了调性,和声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意义。和声的色彩,是指各种和弦结构、和声位置、织体写法与和声进行等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和声的色彩是和声表现作用的主要因素,无论在调性音乐或非调性音乐中,它都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
和声的历史发展西洋音乐中和声的形成与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现分6个阶段概述如下:
10~16世纪,欧洲复调音乐从早期的奥加农发展至复调写作的完善阶段当复调音乐的各声部
和声
相互间以协和音程为主作对位结合时,即形成和声音程、和弦与和声进行。当时以各类七声中古调式为基础,故后人称15、16世纪复调音乐中的和声为中古调式和声或教会调式和声。其特点为:①建立在6种不同结音(即主音)的调式基础上(第7种洛克里亚调式极少应用)。各调式音阶的音程关系不同,每一种调式都有其特征音程,相互区别。②以协和音程为基础,和弦结构只有大、小三和弦原位、第一转位与减三和弦第一转位。其他不协和音程均须按规定的方法解决。③各级三和弦都可相互连接。在和弦的连接中,根音之间的各种音程关系(除增四度外)均常用。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并不要求以主和弦为中心,但在乐曲结束处应以主和弦收束。约从14世纪开始应用变音,亦称“伪音”,规定六度反向级进到八度时须为大六度,三度反向级进到同度时须为小三度,因此需应用变音,形成类似导音进入主音的声部进行。另外,为了避免减五度与增四度,亦需用变音。这为各类调式逐渐演变集中为大、小调体系创造了条件。
由于在各个乐句结束处不同的停顿音上构成类似Ⅳ—I、Ⅴ—I或Ⅳ—Ⅴ—I的和声进行,形成了以后转调的萌芽。
17世纪,早期巴罗克时代随着单旋律乐曲的形成和歌剧的产生,采取为单声部歌唱加和弦式伴奏的方法。开始应用数字低音以指示伴奏部分的和声,由键盘乐器演奏者即兴弹奏,以纵的音程结合为基础,使和声的作用加强,并形成以平均节奏持续流动的低音线条。器乐中和弦式织体的发展,对逐步形成主调音乐有重要意义。由于戏剧性内容表现的需要,开始重视发挥和声──特别是不协和弦的表现作用(如C.蒙泰韦尔迪、J.佩里等在歌剧中用七和弦来表现哀叹和不幸等内容)。属七和弦的应用,成为确立大小调调性的重要条件。至17世纪后期,虽然还存在着中古调式的影响,但大、小调体系已得到确立。大、小调成为旋律与和声的调式思维的基础;它们之间的调式色彩对比成为音乐中的重要表现因素。 18世纪上半叶,后期巴罗克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器乐写作得到更大的发展,建立在大、小调和声体系基础上的自由复调音乐是主要的织体形式。继续应用数字低音作为键盘乐器和声部分的写谱方法。和声作为构成曲式的要素,对于这一时期的乐曲结构,包括赋格曲、古二部曲式、早期奏鸣曲式等,均有重要作用,形成了调性布局的规律:大调乐曲先转至属大调,以后再转向其他近关系调;小调乐曲先转至属小调或平行大调,以后再转向其他近关系调。在转调布局中注意到调性的功能与色彩的对比。小调乐曲结束的主和弦常用大三和弦,称辟卡迪三度,这种方法自16世纪后半叶得到普遍应用起,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同主音大小调的变化是这一时期使用的一种音乐对比方法。平均律键盘乐器的应用,使乐曲所用的调和转调的范围得到扩大,J.S.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这类乐曲的典范作品,对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和声材料除各级自然和弦外,变音和弦如副属和弦、减七和弦与那不勒斯六和弦等应用较多。器乐中各种和声织体,如和弦式、分解音型式等的应用,使主调音乐风格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步向18世纪后半叶的主调音乐体制过渡。在这一时期内,不少作家重视以不同的和声材料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内容,发挥和声的表现作用。如在巴赫作品中,以单纯的和声表现欢快、赞颂、希望、和平等内容。以半音化和声与不协和弦表现幻想性、戏剧性与苦难、忧伤、哀悼等内容。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用低音的半音上行、变音和弦与不协和弦等手法,描绘了“大地震动,岩石崩裂,死者从墓中升起……”的情景。 这一时期的和声虽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但中古调式在一部分以众赞歌为基础的声乐、器乐曲中仍有应用。
和声
18世纪后半叶,古典乐派时期主调音乐成为主要的体制。当时所追求的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上的单纯明晰的特点,也表现在和声手法的简朴方面。大、小调体系成为和声的基础,中古调式消失其影响。和声的调性意义更为明确集中,强调主、下属与属七3个主要和弦。数字低音在创作中已不再应用,低音也摆脱了流动性线条的束缚。由于结构的方整性,并且没有复调音乐中那种错综复杂的声部与节奏,使和声的节奏规律化与节拍化,以对称、平衡的和声进行为主体。离调、移调模进、减七和弦、增六和弦、同主音大、小调对置等均普遍应用。开始应用和声大调式,应用降Ⅵ级大三和弦的阻碍收束,随着半音化和弦外音的应用,装饰性的半音进行也得到发展,成为一种富于色彩的手法。
在主调音乐的曲式中,特别在大型曲式,如奏鸣曲式中,和声的结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主调音乐结构的要素之一。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和声手法基本上与上世纪后期相同。此后,由于题材和内容范围的扩大,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心理的刻划、风景的描绘和情节的表现等需要,促使作曲家不断发展新的和声语汇,丰富和声的表现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发展变音体系和声以及其他复杂的和声手法,如大量应用半音化的声部进行、远关系离调与转调、游移与模糊的调性、连续的属功能组和弦、各类远关系的变音和弦、高度叠置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主和弦的隐蔽、收束的避免、同主音大、小调的混合以及强拍上的半音和弦外音等,从而将大、小调体系和声推向极限,趋于解体的边缘。和声的功能性逐渐削弱和模糊,色彩性得到突出和强调。R.瓦格纳后期乐剧中的和声可为这方面的代表。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乐派的兴起与古代宗教题材的采用,恢复并扩充了自然音体系和声。例如由于民间音乐的影响,扩大了作品中调式的范围,除自然大、小调式外,还有其他中古调式和特殊调式,如F.F.肖邦作品中的弗里吉亚调式与吕底亚调式,F.李斯特作品中的吉卜赛调式,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中的各类自然调式等。在和声的处理方面,下属组和弦得到强调,有时某个段落仅由下属组和弦与主和弦构成。大调副三和弦也得到重视,它们增加柔和的色彩,并使和声具有中古调式的风格特点。变格进行、阻碍进行以及三度根音关系的和声进行等也
和声
较普遍,这在李斯特、瓦格纳、俄罗斯作曲家与E.格里格等人的作品中常可遇到。在和弦构成方面有加六度音的主和弦与属和弦、自然音范围的高度叠置和弦等。在和声的收束式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处理方式,如在结束处使用转位的主和弦;以Ⅲ级代替Ⅴ级的正格收束;Ⅵ级或Ⅱ级代替Ⅳ级的变格收束等。有时最后结束不在主和弦上。这一时期中,还有一些富于创造性而成为近代和声先驱的特殊手法,如:五声音阶和声(如在А.П.鲍罗丁的作品中);五度叠置和弦(如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复合和声(如在瓦格纳的作品中);
全音阶和声(如在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中)等。
20世纪在19世纪后期大、小调体系和声发展至极限的基础上,不少作曲家探索新的创作手法,或回复至古老的音乐风格,其结果都打破了过去200年来传统和声的规范。20世纪的和声手法,总的可概括为:和声思维的复杂化,和弦结构的多样化,和声进行的自由化与调性观念的扩大化。首先是将传统和声材料在使用方法上加以突破,创造新的和声效果,例如应用三度叠置和弦的平行进行;四六和弦与不协和弦的独立应用;无功能联系的远关系和弦的紧接;连续大二度、小三度或大三度的和声进行与复合和弦等。
在打破大、小调式的长期影响方面,广泛采用了各类中古调式、五声调式、某些民族的特殊调式、泛音音阶(同时包含增四度、小七度的大调式)、全音音阶、十二音音阶以及各类其他特殊的调式与音阶。这些新的调式音阶为和声的处理提供了不同于大、小调式的基础。
在和弦结构方面力求打破传统的三度叠置原则,并追求以往被认为是不协和的、粗糙的和声效果。例如建立在半音阶基础上的高层三度叠置和弦、采用四度叠置的方法、二度密集的音群、各种附加音与任何可能的结合,使和声纵的音响尖锐化、紧张化与复杂化。
另外,还有完全以自然音体系的各音作各种自由组合的和声处理方法, 称“泛自然音体系”。
19世纪后期的音乐作品中,大小调式的区别已趋于消失,更由于半音化和声的发展,调性范围的扩大与不断迅速地转换,带来了调性与和声功能意义的削弱与模糊。20世纪,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突破传统的观念,产生下列新的调性处理方式:①泛调性,这种处理仍然保持调性的作用,但打破了传统调性的界限,不以三和弦、自然音阶为基础,也无功能性的和声进行,而通过一些新的方法来表现或暗示调性中心(主音或主和弦)的意义。有时,由于调中心不断变换,缺乏较固定、明确的调性感觉。②多调性,两个以上不同的调性同时结合,即构成双调性或多调性,这是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一种新的调性处理方法。每一个调性层次大都为自然音体系的传统调性,但当不同的调性叠置结合时,即产生了不协和的、矛盾的、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和声效果。③无调性,在半音阶的基础上,强调每个音都有同等的意义,避免和否定中心音的控制。这种处理排除了调性,调号也失去其意义而不再应用。取消了和弦结合的原则、根音的作用与和弦之间的内在联系。乐曲的结构不再依靠和声收束式来加以区分。
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表现手法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和声的应用约从20世纪初开始,最初采用欧洲大、小调和声方法。由于旋律多为五声调式,因此,和声如何适应旋律的风格,就成为中国作曲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初时的和声大都是在大、小调和声的基础上加强副三和弦的作用以及应用附加六度音的大三和弦等方法,并注意声部(特别是两外声部)的五声化进行。20年代赵元任在其创作歌曲的伴奏中,就注意试验中国化的和声.
30年代中,由于民族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影响,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对和声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试验,如借鉴欧洲民族乐派以至印象派(如德彪西)的某些和声方法,自然调式和声的应用增多,在三和弦的基础上采用附加音或代替音的方法。在有些作品中,打破了大、小调的和声规范,采用五声化和声结构(如老志诚的《牧童之乐》的引子部分等)或复调化处理(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
40年代中,音乐创作较前一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以民歌或以民歌风的旋律为素材的作品逐渐增多。和声上重视应用调式和声方法,并尝试一些适合于五声音调的和弦结构,如四、五度和弦、替代音和弦等。开始吸取和应用某些近现代的和声方法,印象派作家的和声引起较多作曲者的注意和借鉴。P.欣德米特的作曲理论也开始介绍到中国,谭小麟在他的创作中将这种理论、技巧与民族风格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和声处理方法.
当时也有应用无调性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歌相结合的尝试,但并不普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创作获得很大发展,和声的民族风格问题引起更大的重视。但由于强调功能性和声理论,因此在和声处理方面,主要属于三度结构与功能性的调式和声方法,与此同时,在保持调性、调式的基础上,也有许多探索与尝试,如五声化和声结构、复杂的和声结合,复合和声、四度和声、调式交替变音和声与平行进行等等。不少作曲者又继续探索近现代和声手法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有不少可喜的成果。总之,从中国音乐创作的实践观察,三度结构的和声、五声纵合化和声与近现代复杂的和声都可以与五声性的民族音调相结合,在发展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方面发挥其作用。
⑩ 浅谈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摘 要]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它成为构成电影文化背景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音乐是整体声音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虽清搭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必须融入影片的整体视听构思之中,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一同产生功能。电影音乐在影片中通常不会连续不间断地存在,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起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等一系列作用。本文从电影音乐的功能、使用原则、独立性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角度来探讨电影音乐在电影情节发展中如何起作用、电影中为何会有音乐以及电影音乐对电影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电影音乐;功能;使用原则;独立性;独特魅力
音乐是用神奇的音符在时间的链条上展现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产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被称为人类心灵的语言。音乐在感情上的概括力是任何其他艺术所不及的。电影中的音乐是整体声音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必须融入影片的整体视听构思之中,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一同产生功能。电影音乐在影片中通常不会连续不间断地存在,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起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等一系列作用。
一、电影音乐的功能
经典电影音乐在技巧上、美学上以及影片的情绪上具有以下功能:情感表现、连贯性、叙事提示以及完整性。
(一)情感表现
音乐可以催眠我们,使我们相信影片中虚构的世界,使所有似是而非的影片类型如幻想曲、恐怖片、科幻片得以建构。在所有这些影片类型当中,音乐不只是支持银幕上真实的画面,更多的是使我们感受到看不见的和听不到的所表现人物的精神过程和情感过程。
(二)连贯性
当声音或画面有间断的时候,音乐可以填补这个缺口。音乐通过使这类较为粗糙的地方变得连贯,隐藏了电影中技术层面的东西,以免观众出戏。当配上音乐时,空间上不连续的镜头也能保持一种连贯的感觉。
(三)叙事提示
音乐可以帮助观众确定背景、人物以及叙事事件,让你有一个特定的视角。通过给画面提供情绪阐释,音乐能够提示叙事,如提示危险的到来或搞笑的场面。
(四)叙事完整性
正如作曲有它自身的结构一样,音乐通过运用重复、变奏、对位等手段,能够帮助形成影片的形式统一,这也是对叙事的支持。
优秀电影配乐的反讽是那种不想被听出来,或至少不是有意让你听出来的音乐,通常对于作为主要叙事载体的语言和画面来说保持从属的关系。如果音乐不大合适或不太可信,以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那么此时音乐很可能从叙事情节上吸引了注意力。如果音乐太复杂或过于装饰,那么音乐很可能会失去情绪表现的功能,从而起不到强化故事的心理效果。音乐的目的是联系场景中的感情,引导观众共鸣或认同。
(五)标题性的音乐
这种特殊形式的音乐用于表现某些故事当中的情节或事件,会更像“米老鼠”之类的视觉形象结合。其中一个例子是罗伯特•朱丹做了大量的研究《粉红豹》的主题音乐,就像猫轻知正闭轻地往上爬,然后下来,然后再往上爬一样。音乐节奏和动物的动作节奏一样,根据身体上的紧张和放松来调整和声,同时,旋律也跟随着身体动作。通常,对于戏剧性电影来说标题性音乐被认为是老套的,但对于喜剧片来说效果相当不错。
(六)情绪音乐
大多数电影音乐都是伴随画面上任务的情绪来进行的,情绪音乐有意采取发生的戏剧和感情无关的立场。当音乐与所发生的事情无关时,反讽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位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所发生的事情。这种情况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当表现大悲剧或大灾难时,使用会喜庆的音乐形成对位,只会让我们更明确地跟受搭裂害者靠得更近,如影片《发条橙子》。
二、电影音乐的使用原则
电影音乐的创作又称为配乐,这个名称隐含着电影音乐的使用原则,它绝不能游离于影片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要紧密配合影片的主题和风格,保证和影片的具体场景情节在情绪上的一致性。在电影艺术中,音乐的作用极为重要。
电影音乐可以突出影片主题,成为影片风格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以20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海难为题材,以凄凉哀婉的音乐拉开回忆的序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潜入大西洋那深深的海水中,探寻当年在这里上演的惊世恋歌。�My Heart Will Go On�这段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出现多次,尤其在生离死别的关键时刻成为凸显主题的最佳手段,赚取了无数观众的眼泪。这首曲子至今仍留在许多人的心中,成为至死不渝的永恒爱情的象征。
雅克•贝汉执导的《喜马拉雅》也是以音乐突出主题的典范,那寂寥、空灵、富有地方特色的宗教音乐作为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颇具象征意味。藏族民歌与西方弦乐的完美演绎,仿佛象征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在这里,影片的主题音乐呈现出交响乐式的结构布局。当两代领袖带领商队前进时,音乐是两股汹涌的潮水,呈现出一种强弱对比的节奏:伴随着年青人有力的步伐,音乐总是刚劲有力,还跳动着一些零乱的音符,仿佛年轻人不安分的性格;伴随着老年运盐队的音乐,低沉稳健,仿佛老当益壮的宣言。
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杰玛对拉提卡的纯真爱情贯穿始终,那既是杰玛参加比赛、挑战难题的原动力,也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所以每次杰玛排除万难、竭尽全力寻找拉提卡的时候,总会响起一段温馨、柔和而舒缓的音乐,象征着杰玛对拉提卡无比纯洁和真诚的爱。影片结尾,赢得了千万奖金的杰玛呆坐在墙角,巨额奖金并不能令他兴奋,他多希望能与心爱的人重逢啊!茫然中,他的脑海里飘过那个站台――那个他们曾经相约见面的地方。果然,一个裹着明黄色头巾的女子正在焦急地寻找他。转身、回眸、相见,历经坎坷之后的拉提卡与杰玛终于幸福地拥抱在了一起。此时,温馨、柔和而舒缓的音乐再次响起。这几段温馨的音乐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主题――杰玛从未放弃过对拉提卡的爱,拉提卡是他―生的梦,他愿意用生命、用那两千万卢比换取和拉提卡在一起的机会。
在《南京!南京!》中,曾经的风尘女子在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的凌辱后,逐渐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残酷。为了换回难民营的安全,为了其他妇女不再受日军的奸淫,她毅然第一个站出来去当慰安妇。伴随着那只缓缓高举的手,影片出现了难得的温暖、深情又不失缠绵的音乐,带着深深的哀怨和无奈,既是对同胞的真情流露,也是与同胞的无奈告别。曾经的妓女,曾经被人不耻的女人,在此刻却彰显了人格中伟大的一面。
三、电影音乐的独立性
电影的主题歌和插曲最能体现电影音乐的独立性。许多歌曲,本来只是电影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作用相当于对影片的一种注解,后来却脱离了电影的母体,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曲目。电影史上,有的影片本身已被人们淡忘,但其中的歌曲却依然在传唱。电影歌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许多中国观众是听着电影歌曲长大的。
如果说电影中的配乐在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情达意方面是间接的、委婉的、侧面的,那么电影中的歌曲则是直接的、强烈的、正面的。因为相对于配乐,歌曲不但有音乐旋律,还有可以直接传情达意的歌词,更能直抒胸臆,体现剧中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因而在许多电影中,当主人公遇到难以言说的情境或者简单的言语不足以表达炽烈的情感时,往往会采用歌曲的方式。《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无不彰显着生命的张扬和热血沸腾的原始冲动。《小武》《站台》《任逍遥》等片中的流行歌曲,犹如一本音乐档案,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灵的变化,唤起无数人对那个特定时代的记忆。而《重庆森林》里贯穿全片的歌曲�California Dreaming�与王菲饰演的女店员梦境般的心态和行为相契合,镜头也呈现出梦幻般的朦胧与暧昧。《魂断蓝桥》中那首古老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不仅旋律优美流畅,还把有情人的生离死别刻画得肝肠寸断。
在某些影片中,音乐可以起到结构影片、揭示主旨的作用。《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透过小英子的眼睛,带领观众踏上了回归童年,回归传统的怀旧之旅。人生的美丽、无奈和伤感,通过“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送别》歌曲,缓缓地流淌到观众心间,产生了含蓄、隽永的美感。在“离别”中成长是影片的鲜明主题。《送别》的歌词述说着“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的伤感,用这首歌来阐释影片的主题是非常恰当的。因为音乐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一个人物的离去,同时也伴随着英子对人生离别的体验和成长。
在影片《黄土地》中,富有民间特色的信天游出现多次,它们既是顾青下乡采风的主要目的,也是影片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段段“酸曲”不仅宣泄了黄土地的民生疾苦,还成为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如翠巧在不同场合吟唱的信天游有五六段,每一个唱段都丝丝入扣地道出了她的心声,表现了她孤立无援的悲惨处境。
四、电影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
《莫扎特》是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一部杰作。影片叙述了莫扎特与维也纳宫廷乐队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电影告诉我们,作为肉身的莫扎特在反抗中失败了,但他的音乐却获得了永久的胜利。该片曾获1984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片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莫扎特那些美妙与感人的音乐,如《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著名歌剧,还有协奏曲和《安魂曲》的片段。音乐与叙事完美融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开头的第25交响乐,到结尾第20钢琴协奏曲,以及中间精彩的歌剧片断《魔笛》《唐•乔万尼》《后宫诱逃》,等等,莫扎特的音乐无处不在,时而柔和优美,时而雄浑高亢,与剧情结合得恰到好处,极大地触动了人的灵魂。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已然不能叫配乐,而是绝对的主角。许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就是迷恋于莫扎特的天才音乐。
陈可辛导演的《甜蜜蜜》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结构元素融入叙事之中。在这部影片中,邓丽君的歌曲成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尤其是《甜蜜蜜》这首歌,不仅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还成为男女主人公情感的见证者和成全者。影片的成功既得益于导演对爱情题材的独特处理方式,更得益于邓丽君歌曲的时代记忆和情感魅力。
在影片开头的1986年,黎小军和李翘各自搭乘火车从内地到香港打拼,虽然命运为他们创造了一次相识的机会,但仅仅是背背相靠之缘,还没来得及注意对方,命运就将他们引向了不同的道路。幸好两人都喜欢邓丽君,喜欢听她的歌,这歌声总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令两颗隐隐相吸的心迸射出爱的火苗。
由于邓丽君本身有着广泛的受众,观众总能很快找到共鸣,在她悠扬的歌声里,两人的感情也显得格外动人。影片借助邓丽君的歌曲,巧妙地把握住了都市化大潮中人们的特定心理状态。片中的《甜蜜蜜》不只是首耳熟能详的爱情歌曲,更是联结主人公命运和串联故事的关键元素,它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点出了男女主角相似的身份。而《再见,我的爱人》《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既彰显了男女主角的复杂心情,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展现出了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王铁梅(1969― ),女,河北沧州人,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