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学都是人类的一种表意方式,都具有时间形态的艺术特征,因此两者的相似性即为叙事性。当代叙事学研究以及电影改编自文学的普遍现象,均表明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叙事文本的基本范畴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因此从两者的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叙事话语的技巧———修辞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则能清晰地看到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一、叙事性是电影与文学相似性的根本所在 (一)理论依据。文学和电影的根本差别,是书面文字和视觉影像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把它们分隔为不同的世界。要穿越这看起来似乎是无限的隔阂,最好的方法是把文字和影像两者都看成符号,其目的都在于传达某种意义。在这个角度,文字和影像都是一个更大的表意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广义的“语言”的组成部分。文学和电影都是从自身最理想的起始线出发,一个从画面,一个从言语,它们朝着共同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完善地表达意义。正是在代写论文文本的意义和人类的理解这个哲学高度上,文学与电影建立起了本质的联系,如伽达默尔所说的:“解释学观点的普遍性是包容一切的……归根到底,歌德的论断'万物皆符号'是对解释学思想最全面的概括。它表明,一切事物都指示出其他事物。”[1]文学与电影最根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具有时间艺术塑造形象的特征,即在时间的流动线上展开形象的叙述。小说是时间艺术,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延续时间中积累组合,在人脑中形成一篇小说的故事形象。电影是诉诸视觉的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的艺术,电影的运动性决定了它的时间特征,也就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在延续时间中运动发展,最后构成整个影片的银幕形象。正是在观赏延续时间中展开形象,使得电影在理论上就具备了类似于文学的叙事性质。所不同的是,“文学的叙事是根据主要被看作线性顺序的时间展开的,而电影似乎就是要通过同时性的观念才能完成叙事”。“确实,叙事性是连接小说和电影最坚固的中介,文学和视觉语言最具有相互渗透性的倾向”。[2]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一样,都是当代叙事学的重要分支,都有着浓郁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而在一般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中都是既包括文学,也涉及电影,即使在早期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中也包含着对电影理论的研究。自从克里斯蒂安•麦茨把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引入电影理台州学院学报第30卷论研究,并于1964年发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之后,电影叙事研究才有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同时,与文学叙事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因为,麦茨的研究表明,“电影与文学的研究自从在内容分析上建立起相同的一致性后,又在表达方式的层面上建立了一致性。易言之,过去电影与文学只是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对象、题材、范围……)的研究方面相联系,而现在则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联系起来”。[3](二)事实依据。从诞生之日起,电影即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等影片,尽管只有一两分钟,尽管不怎么精彩,但它们确确实实在讲故事。到1915年美国著名导演格里菲斯综合运用蒙太奇手法拍出了长达2小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短短的20年时间,电影就具备了讲述复杂故事的能力,并可以与小说相媲美了。电影“大量借鉴了小说和文学这一古老形式。因为正是小说把文学遗产传给了电影,从而使它从中获得了灵感和源泉”。[4]79-80正如这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杰作是改编自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所喻示的,百年电影史说到底是电影与文学(另外还有戏剧)的关系史。这里有两个重要事实,一是“电影事实上日益明显地走上小说的路,并且成绩斐然”。[5]电影史上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改编自文学作品,而在得奖的电影中,改编自文学的比例就更高。世界上著名的小说大多数曾被搬上过银幕,有很多还不止一次。怪不得温斯顿说,“电影确实可以和世界文学杰作等量齐观”。[4]48许多著名作家同时又是有名的电影编剧甚至电影导演。二是“小说对电影这一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影响就是叙事和讲故事的形式”。[4]81电影从文学尤其是小说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选材、剪材来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通过人称、线索、结构的安排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各种叙事技巧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完美、更精致和更富有表现力,等等。也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借鉴和利用,使我们一度分不清彼此,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掀起过一场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大讨论,甚至出现了“电影就是在银幕上完成的文学”这样一种观点。
二、电影与文学的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一)叙事方式。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叙事方式之一。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表达方式在电影中也同样存在,除了运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语言文字,后者是画面影像外,其他方面,包括目的、意义、作用、效果等都很相近。例如“叙述”,常见的叙述有顺叙、倒叙、分叙、插叙、补叙等,电影中也相似。这里举倒叙和分叙各一例。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或电影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使文章或电影的叙述回到“顺叙”。这种手法往往可以突出中心,造成悬念,渲染气氛,形成波澜,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避免结构上的平铺直叙。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影片一开始,主人公劳伦斯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飞驶,前方突然闪现两个骑车人,他躲避不及,飞入路旁树丛中,葬礼之后再顺叙劳伦斯的一生。这里的倒叙手法把主人公的爱冒险和富于人道精神的个性突显出来,同时也有吸引观众的作用。分叙,是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它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奈得利破坏公园控制系统、偷窃恐龙胚胎逃跑却被恐龙吃掉,格兰博士与蕾克丝、蒂姆三人在躲避恐龙的追袭,哈蒙特、马尔登和萨特博士则在控制中心竭力修复系统,这三条线索分开叙述,把这些事件的复杂关系叙述得一清二楚。再如议论和抒情。文学作品中的议论主要有作者的评论和作品中人物的议论两种。相应的,电影中也主要是这两种,如果是剧中人物的议论,可以由角色直接说,如果是作者的评论,可以借助画外音,也可以借助于画面。如俄罗斯影片《烈日灼身》中,画在巨幅画布上的斯大林画像在微风吹拂下,像水波纹一样起了皱褶,这实际上是电影编导对斯大林这个人物的评价。文学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电影也与此相应。电影中的直接抒情往往直接由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间接抒情则借助空镜头、音乐和歌曲等手段。2、结构方式。电影文本与文学文本在叙事结构方式上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开头、结尾、过渡、巧合等等。例如“照应”,如《乡音》的前半部,几次借人物之口提到并表现了陶春的腹痛,为后面发现陶春患癌症作了伏笔。所以,后面的情节发展就显得有理有据,也显得自然。《魂断蓝桥》以主人公站在滑铁卢桥上拿着吉祥符回忆开始,又以回忆结束,两端是现在时空,而中间是回忆的内容,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前后内容上的呼应,如影片《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在上课时站到了桌子上,启发学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轮流站到桌子上体会一下感受。后来,校方将一起事故的责任推到基丁头上并欲赶他出校门时,学生们不顾教务长的吆喝而一个接一个地站到桌子上对基丁表示支持。再如“省略”,在文学创作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在构成情节时略去多余的时间过程,在刻划人物时略去没有价值的部分,这就是省略。它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电影的艺术手法。马尔丹说过,“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6]影片《苔丝》中,苔丝杀亚历克那场戏:苔丝伤心地伏在桌上哭泣,她望着亚历克插在牛肉上的那把刀子,眼里充满了愤怒,接下来的镜头表现苔丝急步从楼上下来,匆匆外出。而公寓管理员布鲁斯太太坐在楼下绣花,不经意中看到天花板渗出的不断扩大的红晕,她好奇地站到桌上伸手去摸,旋即惊恐地用手捂住了嘴。这个情节因省略的手法而表现得非常含蓄,没有把凶杀的场面展示出来,起到了维护苔丝在观众心目中美好形象的作用。(二)叙事角度。叙事角度是叙事本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7]叙述人身份的确认,为影片叙述提供一个总体叙事角度,不同的叙述视角,确立起叙事主体与所叙之事的距离、范围和介入程度,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叙事评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谁是叙述者”,二是“人物视点如何”。“谁是叙述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称。文本中最常见的人称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影片叙述人身份均是“本文中存在的观众”,即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人跟着被叙之事走,因而对故事的评判权还给了观众。影片《城南旧事》,保留了小说的第一人称的自述体风格,整部影片从小英子的视角来表现,因而观众容易认同主人公的感受。文学中第一人称可以直接用“我”“我们”这样的词语表达;影片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则通常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如果说“人称”是叙事角度的直观表现,那么,“人物的视点”则是叙事角度的内隐方式。文学中的人物视点可以由叙述人直接加以叙述,但电影却不能,它要通过镜头来表现,有时单个镜头不能传达视点关系,需要与前或后一个镜头的配合。如《蓝色篇》中萨布林娜见朱丽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萨布林娜面对摄影机的近景,下一个反打镜头是从萨布林娜背后拍摄的双人近景,由此我们才可以确定,这里的人物视点是客观视点,而不是剧中人物视点。另一方面,电影的表达面要比文学复杂,它至少有两个叙事层面:视觉层和听觉层,在视觉层包括了影像、构图、光线、色彩等,在听觉层则有对白、音响、音乐等。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叙事学家弗朗索瓦•若斯特把电影的叙事角度分为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和所知角度。如果对应这种分法,那么,文学的叙事角度只有所知角度了。因此,叙事角度,包括人称和视点,是电影与文学叙事相似性的表现之一,只是电影的叙事角度更加复杂而已。
(三)修辞。叙事话语在文学文本中以言语的方式存在,在电影文本中以影像的方式存在,同样,作为叙事话语技巧主要表现的修辞,在电影和文学中也有着各自相应的手段———电影修辞直接以画面形象为修辞手段,而文学修辞是以语言文字为修辞手段。不过,从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两者又有着相通之处,比如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隐含着的思想,运用对比来突出差异,运用反复来表示强调,等等。电影与文学在修辞技巧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但不等于所有的文学修辞在电影中都能找到,那些借助词汇特有的语音、语气、语义技巧创立的修辞,如谐音、反问、设问、呼告、仿词、顶真、回文、对偶、移就等等,就不能与电影的修辞建立起对应关系。电影根据自身媒介的特点,则充分运用隐喻、象征、反复、夸张、借代、比较、衬托、示现、拟人、双关等修辞。例如“比喻”。电影是典型的隐喻性艺术。由于直接借助自然物作为表意符号,所以“喻体”与“本体”之间通常呈现为同一关系,而不是比喻这种文学修辞的相似关系。电影中由实物组成的代码和被编码物(实物本身)是无法严格加以区分的,本文中自然意义上的本体,与文化意义上的喻体同时出现。卓别51林的《大独裁者》中,踢气球舞蹈那场戏,大气球做成一个地球仪的样子,是为了喻示出独裁者兴格尔想统治和玩弄整个世界的野心,而这个气球不小心被他踢破,则喻示了他终将失败。意大利影片《天堂影院》中主人公与银行家的女儿相爱了,但由于门第悬殊而注定是一场梦。导演借助栏杆、建筑物、木帘等障碍物将他们隔开,而当他们到野外郊游时,遇到了银行家。此时,银行家在画面中的位置恰好将两个年轻人隔开了,尽管银行家没有说一句话,但画面已经给我们喻示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在一起”的含义。再如“象征”。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非常接近,大体来说,比喻是画面并列或“碰撞”产生的临时的局部的新含义,象征则画面里的事物不断重复出现并稳定地联系着它的文化含义,如影片《蝇王》中的海螺。影片开头,海螺从水里被捞起来,并做成吹号的工具。随着海螺被当作集合的工具和一次次的使用,它在整部影片中就获得了“权力和规范”的象征意义。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闭的陈家大院在不同的片段里反复出现,于是,它获得了象征意义———封建社会的缩影。影片中的“主题道具”灯笼也成为封建院宅里欢娱、恩宠、荣耀的徽号,灯亮则代表着“幸福”,灯灭则象征着所有的不幸。
B. 影视音乐的种类有哪些
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而存在的音乐。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等。>>>>>音乐种类:拉丁音乐
影视音乐的片段性,不连续性和非独立性特征就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重要标志。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影视音乐不能以自旁逻样的完整演绎,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砚众,而应不引人注目然而强有力的方式支持画面,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 最好的电影青乐是听不见的。”
好的电影音乐能使原本平实的电影回味深长,熠熠生辉。好的电影音乐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使他们产生共鸣,能够完全融入电影情节中去。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C. 电影里面经典好听的十大歌曲推荐
一首好的电影歌曲是会让一部电影更加有吸引力,你听过哪些好听的电影歌曲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电影里面经典好听的十大歌曲,欢迎参阅!
电影里面经典好听的十大歌曲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1、《沧海一声笑》
(出自电影《笑傲江湖》)华语电影史上的十大经典歌曲“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每当听到这首磅礴大气的歌总会想起金庸笔下的风雨江湖。著名的香港词作人黄沾创作的这首《沧海一声笑》使得九零版的《笑傲江湖》成为了华语经典电影中的经典。这首歌曲有过不同版本,不同的人唱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所有的版本中最有味道的还要数黄沾、李宗盛和罗大佑的合唱。三个人毫无顾忌的放声唱,高声笑,很有才子风流,笑傲江湖的味道。在这首歌里面,黄沾的狂放不羁,亦醉亦醒;李宗盛的毫无所畏,志气昂然;罗大佑的孤傲愤俗,悲天悯人的性格都得到了极好的体现。细细听来,还会发现,这首曲写得很有古风古韵:它以三人的清唱为主,辅以古筝、笛子合鸣,配以鼓点伴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海天万里图”--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当然许冠杰的版本也很经典,配以电影中的画面,有一种豪气干云、逍遥自由的感觉。如今也只能在歌声里缅怀黄沾的笑容了。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2、当爱已成往事 (出自电影《霸王别姬》)
婉转低回的腔调、悲伤忧郁的歌声,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底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爱情他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歌词更是打动人心。如今歌还在,唱歌的人却真的成了往事。哥哥张国荣飞入天堂,李宗盛和林忆莲劳燕分飞,只剩这曲子在我们的记忆里回荡着。不可否认,若不是这首主题歌,《霸王别姬》肯定会逊色不少。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3、《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出自电影《红高梁》)
一首典型的民间叙事话语中的狂欢之歌。大胆直白的歌词,热烈奔放的调子,散发着北方浓郁的乡土气息。1987年这首歌吼出了一方难以抹去的红色天地,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姜文在电影中的处女唱也成了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镜头。影片中另一首歌《酒神曲》也让人分外称道。电影中几个北方汉子光着膀子端着碗在神的牌位前高声唱道:“喝了咱的酒呀,上下通气不咳嗽……”,唱得激情澎湃,成为了当时那个年代最能振奋人心的口号。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4、不见不散(出自电影《不见不散》)
这是唯一一首比较接近现代的歌,数来数传唱度,又宣传了武侠精神。再看看现在的武侠片,连一首完整的歌曲都没有。真的好怀念那个时候的武侠电影!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6、橄榄树(出自电影《欢颜》)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很多人都记住了这首歌和拥有天籁般好声音的齐豫,却不知道这首歌出自一部台湾文艺片《欢颜》。影片一开始便是由胡慧中饰演的齐盈,抱着吉他,唱着主打歌《橄榄树》,当然配音就是齐秦的姐姐齐豫。齐豫的嗓音空灵而飘渺,演绎这首歌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在吉他的伴奏下歌声带着我们那颗心似乎流浪到了一个仙境,回味无穷。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7、酒干倘卖无(出自电影《搭错车》)
一部苦情戏捧红了一首苦情歌。当年的一部《搭错车》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而这首歌也成了永恒的经典,至今还被人不断演绎。苏芮那富有磁性而沙哑的嗓音正好符合这部电影营造的氛围。“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没有天那有地没有地那有家 没有家那有你没有你那有我 ”,每每听到这首歌都能够把你带到电影中那温馨感人的画面里。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8、不了情《出自电影《不了情》或《新不了情》?》
因为这首歌被翻唱的人太多,所以正确的电影名和歌曲名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广大博友指正。其实最早这首歌是邓丽君唱的,但大多数人却是通过电影而知道的。旋律动听,琅琅上口,所以流行度很广。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9、笑红尘(出自电影《笑傲江湖之风云再起》)
这算得上是一部失败的续集电影,没有前两部精彩。但其中的歌曲《笑红尘》却成了经典之作。陈淑桦充满感性而柔情的声音使得这首歌成了影片最大的亮点。“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叹天黑得太早……”,旋律好听,歌词易记,自然让人记忆深刻。它还有一个粤语版叫《做个真的我》,但相比之下歌词就稍显苍白。
电影里面好听的歌曲10、倩女幽魂(出自电影《倩女幽魂》)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又是黄老先生的作品,哥哥张国荣的歌。每次听到这首歌总能想起那个背着书篓行走在山间的翩翩少年郎宁采臣。这首歌充满了沧桑感,配乐非常的古典,再加上哥哥迷一样的声音,真是百听不厌。
猜你喜欢:
1. 正能量好听的励志歌曲排行榜
2. 几首好听的歌曲
3. 比较好唱的励志歌曲
4. 快手上好听的歌曲大全精选
5. 听过最好听的歌曲
D. 影视音乐有哪些类型
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等。
当代影视音乐已经由“乐配影视”变为“影视配乐”,或者是二者呈现“并行关系”。
著名影视音乐作曲家赵季平也是一位将“乐配影视”提升到“影视配乐”的伟大作曲家。如最为代表性的《红高粱》在抬花轿时候的节奏和步法就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踩点的。
(4)具有叙事性的电影音乐扩展阅读;
影视音乐的片段性,不连续性和非独立性特征就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重要标志。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 影视音乐不能以自旁逻样的完整演绎, 复杂的配器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砚众, 而应不引人注目然而强有力的方式支持画面,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 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
E. 影视音乐分为那几种类型
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等。当代影视音乐已经由“乐配影视”变为“影视配乐”,或者是二者呈现“并行关系”。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5)具有叙事性的电影音乐扩展阅读
目前影视剧使用音乐作品的方式有两种:
一、制片人通过签订合同,聘请音乐人专门创作音乐;
二、制片人通过统一向音著协交纳版权费,获得该类音乐作品的使用权。
第一种方式是一种委托创作,双方按合同约定进行,关系相对简单,而第二种方式中,著作权常常潜伏着被侵权的危机。我国制片人版权意识不够强,存在大量音乐作品权属不清及未经授权而使用的情况。相比国内音乐,好莱坞大片配乐等国外音乐被侵权使用的情况更为常见。
其次,音乐人维权琐碎、艰难,维权成本过高。大部分的音乐人为独立创作人,与强大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很难阻止使用其音乐的侵权行为。所以说,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音乐作品的版权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