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音乐发展简述 2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电视开始在美国家庭中普及,相当一部分观众被从影院中分流。与此同时,反托拉斯法导致影业院线被解散或出售,影业开始解散导演及演员,电影制作模式开始改变,独立制片人出现。影业最终向电视业妥协,开始出售版权,并且参与制作电视电影、室内剧等。
1957年以后,六十年代早期,多轨录音技术发明,音乐音响的创作性大大加强。现代派作曲技法、爵士乐、摇滚乐风格等不断融合,形成了新的音响效果。与此同时观众对新音乐的需求增多,新的音乐形式更多地融入影视配乐中,他们对传统的管弦乐作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John Williams1974年“大白鲨”的配乐标志着新浪漫主义风格重回好莱坞,1977年的“星球大战”配乐更是塑造了历史性辉煌。
然而交响乐的二次辉煌转瞬即逝。随着Arp 以及Moog 从巨型到家用的转型,合成器开始变得流行。1983年MIDI协议制定。划时代的合成器配乐作品,比如Vangelis的“烈火战车”,“征服天堂”配乐。一段时间,电子声音成了配乐中压倒性的主流。
八十年代中期,新一代作曲家开始加入合成器阵营。还有一批新型的配乐作曲家诞生了,采样、midi方面的专家,比如代表人物Hans Zimmer。
而后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纯合成器声音的冰冷与音色虚假,交响乐、交响乐音色开始再次被作曲家使用作为增补。并且直至今日,电子音色与交响乐音色持续融合使用。更多的风格和元素也开始融合、并存到了配乐中。
(以上是由笔记整理的电影音乐发展史极简述。有机会再更详细的分部分、章节整理。)
2. 简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发展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这比他的竞争者——比如卢米埃尔兄弟和托马斯·爱迪生——要早上几年。他未能在美国按计划完成这项新发明的公开演示,因为他于1890年9月16日在一辆火车上神秘地失踪了。
美国及欧洲的早期电影史是以摄影机专利权之争为标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种有16个镜头的设备在美国被授予双专利,它是由一个电影摄影机和一个投影器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发明——一种单镜头摄影机(即MkI)在美国却被拒绝授予专利,因为已有同类产品持有专利。不过,几年后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申请同类产品专利时却没有被拒绝。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Hunslet)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但他们没有在更广的范围里传播这一电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时拍摄了电影《利兹大桥》《绕过墙角者》《拉手风琴者》,每部电影的片长为2秒左右。
接下来的几年,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纽约去,并进一步进行研究,他取得法国-美国双重国籍。1890年9月,他计划到纽约的聚美大楼举办公开展览,然而他本人却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对摄影机的诞生所作的贡献常被人忽视。
(2)音乐电影的起源和介绍扩展阅读
电影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国外电影广告在美国和英国的电影广告中,有这样八种标记:
(1)美国X——禁止未成年者观看的影片,G——所有观众可看片,R——十七岁以下禁止观看,PG——一般观众可看。
(2)英国U——内容正派片,A——一般观众可看片,X——18岁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儿童禁看的凶杀片。
电影其实就是被人称之为艺术而迂回戏话的一幕联想而已。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
现如今有3D电影,是视觉的“长宽高”;美国拍摄电影有5D拍摄技术。
其中电影最高的奖项为“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3. 电影 音乐之声的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3)音乐电影的起源和介绍扩展阅读
《音乐之声》主要角色: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4. 电影声音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电影最开始是没有声音的,自1895年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的诞生,电影有近30年处于默片时期,这里所说的默片并不是说当时百姓们去观看电影完全没有声音,很多电影在放映的时候都是有音乐伴奏或是有解说员在幕后解说的,这得益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一开始用音乐伴奏是为了掩盖当时放映机发出的噪声,到后来才被一些导演用来表现影片内容。由于早期录音技术还不能实现光学录音(使声音转换成光记录到胶片上,实现声音的记录),也无法实现声音和画面的同步,这使得有声电影迟到几十年才到来。
电影史上诞生的第一部有声片是1927年由华纳影片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在当时,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s.) 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萨姆·华纳(Sam Warner 也就是华纳创始人)在公司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几乎倾尽公司所有资金拍摄了这部影片,该影片请了著名的歌手阿尔·乔生(Al Jolson),影片讲述了一个贫穷的犹太歌手的成功经历,穿插了许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调,并有几段很短的对白------这也是将其定义为第一部有声片的基本。这部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票房收入达到三百五十万美元,这在当时可真不是一笔小数目,也正是因为这部影片让华纳影片公司能够跻身在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中。
从此以后,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各大电影公司纷纷加入有声电影的拍摄当中,因为有声电影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金钱。当然,有声片给当时的默片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遭到了很多电影学者的强烈反对,但时间最终还是证明了声音是电影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都是技术改革的必经之路。
5. 音乐电影的起源
百老汇歌舞剧
6. 以音乐为题材的电影及简介
追梦女孩
克蒂斯·泰勒(杰米·福克斯)原本是一位汽车推销员,但这位中年黑人男子一心想进军乐坛,他认为凭借自己的头脑肯定能当一个出色的经纪人,于是他在底特律街头物色有天赋的歌手。他在一个流动舞台上发现了有着优异唱功的女子乐队DREAMETTES,三个美丽的黑人女孩,蒂娜·琼斯(碧昂丝·诺里斯)、艾菲·怀特(珍妮弗·哈德森)与洛雷尔·罗宾森(阿妮卡·诺妮·罗斯),尽管穿着廉价的服装登台,但她们的歌声征服了克蒂斯。克蒂斯与这个女子组合的领班C.C.商谈进军乐坛的事宜,身为艾菲·怀特的哥哥,同时有着出色作词作曲能力的C.C.与这三名怀着音乐梦想的女孩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克蒂斯,由他带领进军乐坛。凭借过人的口才,克蒂斯说服了黑人歌星詹姆斯·厄里(艾迪·墨菲),让其提携三名女孩。这个激情彭湃外号“雷神”的歌手目前正处于转型期,他让三位女孩为其和音,没想到这样的组合让观众耳目一新,女孩们的表现深得观众喜爱。一段时间后,克蒂斯让三名女孩以“DREAMGIRLS”的组合登台。艾菲·怀特身为三人中唱功最好的一个,一直担任主唱一职,然而精明的克蒂斯知道,三人中最漂亮的女孩丹娜·琼斯应该是最有商业价值的一个。于是他让蒂娜接替艾菲担任主唱。深爱着克蒂斯的艾菲受到严重打击,在几次演出之后她终于忍不住退出组合。而丹娜则凭借出色的外貌与唱功成功进入美国主流乐坛,更成为一代偶像。与此同时,克蒂斯与DREAMGIRLS使得黑人音乐被主流文化接受,他们成功的背后,交织着背叛、欺骗、相爱、仇恨等各种负责的关系。成名的代价有多高,这群追梦者直到最后也说不清。
7. 音乐剧起源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乐剧并没有固定剧本,甚至包含了杂技、马戏等等元素。自从1927年《演艺船》(画舫璇宫)开始着重文本之后,音乐剧开始踏入它的黄金岁月。这时期的音乐剧多宣扬乐观思想,并经常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直至1960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1980年代以后,英国伦敦西区(West End)的音乐剧演出蓬勃,已经追上百老汇的盛况。
后来出现法语音乐剧(如《悲惨世界》[后改编为英文版]、《星梦Starmania》、《钟楼怪人》、《罗密欧与茱丽叶》、《小王子》等),德语音乐剧(如《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丽贝卡》、《鲁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种不同语言写成的音乐剧。
(7)音乐电影的起源和介绍扩展阅读:
与歌剧比较: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
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
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8. 简述电影的发展和起源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的拍摄和放映活动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9. 影视音乐发展历史
影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1
、
默片(无声)时期
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兄弟。
1895
年
12
月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
当时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第一次的交会。
(观看电影《雨中曲》中当时观众欣赏无声电影时的场景,因为没
有人物对白,剧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喜剧大师卓别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
2
、
起飞时期
对于电影史来说,
1927
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与声音结合
的技术终于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看电影时听到
演员们的声音了。由于故事情节已经能由说话声与对白交代清楚,从今
而后它就是情绪系统的重要领导者。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因此,
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
3
、
专业化时期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
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
性与进步。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
影音乐家的鼻祖。史坦纳首创米老鼠式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北非谍影》等;此外,恐怖大师
希区柯克与柏纳赫曼的《惊魂记》(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
响制造出凄栗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
1
、
视听统一的综合性
——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
但听觉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
2
、
片断与整体的矛盾统一性
——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是分段陈述、
间
断出现的(早期的电影音乐例外)。
3
、
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
电影音乐受电影蒙太奇的限制,
随剧情发
展而变化,因而每个音乐片断的时间长度,均受到严格限制(误差通常
不能超过半秒钟)。
4
、
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不可分离性
——
电影音乐要通过录音
(包括混
合录音、光学录音)、洗印、放映等技术处理,因而深受科学技术的制
约。
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1
、
描绘作用
——
这是较为客观性的处理,
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
面的情绪及气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
3
、
剧作作用
——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
成为影片结构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包括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矛盾,
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
4
、背景气氛作用
——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体中,作为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或强化特定的影
片基调与气氛的手段。
5
、结构贯串作用
——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
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
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