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贺绿汀的主要贡献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当时的电影音乐基本上是以歌曲形式出现的,如聂耳、冼星海、任光、吕骥等作曲家都曾为进步电影创作过优秀的歌曲。
在1934年一1937年间,贺绿汀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积极从事进步电影的配乐工作,与当时的左翼电影导演密切合作,先后为《乡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古塔奇案》、《都市风光》、《船家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春到人间》、《荒村夜笛》、《夜曲》等20余部电影创作了歌曲。其中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四季歌》、《天涯歌女》、《西湖春晓》、《春天里》、《秋水伊人》、《神女》、《新中国》、《为祖国战争》等。《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左翼导演袁穆之的电影《马路天使》的两首插曲。贺绿汀采用两首苏州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作为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和配器。《天涯歌女》的曲调采用了流行在苏南城镇的民间音乐“剪靛花调”,旋律清新、细致,润腔细巧,音高装饰较多,极富江南风格特点。这两首插曲由当时被誉为“金嗓子”的明星周璇来演唱,在风格上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影片一经上映,即刻在社会上得到肯定并迅速流传开来,至今为人们传唱不已。《西湖春晓》是沈西苓编导的左翼电影《船家女》的插曲。贺绿汀写于1934年,影片描写了旧中国杭州西湖一位摇船女受黑暗势力凌辱的悲剧故事。全曲以6/8拍摇晃的节奏型贯穿,借用威尼斯船歌体点明影片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一段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这种单线条的声线描绘了西湖“淡淡青烟漫山腰”的典雅风姿;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四部混声合唱的形式,和声上运用了开放性大三级处理等手法,着意体现柳浪闻莺声、西湖苏醒的生动气韵;第三段是全曲的对比段,旋律时而下行迂回展开,时而又上行大跳,合唱织体改换对位化和声进行,以交错的多声韵律美,来渲染“青山绿水”的画意;第四、第五段音调倒装再现第一、二段,构思上微妙地将钢琴替代人声、补充“船在画里摇”的美学情趣。全曲意境深邃,章法严谨,技法洗炼,音乐抒情而又具有婉约、沉郁的气质。在30年代的进步电影中,电影歌曲除了创作者,还有根据电影艺术表现需要而从现有歌曲中选配者。这种选歌以配合画面、故事的形式,成为电影歌曲的一种独特的创作。它的着眼点不在音乐的新创造,而在于音乐与电影的关系上。选配作为一种电影歌曲重要的创作方式,造就了不少适于电影的好歌。其中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就被选为电影《青年中国》的插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到群众中宣传抗战,《游击队歌》是1937年底他随演剧队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全曲贯穿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小军鼓节奏型,通过活泼而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塑造了在艰苦斗争环境中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游击队员的形象。贺绿汀采用群众化的语言和通俗化的形式,大胆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表现因素(如弱起的小军鼓节奏,大调式七声音阶旋律,离调的手法等),谱成了一首结构短小、形象生动的作品,它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这首歌曲被选作为电影歌曲,也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丰富多彩,同时它也藉电影这一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贺绿汀在短短几年间的电影音乐创作,成功地运用了几乎所有的歌曲形式。音乐风格既有抒情委婉者,也有昂扬、激越者;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吸收外国歌曲,尤其是外国革命歌曲风格者。为适应电影广阔的题材、多样的人物,贺绿汀创造了许多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对抗日救亡歌咏的大规模发展、对社会音乐生活都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从上世纪30年代起,电影歌曲在音乐家的努力和大众的关切之下,凭借电影这一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及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成为近代一个新的、重要的声乐类别。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同样是近代中国新音乐文化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贺绿汀电影歌曲大量地被广为传唱,成为近代深受欢迎的电影音乐珍品。他是近代有较多电影歌曲流传的作曲家之一,是中国电影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l939年深秋的一个星期天。北碚朝阳镇码头停靠着一只木船。随着船老板声声叮嘱,木船像离弦之箭,驶向江心。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走出船舱,伫立船头,好像在沉思什么。这时,有一位学生激动地连声喊道:“贺老师,贺老师!听说你最近又写了一首新歌《嘉陵江上》,贺老师请唱给我们听听,好吗?”
贺绿汀应大家的要求,怀着激情唱道:“那一天,敌人打到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芳香……”悲壮的歌声在峡谷中回响……就在此刻,船老板高声招呼:“各位,船马上要过堆金石,也就是飞揽子,是磁器口江段最险的地点。如果船出事,你们不要惊慌,要互相照应……”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不觉木船已靠近堆金石了。只见茫茫江水,汹涌澎湃,忽然,只听众人一阵惊叫,全船人都被抛入江中……就在这万分危难之时,贺绿汀抓住船上一根木板。他听到了那位学生在呼救,眼见那位学生被浊浪越冲越远,他奋力向那位学生游过去,抓住他的肩膀,一步步向江岸靠拢,溺水学生得救了!船上那些客人也被船老板及邻近船工一一救起。
在向友人述说遇险和脱险经过时,贺绿汀庆幸的是救了自己同船的学生,遗憾的是他多年心血编写的教材,被恶浪吞没了。 2009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公布了一百首爱国歌曲名单,《游击队歌》就是其中之一,词曲作者是著名音乐家、革命家贺绿汀。
1986年1月23日,在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将军亲自安排下,83岁的贺绿汀和夫人姜瑞芝来到粤西垦区创作、疗养,就住在湖光岩畔的粤西农垦干部疗养院。
春节期间,贺绿汀同志应邀参加了湛江市文艺工作者联欢会,当贺老夫妇步入会场时,歌声、掌声响成一片,与会者高唱起《游击队歌》欢迎贺绿汀同志。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游击队歌》激昂、流畅的旋律在会场回荡着。看得出,贺绿汀同志亦十分激动,与大家亲切招呼、交谈,融入了节日喜庆的气氛之中。
贺绿汀同志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20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后期从事组织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相继参加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七七事变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1941年到苏北参加新四军鲁艺工作团,1943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
作为一位老革命家、老音乐家,贺绿汀同志一生留下很多光辉的作品,包括《游击队歌》、《牧童短笛》、《春节序曲》、《垦春坭》、《嘉陵江》……1928年,他创作的《暴动歌》就在海陆丰一带流传。后来,贺老为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作曲,其中《天涯歌女》、《春天里》等经过周璇等演唱后,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成为一代名曲。
1943年,王震将军率领359旅在陕北开垦穷山秃岭,把荒草遍地、恶兽成群的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塞外江南”。这时,贺绿汀同志献上了他创作的《南泥湾》,用歌声赞美了英雄的359旅光辉历程的同时,也与王震将军结下了亲密的战斗友谊。
我们从读小学开始,就会咏唱《游击队歌》,可以说是在贺绿汀创作的歌曲声中成长的,很早以来,贺绿汀就是我们心中崇敬的老前辈之一。
想不到在改革开放以后,能够在湛江隆重地接待贺绿汀同志,亲切地聆听他的教诲,觉得非常幸福!这时的贺老,经历了同“四人帮”的顽强斗争,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仍然非常坚强,非常乐观。在王震将军亲切关怀下,在粤西垦区安详、愉快地创作和休息。他一次次地来到王震将军重点扶持的湖光农场,听取场长王金昌等详细介绍当年王震将军指挥繁育热带橡胶林,并多次调运北京鸭、荷兰奶牛、辛地红种牛、巴克夏和约克种猪等,支持湖光农场建起各项良种基地,对亲密战友王震将军为此洒下的心血和汗水,表示无比的赞赏和崇敬。他还经常地到周边的前进农场等处参观访问,详细了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情况,他不止一次地勉励广大农垦干部、员工说,王震将军指引的道路和规划是正确的,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986年3月,湛江市举办职工业余文艺会演,贺老亲自到场观看,不断提出具体、中肯的意见,并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人同志们用文艺形式,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力拼搏。
贺老在湛江期间,我奉命协助有关单位照顾好他的生活和健康情况,曾多次到他的住地看望这位老一辈的革命家,每次都感到十分亲切,十分愉快。
家乡广西的同志知道贺绿汀同志来到南方的消息以后,通过我联系,邀请贺老到南宁、桂林、北海等地作客,1986年5月7日,北海市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指示,派出有关负责同志到两广边界的山口镇迎候。
这一天早餐后我们送别贺老夫妇,依依不舍地看着他的专车离去。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中午,北海市的同志来电话说仍未接到贺老。当时的通讯工具还很落后,无法与他的陪送人员联系上,直到下午仍未有消息。
我当时十分焦急,便直接到市公安局找到局长,说明情况,请求协助查清贺老一行的去向。市公安局十分重视,局长立即下令沿线公安部门查找,傍晚才接到市公安局告知,贺老在赴广西途中应邀参观了沿线的一些农场,对当地的果林、胶林、蔗林等很感兴趣,有些舍不得离开,热情好客的红江农场的主人们便把他们留下,准备在那里过夜,第二天才去广西。听到这一讯息以后,紧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Ⅱ 音乐教育家黄自的作品
黄自的作品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为著名作曲家,黄自创作了许多作品,大多体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那么黄自的作品有哪些呢?
1933年3月底,黄自率领音专师生在杭州举行了两场“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音乐会以黄自自己创作的《抗敌歌》、《旗正飘飘》为压轴曲目。其中《抗日歌》还是黄谱曲作词的。除了这两首著名的歌曲之外,黄自创作的爱国歌曲还有《民谣》、《切记分明》、《九一八》、《军歌》、《学生国货年歌》、《睡狮》和《北望》等。
1935年10月,黄自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这首歌被帕契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称得上是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自作《热血歌》,著名的词作人黄宗海为这首歌填了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拼着你的热血去争光荣”的呼声。不幸的是,《热血歌》竟成黄自的绝唱。次年,黄自因为身患重疾而去世,在离世之前他还挂心这自己那部没有完成的《音乐史》。直到今天《抗敌歌》、《热血歌》等歌曲之中,我们都能欧听到黄自对国土山河的热爱,对民族存亡的关怀,这种情愫与大爱,也将一代代这样流淌在音乐和中华儿女的血液当中,而黄自的作品也将一直被后人铭记。
黄自的简介
黄自简介:黄自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也是中国三十年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黄自一生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贺绿汀就是黄自门下的学生,黄自也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04年,黄自出生江苏省川沙县,之后搬到上海,黄自就是在上海浦东中学附属小学读的书。1916年的时候,黄自考入了清华学校,也是在这个时期,黄自接触到了西方的音乐。在清华读书的时候,黄自积极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还成为了学校里有名的“音乐家”。从清华毕业之后到俄国的欧柏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同时还选修了乐理,键盘等诸多音乐课程。
1928年,黄自转学代课特鲁大学音乐学校继续学习,主要学习作曲。黄自以毕业作品《怀旧》获得了耶鲁大学音乐学校的音乐学士学位,还在学校毕业音乐会上公演。之后黄自在欧洲诸国游学,回国之后就被上海沪江大学聘为音乐教授,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兼课。
之后应萧友梅先生的邀请,在上海音专任教授。除了教学之外,黄自也都在创作。九一八事变之后,黄自谱曲作词创作了《抗敌歌》,这是我国最早的以抗日救亡为主体的合唱作品。一二八事变后有创作了《旗正飘飘》。之后编写了音乐教材,为音乐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黄自辞去教务主任之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编写《音乐史》及《和声学》两部论著。1938年,黄自因病在上海红十字医院去世,终年三十四岁,这就是黄自简介。
黄自的评价
1938年5月9日,黄自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临终前,他对夫人汪颐年女士说:“你快去请医生,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师溘然谢世。
陈田鹤作曲《悼今吾宗师》哀悼黄自
在哀悼黄自的追思会中,由张昊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合唱与管弦乐)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不由令人想起诗人格里尔帕泽为舒伯特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了丰富的宝藏,还有更美好的希望。”历史上有些名人像流星的光芒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而黄自大师则不然。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却越来越为世人所推崇。
1992年,黄自的歌曲《思乡》(韦瀚章词)、合唱《抗敌歌》、《长恨歌》(清唱剧)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5年6月1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黄自塑像揭幕式。1997年9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凡三卷:器乐作品分册、声乐作品分册及文论分册。2004年3月23日,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包括黄自塑像的揭幕典礼,黄自作品音乐会和研讨会。在首都北京和海内外,也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黄自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杰出贡献,正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并获得普遍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