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敦克尔刻电影音乐

敦克尔刻电影音乐

发布时间:2023-04-03 16:13:46

『壹』 怎么评价电影《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一部特别的电影,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战争片,看不到常见的战争片里都有的那些情节,例如生离死别,政治博弈,战争爱情,等等。它的重点,是“战争的感觉”和“战争中人的感受”。

整部电影,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紧张的段落里,走向情绪的极致。

『贰』 《敦刻尔克》:一部战争片还是名垂影史的悬疑惊悚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曾谈到自己和“御用”配乐师汉斯·季默的关系——


我们非常相爱,虽然经常跟猫狗打架一样不可开交,但好在结果又非常富有创造性。我们就像是兄弟一样相爱相杀。



在《敦刻尔克》里,这对“兄弟”又一次实现了影史上最为精彩的合作。



在第一次刷《敦刻尔克》时,我有这样一种感受:


自己像是身不由自地被推进了一个强劲的漩涡,一方面被折磨得坐立不安,想要逃离座位,


另一方面又被牢牢地按在座位上,情绪越来越紧张而高涨,欲罢不能。



在真实、阴沉、冷漠、恐怖、机械的战争图景中, 不断反复增强的视听压迫中,我随着片中的角色一起体验濒死之感。



那么,为什么我会说《敦刻尔克》注定是一部名垂影史的悬念惊悚电影?


今天就从影片的 视觉原理和听觉效应 两个方面与大伙儿细细道来! 文章内容较长,希望大家多多转发、收藏,细细品读。


先从 视觉 说起。


色调阴暗冷峻,构图上充斥这各种倾斜与锐角,传达着危险的意味。



敦刻尔克海滩上的士兵们很少说话,他们在沉默中等待着可能被屠杀的命运。



海上的救援力量和空中的飞行员,在各自狭窄的小小方圆内迎击着死亡。



诺兰的目标很明确——


把观众放到主观位置, 让他们感觉自己正沿着敦刻尔克的海滩逃命,正窝在‘喷火’战斗机里跟敌机缠斗,或者是在英吉利海峡上的一艘小艇里。



确切地说,我们不是被诺兰“放”到战场上,而是“按”进去的。


《敦刻尔克》的每一秒钟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异常煎熬,也十足欣快。


压力、压迫、压倒 ,这就是《敦刻尔克》给我们带来的观影体验。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该如何营造真实?


《敦刻尔克》的观影体验,建立在一种 “化繁为简、去伪存真” 的朴素哲学上。



首先,诺兰尽可能地摒 弃掉那些“战争氏梁 常见要素”——


没有作战会议,没有动员演说,没有希特勒和丘吉尔,没有临战前的闲话,没有秀照片的炮灰,没有英雄,没有敌军,甚至没有血。



所有戏剧性的矫饰都被筛除,只留下战争本身,让画面自己来讲话。


接着,在IMAX镜头和坚持不用CG的原则下,即使没有诺兰所排斥的3D效果,一切仍然伸手可及。


没有CG特效,那么就意味着,海滩必须是真的,栈桥必须是真的,船必须是真的,飞机必须是真的,爆炸也必须是真的。



诺兰说——


我不想让任何纯CG的东西出现。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头一次拍完一部电影,却记不清什么地方使用了特效。


诺兰此前就曾多次混合使用IMAX胶片和35毫米胶片,而对于《敦刻尔克》,他更进一步——


全部使用大尺寸的65毫米胶片来拍摄!


其中70%是IMAX胶片——从来没人这么干过!



“我们拍出了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电影。”诺兰再一次自豪地宣称。


65毫米胶片,究竟是什么?这里必须要给大伙儿解释下,


每格65毫米衡核穗IMAX胶片的感光面积是普通65毫米胶片的3倍、35毫米胶片的10倍,


这意味着倍增的画面清晰度。



诺兰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爱IMAX,因为它有着极致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以及丰沛到难以置信的细节。 它的大画幅天生适合拍那种成千上万人的大场面,但它在呈现些微细节时也同样出色。



有了更大更清晰之外,接下来第三步!——


必须看得更近!




摄影机离拍摄对象越近越好 ,这一点非常重要。咐卜这就像通过一扇未经任何过滤的窗子看世界,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胶片的清晰度。



所以,他与诺兰总是渴望 “把摄影机放到最难放的位置” ,这样得到的画面是“第一手的,是发自肺腑的,是原原本本的现实”。


这些事或许说来容易,但做来太难,况且 IMAX摄影机比普通摄影机笨重许多。


范·霍伊特玛在采访中还说到——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我拍过的最有挑战性的电影。恐怕也只有诺兰这样的偏执狂才愿意为此大费周折!


当然,不偏执,他就不是诺兰了……


于是乎,他们把摄影机搬上小艇、泡进海水、塞入飞机,甚至架到机翼上……



下面我将按照电影中陆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的三条故事线为大伙儿解析那些逼真的镜头是如何拍出来的。


陆上一周



《敦刻尔克》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近景和特写,近到仿佛能听见士兵们的呼吸声。



通常IMAX摄影机主要用于拍摄震撼的大场面,很少有人拿来拍特写,


但范·霍伊特玛认为 特写镜头的冲击力并不逊于大全景,用IMAX可以展现更多细节 ,在观众与角色间营造出私密联系——


我们希望制造一种临场感,就像GoPro头戴镜头一样。





连“撒传单”这种事诺兰必须要亲力亲为。



几场重头戏就在敦刻尔克实地拍摄。范·霍伊特玛认为,这里绵延不绝的海滩本身就已经足够宏大,他无意去破坏其独特氛围。


所以摄影机的存在感要尽量弱,避免使用大型的吊臂设备,只用轨道车来推拉镜头。



敦刻尔克的天气变化无常,范·霍伊特玛从一开始就决定尽量不去“干扰”这种自然光,以捕捉到“每个瞬间的真实质感”。



海上一天



虽然《敦刻尔克》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海战”,但其海战戏的拍摄规模却很可能是影史最大的一次,动用了数十艘来自二战时期的老船,包括一艘从博物馆拉来的法国驱逐舰。



影片中的“月光石号”,就是由剧组买下的一条1939年的古董小游艇改造而成。



在水面拍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保持摄影机平稳,


为此,他们准备了一艘大型双体船,并把诺兰多年来的独门法宝——特制吊臂“Edge”搬到了船上。


这套设备装有陀螺稳定系统,可遥控,水面和水下的拍摄都能胜任。


为了在水中拍摄,IMAX摄影机被装进防水罩中。不过百密一疏,某次摄影机跟模型飞机一起沉入海底,偏偏罩子上还有个洞。



诺兰想了个办法——在暗室里用水把胶片洗干净,并保持湿润,然后直接送往洛杉矶一家实验室。


最后虽然价值一百万美元的IMAX摄影机报废,但胶片完好无损,并用在了电影里。诺兰就此打趣:“这要是换成数字摄影机,你试试看?”


片中的爆炸和沉船场面也是在巨型水箱中完成。



一艘退伍的荷兰海岸护卫舰被改造成片中的扫雷艇,并被运到华纳公司的巨型水箱中拍摄沉船戏。



空中一小时



拍摄真实空战的原则——


必须杜绝任何违背物理法则的戏剧化成分。


《敦刻尔克》里出现的二战飞机全部是货真价实的老古董,


在天空中的缠斗也是由真正的飞行员驾驶飞机来完成,大部分镜头都在空中同步拍摄。



由于每卷IMAX胶片只够拍三分半中,飞机只能频繁地起飞降落。



范·霍伊特玛也真的和导演一起登上飞机,在至近距离拍摄精彩的空战——“儿时梦想成真了。”



片中大部分飞行员在驾驶舱里的镜头,都是借助这套可以旋转的装置来拍摄的。



“机舱”被架设在临海的悬崖上,这样背景便是纯粹的海面与天空。当“机舱”旋转,就能模拟出飞机盘旋的效果来。





说完了视觉,接下来说说 听觉


“谢帕德音调”就是《敦刻尔克》的听觉基本原理。


什么是谢帕德音调?


谢帕德音调是当数个八度音一个接一个顺序播放时,如果低音部分渐渐增强,高音慢慢消失的话,由于是高低音交叉叠放,


人类大脑一般感觉不到这种降调,就会产生音调在持续升高的错觉。



这种音调以美国认知科学家罗杰·纽兰德·谢帕德命名,他被认为是空间关系研究之父,“谢帕德音调”正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诺兰在与汉斯·季默探讨《敦刻尔克》的配乐时,解释了自己如何以“谢帕德音调”为理念创作,


希望能够找到类似的配乐基调,来配合故事中不断增强的悬念紧张感。



诺兰在自己的一块怀表里,找到了灵感。


诺兰说——


它的走针,有一种特殊的持续不断的滴答声,于是我把走针声音录了下来发给了汉斯,要求他以此为模板开始工作。



围绕着怀表走针声,诺兰和汉斯慢慢发展出全片的音乐和音效风格,包括影片最后的剪辑成型。


但由于过程复杂,诺兰笑称“汉斯和他的人没少在录音室里诅咒我”。


汉斯·季默也曾“抱怨”说——


《敦刻尔克》完全是属于诺兰的,这部电影就是他一个人的。他没有演奏过一个音符,但几乎每一个音符,我都感觉是他在按着我的手完成的。



“纯粹”,是诺兰最早便向季默提出的配乐要求。


要做到这个要求,配乐中就不能带任何 情感 。


《敦刻尔克》中曲目风格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惊悚片式的压抑阴沉,动作片式的压迫紧张,这两种旋律简单重复的风格基本“霸占”了全片,


从开场的The Mole起,大部分都基本属于这一类。



带有战斗机螺旋桨音效的Suparmarine、Home的前半部分属于 第二类,


为了达到诺兰的要求,季默甚至把“月亮石”的引擎声加入了配乐里。


季默说作曲时,尽量让自己忘记看过的所有战争片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敦刻尔克》更多的是在讲时间,时间如何不等人。而我呢,则尽量让自己感觉那些士兵永远都离不开那片死亡海滩。



在配乐中,季默大量使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他要求演奏者安静平稳地演奏,但要保持极大的演奏强度。



第三类, 则是只出现在影片中间极短的时刻(英国民众驾驶救援船只纷纷抵达敦刻尔克)以及片尾。


其中一曲便是在这种难得的舒缓之中,带出影片最优美甚至是最神圣的段落。


它改编自著名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经典管弦乐变奏曲《谜语》的第九变奏慢板“宁录”(Nimrod)。


年轻英国作曲家本杰明·沃菲斯齐谱写,汉斯·季默参与制作完成。


对于“宁录”的改编使用,诺兰承认是为了营造情绪。



生活里的诺兰会上大提琴课,据说是为了放松消遣。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年前诺兰父亲的葬礼上,“宁录”是现场音乐


诺兰认为,这首曲子有着一种令人难以自持的动人。



在汉斯·季默看来,“宁录”已经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国民而言,更是一首 情感 圣歌。


“它不是卖弄也不是英雄主义,就是非常高尚。”



通过这一段时间仔细研究《敦刻尔克》的视与听,


在我看来,


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摄影和音乐的配合,


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依赖于画面的逼真,


也没有一部诺兰电影像《敦刻尔克》这样如此突出音乐的作用。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 历史 上就是一部颇具悬念的故事之一,


而《敦刻尔克》也正是一部关于悬念、时间和人性的电影。


这次,诺兰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一部足以名垂影史的经典悬念惊悚电影。


『叁』 《敦刻尔克》:透过士兵的眼睛看战争

克里斯托弗·诺兰讲述战争的方式有点不一样:一种新式悬疑片的结构,让观众看不到敌人,却感到危险无处不在;海、陆、空三条线,显示事件全貌;一周、一天、一小时,三种时间轨道拼接在一起,艺术对接,有点悬念有时也是适当的情绪转场;采用紧张、主观的手法,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战争,结构紧凑,如海浪一波接着一波,汹涌而来;台词很少,演员都是新手,真正的老搭档如汤姆·哈迪扮演了一个飞行员,基里安·墨非扮演了一个惊慌的士兵;音乐从头贯到尾,不断地刺激着情绪。

依然如故的是,诺兰用各种方式保证画面的清晰和真实,IMAX摄影机拍摄,动用真正的喷火式战斗机,真正的民船军舰,有几千上万名临时演员参与。

影片从头至尾,我好像都处于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情绪中,无处不是死亡,只是看谁死得更慢一点。

1

这些新手演员,非常年轻的士兵,甚至可以感到他们脸上稚嫩的青春痘,喉结都还没有完全结实,也许还没有品尝过爱情的滋味,面对战争他们如此恐慌,有时却又勇敢机智……这些年轻士兵的代入感极强,我好像就是在透过他们的眼看战争,我不知道整个战争的规划,没有看到领导面前的战术演练,我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现在我们要通过什么方式离开,也不知道敌人到底在哪里,敌人有多少人……我只知道危险无处不在,死亡随时降临。

我听到士兵们掉到水中时,水里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那些声音让我恐惧,我听到炮弹落到沙滩上时的震耳欲聋,沙滩上的沙被掀起铺天盖地压到我的头上,那炸弹的爆炸地点是如此随机,下一刻也许就落在我旁边我身上,我没有理由认为我是幸存者,我只能靠着本能奔跑逃命。

除了敌机以外,我都没有看到敌人在哪里,但是危险好像无处不在。士兵们被闷在漏水的船舱里,外面总有子弹不断地射过来,谁去堵枪眼,去堵可能会被射死,不堵会被淹死,哪一条路才更容易一点?

无处不是死亡,爬不上船是死,上了船被敌机打中也是死,没死的掉到水里也是死,再命大被救起的,又到了另一艘船上,再来一次谁死得更慢一点的循环。在那样的处境中,看不到生的希望,身边无处不是死亡的气息,人性完全暴露出来,恶的善的拥在一起,其实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死得更慢一点。

演员们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本就不需要表演,有时忘了是在拍电影,都是真实的反应,因为那好像就是真实的战争,整个场面如此真实。而这,正是诺兰需要的效果——普通士兵面对战争时的正常反应。

2

如何界定我们行动的意义?这是一场胜利的转移,还是一次可耻的逃亡。年轻士兵们从敦刻尔克回到祖国后,看到报纸上的报道,深以为耻,四十万人转移了三十三万多人,直到窗外的老人递来美酒,外面响起掌声,告诉他们回来就是胜利。

我想这也体现了一个士兵真正的疑惑,该怎样界定自己的行为。

乔治是不是一个英雄,为战争牺牲的英雄?他是被自己的士兵误伤而死,他甚至没来得及看到敌人的影踪。彼得到报社里去,让世人都知道乔治是个英雄。他的死,当然是壮烈的死。他来该回到家乡去,却踏上了道森先生的船,一起去完成救助行动。误伤他的士兵,是因为飞机受到炮弹攻击后,情绪相当不稳定而引起。

此处不得不提到,基里安·墨非扮演的那个受惊的士兵,踡缩在角落里好像受伤的小鸟,急躁狂乱地要道森先生转舵回到祖国去,好像靠着本能逃扮亮避伤害的狼。基里安·墨非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在《蝙蝠侠》三部曲里扮演稻草人,即使他不出一声,只露出半张脸,依然可以很好地展现一个慌乱的士兵形象。而他的慌乱也正是众多士兵的慌乱,这种慌乱,是当时的本能过激反应(也可能引发战争后遗症),在士兵当中应该是很正常的情绪,可能也因为这些原因,诺兰让墨非来演这个角色。这个士兵,甚至没有人问起他的名字,在演职员表里也没有名字,只是“惊慌的士兵”几个字。其意义也许在于,他不是具体某正伏个士兵,他代表的是一群士兵。

3

对于大多数普通士兵来说,对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活得更久一点。

没有谁知道哪里安全,上一秒你努力去争取的厅清宽安全,也许下一秒就是地狱,你以为你终于可以喘口气,紧接着的危险又如海浪压得你窒息。掉落在海里,没有谁可以帮助你,你所能做的就是拼命游拼命游,不要沉下去不要死在海里,看到希望时,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向它靠近。战场上,只有懂得自救的人才会有生存的希望。

只有让自己活得更久一点,活到希望的来临。

这场战争,谈不上胜利,是因为德军突然停止进攻,也因为民众的参与,本来只计划转出三万人,结果……

据说当时民众热情勇敢,积极参与救援,即使是独木舟也会划过去救人,因为至少可以多坐一名士兵。如果没有这些民船的参与,如果都认为自己的力量太弱小不值一提,如果都等着某位天神来帮助士兵,这四十万士兵大概都会成为又一波壮烈的牺牲者吧。

诺兰把一双眼睛放在船长儿子身上,让我透过这双眼,看到父亲的所思所想,看到父亲的英勇智慧,看到空中的威胁,也看到海里待救的士兵。他一个个拉他们起来,上了自己家里的船。

他,是无数救援船队热心民众中的一个;他,是四十万撤退的士兵中的一个;他,是实施空中打击的飞行员中的一个……透过他们的眼,看到残酷和死亡。

活得更久一点,活到希望的出现,一切就好了……

『肆』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敦刻尔克》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敦刻尔克》观后感1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敦刻尔克》观后感2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敦刻尔克》观后感3

今天儿子说想看电影《敦刻尔克》,随即恶补了一下知识,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盟军遭到希特勒的强烈阻击,后退守到敦刻尔克,大量部队滞留海岸最后胜利大撤退的历史剧。当时心里就同意了,看后的优点:一了解历史,激起对历史的学习幸趣;二看电影会记住里面的好多细节,因为你专注吗,有助于人生中遇到相同问题或选择时,会有帮助。投入25元钱会为将来产出巨大的收益,合算。

但是前些天刚看过电影《战狼II》没几天又要看,不能让他这么容易得到满足,就说,这么短的时间连续看电影,很贵的;该做的作业做完了吗,每日录音录了吗?(这学期开始录音语文课文和英语新概念,每天各录10分钟,相信一年以后,语言发达能力,语文综合学习水平,英语阅读水平及学习水平将大大提高,一年以后见分晓)。哈哈,他答应做完作业等等再去看。

现在说观后感,本片采用三条主线来描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分别是一个英国士兵的曲折撤退之路,一个是英国私家渔船参与救援的过程,一个是空军支援的过程。

战争的残酷:巷战随时背后飞来子弹,汤米跑得快翻过了墙才幸免于难。

听天由命:宽广的沙滩集结了绝大部分的士兵等待撤离,相当的活靶子,没有任何防护,被德军飞机炸的血肉模糊,横尸遍野,当你没有任何选择时,做的只能是等待......

英勇神武:皇家空军三架飞机(当然代表千军万马,但也许当时真的没有更多的飞机)通过相互协作,信息共享,诱敌歼敌,打掉德军好几架飞机,飞行员柯林斯最终被德机击中,被迫迫降在海面上,上盖故障无法出仓最后在道森儿子的帮助下得以脱险。法瑞尔最是勇猛钢张,歼灭几架德机后刚想返航,这时的油料已经不太够返航的了,又发现一架敌机,好吧,不回了,打你去,就这样法瑞尔放弃了返航的机会,把生命置之度外,为了海滩上的弟兄,为了被救援的已经返航的军舰,拼了,又击落了2架敌机,最后成功迫降在海滩上,为了不让德军得到这架飞机,开枪破坏了仪表盘,烧毁了整个飞机,当然,也被德军俘虏了。

自发救援,经验丰富:私家船主道森一家及朋友自告奋勇独自去救援,救了翻船上一个海军士兵,此士兵因战争恐惧症为争夺船舵误伤了船主的朋友而至死;后又救了空军柯林斯,救一满满一船士兵返航途中又巧妙的躲过了德军飞机的扫射,最终成功返回英国本土。正因为有成千上万条民用船参与撤退救援,最终撤退回来33万多士兵,简直是奇迹。

辞藻华丽,振奋人心:丘吉尔的演说简直棒极了,“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在登陆场战斗,在田野中战斗,在街巷里战斗,在山峦中战斗,我们永远不会屈服……”

“敦刻尔克奇迹”当天的英国镜报

民众们热烈迎接成功撤退回国的士兵们

敦刻尔克胜利大撤退!!!

;

『伍』 诺兰大导全新力作,《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当然,非常值得。每次对诺兰的片子都是期待很大,但是同样收获到惊喜。战争的画面感和配乐都特别带感。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了那个场景中。
我们一般都喜欢看的是什么战争片呢?取得了大胜利的战役。而《敦刻尔克》是什么,是一次大溃败和逃脱。

『陆』 电影《敦刻尔克》值得一看吗

当然,非常值得。每次对诺兰的片子都是期待很大,但是同样收获到惊喜。战争的画面感和配乐都特别带感。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了那个场景中。
我们一般都喜欢看的是什么战争片呢?取得了大胜利的战役。而《敦刻尔克》是什么,是一次大溃败和逃脱。

『柒』 《敦刻尔克》音效分析

00:06:20——00:06:28

这一段中背景配乐结束,只剩下船舰发动机的声响,随后是轰炸机隐隐约约,逐渐清晰的轰鸣声,很好的表现了敌机到来之前的寂静,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恰到好处的配桥闹耐合了士兵们慌乱的表情。美中不足的是弯迅这一片段太短促,刚有感觉就被配乐打断。影片中的配乐不可谓不优秀,但可以去掉配乐达到无声胜有声境界的画面也不在少数。

00:07:00——00:07:15

这一段是飞机扔下的炮弹由远及近在镜头面前爆炸,爆炸声一声一声,从模糊到清楚,还有震起沙土拍在士兵上的敏春声音格外清晰,随着镜头的抖动声音也跟着抖动,同时伴随这耳鸣声,十分震撼。我相信只有真实的爆炸声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00:38:35——00:38:49

这一段是鱼雷击中巡航舰的声音,这段在电影院吓人一跳的声音并不是因为他的响度大,而是击中后仿佛摄像机也遭不住其威力而导致音轨损坏,造成耳鸣的效果声,之后水漫进船舰内,士兵们模糊不清的呼喊声和溺水的声音,让周围变得安静,这一静与鱼雷击中的声音的一响形成对比,节奏很快,让观众来不及反应就陷入士兵溺水的环境中去,造成真实的战争场面。

音乐

00:10:10——00:12:14

这一段是士兵抬着受伤的士兵想要登船的音乐。急促,紧张,音调高昂,随着时间越来越快,让观众的心情越来越受到感染。

01:12:50——01:13:15

这一段的音乐令人耳目一新,是上一段士兵众人在沉船中挣扎的紧张气氛的延续,让观众认为接下来还会有紧张局面(后来发现是转折)。这段音乐仅是比前面抒发紧张气息的音乐更加突出,让人一下记住,同时也很好的配合画面疑似紧张的气氛。

01:30:00——01:30:45

这一段是抒情的音乐,直接暗示着战争快要结束了,士兵将要回家。在前面这么多紧张让人精神紧绷的音乐和画面有让人有松一口气的感觉。

『捌』 《敦刻尔克》请收下我的膝盖!

影片:《敦刻尔克》2017年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是一篇讽刺抵制《敦刻尔克》文章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我看这部电影的好奇心。本来想着诺兰很难超越自己的《盗梦空间》,更别说超越《记忆碎片》了。想保留对这位导演的良好印象,所以没打算去看。

但,最终去看了。事实证明,我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敦刻尔克》绝对值你的回票价与你的宝贵时间!

这部电影我给四星半。

每个电影都在讲述故事。而故事的本质就是在影片开头许下一个愿望, 然后再向观众展现这个愿望实现的过程和结果。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敦刻尔克》没有过多的背景铺垫的废话,在影片一开始就以极简的手法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观众:“回家”。

以字幕的方式把背景和愿望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字幕呈现余肢的方式也是经过精心设计,以每一次展现叠加上一幕字幕的方式,层层推进。奠定影片的节奏。太赞啦!竖拆世可以说,开头10秒就已经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然后观众就会一直关心我们的“英雄们”最终是否都回家了。虽然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历史事件,正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大家都知道结局。可是具体导演镜头下的这个人物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还是未知之数。

所以完全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影片的愿望是“回家”,然而贯穿整个影片内核的主题还是:艰难的选择。

这一主题在整个影片中非常明确,与“回家”的愿望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现了“回家”的“英雄之旅”中,每个人物在每个场景下的艰难选择。

每一次选择都关乎生死。

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英雄”的考验。

当两个士兵心照不宣的抬起担架;

当飞行员看着油表说,“就这样吧!”;

当“法国人”在沉船之际,奋力艰难的去打开船舱的门;

当游艇老船长对战斗机队长说,“我们是有任务的”;

当彼得面对战斗机队长询问乔治会否好起来时,说,“会!”;

所有的这些时候,都在传递着“艰难的选择”这一主题。这是诺兰非常擅长表达的人生思考。想来他自己对人类的自由意志以及选择思考很多。也展现得十分到位。

这些时候,观众也会跟随着“英雄们”,追问自己的内心会做何选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也走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

影片亮点太多,印象深刻的有5点:

1、三条线索的展开与汇集

沙滩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

影片在非线性多时空下三段故事同时展开!

每一段故事都是“英雄们”的英雄之旅!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太赞!

诺兰驾驭故事的实力实在是了得。

而且三条线索都被“回家”的愿望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并在精心设计的场景下汇集到一起。

2、镜头语言带来的身体反应

这可以说是最惜字如金的电影之一了。角色之间的台词少得可怜。

甚至不需要台词。

空无一人的城市。

沙滩上排队集合的士兵,等待撤退。

镜头下的场景把观众带到了紧张的战争中。

两个士兵抬上担架后陡然改变的背景音乐。让我们崩紧了神经。

紧张,一直到两个人顺利的上船,观众才得以喘一口气。

3、气氛渲染带来的宣泄

英法联军被德军逼退御祥。影片中却并未出现德军,仅仅出现了几架德军战斗机。就将整个战争紧张,生死悠关的氛围渲染出来了。

没有血肉模糊,断手断脚的血腥场面。

也没有炫酷的3D特效技术。

全靠故事的张力,导演已经将气氛渲染得非常到位。

这才是讲故事的实力!

影片最后在回家的火车上,阳光洒进车窗。“英雄”念着丘吉尔给下议院的信。我们紧张的情绪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感觉到了圆满。

让观众的感情得到宣泄是电影,或者可以说是任何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诺兰完成得很棒。

4、视角新颖

以前看战斗机对峙。经常性的观众无法分清敌我。只看见一阵霹雳吧啦以后,有飞机坠毁,等到镜头重新定格在飞行员身上,我们才知道输赢。而诺兰使用的从飞行员视角和整体视觉切换的拍摄方式,让我们很清楚知道敌人在哪里,敌人是怎么被消灭的。

5、两极化的冲突

两极化是故事张力的源泉。

《敦刻尔克》的外部两极化是很明显的:英法联军VS德军

内部两极化也很精彩:

在搁浅的船仓等待涨潮时,因为超重要赶“法国人”下船;

游艇上被救起来的飞行员要求返航时;

都是内部两极化的斗争,并且都是以人物的死亡作为完结。

这又在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影片的另一个隐喻。争斗从来不会只发生在外部。

在看起来是队友的内部发生的争斗也常常以死亡划上句点。

哪一种死亡更有价值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对于死去的人来说,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痛,难道还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吗?

为什么没有给五星呢?没有给的这半星,确实是吹毛求疵的。

那就是“法国人”之死。在影片中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在故事中显然充当了悲剧英雄的角色。

当然可以设计他最后的结局是牺牲。更何况他是一个“法国人”,在更深的层面可以表达这部影片的隐喻。而且他没有姓名也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在敦刻尔克牺牲的数以万计的法国人,每一个法国士兵,我们知道他们的姓名吗?

这个隐喻也曾直接从我们的英雄口中说出:“我愿意承受这个代价的责任(为了大家的生存,牺牲掉“法国人”),但这是不对的。”

问题在于他牺牲的方式不符合他的人设。

他可是一个警觉性很高,求生本能很强的人啊!为了害怕沉船都不肯进船舱要在甲板上待着的人,最后怎么可能死于船舱进水呢?

《敦刻尔克》冷静而又克制的叙事方式。不做过多的情绪渲染,以一种历史客观的笔触刻画小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命运。

在一个点上的纵深演绎,诺兰真是顶级导演!拜服!

最后收回《敦刻尔克》无法超越《盗梦空间》的预估。整部影片确实超过了《盗梦空间》的水准。

但比起我的心头好《记忆碎片》,还差了那么一丢丢意思。

看来诺兰可以列入影片不可错过导演的名单啦!

(完)

『玖』 电影《敦刻尔克》配乐怎么样

有人说,配乐太强势,太抢戏,甚至可以说汉斯季默可以说是电影的另一个导演。配乐有没有抢戏不能看配乐在电影中有多少时长来判断。而是在看电影的时候,配乐有没有喧宾夺主,我们会不会更注意音乐而是画面来判断。配乐烘托了画面的感觉,看的时候我脑子里根本没有注意音乐。而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耳朵也是完全打开的状态,虽说通篇基本都有配乐,但都是为了影片而服务。当然最服气的还是保温杯诺兰,在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今天,打的一个反套路。

『拾』 《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文/清安依旧

19世纪中期的欧洲海域,海风呼啸,大雾弥漫,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有如猛兽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将滩岸吞没。这段昏暗阴沉的时期里,近40万英法远征联盟军被德国军队困在法国东北部边境的一个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阴沉的天空下,即将进行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陆”三个视角为主线,分别从“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条时间线上展开。短短107分钟,却让我看清这段震撼十足的真实历史。不知多少个时刻,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绝望与死亡的城市中,静默地望着灰白色的泡沫冲刷着海滩,四周站立着上万名身着深色军装的英法士兵,这庄严、肃静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冰冷的死寂。

这场史上著名的大撤退,从陆地上开始……

电影开头,从天空中漫地飘落的德军劝降单中开始,数名英国士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纷纷走散,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大街。其中陆地上,一名英军士兵汤米在敌军的轰炸中幸存,逃离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开着游艇离开自己的祖国,打算尽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尔克上的士兵;转天空上,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和柯林斯驾驶着喷火战机努力击落正轰炸着敦刻尔克的德军战机,为大撤退争取着时间。

地点:陆地 时间:一周

陆地上一周的时间都是紧迫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阴冷、沉重的压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虚伪,却都只是为了活下来。

在德军的轰炸下,汤米有幸逃过一劫,躲到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但敦刻尔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敌军的火力下,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当时的英国总统丘吉尔下令:从敦刻尔克海滩上近40万士兵中撤离3万英军士兵。然指旦判而,许多船港及避难地均被沦为了平地,为了使即将前来营救的搜救船上岸,数万士兵们一起建起了小型码头,在仅仅数千米的桥上,数万人头攒动,场面十分震撼人心。当英军的一艘救援船抵达敦刻尔克后,所有人都想尽办法蹭上救援船,法国人是,汤米也是,一切只是为了能够活着回家。

一周的时间,不知道换过多少艘船只;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敌军轰炸;不知道多少次为了活下来,只能够选择牺牲战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惧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迟手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只何时到来,却无时不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最终,他们从甲板下走了出来,看到了海的前方数只飘着英国国旗的船舰。这一刻,如释重负,心里所有的压力全部如海水般倾泻而出——他们得救了!

在绝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仿佛在无尽的深渊中抓住一丝微弱的光线。

地点:海上 时间: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为平淡,才更显示出了营救时,老船长、他的儿子和他助手的伟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个角色。因为尽管他已经步入中年,已经不再是能够战斗的主力,但他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去敦刻尔克营救英军士兵,因为他想把他们带回祖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道森先生坚持去敦刻尔克的信念不动摇,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就是一名英国空军,可是他在战争中牺牲了。为了完成他儿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继续前行。

期间,他救起了一名叫英军士兵,然而唯改得救后的那名英军士兵并不让任何人靠近,只是颤抖着锁在甲板的一个小角落。当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开往敦刻尔克后,暴怒般发起狂来,要道森掉头,说现在去敦刻尔克是去送死,他已经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却分外冷静地对他说,他必须要去敦刻尔克。于是士兵愤怒了,与前来劝架的乔治产生肢体冲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舱,此时士兵才镇定下来,但不幸地,小帮工乔治脑袋严重受伤,他失明了,他无法坚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总想帮上一些忙,想着能为那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们做些什么。

最终道森和他的儿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击落的飞行员,以及许多落难的英军士兵。道森实现了他的愿望,他把他们带回了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国。撤退过后,彼得为了完成乔治生前的夙愿,找到报社,将他的照片登上了报纸,让他的老师看到——他,乔治,是个英雄。

这艘普通民船上发生的故事,凸显出了这场大撤退的奇迹背后,每一个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牺牲。

地点:空中 时间:一小时

空中的一小时无疑是影片当中最为紧张刺激的一个部分,整个过程当中人物对白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飞行员的眼神中,从背景音乐的紧促声中去感受故事的发展。

这次战争中,德军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炸毁敦刻尔克的每一个海港和码头,最后摧毁所有被困在沙滩上的英法联军士兵。而仅有的三架英国空军,所能做的就只有尽量击落敌军战机,保护海滩上等待救援的40万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军飞行员的任务是最艰难而残忍的,因为他们要为整个“大撤退”争取时间,为了让更多的英军士兵活下来,他们一次次加速追击德军战机,一次次朝敌方发射导弹,却最终燃油耗尽,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军占领的区域。伟大的皇家空军飞行员——法瑞尔,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却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后一架德军战机被击落时戛然而止,海滩上幸存的士兵们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胜利欢呼声,他们终于都能够回到祖国了。但对于飞行员来说,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己,他们果断地选择了前者。

影片末尾,在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军士兵撤离海滩时,温纳德上校与波顿指挥官朝他们说:“这个时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级了!”意思是叫他们赶紧上船。紧接着温纳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波顿指挥官,波顿却说:“我要留下来拯救更多的法国人。”在战争的残酷面前,生命不分国籍,这正让我看出了他的伟大。

终于,1940年5月31日,众艘英军战舰、民用船艇,均载满了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国士兵抵达英国港。这历时九天九夜的一场“逃离”,最终成功撤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后来,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了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士兵。我想,这是后人们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最崇高的敬意!

其实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争议性的,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这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还是一场“胜利的撤退”。很多人说,“敦刻尔克”这一次战争的大溃败被生生美化成了胜利的撤退,实数荒谬,但在我看来不是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影片,都没有把撤退美化成爱的史诗,而是构建起了每一个士兵、营救者内心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求。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你所想的,仅仅只有活下来而已。也许对每一个士兵来说,想尽办法活下来,才是最终的胜利。

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你永远都无法预测死亡何时到来,正如在原以为已经安全的甲板下,突然从海底潜伏来一颗鱼雷,将船只炸毁,从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该有多少个充满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渐渐枯萎,我们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盖着多少已经干涸的鲜血。

但敦刻尔克,这不是失败,是一场大撤退。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阅读全文

与敦克尔刻电影音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国团购电影票 浏览:304
音乐僵尸国语电影爱奇艺 浏览:338
夫人与犯罪电影图片 浏览:757
贺岁电影是不是亏大了 浏览:807
一天电影免费英文版 浏览:552
95版电影飞虎队片尾音乐 浏览:430
儿童动画片恐龙大电影大全 浏览:390
小丑和小丑女的电影完整 浏览:143
佛系电影网站复仇者 浏览:578
狮子王电影全集完整版中文版 浏览:391
电影甜蜜的事业演员 浏览:120
2019万合天宜大电影 浏览:606
男主生活在海边的泰国电影 浏览:28
越南女杀手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141
爱的很大泰国电影 浏览:371
北京电影节订制爱情 浏览:853
电影票涨价没人管吗 浏览:433
国庆电影无双背景音乐 浏览:91
有jack的泰国电影 浏览:151
双安对面电影院影讯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