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音乐背后的电影

音乐背后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3-03-18 08:29:12

『壹』 求与音乐有关的电影、

《摇滚校园》《放牛班的春天》《迷情八月》《海上钢琴师》

『贰』 有哪些音乐成就了一部电影的例子

票房诡异大卖的电影《前任攻略3》,这部从三四线小城市火起来的电影,主题歌《体面》让于文文唱得街闻巷知,捧红了电影也捧红了演唱者。同样,该电影的《说散就散》也是成为流行金曲了。

『叁』 有没有一些有关音乐的电影

关于乐队的不是很清楚,关于音乐的还是有的,
《august
rush
》讲述了孤儿奥古斯特·拉什(August
Rush)(弗雷迪·海默饰)为寻父母来到纽约,在遇到神秘陌生人(罗宾·威廉斯饰)后成为街头卖艺者,奥古斯特依靠自己非凡的音乐天赋最终与自己父母相认的故事。
音乐非常非常有感觉,推荐!
《once》小成本电影,卖花女(Marketa
Irglova饰)被街头艺人(Glen
Hansard饰)的音乐所吸引,开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觉得一般。值得一看。
《摇滚青春》貌似有两部。也翻译做要滚滚夏令营。强纳斯兄弟在里面是主演,但是不是围绕着他们这个乐队。半符合你说的关于乐队的。
《贝隆夫人》,得过奥斯卡的片子多少还是有看点的,麦当娜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音乐也是悠扬动听。
《海上钢琴师》,《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比较经典。
《妈妈咪呀》类似音乐剧,
《歌舞青春》之前很火热,应该也是知道的~
然后日本的《摇摆女孩》讲述一群不会爵士乐的女高中生,被迫参加课后的音乐活动,学习乐器。虽然一开始很排斥,但慢慢懂得了爵士乐的乐趣。我挺喜欢的~最后的结局是happy
ending噢,感觉很爽~

『肆』 有关于音乐的电影有哪些哦

《十字路口》、
《不能说的秘密》、
《放牛班的春天》、
《理发师陶德》、
《音乐之声》、
《黑暗中的舞者》、
《松子不幸的一生》、
《莫扎特传》、
《想飞的钢琴少年》、
《歌剧魅影》、
《交响情人梦》、
《红磨坊》、
《海上钢琴师1900》、
《如果爱》、
《雨中曲》、
《碧昂斯的梦幻女孩》、
《玫瑰人生》、
《布鲁斯兄弟》、
《跨越苍穹》、
《紫雨》、
《控制》、
《八月迷情》、
《我不在那》、
《摇滚校园》、
《答案在风中飘》、
《北京的乐与路》、
《成名在望》、
《一生的唯一》、
《迷墙》、
《跨越苍穹》。
这些够不够,
如果不够的话,
应该还有诶-
-||

『伍』 以音乐为题材的电影有哪些

1、以音乐为题材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电影中穿插着音乐或者专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 优秀作品: 《音乐之声》 《歌舞青春》一,二,三部 《摇滚青春》(摇滚夏令营)一,二部 《歌剧魅影》 《放牛班的春天》 《劲歌飞扬》 《平民天后》 《音乐之声》(美国)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海上钢琴师》 音乐电影之海上钢琴师
[1]《八月迷情》(声梦奇缘) 《once》 《疯狂的心》 2、目前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影是一种由普通电影(特别是歌舞片和以音乐为主要背景的其他电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以一个单线故事为轴,创作指定主题音乐和其他辅助音乐片段,按照电影拍摄的一般逻辑,并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工具,制作而成的短片。长度大约在10到20分钟左右。——snugmoon, HIT,2010 与其类似的概念有:歌舞剧、歌舞片、MV等。

『陆』 介绍几部外国跟音乐有关的电影

舞出我人生 1-2
歌舞青春 1-3
魅力四射 1-3
舞动激情
舞动青春
热力四射
街舞新曲
摇滚校园
乖乖女是大明星
舞出一片天 1-2
摇滚之王
灰姑娘之舞动奇迹
几近成名

『柒』 《音乐之声》:玛丽亚带来音乐之声,而上校却为音乐赋予了灵魂

我最早看到《音乐之声》尚在上小学没多久的时候,学校统一为我们播放了这个电影,距今已有十多年。年幼的我们尚不知情爱,不知二战的残酷,也不知爱国者为正义的信念,可以说仅仅是看热闹。但是正是这一首《雪绒花》,尽管过去十多年,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可以说,这是音乐的力量,不枉”音乐之声“之名。

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伴随着轻柔的曲调,浅声吟唱,描绘出雪绒花圣洁美丽,能让心灵重归于平静的形象。正是这么一首描绘雪绒花的民谣,依旧是用它那柔美的曲调,却话锋一转,愿你永远守护我的家乡,饱含了多少人深深的依恋与忧伤之情。

这部《音乐之声》是一部在电影界中,算得上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部电影,从1965年3月29日于英国上映以来,历经近55年,从来都不曾失去它的魅力。以我个人来说,《音乐之声》十多年前看过一遍,可现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赏,并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即使你并不曾看过这个电影,但是当你听到电影中的歌曲时,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雪绒花》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音乐电影,由罗伯特·怀斯执导。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5项大奖,总共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获得一致好评。我想,之所以《音乐之声》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的关键,就在于 影片所要表达出的感情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共情的,特别是经历了二战的人民 ,对于这个电影更是感触很深,每到情深处,更是抑制不住情绪,潸然而下。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之声运用了数目高达26首,总时长占全片46%的乐曲,全面深刻的将深刻的爱藏于音乐之间。 父亲对子女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对祖国的无限留恋等等情感掺杂在一起,一定要到影片中去细细感悟。

我曾一度认为音乐之声的核心人物是玛丽亚,甚至知道你看到电影的三分之二也仍会这么觉得。但是,当你坚持看到最后就会发现,音乐之声的核心人物不仅仅是玛丽亚,上校也是整部剧的灵魂所在。诚然,玛丽亚的积极,乐观,开朗,热爱音乐感染了上校先生一家人,让从小缺乏爱且顽皮的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可以说,玛丽亚带来了音乐之声。 可是音乐之声在上校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他将音乐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是对亡妻的哀思,对命运的迷茫,对爱人的愧疚以及对祖国无限的爱。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它可以说的东西有太多,比如优秀的歌曲,动人的剧情,丰满的人物塑造。今天,我想着重谈谈电影中对于两位主人公玛丽亚和上校的形象塑造,因为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与实际表现,决定了整个电影的思想内涵。

作为整个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玛丽亚的活泼与不拘一格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剧中,最先出现的场景就是崇山峻岭,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高低起伏的山峦上郁郁葱葱,伴随着镜头由远及近,导演通过景情相融的方式,使玛丽亚的歌声和身处的广阔背景结合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的开端,也是音乐的开端,虽然没有一句话去独白,仅仅是以歌声去传递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却将玛丽亚的性格一览无余,一下子使观众感受到玛丽亚人物形象所透露出的真实感。

正如片首玛丽亚在群山之间放声歌唱,却苦了修道院中的一众修女,经常找不到人。这天,一位修女怎么也找不到玛丽亚,于是报告给了院长,院长几位德高望重的修女讨论了玛丽亚,给玛丽亚的评价都是她可以给人们带来欢笑,却不适合做一名合格的修女。因为按照基督教义,信徒的一生应该侍奉上帝,作为一名修女,亦是如此。可是玛丽亚作为一个见习修女,按规定不可以唱歌,而是应该留在院中祷告。按照几个老资格修女看来,玛丽亚的行为明显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

正当几位修女们探讨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玛丽亚风风火火地从门外冲了进来,于是就有了院长和玛丽亚谈话的情节。玛丽亚告诉院长,一方面,她抑制不住自己走到大自然中,感受那一草一木,山峦叠嶂,用歌声去赞美大自然,甚至抑制不了自己说话的欲望;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不应该做的。这个时候的玛丽亚陷入了她的本心与她所理解的教义精神相矛盾的局面。此时,院长要求她去上校的家中去作为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在影片的最初部分的矛盾就是每个人心中对于基督精神的理解。众修女认为基督精神就是要循规蹈矩,完成一个修女应该完成的功课,甚至主人公玛丽亚也是这样认为的,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受到对大自然的向往的本心备受规则的煎熬。尽管如此,玛丽亚仍然遵循了内心,她发自内心对上帝虔诚,但也坚持要遵循自己心中所想。其实,我认为,不管是玛丽亚表现出的保持初心,或是院长对玛丽亚的宽容与引导,都是基督精神的最好体现,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母亲所需要的品质有很多,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做父母居然不用通过任何考试。从中,我们可见父母对于孩子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优秀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继承其父母的意志,而上校家的孩子正是他们父亲教育方式的最好写照。在玛丽亚第一面见到这些孩子们的时候就大吃一惊,孩子们居然被他们的父亲训练得像士兵一样排着队,踏着步。可以说上校将孩子们直接当成士兵要求的,每天的所有时间必须按照他所设计的那样,井然有序。

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莞尔一笑,想起了电影《囧妈》中的经典台词:

其实不仅是中国家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影片讲述的奥地利上校家庭也是存在这个问题。母亲早逝,只留下一群孩子和一个沉浸在悲伤中的父亲。父亲因母亲之死封闭内心,他让子女按照他的意思生活,不让屋子里有欢声笑语,实际上是避免自己触景生情,是一种逃避行为。

只是从孩子们到上校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玛丽亚的到来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善。 最能体现玛丽亚不同于上校,尊重孩子的情节就在于玛丽亚坚持不用口哨呼唤孩子们,因为在她看来,口哨是用来唤动物的,而不应该是孩子们。小小的细节体现出的是玛丽亚对孩子们的态度是以一种平视的态度,将他们真正看成一群具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的。

最能体现出玛丽亚母性光辉的是对于孩子们报以宽容和关心,对于长期缺乏母爱的孩子们无异于长期干枯的心灵迎来了一场甘霖。 大女儿丽莎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与送信员劳夫私下里背着父亲在谈恋爱。她这天与劳夫幽会结束后从窗户翻进来的时候,不巧被玛丽亚撞见。玛丽亚不同于上校,一眼就看出来丽莎的情况,她并没有选择去告密,而是叫她赶紧把衣服洗了以免被人发现。

雷雨夜帮了玛丽亚大忙,也许是因为长期缺乏关心,孩子们特别惧怕雷声,纷纷跑到玛丽亚的房间。玛丽亚和孩子们开着玩笑,一起唱着歌,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玛丽亚所展现出的母性的光辉,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这种爱,伟大而平凡,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有一份情,无私而博大,绵绵不断,情谊深长,永远都是不求回报,无私的付出。

正如李斯特所说的那样,音乐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受,身体里的空气,血液,生来就有。不必多说,也不必做什么,当音乐响起,一下子豁然开朗。趁着上校去维也纳的时候,玛丽亚带着孩子们外出郊游了,丝毫不在意上校的吩咐。她带着孩子们穿过田野,走过麦田,趟过小溪,去感受大自然的风,大自然的雨,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的云,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他们来到玛丽亚平日里来到的山坡,风轻轻地吹着,女孩子们在聊天,男孩子们在玩球玩得不亦乐乎。

玛丽亚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恶作剧呢?孩子们告诉玛丽亚,他们只是想引起父亲的注意。玛丽亚一下子就决定了要帮助这些孩子,去教他们音乐,从最简单的“哆瑞咪发梭拉西”教起。为了方便孩子们记忆,她还编了一首曲子,正是影片中的这首曲子,成了如今脍炙人口的《哆来咪》。

音乐,多么美妙的一个词汇!不分语言,不分身份,不分性别,七个音符的组合就能汇集成一首美妙的曲子。孩子,是这世界上最纯洁的代表。当音乐遇到了孩子们,那就是天籁!拥有音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宝贵的财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正如海伦所说的那样:“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玛丽亚,正是通过音乐的力量勾起了孩子们压抑已久的,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与探索心,让孩子们在享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当中找到自我价值。

在我看来,上校将音乐之声诠释得更为深刻,是他真正去赋予了音乐灵魂与力量。在前半影片中,上校一直是以一种生人勿近的态度待人的,对孩子们也是以军事化管理的理念。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就是一个古板,严肃而又冷漠的海军上校,可是当你细细去品味上校的一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 上校在冷峻外表的背后,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深沉而又伟大的爱。

影片中所有的歌曲,《雪绒花》是其中最忧伤的歌曲。相比于其他歌曲大多数是由玛丽亚教孩子们所唱的,往往以欢快积极的旋律为主基调,《雪绒花》是影片中由上校演绎的一首曲子,并且上校几乎仅唱了这首曲子。 上校在全剧中一共唱过《雪绒花》两次,可是这两次相同的演唱,却饱含了他完全不同的情感。前者迷茫而哀思,后者悲伤而坚定。两次演唱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其实正是上校的成长。

我们不妨从上校两次歌唱《雪绒花》的前因后果以及思想感情探索他的心路历程。

玛丽亚刚到上校家当家庭教师时,上校去维也纳找男爵夫人,要求玛丽亚看住孩子们。可是玛丽亚在上校走了之后,带孩子们出去郊游并教会他们唱歌,希望孩子们可以在男爵夫人到来的时候表演歌剧欢迎男爵夫人。不巧的是上校提前回到了家,看着玛丽亚和孩子们弄得一身脏,还掉到了水里,一时间怒不可遏。玛丽亚在关于孩子教育方面与上校激烈争吵,他一气之下让玛丽亚卷铺盖走人。可就在这时,屋子里传来了孩子们的声音,这些孩子们正在用玛丽亚教给他们的歌曲去欢迎男爵夫人。

这是影片中非常经典的一段,上校在听到歌声后,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和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上校和孩子们唱歌的时候, 他的眼中含着氤氲,这是在妻子去世之后再也不曾听到的歌声了!他的目光满怀深情,却又暗藏着哀思,仿佛在追忆着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让观者无不感受到他眼中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痛苦。 这正是在这次机会,上校真正改变了对玛丽亚的看法。

在当天晚上,上校在影片中第一次歌唱了《雪绒花》,孩子们和玛丽亚一致请求他唱一首,他这才接过吉他。当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结尾:“永远守护我的家乡”的时候,他的眼神迷离了,望向远方,他一定是回忆起了与妻子和孩子们曾经快乐的生活。

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上校的目光的时候,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就能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20世纪30年代,正处希特勒大举入侵同化奥地利,整个国家处在将要沦落在德国纳粹的黑暗统治前夕。在希特勒高压政策的威胁下,奥地利同意了与德国合并。整个国家名存实亡,我想,此时的上校眼中,更多的还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前途的迷茫。或许,这正是古人所说的那种亡国恨吧。

上校和玛丽亚最终发现了彼此才是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可就在他们度完蜜月归来的时候,奥地利的局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到处都是德国人的军队和纳粹分子。表面上的和平合并其实暗流汹涌,只是掩饰纳粹吞并奥地利的掩饰。为了加强统治,纳粹要求权贵们的家中应挂上纳粹党旗。尽管大多数人不情愿,但是迫于纳粹的高压政策,几乎所有的人都屈服了这一辱国的要求。只有上校一家除外,上校不允许家中挂有纳粹的党旗, 在他回到家中的时候,看到朋友麦斯为了保护他挂上的纳粹旗时,一把将其拽下并撕成两半。 其实,上校对国家的爱远不仅如此,而是从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能体现出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别人说德国非常敏感,在德奥合并的大背景下,人人自危而不敢以奥地利人自居,可上校敢。即使是朋友麦斯试图说服他接受德奥合并的现实,上校也不顾情面,怒不可遏。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才有了上校第二次歌唱《雪绒花》的契机。柏林给上校来电,要求他到德国的海军基地任职,家人也要处于纳粹的监督之下,这在一向爱国的上校看来是绝不可能会答应的事情。可是纳粹势大, 倘若不答应,妻子和孩子恐怕都不能保住性命,于是上校决定带着一家人出逃。 就在上校一家人准备逃出祖国的晚上,当他们刚一出门,就发现已经被德军包围。情急之下,上校以音乐会为借口,带孩子们去参加音乐会。纳粹一直强调德奥和平合并,为了给别人营造奥地利一切都没有改变的错觉,一时间也不好拒绝,只能同意了这一要求。

第二次歌唱《雪绒花》是整个影片的高潮,爱国的情绪达到了顶峰,每当看到这段都不禁热泪盈眶。正如他所说的:“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唱到一半的时候,上校已经哽咽了,无法继续下去,妻子玛丽亚带着孩子们接着唱了下去。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顶峰,尽管场上的纳粹虎视眈眈,所有的奥地利人都和上校一家高声地歌唱了起来。

雪绒花,雪绒花,今晚我就要离去,愿你永远守护我的家乡......

雪绒花其实寄托的正是战争年代,在德国纳粹的黑暗阴影下,勇敢爱国者宁死不屈的决心。它饱含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人民对国家的忠诚等各种复杂情绪。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决定了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前半段轻快明亮,而后半段深沉忧伤。可以说玛丽亚为这个家庭带来了音乐之声,而整个家庭给所有奥地利人诠释了音乐之魂。

一部优秀的电影所包含的优秀特质是方方面面的,以上以根据两位主人公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实际上,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塑造有很多,比如说修道院修女的成长,男爵夫人与上校的交往,麦斯在整个大环境下,其实是大多数奥地利上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对纳粹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却又想保全自身的心理。还有处在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劳夫,又代表了小人物在黑暗大势来临时的抉择。因此,影片虽然说的是上校一家,可是实际上却是20世纪30年代整个奥地利社会的缩影。

与战争片相比,这部电影是如此的温婉明亮却又直击心灵深处,我强烈推荐《音乐之声》!

『捌』 《音乐之声》背后的故事

        上个星期,听闻女儿在哼歌,仔细听了听,是在哼《哆来咪》,我问女儿:你怎么会哼这首歌?女儿说是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放《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给他们看,并教了他们唱这首歌。这让我很惊讶,这么老的电影,居然老师会安排在教学中,我问女儿:那你们看完了吗?答复是没有看完,好的,马上安排在周末的晚上,母女俩躲在暖暖的的被窝里,看完这部电影,女儿看得津津有味。

      影片中的插曲很多,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几首经典音乐。乐曲轻松愉快,欢乐有趣,表现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如:《哆来咪》、《血绒花》、《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等等。这些就是《音乐之声》中的艺术佳作,它们被人们视为最值得珍惜,可以另人细细回味的音乐。

      话说,在网上搜索这部电影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英文版的,花了一阵功夫才找到国语版。在搜索的途中,看到一篇关于《音乐之声》的影评,揭开了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

      《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Maria Rainer)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冯·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轻优秀的皇家海军上校格瑞格·冯·特拉普(Georg von Trapp)与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场舞会上一见钟情开始。在当时,冯·特拉普上校作为海军指挥官的声望,可以和二战时期的艾森豪维尔相比。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贵族,事实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发明者。他们结婚之后继承了 Whitehead 家的财产,即使以利息过活也绰绰有余。

      可惜的是,他们婚后的愉快生活被一战后奥匈帝国的毁灭打断了。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开之后,奥地利不再拥有海岸线(原奥匈帝国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线),保留海军完全没有意义,于是冯·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时间,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女儿乔汉娜斯(Johannes)回忆说,那是她父亲一生里最灰暗最沮丧的时间,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军,而离开海军他什么也做不惯,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们的母亲死后,孩子们换了无数个看护,他们曾经同时雇佣三个看护,一个照顾大孩子,一个照顾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照顾全家。但是孩子们更喜欢只要一个看护,于是他们找到了修道院,玛丽亚被派到冯·特拉普家。与电影里不同的是,在玛丽亚到来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励孩子们演唱和演奏音乐。当孩子们唱歌的时候,他也会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为他们伴奏。玛丽亚来了之后,她更有条理地教习孩子们的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据乔汉娜斯说,他们后来的演唱生涯的其实是借助了冯·特拉普上校的名气,他在奥地利的知名度使他们家的合唱团十分受大众的注意。

        好景不长的是,1932年奥地利银行的倒闭使得冯·特拉普一家的积蓄一洗而空,他们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们不得不学习洗衣,和其他家务。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对他们的父亲而言,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时候他已经和玛丽亚结婚并且又添了两个孩子,要抚养九个孩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于是,作为家长,上校在每场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绍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然后大家上场演出几首歌曲,最后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谢幕。这个时候,他们也认识了一个住在附近的年轻牧师,Franz Wasner。Wasner 曾经是个律师,对音乐也相当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给孩子更广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种乐器,也帮他们编写歌曲,后来冯·特拉普一家离开奥地利到美国,他也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他们这样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占领奥地利而终止。冯·特拉普一家接到三个召书,上校需要到德国海军指挥潜水艇,他的长子当时刚刚从医学院毕业,也接到命令要去领导维也纳的一家大医院,而他们的家庭合唱团则被邀请去希特勒的生日会上唱歌。据说,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来说,“我们现在就站在已经为奥地利挖好的坟墓旁边”。他问他们是要留在奥地利还是离开,虽然大家都知道离开奥地利的生活会很困难,而且当时玛丽亚已经怀了第十个孩子,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当他们离开家时几乎是两手空空,而更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他们离开以后,希特勒本人占据了他们的房子。

        和电影里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并不是直接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事实上,萨尔兹堡地处奥地利北端国境线上,正是和德国接壤的一边。所以真正的冯·特拉普一家是装做去意大利旅行,坐火车然后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离开奥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达了美国。从此之后的十八年间,他们全家马不停蹄地在各地举行巡回演出,为了以家庭为重,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暂停。玛丽亚坚持全家人无论何时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经成家的孩子们也不例外。而每当到达一个新地方时,玛丽亚总要让全家至少访问一个修道院。她似乎总是在上帝给予她的执意和她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之间无法做出选择,这也使她常常对孩子们发火。

      1947年5月30日,冯·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们再不想四处奔波,他们逐渐地离开了演唱团,在1956年,冯·特拉普家庭演唱团终于解体了。他们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镇买下一个旧农场,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顾农场。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样的收入不够养活全家人,所以当家人外出演出的时候,他们就把农场租给到当地滑雪的人。后来,他们索性把农场改成了旅馆。

        在一次表演中,因为少了一件乐器,在等待拿来乐器的时候,为了不空场玛丽亚给观众讲述了冯·特拉普一家的故事。当那场音乐会结束的时候,一个人到后台告诉玛丽亚她应该把这么精彩的故事写成书。玛丽亚觉得她还是比较适合讲故事,于是那个人便提出由玛丽亚讲述,他执笔写冯·特拉普家的故事。这就是《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的由来。这本书于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个德国电影制片人找到了玛丽亚,他要以一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书的版权。玛丽亚问了她的律师,律师告诉她她应该抽成而不是一次性卖掉。可是,德国制片人告诉玛丽亚,德国法律不允许德国公司向外国人付抽成,而当时,玛丽亚已经是美国公民。玛丽亚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她卖掉了《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一书的版权。

      那个德国制片人不光是以末须有的法律欺骗了她,几星期之后,他又打电话给玛丽亚,说如果玛丽亚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马上把钱给她。因为急需用钱,玛丽亚答应了。

      于是,电影《玛丽亚的故事--冯·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于1956年在德国成为空前卖座的电影。因为电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国又制作了续集,《冯·特拉普一家在美国》(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这两部电影成为德国二战以后最成功的电影。

        在1956年,好莱坞的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买下了《玛丽亚的故事--冯·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国电影版权。一个百老汇制片人看了电影,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绝好的音乐剧,他于是也和德国制片人签了合同,而且,他主动要求给玛丽亚0.006%的抽成,这是玛丽亚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这位百老汇制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个在百老汇上饰演玛丽亚的 Mary Martin。他们原本打算采用冯·特拉普家唱过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玛丽亚的独唱,于是他们找到了当时美国音乐剧界的最佳拍当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认为冯·特拉普一家唱的奥地利民歌与他们的风格不合,他们更愿意做副制片人,然后着手编写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传里他提到写《音乐之声》的过程:“我们认为这出戏不但要写出真实的人物,更要保留他们的背景。‘音乐之声’是戏里出现的第一首歌,是挥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乐的歌曲;‘Do-Re-Mi’是玛丽亚给孩子们的第一堂音乐课,也是她试图接近孩子们的结果;‘我最喜爱的东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连串的最简单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这首歌有一点民歌的风味;‘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乐‘涟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景色引发的灵感;‘翻越每一座山脉’(Climb Every Mountain) 则是为了给离开修道院的玛丽亚鼓气,而且这首歌在后来也成为全家人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祖国奥地利的音乐。”

      虽然 Rodgers 并没有为写《音乐之声》的歌词而飞到维也纳去体验生活,但是他对待剧中的歌曲还是相当认真的。为了剧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赞美诗,他特地询问了纽约的女修道院院长,并且到纽约听了她们的演唱。而大多数都认为是奥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实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结果。而且,事实上,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后一首歌。那时 Hammerstein 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所剩无几,所以,歌里显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说是他最后的心声。

      1959年11月16《音乐之声》在纽约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为当时 Mary Martin 已经很有名气,该剧在公演之前就已经卖出了两百万美元的戏票。虽然对音乐剧的评论有好有坏,但是观众对冯·特拉普一家的热情有增无减。《音乐之声》在百老汇一共演出1443场,赢得了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六个托尼奖(Tony Awards),他们灌制的录音也售出了三百万之多。

      在音乐剧公演没有多久之后,作家 Ernest Lehman 就开始找手把《音乐之声》改写成电影。在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乐剧《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当时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总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来写剧本。事实上,由于当时福克斯公司拍摄的电影《埃及艳后》(Cleopatra) 耗资巨大而没有票房,如果没有后来的《音乐之声》,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会做不下去。

      接下来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导演。他曾经拍过经典影片《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和《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并不喜欢《音乐之声》,他虽然接下了任务,但是并没有开始工作,据说,当 Lehman 把第一稿交给 Wyler 的时候,他没有做任何改动,这对一个认真的导演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时 Lehman 就明白他准备离开这个项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电影而放弃了《音乐之声》。(虽然 Wyler 本人并不承认,但是普遍的观点是他私下把《音乐之声》的剧本交给后来的导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连得两次双项奥斯卡的人。他首次导演并制作的《西城故事》让他得到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然后,《音乐之声》又再次让他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事实上,整个冯·特拉普别墅的内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厅,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并设置的。因为很得意舞厅的豪华和美丽,电影拍摄完之后,福克司公司没有把它拆毁,而是捐给了好莱坞博物馆。

      曾经因《西城故事》而得过奥斯卡奖的 Boris Levin 负责做场景设计和声音布置。他设计的修道院内院是如此精确,连在萨尔兹堡做“音乐之声之旅”的导游都以为电影是在修道院拍摄的。

      设计服装的 Dorothy Jeakins 为了这部电影费煞苦心,导演 Wise 要求孩子们的衣服要尽量简单,因为他不想让孩子们太过可爱而让观众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事实上,这也是他在整部电影里极力要做的。因为当时人们在听说了这部电影的题材之后,都认为电影一定会用孩子的天真可爱来哗众取宠,这也包括了后来扮演冯·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据说他曾经用四天的时间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动了剧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莱坞当时最好的服装师,她的设计以保留原味出名,《音乐之声》的服装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阅能找到的所有资料,从海军制服的扣子,到玛丽亚初到上校家时手里提的袋子,无一不是有真实背景的。为了修女的服装和头巾式样,她还跑到洛杉机的修女院询问院长。等到演员已经订下来之后,Jeakins 和导演 Wise 见了每位演员,并且向她们徵求意见,演玛丽亚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赏 Jeakins 的眼光,对她提供的服装全部接受了。

      负责舞蹈设计的是夫妻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们曾经为 Julie Andrews 设计过电影《玛丽·波品斯》(Mary Poppins) (这也是首次参加电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电影)做过舞蹈设计。他们和导演一起商订了人物的性格,就带了几名助理到练习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钢琴伴奏,设计出了符合角色和音乐节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设计的“涟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会中玛丽亚和上校跳给孩子们看的一小段舞,他们参照了奥地利的民间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设计出了十分轻快而且和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连木偶剧里木偶们的舞蹈也是他们的杰作。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乐之声》里扮演索菲亚修女 (Sister Sophia,几位修女一起唱“玛丽亚”的时候,她是那位喜欢玛丽亚的金发年轻修女)。虽然这是她唯一出现在镜头前面的电影,但是,事实上,她曾为多个十分出名的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国王与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还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奥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阿比斯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长告诉她她要骨气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当他们赶回萨尔兹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兹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导。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的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玖』 求与音乐有关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 本片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 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蒂姆罗斯 饰) 1900慢慢长大,显示了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他会不会为了爱情,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声惊艳世界?他将怎样谱写自己非凡的人生。 《歌剧魅影》 《夜半歌声》 《红磨坊》 《曾经》 这是一部由音乐开启的爱尔兰电影。 卖花女(Marketa Irglova)被街头艺人(Glen Hansard饰)的音乐所吸引,开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他们不是王子和公主,各自有着琐碎的生活,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热爱。在一次合奏中,他们找到了彼此间惊人的默契。这个发现让他们兴奋,很快他们找到了另外的一个同伴,组成了一个乐队,并通过优秀的表现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与此同时,爱情也在逐渐萌芽。音乐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塑造了极其浪漫唯美的氛围。 《放牛班的春天》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杰勒德尊诺 饰)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饰)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尚巴堤莫里耶 饰)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声梦奇缘》 莱拉(凯丽拉塞尔 Keri Russell 饰),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手;路易斯(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一名流浪的爱尔兰歌手。一个月色迷离的晚上,两人相遇了。度过难忘的一晚后,莱拉那专横的父亲又强逼她继续踏上音乐会的旅程。路易斯因等不到恋人失望之下离开了;而莱拉发觉爱人走后,独自伤心的等待肚中的孩子出生。岂料几个月后莱拉遭遇了一场车祸,宝宝亦随之夭折。孰料,莱拉的宝宝其实并没有死,而是被她狠心的父亲送到了孤儿院。一晃眼10多年过去了,生活在孤儿院的少年奥古斯特(弗莱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饰)坚信自己的父母还在世上,于是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发胶》 《高校音乐剧》 《昼夜摇滚》 《脂粉猫王》 “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最典型的摇滚电影之一,描叙一个不安份的小子在监狱里迷上摇滚,出狱后成为摇滚红星,后来又褪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云云。在“猫王”无数连歌带演的烂片中,好歹这还算一部真正描述摇滚乐本身的电影,他的神采也还真的算得上叫人兴奋。 《苦难日之夜》 在这部描叙“披头四”生活的记实加虚构的电影刚开始拍摄的时候, 那四个小伙子应该还只是对生活刚有点更大的憧憬, 当电影上映的时候,“批头士狂热”已经开始进入大众传媒并最终进入辞典, 在这部经过精心编导的影片中,那些刻意突出”批头四“亲和力的镜头, 凸显出导演理察,莱斯特在狂热中的冷静,他最清楚如何让人疯狂, 这应该是一般人能看到的最早的摇滚电影了, 它让不同与先辈们的摇滚乐的另一种魅力初显于世。 《别回头》 这部记录片是对BOBDYLAN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 导演彭内贝克用影象清晰的说明那时的鲍波与“批头士”是多么的不同, 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 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还有毫不掩饰的刻意嘲讽, 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 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 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飞行日志》 《飞行日志》是一部关于青春、友情以及音乐的电影。青春总是美好的,美好的让人无限留恋,但同时青春也往往是残酷的,残酷的让人刻骨铭心。每个人都在美好而残酷的青春时光中慢慢成长,曾经怀抱梦想意气风发,曾经也屡屡跌倒遍体鳞伤。 电影是成龙“中国新电影扶植计划”的开篇之作,启用的是在互联网上怎么搜都搜不出个所以然的年轻导演韩可一,而最大看点则在于主演是拥有相当人气的超女许飞。也许仅凭该看点很容易让除许飞粉丝之外的观众不怎么看好这部片子,但当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完这部电影时却不禁让人改变最初的看法。 电影剧情并不复杂深刻且有些略显老套但并没有让人觉得简单沉闷,导演对于节奏的控制,对于光影的编排,对于音乐部分的衔接都显得老道而不生涩,细节严谨风格统一,能把电影排成这样就已经算的上难得了。不仅如此,电影最大的亮点当数主演许飞,就像她唱歌很有天分一样不得不说她同样也具备演戏的天分,足够的松弛自然,一切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超出了本色演出的预期。 青春是电影的主色调,帅哥美女、朦胧恋情、唯美画面这些元素自然是不可或缺,碧草蓝天酒吧乐队空旷屋顶寂静校园,温馨而不刻意,让人看的赏心悦目思绪横飞回曾经的年少轻狂,唤醒记忆里的纯真烂漫,回味最初追逐梦想的义无反顾,这种情绪不禁让人沉浸其中不想回转。 青春自然少不了恋情与友情的成分,电影将恋情讲述地似有似无足够朦胧,而对于几个年轻人的友情则渲染较多,虽着力但无刻意的痕迹,轻描淡写的宽容互助,举重若轻的离别与重逢,交代的很自然很符合电影的基调也更符合我们印象中的青春友谊。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另一大主题,看得出围绕这一点导演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音乐的创作足够地出色,民谣的浅吟低唱拨动人的心弦,乐队的摇滚元素调动着内心深处的激情,一段段歌曲的穿插不仅有效地串起了故事的节奏也非常符合电影及电影人物的气质,同时也让电影成为一场不俗的音乐视听盛会。 导演当然明白,青春做为电影的主题绝不能只是展现这些让人向往但却不疼不痒的美好,青春必然还有它残酷的另一面。相信每个人都有所体会,青春或许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青春不残酷。即使困窘艰难的过往不堪回首,也不得不承认让我们成长的是那些世俗的侵袭和现实的残酷,谁不曾跌倒,谁不曾流泪,青春到底因这些失去光彩还是增添魅力? 人们总是喜欢回忆过往中那些美好的东西,而不愿记起伤心往事的种种,因为生活需要一种态度,就像电影中的陈升所说“让别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导演对青春残酷一面的处理是明智的,电影没有表现过多的残酷,只是点到为止。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实往往会残酷的多,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导演没有将这部温情美好的电影引入到一种无奈于残酷现实的情绪,因为,我们都需要快乐。 不能说的秘密~

阅读全文

与音乐背后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十诫电影摩西中文 浏览:211
假小子电影完整版在线观看美国 浏览:658
除暴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下载 浏览:295
万有引力的完整版电影 浏览:814
911大楼坍塌的电影 浏览:807
女主角阿细八十年代电影 浏览:277
最佳影星主角电影 浏览:432
小妇人台词英文电影 浏览:993
在电影院和陌生人做u 浏览:866
一部电影男主生前有20的疤痕 浏览:608
新的电影在线看 浏览:597
21届上海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浏览:913
2020版电影花木兰观后感 浏览:542
百色市电影院 浏览:983
一部电影的名字形容第一印象 浏览:620
吴奇隆台湾电影 浏览:111
绕过墙角者第一部电影 浏览:443
爱情的美味电影图片 浏览:216
动作电影大全国语版 浏览:912
泰国一部电影一只鸟出来杀人 浏览: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