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泰坦尼克号电影中,船快沉时,4个小提琴家拉的一首很悲伤的曲子
http://www.mikesantos.net/Livejournal/Mp3s/Nearer%20My%20God%20to%20Thee.mp3 "
Nearer My God to Thee 与主亲近
专辑介绍:
詹姆斯霍纳历经长久的准备,TITANIC第二张原声发烧大碟《重回铁达尼号》于1998年8月27日于全球同步隆重发行,此张专辑收录百万乐迷争相询问之首度发行曲目:「爱无止尽电影对白版——李奥纳多狄卡皮欧&凯特温斯蕾对话原音重现」,「爱尔兰舞曲的狂欢——万众期盼的三等舱舞曲,收录男女主角电影对白」,「画爱——詹姆斯霍纳亲自演奏 唯美感人钢琴曲」,「约瑟芬,到我的飞行船里来——美声天后莫雅主唱, 凯特温斯蕾柔声演出」,带领您深入"铁达尼号"的音乐精髓,让电影的感动永远不要走到终点。
第一首象是序曲一般,大提琴奏出了一个低沉的音,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风笛以一个稍颤抖的清脆的音打破了沉闷的空气,但更显得空旷,随后,那首影片一开始的由爱尔兰女歌手轻咏的熟悉的旋律回荡开来,好象在讲述一个古老的被人述说千次的故事,但她还是那么深不可测,正如老年的ROSE说要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不同的,序曲就是序曲,不忘把听者引如故事的开端,旋律变得轻快,一开始谁叫TITANIC是一艘载着梦想的希望之船呢。
第二首一开始是JACK邀请ROSE参加他们所谓的真正的PARTY的一句开场白,一群平庸但享有人世间真正快乐的人,伴着欢快的爱尔兰民族音乐,快乐地舞蹈吧,里面还有主人公两人一边舞蹈一边对话的电影原声,真是会把人再次拉回那个三等舱里的场面。
第三首到第六首都是电影中的一些场景的背景音乐,有贵族们晚宴时渲染气氛的音乐,但显然他们不会在意这些音乐的美妙,也有JACK作画时的那首主旋律的钢琴曲,当然还不少沉船时人们慌忙逃亡的音乐,当时看电影时只在意画面,没注意音乐,现在听听,能听出JAMES的精致细心了,弦乐队不时地奏出一连串带有紧张情绪的琶音,并运用自然跳弓来加快速度,几个大号会在紧要关头吹不几个不协调的音,加上钢琴好似乱弹和定音鼓不停的敲击,把这一灾难性的沉船描写地栩栩如生。
慌忙的人群中有四位镇定的绅士,他们将他们毕生的事业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这是真实的故事,第七首就是这一室内乐队在甲板上奏响的最后一段旋律,带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情思,但不同于革命英雄的那种,还记得这首乐曲奏响时那个口是心非的神甫在教人死前的祷告,他是虚伪的,而这四位乐师才是真正的上帝的使者,面对死亡,他们是用一种平静安详的态度,正如镜头划过的一对年迈的老夫妻携手共枕,浪漫地面对死亡,好似一首安魂曲。
船沉了,ROSE躺在木版上无助地唱着那首民歌,周围渐渐地寂静下来了,第八首是女声清唱的,清唱中还伴着ROSE对JACK说:Jack there is a boat,绝望的她差点就放弃她自己了,听到这里,莫名的忧伤不断涌上来,记得N年前在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在这里,流出氯化钠溶液的。
悲凉的萧吹出了一片空旷,带有爱尔兰风味的小提琴声似乎又把人领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很美,你只能感受,但神秘依然存在,因为你没有身临其境。(这是第九首,很美妙)
大号吹的像是皇家仪式一般,冗长不失威严,可能就是这艘英年早逝的豪华轮船的葬歌吧。
MY HEART WILL GO ON,在这张专辑中的亮点就是加入了JACK,ROSE的话,把这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人的邂逅又笼统的概括了一遍,更显这个故事的浪漫性,个人以为不是主题曲而是篇尾曲,歌曲在JACK要ROSE的PROMISE中结束。
最后两首一首还是甲板上的那首,只是用小提琴独奏来完成,另一首是主旋律,告诉你一场悲剧结束,谢谢欣赏。是整个故事的结尾,其作用是加强回味性吧。
专辑曲目:
1. Titanic Suite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9:04
2. 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 Gaelic Storm 3:49
3. Alexander's Ragtime Band / I Salonisti 2:30
4. The portrait / James Horner 4:43
5. Jack Dawson's Luck 5:38
6. A Building Panic 8:08
7. Nearer My God to Thee / I Salonisti 2:49
8. Come Josephine in My Flying Machine / Maire Brennan 3:32
9. Lament 4:36
10. A Shore Never Reached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4:27
11. My Heart Will Go On / Celine Dion 4:42
12. Nearer My God to Thee / Eileen Ivers 2:22
13. Epilogue-The Deep And Timeless Sea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2:36
B. 电影《双旗镇刀客》的配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电影呢?如果没有了音乐,它还会不会触摸得到你心灵的深处?
习惯了世界的喧哗,你就很难想象默片时代会是一番何等的景象。想起孙海英在《美丽的大脚》里那段滑稽的配音,忍俊不禁之际也让自己陷入了这样的联想:音乐,究竟在我们的电影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认识陶龙先生,很是偶然。有了一面之缘以后,再打电话给他,尽管很忙,他还是抽空让我去他家里聊一聊这个问题。
在陶龙先生乔迁不久的新家里,我竟没有了一丝客人的拘禁,所谓的采访变成了随心所欲的闲谈。他坐在沙发上,我也坐在沙发上。喝茶。听他的音乐。
他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待我却如同他的音乐那般纯净、真诚。
他谈话喜欢平铺直叙,完全没有一点上海人的痕迹。许是吃惯了西安的羊肉泡馍,吹惯了边塞的风沙,也品出了这黄土地的豪迈,他骨子里隐隐透出的是一种宏大的气魄,生活里却是个细致的丈夫、无微不至的父亲。
语言是了解一个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但进入这个心灵殿堂的门却有很多扇。对一个作曲家而言,我喜欢从他的音乐作品进入他的世界。
我请他放一段陌生的音乐。陶龙先生便选了一盘他刚刚为某电视剧谱就的曲子。
我说,是喜剧吧?
他不言语,只示意我继续咂摸咂摸其中的滋味。
音乐继续,偶尔也有重复的曲子。我的心绪也被某种东西丝丝缕缕地牵引着,时而想开怀大笑,时而忿忿然于心头,时而又忧伤地低头不语,起伏如连绵不绝的山峦,层层叠嶂。“未见其影,先闻其声”,想必该剧播出时定能有不小的收视率吧。单是这音乐的奇妙幻境,就似乎已让我到了失魂落魄的境地。(采访结束,我果真耐不住激动地从陶龙先生那拿了这部名为《厨子当官》电视剧的带子,一睹为快。)
陶龙选择了音乐,似乎就不再擅于用语言表达了自己,也或者是他谦逊的本性使然吧。读了雷涛先生的《接近陶龙》,才晓得陶龙先生家世的渊源,以及他走上音乐道路的曲折。
陶龙1956年生于上海,四年之前父亲即已支援大西北来到了西安。于是,在上海与古城西安之间,留下的是他童年的最难以忘怀的对辗转无常的生活的记忆。父亲继承了祖父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又将这份感情遗传给了陶龙。于是,从小小陶龙就在父亲的启蒙下学拉手风琴、扬琴、二胡,以孩子特有的敏感整天吹拉弹唱个不停,直到14岁时考入西安市歌舞团,从此走上了音乐的工作岗位(工龄即从那时算起,这让他今年16岁的女儿简直无法想象)。在陶龙正式进入西安音乐学院深造之前,他已然有了十年的艺术实践经历。虽说学习的条件比不得学校,但他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有了小小的收获。至为芭蕾三人舞《仙鹤的故事》作曲、参加全国首届舞蹈比赛时,他就明确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完成 了由演奏到创作的转变。大学毕业之时,更是凭借其在1984年陕西省音乐作品评比会上一举夺魁的代表作——室内乐《第一弦乐四重奏》,被西影厂当时的吴天明厂长慧眼相中,调到电影音乐的创作队伍中来。
圈里人认识陶龙,是通过1990年西影厂摄制的故事《双旗镇刀客》。这是陶龙的第一次辉煌。尽管在此之前已有《我们的世界》、《川岛芳子》、《兰煞星》、《代号美洲豹》等众多影视作品问世,因了影片的局限性,音乐也自然鲜为人知了。
“所有的声音都应该属于音乐的范畴。”他说,“好莱坞的影片也是越来越注重音乐的塑造、注重声画的一体才产生如此的震撼力,穿透力,音乐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绝对的主角。”
每一部影片陶龙都追求一种“在场”的感觉,这几乎成了他电影音乐创作的一个隐性原则。“这能让我捕捉到空气中瞬间的灵感,也能让我触摸得到一部电影作品的灵魂”。
甘肃高阳县,《双旗镇刀客》外景地。
深褐色的大戈壁中,陶龙以职业的慧眼举目四望,荒漠、沙丘与天地浑然相连,不知不觉间,他与导演何平等一行数人仿佛步入了沙的海洋。离镇不远处,一段残缺不齐、高低不等的断墙残壁,在夕阳逆光的折射中,显的苍茫、孤寂,好似在冥冥中诉说着这里遥远的过去,展现出一种深厚广博的气势每当身在电影现场之时,天地间一切美好的声音便会不由自主地在他身体的周围汇聚,形成一个无形的磁场,将他包裹在其中。乐符就像悬浮在空气中的一粒粒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珍珠,一经他的缀结,便成了一串更加光彩夺目的项链,嵌入无声的影像里。
“当摄影机从高处俯瞰破败的烽燧,好妹站在烽燧的顶峰端朝远处眺望时,背景中残阳下的荒漠,随着摄影机缓慢而有节奏的升摇,为音乐展示出一幅极富于表现力的画面。那浑厚,丰满的弦乐群持续和声音型织体,由低向上依次奏出,构成一个暖色调的背景织体。由电子合成器模拟出的笛声,倾诉着好妹的此刻等诗孩哥来时的急切心情,与画面的情景形成了统一的整体。”(雷涛《接近陶龙》)
作为中国西部片与武打片结合得较为完美的一部佳作,陶龙在创作《双旗镇刀客》这部影片音乐的时候,吸取了过去同类影片在音乐上的不足,结合影片的画面与节奏,运用了西北民间素材中四、五度音理的跳进,配器上注重色彩上的隆重与热烈,低音部分的厚重衬托出了高声部旋律激烈而明快的情绪,从而使影片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骄阳烈日下的戈壁,没有一丝风,静得出奇。
陶龙又爬上双旗镇的城头举目四望,天际处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给人一种神奇而又略带紧张的感觉。
“突然,从远处传来尖厉刺耳的马嘶声,复仇的七刀客一字队形排开向着双旗镇扑来。透过摄影机的长焦镜头,画面中七刀客随着马的奔驰起伏,在戈壁地面高温气流的蒸发中呈现出一种虚幻的意境,令人感到压抑、恐怖,一种大兵压境的紧迫感笼罩着全镇,等待着他们的将是灾难和死亡。”
为了进一步营造和增强那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陶龙在创作这段音乐时强化了打击乐器的表现特长:两只低音定音鼓配合一面大锣,伴随着七刀客尖厉的马嘶声——击奏出一个由弱渐强的密集型持续音型,从而与画面中紧张的气氛相融合,并在不断加强紧张度的同时,将这种情绪推到了极致。这样,不仅使画面具有了很强的冲击力,让观众的心灵在不经意间受到震撼,也为小刀客孩哥与一刀仙最后的较量、拼杀,作了充分的情绪铺垫,留下了让人忐忑不安的悬念,丰富并提高了本片音乐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陶龙先生深情地回忆说:《双旗镇刀客》的音乐成功之处,就在于音乐与影片画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做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认真地深入生活,到外景地实地考察,与剧组人员一起体验电影中的人物情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断地收集创作素材,并通过自身的感受去捕捉瞬间的灵感,将一种现场激发出的那种膨湃的有生命的呼吸汇入影片当中,让观众能在观赏中体会到那种原汁原味的真实的幻觉。
一部优秀的影片,首先会在作曲家的心里像一条无名的小河一样,静静流淌在他的心间。剧本中的情节,常常会让他幻想着此处该有怎样一段感人肺腑的音乐。如果说导演会思考着如何将它们化作一个个镜头创作的话,那么,从作曲的角度而言,陶龙则希望经过音乐的熨烫,让影片像贝多芬的灵魂一样去抚慰人类的心灵,让它闪耀着诗一样的光辉。
“在音乐里回忆电影是件很美妙的事情。”一个不折不扣的影迷曾经这样说过。与众多电影Fans不同,这是个爱屋及乌的家伙,总是习惯于先买下与电影同步上市的电影原声来,让自己非常纯粹地欣赏完音乐,然后才决定该影片买下与否。
“他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自己事先不受电影画面的影响,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感受一部影片。”陶龙品评说,“好的影片总会在好的音乐中展现得一览无余,即便偶有例外,对于经典的东西而言却屡屡奏效。”
陶龙先生的经验之谈,至今仍让我无法释怀。“其实导演绝不仅仅是通过光影来构筑视觉上的艺术的,他们一样强调听觉上的唯美与共鸣。”《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中突围成功如是,而今年《指环王3:王者归来》在这届奥斯卡中横扫11项大将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指环冒险的诗篇正是以其深沉撞击视听情绪的壮丽乐章再次征服了奥斯卡上那些挑剔的评委的,它为整部影片注入了一剂振奋人心的催化剂。
最初的答案或许毋须寻找。也许正是因了音乐常常被映入视觉的影像所淹没,也许正是因了它总是被我们的心灵所忽略,“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总是趁你睁大眼睛的时候悄然隐退”(陶龙语)才愈加彰显了它无穷的魅力。
《默默的耕耘 悄悄地收获》,一位了解陶龙为人的朋友曾以此为题这样评价他,就如同陈凯歌的那篇《秦国人》之于张艺谋那般准确。低调地生活、真诚地创作,多年的历炼,成功与失败,在电影的道路上,陶龙用自己的音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C. 久石让配了什么姜文电影
久石让配了姜文这些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2007年8月20日,久石让为《太阳照常升起》创作原声音乐,并参加发行方为《太阳照常升起》出征威尼斯举行的壮行会和该片的原声音乐首发会。《太阳照常升起》音乐充满民国风,是久石让与导演姜文首次合作;但据说合作经历过一段磨合期,姜文差点让久石让崩溃。原因在于,姜文替电影拍好的样片放上莫扎特《安魂曲》第二乐章,希望久石让能创作出差不多意思的音乐,这反而让久石让哭笑不得,认为自己无法做出超越莫扎特的音乐。
经过此次的交流磨合,两人合作下一部作品《让子弹飞》也默契许多,〈太阳照常升起〉更一曲两用,在《让子弹飞》电影尾声出现。慷慨激昂的旋律,阳光而又浪漫的氛围,节奏感强烈,被很多网友尊为国产电影最好的配乐之一。
久石让音乐成就
久石让个人主要音乐活动以创作电影配乐为主,特别是宫崎骏、北野武、大林宣彦等导演的作品。在2015年前久石让曾八度获得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音乐奖,及七度获得日本电影金像奖音乐奖,并于2009年获得日本政府授予紫绶褒章。
除了电影配乐,久石让亦致力于古典音乐创作,乐种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他简约主义乐曲。其中较著名的作品有《第五维度》与《Orbis》,分别向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九号交响曲:合唱》致敬。
D. 哪些电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具体用了哪些
先说个遥远一点的,默片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很多电影,背景乐十分考究,很多都是出自古典乐,印象中只记得个《野蜂飞舞》了。美剧《兄弟连》第九集,贝多芬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在本集首尾呼应,豆瓣上有影评也在说道这段配乐的选取。猫和老鼠里出现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值得一提的是朗朗小时候深受这集的影响)、肖邦圆舞曲第2、11首(印象比较深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等。《超体》中寡姐从医院里走出来时候bgm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异常肃穆好听。《出水芙蓉》用到的施特劳斯《蝙蝠》(序曲)、《花之圆舞曲》等都是大家很容易接受且非常优美的曲子。
E. 中国的电影配乐大师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2000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2006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F. 泰坦尼克号电影里乐队拉的最后那首很悲哀的弦乐四重奏叫什么名字
dear my lord to thee,这是大众比较倾向于相信的曲子,但实际上据当事人回忆,有可能是与fall(秋天)有关的一首曲子。纪录片《泰坦尼克号最后的乐队》里,很详细地讨论过这个问题。
G. 弦乐四重奏(电影 泰坦尼克号 情景音乐)的鉴赏心得
影片的音乐非常柔美自然,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宁静贴心。其实泰坦尼克号中最出名也最动听的就是那首席琳迪翁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这首歌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知名度!很多中国人就是凭借这首歌来认识西方音乐的!观众观看影片时,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体会着影片中的一切,其中的弦乐四重奏再配上情节的跌宕起伏,这就是吸引观众,使观众不疲于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的原因!
想象一下,当Jack和Rose在舞池里翩翩起舞时,背景音乐的温馨和浪漫令人感动;当他们在船头上感受风的吹拂时,背景音乐的舒缓开阔,令人浮想联翩!当他们互相亲吻拥抱时,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柔情似水,甜蜜温情,这一切单靠导演的悉心描绘是不够的,而配合了恰当的背景音乐才能做到这一切,所以我认为影片中的情景音乐另这个有着太多好莱坞色彩的大片给人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一步好电影是需要音乐的装扮的!
H. 如何评价四重奏
一部好剧的完结,如同一段美好旅程的结束。有的剧会有下一部,就像有些目的地可以重返。有的剧也许就10集爽快结尾,就像旅程戛然而止,一时间有点不适应。
最重要的,看似怪诞离奇的轻井泽别墅背后,是每个人鲜活的,真实的人生故事。他们都很有趣,他们也都很平凡。
我依然如此,喜欢小人物,平凡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