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不少市民选择到电影院享受一顿视觉盛宴,如今暑期档热播的《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煎饼侠》更是赚足了票房和口碑,吸引许多人到电影院观看。然而,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许多不文明的观影行为使得观众扫兴,正所谓观众叫苦连天,影院也颇为无奈。
不仅扔垃圾还剧透 不文明观影屡见不鲜
26日下午3点50分,长春市民郭先生和女朋友到长春市赛德广场万达电影院观看热播电影《煎饼侠》,进入2号电影厅时却看到了不同的一幕。“在3排的几个座位看到了许多丢弃的爆米花、饮料瓶和塑料袋,影厅里面还有工作人员在紧张的打扫卫生。”郭先生回忆到。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很多观众都会购买食品在观看电影时吃。“看到座位上的垃圾后,看电影的热情就消失了一大半。”郭先生说,他平时的爱好就是看电影,每有新片上映都会买票去看,观影时也屡屡遇到不文明现象。
“仅是垃圾也就忍了,竟然还有一些人一边看电影,一边剧透。”郭先生说,原本第一次看的电影都会特别认真,可现场总会有一些人,因为之前看过,却不住的透露后面的剧情,往往还没演到,可已经听到了结尾,“这种情况基本每次看电影都会遇到,实在是太可恨了。” 除了聊天的,还有吃零食的、来回走动的、接电话的,别提多 “热闹”了。“有时候实在忍不了,就会出声提醒或制止,可有些人不仅不听,还说些挺难听的。这时候如果双方不够理智,很容易引起矛盾, 这种情况下,还是由影院工作人员来管比较合适。”郭先生无奈地说。
“众乐乐”要注意礼仪 切勿影响别人观影
27日,新文化记者来到赛德广场万达电影院,值班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暑期电影档上映了多部热门电影,吸引了众多的市民观看,由于观影人数多,其中会出现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工作人员表示,电影院里面大的影厅可以容纳二三百人,每场电影之间间隔只有15分钟,有专门的7位工作人员负责卫生的打扫,可能还会出现由于垃圾太多而无法在正常的间隔时间内将卫生打扫完的情况。为引导市民文明观影,影院在购票处等显著位置设有温馨提示,可是不少观众置若罔闻,或多或少存在不文明行为。
每次散场后座位上都会留下不少垃圾,最常见的就是零食袋、瓜子皮、水果核、矿泉水瓶。有的观众因乱吐痰、乱扔垃圾,污损了座椅、地毯等,不仅影响环境,还造成影院设施维护成本增加。“经常有顾客反映影院里有嗑瓜子的、踢椅背的或者小孩哭闹的,要求工作人员进去管管。”工作人员称,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耐心劝导,电影院里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也给他们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除了我们提升服务,观众也要从自我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看电影时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多换位思考。”影院工作人员称,希望每位观众都能积极遵守,创造舒适的观影环境。
B. 在电影院里我们不要追逐打闹,乱扔垃圾,英语
在电影院里我们不要追逐打闹,乱扔垃圾。
We are not allowed to chase around and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 in the cinema.
C. 电影散场后女子返回放映厅尿尿,是憋不住了还是另有原因
电影散场后女子返回放映厅尿尿,是憋不住了还是另有原因?
人有三急,排泄过程是每个人都有的生理反应,可通常来说一般都会发生在厕所、洗手间等专门的场合。影院放映厅作为公共场合,一定意义上讲是属于每一个进入到影院观影的顾客的既开放又密闭的一个公共环境,该女子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不管是真的憋不住还是故意而为,都损害了影院以及其他在其中观影的公众的利益。
只顾小家而不顾大家,只想小家美丽,却不在乎住在整个“大家”里的每一个人,社会责任感十分缺乏。再教育子女之前,在厌恶甚至辱骂他人不文明行为之前,首先也要做到用相同的信条去约束自己,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去影响和改变他人。
D. 十部朋克电影,重新找到活着的感觉
五一长假荐片,不搞小情小爱小清新,也不来惊悚悬疑肾上腺,推荐十部经典朋克电影。有纪录片,有传记电影,也有纯虚构作品。观影时,试着短暂脱离当下,不忧虑,不恐慌,请像朋克一样体验最直接的情绪,把琴砸烂,嗓子吼哑,目光发直地盯着虚无的洞。如此操作一番,祝你长假后重新找到活着的感觉。
1、 《死亡乐队》(A Band Called Death, 2012)
“死亡”乐队(Death)是一支上世纪七十年代活跃在底特律的全黑人朋克乐队,光这一点就很稀奇。亥克尼三兄弟比“雷蒙斯”(The Ramones)的首专出道还早几年。他们为乐队起的名字也很先锋,“很白人”,让人忘记他们的肤色,影响力逼近“谁人”(The Who)。
乐队灵魂大卫·亥克尼(David Hackney)英年早逝,精神活得时间很久,在剩下两兄弟的乐队生涯中继续留存。2009年乐队的作品集《For The Whole World To See》重新出版,《纽约时报》为他们做了特写,巡演开启,新专辑发布。
朋克总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脆弱感。“死亡”乐队或许因为全是黑人,所以显得格外强韧。成员的后代甚至组成一支叫“Rough Francis”的新乐队,以保证父辈的歌被继续传唱下去。
2、《席德和南希》(Sid and Nancy, 1986)
根据“性手枪”乐队(The Sex Pistols)贝斯手希德•维舍斯(Sid Vicious)的事迹改编,尽管加里·奥德曼努力饿瘦了自己,也做不到形神俱肖席德·维舍斯。克洛伊·韦伯扮演的南希把金发婴儿和金发美人的特质结合到极致,几乎令人难以忍受。
这对恋人,接吻前都要来一针,在堕落之路上直冲向终点。当“性手枪”的其他成员向乐队经理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抱怨席德,麦克拉伦笑笑说:“席德不仅是贝司手,他还是个了不起的灾星。他是一个象征、一个隐喻,他是空虚一代的面孔。”一语以概之:席德·维舍斯就是“性手枪”。
3、《西方文明的衰落》(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1981)
1970年代,西方年轻人所见的未来一片暗淡。他们看见文明的衰落就在街角,赶紧末日狂欢。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接时期的这部纪录片对准的是洛杉矶朋克场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朋克杂志《Slash》的办公室之旅。每个员工都漂亮极了,男的都像格里高利·派克,女的各有千秋。朋克反对华丽,朋克觉得人生无意义,或许美本身就是意义。
4、《我们只唱朋克》(What We Do is Secret, 2007)
死在22岁的“细菌”乐队(The Germs)乐队主唱达比·克莱什(Darby Clash)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忘了。传记电影《我们只唱朋克》招募肖恩·韦斯特(Shane West)扮演他,因为演得和唱得太好,曾是朋克乐队主唱的韦斯特成为新一任“细菌”主唱,随队完成一轮巡演。
电影是真实故事的美化版本,原本的故事更丑陋。在表现朋克之死方面,银幕上的达比·克莱什之死也逊色于伊恩·柯蒂斯(Ian Curits)和席德·维舍斯。达比像是昏了头般匆匆赴死,柯蒂斯和维舍斯如同殉难。达比轻易地被替代,又被平庸而美好地“复活”,但是他确实存在过。
5、《近郊奇情》(Suburbia, 1997)
小镇青年如此让人讨厌。他们空虚、无能、种族歧视、能力不足,还不愿意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偏要成群结队地出门,像蝗虫一样所到处一片狼藉。为了逃出无休止的电视,从冷库中偷食物烧烤,把宠物鼠的头放进嘴里的命运,他们组了一支乐队叫The Rejected。他们否定家庭的意义,视彼此为家人,只是这一切都无法长久。
6、《茫然一代》(The Blank Generation , 2007)
片子只有55分钟,由一堆珍贵的演出画面组成。不管是后来的传奇,还是流星,镜头对朋克们一视同仁。黑白影像、demo质感和故意的声画不统一,表达向无浪潮致敬之意。几乎没有语言,只有混杂大量环境声的音乐。
如果这样也能产生美感(确实),只能说明所有的人,包括导演和出镜者们,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有未来的眼光。恍惚中,他们站在未来静静注视当年的自己,让粗粝和狂暴产生旧事物独有的温润与合理。
7、《24小时狂欢派对》(24 Hour Party People , 2002)
安东尼·威尔森的“工厂”厂牌旗下孵出Joy Division和之后的新版本New Order。这部音乐传记电影从威尔森的视角出发,张力来自边缘的“工厂”不让自己被伦敦音乐工业吞并。威尔森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和艺术家们平分收入,拿对他们几乎没有约束力的合同。但威尔森还是成功了。他经营的Hacienda俱乐部成为New Order和一大票乐队,以及曼彻斯特锐舞场景的大本营。
影片中有很多内行才懂的细节,但也弥漫着一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氛围。当一个人的迷梦也是所有人的迷梦,就会生出这样的氛围。
8、《朋克电影》(The Punk Rock Movie , 1978)
《茫然一代》的英国版,由像素和音质堪忧的一手素材剪辑而成。这些影像不仅危险,还能闻到血腥味。有人在台上砸碎一个猪头,把碎渣往台下扔。朋克们像小朋友们比赛谁的恶作剧更出格,谁的冒犯更严重。今天看来,他们的打扮和行为比音乐更出众,所以今天朋克音乐衰落,七十年代的打扮仍受追捧。
9、《摇滚大骗局》(The Great Rock 'n' Roll Swindle , 1980)
作为“性手枪”的外传,这部电影的阵容包括席德·维舍斯、马尔科姆·麦克拉伦和史蒂夫·琼斯,加上一堆乐队影像,也就仅此而已。但有人觉得它是最好的朋克电影,因为真实。这里的真实并非指 历史 的准确性,而是朋克精神的真实。它在所有此类影片中对朋克的冒犯最大,胆敢挑明这些年轻人不是为了殉道,只是为了名和利。说这话的正是马尔科姆·麦克拉伦本人,而不是什么被嫉恨腐蚀心灵的老朽。
麦克拉伦教小朋友们嘲笑嬉皮“是老臭屁”,琼斯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片子,席德演绎《My Way》的疯狂版本,朝台下的观众(包括自己的老妈)开枪。他们运筹帷幄,计划先让大众爱上自己,然后痛恨,再爱。如此蹂躏大众的 情感 ,才塑造自身的传奇,赚得盆满钵满。
10、《我们是最棒的!》(We Are The Besrt!, 2013)
如果出生地需要抽签决定,这三个13岁的小姑娘抽到了上上签——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座小镇,风气开明,生活富庶,而且“这里有全世界最有趣的云”。时间是1982年,其中一个小姑娘的哥哥告诉她们,朋克已死。
少女朋克乐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叛逆是人类的固有基因,在不管哪个人群中都按一定比例存在。小姑娘们叛逆的原因可能微不足道,因为“痛恨 体育 运动”。之后情况升级,她们纵火,乱扔垃圾,在超市抗议“资本主义”,做到这个年龄小姑娘的极限。音乐和行为没有哪个更高级或成熟,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或顶峰。
校对:栾梦
E. 电影院里面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吃东西喝水吗第一次去电影院,谁告诉下都什么规矩
可以,但第一吃东西不能发出巨大声响,且食物不能味儿太大;第二不要不断交谈,小声也不要;第三要控制情绪,不要笑的抽搐倒地;第四不要不断乱动,总之不要影响他人
F. 你在电影院见过哪些让人气愤的行为
电影院是公共空间,看电影又是集体消费,一些共通的准则需要遵守:比如不能接听电话、发短信、对着银幕拍摄;不能大声说话、不让熊孩子乱跑乱哭;不要踢其他观众的椅子等。观众在影院遇到这样的情况,等于是消费行为遭到干扰、消费权益受到侵害。
二、求助影院工作人员
小杨是成都一家电影院业务经理,在他看来除了打电话、大声喧哗外,手机上网已成为影院不文明观影行为的典型,”上网时即使手机是静音状态,但影厅灯光很暗,手机发出的光亮对后排观众观影依旧是极大干扰。“小杨说,工作中他经常接到观众求助,他一般都会出面解决,而效果还不错,毕竟通过影院第三方来制止,可避免观众之间争吵,消除发生冲突的可能。
同时,影院也有提醒观众文明观影的义务,除贴出告示,轻松活泼的视频广告也有必要。
G. 在电影院里面,你最讨厌小情侣的那些行为你都会如何应对
在电影院里面最讨厌小情侣在看电影的时候边吃东西边交谈,因为我认为看电影是一个特别享受的事情,因为能够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投入到别人的生活情境之中,可能这些情境都是虚设的,但是我愿意进去,正是因为旁边有很多人在小声操操着,所以我无法投入进去,在这个时候我都会主动提醒他们,因为我觉得不能够因为他们就影响了我看电影的心情,甚至影响了我之后的整体感受,有很多人觉得太过于矫情了。
所以情侣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这里并不是针对小情侣,而是针对那些对于行为不检点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真正的好的话,我认为这一些吐槽都不会存在的。
H. 你们感觉在电影院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父亲是个老电影放映员,从青年时代就下乡放电影,到高级放映师,到培养过无数村镇一级电影放映师。经过十里八乡众星捧月的时代,经历了院线时期黄金时期,也经历过电影院最落寞的低谷(甚至领不到半额工资),起起伏伏,一辈子只做一样事情,放电影。想想那个年代的人,真是专注。而我也享受过电影院家属特殊待遇:18岁前看电影没买过票。早年只有县城有电影院,乡镇几乎是没有的。县城的电影放映队必须要下乡为乡村放电影,一个村一个村轮流跑,基本上半个月一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听父亲说当时一般同行三四个人,扛设备背包袱几十上百里的山路,基本靠走。累是累点,但一到村庄,就享受如明星偶像般的待遇,乡里也跟过节一样。乡里总是会拿出最好东西,最好的厨师烧饭招待,等酒足饭饱后再开始放电影,而在这期间,消息也会飞,有人邻村或相隔几十里的独户都会跑来看电影,因为一旦错过,也可能要等上几个月才会再有。好一点的村镇在礼堂或祠堂放映,偏一点的村没有礼堂只能在大空地上,一般一个村放一天,大点的村也有放两天的。当然这期间大鱼大肉就肯定的。因为村里再怎么穷,也不会让放映员饿着。那是早年电影的黄金时代,村镇一级有了电影院,也培养了当地放映员,下乡放映的时代结束。但电影院工作也上升到比较吃香的职业。因为属于稀缺资源,轻易复制不了。而且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看电影真是高级的享受。记得当年放映《少林寺》的时候,真是一票难求。当时很多老师托我买票,引来同班多少羡慕,真的有点高人一等的感觉。父亲当时更是春风得意,不但是高级放映师,也掌管当地村镇影片调度,也就是一部片在一个乡放映多久。你想想,一部热门片在村镇多放一天会有增加多少收入?但那时的人大都比较实诚,规矩。但仍然挡不住送礼的一拨接一拨。
I. 看完电影应不应该把随身的垃圾带走
当然应该带走,这是最起码的素质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和对象一起去电影院看《毒液》,一直坐到字幕放完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走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前排位置上的爆米花桶和可乐杯,于是我们顺手把它们带了出去。
在归还3D眼镜的时候,工作人员看到我们手上的垃圾,对我们微微一笑。
这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一种善意的表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