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被出卖,落入英军手中,在刑场上到影片完”这个片段的音乐进行赏析
说起《Brave Heart》的原声音乐,就不得不说说曲作者James Horner这位大名鼎鼎的好莱坞电影配乐家。国人熟悉Horner可能是从《Titanic》开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扬的苏格兰风笛不知迷倒过多少人。其实在这之前,Horner就为多部优秀电影写了出色的配乐,其中有《Apollo 13》、《Glory》、《Legends of the Fall》、《The Mask of Zorro》。值得一提的是,当年《Brave Heart》和《Apollo 13》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的提名,虽然显示了Horner非凡的实力,但是造成了评委会选票的分流,留下了遗憾。
影片《Brave Heart》描述了苏格兰的民族英雄Wallace反抗英格兰的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全篇气势恢宏,情感真挚缠绵,跌宕起伏。作为这样一部影片的配乐师,Horner正确的选择了苏格兰的民族乐器——风笛加世界顶级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的配器组合。
影片开头,Main Title中悠扬的风笛声将观众带入了苏格兰高高的山岭之上,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生活着朴实的苏格兰人民。然而忧郁的小提琴在没有低音衬托的空灵中,奏出了他们受到统治者压迫的不幸。四支圆号不祥的和声,暗示了统治力量的邪恶与黑暗。经过弦乐的过渡,独奏圆号忽然吹出带有升腾力量的旋律,这似乎是一种期盼,期盼英雄的诞生,来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对答,为这位英雄铺设了艰难的道路。整首Main Title无疑是影片的序曲,Wallace一生的奋斗历程其实已经预告在了这首短小的曲子中了。即使把此曲作为纯音乐来欣赏,它的艺术价值也会闪现光芒。
Wallace的父亲因为抗击英国的统治而牺牲了。在父亲的葬礼上,村里的小女孩Murron摘了一朵紫蓟花送给了小Wallace。这时风笛第一次响起了象征Wallace和Murron爱情的主题,它是那样的优美而哀怨。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不会阻挡住人们对爱情的渴望。这个旋律冥冥中蕴涵着对自由的向往。
在Wallace Courts Murron的开头,是一个乡间的婚礼舞会场面,这是整部影片中最欢快的音乐了。在风笛吹奏的洋溢着民族风情的舞曲中,人们暂时忘却了苦难,尽情的欢乐。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无论生活的环境多么艰苦,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欢乐与自由的追求。从这首曲子中,我们可以听出来,之所以Wallace率领的民族起义会在百姓中造成如此壮大的声势,对英统治造成空前的打击,其原动力是来自于苏格兰这个民族的伟大。就在这样一个舞会上,长大成人的Wallace,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村庄,见到了儿时的好友和已经长成为一个婷婷玉立端庄少女的Murron。这时,两人的爱情主题又重现了,只是这一次它不再那么缓慢且伤感,却显出些许愉悦的色彩。Wallace取出幼时Murron送的紫蓟花,虽然花朵已经干瘪,但是色彩依旧明亮。爱情的种子在两人的心生根发芽生,此时终于长出了美丽的花朵。这时的画面:幽静的夜晚,山岗上一对恋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优美的风笛,真是让人为之感动不已。
随后的Secret Wedding,弦乐与长笛的合奏同风笛交相呼应,似乎代表了两位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在这六分多种的时间里,画面中没有任何语言,只有音乐在流淌。整个苏格兰连绵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这缠绵的爱情中了。
然而好景不长,Murron受到统治者的迫害而被杀死了。Attack on Murron中,固定节奏的定音鼓制造出了危急的气氛。Murron被绑在木杆上,眼里流露出无助的泪水,哀怨的女声似乎是她的挽歌。而这一切终被邪恶的独奏圆号所吞没——明晃晃的匕首指向Murron的喉颈——不和谐的交响终于将乐曲送至定音鼓那夺人心魄的致命一击!紧接着的Revenge把Wallace复仇场面刻画的栩栩如生。定音鼓在晃动音型的衬底下充满了悬念与紧张,空气似乎凝结住了。当Wallace从背后抽出木棍的同时,音乐急剧加速,风笛越来越显出不安与凄凉。这一段音乐充分展现出了情节的张力。在Murron\'s Burial中,风笛又一次重现了爱情主题,而这次它却是如此的悲凉,让人不禁要落下眼泪……
接下来,Making Plans第一次展现出英雄的风采。风笛,一下变成了号角,召集人们起来反抗。苏格兰的人民觉醒了,在Sons of Scotland中,铜管占据了主角,表现出了人民的英勇气概。随着定音鼓坚定有力的鼓点,起义军在风笛的领导下,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战斗。这一段战争音乐是全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描写苏格兰人的只有一支风笛,看来似乎势单力薄,但是它却顽强的抗争着;乐曲间,弦乐队时不时闯入进来一条极不和谐的旋律,表现出英军肆虐的反扑。随着节奏的不断加快,几条主线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这一段音乐,重现了六百多年前发生在苏格兰中部城镇Stirling的著名的战役,可谓精彩至极。
英王为了争取集结部队的时间,假派王妃去和义军和谈。岂料王妃却被Wallace的勇敢、正气和魅力所吸引,深爱上了这个“叛贼”的头目。在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中,作曲家表现了她矛盾的内心和深沉的爱。在义军获得了Falkirk的胜利之后,眼看形势极为有利,Wallace却受到了贵族的出卖。在Betrayal and Desolation中,大提琴表现出Wallace的悲愤。随之呼应的独奏圆号奏出无奈的叹息;弦乐零星几点,展现出一派悲凉的景象。最后,风笛又缓缓的登场,伴随着如同天籁传来的人声给失败的义军于无尽的抚慰。
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节奏局促。在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号,使曲子带有无限动力。曲中透出Wallace不畏失败,越挫越奋的坚强毅力。而他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The Legends Spreads中,风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进高昂的旋律,旋风般的把英雄的事迹继续传遍苏格兰大地。 在Wallace再次受到出卖之后,终于被英王捉住。王妃向冷酷的英王祈求绕过他的性命。这一段音乐表现出她对Wallace的爱、对英王的仇恨、对自己的无助……其中笛子颤抖幽怨的旋律似乎是王妃的哭泣。
终曲Freedom,影片中结构最完整的一首乐曲。首先由独奏圆号反复吹奏相同的三音级进的旋律,整个乐队以不断丰富的配器与推波助澜的和声来衬托这个表现苏格兰宽广、雄伟的景色的主题;随后风笛以高亢的基调拉出了英雄的主题。这个主题其实就是爱情主题的再现,然而在这里,它挥去了所有的阴霾,显得无比辉煌,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了自由的赞歌。我们一定记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绞刑台上,用尽全身力气发出的最后的呐喊:“Freedom!”不禁要为这一颗勇敢的心而敬佩。然后乐曲回到A段,在英雄主题再现的时候,两个主题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乐中最振奋人心的高潮。这一段表露出Horner高超的作曲技巧。随后合唱加入进来旋律变的舒缓优美,这是最高贵的爱情的赞颂。这首长达七分半钟的终曲,含概了全篇的剧情,给了片子一个有力的结尾。
最后要提一下为配乐担任演奏的伦敦交响乐团和维斯明斯特教堂合唱团。熟悉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这两个乐团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交响和合唱团。他们所发出的音响不是一般的合声器能够相比的。所以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定要去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你一定会被影片配乐中史诗般的恢宏所震撼。
电影我看过,也曾被它的音乐所深深感染,我觉得,音乐的运用是这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哪个剧情的哪条歌我忘了,不过找到一点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B. 略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赏析
略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赏析
[摘 要] 现在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间通过音乐的加入使影视作品变得充盈丰满。当今很多电影中在各个情节穿插音乐,它在加强影片的感情、突出情节的戏剧性和渲染故事气氛等方面具有功不可没的意义。电影中音乐比如钢琴、小提琴、笛子等乐器的加入使得电影趋于完美和完整,甚至音乐成为电影中最值得记忆和评价的特殊部分。本文以电影《海上钢琴师》为例,分析和解释其中钢琴音乐部分带给这部影片及观众的感知能力和中心渲染作用,从而更好地分析其电影的真正动机和内涵。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钢琴音乐;电影;作用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艺术性和特殊性,它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故事内在的含义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合二为一,呈现出审美情趣和视听上的美感。而电影在当代艺术范围内作为一项综合门类,体现的是声画艺术的结合,表现出整体的意象和感觉。音乐在电影中可以通过节奏、音律、声部的变化来表达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使电影结构更加鲜明灵活和充满趣味性。因此,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被艺术创作者们视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新体裁形式,在影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位置,甚至可以说电影与音乐是共生的,它们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概述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音乐在电影中的出现是从1927年开始,自从音乐融入电影之后,便成为电影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电影中音乐更增加了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启示作用,它与电影的结合逐渐成为电影艺术中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视觉和听觉交叉点的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巨大作用。
首先,电影音乐可以概括影片的核心思想内容,深化故事主题,并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作用体现,不仅添加着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人类生产生活,还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历史状态和文化面貌。一般来说,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影片中音乐大都直接取材于民间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极具时代感特色的电影音乐则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国家特征和历史情况,透过电影中添加的这些音乐的渲染使得电影中情节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性和动态美。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可以起到刺激观众听觉,达到引领观众的作用。在影视作品中,通常会采用音乐、音响的掺杂因素来刺激观众的听觉,从而领导观众进入电影作品中去。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中的过程中很容易地触动心灵,进而引发观众对整个电影内涵的联想和共鸣。可以这样说,一首打动人心的电影音乐作品,往往在电影画面消失以后,还能因为它动人心魄的主旋律而传播开来,深刻透彻地印在观众们的心中,从而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再次,电影作品中音乐的核心作用即深化影视作品主题,揭露电影中人物内心情感。音乐学科本就是一种抽象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它和语言不同,不能带给他人准确直接的视觉表达效果,但是它却具备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对观众产生吸引和引导的能力,以听觉的形态产生于听众,作用于听众。当音乐深入到影视作品中时,可以起到直接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并且更快地帮助人们更加透彻地懂得电影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情感。
二、浅谈《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运用
在《海上钢琴师》一片中,意大利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以钢琴为主配合多种其他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了一篇旋律优美、感人至深的影视音乐作品。下面分析电影中几段典型的音乐片段,结合电影内容和故事情节,谈谈钢琴音乐在此片中的重要警示作用。
第一个片段:不习船性的.麦克斯在初登上弗吉尼亚号的一个夜晚,海上突然发生大风浪,这使他东倒西歪,心神不定,呕吐得不成样子。就在这时,偶然中他遇到了那个令他一生难忘的人——1900。这个钢琴天才带他来到舞厅的一架钢琴前,示意他坐在身边,随后开始弹琴。在1900弹出的轻盈动人的钢琴旋律中,大厅里每件物品都随着船剧烈摇晃,他们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滑行回旋。慢慢的,麦克斯在琴声中内心安定,放松微笑。此时电影中出现的主人公钢琴弹奏,不仅使电影情节为之一转,由紧张激烈变为安宁舒缓,同时钢琴曲引导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心理变化也是值得一说的,音有伟大的力量,超出人类的想象和预知。在狂风中钢琴的旋律出现使主人公心理活动发生了变化,也使观众观看影片时感情状态发生同步变化。
第二个片段:斗琴片段中的三次钢琴曲目的较量让人为之惊叹不已,也体现出影片中的高潮部分。爵士音乐发起人谢利弹奏了三段技艺精湛的爵士乐,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高傲的他以为足可让1900知难而退。但是在较量的过程中,1900先弹奏简单清新的《平安颂》,随即第二首将谢利第二回合中弹奏的曲子按照原样重新弹了一遍。在第三回合中,1900才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使整个片段达到高潮。这三段音乐存在不同的内涵和思想,也反映出当时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思想状况和心里动态。前两首钢琴曲把故事逐渐带入高潮,观众在剧情中提出问题和想象结果,直至第三首钢琴曲完成,故事有了答案,也使观众放下紧张情绪,获得释然。此片段中的高潮部分音乐同人物画面结合得淋漓尽致,音乐在此贯穿到每个细节,让人不免感叹。
第三个片段:电影音乐不仅可以抒情,亦可以塑造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音乐在电影中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影片《海上钢琴师》中,从影片的开头一段欢快的钢琴曲开始,却让我们感受到1900心中的骄傲、悲伤和孤独,直到一次在船房录音时那个女孩的出现,使1900真正感受到爱的存在和心中的温柔,从船舱窗户看到的无名女孩的身影映入他眼帘的时候,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仿佛要融化在眼睛里,同时弹奏了一曲即兴的以爱为由的曲子,让全场人哗然。这时的钢琴声不再有复杂的内容,音调舒缓、清新明朗,他轻柔的弹奏下有一颗激动欣喜的心,夹杂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过程中音调慢慢地扬起,又慢慢地舒缓,最后琴曲突然停止,那个女孩也转头离开了1900的视线。这个片段中让人灵魂安静的钢琴音乐,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主人公每个阶段的内心情感世界,悲喜交加的复杂情绪使画面感变得生动富有生命力,也让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同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视觉画面所不能单独体现的。
三、以《海上钢琴师》为例提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的思考由于影视音乐题材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海上钢琴师》一片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片中大量的出现了各种音乐表现形式,特别是其中大量片段的钢琴音乐,在构成影片元素之外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导和导向作用。
C. 哪些电影的背景音乐或插曲非常值得回味
《The village》(灵异村)配乐,算算应该是五年前的看的电影了,电影已经记不清结尾了,只记得里面的配乐着实让我惊艳,基本是大提琴、小提琴为主的音乐。电影虽然是一部惊悚片,但是配乐非常古典大气,有如看一场交响乐音乐会般震撼心灵。是好莱坞的大师James Newton Howard的配乐,这位大师的代表作品 《反抗军》、《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配乐。
D. 求比较好的,有代表性哥特式音乐 电影片段!
当今最有代表性的哥特电影非《剪刀手爱德华》莫属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4MTkzMjQ=.html
至于音乐,那就太多了!变异的流派也很多,介绍一首我喜欢的哥特暗潮之厄运金属的吧,选自1998年的《Widow's Weeds》- Tristania专辑第六首:
http://strony.aster.pl/ogar/06-Angellore.mp3
10张入门的哥特唱片
1、Bauhaus-In The Flat Field
首先推荐的是Bauhaus的首张专辑“In The Flat Field"是在单曲"Bela Lugosi'Dead"发行后不久推出的,那时的Murphy和其他的乐队成员恐怕还没把自己摆在一个哥特组合的位置上。也许许多人并不喜欢“In The Flat Field",认为专辑中的歌曲过分的弱拍。以我个人的观点“In The Flat Field"和后来的“Mask"一样确属于Bauhaus的杰作,音乐黑暗但具可舞性,专辑中的作品反映出Bauhaus式独特的幽默感。
2、Joy Division-Unknown Pleasures
Joy Division出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华之作。乐队成立初期Warsaw时代的风格属于受到Sex Pistol影响下的黑色朋克,Joy Division逐渐从原始粗糙中接近于内省式的哥特。最具代表性的专辑Unknown Pleasures 中Ian Curtis创作了大量的概念模糊但具有想象力的歌曲。这张专辑一直延续着Cutis对死亡渴望的主题。Joy Division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作一支哥特乐队,但音乐本身对之后的哥特风格的影响深远,音乐的黑色是的相通性的。
3、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Once Upon a Time
Severin的独特的编曲和Sioux的嗓音构成了后期最美的音乐。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专辑每一张风格都在变都在进步,从朋克到优美的爱情歌曲,从这点来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在这里推荐的是单曲集Once Upon a Time代表了早期gothy,而之后的Twice Upon a Time的作品更具商业性和成熟感。总体上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不同于Joy Division和Bauhaus。当我们欣赏他们的乐曲中时,Banshee引导我们畅游在弦乐,Sitars采样编制的世界之中。
4、Cure-Faith
感谢Cure和英国人把"Gothic"这个词介绍给了世界。Cure成立初期有些和Banshees类似(Robert Smith曾参加过Banshees的巡演)。乐队在走出朋克的泥潭后音乐风格趋向哥特化,死亡和孤独的黑暗,阴郁的主题迷漫在他们的三张最佳专辑:Seventeen Seconds, Faith, Pornography中,而其中的Faith最为出色。
5、Christian Death-Only Theatre of Pain
在80年代年轻的Rozz Williams创建了美国最具知名度的哥特乐团Christian Death,他们是哥特一族中最具实验性和情节变化性。低成本的CD-Only Theatre of Pain最具代表性,异端宗教和邪恶的主题在Williams惊人的嗓音中得以完美的展现。同样值得推荐的Catastrophe Ballet更低调,融入歌剧的成分。Williams离队后Valor的作品有些无拘束的愚昧。
6、And Also the Trees-Evening of the 24th
早期哥特运动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And Also the Trees现在已经很少被人注意了。乐队创作了大量优秀,令人悲伤的音乐,值得每个哥特音乐爱好者去体味。从技术的角度来讲And Also the Trees无法与当今的哥特一族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们的音乐中寻找真挚的情感。了解And Also the Trees的最好的方法是感受他们的现场,Evening of the 24th 中收录了乐队1986年现场演出的大量歌曲都是来自乐队最为成功之作。
7、Sisters of Mercy-Floodland
Sisters of Mercy这个名字已经成为许多人心目中哥特音乐最好的代言人,而来自于英国利兹的乐队主唱Andrew Eldrich理所当然的成为哥特音乐王国中王子的角色。87年的专辑Floodland以个人的观点是Sisters of Mercy大师之作,在键盘和鼓机的衬托下专辑带有着完全哥特化音乐的特色,而歌词方面低调但却显示出自命不凡。无疑Sisters of Mercy是哥特音乐史坐标中最亮的一点。
8、Death In June-But, What Ends When the Symbols Shatter
Death In June,一个永远讨论爱与死亡主题的乐队。听他们的音乐仿佛象征性的参考了古老的祭礼并成为了一个自我放纵的异教徒。早期的Death In June比较具有实验性,如1991年出版的The Cathedral of Tears (采样军国主义圣歌及血液凝固时的尖叫声),后期的作品更多的采用了民谣化的创作手法,如1992年的But, What Ends When the Symbols Shatter?,专辑中音乐背后艺术家个人政治警示令人讨厌外,其他的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如个性化的音乐结构。
9、The Swans-The Burning World
从存在的那一天起,The Swans这支乐队一直保持着地下音乐的革命性,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值得尊重的。近10年来的创作和早期在音乐风格,表达方式,结构等许多方面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乐队一直保持着曾几何时哥特音乐原始,诚恳的面貌。专辑The Burning World中Michael Gira以他那浓重的美国南方唱腔述说着自己的音乐理念。相当模糊但却美妙。其实Swans的优秀唱片很多,有些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建议去找来乐队1987年以后发行的任何唱片,相信你会喜爱上他们。
10、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Tender Prey
对于Nick Cave的音乐很难把他概观定论哥特,他的每一张专辑风格差异是如此之大。Tender Prey 是Nick Cave顶峰时期的作品,同以往比较这张专辑一样很难被规为是哪类风格,虽然这时候的Bad Seeds在音乐取向方面向哥特化靠拢。Tender Prey中存在着南方布鲁斯,死亡金属,和一个澳洲男子的各种成分,好了,那么现在有足够的理由将Tender Prey这专辑定位在“country-blues-goth"了吧。
E. 《卧虎藏龙》音乐片段简析
影片开篇主题音乐响起,以大提琴为主旋律,配合着其他弦乐,除此之外还有古筝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加入,拉出一首既忧郁凄婉,又带有侠客气息的曲子。配合影片运用的绿色色调,音乐便在不知不觉中定下了影片的基调,又渲染了悲剧色彩。在李慕白和俞秀莲两人相见时,突出了大提琴忧郁的旋律,弱化了其他弦乐的和声,暗示了两人不圆满的未来。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便是打斗部分。与一般武侠片不同的是,它没有过度的把武打玄幻化。例如第一场打斗发生在俞秀莲和玉娇龙之间,音乐由一开始的小鼓点变成大鼓敲击的大鼓点,强有力的四四拍使画面变化的节奏把握的刚刚好。当两人交手时画面着重于对手部与脚部的特写,多用近景,追逐时运用全景。期间加入慢镜头配合特殊音效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镜头多角度的切换,配合着紧锣密鼓的鼓点,使这5分钟的打斗既具有武侠片的神秘但又没有过度的渲染玄幻的色彩,恰到好处的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弦,同时运用软光模拟月光和摇镜头的配合塑造出空间感,视听效果极佳。
第二场打斗发生在陕甘的总捕头与碧眼狐狸之间,与第一场俞秀莲和玉娇龙不同,这一场打斗带着更多的是报仇杀戮的心,所以音乐加入了弦乐来烘托气氛,首先以低沉的大提琴开始,然后加入小提琴的小二度预示着危险即将来临。铜管乐器一声声的响着,仿佛像这场打斗的号令,紧接着小提琴调性攀升,双方开始交战,同时加入了乌鸦的叫声暗示着不详的征兆。打斗间,紧密的鼓点再次出现,与第一次不同的是,鼓点配合着弦乐表现了总捕头一方与碧眼狐狸四人的打斗更为激烈。打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这时李慕白登场,急促的弦乐缓慢下来,当李慕白与碧眼狐狸对话时,出现了分别代表两人的两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分布在不同声道,并在之后二人的打斗中一直存在。二人交代各自的恩怨后弦乐再一次推进,激烈的打斗再次开始。碧眼狐狸处在劣势地位时,就在李慕白要一刀下去了结了她的性命时,蒙面的玉娇龙突然出现,情节推向了高潮,乐曲中也闯入了代表玉娇龙的木管乐。随后双方又开始了激烈的打斗,此时弦乐组与木管组相互辉映,鼓点节奏由疏到密,把情绪推向了最高点。最后以总捕头被碧眼狐狸杀死来结束了这场斗争,音乐一下变成了琵琶的独奏,哀伤凄凉的旋律牵动着观者的心弦,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其次是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打斗的地方,本身就是以绿色为基调,再配上大片竹林的绿色,画面非常美观。特写镜头与慢镜头的配合,加上忧郁的笛声与层层递进的弦乐,使情感表现的除出敌意还带有其他一丝迷离不清的韵味。在李慕白把剑扔下湖底时,玉娇龙随之跳入湖里,铜管乐器主奏旋律,弦乐负责加厚织体,期间还有一条不和谐旋律加入,暗示着玉娇龙的悲惨命运。
当玉娇龙意识到追寻自由的后果后,来到武当山,主题音乐再次响起,大提琴哀伤的旋律与远景的配合,表现了玉娇龙的渺小与凄凉。之后,玉娇龙站在桥上,问罗小虎的愿望,罗小虎现实的回答着一起回新疆,听到这个答案后玉娇龙纵身一跃从山上跳下,影片开头出现的忧郁的大提琴再次响起,灰绿的色调,只能感受到玉娇龙无尽的悲寥与在现实中追寻自由愿望的破灭与失望,与李慕白所提到的“终极自由”相呼应——他感受到的只有一种寂灭的悲哀。
影片结束,主题音乐中的大提琴仿佛发出对人生无奈的叹息,渴望追寻自由的李慕白却不能放下身上的责任,一味追寻自由的玉娇龙也逃避不了社会的责任,而遵循社会责任的俞秀莲却一生无法遵循自己的本心,最后三人无论是追寻自由还是承担责任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局。到底是承担责任还是追寻自由,玉娇龙最后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这也许就是她选择跳下去的原因。心诚则灵,就让山神来满足她吧。
F. 电影音乐赏析那些经典电影中的音乐赏析
1、《beautyandthebeast》电影《美女与野兽》影视原声
《美女与野兽》是一个创作于18世纪的古老法国童话,原作者是Gabrielle-SuzanneBarbotdeVilleneuve。故事讲述了一个被施了咒语的王子变成了一个面目可怕的野兽,后来有一个美丽的女孩爱上了野兽,从而解除了魔法。这个故事早在1946年就曾被法国导演拍成过电影,1991年的迪士尼动画版本则更让它更加家喻户晓。
据悉,比尔·康顿(BillCondon)为迪士尼导演的这部《美女与野兽》还将从1994首演的迪士尼同名百老汇音乐剧中取材。后者根据动画片改编,剧中由艾伦·曼肯(AlanMenken)和蒂姆·赖斯(TimRice)创作的多首歌曲,都是动画片里所没有的。
2、《TheTwoTowers》为电影《指环王》影视歌曲
霍华德肖《HowardShore》为托尔金的《指环传奇》中获得巨大成功的第一部电影章节所作的音乐为他赢得了奥斯卡(Oscar)最佳原创配乐奖,这给了他一个惊喜,因为这部音乐有着雄心勃勃的规模和坚定的黑暗意味,这些因素轻易地模糊了典型电影幻想音乐和完成的音乐会作品之间的界限。
它的续集采用了同样的,通常是瓦格纳式的戏剧手法,按照电影的故事情节,进入了更加阴郁和不祥的黑暗角落。前一部由霍比特人启发而成的牧歌在这里被丰富的民族结构所取代,这些结构扩展了中土世界和人类世界的音乐范围;挪威小提琴哈丹格尔代表了罗汉和北非的瑞塔,为摩尔多主题增添了色彩;而圆木鼓、迪卢巴、木木琴和西姆巴隆则增添了迷人的纹理。在那里。乐谱中隐约出现的管弦乐云朵因肖尔出色的合唱作品而变得明亮起来,这部作品将古老的礼仪影响与伊莎贝尔·贝拉克达利安、独立流行歌手希拉·钱德拉、本·德尔·马斯特罗和伊丽莎白·弗雷泽的各种独奏曲相融合。”戈伦的歌曲《作曲家与抒情诗人弗兰沃尔什的最后合作》是埃米利亚娜·托里尼的后现代主义焦虑中的比约基,有助于突出故事的现代寓意。
3、《BreakingDawn》是《暮光之城:破晓》的影视原声
加州乐团Castaneda主唱VegaSchenk最新企划的普普风电气双人组TheBoomCircuits,其繁星闪烁般的电子乐音碎片,搭配有如DeathCabForCutie主唱BenGibbard的嗓音,给人惊喜的错觉。好像从清澈的吉他picking漫舞渐入至层层堆砌出的合成器浓雾中,然后又在沉沦迷走之后步出薄暮、迎接外头洒下的暖阳光束。
G. 关于一部电影中的音乐片段作简单评析
1.首先观察其在电影当中的位置,若能引出线索人物,这是关键乐段。
2.若某段音乐反复出现并且带有不同程度上的变奏,则可充分说明其是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将会起到烘托电影情感之效。
3.若音乐在特定场景下,或者某场景之后,则其为描绘乐段,是为镜像描摹的润色。
希望可以帮得上你啊啊。
H. 电影《霸王别姬》欣赏
对这部电影早有耳闻,但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在这学期的电影音乐欣赏的课上,和百来位同学一起欣赏这部电影,感觉很不一样,不知是氛围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我选择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感动了。看了那么多部的电影,难得能有部触动到我心弦的。后来自己也回去下了,看了几遍,每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尤其在音乐的衬托下,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动。
《霸王别姬》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主演的。讲述了程蝶衣,一个视戏剧为生命,对爱情无比忠贞的戏剧大师悲剧的一生。他从小被母亲切掉了第六只指头卖进戏班,接受严格的戏剧训练,与戏班的大师兄段小楼相依为命。经历过许多磨难,终于成长为一名红极一时的戏剧大师,程蝶衣本想可以跟心爱的大师兄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谁知道命运赋予他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程蝶衣悲剧的人生穿越多个复杂时期,清政府统治时期,他被宫中大总管猥亵;抗日战争时期,他被迫为日本人唱戏,而在此时,心爱的大师兄段小楼也娶了青楼女子菊仙;抗战胜利后却被国民党当汉奸抓去审判;全国解放后却迎来文化大革命,被当牛鬼蛇神批斗……他悲惨的一生最终在打到“四人帮”后得到结束,而结束的方式是——自杀,死在他的楚霸王段小楼的怀中,就像虞姬一样。
此部电影广受好评,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象华丽、剧情细腻”。这是外国专家的看法,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象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更是在赵季平配乐的画龙点睛下,整部电影就是个完美的整体。电影的整个配乐是按照剧情的变化循序递进深入的,它们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电影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电影的开始,是已经迟暮之年的重逢,开篇的锣鼓,黑暗中亮起的灯光,仿佛揭开了沉重的一幕生活-“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电影的音乐除去插曲、主题歌、戏曲选段,断断续续的大概有四十几段,单是凭音乐,就可以串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其中有几处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分别是“断指”、“喊嗓”、“逃”、“念词”、“粉墨登场”、“一辈子”、和“当爱已成往事”。
在影片的开头,程蝶衣被他娘切去手指的时候,起初是安静的,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让人听了特别揪心,在接下去的边跑边追的过程中插入的音乐,不禁让人不寒而栗,同时又深深感到无奈与恐惧。小孩的哭声,女人的叫声,在音乐的衬托下,都显得那么地让人抓狂,这是我在看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一个词。当程蝶衣被人压着向师傅磕头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想起了《霸王别姬》的音乐,京胡的声音很有穿透力。这段音乐也预示着,程蝶衣在断指后,真正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内心充满了未知和痛苦。
在大雪纷飞的早晨,戏班里的孩子们站在湖边喊嗓那段戏加上配乐,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小小的个子,但是却中气十足。“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间就在每天这样的喊嗓中过去了几年,在他们的歌声中,我终于体会到他们的师傅说的那句话“要想人前尊贵,必须人后受罪”,小豆子就在这样的日子中,慢慢磨砺,迷惑也成长着。然而最初的伤痛是无法治愈的,就像歌中的悲凉一样,不会散去。
赵季平在电影中运用的一个反映中国民俗的独门乐器是笛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境悠远而绵长。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豆子和小癞子出逃的那个场景中,当他们被墙外的场景吸引而再也不能忍受近似残酷的训练和师傅毒打的时候,小石头从后面追上他们,含着泪说“反正你们废了,走吧!”,孤独的笛声也一直在跟随着,勾画出主人公无奈的心绪何意难平的别离。
那时唱戏,女人的角色也要由男性扮演。小豆子被定为旦角,可是有一段戏“思凡”,他总也转不过弯儿来。每次师傅问他:“你本是什么呀?”,小豆子总是神情恍惚,颤颤巍巍地说“我…我…我本是,男儿郎……。”此时在断指是出现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音乐又再一次侵袭,正好照应了小豆子内心一再的质疑与不解。在给祖师爷上香时,小豆子再一次背错了词,师兄的烟锅直捅了进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一边嘴角血迹斑斑,一边已经兰指轻扬。从此再难分清戏与人生。
在小豆子第一次登台演出时,唱得就是“霸王别姬”,第一次和小石头一块儿演绎霸王和虞姬的故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小豆子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显露出女性特征,显然小豆子已然将自己想成了虞姬,霸王的虞姬。这一段音乐是“一辈子”,当年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已经小有名气,成了段小楼和程蝶衣,成名的戏是“霸王别姬”,那时的后台音乐是分外的铺张,啼声初试,凤眼轻吊,点妆画眉,粉墨登场,此时的程蝶衣已经陷入虞姬的角色,再也离不开这段戏、离不开霸王。
程蝶衣和段小楼成名后,一次两人表演完后在化妆间里,一把流水般的古筝弹奏声静静响起,气氛宁静而舒适,这本是两人温馨相处的时刻,却在这时,一个对程蝶衣的一生影响很深的人——袁世卿出现了。古筝弹奏声突然变强,仿佛预示此人就此插入两人平静的生活。而我们知道,袁世卿的原型正是那个后来被称为“戏霸”的袁世凯,电影把此人塑造成一个热爱戏剧,附庸风雅的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散发一种古典的韵味。因此,除了他刚出现时那流水般的古筝演奏外,他与程蝶衣相处的时刻都会响起那种充满古典韵味的音乐,有一个片段更是响起古琴的演奏。
故事发展到高潮,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被抓去批斗。段小楼为保护自己的性命,竟背叛这两个世上最爱他的人,“供”出了程蝶衣和菊仙,并声称与他们划清界限。此时的配乐从事件一开始就响起低沉的大鼓撞击声,渲染紧张气氛,也表明角色们厄运的来临。在段小楼说到划清界限时,画面映着菊仙绝望的神情,周围的东西被点燃,此刻响起男声混声大合唱,被心爱的人如此背叛,此时的音乐反映出角色心里的绝望。
到了电影结尾,程蝶衣假戏真做,拔起楚霸王的剑自刎,段小楼转过身来,一声“蝶衣!”带出的却又是那首《歌唱祖国》,段小楼惊讶过后最后的表情却是扯着嘴角,欣慰的微笑,可见,对程蝶衣来说,他的一生受时代的摧残实在太多,用菊仙的一句话来说,这时代好像就是跟他过不去似的。或许对他来说,活着已经太累了,他已经再也承受不了社会给他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他演了一生的虞姬的方式,在自己心爱的人身边自刎,这也叫是跟段小楼演了一辈子的戏了吧……
最后还想说说那首广为传唱的“当爱已成往事”,歌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折射着人物的心境。“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这可以说是整部戏的大总结,小楼和蝶衣的之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在最后一次合演中都已经化解得一干二净了,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任凭风吹雨打都不能抹去的。我仿佛听到蝶衣对着小楼在唱“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那一刻,我竟也一样地恍惚起来。当李宗盛、林忆莲的对唱在耳边划过,当屏幕完全黑暗下来的时候,一场人生大戏就这样悲哀地结束了。
这段音乐给我揪心的同时,也让我不禁唏嘘人生的无常,多讽刺啊!不仅是歌所唱的昔日的“霸王”与“虞姬”,更是两位歌手本身,都已经“当爱已成往事”了。往日的一幕幕,就像闹剧一样在脑中回放,程蝶衣在拔剑自刎的刹那,心中所想的定是小时候在戏班里,虽然日子苦不堪言,动不动就被师傅挨打,然而有师兄的庇护,那时的两人是那样地贴心。
然而,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当爱已成往事”,和电影一样,他们的结局都是同一个。我们在揣测着剧情,欣赏着音乐的时候,每个人心中肯定也会浮现出不少的“往事”吧。在这样的情与景中,人生的诸多无奈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影片的最后,音乐的尾声,生命的终结,逃不了的叫做宿命!
分享到
I. 音乐之声电影的经典片段的细节描写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最后他们远走高飞了。
J. 音乐鉴赏 急 急 急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法国人克劳德勋伯格根据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自从1985年上映之后就常演不衰,并且这部音乐剧与他自己的另一部音乐剧《西贡小姐》以及英国人安德鲁韦伯的《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歌剧魅影》和《西贡小姐》我并未找到碟片,所以不曾欣赏过,但从《悲惨世界》和《猫》来看,《猫》杂糅了多种音乐元素:爵士、布鲁斯、金属等等;而《悲惨世界》的多数配乐都是以古典音乐作为基础的,而我自己是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因此更喜欢《悲惨世界》。可惜的是,《悲惨世界》已经转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汇上演了,无法现场亲身体验这部经典名剧实在是非常遗憾。除了在课堂上欣赏过该剧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课余时间又完整地看了两遍,每一次欣赏这部音乐剧都会给我深深地震撼。虽然没有看过雨果的原著,但这部音乐剧通过视觉和听觉对我的冲击,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东西。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几个音乐片段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的音乐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厂里有一个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丽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当她们看到芳汀因对老板的轻薄不从,而且得知芳汀有一个寄人篱下的私生女时,便以此为借口怂恿厂主将其开除。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演员们的词也都很多,但同样的曲调、同样的节奏在两类人的演绎下表现出了不同的感觉。一类人就是那几个带头的女工,她们一人一句,歌词就象连珠炮似的从她们嘴里蹦出来,好象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语中透露出来的轻蔑、鄙夷,让人不禁对她们产生厌恶之情。而她们几个人与跟风起哄的女工们的一唱一和——一句独唱一句合唱相间的安排,则把女工们急于赶走芳汀之心暴露无遗。另一类人就是孤独的芳汀。虽然还是一样的曲调,一样的节奏,但演员那略带哭泣的唱腔、委屈无奈的表情则表现出了芳汀孤独无依的窘境。芳汀一个人还辩驳不上几句,就被女工们更多更大声的无理指责给压了下去。同样的快节奏,放在芳汀身上,与其说是表现其有力地反驳,倒不如说是表现其在众女工以多欺少的情况下艰难无奈地抓紧仅有的一点喘息之机进行反驳。随着工厂主的一句“On your way!(马上滚吧)”,芳汀无奈地被赶出了工厂,她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第二个打动我的音乐片段是《Castle on a Cloud》,描述的是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年的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这对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可怜的珂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云端的城堡里,因为那里没有人大吼大叫,也没有人再要她做苦工。这首空灵的曲子出现在一段“重”音乐之后,整个现场突然间安静下来,只有交响乐团奏出微弱的前奏,接着穿着肮脏破烂的珂赛特唱起了这段空灵的歌曲。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赛特的神情:红肿外凸的眼睛、沾满尘灰的脸颊与鼻子,让人顿生怜爱之情。她唱着“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着远方,似乎看到了有这么一个云端城堡能让她摆脱现在无尽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突然间,这优美的旋律被老板娘霸道地唱腔打断了,珂赛特又回到了悲惨的现实中,又有一大堆的苦工要做了。珂赛特刚有一句哀求,就又被粗鲁地骂了回去,更显出这段歌曲的悲凉的一面。
这部音乐剧中还有许多“亮点”片断。比如描述流浪儿加夫洛许带来了拉马克将军的死讯后,众人在恩佐拉的带领下走上街头争取民众的支持所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这也是这部音乐剧中最振奋人心的音乐,在这里和最后尾声17个国家让阿冉同唱这首歌时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比如酒馆老板的《Master of the House》,其颇有喜剧感的节奏不禁让人随着节奏摇摆起来;比如珂赛特、马吕斯、爱波宁互诉衷肠的《In My Life》,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把我深深地打动;比如爱波宁独诉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爱波宁为革命牺牲时在马吕斯怀里与马吕斯对唱的催人泪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这些歌曲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活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令人爱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这些构成了这部经典的音乐剧。
《悲惨世界》
改编自雨果同名文学巨著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国人阿兰·鲍伯利和米歇尔·勋伯格,都曾是音乐剧的狂热歌迷。1971年,两人在纽约观看了韦伯的音乐剧《万世巨星》,由此萌发出创作一部史诗风格的音乐剧的想法。两人从韦伯的经典音乐剧《万世巨星》和《艾维塔》中汲取了相当多的灵感,令其既有史诗般的壮丽,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华。1978年,鲍伯利和勋伯格在巴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1980年秋,长达两个小时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首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击和马戏表演之间,并在上演后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场。哀叹之余,曾经把《猫》成功包装上音乐剧舞台的英国著名演出制作人麦金托什找到了鲍伯利和勋伯格,下决心要把《悲惨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汇。三人一拍即合,6年后,重新包装后的《悲惨世界》落户百老汇,并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
作为一部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聘用的演员总数为421人,幕后的员工更高达1633人。该剧之所以能连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真切感人外,演员的专业、音乐的动人以及场景的变换等,也都是引人入胜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让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再者,《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