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厕所英雄》和《印度合伙人》:男人的成功励志和女性的自我觉醒
又是两部被名字“耽误”的印度良心电影。
《厕所英雄》和《印度合伙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的男主角,同样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题都是在探讨印度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与危险,为女性发声。
这两部影片都反映出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保守观念是多么地根深蒂固,让我对印度的社会面貌、传统风俗以及印度女性真实的生存现状有了全新的认知。
之前只知道印度女性地位很低,再加上近几年印度屡屡爆出强奸、因嫁妆太少烧死新娘、逼迫寡妇殉葬等负面新闻,随之,印度男人也被描绘成了一群妖魔鬼怪。没想到印度还有像影片当中的绝世好男人,宠妻典范:一个是不惜违背父亲意愿和传统观念也要为妻子建厕所,一个是为切洋葱流泪的妻子发明切洋葱机器,为妻子在自行车后面安装椅子,到最后为了妻子的生命健康去折腾卫生护垫。
《厕所英雄》和《印度合伙人》的男主角作为普通人,都是因为解决自己爱妻的实际生活问题而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社会生活革命。不同之处在于,《厕所英雄》男主角的妻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知识女性,是丈夫事业的推动者;而《印度合伙人》男主角的妻子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是丈夫事业的阻碍者,但最后,她们都成了自己丈夫事业的受益者。
从另一个角度看,男人都通过“为女性争取权益”成功实现自我价值了,片中的大多数女性自我意识才刚刚觉醒,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可怜可悲可叹。
影片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女孩子一定要多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厕所英雄》的女主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她能够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印度合伙人》的女二受过高等教育,独立又聪慧,所以才能给男主的梦想插上翅膀,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才能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2. 求一部电影。1.中国电影 2.电影中要有一位敢于冲破束缚,大胆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 3.体现人情美自然美
咱们俩。很好看。女大学生到北京念大学,念的是新闻。去四合院租房子,碰上一个老太太,快90了,孤身一人。最后两人日久生情。故事很老套,很中国。但是掺杂了很多细节的东西,看了很有感触。比如:小房子冬天很冷,又没有火炕,原本就是间厨房,又是老房子,不能用大功率的取暖器。
姑娘总是试图改变老太,老太则是固执的要保持自己。老太的孙子,一学计算机的小伙,算是导演的神来之笔。因为老太承诺孙子结婚,就把老房子腾出来给孙子。其实也是无奈呀-导演曾经调侃了高房价,折中的方法就是想撮合小伙&姑娘了。其实老太也知道自己那孙子是在是可憎了些。有利条件也就一个:“他好歹也是北京的呀。”又调侃一下中国的不公平公民待遇。
3. 请推荐几个适合女性自我激励的电影.谢谢.
<末路狂花><弗里达><罗丹的情人><九香>《麻雀变凤凰》《钢琴课><大老婆俱乐部><神女><不脱袜的人><阮玲玉><新女性><时时刻刻><圣女贞德>《永不妥协》《天使爱美丽》》《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男孩不哭> 《百万宝贝》<贝隆夫人>《女性三部曲》<红><白><蓝>.
4. 有什么女权主义的电影可以推荐
《末路狂花》女权电影中的经典,如果结合当时美国女性回归家庭热潮的历史来看会更懂得这部片子。推荐你配合女权著作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书)一起看。整个片子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重生,从情节到细节非常值得一看,举个例子,片中你看到女主后来没穿胸罩,不是穿帮,而是欧美女权运动的一项,追求自然的胸,不为了挺拔与丰满而束缚自己。就像之前的反束腰,缠足运动,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点细节,这部片子所传递的价值内涵与情感,在我看来是难以超越的。
《女魔头》我很喜欢的一部,真实故事改编,女主的演技很好。作为女性主角的电影,它从多层面展现了一个人,复杂的女人,它也讲复仇,从女主的遭遇来看,可以说它讲女权,但相对于女权与复仇,《女魔头》说得更多的是人性。很值得一看。
《我唾弃你的坟墓》世界十大禁片之一,有些重口,是一个关于被强奸女性复仇的故事,我可以肯定它讲的是女权。故事本身很简单,不过在父权制下,人物的身份关系都是有隐喻的。不剧透,推荐一看。
《小姐》韩国今年的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赞誉,尺度较大,主要讲两个女人联手反抗报复父权制,朴赞郁导演很擅长拿捏这类的题材,电影中处处有隐喻,手指,章鱼,对男性权力(阳具)的蔑视鄙夷……看完之后觉得确实很不错,许多细节都值得推敲的。
《沙漠之花》讲述非洲女性割礼的,由真实故事改编。个人觉得还行。
《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女版《死亡诗社》,个人不是很喜欢,比不上死亡诗社,追求过多的受众,什么都想说,导致女权的内核模糊了,什么都说不清。姑且看看吧。
《霹雳娇娃》说实话,非常失望,这是一部成功且经典的商业片,但并不觉得它算女权电影,对这部电影,我之前做了一个很长的分析,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觉得噱头要大于诚意,动作很棒,具备商业片的许多元素,但剧情不算优秀。不过人设讨喜。建议看看。
剩下的想到再说了,上面一部分都是评价比较好的。还有些一般的就不放了。
5. 这部女性至上的电影,到底藏有多少秘密
看电影《Elle》,是想知道63岁的于佩儿到底能性感成什么样子。
毕竟该片导演是拍出《本能》的保罗·范霍文,迄今为止,《本能》里莎朗·斯通饰演的高智商美女作家仍令无数影迷回味无穷。
作者:朱七七,独家授权发布
6.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你知道到底强调的是什么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描述了一位摔跤手爸爸训练自己三个女儿成为摔跤手的励志故事。
整个故事抨击了传统对歧视的女性,强调了女性也可以有追求个人事业的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是一部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
直到有一天,她们参加了一个年轻女孩的婚礼,从早婚女孩的一番话中领悟到,练习摔跤能让她们像男人一样拥有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用像传统女人那样,终其一生围绕锅碗瓢盆,更关键的是,她们将拥有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不再需要依附婚姻、依附男人。
马哈维亚的女儿们这才了解了父亲的一番苦心,开始积极训练,尽管成功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了一番波折,但最终大女儿吉塔在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55公斤比赛冠军,实现了父亲的理想,也证明了自己。
整个故事感人又热血,不仅批判了传统男权思维,也激励了女性去自强不息,大胆拼搏,勇敢的参与竞争,努力的实现个人价值,因为女人,有这个权利与能力。
7. 《小妇人》这部电影表达了什么主题
这部电影鼓励现代女性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一个女人都有追求的权利和自由。
《小妇人》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的同名小说,且已经有了多个电影版本。去年推出的最新版本,以现代化女性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给孩子一个心灵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明白人生的意义所在,也许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事情。女性当然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在一个家庭当中,男女双方都应该尽到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很期待这部电影,希望它能给我更多力量。
8.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女人的最终归宿是自我价值
凯瑟琳,一名敢为时代先的女性,在一所号称“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任职艺术史的老师。接受自由改革思想的她,立志要做一番作为。
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家庭条件优厚、情商智商高超的天之娇女们,她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成就自我,而是为了嫁一个好老公,做一个贤妻良母。
这让凯瑟琳的教育之路极其坎坷,其不仅来自学生们的百般刁难,校委会的对其教学方式的阻挡,更是在她们身上如大山般的封建思想。
想打破长久的信念和价值观谈何容易?可是凯瑟琳并没有妥协,她还是特立独行,以自己的独有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挑战学校的权威,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把独立自主的思想传递给她们。
最终,凯瑟琳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被学生们称之为“蒙娜丽莎”。
在第一堂课上,凯瑟琳的遭遇就无比尴尬,学生们对其所教授的内容对答如流。她知道,这是学生们给她的下马威。但凯瑟琳也发现了,学生们在对待艺术上,都只是单纯的背诵,死记硬背下知识点,没有自己任何的想法,这不禁让凯瑟琳陷入沉思。
后来在课堂上,凯瑟琳抛开了书本,播放了几张在教材上没有画作,没有人知道。她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的母亲。学生们嘲笑她:这也算得上艺术吗?
凯瑟琳问她的学生:什么是艺术?标准谁来定?这张看起来如此普通的照片,如果他是出自著名摄影家之手呢?那你们是不是就会称之为艺术?
学生们低下头,开始深思。一直以来,她们极少思考,她们认为的艺术,就是把世界名画的名称、作者、年代、风格、技巧、寓意等倒背如流,就是掌握了艺术。
可是艺术本身并不是这些浅显的记忆内容,而是通过画作的表面去看到它的本质,作者的心境,所表达的意境。正如有一些大师生前默默无闻的作品,却在去世多年后被重新定义新的艺术价值,然后一举成名。
这个全新的角度,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在后来欣赏梵高的作品上,凯瑟琳带给学生们对于当代女性的启示:是仅仅是填色,活成别人所期待的样子,还是创作出一番自己的风格,做自己?这成为了学生们蜕变的第一步。
在上层社会的封建思想中,嫁个好老公,相夫教子,就是终极的任务,所有一切都得为其让路。好像一旦进入婚姻,人生就按下的暂停键,公主和王子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这些聪慧过人的女子,在学识上,在背景上都可以有着非凡的成就,却被禁固在男权的思想里,狭隘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的话题离不开恋爱和婚姻,学习是为了找个好老公,最重要的事情是变得优秀,然后等待,等待有人求婚。
学校的设立的游戏运动:获胜的女孩将会第一个嫁出去。最高级的人身攻击是:没有男人娶她。放寒假前临别的赠语是:祝愿你戴上戒指。
仪态课成为婚姻的演习班,老师理直气壮地宣导:几年后你们唯一的职责就是照顾你们的丈夫和孩子。比起学习的分数,老公给的分数更重要。
这分别就是一所培养上流社会太太的修炼场,而非教育他人成为领导者的“常青藤”。
贝蒂和琼,两位核心主角,也是非常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人。
贝蒂的母亲,是思想传统,作风强势的校董会主席,在贝蒂的成长过程中就不断地灌输女性的宿命就是要回归家庭,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于是贝蒂也如愿风风光光地嫁给市长的儿子斯宾塞。可是婚后的贝蒂并不幸福,丈夫的冷淡,她失去了一直以来的精神依托,成不了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一个女子的价值又何在?
而自己的母亲,面对女儿不幸福的婚姻,不仅不让女儿回家,还劝说她不能离婚,家丑不可外扬。崩溃的贝蒂在凯瑟琳的影响下,重拾起自己失败的人生。
她指着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跟母亲说:看蒙娜丽莎的微笑,可是她真的幸福吗?她并不幸福,这都是表面的。
然后她毅然起诉离婚,并搬出家里,虽然还没明确未来的方向,却是勇于做自己的开始。
贝蒂的好朋友,琼,却是选择另一条人生道理。
她成绩优异,在凯瑟琳的帮助下,申请了耶鲁大学的法律系,并被录取。但为了家庭,却毅然放弃了学业,投入了婚姻当中。
凯瑟琳知道后劝说她可以二者兼顾,但琼最终还是拒绝了,她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对于她来说,拥有一个好的家庭就是她最想要的东西。
最终,她们都选择了属于自己道路。无论是那一条路,对她们说,都是自己想走,想去经历的,而非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最近看的几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以及《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看到,优秀的教师,是灵魂上的指路人。他们都坚守了自己使命,动摇了这些孩子们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伟大教育者的背后,都是一场颠覆原有思想,与时代抗争的艰辛之旅。而每个时代教育的进步就是因为一个个像马修、爱琳以及凯瑟琳这些勇于与规则、权威宣战的教育者,他们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拯救出那些迷茫的被时代牵制着人儿。
最后的一幕,凯瑟琳拒绝续聘离校时,学生们骑着自行车送行的一幕,让我不禁热泪盈眶。也许每个教师只是学生生命中匆匆掠过的过客,但她们传递的思想,所追求的真理,以及他们所一起经历的短暂时光,将会影响着她们整整的一生。
最后与大家分享影片最后的一句台词:
“我听见了生命脚步快速的声音,我会彷徨地徘徊。 但不是所有的徘徊都是没有目的,尤其是当我在不受传统影响寻求真理的时候,超越定义的限制,超越人性。”
9. 如何评价电影《门锁》
文章图片3
二、独居女性的生存困局
一直以来,女性安全都是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但并没有得到电影应有的关注和表现。在中国,约有4000万的独居女性,她们往往处于弱势乃至“被侮辱被损害”的境地。正如影片中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不断播报着独居女子遇害事件,当下独居女性遇害、遭遇侵犯的社会新闻亦层出不穷。在影视作品中,反映独居女性生存现状题材一直是空缺的,《门锁》以类型杂糅的犯罪片形式介入当下热议的独居女性安全议题,具有首创性意义。
在电影的前半段中,创作者以种种细节揭示单身独居女子生活的谨慎与不易。电影伊始受害女性在门后放置兔子门挡,方卉为了装作家中有男人居住,在阳台上晒上男人的衣服、鞋柜上放上了男人的鞋子……这些细节正是现实中单身女性的居住状态的真实写照。创作者借助电影媒介,将这一社会现象呈现于大众视野,引发人们对这一独居女性安全话题的热议与重视,彰显电影应有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
影片除了聚焦女性独居安全的问题之外,还试图通过方卉的经历去展现更广阔的都市女性生存状态。白百何以其细致入微的演技,塑造了一位都市大龄独身女打工人的形象,疲惫无奈地应对着生存在这个城市中的种种困扰。方卉与无数都市打拼女性一样,会遇到脾气刁钻的客户、会在便利店解决午餐、会因为通勤时间和租金纠结租不租房子、会在坐地铁时被陌生中年男子“揩油”、会被黑中介威胁、会面临职场性骚扰、被家里催婚……她不像是一个人,而是无数独居女性的集合体、都市女性群体的代表。
影片最后方卉爆发出了自己心中积累多年的怨气,她抡起棍子狠狠地打向宠物医生,许多观众叫好的同时又感叹为什么不是女主闺蜜开的最后一枪,而是颤颤巍巍的警察。我们总期望在电影中看到现实中未能实现的心愿,弥补现实中的遗憾。无法否认,女主的暴力行为彰显女性反抗的力量,但女性的生理力量毕竟有限,实际生活中她们仍是弱势,而受害女性公道的讨回也大多依赖警察和法律。《门锁》这一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在类型电影中保留了现实题材的本色,将观众昂扬的情绪拉回真实的社会中。如同片尾车里广播再次响起歌声一般提醒大家,危机尚在我们身边,尚未被想象性解决。
文章图片4
三、社会关怀意识破除性别对立
在凸显独居女性人身安全危机的同时,创作者并未站在性别对立的视角上,把男性角色全部都塑造成脸谱化的坏人形象,激化性别矛盾。而是立足社会关怀意识,以揭开都市社会病症的方式,思考如何解决独居女性安全问题。
中介因为租客不愿意提前搬家,做出威胁、私自闯入家门、试图绑架威逼租客。领导为了占有下属,诱骗其参加酒局施加暴力……这些都是现代都市中见怪不怪的“生理病症”。而不易察觉的是那些潜藏在个人意识深处的“心理病症”。西班牙电影《当你熟睡》中公寓管理员属于不折不扣的变态,他的犯罪行为基于“倘若别人不开心,我就会开心”的无理由式恶意。韩国电影《门锁》则将公寓保安的犯罪动机从社会阶层角度合理化,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一直被人所看不起。
而在别克导演的《门锁》中,保安一角转变为沉默的“保护者”角色,因为在偌大的城市,只有女主注意过他。而他的内心孤独、自卑,只能以默默的、暴力的方式“保护”方卉。宠物医生郑飞做出实质性的侵害女性的行为,则主要源于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逐渐扭曲了他的内心。因此,“门锁”于影片而言,不仅意指现实中的门锁和女性人身安全的保障,它亦是心理的门锁。
现代都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背负着生存的、精神的压力,这些压力、病态的情绪需要释放,如此才能平衡个人心态,而紧闭着心锁将其压抑住,却存在促使其发酵成罪恶之源的风险。电影《门锁》试图指出无论是都市女性的的安全,还是社会中女性整体的安全,仅仅依靠女性的自我防范和警察的围追堵截是不够的,同样,仅仅归因于性别之间的对立亦是狭隘的。
经过类型化打磨和本土化改造后,《门锁》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引发的社会反响皆不输前两版本。尤为值得赞叹的是,创作者取材于女性话题,却并未落入男女对立的创作误区中,而是以更开阔的社会关怀意识积极调和性别矛盾,探索影响都市女性人身安全的深层社会因素。最终,使得这一作品在国内近期犯罪类型电影中一枝独秀。
10. 女性主义电影概念是什么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及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女权主义。主要是指本世纪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从广义上说,女权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潮运动,其早期斗争主要局限在政治、经济和职业三个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1968年法国5月风暴以后,第四要求,即性别平等要求,成为主要的要求。由此划分了欧美文学批评的两个阶段,即是女性美学阶段和性别美学阶段。前者对妇女著作采取一种“双性同体美学”,实即单性/男性美学的观点,否认女性文学的创造意识和独创性。后者从对本文中妇女形象的分析发展到对本文中的性别表述的分析,从而进入到质疑语言主体和表述本质的后结构主义分析。到80年代末则主要集中于对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穆尔维提交维斯康辛大学法学系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论文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文献。美国学者安德鲁称赞该文“把精神分析同电影风格学这两个领域清晰有力地联系起来”文中她对好莱坞影片中的男性主义美学的实质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1981年,她在美国纽约参加一次电影与心理分析研讨会时提交了一篇题为《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反思》的论文。该文的出发点与叙事性电影批评的发展阶段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文中她除了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以外又提出了另外两条思考路线:女性观看者的快感的性质问题以及位于叙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对认同作用的影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