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电影》2009.24期(封面德普) 12月午夜场(封面阿凡达)相关问题
《看电影》2009年12月下(总426期)
— /海报 Avatar、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
特别报道 爱丽丝梦游仙境、波斯王子、我爱菲利普·莫里斯、闰年、兰卡斯特的最后一次飞行、剑雨江湖、46届金马奖、午夜企鹅、女明星 /
专题 小人物 /美国来信 /法国来信 /天下 /
探班 骑士与白天 等 /新片 我心狂野 等 /
特别加映 尽情游戏 /审片室 /专栏 周黎明、焦雄屏、卫西谛、孙昌建、罗展凤 ……
大概九页爱丽丝吧,给你个网址
http://tieba..com/f?kz=683408678
以后去这个吧里就能找到资讯了
Ⅱ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呵呵,主要是多看,先坚持看完20部艺术片不睡着,就算迈出第一步了:)
好的艺术片,技巧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你说的什么编剧、演员、摄像、灯光、化妆、道具等,都是相对次要的东西,这些在收藏版的花絮里总能找到些。你首先要做的,是看懂这部电影,看懂导演的想法,然后才是电影技巧。这可不算容易,不是所有名导都像黑泽明、史比比那样简明好懂的,所以才说第一步很重要:)。。
艺术欣赏这玩意儿,多半是要自己找点罪受受的,高更的画儿、德彪西的曲儿、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儿,头回接触都是能让人崩溃的,但是接触多了,总有一天会觉着这个是正经东西,大片都是哄孩子玩儿的。
但是,难就难在,一没有一个评判标准,难分清好坏;二水广水深,一开始都不知道该接触些啥,三进去不容易出来更不容易,时间长了别人容易把你当怪兽。所以。。看片有风险,入门须谨慎,大兄弟,想清楚了再来,啊。。要不就是先照着碟片圣经里开的单子,好赖先看它100部垫垫底?呵呵,俺当年还不止。。
俺个人意见,先挑几个所谓大师级别的片子十几二十部,没事儿看看,如果遇到喜欢的就追着导演看,不喜欢的就先看一部。等那天把哪个大师琢磨过来了,就换人。有个半年,也就略有小成罗。。俺不太感冒那些鉴赏入门之类的书,有那还不如网上的影评精彩。而且吧,现在俺老觉着一跟人说俺在欣赏电影,就特文青,特抬不起头来。。呵呵,虽然早年也很文青过:)
Ⅲ 中国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的团体成员
会长 陈志华 副会长 王勋 郑政恒 秘书 翁子光 财政 郑传鍏 理事 李焯桃 蒲锋 张伟雄 刘嵚 陈嘉铭 乔奕思 董事 林锦波 罗卡 文隽 列孚 舒明 会员 黄爱玲 黄国兆 朗天 纪陶 登徒 蓝天云 林超荣 冯若芷 小敏 韦轩 汤祯兆 黄志辉 张建德 金炳兴 陈耀成 丘静美 也斯 徐宽 李照兴 王瑞祺 何思颖 刘帼华 皮亚 吴君玉 赵嘉薇 凤毛 宾尼 黎肖娴 方保罗 潘国灵 叶月瑜 游静 洛枫 家明 清心 罗展凤 麦欣恩 吕永佳 萧恒 冯嘉琪 邱淑婷 李卓伦 周思中 杨梅媛 吴月华 徐匡慈 吴国坤 刘伟霖 王丽明 李诗才 傅慧仪 安娜 行政经理 何美好 出版及项目主任 谭慧珠
Ⅳ 钢琴在电影《钢琴课》中的叙事功能与情感表达
本文以影片《钢琴课》中的器乐钢琴为切入点,分析钢琴作为非文字性电影语言展示的叙事策略,以及迈克尔·尼曼的简约主义配乐作为一种客体表达,如何呈现不同主体的情感世界。
一架来自文明社会的钢琴,经历了海洋的波涛汹涌后与粗糙原始的新西兰森林擦出了有关情欲和自我超越的火花。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迈克尔·迈克尔·尼曼在为影片配乐时,减少了他浓厚的简约主义(1)风格。除了风格化的简约笔触之外,为了掩盖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曲调,每一首乐曲都被加重了音乐中的旋律感[1]。以当地民谣及流行曲作为片中音乐的基础,艾达在电影中弹奏着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琴音,叫人沉醉当中。作为影片极力渲染的意象,钢琴与哑女艾达的命运紧密相连。遗落在新西兰海岸的钢琴,就如同被男权社会遗忘在文明边缘的艾达。随着钢琴被搬到了贝因斯的家中,艾达的心也逐渐落在了贝因斯身上。琴键与断指,沉琴与跳海,新生与新琴……围绕着这架钢琴的自我救赎就此展开。
“你听到的声音不是我的说话声,而是我脑海的声音”。影片《钢琴课》开场的镜头即是艾达从捂住双眼的手指缝里去窥探和审视这个世界。用一个苏格兰小女孩的画外音,艾达诉说道,“从我六岁起我就没有开过口。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紧接着画外音继续自言自语,将观众的目光带向了她的挚爱珍宝——钢琴,“奇怪的是我并不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我拥有我的钢琴”。 于是就算父亲毫无商量地将她远嫁去新西兰,没有选择权的艾达也能在钢琴中获得平静。黑暗中艾达的后背定格在画面中央:一身黑色的维多利亚时期长裙,一架黑色钢琴,连同黑暗的房间一起被展在高反差布光中,这样的场面调度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但她的手指一碰触到充满灵性的钢琴,那包围着艾达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就立刻被充满自由意志的钢琴曲一扫而空。
如果说艾达的沉默反映了对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的反抗,那么她的钢琴就是一个闸口来释放她所有的愤怒,并为她保留空间坚持真实独立的自我。影片最开始的这种沉默压抑与声音爆发的对比,暗示了艾达沉默背后潜藏的力量:她是拥有主体性的个人,能自由地决定自己是否开口,如果开口将说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艾达的缄默不语是从符号层面反抗男权社会符号秩序的行为[2]。她抛弃了男权社会的所有语言,用通过弹奏钢琴表达和主张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完整不受侵犯。所以,当艾达与她的陪嫁物品被粗暴的白人水手扔在海滩上时,她拼命透过钢琴挡板去触摸琴键;当艾达的钢琴被丈夫暴力剥夺时,我们看到她在刻满琴键的餐桌上忘情演奏。我们也看到她为了钢琴与贝因斯做见不得人的肉体交易,在钢琴课上跟他讨价还价。她是沉默的,但透过钢琴,她又在言说一切。总之,她做了所有的努力来保存这点可以区分她的沉默的珍贵的主体性。
也是钢琴,让贝因斯爱上了艾达,帮助艾达实现了自我超越。艾达心爱的钢琴被丈夫无情地抛在岸边,她找到邻居贝因斯,表达自己想去岸边看一看钢琴的意愿。贝因斯在多次拒绝之后,被艾达的执着打动,带着母女二人来到海岸边。看着艾达深情忘我的演奏,贝因斯对艾达的感情由此而生。艾达的意愿第一次在男性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在此之后,贝因斯用八十亩地向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换来了这架钢琴。然而易主之后,贝因斯所提的唯一要求即是他只听不弹。面对已经调音完毕的钢琴时,艾达深感意外,这是她第二次拥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而贝因斯只愿听不愿弹的要求,使得艾达不再是独自弹琴,而是得到欣赏与倾听。这个一直以来表达艾达内心独白的钢琴,第一次得到了除了艾达之外他人的回应。哑女艾达的自主性再一次在贝因斯这里被找回。艾达就在这被贝因斯主导的、互相平等又掺杂情欲的交往之中对贝因斯心生情愫,直至被丈夫发现二人的奸情被砍断手指,也丝毫不能动摇自己对于贝因斯这个给予她尊重和倾听的男人的爱恋之心。
影片最后,当贝因斯与艾达选择离开之时,贝因斯做出了与斯图尔特这个男权社会标志性的产物完全不同的举动,他坚持一定要带上钢琴一起乘船,并最终尊重艾达的选择将钢琴丢进大海。艾达的自我也随着钢琴的沉落海底而获得重生:她的话语权不再需要钢琴这个载体替她去表达,她本身的自我已经可以得到尊重。艾达的主体性,伴随着《All Imperfect Things》缓缓响起,终于可以脱离钢琴这个载体,获得完整。
在艾达到达新西兰的第二天,身着西装的斯图尔特带着一支衣衫褴褛的迎亲队伍到海滩迎接自己心中的女神缪斯。等到艾达缓缓从帐篷中走出来的时候,注重外表的斯图尔特对于艾达的外在是极其失望的,这种失望就迁怒到艾达众多嫁妆中最累赘的钢琴上。为了维护尊严和权力,斯图尔特严词拒绝了艾达“什么都可以不要,只希望带走钢琴”的恳求。钢琴在这里象征着一种话语权,斯图尔特命令佣人丢下它,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未婚妻艾达宣布自己的绝对控制权。
这个男人不知道的是,从他对象征着艾达另一个自我的钢琴不屑一顾甚至加以嘲讽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无法占有艾达的心。斯图尔特不能理解伴随着画外音乐《The Promise》响起,艾达凝视山谷之下的钢琴时眼里流出的绝望与悲凉;不能理解艾达在木桌上刻下琴键的奇怪举动。影片的尾声,当斯图尔特发现艾达再次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击碎了自己作为一个男性的尊严时,他难忍胸中怒火地手提着斧头冲下山坡。《The Sacrifice》如暴风骤雨般倾泻,随着斯图尔特脚步的临近愈加充满紧张与不祥。艾达被砍掉手指的一段,钢琴曲始终悠扬清澈的,如同雨中飘零着的风声。配合这样的空灵,却是艾达徘徊在倾盆的大雨中,尽管她极度克制面部痛苦的表情,然而在这样的克制下却是无尽的惨烈和震撼,触目惊心。
与艾达的沉默相比较,电影中贝因斯的沉默更加隐晦也更加难以察觉。从贝因斯的刺青纹和他同毛利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出他毛利人的身份。但是当斯图尔特处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满情绪,并被一种对“落后的”当地人的统治逻辑所支配时,贝因斯的价值体系是不被重视和倾听的[3]。因此,他无法拒绝艾达提出想要去新西兰海岸弹奏钢琴的请求。艾达倾心弹奏的《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弥漫在咸湿的海风,贝因斯就在那时对同样不被男权社会重视和倾听的艾达产生特殊的情愫。短暂的午后,沉默的艾达因为钢琴得到救赎,沉默的贝因斯因为艾达得到救赎。贝因斯看似愚蠢地用自己的八十亩良田交换了艾达钢琴的所属权。导演简·坎皮恩将贝因斯和艾达感情线索的发展推进在仅有的次钢琴课中。
1.得知钢琴和自己都被斯图尔特擅自出卖之后,哑女艾达是愕然震怒的,却被同样怒不可遏的丈夫以“一家人总要做出牺牲”的理由终结争吵。但是第一次上门之后,艾达发现贝因斯十分重视自己的钢琴,为此花了高价请专业人士调音。艾达在明确贝因斯只听不弹的意愿后,用这架钢琴弹奏了简单的音阶。
2.《The Fling》的欢愉中,贝因斯身不由己地抚摸上艾达洁白纤细的脖颈。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贝因斯和艾达达成了这样的触摸用一个黑色琴键交换的协议。
3.昏暗的木屋里,贝因斯久久凝视着醉心于《Big My Secret》之中的艾达的背影。在她走后,赤身裸体地抚摸着钢琴,不知如何释放这种情感。
4.仍然是在这曲《Big My Secret》中,艾达掀起了自己的裙子,裙摆下贝因斯用自己粗糙污垢的手指摩挲艾达丝袜破洞下光洁的肌肤。
5.被族人调侃之后,贝因斯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在已经脱下外衣之后,艾达用一段明显杂乱无章的旋律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恐惧,打消了贝因斯更进一步的念头。
6.艾达在观看舞台剧《蓝胡子》时假意与斯图尔特亲密来刺激贝因斯。在这一次的钢琴课上,贝因斯用十个琴键交换两身赤身裸体相拥的机会。
贝因斯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决定终止这场借着钢琴课的名义来满足自己情欲的肉体交易。但是此时在艾达的心中,贝因斯的突然缺席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失落和空虚。顺着《Lost And Found》的乐声,艾达的眼光望向森林深处的木屋,和那个在她心间掀起情欲波澜的男人。在脱离了钢琴课师生的关系后,艾达奔赴心中的爱人,于钢琴曲《The Scent Of Love》中,两人的情感得到升华。
《钢琴课》是一个关于在沉默中发声的故事。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导演简·坎皮恩把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在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挣扎变做无奈之后的煎熬。对于女主角哑女艾达而言,这种煎熬向观众所展示的,不是世俗意义上女人与男性权力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自身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经历多重挣扎之后,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1)简约主义:简约主义的称号最初来自绘画与雕刻艺术,又称为“极简抽象艺术”。音乐中,也有一种称为简约主义(Minimalism)。简约音乐有不同的称呼,它又被称为复奏音乐(repetitivemusic)、原声音乐(acousticalmusic)及冥想音乐(meditativemusic),每种名称分别说出不同简约主义音乐家在音乐上的不同取向。可以肯定的是,简约主义音乐家都一致有意识地要对抗传统以来教条主义下的十二音阶体系作曲技法,他们更着意在音乐上的回旋反复设计,强调韵律与节奏。
[1] 罗展凤.电影×音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47-248.
[2] 赖丹.浅析《钢琴别恋》中的女性视角[J].电影评介,2011(22):68-69.
[3] 李亚苹.沉默的艾达与被消声的毛利人——从简·坎皮恩的《钢琴别恋》谈起[J].电影评介,2013(20):35-39.
Ⅳ 泽黎草代表什么意思
网络_月落门吧_幼学琼林
古人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或梓树,后来就用桑梓代表家乡。 蓬莱弱水,惟飞仙可渡;...望人包容,曰海涵;谢人思泽,曰河润。 河润:黄河水可以滋润周围广大的地区。...贫士之肠习黎苋,富人之口厌膏梁。黎、苋(音现):指黎草和苋菜。膏梁:...
post..com/f?kz=169852713
蒙学读本:《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 怡红快绿
贫士之肠习黎苋,富人之口厌膏梁。 黎、苋(音现):指黎草和苋菜。膏梁...饮杯棬而抱痛,母之口泽如存;读父书以增伤,父之手泽未泯。 用母亲用过...王佑:宋代人,知道子孙一定会显贵,就亲手在院中种植了代表三公的三棵槐树,近年...
www.imagegarden.net/bbs/showthreads_60590
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
现在是黑泽清(Kiyoshi Kurosawa),不是黑泽明啊,很多人会把他们弄错! 我...您完全能够代表网站,以网站的名义邀请朋友和合适的作者。您邀请之前,我们只需要...黎草田、黄霑、陈勋奇……太多太多,未能尽录,希望有天一一记下。 posted ...
www.inblogs.net/zbigniew820/
报告人:柳立言 编号:51 - 家居行业信息
戒之曰:先世诗书之泽不可失坠,汝曹当继述先志,振起户门. 斯言至今犹在...26介以小人横逆相盾,虽在我有不足加损,然得无应变之劳,与其杖黎草 27...本站转载其文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 2、网站...
www.echome.cn/trade/home/2006091517425.shtml
04.04【千年以后】第二部 完结篇 14F 布布文学 三十六雨
至少,那代表对方不讨厌、也不反对,自己那像极了某个老头的长长美须。 「...「…你记得昔日苗疆地坑那儿的鬼草│奇黎草吗?据说那儿的居民至今仍深受其害...深感素续缘的医德造福乡里泽披武林、实属众人之再造父母犹如天恩的村长伯秦留敢...
www.36rain.com/simple/index.php?t46497.html 124K 2007-5-9 繁体
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 九月 2005
在这样一部表现青春期躁动情绪,代表前卫思潮的电影中却意外地采用了代表了...《大时代的黎草田——一个香港本土音乐家的道路》,黎先生在世时曾为不少...徐克谈黑泽明电影配乐(完结篇) 徐克谈黑泽明电影配乐(3) 皇后戏院
zbigniew820.blogspot.com/2005_09_01_archi ... 繁体 -
Ⅵ 关于电影配乐方面的书籍
罗展凤 《电影X音乐》
还有她的另外一本《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
不错 她在这方面还比较权威吧
《电影X音乐》
本书把电影和音乐交叉连接,向读者展开一个“听读”电影的新视角。
把音乐和电影交叉谈论的书,当下并不多见。而观影族中,颇多音乐爱好者,因为很多经典的电影都有出色的配乐,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使得音乐与影像相映生辉,甚至流传更广。
作者对电影、音乐、文学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本书是其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对电影音乐的感性、理性之分析,为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细读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资料,也是从规范的学术立场对电影音乐这一媒体交叉的新文化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尝试。
Ⅶ 我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但希望今后从事新闻传媒方面的工作,想知道我现在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积累哪些经
我觉得想学新闻首先要多读书,新闻人都是杂家。
一些专业书,我推荐你: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杰克•海敦,新华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 新华出版社
世界新闻传播史 陈力丹著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公共关系学 熊源伟主编 人民出版社
媒介管理学 邵培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 董广安著 郑州大学出版社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童兵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广告学 颜景毅著 郑州大学出版社 定价28.00元
《冰点故事》,新浪网全文转载 李大同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风云人物采访记》,[意]法拉奇,新华出版社
《热言时代——<南方都市报>时评精选》 南方日报出版社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美]约翰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普利策传》,[美]布里安/[美]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 朱天文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美]里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华夏出版社
《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美]威廉.梅茨,新华出版社
《纽约时报的风格》,李子坚著 长春出版社
《新浪之道: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运营》,陈彤等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著 三联书店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蒂著,海南出版社,可从网络下载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著,新华出版社
《新闻学核心》李希光/南方日报出版社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
《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美]塞佛林著,华夏出版社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版),[英]麦奎尔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播学史》,[美]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表达自由——美国第一修正案研究》,邱小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美]杰克•富勒著 新华出版社
《报纸的良知》,[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出版自由》,[英]弥尔顿著,商务印书馆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美]布隆代尔著 华夏出版社
《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张志安编著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英]戴维•莫利著 新华出版社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手机》,[美]保罗•莱文森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媒介时代》,[美]波斯特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电影分析》 [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电影的意义》 [法]克里斯蒂安•梅茨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第五版 [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莉丝汀•汤普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国电影新浪潮》(上、下)焦雄屏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电影×音乐》 罗展凤著 北京三联书店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美]巴比,华夏出版社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第七版)罗杰.D.维曼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
《影视光线艺术》,刘永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音乐音响》,郝君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电视照明》,李兴国、田敬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广播影视中的声音——广播影视系列丛书》,李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影视编剧艺术——广播影视系列丛书》,陈吉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采访行为学概论》,熊高,人民出版社
《Adobe Photoshop CS2中文经典教程》,[美]Adobe公司著 袁国忠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Adobe After Effects7.0经典教程》,[美]Adobe公司著袁鹏飞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Adobe Illustrator CS2中文版经典教程》,[美]Adobe公司著 俞琳娜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FLASH Professional8标准培训教材》,[美]Adobe公司北京代表处DDC传媒主编胡海 赵玉倩 张精设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Adobe Audition 2.0标准培训教材》[美]Adobe公司北京代表处DDC传媒主编汤楠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单机拍摄与制作:第三版》[美]罗伯特·B·穆斯伯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摄像艺术新论》周毅 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实用影视艺术丛书)》,傅正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当代广告学》,[美]威廉•阿伦斯,华夏出版社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美]大卫•奥格威,中国友谊出版社
《定位》,[美]里斯•特劳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公共关系的战略与战术》,[美]丹尼斯•威尔科克斯 等,解放出版社
《杰克•韦尔奇自传》,[美]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中信出版社
《广告调研方法》 黄合水 厦门大学出版社
《广告人手记》,叶茂中,企业管理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松下经营哲学》,[日]松下幸之助,延边大学出版社
《广告英语一本通》,王燕希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外广告创意》, 鹿耀世主编中国画报出版社
《为世纪代言:中国近代广告》, 黄志伟黄莹 学林出版社
《广告心理学》仁科贞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美]阿尔•里斯等,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届中国广告节金奖作品集:1986-2003》,大贺集团编,江苏美术出版社
《广告创意与策略——市场营销系列》,英文版,东北财大出版社
《广告摄影技术教程》, 刘立宾, 中国摄影出版社
《注意力行销》[美]肯•萨可瑞,汕头大学出版社
《方法比知识重要系列丛书——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 朱海松, 广东经济出版社
《网络广告设计》,金琳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广告20年》 黄升民 武警音像出版社
《广告调查(第二版)》 黄升民、王冰、黄京华 中国物价出版社
《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五大关键步骤》 [美]唐.舒尔茨等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麦肯的方法》 朱海松 广东经济出版社
《奥美的观点 II》 宋秩铭、庄淑芬等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广告创意解码》 贝纳德.格塞雷、罗伯.埃伯格 中国物价出版社
《创意潜规则:发掘你的5种构想力》 (美)安奈特.穆瑟-魏曼著 汕头大学出版社
《广告创意法则:22位超凡广告人解析成功广告奥秘》 (美)迈克尔.纽曼 电子工业出版社
在充分的博闻强记的基础上找到一家报社(我个人认为最能锻炼文笔的还是当地的都市报晚报,当然最能洞察社会的还是当地电视台收视最高的当地新闻栏目组)去见习,找总编办的领导谈,进而要求实习,从而真正懂得大众媒介。
积极发表文学作品,加入当地作家协会对你的新闻之路也会有很明显的侧面帮助。例如陈朝华(《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马莉(《南方周末》高级编辑)就是都是不错的诗人,这样双重身份的人好多。
报社最薄弱的人才洼地是印刷部门,接着发行部门,其次是广告部门,最后才是编辑部门。我建议可以在资历尚浅时走曲折路线。
整合营销传播也许与你自身的专业有很多共通之处,建议你多考虑这块研。这个是传播学专业下的方向。传播学现在也是颇热。
好好斟酌,好好把握,愿你成功!
Ⅷ 求2首<PTU>中的背景音乐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29697/
CD收录的是电影主题音乐,包括:《黑社会以和为贵》、《暗战》、《暗战2》、《枪火》、《真心英雄》、《非常突然》、《两个只能活一个》,以及《PTU》的终结篇和《暗战》小巴上的邂逅音乐(还记得刘德华和蒙嘉慧的短暂情缘吗
上述的选曲,相信很多人的心水作品首推《枪火》,在这张碟面世之前,不少人已从电影光碟中私自炮制,音质当然不及真正的原声大碟。其实,如果有看潘国灵的《银河映像,难以想像》,其中有罗展凤访问了音乐人钟志荣,娓娓道出他如何由一个演艺学院导演系的毕业生,给杜琪峰带入行,竟然变成了电影配乐师,以及《枪火》的创作过程——原来最初杜琪�给他一首国语老歌参考,他就知道,「导演不是要纯粹的紧张刺激,他要拍的是『情怀』,一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怀』」。(《银河映像,难以想像》第191页)不知哪来的灵感,钟志荣采用了cha cha节拍,结果就演变成今天《枪火》活像舞曲又带点幽默的主题音乐。
至於带点蓝调气氛的《PTU》主题音乐,亦是出自钟志荣手笔,他说,杜琪峰这次给他的参考是The Doors的The End,事实上,《PTU》和《枪火》都是气氛很cool,以肢体语言、镜头、气氛代替对白的电影,音乐的作用更为明显,钟志荣的创作恰到好处又偶有神来之笔,值得欣赏
Ⅸ 推荐一本好的电影杂志~
和楼上君子所见略同,呵呵——
1.《看电影》:内容上迎合、满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国外最新的碟片资讯、超级碟虫的影评、鲜艳清晰的海报和剧照,帮助碟友淘碟、读碟、品碟。与广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在报摊上畅销,被誉为“中国影迷第一刊”。
总体来说,《看电影》是份很大众也很出色的电影杂志。
2.《看电影——午夜场》:《看电影》的月末版,集中推出电影的各类专题。象你讲的经典旧电影和文艺电影专题都会有,另外其影评水准也不错,每个影评人各有侧重:著名影评人周黎明主攻欧美电影,范小青评韩国电影,罗展凤评电影音乐,而由洁尘等人撰写的影评则更偏重于个人感受。
都是本人坚持买了N多年的杂志,而且邮购方便,听俺的,绝对不会忽悠你!
Ⅹ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著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著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著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著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著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著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著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著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著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著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