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遗忘的人们》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被遗忘的人们》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VXxi3fs4EnW8BjsOX6JJeg
还记得U2的主唱那个时候写过一部由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主演的电影吗?其他人也没有。
温姆·温德斯(Wim Wenders)的《百万美元酒店》(Million Dollar Hotel)已被人遗忘。您可能会认为,由波诺(Bono)构思并由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主演的电影会吸引观众。它仅在有限的影院上映中就获得了59,989美元的收入,直到14个月后在视频上发布后才重新出现。
Bono最初是在1987年拍摄这个故事的,当时他拍摄了“街上没有名字”的音乐录影带。十年后,他们筹集了800万美元的预算来拍摄这部电影。
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员也被组装。杰里米·戴维斯(Jeremy Davies),米拉·乔沃维奇(Milla Jovovich),吉米·史密斯(Jimmy Smits),彼得·斯托玛(Peter Stormare),阿曼达·普拉默(Amanda Plummer),多纳·洛格(Donal Logue),朱利安·桑德斯(Julian Sands)和蒂姆·罗斯(Tim Roth)加入了吉布森的制作。
虽然这是一部可能只在1990年代才存在的电影,但最终于2000年2月9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首映。
在纸面上,《百万美元大酒店》听起来像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由Wim Wenders导演,根据Bono的故事,U2的电影配乐以及以FBI特工为中心的故事进行调查,该特工调查了一个由陌生居民居住的酒店中一名居民的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它提供了一个自我放纵且奇怪的小独立游戏,毫无意义。
吉布森放弃了通常的薪水要求以出演这部价值800万美元的电影,也通过他的偶像制作公司(Icon Proctions company)担任制片人,他在接受采访时称这部电影“像狗的屁股一样无聊”,对此他确实感到遗憾。为了像联邦调查局探员杰克·斯金纳(Jack Skinner)那样表现复杂而am昧,吉布森完全没能做到这一点,而且似乎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难受,导致了一个奇怪的转折,这是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容易误判的。
Ⅲ 好莱坞歌舞片的保守主义原罪:从《爱乐之城》说起
《爱乐之城》忠实沿袭好莱坞歌舞片传统的“文化盲点”(cultural blind spot)。歌舞片种族、性别偏见、粉饰太平的“原罪”大约不逊于西部片,如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言,歌舞片中,族裔、阶层、地域、性别的差异被抹去,焦点永远毫无争议是白人明星。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个体经验如何成为最大公约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与认同,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高明之处。
“被遗忘的人”与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1932年,美国大萧条时期(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1939),民生凋敝,25%美国人处于失业状态。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选举中大获全胜,1933年起实施“新政”(New Deal),救济工人,保障工会,复苏经济,管控金融体系。罗斯福在广播讲话中呼吁将财富更公平分配给“被遗忘的人”(forgotten men)。2016年,纽约房地产商特朗普当选总统。人们说,被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严重伤害利益的“锈带地区”工人,是促成特朗普当选的重要力量。尽管罗斯福代表的,是偏左的“自由派”(liberal),特朗普代表的,是带有白人男性中心色彩的右翼民族和民粹主义,甚至财阀政治,这八十年间的历史轮回中,同样被“遗忘”的白人男性工人以不同方式反弹,也会迎来不同后果。
“被遗忘的人”这一表征,也在好莱坞歌舞片《1933年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3, 1933)中得到呼应。女主角与女伴沧桑唱起“记得我被遗忘的男人”(Remember My Forgotten Man),画面出现无数曾参与“一战”、然而在“大萧条”中被抛弃和遗忘的、排队领救济的衣衫褴褛的美国白人男性。此时,好莱坞也迎来“歌舞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电影史家认为,生计艰辛时,人们更需要逃避型娱乐,躲进黑暗的影院,在歌舞奇观和感官刺激中暂时忘记苦难;何况,自1927年有声电影始,歌舞片这种类型可有效利用声音这一电影新技术。这也是美国西海岸好莱坞电影工业与东海岸纽约的百老汇歌舞剧及流行唱片业物质与人才资源的密切合作。出产有声歌舞片《42街》(42nd Street, 1933)、《1933年淘金女郎》、《华清春暖》(Footlight Parade, 1933)的华纳公司因而在三十年代声名鹊起。如上所述《1933年淘金女郎》中场景,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歌舞奇观中,出人意料地表现都市混乱与贫困,可见当时歌舞片也并未完全与电影院外的社会现实绝缘,观众看到此处,也会从幻梦中凛然一惊吧。
歌舞片在1970年代后作为一种“老派过时”的类型逐渐衰落,偶尔有几部在漫长电影史里煊然点缀,如《红磨坊》(2001)和《芝加哥》(2002)。在美国大选后混乱迷惘的2016年末,又出现一部令美国观众、影评人、奥斯卡评委一致好评的歌舞片,达米安·查泽雷(Damien Chazelle)编剧和导演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这是一部“东西合流”、新旧混杂的电影,在不同层面微妙地切中时代脉搏、恰合人们心态。说“东西合流”,因导演为出身美国东岸的精英(读精英社区的普林斯顿高中、在哈佛大学学电影、在纽约拍过广告片),2010年搬去西岸洛杉矶,在好莱坞的名利场中终于因《爆裂鼓手》(Whiplash, 2014)和《爱乐之城》崭露头角,与西海岸资本合流。说“新旧混杂”,因《爱乐之城》从头至尾都在向以歌舞片为代表的好莱坞技术美学与娱乐遗产致敬:宽银幕、怀旧彩色、舍数字而用胶片拍摄,以及层出不迭的引用好莱坞老电影及法国导演雅克·德米歌舞片《瑟堡的雨伞》(1964)、《柳媚花娇》(1967)桥段的痕迹。不过归根结底,与《1933年淘金女郎》不同,《爱乐之城》与当下社会现实并无直接关联,其关乎的,只是个体的野心、挫败、感伤与成功。这,也正是它商业与评论皆成功的秘诀。而据说好莱坞各公司正在投拍二十多部歌舞片,这不能说不是该类型的又一个小高潮,也似乎是对三十年代社会政治与歌舞片类型关系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回应。
歌舞片的意识形态:“漂白”的乌托邦与腐朽的性别观
《爱乐之城》剧照
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Richard Dyer)认为歌舞片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是关于“乌托邦的感觉而不是它如何被建构”。这种乌托邦的幻觉,与其实质无关,后者也非歌舞片兴趣所在。《爱乐之城》的开篇镜头,便营造了这样一种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乌托邦:令人头疼的洛杉矶交通阻塞催生了一场浪漫绚丽、活力四射的盛大歌舞狂欢。在这个长镜头里,各种肤色、族裔、性别的人都在“政治正确”、“文化多元”展览场里尽情阐释什么是和谐欢乐祥和团结。然后,回到片中现实。镜头切向男、女主角,当然都是白人,都是金/红发。男女主角由冤家对头到异性爱侣,这是传统歌舞片叙事的约定俗成。接下来他们漫步于幽静山路、出入游泳池豪宅的鸡尾酒会、有现场音乐伴奏的饭馆、爵士酒吧、古老小剧场、怀旧电影院……在这些布尔乔亚情调的漫游中,历史与现实中的贫困隔离、人数众多以至于无法让人视而不见的少数族裔被影片当作“噪音”消除和“净化”,于是,洛杉矶这个镌刻着种族矛盾骚乱伤痛的喧嚣城市变得如此整洁空旷,浪漫非常,只属于我们的男女主角和他们同样优雅的同类。在此,怀旧是一种特权。在男女主角怀恋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也是很多公共空间“有色人种不得入内”、或需另辟入口和洗手间的时代。因为种族、肤色和消费能力,他们被区隔和排斥。这种怀旧,对某些族裔来说,是种灼人的伤痛。
这点上,《爱乐之城》忠实沿袭好莱坞歌舞片传统的“文化盲点”(cultural blind spot)。歌舞片种族、性别偏见、粉饰太平的“原罪”大约不逊于西部片,如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言,歌舞片中,族裔、阶层、地域、性别的差异被抹去,焦点永远毫无争议是白人明星(漫长的歌舞片历史中,以非裔人物为主角的电影屈指可数,有也主要面向非裔观众)。与非裔音乐家在美国流行音乐和娱乐工业中的巨大贡献和影响相比(如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爵士、布鲁斯、踢踏舞等),他们在歌舞片中的银幕呈现少得可怜,偶有也是昙花一现。美国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 1927)中,犹太歌手演员Al Jolson将脸涂黑扮黑人演出。这种白人演员以烧焦的软木涂黑脸部、以夸张方式演绎黑人音乐的行为,被称为“blackface”,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歌舞片中较为常见,源于十九世纪的minstrel show,且这是种族主义偏见的美国青出于蓝的独创,为欧洲所无(好莱坞电影也不乏白人演员将眼睛眯斜、肩膀耸起扮亚洲人,称为“yellowface”,从格里菲斯《残花泪》到赛珍珠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大地》)。这种“美式娱乐”作为文化象征暗示同质的国家身份,不问根源,以有魅力的白人身体呈现。
“漂白少数族裔音乐,边缘化非裔乐手”是好莱坞歌舞片的惯用手段。如果说二十到四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种族歧视的核心为“黑人原始主义”(primitivism):爵士乐的盛行是因为白人在那里找到他们自己被现代文明规训而消失的“原始活力”,那么《爱乐之城》中编导者嗤之以鼻、居高临下批判的,是“黑人功利/商业主义”:透过导演/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女主角米亚的视角,我们看到著名黑人乐手John Legend扮演的Keith搞的黑人狂歌劲舞,向大众和商业妥协,是追名逐利、不懂得爵士乐精神的庸众;而影片结尾终于得偿所愿开了自己的爵士酒吧、要将“纯粹的”爵士乐传承下去的塞巴斯蒂安,在昔日女友米亚的注视下,坐在钢琴(欧洲古典音乐及社会阶层象征意味)前,来一段“拯救黑人爵士乐”的布尔乔亚的轻盈感伤。象征爵士乐“纯粹性”、历史感与民间活力的萨克斯、贝斯、鼓,及先前春风得意的黑人乐手Keith,都悄悄隐退一边,将中央舞台让给白人男性权威塞巴斯蒂安,及他格调并不怎样高明的、中产阶级白人趣味的“纯粹爵士乐”。
这样明显的种族和阶层置换,也对《爱乐之城》作为当代歌舞片本身形成反讽与映照。一方面我们看到这样的矛盾:编导者一面故作清高嘲讽黑人流行音乐亵渎“纯粹爵士乐”,一面制作了部媚俗的歌舞片,即,以“反庸俗大众文化”的姿态,制作包装精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讲,导演“提升”歌舞片这一受轻视的“过时”的类型并将其变得“时髦”的野心,如塞巴斯蒂安要令传统“纯粹”爵士乐重生并符合中产阶级趣味地“优雅化”的苦心并无二致。于是,爵士乐与歌舞片,在导演查泽雷手中都由“低端”升级为“中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流行文化,也重新伟大了。《爱乐之城》看似对欧美歌舞片“引经据典”,却是对“桥段”去历史化的浮夸使用,这种对装饰性和炫耀性的迷恋来包装怀旧的“高尚趣味”,看似“去政治化”,却有意无意重新确认陈词滥调的等级秩序。在这个秩序里,欧洲-法国-巴黎仍是文化与理想的灵感火焰,“亚非拉”和少数族裔(包括配角谈及中国及电话对话里一句“谢谢”)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点缀,以彰显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男性理解世界主义与文化多元重要性的眼界与胸襟。
《爱乐之城》作为歌舞片,其类型在电影史上是被“性别化”的:与西部片显而易见的“男性”特质相比,电影学者认为歌舞片是“女性化”的,且四、五十年代歌舞片观众也以女性为多。然而并非“女性化”的电影便是从女性视角叙述或关注女性主体性。“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式歌舞奇观多以衣着暴露的女性身体为卖点,而庸俗但有心机的金发女郎“钓金龟婿”的故事也被歌舞片津津乐道。女性的被物化及政治保守时代“人种优越”论还体现在五十年代彩色电影中对性感金发女郎的迷恋,如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玛丽莲·梦露主演的歌舞片《绅士更爱金发女郎》(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片名所示。受过精英教育的《爱乐之城》编导者查泽雷当然不会在当代复制这套保守腐朽的性别价值观(尽管对金发女郎的迷恋也显而易见:金/红发蓝眼白肤是他对理想女性的审美构建):他片中的男、女主角平等、自立、彼此鼓舞,当然,塞巴斯蒂安有责任启蒙将“纯粹爵士乐”理解为肯尼基式“电梯音乐”的无知少女米亚,最终也是他的坚持和鼓励成全了她的演员梦。他为了她的期待而加入商业乐队放弃梦想,终于还是开了自己的爵士酒吧,在嫁做人妇的昔日女友面前,以怀旧感伤音乐作为献给她的心曲和纪念……正如前文提到《爱乐之城》延续歌舞片的种族阶层置换但将其从“保守过时”重新定义为“年轻时髦”,它也将这“女性化”的类型重塑为展示优雅精巧中产阶级白人“男性气质”。尽管片中男女角色戏份旗鼓相当,但核心价值观是男性中心,这是高妙的障眼法,就像开头出现各种族裔,其实绝对主角还是白人。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个体经验如何成为最大公约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与认同,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高明之处。
个人主义成功学在大众文化中的运作
《爱乐之城》剧照
学者安德烈亚斯·海森(Andreas Huyssen)认为,高级文化,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的,都是男性行为的特权领域。历史与现状也的确如此。《爱乐之城》将爵士乐和歌舞片重塑为“高级文化”同时,也在重塑男性权威:新的等级次序中,上中产白人男性在金字塔顶端。如果说《爆裂鼓手》的导演自况意味里还有“怀才不遇”的愤懑,《爱乐之城》则多了几许“回顾来时路”游刃有余的自信与自嘲。在这两部电影里,有评论者和观众看到查泽雷对爵士乐的迷恋,细思却不大看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及他是否理解音乐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两片中男主角、导演的“另我”(alter ego)谈论起著名黑人爵士乐手Charlie Parker时,不是他的音乐和演奏精神如何影响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而是“他改变了历史,让人们记住了”。目标明确:“成功”就是一切,让世人尊崇,历史铭记。披着理想的外衣。精英教育和社会阶层造成的智识上的优越感,会使人在“崇拜一切,而什么都不重视”(worship everything and value nothing)的好莱坞忍不住要卖弄、获取赞赏、接受臣服、自我加冕。当然,在好莱坞这个等级森严的名利场与无情的工业体系中,在通往被承认和尊崇的阶梯上,总有挫折与屈辱。正如塞巴斯蒂安和米亚,以及演员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与艾玛·斯通(Emma Stone)所经历过的。然后,他们适应了这套游戏规则,是为成功。
这种寻求理想过程中四处碰壁对个体造成的精神伤害,不仅好莱坞业内人士看了感同身受,普通观众、影评人、奥斯卡评委看了也会心有戚戚。观众的认同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爱乐之城》聪明地超越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两个局限:一为因太过注重歌舞奇观,没有足够空间铺陈人物情感深度,二为歌舞形式感与电影写实主义的矛盾,因而缺乏情绪维度的感染力。《爱》将歌舞片场景与情境日常化,讲述“普通年轻追梦者”故事,以人物情绪为叙事中心,歌舞场景皆与叙事推进及情绪变化相关,年轻观众易产生共鸣——四十年代时,美国青少年喜爱歌舞片,如今主流商业电影和小清新独立电影的消费主体亦多为年轻人,与查泽雷这个年轻创作团队的情绪表达方式和观念不谋而合。塞巴斯蒂安这个号称穷困潦倒、视金钱为粪土的爵士追梦者却过着舒适的都市年轻雅痞生活:穿笔挺的怀旧服装、听黑胶唱片、开敞篷卡迪拉克古董车、看好莱坞老电影。当然,这样窘困却惬意非常的生活仅存在童话里,用歌舞片表现再合适不过。情境为假,情绪佯真,观众便买账。
《爱乐之城》社会关联性不大,因个体情绪关联而获得年轻观众认同。这是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运作。这是针对个体的营销,是关于“你”和“我”、而非“你们”和“我们”的产品广告。尽管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内部有认同,但仍不是“集体”,而是“有同质性”的个体的聚合:被好莱坞电影工业、娱乐产品长期规训而产生的高度一致的感官经验与反响。《爱乐之城》里男女主角都是单打独斗的独行侠。
“社群”观念是折损理想主义者尊严的:塞巴斯蒂安在Keith的“the messenger”乐队格格不入,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遗世独立姿态;米亚写的、表演的则是独角戏,跟她的三位室友毫无关系。极端的个人主义令他们成为彼此的障碍:有好感的异性相互取暖也是暂时的,他们终将享受成功者的孤独。对这些活在自我世界里的“追梦者”来说,他们的挫折是比贫困、战乱、天地宇宙还严重的“创伤”,他们全部的人间疾苦。
对身份政治的过度强调使得人们无法对自身经验之外的人和事产生共情,是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对超越性同理心和正义感的阻碍。当然,“政治正确“话语不仅是空洞修辞,它是前辈正义之士奋斗出来的对少数族裔的起码尊重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思想,纠正人的偏见,但也不可否认,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这样表现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良好教养,他们有时无法掩藏或深或浅或有意或无意的优越感。因为这套话语规训与他们的日常实践无关:由于阶层和种族隔离,只有少数人能真正接触到底层少数族裔、真正产生共情,就像大学里有些养尊处优的白人教授因研究黑人电影功成名就却在现实中远离黑人。我与几位白人男性学生探讨过另一部上中产白人男性中心视角的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影片以中产理解写男性蓝领工人,女性角色全部是毫无深度的陪衬),发现他们对其中白人男性挫败感有很强认同感。成长经验不同,相信他们对《月光》就不如我那位同性恋同事共鸣深。由于电影制作需要大量资本的本性,非但主流商业电影,现今美国所谓低成本独立电影都被握有资源的人(多为白人男性)掌控,通常传达一种比较狭隘、自恋的视角与经验,在自身特权遭受威胁时、身处困境时,尤为如此。
在所谓白人身份危机时刻,商业产品更要强调白人男性的优点和权威,跟三十年代有某种呼应。在这很多人都感觉失落的美国多事之秋,回想本文开头提及的“被遗忘的人”:在学者霍莉·艾伦(Holly Allen)看来,“‘被遗忘的人’这一说法意味着失业的白人男性作为这精力充沛、富有男子气概的国家的善意无害的成员,‘新政’推崇白人男性为主导的家庭去抵消官方权力扩展的焦虑” 。八十多年后,我们又看到白人男性气质中的种族主义、性别沙文主义、宗教排他主义在美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体现,银幕上也不例外,《爱乐之城》这样的电影含蓄地告诉我们:金发碧眼是最美的,白人文化是高尚的,白人男性是能坚持理想并代表权威的,因为他们的音乐趣味是最好的、情感是最深邃的……
在电影院里为此感动的希拉里支持者,会有一丝“愧疚的快感”(guilty pleasure)吗?
Ⅳ 被遗忘的人: 以孙悟空或者猪八戒为题材的影视电视剧很多,但沙僧从来没有。
对哦
Ⅳ 戛纳电影节历届获奖名单
电影爱好者们应该对它是非常熟悉的,创立于1946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十五届了,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盛典。在这里获奖,可以说是无数电影人的顶级梦想了。接下来就以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为主“挑战一口气盘点历届获奖名单”~快来看看你有那部没看过呢?
第一届
第1届
大卫·里恩 《相见恨晚》
阿尔夫·斯约堡 《伊丽斯和上尉的心》
比利·怀尔德 《失去的周末》
费南德斯·埃米里奥 《玛丽娅·康德莱西娅》
Frantisek Cáp 《没有翅膀的男人》
Chetan Anand《贫民窟》
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大地将变成红色》
Aleksandr Ptushko 《宝石花》
雷内·克莱芒《铁路战斗队》
华特·迪士尼、Bob Cormack 《为我谱上乐章》
Leopold Lindtberg 《最后的机会》
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伟大的转折》
罗伯托·罗西里尼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让·德拉努瓦 《田园交响乐》
Georges Rouquier 《法尔比克》
米哈伊尔·罗姆 《217注册证》
第3届
卡罗尔·里德 《第三人》
第4届
维托里奥·德·西卡 《米兰的奇迹》
阿尔夫·斯约堡 《茱莉小姐》
第5届
奥逊·威尔斯 《奥赛罗》 (上一次看到这部还是影视鉴赏课~)
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两分钱的希望》
第6届
亨利-乔治·克鲁佐 《恐惧的代价》
第7届
衣笠贞之助 《地狱门》
第8届
德尔伯特·曼 《君子好逑》
第9届
路易·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寂静的世界》
第10届
威廉·惠勒 《四海一家》
第11届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雁南飞》
第12届
马赛尔·加谬 《黑人奥菲尔》
第13届
费德里科·费里尼 《甜蜜的生活》
第14届
Henri Colpi 《长别离》
路易斯·布努埃尔 《维莉迪安娜》
第15届
安塞尔莫·杜阿特 《诺言》
第16届
卢奇诺·维斯康蒂 《豹》
第17届
雅克·德米 《瑟堡的雨伞》
第18届
理查德·莱斯特 《决窍,如何得到》
第19届
克劳德·勒鲁什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皮亚托·杰米 《绅士现形记》
第20届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放大》
第22届
林赛·安德森 《如果》
第23届
罗伯特·奥特曼 《陆军野战医院》
第24届
约瑟夫·罗西 《送信人》
第25届
艾利欧·培特利 《工人阶级上天堂》
弗朗西斯科·罗西 《企业家之死》
第26届
杰瑞·沙茨伯格 《稻草人》
阿兰·布里吉斯 《受雇者》
第27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对话》
第28届
Mohammed Lakhdar-Hamina 《烽火岁月志》
第30届
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我父我主》
第31届
埃曼诺·奥尔米 《木屐树》
第32届
沃尔克·施隆多夫 《铁皮鼓》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现代启示录》
第33届
鲍勃·福斯 《浮生若梦》
黑泽明 《影武者》
第34届
安杰依·瓦依达 《铁人》
第35届
科斯塔·加夫拉斯 《失踪》
Serif Gören、尤马兹·古尼 《自由之路》
第36届
今村昌平 《楢山节考》
第37届
维姆·文德斯 《德克萨斯的巴黎》
第38届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爸爸出差时》
第39届
罗兰·约菲 《战火浮生》
第40届
莫里斯·皮亚拉 《恶魔天空下》
第41届
比利·奥古斯特 《征服者佩尔》
第42届
史蒂文·索德伯格 《性、谎言和录像带》
第43届
大卫·林奇 《我心狂野》
第44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巴顿·芬克》
第45届
比利·奥古斯特 《善意的背叛》
第46届
陈凯歌 《霸王别姬》(这部太经典了,看一次哭一次)
简·坎皮恩 《钢琴别恋》
第47届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
第48届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地下》
第49届
迈克·李 《秘密与谎言》
第50届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樱桃的滋味》
今村昌平 《鳗鱼》
第51届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永恒的一天》
第52届
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美丽罗塞塔》
第53届
拉斯·冯·提尔 《黑暗中的舞者》
第54届
南尼·莫莱蒂 《儿子的房间》
第55届
罗曼·波兰斯基 《钢琴家》
第56届
格斯·范·桑特 《大象》
第57届
迈克尔·摩尔 《华氏911》
第58届
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孩子》
第59届
肯·罗奇 《风吹麦浪》
第60届
克里丝蒂安·蒙吉 《四月三周两天》
第61届
劳伦·冈泰 《课室风云》
第62届
迈克尔·哈内克 《白丝带》
第63届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第64届
泰伦斯·马力克 《生命之树》
第65届
迈克尔·哈内克 《爱》
第66届
阿布戴·柯西胥 《阿黛尔的生活》
第67届
努里·比格·锡兰 《冬眠》
第68届
雅克·欧迪亚 《流浪的迪潘》
第69届
肯·洛奇 《我是布莱克》
第70届
鲁本·奥斯特伦德 《自由广场》
第71届
是枝裕和 《小偷家族》(最近看完就一个想法:所以这生命啊,它苦涩如歌......)
第72届
奉俊昊 《寄生虫》 (后背发凉,很有恐怖片内味)
第74届
朱利亚·迪库诺 《钛》
第1届
雷内·克莱芒 《铁路战斗队》
第3届
雷内·克莱芒 《马拉帕加之墙》
第4届
路易斯·布努埃尔 《被遗忘的人》
第5届
克里斯蒂安·雅克 《勇士的奇遇》
第8届
谢尔盖·瓦西里耶夫 《石普卡的英雄》
朱尔斯·达辛 《男人的争斗》
第9届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 《奥塞罗》
第10届
罗伯特·布列松 《死囚越狱》
第11届
英格玛·伯格曼 《生命的边缘》
第12届
弗朗索瓦·特吕弗 《四百击》
第14届
朱丽娅·索恩泽娃 《烽火连天》
第18届
利维乌·丘列伊 《吊死鬼之林》
第19届
谢尔盖·尤特凯维奇 《列宁在波兰》
第20届
费伦茨·科萨 《一万个太阳》
第22届
格劳贝尔·罗沙 《职业杀手安东尼奥》
沃依采克·雅斯尼 《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第23届
约翰·保曼 《最后的莱奥》
第25届
米克洛斯·杨索 《红色赞歌》
第28届
米歇尔·布洛尔特 《命令》
科斯塔·加夫拉斯 《特别法庭》
第29届
伊托·斯柯拉 《惊恐、污秽、邪恶》
第31届
大岛渚 《爱之亡灵》
第32届
泰伦斯·马力克 《天堂之日》
第35届
沃纳·赫尔佐格 《陆上行舟》
第36届
罗伯特·布列松 《钱》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乡愁》
第37届
贝特朗·塔维涅 《乡村星期天》
第38届
安德烈·泰西内 《情陷夜巴黎》
第39届
马丁·斯科塞斯 《下班后》
第40届
维姆·文德斯 《柏林苍穹下》
第41届
费尔南多·索拉纳斯 《南方》
第42届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流浪者之歌》
第43届
帕维·龙根 《计程车司机布鲁斯》
第44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巴顿·芬克》
第45届
罗伯特·奥特曼 《幕后玩家》(挺有讽刺意味的)
第46届
迈克·李 《赤裸裸》
第47届
南尼·莫莱蒂 《亲爱的日记》
第48届
马修·卡索维茨 《怒火青春》
第49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冰血暴》
第50届
王家卫 《春光乍泄》 ("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第51届
约翰·保曼 《将军》
第52届
佩德罗·阿莫多瓦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第53届
杨德昌 《一一》
第54届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缺席的人》
大卫·林奇 《穆赫兰道》
第55届
林权泽 《醉画仙》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狂野之爱》
第56届
格斯·范·桑特 《大象》
第57届
托尼·加列夫 《流亡》
第58届
迈克尔·哈内克 《隐藏摄像机》
第59届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通天塔》
第60届
朱利安·施纳贝尔 《潜水钟与蝴蝶》
第61届
努里·比格·锡兰 《三只猴子》
第62届
布里兰特·曼多萨 《基纳瑞》
第63届
马修·阿马立克 《巡演》
第64届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亡命驾驶》
第65届
卡洛斯·雷加达斯 《柳暗花明》
第66届
阿玛特·艾斯卡兰特 《赫利》
第67届
贝尼特·米勒 《狐狸猎手》
第68届
侯孝贤 《刺客聂隐娘》(近期打算看~)
第69届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私人采购员》
克里斯蒂安·蒙吉 《毕业会考》
第70届
索菲亚·科波拉 《牡丹花下》
第71届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冷战》
第72届
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年轻的阿迈德》
第74届
莱奥·卡拉克斯 《安妮特》
第1届
雷·米兰德 《失去的周末》
米歇尔·摩根 《田园交响乐》
第3届
爱德华·罗宾逊 《陌生人之屋》
伊莎·米兰达 《马拉帕加之墙》
第4届
迈克尔·雷德格瑞夫 《白朗宁版本》
贝蒂·戴维斯 《彗星美人》
第5届
马龙·白兰度 《萨巴达万岁》
李·格兰特 《侦探的故事》
第8届
斯宾塞·屈塞 《黑岩喋血记》
叶卡捷琳娜·萨维诺娃 《大家族》
尼古拉·格里岑科 《大家族》
伊娅·阿列比娜 《大家族》
鲍里斯·比秋科夫 《大家族》
拉瑞莎·科伦伯格 《大家族》
帕维尔·卡道奇尼科夫 《大家族》
叶琳娜·杜布朗拉沃娃 《大家族》
尼古拉·谢尔盖耶夫 《大家族》
薇拉·库兹涅佐娃 《大家族》
鲍里斯·科科夫金 《大家族》
克拉拉·卢奇科 《大家族》
鲍里斯·安德列耶夫 《大家族》
谢尔盖·卢克亚诺夫 《大家族》
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大家族》
瓦吉姆·梅德维杰夫 《大家族》
谢尔盖·库里洛夫 《大家族》
第9届
苏珊·海沃德《伤心泪尽话当年》(最佳女演员)
第10届
约翰·奇兹米勒《和平谷》
茱莉艾塔·玛西娜《卡比里亚之夜》
第11届
保罗·纽曼《漫长的炎夏》
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生命的边缘》
英格里德·图林《生命的边缘》
毕比·安德森《生命的边缘》
伊娃·达尔贝克《生命的边缘》
西蒙·西涅莱《金屋泪》
第12届
布拉福德·迪尔曼《朱门孽种》
迪恩·斯托克维尔《朱门孽种》
奥逊·威尔斯《朱门孽种》
第13届
空缺
玛丽娜·墨蔻莉《痴汉艳娃》
让娜·莫罗《如歌的行板》
第14届
安东尼·博金斯《何日君再来》
索菲娅·罗兰《烽火母女泪》
第15届
拉尔夫·理查德森《长日入夜行》
凯瑟琳·赫本《长日入夜行》
杰森·罗巴兹《长日入夜行》
丽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语》
迪恩·斯托克维尔《长日入夜行》
穆雷·梅尔文《甜言蜜语》
第16届
理查德·哈里斯《超级的男性》
玛丽那·维拉迪《女王蜂》
第17届
安塔尔·帕杰尔《云雀》
安妮·班克罗夫特《太太的苦闷》
萨罗·乌尔济《被诱惑被遗弃的女人》
芭芭拉·蓓丽《天伦泪》
第18届
特伦斯·斯坦普《收藏家》
萨曼莎·艾加《收藏家》
第19届
帕尔·奥斯卡森《饥饿》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第20届
奥戴德·科特勒《一个男孩的三天》
比亚·戴格玛克《鸳鸯恋》
第22届
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点新闻》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绝代美人》
第23届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妒忌梦》
奥塔维亚·皮科洛《麦泰洛》
第24届
里卡多·库乔拉《萨可与方齐迪》
吉蒂·温《毒海鸳鸯》
第25届
让·雅南《我们不愿互诉衷曲》
苏珊娜·约克《幻象》
第26届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爱与无政府》
乔安娜·伍德沃德《雏凤吟》
第27届
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细节》
玛丽-若斯·纳特《舞会的小提琴》
第28届
查尔斯·博耶《史塔维斯基》
瓦莱丽·佩莱恩《列尼传》
维托里奥·加斯曼《女人香》
第29届
何塞·路易斯·戈麦兹《巴斯瓜尔厄一家》
玛丽·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儿?》
多米尼克·桑达《遗产》
第30届
费尔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爱》
莫妮克·梅居尔《摄影师马丁》
谢莉·杜瓦尔《三女性》
第31届
强·沃特《荣归》
吉尔·克雷伯格《不结婚的女人》
伊莎贝尔·于佩尔《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第32届
杰克·莱蒙《中国综合症》
莎莉·菲尔德《诺玛蕾》
第33届
米歇尔·皮寇利《虚无缥缈》
阿努克·艾梅《虚无缥缈》
第34届
乌戈·托格内吉《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
伊莎贝尔·阿佳妮《四重奏》《着魔》(后者是一部恐怖片,至今不敢挑战)
第35届
杰克·莱蒙《失踪》
亚德维加·扬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个天堂》
第36届
吉昂·马利亚·沃隆特《马里奥·里奇之死》
汉娜·许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第37届
阿尔弗雷多·兰达《圣婴》
海伦·米伦《卡尔》
Fernando Rabal《圣婴》
第38届
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雪儿《面具》
诺玛·阿莱昂德罗《官方说法》
第39届
米歇尔·布朗《晚礼服》
费尔南达·托里斯《永远爱我或不再爱我》
鲍勃·霍斯金斯《蒙娜丽莎》
芭芭拉·苏科瓦《罗莎·卢森堡》
第40届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黑眼睛》
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第41届
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鸟帕克》
琳达·姆夫西《分离的世界》
乔迪·梅《分离的世界》
芭芭拉·赫希《分离的世界》
第42届
詹姆斯·斯派德《性、谎言和录像带》
梅丽尔·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呐喊》
第43届
杰拉尔·德帕迪约《大鼻子情圣》
克里斯提娜·杨达《审讯》
第44届
约翰·特托罗《巴顿·芬克》
伊莲娜·雅各布《两生花》
第45届
蒂姆·罗宾斯《幕后玩家》
佩尼拉·奥盖斯特《善意的背叛》
第46届
大卫·休里斯《赤裸裸》
霍利·亨特《钢琴别恋》
第47届
葛优 《活着》 (现代文学史课上看过,之后怀疑了好久人生)
维尔娜·丽丝《玛戈皇后》
第48届
乔纳森·普雷斯《卡林顿》
海伦·米伦《疯狂的乔治王》
第49届
帕斯卡·杜奎奈《第八日》
布兰达·布莱斯《秘密与谎言》
丹尼尔·奥图《第八日》
第50届
西恩·潘《她是如此可爱》
凯西·伯克《切勿吞食》
第51届
彼得·穆兰《我的名字是乔》
娜塔莎·雷尼埃《两极天使》
艾洛迪·布歇《两极天使》
第52届
埃马纽埃尔·肖特《人,性本色》
艾米莉·德奎恩《美丽罗塞塔》
赛芙琳·卡尼尔《人,性本色》
第53届
梁朝伟《花样年华》(怀旧的氛围感很酷)
比约克《黑暗中的舞者》
第54届
伯努瓦·马吉梅《钢琴教师》
伊莎贝尔·于佩尔《钢琴教师》
第55届
奥利弗·古尔迈《儿子》
卡蒂·奥廷宁《没有过去的男人》
第56届
伊敏·托普拉克《远方》
玛丽-乔西·克罗兹《野蛮的入侵》
穆扎菲·奥德梅尔《远方》
第57届
柳乐优弥《无人知晓》
张曼玉《清洁》
第58届
汤米·李·琼斯《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汉娜·拉斯洛《自由地带》
第59届
塞米·鲍亚吉拉《光荣岁月》
布兰卡·波蒂洛《回归》
伯纳德·布兰卡恩《光荣岁月》
尤汉娜·柯博《回归》
罗什迪·泽姆《光荣岁月》
达兹·莱姆波瑞娃《回归》
贾梅尔·杜布兹《光荣岁月》
佩内洛普·克鲁兹《回归》
萨米·纳塞利《光荣岁月》
卡门·毛拉《回归》
劳拉·杜纳丝《回归》
第60届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将爱放逐》
全度妍《密阳》
第61届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切·格瓦拉》
温妮塞斯·德·奥利维拉《越线》
第62届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混蛋》
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第63届
埃里奥·杰曼诺《我们的生活》
朱丽叶·比诺什《合法副本》
哈维尔·巴登《美错》
第64届
让·杜雅尔丹《艺术家》
克尔斯滕·邓斯特《忧郁症》
第65届
麦斯·米科尔森《狩猎》
克里斯蒂娜·弗卢图尔《越过群山》
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过群山》
第66届
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
贝热尼丝·贝乔《过往》
第67届
蒂莫西·斯波《透纳先生》
朱丽安·摩尔《星图》
第68届
文森特·林顿《市场法律》
鲁妮·玛拉《卡萝尔》
艾玛纽尔·贝克特《我的国王》
第69届
沙哈布·侯赛尼《推销员》
杰克琳·乔斯《罗莎妈妈》
第70届
杰昆·菲尼克斯《你从未在此》
黛安·克鲁格《凭空而来》
第71届
马尔切洛·丰特《犬舍惊魂》
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小家伙》
第72届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痛苦与荣耀》
艾米丽·比查姆《小小乔》
第74届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内特拉姆》
雷娜特·赖因斯夫《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
学习【外国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史】的朋友们,应该看过很多。其实很多作品可能看起来并没有太引人入胜,但是它确实就是经典,感兴趣可以去搜一搜看一看~
Ⅵ 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伟人,不,是神
特斯拉- 美国著名发明家、物理学家
尼古拉·特斯拉(塞尔维亚文:Никола Тесла;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和未来学家,他被认为是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 并因主要设计了现代交流电力系统而最为人知。在迈克尔·法拉第发现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上,特斯拉在电磁场领域有着多项革命性的发明。他的多项相关的专利以及电磁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是现代的无线通信和无线电的基石。特斯拉于1943年1月7日逝世。撇开他在电磁学上的成就,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等各种领域有贡献。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姓名:
尼古拉·特斯拉
外文名:
NikolaTesla
国籍:
克罗地亚共和国(后移民美国)
民族:
塞尔维亚
出生地:
克罗地亚Smiljan(前南斯拉夫王国)
出生日期:
1856年7月10日
逝世日期:
1943年1月7日
个人背景
职业:
发明家,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格拉兹科技大学
宗教信仰:
塞尔维亚正教
其他信息
其他成就:
交流电之父、无线电之父 远距离输电技术交流电,特斯拉线圈,粒子束武器特斯拉涡轮发动机,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地面固定波,双线线圈无线电技术,无线传输电能技术
人物简介
1856年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罗地亚斯米湾村一个塞族家庭,父母都是塞尔维亚人,他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四
尼古拉·特斯拉他父亲是一所教堂里的牧师,自小就在基督教的家庭里长大。1880年毕业于布拉格大学后,于1884年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并获取耶鲁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他一生的发明多不胜数:1882年,他继爱迪生发明直流电(DC)后不久,即发明了交流电(AC),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并始创多相传电技术。1895年,他替美国尼加拉瓜发电站制造发电机组,致使该发电站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水电站之一。1897年,他使马可尼的无线传讯理论成为现实。1898年,他又发明无线电摇控技术并取得专利(美国专利号码#613.809)。1899年,他发现了X光(X-Ray)摄影技术。其他发明包括:收音机、雷达、传真机、真空管、霓虹光管……等甚至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磁力线密度单位(1 Tesla = 10,000 Gause)更表明他在磁力学上的贡献。
生平经历
奇才诞生
特斯拉出生于一个名叫斯米连村庄的塞尔维亚人家庭中。这个村庄位于奥地利帝国(今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利卡区戈斯皮奇附近。他的受洗纪录证明他出生于1856年6月28日(格里历7月10日)。其父亲名为米卢廷·特斯拉(Rev. Milutin Tesla),是一位在斯雷姆斯基卡尔洛夫奇教区的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里的神父。其母亲名为久卡(?uka)就是一位塞尔维亚东正教神父的女儿,并且非常擅长于制作家庭手工工具。她能背许多塞尔维亚史诗,但从未学过认字。他的教父,Jovan Drenovac,是保卫军事边疆的陆军上尉。特斯拉为家中五个孩子之一,有一个兄弟(Dane,在尼古拉五岁时死于骑马意外)和三个姊妹。1862年时他的家庭移居到戈斯皮奇。
学生时代
特斯拉在克罗地亚的卡尔洛瓦茨上学,并在1875年奥地利的格拉茨科技大学修读电机工程。至少有两份资料说明他在格拉茨大学得到学士学位。然而他的学校却宣称他从来没有获得过学位,他在大学一年级只上了第一学期的课,并且在那期间已经不听课了。另一些人称他因交不起第一学期的学费而被迫退学了。据他大学室友所说,特斯拉没有毕业。在1878年,他离开格拉茨并且与家里断绝了所有的联系。他去了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在那里他首次被聘为助理工程师持续了一年。在这期间他患上了神经衰弱。他的父亲一直劝他回到布拉格大学的查尔斯-费迪南德大学分校,于是他于1880年到那里读了夏季学期。然而当他父亲死后,只读完了一个学期,他就离开了大学。
爱迪生公司的工程师
在1882年他去了法国巴黎,在爱迪生公司做一名工程师,设计改进电器。同年特斯拉发明了感应马达并开始开发各种用到旋转磁场的设备(于1888年取得了专利)。
不久以后,特斯拉因得知母亲病危而急匆匆地离开巴黎,刚到达不久后的几个小时母亲就死了,当时是1882年4月。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终于来了,尼古拉,我的骄傲。”当她死后,特斯拉就病了。他在母亲的出生地查茨和戈斯皮奇休养了两三个星期。
离开爱迪生
1884年,特斯拉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来到了纽约。除了前雇主查尔斯·巴奇勒所写的推荐函外,他几乎是一无所有。这封信是写给托马斯·爱迪生的,信中提到:“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这个年轻人了。”爱迪生雇用了特斯拉,安排他在爱迪生机械公司工作。特斯拉开始为爱迪生进行简单的电器设计,他进步很快,不久以后解决了公司一些非常难的问题了。特斯拉完全负责了爱迪生公司直流电机的重新设计。
1919年,特斯拉写道:“如果他完成马达和发电机的改进工作,爱迪生将提供给他惊人的5万美元(如计入通货膨胀,相当于今天(2006年)的一百万美元)”。特斯拉说他的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年,几乎将整个发电机重新设计了,使爱迪生公司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和新的专利所有权。当特斯拉向爱迪生索取5万美元时,据传闻爱迪生回答他:“特斯拉,你不懂我们美国人的幽默”,就此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这笔奖金的金额相当于公司创始资本,而以特斯拉当时每周18美元的薪水,他需要工作53年才能赚到。当特斯拉要求加薪至每周25美元遭到拒绝后,他辞职了。
特斯拉最后发现自己在爱迪生的公司仅仅是出卖体力,但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关注于交流电系统的设计。
硕果累累的科学家
在1886年,特斯拉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特斯拉电灯与电气制造公司(Tesla Electric Light & Manufacturing)。投资商不同意特斯拉关于交流电发电机的计划,并且最终罢免了他的职务。在1886到1887期间,特斯拉在纽约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既是为了糊口,也是为他的下一个工程计划积累资金。在1887,他组装了最早的无电刷交流电感应马达(brushless alternating current inction motor), 并在1888年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作了演示。同年(1888),他发展了特斯拉线圈的原理,并且开始在西屋电器与制造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 Manufacturing Company)位于匹兹堡的实验室与乔治·威斯汀豪斯一起工作。威斯汀豪斯听取了他的关于利用多相系统远程传输交流电的想法。
在早期的研究中,
特斯拉制定了许多实验来产生X射线。特斯拉认为用他的电路,“我的仪器可以产生的爱克斯光(即X射线)的能量比一般仪器可以产生的要大的多。”
他还谈到用他的电路和单节点X射线产生设备在工作时的危害。在他许多调查这种现象的记录中,他归结了导致皮肤损伤的许多原因。他认为早期的皮肤损伤并不是X射线所引起的,而是臭氧的产生与皮肤接触,和一些亚硝酸接触所致。特斯拉错误的认为X射线是纵波。
特斯拉完成了一些实验先于伦琴证实了他的发现(包括拍摄他的手的X射线照片,之后他将照片寄给了伦琴),但没有使他的发现众所周知,他的大部分研究资料在1895年三月的第五大道一次实验室大火中给烧毁了。
特斯拉的发电机于1895年被其改进,改进中考虑到了液态空气。特斯拉知道,根据威廉·汤姆森(开尔文)的发现,液态空气重新液化时会吸收的并可以用来驱动东西的热量,要比理论上产生的要更多。
特斯拉早在1891年证实了无线能量传输,特斯拉效应(以此纪念特斯拉)是用来阐述这种类型的电导应用的术语(即能量穿过空间和物体的运动并不只是像穿过导体的电流一样)。
于1889年,特斯拉决定迁往有让他有做高频高压实验地方的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并开始在那儿搞研究。到达后不久他向法国记者说,他正在做用无线传电将讯号从派克斯峰(他附近的一座山)送到巴黎的实验。特斯拉的日记有着他跟电离层及地下经纵波或横波传播的地电流相关的实验说明。在实验室中,特斯拉证明了大地是导电体及制造出人工闪电(放出的电有数百万伏,最长的有135英尺长)。特斯拉亦有研究大气层电力,观察他用接收器收到的闪电讯号。由复制品可见,特斯拉的接收器及金属检波器电路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例如:分散式高Q螺旋共振管、无线电波反馈、原外差效应及再生技巧)。
特斯拉声称他这时观测到驻波。在科罗拉多实验室里,他“记录”到他相信是外太空电波讯号的讯号,不过他的宣称和数据都被科学社群给否决了。他提到从他接收器的数据中有着重覆的讯号,跟他已经提及过的雷电及土壤干扰上得到的讯号本质上很不同。他以后更明确地重提那些讯号是一组组地出现,一个、两个、三个及四个地合出一起的组。特斯拉的后半生都在尝试向火星发讯。1996年科拉姆发表了一篇木星上的等离子环形圆纹曲面讯号分析,当中指出了科罗拉多的火星沉落,和特斯拉仍在的1889年夏季的木星讯号中止一致。
特斯拉的晚年
1900年,特斯拉拿着150,000美金 (51%来自于J.P.摩根) 开始计划华登克里夫塔。于1902年7月,特斯拉的研究从休士顿街移到了华登克里夫塔。此塔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拆除而报废。当时的报纸称华登克里夫塔为“特斯拉的百万大建筑”。于1904年,美国专利局撤销了原本的判决,给了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无线电的专利权,之后特斯拉便开始他的无线电专利权之战。1906年,在他的50岁生日之际,特斯拉示范了他的200匹马力(约150千瓦),每分钟一千五百转的无叶片涡轮。1900年-1911年之间,在纽约的Waterside Power Station,他的一些无叶涡轮引擎被测试到100–5000匹马力(相当于73.5-3675kW)。
伟人辞世
1943年,尼古拉·特斯拉与世长辞,享年87岁。终生未娶。
荣誉记录关于诺贝尔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创立开始的三十年里,尼古拉·特斯拉一个人就被评选出九次,与爱迪生一起二次,而他把这十一次的诺贝尔奖全部让贤。拒绝1912年和爱迪生共享那次的理由是从好友马克吐温那里学来的:「娶一个老婆如何能两人共享,特别是与一位骗徒窃盗惯犯共享岂不危险?」虽然爱迪生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年年以通用电气去争取诺贝尔奖,却从来都全面性的遭到否决,终身没有得诺贝尔奖。
纵观诺贝尔得奖历史,科学家研究尼古拉·特斯拉的作品,从而得到启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比率占了27%,间接得到启发的比率超过65%。比如帮他证明X光危害的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随即成为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尼古拉·特斯拉在1910年还推荐了居里夫人(Maria Sklodowska Curie)在放射性元素方面的成就,从而也让居里夫人获得了第二次的诺贝尔奖,且这次避开了物理学奖而得到化学奖,在当时,化学奖的成就比物理学奖高,而且她是女性,对全人类的意义非凡。
所以尼古拉特斯拉虽然一次都未接受诺贝尔奖,但在他1931年75岁生日的时候,收到八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感谢函。 1943年他的葬礼时,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代表诺贝尔团队致词。
关于财富
尼古拉·特斯拉一生独立开发并取得专利七百种,合作开发达一千种以上,帮忙开发的更是数不清,却分文未放入自己囊中。
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完全开悟的智者,他了然爱迪生的赚钱原理,却从不效仿。他在晚年受不了财团的日日威胁,毅然将「交流电专利」撕毁,让其永远成为免费资源。如果交流电的发明专利不送给全人类免费使用,则每一马力交流电就将给他带来2.53美元的「专利费」,一年之内,他的现金就会超过世界首富。他一生的专利,以及科技成果带来的金钱,除了用于设备或生活开销,全部赞助给世界各国的贫苦政府,用以照顾老百姓。换言之,他坚持人人均富,世界大同。
尽管他的晚年穷困潦倒,尼古拉·特斯拉坚持拒绝美国政府的挽留打算回南斯拉夫安度晚年。不久之后,美国政府动用国力,拨了天文数字的款项给予南斯拉夫及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支持,如此尼古拉·特斯拉才在美国住了下来。至今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纸币上仍然印有尼古拉·特斯拉的头像。
人物成就
在美国,特斯拉在历史上或通俗文化上的名声可以媲美任何其他的发明家或科学家。1893年他展示了无线通讯并成为了电流之战的赢家之后,就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电子工程师之一而备受尊敬。许多他早期的成果变成现代电子工程的先驱,而且他的许多发现极具开创性和重要性。在公元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承认他为无线电的发明者。
特斯拉晚年被视为一个疯狂科学家并由于宣称可以创造怪异的科学发明而被注意。许多他的成就已伴随着一些争议被应用,去支持着许多的伪科学,如幽浮理
论和新世纪神秘理论。特斯拉当代的钦佩者视他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他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伟人。交流发电机就是他发明的,而爱迪生钟爱自己发明的直流发电机,因而与一些公司极力打压特斯拉。要不是特斯拉被强迫放弃了交流电的专利权供世人免费使用(每马力$2.53),那他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梦想就是给世界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特斯拉从不在意他的财务状况,于穷困且被遗忘的情况下病逝,享年86岁。虽然他是一个绝世天才,但是很遗憾没有多少人记得他。
特斯拉对机器人、弹道学、信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等各种领域上有贡献。除了以上这些,他本人有特异功能,同时跟特异功能、飞碟、粒子束武器之类的稀奇古怪的发明有关。连通古斯大爆炸也怀疑跟他有关。但在特斯拉的死被公开之后,隶属政府的外国人财产保管局仍取得了他的研究资料和专利。在他去世的时候,特斯拉仍然在继续他对teleforce武器和死亡射线的研究。尽管他没有成功向美国战争部推销出这些武器。他提出的死亡射线看起来与他有关球形闪电和等离子体的研究有关,被认为是一个粒子束武器。美国政府没有找到安全的原型装置。在战争部联系了FBI之后,他的研究被宣布为最高机密。受总统顾问的意见,他的所有个人物品都被查封;约翰·埃德加·胡佛宣布由于特斯拉得发明及专利的性质,他的所有研究都为绝密。
特斯拉继发明「交流电发电机」后,他便着手研究「免费能源」的可行性。
于1889年,他在美国科罗拉多泉(ColoradoSprings)建设实验室,专心研究『特斯拉线圈』的原理和反应。在1895年,当他的发明生涯正处于巅峰之际,一场离奇的火灾将整座实验室烧毁了,他半生所研究的心血、所有珍贵的研究设备和科学实验的资料,皆付之一炬,特斯拉的经济遭到严重损失。在这残酷的打击下,他茫然若失。
经过很久的的沉寂和恢复,于1901年,他再从痛苦中卷土重来,四出寻求合作伙伴,结果他得到世界富豪J.P.摩根 (J.PierpontMorgan)的投资15万美元及另外100万美元贷款,便在美国长岛(LongIsland)始建首座大型「特斯拉线圈」,以供给大西洋两岸「无线通讯」和「无线输电」之用。此项世界广播系统则被命名为「沃登克里弗计划」(WardendyffeProject)。
交流电的发明
1888年,当时众多报章皆大肆报导:著名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宣称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是科学界一大“异端”,他所发明的交流电(AC)
直接影响人类的性命安全
并屡次展示狗和猫如何通过交流电后瞬间死亡(“电椅”死刑亦因此被启发出来------据说爱迪生为了打击交流电,买通美国某些州政府官员,把当地死刑由绞刑改为交流电电刑。可交流电电不死人,把犯人都电成半死)。
但事实上,今天大家都知道,世界是何等需要交流电的存在。交流电的发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增进了工业的发展并加促科学的进步。但为什么爱迪生三番四次攻击交流电和它的发明家——特斯拉呢?答案就是交流电的出现直接威胁了爱迪生所经营的直流电生意。因为使用直流电实在有太多的缺点和限制。如:直流电不利长途传输,每隔1公里则要增设发电站,但交流电却可利用变压器变压作为长途输电;使用直流电价钱较为昂贵,并且效能也远远不及交流电。基于利益上的冲突,爱迪生便极力打压特斯拉的发明。
在此之前特斯拉为伟大科学家爱迪生共发明了24项新产品,包括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一系列重新设计,并由爱迪生取得专利,加以大量生产。爱迪生也从中赚到了很多钱,但爱迪生却拒绝给特斯拉已许诺好的奖金,甚至连薪水也不加,还说是“美式幽默”。结果,特斯拉心感忿怒并从此脱离爱迪生和他的公司。这就是历史上【电流之战】的序幕。
1888年,
特斯拉得到西屋公司(Westing House)的企业家乔治威斯汀豪斯(Geovge Westing House)支持研发已构思了6年的交流电体系。半年后,他研制的交流电发电机取得专利,并应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邀请讲解和示范交流电体系的研究成果。因为交流电的效能远比直流电优胜,因此交流电开始广泛采用,并慢慢取替传统直流电的位置。在利益的驱动下,爱迪生大力抨击特斯拉,并将其冠以“科学异端”之名,一场科学迫害应运而起。虽然今天交流电成为工业和社会供电的主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名字却一直被人遗忘,甚至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平反。这就是“正统”科学的杰作。
尼亚加拉水电站
如果大家曾到过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相信大家都会为这幅壮丽的奇观而发出由衷的赞叹。数以万吨的河水从四方八面汇流,以山崩地裂之势倾泻下来,河水猛然冲击的隆隆声响,令人生畏。在这条川流不息的河流里,蕴藏着意想不到的丰富资源。
1897年,举世知名的尼亚加拉水电站中,第一座10万匹马力的发电站建成,成为35公里外的纽约州水牛城(The City of Buffalo)的主要供电来源。其后十多座大大小小的发电站相继建成,每日所生产的电力足以供应美国纽约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总需求的四分之一。至今,这项建成足足超过100年的电力建设仍然运作如常,从未间断地产出天然能源,可谓是人类近百年科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项科学上的百年奇迹,就是天才科学家特斯拉在三十多岁时的一项设计,当中共运用了他9项专利发明,包括特斯拉所发明的交流电发电机和交流电输电技术。
其实在当时的工商业、公共设置和家用电器,都使用着费用高昂的直流电。因为在电路上的损耗,使用直流电时必须每隔一公里便建设一套发电机组。所以在建造尼亚加拉水电站时,如将电力以直流电方式传送,输电至35公里以外的纽约州水牛城,是不可能的。所以建设尼亚加拉水电站时,美国人采用了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供、输电技术,用高压电来实现了远距离供电。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不仅解决了尼亚加拉水电站作远距离供电的难题,并且带给人们一个既方便又便宜的用电环境。
后来,人们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公园中树立了特斯拉的铜像,以纪念他在尼亚加拉水电站上的贡献。
免征专利税
特斯拉一生的发明见证着他对社会无私的贡献。虽然他一生致力不断研究,并取得约 1000 个专利发明。但他晚年却是穷困潦倒,长年经济拮据。虽然,有不少企业家利用了这位天才科学家的爱心和才华,骗取了他的研究成果和荣誉,可是晚年的他依然为着人类的幸福而努力研究和发明。
在特斯拉众多的发明里,最惠及大众的莫过于交流电(AC)及交流电发电机了。在世界每一角落,经贸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生活的享受都离不开交流电的帮助。2003年年末的美国大停电和欧洲大停电,就曾陷社会和经济于大瘫痪。早于1882年,特斯拉已经发明了世界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更于1885年发明多相电流和多相传电技术,就是现在全世界广泛应用的50-60Hz(赫兹)传送电力的方法。
爱迪生发明直流电后,电器得到广泛应用,而电费同时却十分高昂,所以经营输出直流电成为了当时最赚钱的生意。到1884年,特斯拉脱离爱迪生公司后,遇上西屋公司负责人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 ,并在其支持下于1888年正式将交流电带给当时代的社会。在1893年1月位于芝加哥的一次世界博览会开幕礼中,特斯拉展示了交流电同时点亮了90,000盏灯泡的供电能力,震慑全场,因为直流电根本达不到这种效果。事后,特斯拉因此次展示取得了尼亚加拉水电站电力设计的承办权。
从此交流电咸鱼翻身,取代了直流电成为供电的主流。而特斯拉拥有着交流电的专利权,在当时每生产一匹交流电就必须向特斯拉缴纳1美元的版税。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当时一股财团势力要胁特斯拉放弃此项专利权,并意图独占牟利。经过多番交涉后,特斯拉决定放弃交流电的专利权,条件是交流电的专利将永久公开。从此他便撕掉了交流电的专利,损失了收取版税的权利。从此交流电再没有专利,成为一样免费的发明。
理论发明
特斯拉开始推理关于用电和磁翘曲 (或仅是改变) 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性,并且想使其能被人们所控制。在他临终之时,特斯拉深深着迷于波粒二象性,也就是电磁波既是波,也是粒子的理论,一个早已被量子物理所纳入的主张。特斯拉对此领域的研究使其有了一个想法,那便是操弄一定模式的电磁波去创造出“光之墙”。此神秘之墙能使时间、空间、重力和物质被意志所改变,并产生出一系列似乎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事物,包括反重力太空船、空间传送和时间旅行 (详细可看电影《致命魔术》)。
他最奇异的发明可能就属“意识摄像”机器。特斯拉设想,当一个意识在脑中形成,就会有一个相对应的图案在视网膜上出现,并且这段经由神经元传导的电子档案能被一个机器读出且记录下来。这段资讯能之后再被一个人工视神经处理,然后回放到银幕上(详细可看电影《最终剪接》)
社会影响
在美国,特斯拉在历史上或通俗文化上的名声可以媲美任何其他的发明家或科学家。1893年他展示了无线通讯并成为了电流之战的赢家之后,就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电子工程师之一而备受尊敬。许多他早期的成果变成现代电子工程的先驱,而且他的许多发现为开创性的重要。在公元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承认他为无线电的发明者。特斯拉从不在意他的财务状况,死于穷困且被遗忘。
在使用电的现代世界上到处都可以看见特斯拉的遗产。撇开他在电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特斯拉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特斯拉晚年被视为一个疯狂科学家并由于宣称可以创造怪异的科学发明而被注意。许多他的成就已伴随着一些争议被应用,去支持着许多的伪科学,如幽浮理论和新世纪神秘理论。特斯拉当代的钦佩者视他为“创造出二十世纪的人”。
1990年7月10日一次美国国会会议中,10多名美国参议员藉此纪念特斯拉
134周年生辰之外,更表扬他在电力学上的贡献和他如何改变了人类对发电概念的认识。甚至在这次国会会议中,特斯拉更被称誉为比爱迪生(直流电的发明者)一生的贡献更伟大。
Ⅶ 《寻梦环游记》:为什么说死亡不可怕,被遗忘才可怕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有爱情、有亲情,有成功、有阴谋,有梦想、有现实,不仅适合大人看,也非常适合孩子们看。
电影告诉我们生老病死这是人的常态,我们活着的最后就是死亡,所以死亡并不可怕。每个人最后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有些人离开多少年还是有人记得,有些人离开就被遗忘了。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人遗忘。
《寻梦环游记》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李·昂克里奇执导,安东尼·冈萨雷斯、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蕾妮·维克多、本杰明·布拉特等主要配音的3D动画电影。
该片讲述了梦想成为音乐家的小男孩米格尔和魅力十足的落魄乐手海克特在五彩斑斓的神秘世界开启了一段奇妙非凡的冒险旅程。
该片于2017年11月22日在美国上映,于2017年11月24日在中国内地全面公映。2018年1月21日,获得第29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动画类最佳影片奖;3月5日,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
《寻梦环游记》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BknjmFCZ1xiO7Q5us73JgA
Ⅷ 求历届戛纳电影节完全获奖名单
戛纳电影节获奖名单有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1、金棕榈奖获奖名单:
2018年(第71届):《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届):《自由广场》鲁本·奥斯特伦德
2016年(第69届):《我是布莱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届):《流浪的迪潘》雅克·欧迪亚
2014年(第67届):《冬眠》努里·比格·锡兰
2013年(第66届):《阿黛尔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届):《爱》迈克尔·哈内克
2011年(第64届):《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
2010年(第63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届):《白丝带》迈克尔·哈内克 [6]
2008年(第61届):《课室风云》劳伦·冈泰
2007年(第60届):《四月三周两天》克里丝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届):《风吹麦浪》肯·罗奇
2005年(第58届):《孩子》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2004年(第57届):《华氏911》迈克尔·摩尔
2003年(第56届):《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届):《钢琴家》罗曼·波兰斯基
2001年(第54届):《儿子的房间》南尼·莫莱蒂
2000年(第53届):《黑暗中的舞者》拉斯·冯·提尔
1999年(第52届):《美丽罗塞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1998年(第51届):《永恒的一天》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1997年(第50届):《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鳗鱼》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届):《秘密与谎言》迈克·李
1995年(第48届):《地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4年(第47届):《低俗小说》昆汀·塔伦蒂诺
1993年(第46届):《霸王别姬》陈凯歌、《钢琴别恋》简·坎皮恩
1992年(第45届):《善意的背叛》比利·奥古斯特
1991年(第44届):《巴顿·芬克》乔尔·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届):《我心狂野》大卫·林奇
1989年(第42届):《性、谎言和录像带》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届):《征服者佩尔》比利·奥古斯特
1987年(第40届):《恶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亚拉
1986年(第39届):《战火浮生》罗兰·约菲
1985年(第38届):《爸爸出差时》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84年(第37届):《德克萨斯的巴黎》维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届):《楢山节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届):《失踪》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马兹·古尼
1981年(第34届):《铁人》安杰依·瓦依达
1980年(第33届):《浮生若梦》鲍勃·福斯、《影武者》黑泽明
1979年(第32届):《铁皮鼓》沃尔克·施隆多夫、《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届):《木屐树》埃曼诺·奥尔米
1977年(第30届):《我父我主》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1976年(第29届):无
1975年(第28届):《烽火岁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届):《对话》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届):《稻草人》杰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兰·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届):《工人阶级上天堂》艾利欧·培特利、《企业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罗西
1971年(第24届):《送信人》约瑟夫·罗西
1970年(第23届):《陆军野战医院》罗伯特·奥特曼
1969年(第22届):《如果》林赛·安德森
1968年(第21届):无
1967年(第20届):《放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6年(第19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克劳德·勒鲁什、《绅士现形记》皮亚托·杰米
1965年(第18届):《决窍,如何得到》理查德·莱斯特
1964年(第17届):《瑟堡的雨伞》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届):《豹》卢奇诺·维斯康蒂
1962年(第15届):《诺言》安塞尔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届):《长别离》Henri Colpi、《维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尔
1960年(第13届):《甜蜜的生活》费德里科·费里尼
1959年(第12届):《黑人奥菲尔》马赛尔·加谬
1958年(第11届):《雁南飞》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届):《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届):《寂静的世界》路易·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届):《君子好逑》德尔伯特·曼
1954年(第7届):《地狱门》衣笠贞之助
1953年(第6届):《恐惧的代价》亨利-乔治·克鲁佐
1952年(第5届):《奥赛罗》奥逊·威尔斯、《两分钱的希望》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届):《米兰的奇迹》维托里奥·德·西卡、《茱莉小姐》阿尔夫·斯约堡
1949年(第3届):《第三人》卡罗尔·里德
1947年(第2届):无
1946年(第1届):《相见恨晚》大卫·里恩、《伊丽斯和上尉的心》阿尔夫·斯约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怀尔德、《玛丽娅·康德莱西娅》费南德斯·埃米里奥、《没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贫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将变成红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1946年(第1届):《宝石花》Aleksandr Ptushko、《铁路战斗队》雷内·克莱芒、《为我谱上乐章》华特·迪士尼、《最后的机会》Leopold Lindtberg、《伟大的转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1946年(第1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伯托·罗西里尼、《田园交响乐》让·德拉努瓦、《法尔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册证》米哈伊尔·罗姆。
2、最佳导演奖:
2018年(第71届):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战》
2017年(第70届):索菲亚·科波拉《牡丹花下》
2016年(第69届):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私人采购员》、克里斯蒂安·蒙吉《毕业会考》
2015年(第68届):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2014年(第67届):贝尼特·米勒《狐狸猎手》
2013年(第66届):阿玛特·艾斯卡兰特《赫利》
2012年(第65届):卡洛斯·雷加达斯《柳暗花明》
2011年(第64届):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亡命驾驶》
2010年(第63届):马修·阿马立克《巡演》
2009年(第62届):布里兰特·曼多萨《基纳瑞》
2008年(第61届):努里·比格·锡兰《三只猴子》
2007年(第60届):朱利安·施纳贝尔《潜水钟与蝴蝶》
2006年(第59届):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通天塔》
2005年(第58届):迈克尔·哈内克《隐藏摄像机》
2004年(第57届):托尼·加列夫《流亡》
2003年(第56届):格斯·范·桑特《大象》
2002年(第55届):林权泽《醉画仙》、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狂野之爱》
2001年(第54届):乔尔·科恩、伊桑·科恩《缺席的人》、大卫·林奇《穆赫兰道》
2000年(第53届):杨德昌《一一》
1999年(第52届):佩德罗·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1998年(第51届):约翰·保曼《将军》
1997年(第50届):王家卫《春光乍泄》
1996年(第49届):乔尔·科恩、伊桑·科恩《冰血暴》
1995年(第48届):马修·卡索维茨《怒火青春》
1994年(第47届):南尼·莫莱蒂《亲爱的日记》
1993年(第46届):迈克·李《赤裸裸》
1992年(第45届):罗伯特·奥特曼《幕后玩家》
1991年(第44届):乔尔·科恩、伊桑·科恩《巴顿·芬克》
1990年(第43届):帕维·龙根《计程车司机布鲁斯》
1989年(第42届):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流浪者之歌》
1988年(第41届):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南方》
1987年(第40届):维姆·文德斯《柏林苍穹下》
1986年(第39届):马丁·斯科塞斯《下班后》
1985年(第38届):安德列·泰西内《情陷夜巴黎》
1984年(第37届):贝特朗·塔维涅《乡村星期天》
1983年(第36届):罗伯特·布列松《钱》、安德烈·塔科夫斯基《乡愁》
1982年(第35届):沃纳·赫尔佐格《陆上行舟》
1981年(第34届):无
1980年(第33届):无
1979年(第32届):泰伦斯·马力克《天堂之日》
1978年(第31届):大岛渚《爱之亡灵》
1976年(第29届):伊托·斯柯拉《惊恐、污秽、邪恶》
1975年(第28届):米歇尔·布洛尔特《命令》、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别法庭》
1974年(第27届):无
1973年(第26届):无
1972年(第25届):米克洛斯·杨索《红色赞歌》
1971年(第24届):无
1970年(第23届):约翰·保曼《最后的莱奥》
1969年(第22届):格劳贝尔·罗沙《职业杀手安东尼奥》、沃依采克·雅斯尼《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1968年(第21届):无
1967年(第20届):费伦茨·科萨《一万个太阳》
1966年(第19届):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列宁在波兰》
1965年(第18届):利维乌·丘列伊《吊死鬼的森林》
1964年(第17届):无
1963年(第16届):无
1962年(第15届):无
1961年(第14届):朱丽娅·索恩泽娃《烽火连天》
1960年(第13届):无
1959年(第12届):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击》
1958年(第11届):英格玛·伯格曼《生命的边缘》
1957年(第10届):罗伯特·布列松《死囚越狱》
1956年(第9届):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奥塞罗》
1955年(第8届):谢尔盖 · 瓦西里耶夫《Geroite na Shipka》、朱尔斯·达辛《男人的争斗》
1954年(第7届):无
1953年(第6届):无
1952年(第5届):克里斯蒂安·雅克《勇士的奇遇》
1951年(第4届):路易斯·布努埃尔《被遗忘的人》
1949年(第3届):雷内·克莱芒《马拉帕加之墙》
1947年(第2届):无
1946年(第1届):雷内·克莱芒《铁路战斗队》
3、最佳男演员奖
2018年(第71届):马尔切洛·丰特《犬舍惊魂》
2017年(第70届):杰昆·菲尼克斯《你从未在此》
2016年(第69届):沙哈布·侯赛尼《推销员》
2015年(第68届):文森特·林顿《市场法律》
2014年(第67届):蒂莫西·斯波《透纳先生》
2013年(第66届):布鲁斯·邓恩《内布拉斯加》
2012年(第65届):麦斯·米科尔森《狩猎》
2011年(第64届):让·杜雅尔丹《艺术家》
2010年(第63届):埃里奥·杰曼诺《我们的生活》、哈维尔·巴登《美错》
2009年(第62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无耻混蛋》
2008年(第61届):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切·格瓦拉》
2007年(第60届):朱利安·萧贝尔《潜水钟和蝴蝶》
2006年(第59届):塞米·鲍亚吉拉、伯纳德·布兰卡恩、罗什迪·泽姆、贾梅尔·杜布兹、萨米·纳塞利《光荣岁月》
2005年(第58届):汤米·李·琼斯《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2004年(第57届):柳乐优弥《无人知晓》
2003年(第56届):伊敏·托普拉克、穆扎菲·奥德梅尔《远方》
2002年(第55届):奥利弗·古尔迈《儿子》
2001年(第54届):伯努瓦·马吉梅《钢琴教师
2000年(第53届):梁朝伟《花样年华》
1999年(第52届):埃马纽埃尔·肖特《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届):彼得·穆兰《我的名字是乔》
1997年(第50届):西恩·潘《她是如此可爱》
1996年(第49届):帕斯卡·杜奎奈、丹尼尔·奥图《第八日》
1995年(第48届):乔纳森·普雷斯《卡林顿》
1994年(第47届):葛优《活着》
1993年(第46届):大卫·休里斯《赤裸裸》
1992年(第45届):蒂姆·罗宾斯《幕后玩家》
1991年(第44届):约翰·特托罗《巴顿·芬克》
1990年(第43届):杰拉尔·德帕迪约《大鼻子情圣》
1989年(第42届):詹姆斯·斯派德《性、谎言和录像带》
1988年(第41届):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鸟帕克》
1987年(第40届):马塞洛·马斯楚安尼《黑眼睛》
1986年(第39届):米歇尔·布朗《晚礼服》、鲍勃·霍斯金斯《蒙娜丽莎》
1985年(第38届):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1984年(第37届):阿尔弗雷多·兰达、Fernando Rabal《圣婴》
1983年(第36届):吉昂·马利亚·沃隆特《马里奥·里奇之死》
1982年(第35届):杰克·莱蒙《失踪》
1981年(第34届):乌戈·托格内吉《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
1980年(第33届):米歇尔·皮寇利《虚无缥缈》
1979年(第32届):杰克·莱蒙《中国综合症》
1978年(第31届):强·沃特《荣归》
1977年(第30届):费尔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爱》
1976年(第29届):何塞·路易斯·戈麦兹《巴斯瓜尔厄一家》
1975年(第28届):维托里奥·加斯曼《女人香》
1974年(第27届):杰克·尼科尔森《最后的细节》、查尔斯·博耶《史塔维斯基》
1973年(第26届):吉安卡罗·吉安尼尼《爱与无政府》
1972年(第25届):让·雅南《我们不愿互诉衷曲》
1971年(第24届):里卡多·库乔拉《萨可与方齐迪》
1970年(第23届):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妒忌梦》
1969年(第22届):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点新闻》
1967年(第20届):奥戴德·科特勒《一个男孩的三天》
1966年(第19届):帕尔·奥斯卡森《饥饿》
1965年(第18届):特伦斯·斯坦普《收藏家》
1964年(第17届):安塔尔·帕杰尔《云雀》、萨罗·乌尔济《被诱惑被遗弃的女人》
1963年(第16届):理查德·哈里斯《超级的男性》
1962年(第15届):拉尔夫·理查德森、杰森·罗巴兹、迪恩·斯托克维尔《长日入夜行》、穆雷·梅尔文《甜言蜜语》
1961年(第14届):安东尼·博金斯《何日君再来》
1959年(第12届):布拉福德·迪尔曼、迪恩·斯托克维尔、奥逊·威尔斯《朱门孽种》
1958年(第11届):保罗·纽曼《漫长的炎夏》
1957年(第10届):约翰·奇兹米勒《和平谷》
1955年(第8届):斯宾塞·屈塞《黑岩喋血记》、尼古拉·格里岑科、鲍里斯·比秋科夫、帕维尔·卡道奇尼科夫、尼古拉·谢尔盖耶夫、鲍里斯·科科夫金、鲍里斯·安德列耶夫、谢尔盖·卢克亚诺夫、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瓦吉姆·梅德维杰夫、谢尔盖·库里洛夫《大家族》
1952年(第5届):马龙·白兰度《萨巴达万岁》
1951年(第4届):迈克尔·雷德格瑞夫《白朗宁版本》
1949年(第3届):爱德华·罗宾逊《陌生人之屋》
1946年(第1届):雷·米兰德《失去的周末》
4、最佳女演员奖
2018年(第71届):萨玛尔·叶斯利亚莫娃《小家伙》
2017年(第70届):黛安·克鲁格《凭空而来》
2016年(第69届):杰克琳·乔斯《罗莎妈妈》
2015年(第68届):鲁妮·玛拉《卡萝尔》、艾玛纽尔·贝克特《我的国王》
2014年(第67届):朱丽安·摩尔《星图》
2013年(第66届):贝热尼丝·贝乔《过往》
2012年(第65届):克里斯蒂娜·弗卢图尔、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过群山》
2011年(第64届):克尔斯滕·邓斯特《忧郁症》
2010年(第63届):朱丽叶·比诺什《合法副本》
2009年(第62届):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2008年(第61届):温妮塞斯·德·奥利维拉《越线》
2007年(第60届):全度妍《密阳》
2006年(第59届):布兰卡·波蒂洛、尤汉娜·柯博、达兹·莱姆波瑞娃、佩内洛普·克鲁兹、卡门·毛拉、劳拉·杜纳丝《回归》
2005年(第58届):汉娜·拉斯洛《自由地带》
2004年(第57届):张曼玉《清洁》
2003年(第56届):玛丽-乔西·克罗兹《野蛮的入侵》
2002年(第55届):卡蒂·奥廷宁《没有过去的男人》
2001年(第54届):伊莎贝尔·于佩尔《钢琴教师》
2000年(第53届):比约克《黑暗中的舞者》
1999年(第52届):艾米莉·德奎恩《美丽罗塞塔》、赛芙琳·卡尼尔《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届):娜塔莎·雷尼埃、艾洛迪·布歇《两极天使》
1997年(第50届):凯西·伯克《切勿吞食》
1996年(第49届):布兰达·布莱斯《秘密与谎言》
1995年(第48届):海伦·米伦《疯狂的乔治王》
1994年(第47届):维尔娜·丽丝《玛戈皇后》
1993年(第46届):霍利·亨特《钢琴别恋》
1992年(第45届):佩尼拉·奥盖斯特《善意的背叛》
1991年(第44届):伊莲娜·雅各布《两生花》
1990年(第43届):克里斯提娜·杨达《审讯》
1989年(第42届):梅丽尔·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呐喊》
1988年(第41届):琳达·姆夫西、乔迪·梅、芭芭拉·赫希《隔离的世界》
1987年(第40届):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1986年(第39届):费尔南达·托里斯《永远或永不爱我》、芭芭拉·苏科瓦《罗莎·卢森堡》
1985年(第38届):雪儿《面具》、诺玛·阿莱昂德罗《官方说法》
1984年(第37届):海伦·米伦《卡尔》
1983年(第36届):汉娜·许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1982年(第35届):亚德维加·扬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个天堂》
1981年(第34届):伊莎贝尔·阿佳妮《四重奏》《迷恋》
1980年(第33届):阿努克·艾梅《虚无缥缈》
1979年(第32届):莎莉·菲尔德《诺玛蕾》
1978年(第31届):吉尔·克雷伯格《不结婚的女人》、伊莎贝尔·于佩尔《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1977年(第30届):莫妮克·梅居尔《摄影师马丁》、谢莉·杜瓦尔《三女性》
1976年(第29届):玛丽·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里?》、多米尼克·桑达《遗产》
1975年(第28届):瓦莱丽·佩莱恩《列尼传》
1974年(第27届):玛丽-若斯·纳特《舞会的小提琴》
1973年(第26届):乔安娜·伍德沃德《雏凤吟》
1972年(第25届):苏珊娜·约克《幻象》
1971年(第24届):吉蒂·温《毒海鸳鸯》
1970年(第23届):奥塔维亚·皮科洛《麦泰洛》
1969年(第22届):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绝代美人》
1967年(第20届):比亚·戴格玛克《鸳鸯恋》
1966年(第19届):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1965年(第18届):萨曼莎·艾加《收藏家》
1964年(第17届):安妮·班克罗夫特《太太的苦闷》、芭芭拉·蓓丽《天伦泪》
1963年(第16届):玛丽那·维拉迪《女王蜂》
1962年(第15届):凯瑟琳·赫本《长日入夜行》、丽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语》
1961年(第14届):索菲娅·罗兰《烽火母女泪》
1960年(第13届):玛丽娜·墨蔻莉《痴汉艳娃》、让娜·莫罗《如歌的行板》
1959年(第12届):西蒙·西涅莱《金屋泪》
1958年(第11届):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英格里德·图林、毕比·安德森、伊娃。达尔贝克《生命的边缘》
1957年(第10届):茱莉艾塔·玛西娜《卡比里亚之夜》
1956年(第9届):苏珊·海沃德《伤心泪尽话当年》
1955年(第8届):叶卡捷琳娜·萨维诺娃、伊娅·阿列比娜、拉瑞莎·科伦伯格、叶琳娜·杜布朗拉沃娃、薇拉·库兹涅佐娃、克拉拉·卢奇科《大家族》
1952年(第5届):李·格兰特《侦探的故事》
1951年(第4届):贝蒂·戴维斯《彗星美人》
1949年(第3届):伊莎·米兰达《马拉帕加之墙》
1946年(第1届):米歇尔·摩根《田园交响乐》
Ⅸ 演过教堂教父的美国黑人电影演员有哪些人
1.最著名的黑人演员:丹泽尔华盛顿
我们必须对古巴2017年的大规模大选给予肯定。虽然从技术上讲,他并没有让银屏增色,但他在去年的突破性剧情片“辛普森人”角色中扮演了辛普森的角色,这是不容忽视的。希望我们很快能在电影中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