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柴可夫斯基写的最后一首曲子是
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会作品如序曲、交响曲、组曲和芭蕾作品或多或少可以发现进行曲的风格在其中,当1876年一场为俄土战争中伤亡的塞尔维亚伤亡战士而举行的慈善救济音乐会委托他写一首曲子时,爱国心驱使他写了这首斯拉夫进行曲。
全曲由中提琴主奏的哀愁旋律开始,这段旋律取材自一首塞尔维亚民歌「到这儿来,亲爱的,为何今早如此哀愁」。而在中段出现的则是帝俄时代的国歌「天佑吾皇」,全曲就由这两主题发展到雄壮激烈的高潮。
1876年,土尔其与塞尔维亚发生了战争,(后来演变成俄土战争),激起了东欧斯拉夫民族的强烈反响.俄罗斯和南斯拉夫为同一民族,信奉东正教.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鲁宾斯坦,为塞而维亚的伤兵举行募捐音乐会,柴可夫斯基为音乐会写了这首讴歌斯拉夫民族的乐曲,音乐悲壮雄伟,采用复三部曲式.乐曲先由低音管吹奏东洋风忧郁的旋律,描写土耳其入侵时塞尔维亚人民的苦难,接著双簧管奏出华丽光彩的民谣。中段引用俄国国歌,最后由小号奏出高潮,表现出雄壮、凯旋。
这首乐曲于1876年11月由鲁宾斯坦指挥,在莫斯科公演时受到了狂热的欢迎!
❷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地位与影响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人民的命运,但他又看不到俄国社会的出路。他从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不断促使柴科夫斯基对祖国的前途、社会的出路、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把这种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创作中去。这可以说是柴可夫斯基创作上的基本思想倾向。柴可夫斯基虽不直接选取现实的政治生活、社会冲突等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但却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是在60年代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高涨时期走上创作道路的,60年代的进步社会思潮给柴可夫斯基以积极的影响。尽管他在政治观点上是比较保守的,但他一生在思想上和美学观点上保持了60年代的进步传统。从创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创作比较倾向于表现对光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而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到的悲剧性。他在70年代末所写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则属于他在前后两个时期交界时的作品。
就体裁而论,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围广泛的作曲大师。他在交响曲、歌剧、舞剧、协奏曲、音乐会序曲、室内乐以及声乐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交响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过6部交响曲和1部标题交响曲。他的第1、第2、第3、交响曲写于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属于前期创作。这3部交响曲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与М.И.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传统的联系。这3部交响曲都属于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题上往往采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后3部交响曲以及《曼弗雷德》交响曲。属于后期创作,风格上转向深刻的心理刻划,它们的主题思想都属于表现主人公对幸福的渴望和阻挠幸福的“厄运”之间的矛盾冲突。f小调《第四交响曲》写于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献给梅克夫人,但在总谱手稿上只写“献给我的挚友”。柴科夫斯基赋予这部交响曲的序奏主题以极重要的意义,让它贯穿整个交响曲的4个乐章,称它为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厄运”的象征。虽然在第1乐章中个人和厄运间发生了悲剧性的激烈冲突,但在末乐章中则体现了力图摆脱苦闷,走向人民,从人民的欢乐中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的乐观结局。e小调《第五交响曲》写于1888年。在这部交响曲中也有一个代表“厄运”形象的序奏主题贯穿全曲,并且全曲的最后也是在凯旋式的尾声中结束。b小调《第六交响曲》写于1893年,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全曲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写于1885年,这是根据G.G.拜伦的同名诗剧而写的交响曲,抑郁寡欢的主人公的最后命运是充满悲剧性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剧是柴科夫斯基创作中另一重要领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11部歌剧,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两部歌剧的脚本都是根据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写于1877~1878年。歌剧表现了塔吉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等几个贵族青年由于厌倦了本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朦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经历的悲剧,表现了历史的趋向。音乐以悠长、抒情的旋律,细致表现人物心理为特征。《黑桃皇后》写于1890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的悲剧。音乐在刻划人物性格、表达戏剧冲突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剧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他一生写了3部舞剧音乐:《天鹅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夹子》(1891~1892),都已成为世界舞剧艺术中影响巨大的作品,广泛流传在各国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
在器乐协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1875)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乐观的作品,第1乐章热情洋溢,第2乐章优美抒情,末乐章粗犷豪迈,并在壮丽的凯歌般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后者也是一部充满欢乐情绪的作品,主题音调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整个作品在质朴的风格中富于青春的朝气和亲切的抒情,并以热烈的具有民间歌舞特点的终乐章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在器乐作品中还写了一些著名的单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1812序曲》(1880)、《意大利随想曲》(1880)等。《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接受М.А.巴拉基列夫的建议而作,取材于莎士比亚原著,概括地表现了原著的主题思想。《1812序曲》是应鲁宾斯坦之约,为莫斯科救主大教堂重建落成而作。救主大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入侵,故题名为《1812序曲》。这是一部以音乐描绘战争的通俗性乐队作品。其中的主题多采用了人们较熟悉的曲调,如圣咏《上帝,拯救你的众民》、民歌《在大门旁》以及《马赛曲》、沙俄国歌《上帝保佑沙皇》的片断等,分别表现战争双方的形象。《意大利随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意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别是意大利民歌所唤起的鲜明印象。
在柴科夫斯基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1871)和《a小调钢琴三重奏》(1881~1882)最为著名。这两部作品都显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内乐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的独创性。特别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2乐章“如歌的行板”,以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为主题,更是脍炙人口。大文豪Л.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他说,从这个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为悼念Н.Г.鲁宾斯坦而作,全曲只有两个乐章,但第2乐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但全曲仍具有3个乐章的结构特点。柴科夫斯基以深沉的悼念和对往事的亲切回忆来寄托对亡友的哀思。
柴科夫斯基在声乐浪漫曲方面也写出许多为人喜爱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情感真挚。最突出的是那些戏剧性抒情浪漫曲,在这类浪漫曲中,也同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样,深刻体现了主人公对光明幸福的渴望同黑暗现实间的激烈矛盾。如《遗忘得真快》(1870)、《在热闹的舞会上》(1878)、《我们曾坐在一起》(1893)、《夜》(1893)等等。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❸ 柴可夫斯基 一首交响曲 总是在音乐会结束时演奏 叫什么曲
柴可夫斯基就只有6首交响曲,音乐会结束就不知道是整哪一首了。 你可能是指拉德斯基进行曲吧,不是柴可夫斯基的,是约翰。施特劳斯的。
❹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如何体现俄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❺ 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曲子
<<第六(悲怆)交响曲>>(绝笔),<<天鹅湖>>
❻ 柴可夫斯基音乐在芭蕾舞剧中占有怎样地位及贡献
柴科夫斯基通过《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实现的革新,才从根本上提高了舞剧音乐和作曲家在舞剧中创作的地位,使音乐成为舞剧中塑造形象、叙述事件的基础,而不再是听命于编导的单纯的伴奏。他写的舞剧交响乐具有同样的思想性、戏剧性和艺术价值。这一革新思想,启发和丰富了珀蒂帕、伊万诺夫的舞蹈交响化思想。他们从音乐形象实质出发塑造舞蹈形象,把舞蹈作为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努力寻求符合音乐的舞蹈动机;把交响音乐常用的主题变奏、复调、再现、平行对比等手法运用于编舞中,正确处理了独舞、双人舞的结构以及大型舞蹈中领舞和伴舞之间的关系。柴科夫斯基逝世后重新排演的《天鹅湖》(1895,伊万诺夫编导)的第2幕达到了舞蹈诗的高峰,至今仍被奉为交响舞蹈的范例。在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下A.K.格拉祖诺夫写出《雷蒙达》(1898)、《四季》(1900 ), 均由珀蒂帕编导上演。这些作品在继承浪漫主义芭蕾传统的同时体现了俄国现实主义传统,构成俄国芭蕾保留剧目的核心。
搜搜看!
❼ 欧洲伟大音乐天才柴可夫斯基到底是怎么死的
德国的贝多芬去世之后13年,俄国诞生了一位音乐天才。
他的名字叫做: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又译:柴科夫斯基)。
李安的《断臂山》在美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❽ 一部励志音乐片,笑中带泪的法式狂想曲,《音乐会》好看吗
是很好看的,看完之后是觉得很励志的,而且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的
❾ 请问,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中的,"俄罗斯舞曲"被哪些电影运用过
手联弹版本:
一种是由普莱特涅夫改编的《胡桃夹子组曲》钢琴独奏版作品,这个版本的谱子被阿格里奇以及普莱特涅夫演奏出过CD。
一种是由塔涅耶夫改编的《胡桃夹子》全曲钢琴独奏版。
四手联弹版本也是由阿格里奇和普莱特涅夫改编演奏的,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
另附胡桃夹子介绍:
《胡桃夹子》Nutcracker Op.71 这部二幕舞剧,作于1891-1892年,1892年12月6日首演,剧情取自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与耗子王》,柴科夫斯基依据的是大仲马的法文译本。描述圣诞之夜,克拉拉得到了很多礼物,但她最喜欢的是胡桃夹子。可是淘气的哥哥抢走了它,把它摔坏了,小克拉拉像照料病人一样哄它睡觉,不觉自己也睡着了。睡梦中,许多小耗子从屋子里钻出来,所有的糕点、玩具都活动起来,胡桃夹子率玩具与耗子交锋,眼看要败退,克拉拉脱下她的一只小鞋,打死了鼠王,所有的老鼠逃光。这时魔法解除,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王子,为报答克拉拉援助,他带她穿过冬日积雪覆盖的森林,来到糖果仙子的王国。
全剧分为:
第一幕
第一场
1.情景,圣诞树,不太快的快板,描述圣诞之夜,市议会议长斯塔鲍姆夫妇一家淮备过圣诞节。
2.进行曲,孩子们围着圣诞树跳舞。
3.小嘉洛舞曲,急板转行板,小步舞曲,盛装的男女主人上场,跳塔兰特拉舞曲。
4.跳舞情景,孩子的礼物。中提琴与长号奏小行板,圣诞老人降临,带来圣诞礼物。老人取出自动装置的娃娃,娃娃跳双人舞。
5.情景,圣诞老人之舞,老人拿出胡桃夹子玩偶,两人因争夺玩偶而发生冲突。哥哥从克拉拉手里抢得胡桃夹子,把它摔在地上,克拉拉感伤地把它抱到娃娃床上。哥哥在客厅里吹打玩具鼓号喧闹,大人为了让孩子安静,邀请跳舞。
6.情景,贵宾退场,孩子入睡,魔术开始。在摇篮曲的旋律下,客厅安静下来,克拉拉抱着胡桃夹子偷偷进客厅。单簧管与低音管表现她战战兢兢地走近娃娃床的情景,壁上钟声下,老鼠出现,短笛暗示老鼠的动作,变成中板。小提琴表现圣诞树慢慢伸展成巨树,糖果里的娃娃兵纷纷走向屋间。
7.情景,胡桃夹子与鼠王的战争,玩偶变成王子,以活泼的快板表现胡桃夹子指挥玩具与老鼠的战争。在危急时刻,克拉拉把鞋扔向鼠王,鼠王倒下,群鼠纷纷逃窜,玩具获得胜利。在优美的弦乐表现的旋律中,胡桃夹子变成王子,他感谢克拉拉的救命之恩,要引导她去糖果王国。
第二场
8.情景,冬天的松林,小提琴以行板,表现克拉拉跟着王子来到夜晚的松林,雪精灵用火把为两人引路。
9.雪花圆舞曲,雪精灵与女王的舞蹈,幕后有24名童声合唱。
第二幕
10.情景,魔术城,两人来到糖果王国。
11.情景,克拉拉与胡桃夹子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适中的快板,仙子在侍从簇拥下出现,王子把克拉拉介绍给她,叙述与老鼠作战的情景,糖果王国开始欢迎克拉拉的盛宴。
12.插舞,包括:1)巧克力西班牙舞,波莱罗舞曲,引子后为灿烂的快板;2)咖啡阿拉伯之舞;3)茶中国之舞,这以后一直为中庸的快板;4)特雷巴克之舞,俄罗斯民间舞曲;5)竹笛舞,杏仁糖的牧羊女之舞,6)小丑舞,妇女与孩子的舞蹈。
13.花的圆舞曲,糖果仙子侍女们的舞蹈。
14.双人舞,糖果仙子与胡桃夹子王子的舞蹈。
15.终幕圆舞曲与大团圆,表示戴上桂冠的克拉拉接受糖果王国人们的祝福。这部舞剧音乐改编成的组曲,OP.71a,包括3个乐章:1.小序曲,适度的快板,降B大调,这是一支轻盈活泼的进行曲,从总体上展现胡桃夹子的形象世界。2.6首特性舞曲,包括一系列嬉游曲:1)先为第一幕孩子们围着圣诞树的儿童进行曲,G大调;2)糖果仙子舞曲,不太慢的行板,B小调,糖果仙子用钢片琴表示;3)俄罗斯特雷巴克舞曲,G大调;4)咖啡阿拉伯舞曲,小快板,G小调;5)茶中国之舞,中庸的快板,降B大调;6)竹笛舞曲——玩具牧童们吹的牧笛,温和的中板,D大调。3.花的圆舞曲。第二幕喜庆高潮的音乐:管家召出 36个全身饰满鲜花的女演员和36个全身饰满鲜花的男演员,捧着大花球送给王子和克拉拉这一对新婚夫妇,全场跳起的华丽舞曲。
❿ 柴可夫斯基有哪些著名作品
一、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
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
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
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二、人物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即6号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