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绍一下库布里克的电影《闪灵》吧...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编剧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novel)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screenplay) &
Diane Johnson .....(screenplay)
演员
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Jack Torrance
舍利·杜瓦尔 .....Wendy Torrance
丹尼·洛伊德 .....Danny Torrance
Scatman Crothers .....Dick Hallorann
Barry Nelson .....Stuart Ullman
Philip Stone .....Delbert Grady
Joe Turkel .....Lloyd, Overlook bartender
Anne Jackson .....Doctor
Tony Burton .....Larry Durkin
Lia Beldam .....Young woman in bath
制作人
Robert Fryer .....associate procer: The Procer Circle Organization
Jan Harlan .....executive procer
Mary Lea Johnson .....associate procer: The Procer Circle Organization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procer
Martin Richards .....associate procer: The Procer Circle Organization
警告:以下内容对剧情有严重泄露,预先阅读可能会降低您欣赏本作品的乐趣。
杰克·托伦斯(杰克·尼科尔森饰)是一名教师,后来成为一名作家。为了摆脱工作上的失意,杰克去应聘做遥望饭店的冬季看管员,该饭店会在大雪封山的时候关闭5个月,期间与世隔绝。老板告诉杰克他的上一任曾雇了一个看管员但他在其间残忍的杀死了两个女儿和他的妻子并且自杀了,原因是长期封闭而得的精神疾病。杰克表示自已不会发生这种事,他家人也会喜欢这里。
于是,杰克和妻子温迪(舍利·杜瓦尔饰)还有儿子丹尼(丹尼·洛伊德饰)住进了饭店。丹尼在要去饭店之前就有不祥的预感,但杰克没有理会。丹尼和饭店里的厨师迪克·哈罗朗一样都是拥有预知未来并进行心电感应的超能力的人,哈罗朗把这种能力称为“闪灵”(就是片名的来历)。哈罗朗在离开之前警告丹尼无论如何不要进入237房间。
在饭店期间,丹尼不断看到奇异的幻觉,又在母亲的房间门口写下含义不明的“REDRUM”字样。杰克在饭店里写作,当妻子来查看他的工作时,杰克显得很暴躁,不让妻子查看。其后杰克做了一个自己杀害妻儿的噩梦。杰克早年因为酒后伤害丹尼,其后戒酒。一次丹尼颈部受伤,妻子冤枉是杰克打伤的。杰克开始出入饭店的酒吧,意外的是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酒吧居然出现了一名招待员。丹尼后来向温迪承认自己是在237房间受伤,杰克前往237房间查看,却看到了意外的一幕;其后杰克又在本应无人的饭店大厅目睹了一场盛宴,并且和1970年的那个杀死全家的看管员格瑞第相遇……
杰克认为妻子想离开饭店妨碍了他的信誉和工作。种种的怀疑,种种的猜测,种种的想像,使杰克和妻子产生争执并愈演愈烈。温迪前往查看杰克写作的结果,却看到成叠的纸上都反反复复的打印着一句话: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oll boy(只工作、不娱乐,杰克变成了一个傻瓜),表示杰克已经失去理智多时了。后来在一场争执中,温迪打晕杰克,把他关进了储藏室;但是随伴随着格瑞第的声音,门被打开了,杰克被放了出来……完全失去理智的杰克拿起斧头砍向妻子的房门要杀死妻子和儿子,在这紧张时刻温迪从镜子里看到了丹尼在房门上写的“REDRUM”,原来是反过来写的“MURDER”(谋杀)。丹尼从窗户逃走,而厨师哈罗朗早先感受到了丹尼通过“闪灵”传来的预感,从迈阿密赶到,却被杰克砍死。
杰克追杀妻子和儿子进了饭店外的迷宫,迷路后被冷死在里面,惊魂失魄的妻子和儿子坐着哈罗朗开来的车子离开了。
影片的最后镜头是饭店大堂墙壁上的一张饭店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拍摄于1921年7月4日(故事情节发生前50多年),可以在照片的显著位置上看到年轻的杰克。
透露剧情的部分结束
对影片的解析
白人应把文明带给落后民族……”——题记
看过贺岁大片《功夫》的人想必对星爷夜闯“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时幻想的怒血冲破石门、奔涌而下的镜头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星爷电影中少有的血腥镜头;看过《闪灵》的人这是也许会顿悟:这无疑是星爷对这部史上最经典惊悚影片的无限缅怀……
关于“闪灵”——
“闪灵”是根据英文“shinning”音译而来,即通常所说的预感,或者第六感之类,影片中主角杰克之子丹尼所幻想出来的好朋友东尼即可理解为闪灵,同时也可以借用了望酒店主厨哈洛安对丹尼所说的话来理解:“我记得小时候,我和祖母完全不用开口,就能够交谈,祖母称之为‘闪灵’。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只有我俩有‘闪灵’,就好像你以为只有你有,但原来别人也有,只是大部分人都不察觉或不相信……发生的事情会留下另一些痕迹,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痕迹,但是有闪灵的人就能看见,就像他们能看见未来,有时也能看见很久以前的事情。”这大概就是丹尼的世界里之所以会出现前任受害者影像的原因吧。
旧照片与殖民主义——
看似毫无联系的两个概念,却构成了整个影片最精华也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影片最后那组含义暧昧、费人猜疑的照片在影片放映后着实引起了不少争论。这便是编剧及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玩弄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把戏。照片中占据显要位置的是一幅酒会场景,画面逐步拉近,赫然出现一张熟悉的面孔,最中间的侍者就是杰克·托伦斯,但是照片右下角显示时间是:1921年7月4日。
回想影片开始酒店经理告诉温蒂“酒店的位置原来是印第安人的墓地,我相信他们当初在建造它的时候,肯定还要对付印第安人发起的攻击吧。”加上杰克幻想自己回到1921年在酒店对酒保说的一句毫无指向性的话,即题记中那句“白人应把文明带给落后民族……”,这样一来,不难推断出了望酒店发生的一系列惨案,很可能是当初生长在殖民主义压迫下的印第安民族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而对白人进行的复仇。特别具有讽刺意义的是“7月4日”这一有着特殊含义的日期——美国国诞,这一值得欢庆的日子恰恰不属于那些美洲大陆的原住民……
如果观察细致的话,在照片中还可以发现一个人,那就是了望酒店的前任管理员葛瑞蒂,那个曾经在杰克梦中出现过的人,他和杰克都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两次来到了望酒店,也可以看作是了望酒店困住了在战争中死亡的印第安人的灵魂,以示警醒,正是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的人牵引进酒店,作出令人发指的行为。
从这一方面看,是导演精心策划的美国人对于殖民主义污点的反省,殖民主义以及对印第安原住民的残忍虐杀带给当今美国人的不仅仅是不光彩甚至耻辱,更令骄傲的美国人作为污点而感到难堪……
道德沦丧与人性毁灭——
如果说鬼魂与灵异是恐怖惊悚影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闪灵》则更像是描写一个中年男子面对事业的挫折与家庭的压力而逐渐病态发展的心理过程——从压抑隐忍到最后的激情爆发。也许印第安的种族复仇根本只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和观众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其真正的主旨在于揭露人性的毁灭之路,也许这才是他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容。
把影片倒回,回想从杰克前往了望酒店面试管理员一职时开始所一度表现出的魂不守舍与神经质,不难看出这个中年男人已经被周围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了,这种无形的压力在三年前有过释放——酒后扯伤儿子丹尼的手臂。他也企图逃避,所以想到幽居山林,进行自己的创作,但是最终他发现原来他的创作欲望,原来只不过来源于内心积压已久的对生活的愤懑与对家庭的强烈的负疚感,再加上妻子不经意的打扰,迸发出的怒火势必淹没一切……
相关评论
影史地位
这是电影史最伟大的恐怖片之一,它为恐怖片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手段开创了新的纪元。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就是气氛的营造,整部电影色彩明亮而基调低沉,然而库布里克正是在这种沉静中把观众引入电影并不断的给观众以心理暗示,库布里克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庞大复杂宫殿般的房子,当镜头在如同迷宫的走廊中游走时,给人们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些气氛的营造让观众在情节最后爆发之时很容易崩溃。配乐很好,库布里克把音乐用得炉火纯青,即完美的为电影氛围服务又不喧宾夺主,这部电影的配乐已经成为恐怖片最经典的配乐。
这部电影对恐怖片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经常看恐怖片的朋友可以发现,幽闭空间(大多是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城堡或大房子)经常会作为恐怖故事的发生地,同时一个暧昧的结局往往也必不可少,而这些元素正是由这部电影创立并统一的。所以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洋彼岸的周星驰依旧会在《功夫》里对这部电影致敬。
一句话评论
A Masterpiece Of Modern Horror
The tide of terror that swept America IS HERE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ll boy...
Stanley Kubrick's epic nightmare of horror
The Horror is driving him crazy
He Came As The Caretaker, But This Hotel Had Its Own Guardians - Who'd Been There A Long Time
这部电影讲的不是鬼魂,而是疯狂,以及在孤立的情形下人的精神会放大到何种程度。
——芝加哥太阳时报
库布里克显然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把斯蒂芬·金小说中90%的创造性的东西都舍弃了。
——综艺
许多人对电影既爱又恨。
——Reel.com
《闪灵》涉及了库布里克其他电影所没有的肉体性特征,正是这点使它大受欢迎。
——纽约时报
库布里克和杰克·尼科尔森都在这部影片中达到了最好的状态。
——经典恐怖电影
幕后制作
这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并根据史蒂芬·金的畅销恐怖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被公认为最具艺术性的恐怖片,单凭这两个大师级人物的联手,就足够使它载入史册。影片延续了库布里克出众的空间创造力,尽管整部影片色彩明亮,但整个饭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的场景,例如大厅、走廊、浴室或是迷宫,都渗透出阴森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库布里克的执导手法别具个人风格,恐怖气氛的渐次浮现及技术上的成就远超过一般同类电影的水准:流动的低角度跟拍镜头的出色运用,几个追杀与逃跑场景中精巧的蒙太奇手法,从楼梯上涌出的洪水般的鲜血,时隐时现的女孩,处处表现出卓越的戏剧张力。看此片如同一场颠簸离奇的旅行,进入一个小说家疯狂的内心世界。影片并不以血腥的镜头取胜,而是挖掘内心深处的恐怖,那围绕在旅店四周沉重怪诞的寂静使人颇有患了幽闭恐怖症般的迷惘怅然。而斯文作家的疯狂杀戮直到今天仍让人惊悚难平。摄影机的快速运动和多角度拍摄,从丹尼的视点描绘出酒店中诡异阴森的气氛,景色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压迫感。同时不时插入的丹尼的通灵现象更增添了令人迷惘和颤栗的效果。当初有人评论说,这部影片并不仅仅在于描绘了一个发疯的杰克,那整座旅馆和所有描写正是在讽喻美国的社会制度。库布里克并没对此片寄予什么希望,但它却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这也难怪,毕竟思想与家庭的崩溃才是这世上最惊心动魄的。此片荣获Saturn最佳男配角和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提名。
精彩花絮
·斯坦利·库布里克有一大堆书摆在面前,为了电影计划他想从中找到适合的作品。好几个小时过去了,秘书能听见他抓起一本书,读了大约一分钟,突然用力把书往墙上扔过去。秘书走过去发现他是在看斯蒂芬·金的小说《闪灵》。金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他的小说的开头很慢,并且和后来整个故事情节关系不大。
·在制作电影阶段,库布里克会在夜里三点钟打电话给金,问他这样的问题"你相信上帝吗?"
·杰克在写着的那本书上有一句话被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念着:所有工作没有娱乐把杰克变成了一个笨小孩。库布里克在每个版本中有单独的一页纸,例如在意大利版本的电影里,库布里克用的句子是:Il mattino ha l' oro in bocca(他很早就起来看到了金黄色的一天)。在德国版本里,写的是:Was Du heute kannst besorgen, das verschiebe nicht auf Morgen(永远不要把你今天能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在西班牙版本中,写的又是:No por mucho madrugar amanece más temprano(虽然太阳出现得很早,但是黎明不会来得这么快)。在法国版本中,写的是:Un 'Tiens' vaut mieux que deux 'Tu l'auras' (在手里拥有的一只鸟比得上丛林里的两只鸟)。
·在电影放映前,MPAA(美国电影协会)认为片中有一段描写拖车上的血的镜头,因此不适合所有观众观看。为了克服这一点,库布里克说服协会,证明那些从电梯里汹涌而出的"血水"实际上只是生锈的水。
·由于丹尼·劳埃德年纪太小,这还是他的第一份电影工作。斯坦利·库布里克也是十分爱护小孩。在导演高明而富有创造性地指导下,丹尼还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部恐怖电影,直到最后电影的公映。
·斯蒂芬·金最初想让Jack Palance扮演杰克·托伦斯一角。
·在《娱乐周刊》评选出的电影史上最恐怖的电影里,该片名列第九。
·片中杰克和温蒂第一次在一间红色的浴室内谈话,这间浴室摹仿的是亚利桑那州一家旅馆内的浴室,这家旅馆由Frank Lloyd Wright修建。
·由于拍摄现场没有空调,那就意味着经常会非常闷热。在拍摄迷宫追逐的戏时,那些由树篱笆做成的迷宫让人热得透不过气来,因此每当拍完一个镜头时,演员和剧组成员都会拼命将身上穿的厚衣服尽快地脱下来。
·库布里克曾在斯蒂芬·金的《闪灵》和黛安·约翰逊(Diane Johnson)的小说《The Shadow Knows》之间犹豫不定,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前者,因为约翰逊小说主人公的性格有着缺陷。由于约翰逊的作品给库布里克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否决了斯蒂芬·金写的电影大纲后,他给了约翰逊三个月时间来编剧本。
·由于库布里克苛刻的标准,一个镜头总要反反复复地拍个不停,演员们在片场一呆往往就是一整天。在经过了精疲力尽的一天拍摄后,杰克·尼科尔森总是径直朝床走去,崩溃似地倒在床上,立即睡去。
·电影里有杰克打破浴室门的镜头,道具组特地准备了一扇很容易被打破的门。但由于,杰克·尼科尔森受过自愿灭火的训练,因此他很轻易地就能把这扇门给拆开。道具组不得不又造了一扇更坚实的门。
② 《发条橙》为什么可以成为库布里克经典的代表作
电影《发条橙》是著名导演库布里克在1972年创作的传世之作。
《发条橙》当年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影片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英国则直接禁止此片在国内上映,直到2000年才被解禁。
《发条橙》这部电影无论在镜头语言的表达,还是主题意蕴的挖掘上都堪称“教科书级”的作品,也正是如此,才让这部电影历经半个世纪,仍被视为影史经典之作。
本文原创,侵权必究,作者:剑神弹棉花(网络知道认证行家)
③ 史坦利· 库布里克
这绝对是位大师级的人物,可惜好莱坞不长眼睛,天妒英才啊,该死的学院派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 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点 纽约 国家或地区 美国
人物简介: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尽管他在学校的成绩很差,但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聪明而有天分的学生。1940年,库布里克做医生的父亲决定将他送往加利福尼亚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环境的改变能让他在学习上有所进步。1941年,库布里克从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边完成他初中最后一年的学习,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终于有了些进步。为了让库布里克有些业余爱好,他的父亲教会了他国际象棋。正如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库布里克狂热地迷上了象棋,而且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国际象棋高手。国际象棋在库布里克后来的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来对付不合作演员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电影中风雅生活的象征。
在库布里克13岁生日上,他的父亲做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明智的决定——送给他一部照相机。很快,库布里克成了摄影发烧友,为了照相,他走遍了纽约市的大街小巷,并在朋友的暗房里加工。当他卖出第一张照片给《看(Look)》杂志后,他认识了杂志里的专业摄影师们,并在17岁的时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见习摄影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库布里克定期地在《看(Look)》杂志上发表作品,并开始如饥似渴地接连观赏各种电影,成了忠实的电影迷。随后,他跟朋友星格·亚里山卓一起策划拍摄一部自己的电影。1950年,库布里克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投资拍摄记录片《搏斗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此后,他又接着拍摄了其他几部记录短片(《飞行牧师(Flying padre)》和《航海家(The Seafarer)》)。
通过吸引投资和中央公园里的国际象棋大战,库布里克终于能够在加利福尼亚完成他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厌恶与恐惧(Fear an Desire)》(1953)。电影上映后,尽管各方评论褒贬不一,但对库布里克的导演天分却是众口一词赞不绝口的。库布里克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杀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和《谋杀(The killing)》(1956)使好莱坞开始关注这个新起之秀。并在1957年让他导演了由科尔克·道格拉斯(Kurk Dauglas)主演的《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其后,道格拉斯再次找到库布里克并鼓动他接手《斯巴达克司(Spartacus)》(1960)的导演工作。当时的一些舆论认为,库布里克会被这部高难度的电影难倒,因而可以收敛一点锐气。但事实上,库布里克接受了这个挑战,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灵感和风格。许多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都不习惯于他的风格:摄影师罗素·麦提(Russell Metty)向制片人抱怨库布里克抢了他的工作。而库布里克的赞助商则劝告麦提放手让给库布里克自己去做,而他只要袖手旁观就好了。麦提照做了,但讽刺的是,麦提竟凭借此片获得了最佳摄影的学院大奖。
库布里克的下一个计划是要导演由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独眼杰克(One-Eyed Jacks)》(1961),但由于谈判破裂,最后白兰度自己导演了这部电影。对好莱坞已经厌倦并结束了自己第二段失败的婚姻(第一任妻子死于枪击)后,库布里克决定移民英国(尽管库布里克拥有机师执照,但还是有传闻他害怕飞行),他其后的所有电影作品都在英国完成。库布里克在英国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洛丽塔(Lolita)》(1962)。在这部电影里,库布里克异常小心地建构和引导,以便它可以便它可以通过审查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在当时,审查委员会能轻易地毁掉一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所有成就。
电影《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对库布里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在此之前,原子弹从来没有被用来充当过喜剧的主题。由于原本是为舞台剧创作的剧本,库布里克觉得有太多自己创作的桥段过于滑稽荒诞而不能运用在电影里。但因为库布里克的电影在评论界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能够在财政上和艺术上拥有很大的自由去完成任何自己喜欢的主题。在这一段时间里,库布里克关注的事物开始多样化,在各个阶段他总是同时有着好几个计划:《蓝月亮(Blue Moon)》(一个关于好莱坞第一部色情电影的故事),《拿破仑(Napoleon)》(一个电影版的历史传记,但由于工作组在另一个类似题材上的失败而放弃),《战争谎言(Wartime Lies)》(以二战中的欧洲为背景,但最终由于《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出现而放弃),以及《狂想曲(Rhapsody)》(后来被拍成了《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1999))。这些计划都没有在当时完成,而他所完成的是一部与科幻小说作家阿瑟·C·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1968)。这部电影受到了空前的赞誉,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拍得最好的科幻片。这以后,它成了科幻片的一个里程碑,也成为所有后来的科幻片竟相模仿的对象。在《2001:太空奥德赛》之后,库布里克完成了作品《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它和《洛丽塔》一样,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成为当年的话题之作。但与《洛丽塔》不同,这次议论的焦点不仅是对性的描写,还有对暴力的表现。1975年,库布里克导演了《巴里·林顿(Barry Lyndon)》,这部电影成为了他事业上和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至此,库布里克对导演协议以及演员跟工作人员的尽善尽美有了出了名的苛刻要求。演员们往往被要求连续不断地拍摄数十个镜头而不能休息。
在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中,库布里克带领摄制组来到战火连天的爱尔兰。在那里,他们被告知将成为爱尔兰共和军攻击目标。制片人立即离开了爱尔兰,而库布里克渴望隐私和宁静的愿望使他从此开始考虑隐居。1973年,在拒绝导演《招魂者(The Exorcist)》后,库布里克制作了他自己的恐怖片《闪灵(The Shining)》(1980)。而史提芬·金(Stephen King)(《闪灵》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并不满意库布里克对他的小说的改编(事实上,史提芬·金在后来自己又写了同一个故事的剧本,并在1997年拍成了电影)。《闪灵》之后,库布里克终于如愿以偿开始了隐居的日子。经过了7年的休养生息后(在这期间他再次结婚),库布里克才再次执导《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这部电影继续承袭了库布里克在评论界的极高赞誉并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票房神化。
进入90年代,库布里克着手开始与布莱恩·艾尔迪斯合作新片《A.I.》。同时,他导演拍摄了由汤姆·克鲁斯夫妇主演的电影《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遗憾的是,库布里克没能亲眼目睹这部电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库布里克在英国英格兰的赫特福德郡与世长辞。
“银幕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传达情绪与感情的同时仍然饶有趣味。我想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所无法企及的。”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70
库布里克电影特色:
1、几乎所有的库布里克电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闪灵(The Shining)》中有代替旁白的标题卡片。
2、库布里克的电影常常根据小说改编:《洛丽塔(Lolita)》,《杀手之吻(Killer’s Kiss)》。
3、电影中常常出现子弹沿着长得有些夸张的墙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
4、库布里克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灭绝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倾向。
5、对称的构图以及镜头的频繁拉伸。
6、电影中常常构造出三方冲突。
7、电影中常常有对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写。
8、在需要一串号码时,库布里克特别偏爱“114”:这串数是奇爱博士中的解码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奥德赛》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厂号码。
9、所有的库布里克影片中总有一个场景是发生在浴室里的。库布里克作品年表:
50年代:
《搏斗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1951)担任导演、剪接、音效
《飞行牧师》Fliying Padre(1951)担任导演、编剧、摄影
《航海家》The Seafarers(1952)担任导演、剪接、摄影、音效
《厌恶与恐惧》Fear and Desire(1953)担任导演、编剧、制片、剪接、摄影
《杀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担任导演、编剧、制片、剪接、摄影
《谋杀》The Killing(1956)担任导演、编剧
《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担任导演、编剧
60年代:《洛丽塔》Lolita(1960)担任导演
《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1962)担任导演、编剧
《斯巴达克思》Spartacus(1964)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2001》2001:Space Odyssey(1968)担任导演、编剧
70年代: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巴里·林顿》Barry Lyndon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80年代:《闪灵》The Shinning(1980)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90年代:《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④ 浅谈库布里克八部惊世骇俗的电影
星期五言:1960年,当库布里克完成了《斯巴达克斯》的导演工作后,他开始酝酿起了自己的下一步电影:《洛丽塔》。许多人认为这是斯坦利电影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原因在于自此他赢得了其在好莱坞拍电影的“特殊待遇”——拍自己想拍的东西、绝对的导演控制权…如此,以库布里克的天赋与叛逆,其电影的“饱受争议性”与“惊世骇俗性”都是顺理成章的了!从被天主教廷封杀的《洛丽塔》,到接收恐吓信不断的《发条橙》,再到近乎病态的《大开眼戒》...他的作品几乎无一幸免引起社会的轰动与争议。同时,库布里克也在这些争论中走向了伟大。
文:太虚宫
编辑:大土豆
图片:网络
当然,好莱坞的特殊待遇可绝不是成就库布里克之伟大的唯一因素。我们曾在过去的文章中说过:没几个导演能比库布里克更擅长用纯视觉、听觉语言讲故事了;再者,也没有谁比他更善于把握电影节奏了…真正的原因还是要到他的电影中去寻找。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库布里克去世为止,他一共出品过不到10部作品,这决算不上高产。也全赖于此,本人在此得以对其每部作品逐一进行谈论。一切就从那个“转折点”说起吧——
(注:1、所有评论均属个人观点;2、所讲电影按其创作时间线排列,你会看出库布里克总在调整自己、趋于完善自己、尝试创新的特点;3、文末附《巴里·林登》网络云链接)
1、《洛丽塔》(1962)
「他会利用你的视觉意识,从而颠覆你的惯性思维」
▼先来看下面这组图片(注:床上的是夫妻俩,床头上摆着的照片是男人的继女)
我想即便是没看过整部电影的人,在看过这几个场景也该知道男人心里在想什么了吧!试想:父女恋、乱伦心理、对妻子世俗的厌恶等等这些细思极恐的复杂情感,导演用几个表情、一个相片、一把枪的道具就讲明白了。这便是库布里克的视觉故事,他能用最少的道具、最简单的镜头与台词把人物最复杂的心理表达出来。
那么,观众在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动机后接下来电影会发生什么,导演会让男主拿枪杀人吗?
如果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库布里克可不会跟着套路走!他会反其道行之,让剧情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弯...(至于怎么转弯,大家还得自己看。)
不得不说,看库布里克电影的乐趣之一也在于此:意想不到的情节加意想不到的电影处理手法。
2、《奇爱博士》(1964)
「介于“过家家”与“极致美工”间的黑色幽默」
我们再来看看库布里克在《奇爱博士》中是怎样用两个极端的方式来达到对电影风格的颠覆的——
他会把电影中涉及的美国军方的所有军事守则以及行军设备道具做的连FBI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他会把美国国会和军情室布置的比真的还像真的。
然而,如此庞大而细致的服化道工作完成后,演员们在其中上演的却是一场嬉笑怒骂的黑色喜剧,像是一群军事家政治家在玩儿过家家。我不知道之后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有没有受到这部电影的影响,但在库布里克之前,绝没有人敢如此挑衅国家政治。
自然,这部电影开创了黑色幽默、政治讽刺剧的先锋,当然它也饱受了社会的争议。
3、《2001太空漫游》(1968)
「视觉、听觉的华丽在先,思维意识的前卫在后」
这部《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已经无需多说了。无论是在视觉创新、镜头运用还是音效、剪辑上,导演以及创作团队都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创新。
更可贵的是,你永远无法对这部电影定性,它不属于悬疑片、不属于纪录片、不属于历史片...你唯一能给它贴上的标签就是“库布里克”!有关《2001太空漫游》电影分析,请参照本人的另一篇文章:(从局部看《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之处)
4、《发条橙》(1971)
「用暴力本身阐释暴力,一切不攻自破」
撇开《发条橙》的内容与争议性先不说,光是那些视觉、听觉与节奏上的刺激,已经让人欲罢不能了,从电影构图,到大饱和的色彩运用,再到音乐画面剪辑,所有这些电影元素都能让你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
当然,享受这一切有个前提——你得突破一些道德意识局限。原因很简单,导演把这种“视觉美”与“暴力”、“色情”捆绑到了一起。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宣扬暴力的电影,那就未免太小看库布里克了。导演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暴力被驯化”、“社会价值观的真面目”、“舆论动机”等这些个问题。
每次在看这部电影时,其阐释暴力的手法总能让我想起《猜火车》,而暴力与反暴力的二元对立性又能让我想起《天生杀人狂》。当然,论电影的震撼度,无一能跟《发条橙》相比的。
《发条橙》无疑开创了审视人类暴力与犯罪的新视角,至于那些争议,只不过说明库布里克对于自己的时代太过“前卫”罢了。
5、《巴里·林登》(1975)
「只要他想,就能用摄像机把你带到任何时代」
听说库布里克在拍摄《巴里·林登》前盯上了华纳的一台老式米歇尔BNC摄影机,由于那摄像机长期没人用,负责人慷慨地把它送给了库布里克。而到事后被人问起这台摄像机,负责人才得知这是台无价之宝,悔之莫及。没错,库布里克就是拿着这台BNC摄影机,改装上了超大光圈F0.7镜头,去拍《巴里·林登》了!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两百多年前关于英国王室那如同油画般的画面。
上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库布里克到底是怎样一个容电影技术性与艺术审美性于一体的天才。他和他的美工团队结合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画作,打造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意向的活生生的“乔治时代”,三个小时的电影,就像做梦一样。
另外一点,关于《巴里·林登》的节奏,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从没有出现过“唰唰唰”式的快速剪辑(除非纯MV式的段落),他从不强塞入电影过多的情节与信息,他的电影永远都是视觉美感先于戏剧张力的,他的故事也从来都是不紧不慢地去讲述的。于是我们便能看到其电影中大量“固定镜头”以及缓慢的“推轨镜头”的运用,以及《巴里·林登》中的旁白叙事。
当这种“不紧不慢”讲故事的方式应用到他的下一部电影时,我认为它被发挥到了极致。
6、《闪灵》(1980)
「视觉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提起恐怖片,我想大家总会想到一些必要的元素,比如说黑夜、血腥残杀场面、可怕的面容、近距离的跟拍镜头等等。然而,在库布里克的《闪灵》里,这些元素基本一样都没用上。这是一部纯粹的心理恐怖片。那么,库布里克是怎样做到“恐怖惊悚”的呢?我们来看以下三点——
1、鬼魂就那么出现了
大卫·林奇说过真正的恐惧不是发生在黑暗中,而是光天化日下,它也不是发生在你的背后,而是眼前,就像《闪灵》...没错,当《闪灵》中那个通灵的小男孩儿丹尼骑着玩具车来到转角处时,没有事先铺垫,没有音效渲染,那对死了的双胞胎姐妹就那么站在丹尼的眼前了...这种视觉冲击所勾起的想象空间足以吓得让人起鸡皮疙瘩了。
2、一摞写着同一句话的纸
试想一下:如果你看到某个身边的同事每天都在对着电脑打字,忙的头都抬不起来,十年如一日。突然有一天,不经意间你发现他其实根本没在那工作,只是自己在跟自己聊天...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
回到《闪灵》中,我们都知道那个杰克(杰克·尼克尔森饰)是个作家,他整个冬天都在打字机上创作自己的小说。然而,当我们跟随他老婆温蒂的视角拿起那厚厚一摞打印稿时,最可怕的事情出现了:所有纸上都只写着一句话——“只有工作,没有玩乐,杰克呆若木鸡”…
没有什么比这种视觉效果更让人恐怖的了。这便是库布里克专有的恐怖表现手法。
3、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
在此要特别提下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我认为他的戏全在他的面目上,而他恰恰是那种能把生活中细微本色的面部表情运用到剧情中的演员(可悲的是我们的演员恰好相反)。
这种细微的表演方式恰恰与这部电影所要的那种心理病态的感觉相符。于是便诞生了这部发生在现实中的超现实恐怖电影。
7、《全金属外壳》(1987)
「他将节奏与镜头在这部电影中发挥到了极致」
要知道,库布里克节奏感的独特性可不止体现在局部,在电影的段落把控上也绝对不同于好莱坞其他商业片。我们来看《全金属外壳》,当那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比尔被教官折磨、被战友排斥,精神近乎崩溃之时,电影似乎达到了最高潮,比尔拿起枪打死了教官,然后吞弹而亡。
而至此,电影只走到了一半,来看导演接下来是怎么处理的——几秒钟的黑屏,淡入,一个越南妓女出现在屏幕中,跟随妓女扭动的屁股以及音乐,我们进入了越南前线。至此,观众的情绪彻底松了下来。
电影就这么由紧密转到了松散,由专制转到了无政府主义,由严肃转向了荒诞...如此强烈的反差与节奏处理在电影史上是绝对独一无二的。
我们如果把电影分成部队训练、前线对战的前后两部分的话,那么通常,导演都会试图去寻找一种前后的因果关系,而库布里克偏偏反其道行之,前半部分的主角干脆通通死掉,配角在后半部分又成了主角,这未免让我们感觉到:那些所谓的战争理由与战争中的死亡根本就是两码事,这便是库布里克的独特视角?大家自有见解。
另外说下这部电影的镜头运用。导演再次用纯镜头语言与电影空间向我们传递了他的观点与叛逆,在此只需举出一例,看图,随着镜头拉远,景别增大,我们看到了什么——
8、《大开眼戒》(1999)
「他的临终遗作,却感觉还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想大师的临终之作已经无需多说了,所有拍摄风格都是“库布里克式”的——完美的构图、精准的节奏把控、一丝不差的音画配合、大胆而前卫的情节设置……
当然,除此之外还少不了他的创新,尽管此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将中产阶层的空虚以及罪恶感深化具象成了一种“神秘主义”的概念,在这种概念下,那些有钱人的糜烂、乱伦、吸毒行为变成了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又通过库布里克的镜头表现了出来。
一切还是那么惊世骇俗,一切还是那么饱受争议。
最后用他朋友西德尼·波拉克(导演、制片人)说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我不记得史坦利有什么电影是不具有争议性的……而十年之后,这些电影都成了经典。”
没错,如今的我们已经没有人怀疑库布里克的伟大了,因为他电影的高标准以及所引起的社会争议已经足以证明其伟大了。
附:《巴里·林登》网络云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jXjVM5vEo0PTLnqYpb1P-A
提取码:y1pg
与我们一起观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合作联系:qq:3245234866(星期五文艺)
⑤ Stanley Kubrick是谁他的中文名字是什么
中文名:斯坦利库布里克
英文名: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美国纽约市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朗克斯区,祖上是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移民,父亲是医生。1941库布里克13岁,父亲送给他一架照相机,他从此对摄影产生兴趣。
1946进入《展望》杂志社担任新闻摄影记者,使他有机会走遍美国,库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个人积蓄,自编自导并担任摄影拍摄了一部短纪录片【拳赛之日】,记录了拳击手沃尔特卡蒂埃参加比赛的经过,完成后以4000美元卖给了雷电华电影公司。同年辞去《展望》杂志社的工作,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潜心研究文学著作,并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细心观摩经典影片,努力提高电影艺术素养。
库布里克的事业巅峰,则是1968年自编自导的科幻片经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和音乐的原创性,缔造一场电影革命。1971年的【发条橘子】描述暴戾帮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却被英国视为赞扬暴力而遭禁。
经典剧作还包括,描述奴隶造反的【万夫莫敌】、惊世骇俗的小说改编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以及叙述冷战可能导致核子战争爆发的【奇爱博士】,1987年的战争片【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的电影主题多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当权派的倾向,每每受到争议,影评亦呈现两极化;他一生共入围十四项奥斯卡奖,赢得八项,但是却从未抱走最佳导演奖,令影坛人士为这位战后最杰出的导演感到惋惜。
他蛰伏多年才于1996年开拍情色惊悚片【大开眼界】,无奈1月才杀青,正著手电影后制工作时,突然壮志未酬撒手西归,1999年3月7日库布里克在英国去世,享年71岁。让影迷们极为错愕与惋惜。影迷凭吊大师身影,只能从其告别遗作【大开眼界】中去回味了...
⑥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社会评价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过去40年间始终最吸引人的电影制作人之一,他的作品受到的赞扬几乎和招致的咒骂一样多。影片中不可思议的视觉风格为他赢得如潮好评,而他非传统的叙述感又常常会引来轻蔑的挑剔。尽管如此,他在重复和模仿主导的传媒圈仍旧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附设的餐室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兹记念。
在好莱坞,有一个人似乎很少被人想起,但提起他又令人肃然起敬,这便是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当然,提起库布里克就咬牙切齿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便是与他合作过的演员们,从主演《斯巴达克斯》的柯克·道格拉斯开始,人人都说这位导演是疯子、是虐待狂。而库布里克对这些大牌明星们也嗤之以鼻,提起好莱坞他更是从来不说好话,他宁愿长年住在英国伦敦的郊外,也不愿在贝伐利山与那些“白痴”、“势利眼”照面。
与大多数美国导演相比,库布里克的作品少得可怜,如果将他早期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也算入的话,只有不到二十部。库布里克早年曾是记者,对电影的狂热,使他很快便成为地下电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华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从60年代开始,他成为一位职业电影导演,八十年代国内观众看过的《斯巴达克斯》便是他进入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但库布里克对拍摄这样的商业片似乎不感兴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制片商和观众连连吃惊。电影学者大多将库布里克看作是战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力求表现荒诞的人生和悲剧化的哲理,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如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六七十年代是库布里克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给了库布里克无限的灵感。《奇爱博士》是一部有关未来战争的梦魇般的黑色幽默剧,叙述了核恐惧笼罩下未来世界的毁灭。它以独特的视角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核恐惧、核危机不过是人性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的危机存在一日,文明的危机便会存在一日。《洛丽塔》改编自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到1997年它已经被三次搬上银幕,库布里克的这部被大多数人公认为最好的一部。完成于1971年的《发条橙》是部有强烈的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色彩的影片,它也是库布里克最成功的代表作。影片通过青少年犯罪及社会权力机构对青年的迫害这两条线索,表达了库布里克对六十年代一系列文化、政治、伦理现象的看法及态度。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引起了观众的惊愕。暴力问题是贯穿于库布里克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一方面,库布里克反对暴力,尤其反对暴力对人性的损害。另一方面,出于对道德沦丧、暴行肆虐的社会现实的憎恶,他认为对待暴力也只有使用暴力。尤其是在个人受到社会权力机构的压抑与异化时,果敢地使用暴力来反抗是唯一的自我解放途径。《2001太空漫游》则是一部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史诗般描绘的科幻片。这部作品以一种冷峻、客观的风格和高度的庄严感与使命感探讨了人类未来的存在前途,库布里克赋予这部影片最富哲理意味的主题是:人于进化、发展的历史中,于茫茫的宇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后终结于漂泊和毁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库布里克只拍了三部影片,即《巴里·林登》、《闪灵》和《全金属外壳》,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显示出他善于驾驭不同题材,掌握不同风格的能力。《巴里·林登》以其优美的影像造型和古典音乐的运用令无数观众倾倒。《闪灵》则将七十年代以来恐怖片的创作推向高潮。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宾馆的作家疯狂的杀戮直到今天仍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高度电影化的造型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位导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属外壳》则是一部越战题材影片。越战片在当今美国影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大有泛滥之势。库布里克选择的视角较为新颖,深入细致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在众多同类题材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库布里克的作品尽管不多,风格样式也灵活多变,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电影来体现哲理化的意蕴,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性,但他特立独行的思索给影坛注入文化与哲理的亮色。他对影像的极致化追求丰富了电影语言,在这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美国电影史学家彼得·科维曾这样说:“库布里克敢于蔑视社会常规,拓展题材领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随时间流逝的平庸之作。”不久前,美国著名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在全世界500位导演中评出40位“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库布里克排名第五,可谓实至名归。
⑦ 哪些电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具体用了哪些
作为一部动作片,《杀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贾和吴京猛斗张晋,拳拳到肉的场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乐道。一部好电影,往往有优秀的背景音乐,《杀破狼》2也是如此。该片的音乐监制是香港音乐人陈光荣,曾经给《无间道》三部曲、《窃听风云》等电影做过背景音乐,其中很多曲目流传甚广,比如《再见,警察》无数次被各大电视台引用过。
对于古典音乐,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排斥感,感觉这种东西太阳春白雪,离大众口味太远,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出现过作为背景乐的古典音乐,比如《杀破狼2》片尾,托尼贾、吴京与张晋打斗时出现的那段情绪紧张昂扬的音乐,就是18世纪音乐家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当中的“夏”(Summer)。这段音乐描绘的画面,是闷热的夏季大暴雨将至,以小提琴为主乐器,曲调高亢暴烈,好像一团积雨云即将爆发出刺目的雷电,力量感十足,经过陈光荣的巧妙引用,在电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紧绷。
维瓦尔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孤独的马小军行走在屋顶上……《愤怒的公牛》里,孤独的罗伯特扬起倔强而痛苦的脸……《教父3》里,孤独的迈克尔死在椅子里……这里用到的音乐都是20世纪音乐家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剧《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个片段“Intermezzo”。马斯卡尼的音乐特点,是咏叹调风格浓烈,喜欢用动与静、热烈与抒情形成对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级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当中,导演库布里克至少运用了两个古典音乐。影片开头,当猿人误打误撞地发现骨头可以作为武器的时候(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象征),背景音乐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查兰特斯特如是说》,开场是狂风暴雨般的管风琴,磅礴壮阔,充满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随后,骨头被猿人高高抛起,镜头转入人类的太空飞船在苍茫的宇宙中飞行,背景音乐变为《蓝色多瑙河》,优雅深邃。通过背景音乐的变幻,库布里克展示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据说,库布里克是在电影制作后期才决定抛弃原来的配乐,大胆地改用古典音乐。用古典音乐给现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乐,是相当冒险的,很容易产生违和感,但是正是这个大胆的决定,《2001太空漫游》居然大放异彩。
The blue Danube
《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的坏蛋警察每次行凶前,总是幻想在听贝多芬的《欢乐颂》……《发条橙》当中崇尚暴力的小坏蛋,最喜欢的就是《欢乐颂》……《全职杀手》当中的Tok当街大摇大摆地做掉黑社会头目,背景音乐也是《欢乐颂》。嗯,如果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乐被这样用,可能会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兴。《七宗罪》当中,办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大逃杀》当中,孩子们在旷野里互相残杀的时候,背景音乐是《G弦上的咏叹调》……巧合的是,《全职杀手》片尾,背景音乐也是《G弦上的咏叹调》。
Air On A G String
或许,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较一下,还是巴赫躺枪的次数比较多。经典犯罪电影《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当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钟爱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喜欢管风琴,宗教风格浓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严谨理性著称,而《哥德堡变奏曲》则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恢弘、也最伟大的变奏曲,难怪它会成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爱。巴赫,安慰安慰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为电影《我的野蛮女友》,《canoon》火了,很多爱情电影都喜欢用它当背景音乐。准确地说,“canoon”并不是曲名,而是一种音乐形式,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据说其中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Canoon
经典电影《征空先锋》的背景音乐气势撼人,有力地表现了宇宙的浩瀚苍茫,该片的音乐取自20世纪音乐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传最广。这个乐章构思宏伟,第一部分磅礴辽远,第二部分欢快雄壮,第三部分又回归第一部分的基调,表现了宇宙的辽远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缪尔·巴伯,20世纪美国音乐家,音乐风格以抒情浪漫见长,如果看过经典电影《野战排》,怎么能忘记催人泪下的背景乐《弦乐的柔版》,好电影和好音乐就是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电影《见龙卸甲》结尾,名将赵云孤身策马冲向呼啸如潮的敌阵,背景音乐慷慨悲壮,该片的制作人是香港音乐人黎允文,这段音乐借鉴了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莫里康内为《荒野大镖客》作的主题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编过后的音乐更多的是“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的悲凉,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快意。当轻快的口哨响起,马鞭破风声呼啸,仿佛看到漫漫黄沙中,一个潇洒的西部牛仔正策马冲向夕阳,身影渐渐消失在地平线……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内。严格地说,莫里康内的音乐已经夹杂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并不完全是古典风格,但是从总体风格而言,他还是偏向古典风格。他为许多电影做过音乐,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题曲,莫里康内音乐的特点是,善于通过音乐本身讲故事,或者说催化、延伸剧情。关于这一点,他为西部片做的音乐表现得尤其明显。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他的音乐元素比较多:口琴、短笛、口哨、马鞭……所以,这一类音乐当中有浓烈的江湖气息,苍凉旷远,荡气回肠。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⑧ 电影里面想要加上一段2001太空漫游里面的蓝色多瑙河配乐
1. Overture: Atmospheres 2.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3. Requiem for Soprano, Mezzo Soprano, Two Mixed Choirs amp; Orchestra 4. Blue Danube [Excerpt] 5. Lux Aeterna 6. Gayane Ballet Suite 7. Jupiter and Beyond: Requiem for Soprano, Mezzo Soprano, Two Mixed Cho 8.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9. Blue Danube (Reprise) 10.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1. Lux Aeterna 12. Adventures [Unaltered] 13. Hal 9000 [Dialog Montage] 本片最为人称道的声音运用要数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和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泽拉图斯特拉如是说”(Johann Strauss ;An der schoenen blauen Donau;;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前者舒缓优美,用于烘托太空船泊船进港的宁静气氛(电影星际旅行(另外一部电影)中Kirk登船的桥段也直接取自这里);后者激昂壮美,用于歌颂人类进化的狂喜(Strauss用此曲表达尼采关于超我的论点)。 库布里克原本请来Alex North创作原声音乐,但在影片剪辑时临时用到这两部古典音乐,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声画绝配。 另一首反复运用的主体曲是Gygory Ligeti的安魂弥撒。分别用于片头序曲(3分钟,画面全黑),猿人苏醒,木星任务。 除了古典音乐,老库还混入了迷幻之声“Pink Floyd”的两首作品。分别是取自专辑《Meddle》的Echoes和取自专辑《Atom Heart Mother》的Atom Heart Mother Suite。全部用于最后一幕“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其与画面配合的天衣无缝(包括长度)实在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