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细节中的温情——《步履不停》
上次我说到了日本文学中温情的力量,这次我要写最近看的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其中在细节中蕴含的温情。
最近因为疫情,在家除了焦虑地看新闻看各种数字的数据,一次偶然抽离的机会,听到一个喜欢的剧作家讲电影,讲的正是《步履不停》。但在觉得听讲电影之前,我决定自己先把电影看一遍,然后又x把原作找来看了一遍,然后再听讲了一遍。(时间的暴发户就是这么任性啊!)
以上,包括以下,都是我个人的胡言乱语,以示对所浪费时间的尊重。
是枝裕和是在2019年初,看到好多人的年终所看书目的总结里提到的人,当时我就从微信读书里找来了他的作品放在书架上,再也没有点开过。这次点开看,才后悔之前怎么不知道看。暂时只看过两部他的作品(另一部是《比海更深》,希望下次把他几部主要的作品一起看完,再写一写),还不敢去评价他的整个风格,不过两部作品都是表现家庭题材的温情剧,适合在风雨飘摇的此刻看。
《步履不停》既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也是他自己写的原作,所以整个小说和的电影的还原度基本是1:1的。讲的故事很简单,也可以说什么故事都没发生,夏末秋初的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几顿饭。
我就讲几个细节。
玉米天妇罗
我们中国也讲究团圆,聚在一起就少不了吃饭,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我发现日本有一特点,就是非常爱惜事物,食物也做得很精致,每次感觉量都不多(吃货的担忧)。在这部作品中,日本的几种传统食物也涉及了,比如寿司、鳗鱼饭。但有一种食物在作品中特别重要,那就是玉米天妇罗。这是一种什么事物呢?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玉米烙。很平常的事物,但在电影里是有特别的意义的。
稍微交代一下背景,主人公横山良多带着他的妻子和继子回老家,电影正是拍的他们回家一天一夜的经过。把故事情节放在一天展开可能是戏剧管用的技巧,曹禺的话剧《雷雨》也是写一天中发生的故事的,但其中是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而在这里,几乎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但这又不是平常的一顿饭。良多的哥哥纯平在十五年前在海边救一个小男孩而身亡,这一天正是他哥哥的忌日,正因此良多一家和她姐姐一家回到父母家。良多是一个绘画修复师,不过最近失业了,回来的路上特意交代他的妻子由香里不要让他家里人知道。由香里带着她跟前夫生的儿子这次是第一次回老家,心中忐忑不安。
继续说回玉米天妇罗,这是哥哥纯平最喜欢吃的。在炸的过程中,一向严肃的父亲也难得地露出笑容挤到厨房用手拿起来吃。其实,这个玉米天妇罗凝聚了他们一家许多美好的回忆,许多家庭肯定也有一些特别的食物承载这一个家庭的回忆。他们回忆起了他们一家有一次偷采邻居地里玉米回家正在炸天妇罗,邻居送来了玉米,他们一家尴尬不已,这时良多说了一句:“妈妈,早知道我们不用去市场买玉米了。”以此化解了尴尬。但他们的父母每次说起这个笑话时,总说这句漂亮的话是哥哥纯平说的,这让良多耿耿于怀。后面在晚上时,良多终于没头没脑地跟他爸澄清,这句话是他说的。
良多为什么这么在意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在电影的开头,由香里提到家里的事情时,他一再强调他是次子。他在家里一直是不待见的,因为他的哥哥纯平一向比他优秀,并且能够继承他父亲的事业,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他的哥哥在去世之前就已经是医生了。哪怕他哥哥已经去世,但在家里人的心目中,他的位置仍然很重要。所以良多在家里一直没什么存在感,他估计也是很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可现实是他并不是父母眼中理想的儿子。特别他的父亲,很瞧不起他的工作,处处挖苦他挣不到钱。我们一直以为同是父母生的子女,得到的爱应该是一样多的,好像现实中也并不是如此。
百日红
百日红也是紫薇花。夏末秋初,正是百日红盛开的季节。电影给百日红的镜头有许多,小说里也有特别写。老家院子里有一株百日红,是他们家搬到这里时他父亲亲手栽下的,正好也是他父亲在这里开办诊所的时候。所以他父亲对这棵百日红特别珍爱,连外孙和外孙女在院子里玩砸西瓜的游戏,父亲都要大声喝止,生怕打到了他的花。
有一个镜头很美,吃过午饭,三个小孩拿着零食跑出去玩,碰到一株百日红,姐姐抱起弟弟去触碰百日红那蕾丝般的粉红色花瓣。夏日的午后,有蝉鸣,有浓荫,有紫薇花盛开,有浸在水里的冰凉的西瓜,真是美好的日常。
三个小孩回来时,带回了一枝紫薇花,横山太太把她养在了水杯里,晚上她在餐桌旁织蕾丝时,有一个镜头,晚上良多起来喝水时,瞥见了水杯中是紫薇花,给了静默的紫薇花一个特写。其实这个长镜头也是良多回忆的过程,因为在他们刚搬到这里来时,在上学的路上他曾经碰断了一枝紫薇花,放学时他带回来送给了母亲,第二天他看见母亲把那枝紫薇花供奉在佛龛前。那时小小的良多心里,估计是认为得到了母亲的认可的。
“现在我眼前的这朵百日红和当年同样的鲜艳漂亮。也只有那个美,是和三十年前一样的。除此之外的一切,几乎都不留痕迹地改变了样貌。”改变的是什么呢?时光的流逝,年岁的增长,境遇心态等等,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特别是他哥哥的离世,他父母的老去,这花无端就引起了“物是人非”之感。
去年夏天,我在路边拍的紫薇花
黄蝴蝶
黄蝴蝶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很有几分宗教的意味。第一次,良多一家和他母亲一起去墓地祭拜他哥哥,回来的路上看见了一只黄色的蝴蝶。他的母亲说,只要纹白蝶熬过了冬天就会变成纹黄蝶。晚饭后,家里飞进了一只纹黄蝶,母亲伸出双手去追那只蝴蝶,并坚持认为是下午在陵园里看到的那只。母亲嘴唇颤抖,眼神哀伤,但又闪烁着不寻常的光芒,似乎看到了大家看不到的什么。最后蝴蝶停在了佛龛他哥哥的遗照的相框上,收起翅膀休息。这更让他母亲坚信,哥哥的灵魂附身在黄蝴蝶上来探望家人。第三次出现,是良多的父亲母亲都去世了,他带着家人回家祭拜。回来的路上,恰好也碰到了一只黄蝴蝶。他就把他母亲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也对他女儿说了一遍,“纹白蝶熬过了冬天就会变成纹黄蝶”。一只蝴蝶,又把现实与回忆联结了起来,寄托着生者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不管是玉米天妇罗,百日红,还是黄纹蝶,它们都很寻常,他们的出现也许是偶然,但在电影中,是枝裕和赋予了他们爱与温情。时光流逝,回忆弥新,逝去的亲人的点点滴滴回忆,投射到细小平常之物上。
死亡主题也是电影隐晦表达的,因为哥哥的忌日,全家聚在一起,并不是新年这种欢乐的节日,所以一家温馨团聚的画面是始终笼罩一层淡淡的悲伤的,只要一触碰,就会让悲伤弥漫,比如一起看照片时,母亲看到哥哥照片时表情的抽动,眼角那不经意间噙着的泪。
玉米天妇罗、百日红、黄蝴蝶,在影片中都是很亮丽的色彩,这种亮色是生命的底色,正是死亡凸显了生之重量。他们一家也存在这矛盾冲突,只是这种冲突如暗流在平静的河面之下,没有成为理想大人的小孩,充满遗憾的大人,不得已的离散,生与死的相隔,所有的矛盾在步履不停中不得不得到和解,这种和解虽然慢了一拍,似乎有点来不及。既然人生如此,那么就步履不停,只争朝夕。
B. 《步履不停》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日语原文
「ノンストップウォーキング」ライフロード、ノンストップ歩行、常に少し遅すぎます
翻译成中文就是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句话讲出了亲情、讲出了人生、讲出了宽恕的作品。
枝裕和用慢节奏的叙述方式描述了这一切,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跟着走了一遍人生的路。
步履不停(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就是不停的走。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也是一直走,一直走。主观上停不下来,客观上时间一去不复返,想停也停不下来。
(2)步履不停电影讲的什么扩展阅读
1、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于2008年被改编成电影。
主要剧情是讲述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别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纯平的忌日团聚在一起的故事。
由演员阿部宽饰演良多。恭平的二儿子,职业为绘画修复师,目前正处于失业中。他没有继承父业,宁可失业也不愿接父亲的班,并娶了育有一子的寡妇由香里为妻。因为总被父亲拿来与大哥做比较,父子俩的关系比较紧张。
演员夏川结衣饰演由香里。作为良多的妻子。她和前夫育有一子,刚和良多结婚不久,俩人相互扶持一起生活。她和良多一同回来祭奠大哥,内心时刻担心着公公婆婆不能接受自己,为人处事小心翼翼。
2、枝裕和的《步履不停》电影获奖情况
(1)第3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
(2)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
(3)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配角
(4)每日电影奖最佳男主角
(5)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6)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3、《步履不停》精彩语录:
(1)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已经是夏末的季节了,院子里的紫薇花开得璀璨,黄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飞舞着。横山良多与妻儿一同返回位于湘南海边的老家。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
在沁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母亲绝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妇罗,加上外卖的寿司和鳗鱼饭之间,闲散地度过看似平凡的一天。然而他们细细分享品尝着的,却是欢笑背后隐隐的哀伤,小心翼翼的对话又忍不住的争执中,不经意触动的回忆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说出口的秘密……
(2)也许,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停放弃的过程,放弃童年的无忧,成全长大的期望;放弃青春的美丽,换取成熟的智慧;放弃爱情的甜蜜,换取家庭的安稳;放弃掌声的动听,换取心灵的平静,当我们能够放弃,做到简单、从容活着的时候,我们生命的低谷就过去了。
C.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时间从未停下,在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根据自己的小说拍成的电影《步履不停》,讲述了横山小镇一个普通家庭一天里的生活琐事,从而牵引出这个家庭过去几十年间的其他事情,展示了导演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
电影里的父亲恭平是个医生,拥有自己的小诊所,当时已退休。长子纯平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却在15年前为救落水儿童溺亡。次子良多不听父亲的安排当医生,执意离开家到异地当起了绘画修复师,却遭遇失业,困顿的良多与带着孩子的由里香结婚,相互扶持,继续生活。适逢纯平忌日,良多和姐姐千奈美带着家人分别回到家中,电影正是从这里拉开序幕的。
人间烟火的气息,代代步履不停。家人团聚,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所有的情节都是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一点点展现出来的。电影的很多场景都设在厨房,良多一家还在回来的路上时,母亲就开始在厨房忙碌了,切菜、煮肉、腌菜、剥豆……女儿也在一旁帮忙,和母亲絮絮叨叨聊着家常。父亲则独自外出散步,遇到邻居停下寒暄几句,夏日浓荫里有清脆鸟鸣。待一家人团聚,人物的活动也始终在做饭、吃饭、洗澡、聊天等日常生活中展开。
这个家庭就像一条冰封的河,表面平静祥和,但深处潜伏着矛盾的暗流。父亲和良多之间有着因意见相左而造成的隔阂与疏离,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父亲引导由香里的孩子当医生,良多还很生气地冲撞父亲。良多不满母亲每年在纯平忌日都要请纯平救下的那个人来,认为这是对那个人的折磨,母亲却坚持要这样做。母亲不满女儿不工作,女儿却盘算着一家人搬回母亲这儿住,母女之间小小的矛盾似乎不影响她们在一块儿唠嗑。母亲对良多娶了带孩子的单身母亲不满,却又对儿媳客客气气,还送她和服,希望儿媳能再生一个孩子,儿媳不满婆婆只给良多准备睡衣不给自己的儿子准备,却也只是对良多发发牢骚。饭桌上,由于聊到流行歌,母亲去拿了唱片放了一首歌,引出了父亲恭平年轻时一段风流韵事,隐忍的母亲藏了多年的心事也只是隔着门板和丈夫说了三言两语……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母女之间、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其实都有着微妙的关系,有矛盾却又不影响亲情。
这就是家庭,家人之间有矛盾,有疏离,有平淡,但也有责任、牵绊、温暖。所以生命荒凉的本质之上,有夏日的紫薇花美好地盛开。
在琐碎的生活中,生命不停的在循环。比如电影中黄蝴蝶的细节。母亲和良多一家去探访纯平墓地,母亲给墓碑浇水,回来的路上遇到黄蝴蝶,母亲说白蝴蝶冬天不死,第二年就变成了黄蝴蝶。三年后良多的父母去世,良多带着一家人来探访墓地,重复着母亲做过的动作,回去的路上也遇到了黄蝴蝶,他用母亲当年说过的话给女儿讲黄蝴蝶的故事。人生代代无穷已,就像由香里对她的儿子说的:“人并没有真正死去,你父亲就在你心里,成为你的一部分”。
这或许也是是枝裕和借电影表达双亲去世后的一种感受,一种安慰,一种开脱。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翼翼,人生终会错过一些事情”。
慢一拍的事情,比如母子俩闲谈中说到的那个相扑的名字,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直到坐上回家的列车良多才想起来,母亲也是在回家的路上才想起。还有直到父母去世,良多没和父亲一起去看过足球赛,没开车载过母亲去购物,母亲也没能看到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尽管这些都是父母生前的愿望。
就算步履不停,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也总有一些遗憾。
是枝裕和在父母离世后,都曾感到悔恨。为自己曾与父亲的疏离,为“没能为母亲做些什么”,而拍这部电影也正是始于他内心的悔恨。
有句话说,你成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尽管步履不停,但在子女与父母之间,总还是会有那么一点来不及。无论我们怎么做,遗憾都是无法避免的,这是我们无能为力的现实。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对于父母亲人,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总有一些遗憾,所以,在爱的征途上,我们更需要步履不停。
宋代冯取洽有词云:“劫劫长存,生生不息,宁极深根秋又春”,劫劫长存,生生不息,生命不断在循环。父母也曾是孩子,孩子也终将成为父母。我们也只能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一些理解和陪伴,尽可能地减少些遗憾。
如果有些事情已错过,已来不及,那就像《无问西东》里的陈鹏对李想说的那样:“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
在爱的征途上,步履不停。
D.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步履不停》
先说说《步履不停》的导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是我最爱的导演,没有之一。
除了剧情,这部电影的台词也是非常棒,非常考究和精炼,一个废字都没有。是枝裕和厉害的地方还在他的选角,饰演父亲的元田芳雄太适合这个角色了,总是板着一张脸,沉默,像山一样的男人。饰演母亲的树木希林也是日本国宝级的演员,她演起戏来和呼吸一样自然。
E. 如何从专业的角度解读《步履不停》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多高
可以客观从专业的角度解读《步履不停》,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山一样高。
4.《步履不停》是日本作家之裕和的作品,写这本书《步履不停》的初衷来自于对母亲去世的悔恨和记忆的叙述。作者用温暖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横山家族的故事。朴素而真实的生活非常像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对许多内在矛盾的分析也很容易引起同理心。以上就是对如何从专业的角度解读《步履不停》?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这个问题的解答。
F. 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影《步履不停》观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想要寻求一份平静,在人楼空的出租房里,对面的灯光全部暗掉,听不见任何一个人的声音,只剩下夏天的蝉叫,此刻我是多么怀念曾经被我嫌弃的楼上黑人聚会,我知道我开始烦躁了,我看到了《步履不停》,我知道它一定是一部清淡与素雅的片子,我祈求它触动我的思绪,把我拉回最平实的感动,有些复杂,我有几点想说。
1、影片一开始就是生活在小镇上的父母等候在东京的儿子一家回来吃饭,女儿和母亲聊着家常,儿子与妻子和小孩三人在列车途中,这一切都像极了《东京物语》。
2、前面说到像《东京物语》,但东京物语的的确确有一种缓慢柔和的生活流动感,而《步履不停》更像在设计问题和化解问题,导演似乎想要做出一种淡淡的温暖,又将生活流动包装着这些问题。
3、影片通过老式家庭的样板性人物构造了这些问题。传统固执脾气执拗的爸爸(但其实有些小孩子气)、看似客气和蔼其实内心有许多心结的妈妈、一个十分能说又很实际的女儿、死的大儿子、父亲与二儿子的矛盾、二儿子妻子寡妇的身份融入到大家庭中,可以说矛盾重重。影片前半部分我没太大感觉,可能是看了《东京物语》再看这个片子多少有些设计的痕迹,有了典型人物和事件却少了些平实的细节。
4、我有两个触动的地方。一是是枝裕和偏爱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这部片子中最暧昧的存在,他的眼神灵活,他置身在这个大家庭之外来看待整个局面,同时又从属于这个家庭。我看到了人和人的缘分,我能感觉到爷爷其实是喜欢他,他其实也喜欢爷爷,这是一种缘分的奇妙。奶奶却始终是把他当做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对待。爷爷却是把他当做一个可爱的小孩对待。是枝裕和对待孩子的偏爱,让他对严肃、深刻的事情不以为然的嗤嗤的笑,让他用最直接的感受面对身边人的复杂。还有一个地方就是一家人在吃晚饭的时候,奶奶找到她买的唱片放出声音来,原本尴尬的氛围多少有些缓和,我看到了人在面对美好的音乐时和自己想维持面子的挣扎,我看到了美好的力量。
5、我觉得人在降低自己个人欲望满足整个家庭的和谐有序时多少回使自己内心变得黑暗,那些无法满足的东西一天天的累积总会表现在对其它事物的憎恨上。片中的奶奶就是如此。
5、再次,音乐很美好,这是一部好片子的前提,节奏也是好的。
6、我好希望自己生活在临海的小镇,2层楼房错落有致的安插在各个地方,有些蜿蜒的山路,有许多不高的树木,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每天慢慢的做些喜欢的菜。
7、爷爷应该是有外遇的吧。片子的开始也太直接了吧。
8、分享一句台词:你爸爸在你里面,你的一半是他制造的,另一半是从我这里来的。那RYO呢?RYO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慢慢的,确定的。
9、这依旧是一部美好的电影,我喜欢他的名字。
你所能看到的,是镜头底下,平淡十足的寻常生活。母亲在教女儿做菜,随意轻松交谈。小孩子互相耍玩追逐。就连固执倔强的父亲,似乎也是那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而次子,充其量不过娶了个丧夫带子的女人,并无甚特别。大概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家庭中找到自己曾经生活的影子。
然而,其乐融融的家庭欢乐景象背后,真正如此吗?有人说,人生最紧要关头,往往只有几步。而生活未尝不是如此。很多真相,被小心或无意掩盖。不经意间探出头来,足够让你心惊肉跳。
片中的母亲,有着通常母亲拥有的好手艺。她亲切和蔼,对待外孙也是疼爱有加。然而女儿一家离开后,照样会说,如果她们一家搬过来,孩子过于吵闹,女婿毕竟是外人,所以心不甘情不愿。虽然看似温柔地对待儿媳,也会在女儿面前抱怨儿子为何娶个二手货。温情脉脉向来是生活的假象,还好真相也不至于面目可憎。高潮发生在饭桌上的那场谈话,母亲提起父亲会唱演歌,随后又放起了一张唱片。父亲听完沉默不语。
随后在某一时刻,不经意问她,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母亲平静的说,那天尾随你,听到你们在里面唱这首歌,不想打扰你们。自己一个人默默离开,在回家路上买了这张唱片。说完转身离开。这样一场看似平常的对话,却让我心一惊。原来两人之间还有这样一段背叛,难以想象当初母亲的心情。那天的回家路想必漫长又煎熬吧,可是依然要走下去,步履不停。
而大儿子的去世,除了给父亲沉重的打击,作为母亲,更是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悲痛吧。即使已经过了10年,这伤痛依然没有丝毫减轻。大儿子为救溺水之人而死,所以就让被救的孩子每年都过来拜访。一年接一年,仿佛只有折磨活着的人,才能稍稍减轻丧子之痛。听起来很阴暗,很不符合母亲惯有的形象吧?也许这才是真实。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复杂的集合体。
而那追逐小黄蝶而稍稍失控的母亲,在周围人的提醒下,立刻又恢复了常态。每个人心里都有难以言说的秘密,甚至于其他人都不想去承受这秘密。
一夜过后,在回家的巴士上,儿子才想起了那个相扑选手的名字。可是已经来不及告诉母亲了。几年后,儿子也买了车。而父母已经双双过世了。我们以为过去的每一天都是平淡的一天,以为一切都来得及去做。然而,总有些事,却是你在这一路步履不停中,不经意间慢了一拍,而成为永远的遗憾。
对一个平凡家庭特殊的一日聚焦,单靠时间推动的《步履不停》,其琐碎的日常间却暗藏着诱人入胜的戏剧张力,不动声色静谧的情绪里却勾勒出了丰满真挚的人物形象。这部是枝裕和的导演作品是平淡的,但它却又有着让人深爱的魔力,电影对人生的诠释,于波澜不惊处动人心房。
《步履不停》的故事以一个日本传统家庭过世长子的忌日为展开,但电影本身所渲染的却非单只是痛失亲人的悲情,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长子的忌日俨然成为了这个本就矛盾重重的家庭难得的相聚之日,也成为了亲人维系关系仅有的羁绊,而是枝裕和所做的则是在这一天里为观众打开了一个窥视这一家庭的窗口,并借此去完成自己所欲的艺术表达。
这部电影给我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仿若自己被拉入了这个家庭,在蝉鸣清新的夏日里,走进了对于这个普通家庭来说特殊的一日,从做饭到吃饭,从午后的漫步到最后的分别,生活化的只言片语间电影便成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和蔼又会拌嘴的老夫妻,失业的次子和其二婚的妻子和孩子,他们之间的相聚本该是高潮迭起,但伴随着琐碎的日常,家人彼此间的矛盾与隐痛却是在不经意的话语间被逐一展现。
是枝裕和电影充满魔力的地方也就在于此,他能将本自家长里短的平凡,变成一杯辛辣却又带有回甘的美酒,而这一魔力的源泉其实就在于最为淳朴的家庭气息,在于那台词的自流行间中所不经意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例如倔强古板的父亲在送别后自说自话的那句下次来就是新年了吧,不经意间已然就将一个父亲的爱呼之欲出,而这样的台词在这部电影中是不胜枚举的。
透过电影真诚质朴的情感勾勒,这部电影的贴切之处便在于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家庭,即便是白头偕老,对子女深爱的母亲,仍旧有着无法释怀的仇怨和秘密,而正是这样的角色,使这部电影成功打破了文化与地域的隔阂,让人不经意间豁然发现,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孩子,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甚至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此再来看这部电影的立意,始于家庭的《步履不停》,最终没有把自身的格局放在对亲情关系的解构上,而是让人透过电影所勾勒的这段亲情感悟以生活的本态。在《步履不停》里,是枝裕和只是抛出了每个人所面对的心结,他却没有如很多同类型的电影那样去化解矛盾,以达到电影内核升华,而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仍旧在延续,时间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别将遗憾留给那些逝去后永远无法再重塑的羁绊。
一天的时间里是枝裕和成功的用电影浓缩了整个人生,无论是在至暗的谷底,还是在高光的奖台,生活不论变成什么样,都会随着时间被改变,快一步,慢一拍,都是生活,但在步履不停的人生之路上,不该被忽视的是家的羁绊,不该被遗忘的是爱的能力。
周末,有幸观看了日本电影《步履不停》。
在豆瓣上介绍该部影片的第一句就是:“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电影的画面非常美,阳光炙热、绿意盎然。这部《步履不停》,它的故事很平淡,讲的是一个夏日的周末,住在东京的次子良多因为大哥的忌日带着自己妻子和继子,以及姐姐的一家人到在海边小镇居住的父母家中一起聚会祭拜的事。
这是一个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没有凶杀、没有英雄、没有怪物,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悬念剧情、没有狗血煽情,除了生活的细节外什么都没有,所以,看的时候不太像看一部电影,倒像是跟着良多一家人去乡下过了一个周末,看着母亲做着饭、听着家人聊着天、去扫了墓,有些对父亲的不满,对家里缓慢生活的不适……但恰恰吸引人的,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其实,反过来想,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嘛,乏味且无法逃脱。情节上有点类似电影《比海更深》。
生活无所谓好不好看,它就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有的人活着很粗糙,难以体会人世之间细微感情,所以有时要通过电影来唤起心中潜藏的情感,好的电影会让我们的`心更敏感些、柔软些,能够体会到他人的苦痛和哀伤。
我们永远赶不上人生的步子,人生如意者十之八九,遗憾总会填满我们大部分的人生。人在年轻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的无力和无能,要到30岁以后也许才慢慢体会到孤身为人的难处。
一个人的真正独立之时,是离开父母的怀抱。但要真正的悟到,是要等到已经为人之父(母),乃至于父母离世,人已经不在时,你才会有难忘的遗憾和回忆。
因为时光并不会为你而等待,有些事当下没有做就是一辈子也做不了。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人生,尽管有许多遗憾,但时间仍然步履不停。
那只黄色的蝴蝶,就算在冬天也不会死去,它们的蛹在第二年又会重新绽放出美丽的蝴蝶。
细腻与缓慢的镜头总能反映出生活中最为真切的一面,其中的独白便如流水一般悄无声息的进入观赏者的心里。《步履不停》作为日本的影视,和“松子”类似,以它独有的风格----平常的笔触,看似波澜不惊,只是简单的阐述、刻画而已,却是生活最原本的模样。
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那只黄色的蝴蝶,就算在冬天也不会死去,它们的蛹在第二年又会重新绽放出美丽的蝴蝶。”
黄蝴蝶并非是单纯的黄蝴蝶,它无非是一种执念,一个藏在心底无法放下的心结。
我们总郁结于过去,过去的人或过去的事,一旦成了记忆的突触,每一次的回想,都会被无形的放大。
于是,充斥于生活中的所有都成了一种苦楚。
别的人想要去靠近,去表达自己的心意,便会成为一种视而不见。
有些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停下了脚步,但时间并未因为他的驻足停留而停止运转,恰如片名一样。
心中结下的郁,停留在过往,就算脚步再匆匆,心也无法逃脱。
在剧中的良多爸爸总偏袒着他的大儿子,即使已经去世,他每天徒步去海边,并不是恋海,而是想看见他儿子能够从那边向他招手......
良多想被父亲认可,良多母亲想真正走进丈夫的心里......似乎每个人对过往都怀着恨意,却又不想说出来,藏在心里成了秘密。
当秘密被锁进了心里,虽然大家在努力营造美好的气氛,但总会给人以一种格格不入感。
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在树荫下细数阳光,总是会让人觉得大人的世界里充满了讽刺感。
唯有当故人已逝,身处在当时那人的处境之时,才感受到别人的难处。
只是,故人已不在。
直到后来,一句她以前说过的话,他的一个喜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你的口里说出,那一刻,你可能会感觉很熟悉,却总也想不到是在哪听过,恰如那只从眼前飞过的黄蝴蝶一样。
在梦里,看见到了那只蝴蝶,一直飞到了童年。醒来,眼角有淡淡的泪痕。总有些触手可及的爱,开不了口,终成遗憾。
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朴实的母亲和乖巧的女儿聊着家常做着菜,有着男子汉气概的老父亲出门买酱油,干净的道路两旁野花烂漫,就连和邻居打招呼的言语既活泼又充满哲理。
普通的一家人因为大儿子忌日相聚一天的故事,看似平淡,但道尽人间酸甜苦辣。从来没有工作过的母亲就算知道先生和别人一起唱情歌,但为了爱和孩子们,选择了悄悄地回家,就当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当然也会独自疗伤。大儿子因为救人而离开,证明这家人的教育三观极端正,最起码在大儿子身上充分体现。女儿家虽然条件不是太好,但是一家人和睦相处,欢乐有爱。最让父母生气的是最俊的小儿子既不当医生,并且还找了位二手货,但善良的父母对待并不是亲孙子的孩子还是非常好。当然也有母亲的小自私,就是让大儿子救起的男孩每年来拜祭。
不管如何,我还是喜欢有座带院子的小房子,每逢节假日,有儿孙满堂相聚,我会做小菜,也会调素琴,更会泡茶一壶……
是枝裕和说:“因为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
《步履不停》娓娓道来的就是这样平静、缓缓、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故事,却又像生命的哀伤,静默而漫长。故事很平凡,讲述了横山家的次子良多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携曾为寡妇、带有孩子的妻子返家滞留一日的日常生活。电影开场的镜头里就是奶奶琐碎的唠叨、忙碌热闹的厨房、细细的家长里短,而后的镜头里也不过是一家人在饭桌天南地北的聊天与细小的摩擦埋怨。光圈里的图景柔软细腻,一个一个镜头如一条平静的河流,缓缓流动。
可生活哪会如人所愿。平静的河流里暗流涌动,微笑的阴影里累累伤痕。《步履不停》里的静静的笑容、阳光,洒在我身上时,却只觉悲哀浸透心脏,如月亮的火焰般寒冷。只觉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好似捕风。
横山家的长子因救落水儿童早逝,化作了横山家的黄蝴蝶,飞在每个人微笑的阴影里。而后寡言的医生父亲因无人接替诊所与次子不合,倔犟的父子俩也因此再没好好的谈过心。被纯平用生命救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却平庸落俗,只道歉自己还活着。良多与父亲约定的足球赛也再没去看……最后父亲死了,不多久母亲也走了,她最终也没坐上次子买的车。
如此种种平淡如水的一一道来,却又像尖锐的利刃,无声划破心脏,找不到伤口,却感血流如注。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和解、陪伴总是慢死亡一步。一切来的都那么慢,一切离去的又都那么快。想说声道歉都来不及。我们只得泪如泉涌却步履不停。谁又能逃得掉过去呢?大家都是水中的樱。
但,生而蜘蛛,就须结网;生而为人,步履不停。纵使樱花朝开夕凋,默然转瞬逝,但也会有那么顷刻迷醉青空。人呢?难道就因害怕、看透,天天念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道歉自己还活着?这样的人生太过阴郁苟且。记得《步履不停》里带着儿子改嫁的母亲对儿子说:“他(继父)会缓慢而坚定地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如影评所言:“这恐怕就是一代一代向死而生,生活百般复杂和磨难,人们却步履不停的彼此支撑”。纵然会有慢半拍的错过让人心碎,也会有无人理解的狼狈让人凄怜。但我们要走下去,为尚未出生的人,为在路上蹒跚的人,为死去的人。一代一代这么步履不停的走下去。这就是生而为人的责任,这才是生而为人的勇气。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去你留,两个秋,还须珍重,珍重。
G. 《步履不停》,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最近连续看了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三部家庭电影,《如父如子》、《海街日记》和《步履不停》。三部电影均获得很高的评价,我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想以家庭动力关系角度谈谈对《步履不停》的理解,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我对电影本身的理解,以及导演可能要表达的深意。
《步履不停》讲述了位于偏远小镇的横山一家在一个特殊日子的一天内所发生的故事。父亲恭平是业已退休的医生,却仍然牵挂小镇诊所内的事务。母亲敏子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忙前忙后照顾整个家庭。长子纯平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却在15年前为救落水儿童而溺水身亡。次子良多与父亲意见相左,执意前往异地当起了绘画修复师。多年的打拼换来的却是失业,困顿的良多与带着孩子的由香里结婚,相互扶持,继续生活。姐姐千奈美已嫁人成家,生了一儿一女,过着幸福慵懒的日子。这一天纯平的忌日到了,良多和姐姐带着家人分别赶回家中,冷清的横山家热闹起来。
导演通过这一天里所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状况。从家庭关系动力学来讲,是一个理解家庭内部关系结构的范例,很有意思,我试着来分析探讨一下。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代直系家庭,恭平和敏子夫妻作为长辈在家庭的最顶层,接下来是良多和妻子由里香,姐姐千奈美和丈夫,最底层是来自这两个小家庭的三个小孩。最顶层的恭平和敏子之间的关系是疏离并伴有冲突。最后恭平和敏子送走良多一家后,两人相伴回家的距离竟然隔了一条街,可见两人之间平时多么疏远。其实纯平忌日这一天是全家相聚的日子,剩余时间是这老两口在家生活,这样的关系相处在一起是多么痛苦难受。
H. NO.119《步履不停》【日本】是枝裕和
前言:2019年的时候,曾经和好朋友去影院看过《步履不停》,当时的记忆只有“步履不停,总有一些来不及”。三年过去了,小红书又开始推送《步履不停》的书籍,抱着重温故事的想法,便再次拜读。
正文:
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电影导演,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95年,凭借爱情片《幻之光》入围威尼斯影展的竞赛。2004年,凭借剧情片《无人知晓》入围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代表作品有《小偷家族》《海街日记》《如父如子》等。是枝裕和认为电影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是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所以他的电影大多都是在描绘“关系”,在缓慢的叙事中讲述难以言说的深情。
《步履不停》讲述的是,十五年前,横山夫妇的长子纯平因为救人溺水身亡。之后,横山家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到纯平忌日这一天,外地的子女都要赶回家中与老人团聚,纪念纯平的去世。这一年,纯平的忌日又到了,次子良多带着自己的妻子与前夫的孩子由香里回到自己的老家。好不容易相聚的一家人,彼此之间相互试探,又各怀心思,平淡又琐碎的一天,浓缩了过往几十年的日常生活。整个故事主要是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吃饭,推进速度很缓慢,但是充满了家庭气息。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它就像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普通人的生活里并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事情,只有平淡琐碎的小事,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大哥纯平的死是父亲母亲心中难以诉说的痛,也是一家人避而不谈的话题。一切“都不留痕迹地改变了模样”。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些缺憾,哀伤或者说深藏在内心的秘密,但当我们以不同的状态来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回首过去,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展望未来,我们又孕育了新的希望。
父母离世,时过境迁,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来不及的遗憾,虽然家庭成员之间,细微的冲突不断,但是,却依然彼此相爱。人的一生,来不及的事情多多少少,而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来不及又让多少人泪眼蹒跚,故事中的良多便是如此,他对父母的来不及愧疚着他的后半生。年少时我们懵懵懂懂,中年时我们不以为然,不细心去观察,总以为父母还是我们儿时印象中的模样,却不曾知,我们已是大人,父母已是孩子。
我们总是会在一些时刻讨厌我们的父母,厌恶自己身上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一些东西,可是这种怨念让我们深深地与父母连接着。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怨念说明我们多么害怕与父母分离。可是我们终究还是会原谅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终究会与父母分离。这个过程开始于,我们通过一些小小的瞬间发现,父母也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无能为力的时刻,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最终,当我们的双亲离世,我们成为了父母,那些情结才会慢慢沉淀下来。而这个过程就好像一个循环,我们也不断的踏上我们父母走过的路,可能会有一些夹角和偏移,但终究是从父母的根那里延展出去的。可能有一天,我们会跟我们的儿女叮嘱当年父母叮嘱我们的那些琐碎的事情,就这样一代一代,步履不停。
文中最后写到:失去的终究还是失去了。只是,当我有了两个小孩,就不得不考驾照、买车。如此看来,种种事情也许只是换了一个形式,换了对象,但还是会不断地重复下去。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式应该就是与自己和解吧,如果和解不了,我想,一直难过的一定是自己。或许也会因为无法与自己和解产生更多的其他方面的误解,从而失去更多美好的东西。
步履不停,逝者如斯,无论过去生活如何不堪,不管曾经多么美好,都会过去。因为这才是生活。
结语: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