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有关朋克摇滚乐队,叛逆青年的电影
有很多!还是自己找找好!
昼夜摇滚
神秘列车
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
别回头
苦难日之夜
紫醉金迷
美国风情画
给我庇护
NME评选20部最佳摇滚电影(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21:01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为庆祝英国“新音乐快递”(NME)网站电影频道的推出,该网站近日评选出了20部最优秀的与摇滚有关的电影。
《24小时派对狂》(24 Hour Party People,2002)
这部纪录片全程以DV拍摄,经由汤尼·威尔森(Tony Wilson)的故事探索由其创立的著名唱片厂牌Factory的兴衰历程,重现曼彻斯特当年光辉的音乐风潮。影片涉及Factory旗下Joy Division乐队的发展,并从威尔森的视角分析柯蒂斯的自杀事件。该片参加了当年的戛纳影展。
《金属精神》(Anvil,2008)
影片真实描绘了加拿大传奇金属乐队Anvil的历史和现在。片中首度发表了多段重要影像,并配以多位金属大腕的访谈段落,例如Slash、摩托头乐队的Lemmy、炭疽的Scott Ian、金属的创始人Lars Ulrich等。该片获得了今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控制》(Control,2007)
这是一部描述英国后朋克乐队Joy Division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后期生活的黑白传记电影,曾获得多项大奖。柯蒂斯在23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青年歌手萨姆·赖利因为成功扮演柯蒂斯而顺利走进了影视界。
几近成名(Almost Famous,2000)
影片讲述了《滚石》杂志的一名实习记者随乐队采访的故事。这来源于导演兼编剧卡梅伦·克劳(Cameron Crowe)的真实经历,他年轻时作为《滚石》的实习记者曾追随奥尔曼兄弟乐队(The Allman Brothers Band)、齐柏林飞艇、老鹰、林纳史金纳等。该片获得一项奥斯卡奖、一项格莱美奖、两项金球奖,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赞誉它是当年最好的电影。凯特·哈德森在片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种怪物》(Some Kind Of Monster,2004)
一开始这部纪录片只打算表现金属乐队的专辑《St. Anger》(2003)的诞生过程。随着拍摄过程的深入,影片挖掘了乐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的意见冲突。片中有很多乐队排练的片段,片名出自专辑中的一首同名歌曲。影片获得了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纪录片奖。
《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
这部由丹尼·鲍尔执导,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关于瘾君子的电影堪称经典。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剧本的提名。
《四重人格》(Quadrophenia,1979)
影片根据谁人乐队1973年的同名摇滚歌剧改编,讲述了英国现代派青年的故事。
《不要回头》(Don't Look Back,1967)
这部影片在1998年被收入美国国家电影目录,记录了1965年鲍勃·迪伦在英国巡演的过程。该片创造了很多经典,无数音乐和影视作品向其致敬。影片开始《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隐秘的乡愁布鲁斯)的片段,被视为第一件音乐录影作品。片尾迪伦说的“给无政府主义者一根烟”,更是成为经典对白。
《摇滚万万岁》(This Is Spinal Tap,1984)
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重金属乐队刺脊(Spinal Tap)的故事。这是一支虚构的乐队,他们疯狂的行为和自负的性格幽默的体现了当时乐坛的现状。2002年,该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入国家电影目录。后来,饰演三位乐手的演员还以“刺脊”的名义举办过几场演唱会。
《高保真》(High Fidelity,2000)
这部由约翰·库萨克主演的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个音乐发烧友的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家唱片店里,由于人物的特殊身份,影片对配乐的要求特别高,为此编剧和他的团队不得不从2000首歌中精挑细选了70首放入片中。
《挖!》(Dig!,2004)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两支美国摇滚乐队,丹迪·沃霍斯(The Dandy Warhols)和布莱恩琼斯城大屠杀(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七年中的发展历程,集中描绘了两位主唱考特尼·泰勒-泰勒(Courtney Taylor-Taylor)和安东·纽库姆(Anton Newcombe)。但是纽库姆认为影片对自己和乐队的描绘并不真实。该片在2004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赢得了纪录片评委会大奖。
《失去价值》(Stop Making Sense,1984)
影片记录了美国摇滚乐队Talking Heads 1983年为专辑《Speaking In Tongues》(说方言)巡演过程中,在好莱坞Pantages剧院连续三晚的演出。这是第一部完全使用数字音频技术制作的电影,预算达到1200万美元。片名来自《Girlfriend is Better》(女友更好)的歌词:“当我们变老,就会失去价值。”该片经常被称为“最伟大的摇滚电影之一”
《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
这部青春成长喜剧电影造就了一批未来之星:马修·麦康纳、本·阿弗莱克、米拉·乔沃维奇等。片名出自齐柏林飞艇乐队的同名歌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希望乐队允许他在电影中使用这首歌曲,尽管吉米·佩吉同意了,罗伯特·普兰特却没有同意。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
在这部交织着暴力、犯罪、喜剧和流行文化的电影中,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加入了大量冲浪摇滚乐,他觉得这样就像摇滚版的埃尼奥·莫里康纳(Ennio Morricone,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作品,摇滚版的意式西部片音乐。片中最著名的歌曲是冲浪乐之父迪克·戴尔(Dick Dale)改编的希腊歌曲《Misirlou》(希腊语,意为“埃及姑娘”)。此外由于在电影中翻唱尼尔·戴蒙德的《Girl, You'll Be a Woman Soon》(女孩,你就要变成女人了),芝加哥另类摇滚乐队Urge Overkill迅速打入了主流市场。
《没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2005)
这部电影囊括了两位大人物的第一次:马丁·斯科塞斯首部人物传记长片,反映了鲍伯·迪伦1963至1966年间的音乐生涯;迪伦首次在录像采访中广泛深入地谈论自己的早期生涯。
《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1970)
当电影、电视里出现60年代或者与越战有关的场景时,滚石乐队的《给我庇护》经常被作为背景歌曲。这首歌是乐队1969年专辑《Let It Bleed》中的主打单曲。该片是讲述乐队1969年环美巡演的纪录电影。
《见人很容易》(Meeting People Is Easy,1998)
这是一部关于乐队巡演旅程的纪录电影,但是它对巡演持否定的态度。影片展现的内容是巡演的单调乏味而非人们眼中的光鲜迷人。导演格兰特·基(Grant Gee)用镜头记录下电台司令(Radiohead)为1997年的专辑《OK Computer》巡演的过程,并获得了2000年格莱美最佳长篇音乐录影的提名。
《花园之州》(Garden State,一译为“情归新泽西”,2004)
这部扎克·布拉夫(Zach Braff)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处女作探索了生活的意义。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问题少女萨姆性格孤僻、习惯撒谎,却十分热爱音乐。片中充斥着酷玩的《Don’t Panic》(不必惊慌),The Shins的《New Slang》(新俚语)、《Caring Is Creepy》(关心让人恐惧),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纽约最后的男孩)等优秀歌曲。所有曲目都是由布拉夫亲自挑选的,他为此还获得了2005年格莱美最佳原声专辑编辑奖。
《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2006)
这是第三部为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拍摄的电影。这部纪录片真实再现了从1970年到2005年,历届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热闹场景。
《粉红女郎》(Pretty In Pink,1986)
《小鬼当家》的导演兼编剧约翰·休斯(John Hughes)最擅长描摹青少年的心理,这部关于青涩初恋的电影正是由他创作。影片的灵感来自英国后朋克、新浪潮乐队迷幻皮草(The Psychedelic Furs)的同名歌曲。这首歌被改编重录后成为了电影的主题曲。
『贰』 跪求好心人分享没有方向的家2005年上映的由鲍勃·迪伦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没有方向的家》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没有方向的家NoDirectionHome:BobDylan》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鲍勃·迪伦、琼·贝兹、AllenGinsberg、B.J.Rolfzen、DickKangas、连姆·克兰西
类型:纪录片、音乐、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美国、日本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5-09-03
片长:208分钟(DVD)、Finland:205分钟(2partTV-分钟iseries)、Canada:201分钟()、Argentina:208分钟
又名:卜戴伦漂流半生(港)、迷途之家、归乡无路、没有家的方向、没有回家的路向:鲍伯·迪伦
本部纪录片用长达约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鲍勃·迪伦,这位美国民谣大师的传奇音乐生涯。鲍勃·迪伦,这位堪称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传奇歌手,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从他深刻寓意的歌词中可见一斑。影片聚焦鲍勃·迪伦在六十年代初期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叙述,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首次真实地披露很多他鲜为人知的画面,记录下这位历久弥新的音乐大师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的传奇历程。
『叁』 我不在那儿的幕后制作
在电影中重塑鲍勃·迪伦,单单一个演员的确不够表现出这位“摇滚诗人”身上的复杂性。曾执导《天鹅绒金矿》的托德·海恩斯在新片《我不在那儿》中选用了不同性别、年龄、肤色的6位演员来饰演迪伦,而片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歌则需要36位风格各异的音乐人来演绎。
迪伦对待音乐有一种随心所欲的哲学态度,这使他成了最具创新精神和最神秘的艺术家。因此,他的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也以抽象的方式来回顾迪伦的生平。该片打破了传记片拍摄的一切既定规则,赋予迪伦以更诗意的形象。导演兼编剧托德·海恩斯希望通过一组色调、风格都不同的“小插画”,拍摄一部“非传统的传记片”,“这不是逐年逐月重新讲述迪伦的生平。我们着重强调他的风格、流派和身份等方面剧烈的变化。”
8月底参赛威尼斯电影节后,《我不在那儿》将于11月21日在美国上映。片中的六位“迪伦”中,一个是黑人小男孩——马库斯·卡尔·弗兰克林扮演;希斯·莱杰有很多“戏中戏”,他扮演一个扮演迪伦的演员;本·威士肖扮演的迪伦身上融合了法国诗人兰波的气质;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激进时期和探索福音音乐时期的迪伦;而理察·基尔扮演的迪伦则被海恩斯形容为“嬉皮西部”版本,迪伦歌曲中的虚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迪伦在这个角色中合二为一。“我们让迪伦为自己困扰,并进一步让他离开了真实生活中的他自己。”海恩斯说。
上世纪60年代,迪伦的音乐风格从民谣摇滚转向了电子,这一时期的迪伦由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用黑白胶片拍摄的这一段深具费里尼《八部半》中的魔幻超现实主义色彩。海恩斯说:“那个时期,迪伦一直在被质疑:为什么他不再激进了?为什么他变得这么古怪?为什么他的歌变得令人难以理解?”他补充说,相比揭开迪伦的面具,《我不在那儿》的意义更重要是向迪伦性格中的多变致敬。“拍这部电影部分原因出于想弄清楚迪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部分原因出于要保护这个永远的谜团。”海恩斯说:“我们想知道他的创作能量来自哪里,但我们不想摧毁他的创作能量。”
与迪伦“调情”36次或者更多
银幕上再现鲍勃·迪伦的影像需要6位不同的演员,而要通过音乐诠释鲍勃·迪伦,需要的不止36位音乐人。《我不在那儿》的电影原声专辑将以双CD的形式于2007年11月21日在美国发行。迪伦向导演托德·海恩斯送去了祝福,却既不愿参与电影也不愿参与原声专辑的制作。
电影片名出自迪伦一首并不算太著名的歌曲,收录于迪伦1960年代末录制的实验性杂锦碟《地下室录音带》中。电影中除了会出现迪伦版的《我不在那儿》外,还有“音速青年”翻唱的版本。“他(迪伦)的版本并不完美,有明显的粗糙感,但歌实在太棒了。”海因斯在谈到这首歌时说,“这是一首精致而高深莫测的歌曲,很明显,在原始的录音中可以听得出他一边唱,一边还在即兴为歌曲填词。部分词句中由于即兴而出现的连词的缺失,反而令整首歌显得更神秘。”
除了“音速青年”,为电影献声的还有“珍珠果酱”乐队的艾迪·韦德、流行民谣歌手杰克·约翰逊、美国独立乐队YoLaTengo和Calexi-co,以及在片中饰演配角的法国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制片方希望为影片献声的艺人都是真正懂得迪伦的艺术家,而不是什么流行音乐榜上的当红歌星。影片的音乐顾问兰达尔·波斯特说:“我们找到了不少非主流甚至另类的音乐人,我们需要这批风格各异的音乐人贡献各自特有的音乐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迪伦。结果,他们都用音乐与迪伦‘调情’去了。”
“音速青年”的李·雷纳多还负责监督电影的配乐乐队“百万美元劫匪”,队名也得自《地下室录音带》中的一首歌。乐队阵容不容小觑,吉他手汤姆·魏尔伦来自Tele-vision乐队,贝司由与迪伦长期合作的托尼·加尼尔操刀,鼓手是“音速青年”的史蒂夫·雪莱,另一位吉他手是Wilco乐队的内尔斯·克莱恩。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我不在那儿》已经成功了,因为单就颠覆迪伦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因为模仿迪伦可以,但千万别太接近。
『肆』 我不在那儿 原声碟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M1G4u2KhCCRtju7RG2mgrQ
《我不在那儿》是由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发行,托德·海恩斯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等主演的一部音乐传记片。该片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评委会大奖,凯特·布兰切特凭借该片反串表演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伍』 请问大佬有我不在那儿2007年上映的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高清视频在线观看资源吗
《我不在那儿I'mNotThere》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1Xwe0_Q65hC4unnJ0_PCOw
导演:托德·海因斯
编剧:托德·海因斯、欧伦·穆弗曼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本·卫肖、克里斯蒂安·贝尔、理查·基尔、希斯·莱杰、朱丽安·摩尔、皮特·弗雷德曼、金·戈顿、夏洛特·甘斯布、米歇尔·威廉姆斯
类型:剧情、音乐、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7-11-21(美国)
片长:135分钟(美国)
又名:七人一个卜戴伦(港)、摇滚·启示录(台)、身不在此(台)、巴布迪伦的七段航程、我不在场、自由驰骋、摇滚启示录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NeverEnding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
『陆』 鲍勃迪伦:第1个集诺贝尔、奥斯卡、格莱美和普利策奖于一身的人
昨晚的头条被两位民谣歌手占领,美国的鲍勃·迪伦喜获诺贝尔文学奖,也创造了作曲人获奖的先河;而中国的宋冬野因吸毒被警方控制,自此没人再抽他递的兰州。
正能量如毒药君,当然是把版面留给好事儿,因为 鲍勃·迪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地球上有了第1个集诺贝尔、奥斯卡、格莱美和普利策新闻奖于一身的人 。也许,传奇就是这样:因为有天赋,所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却永远无法模仿。
关于鲍勃·迪伦这大半辈子,如果细说起来,面对面唠上三天也未必能说尽,毒药君今天奉上几件跟鲍勃·迪伦有关的影事儿,让大家从视觉角度领略一把何谓“天之骄子”。
《我不在那儿》
两个小时看完6个迪伦
关于鲍勃·迪伦的传记电影有两部,今天推荐的这部《我不在那儿》,更贴合本人真实的性格特征。
导演托德·海耶斯一定怕自己专业能力忤逆了偶像的传奇人生,的确,单单一个演员不够表达“摇滚诗人”的复杂,于是集结了克里斯蒂安·贝尔、希斯·莱杰等一票大明星来分饰不同年龄的鲍勃·迪伦,更有趣的是,为了表达特定时期的特定情绪,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也“叛逆”的来客串。
▇ 童年:与梦想有关的音乐启蒙
童年时期的鲍勃·迪伦,一个整天抱着吉他的小家伙。
小黑演员Marcus Carl Franklin的扮演,其实也是表达了对于偶像一种尊重和怀念,其中,不乏真实的片段呈现,例如他给生病的伍迪带去罗利牌烟,在床边弹起吉他,哼起小调——
▇ 成长:当音乐被赋予了诗情画意
鲍勃从少年时代开始热衷于兰波的诗歌和它所表达的意境。有人说听鲍勃·迪伦的歌,更像是在唱诗,他也因此曾引来无数人的嫉妒。
本·威士肖出演了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表面上看,这一段表现了兰波在法庭上的随性和完美主义思想,而实在说,这些思想影响了鲍勃·迪伦,轻狂、完美追求也成了他身上的标签。
兰波在某种程度上对鲍勃·迪伦产生了巨大影响。兰波的那种旷达不羁的生活方式也是迪伦所渴望的。他们在精神境界的渴求上达到了一致。他们都是上帝的宠儿。
▇ 信仰:从民权音乐家到信教徒
以演员扮演的当事人采访的形式回顾由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杰克·罗林斯如何从民权运动音乐家变成牧师,暗合迪伦对于基督教和福音音乐的皈依。
了解鲍勃·迪伦平生的观众,在看这段戏时,能明显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贝尔饰演的杰克·罗林斯其实也就是鲍勃·迪伦的化身。
有人问,鲍勃·迪伦在音乐上的成就是如何达成的,他回答说不知道,可能是上帝给的。也许,奇迹的发生,只能用形而上的宗教思想来形容。所以,1963年,他最初的热血和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转而信仰宗教,成为了基督徒和牧师,宣扬神的旨意。
▇ 私生活:不为公众所知的伤痛
希斯·莱杰扮演的演员Robbie Clark是一个公众看不到的迪伦:家庭瓦解,与妻子离婚在即;演艺生涯一帆风顺,但并不感到快乐;迷失自我,朋友一个个远离。
希斯·莱杰眼神中的幽怨,似乎更适合演绎聚光灯背后的痛楚。和上面几个影射鲍勃迪伦的人物不同,这个角色在家庭、人际关系中一塌糊涂:妻子企图离异和孩子的疏离,让他感受到了世俗的牵绊,与朋友的分崩离析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一段,电影贴近生活,却远离了创作,导演是在向我们暗示:其实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 多面人生:癫狂与优雅齐飞
由凯特·布兰切特反串出演的大红大紫的歌星Jude Quinn,是六个角色中最为扑朔迷离的,这是一个身在名利场中却想走另一条路的迪伦,对应他向电声转变时期丢失了一批忠实的歌迷所引发的争议。
大红大紫后的迷失通常是创作歌手普遍要面对的问题。这个超脱人世、几近癫狂的歌星,对音乐有最执着的追求,却对社会秩序有最愤怒的反感。
当我们在鲍勃·迪伦的歌声中陶醉,他却对记者毫不留情,玩弄身边每一个人;当我们觉得他粗鲁野蛮,他有开始患得患失,彷徨无边;我们觉得他是青年一代的领袖,他却毫不留恋的离开了歌迷。天真中夹带邪恶,优雅中搅合了大无畏,凯特那一头零乱的卷发和苍白的脸,正是当时鲍勃迪伦的写照。
影片用一种近似于摘要的方法将迪伦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有的影迷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请鲍勃·迪伦本色出演?
“多年以来,鲍勃·迪伦从来都拒绝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断地前进又不断地否定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人,用差异来诠释这个永远在路上的人。” 导演托德·海耶斯说。
在这部电影中,六个迪伦时而迷茫,时而惶恐,时而傲慢,时而暴怒、时而神经质、时而超然。
他们都不是迪伦,他们只是迪伦的某一面,而真正的迪伦,并不在场。
《没有方向的家》
关于他的一切都在这里
如果说《我不在那儿》是经过艺术粉饰的糖衣,那《没有方向的家》真可谓是一剂真实的毒药,导演是“开得了宝马,也能骑平板车”的马丁·西克塞斯。
这部纪录片用长达约4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鲍勃·迪伦成为传奇的过程。不仅挖掘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分析,聚焦鲍勃·迪伦在六十年代初期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叙述,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首次真实地披露很多他鲜为人知的画面,记录下这位历久弥新的音乐大师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的传奇历程。
电影一开始,鲍勃·迪伦对着镜头说:“我在回家的路上。”一贯的沉实语调,努力地思考的模样,影片以此为切点,开始回溯。
一般人都会将家和安乐窝、避风港、父辈、传统、回归等等作出联想,而对于鲍勃迪伦来说,家彷佛是不存在似的,无法抵达的。他注定了无依无靠,永远生活在路上,只可以成为一块滚动的石头。
在战争的年代,他可以唱出十分明白的Masters of War,好像锋利的匕首。
大红大紫的他,却总有一副宠辱不惊的面庞。
情歌中的主角没有愤怒,只有失落和叹息。
他的爱情也在片中有详细讲解。
当然,也有背后的伤痛,二十世纪后半叶,这个充满闪光灯的时代,名声这柄双刃剑,也让鲍勃·迪伦变得逐渐不堪重负。人们开始对他有更多要求。
总之,看完这部音乐传记,我们一边为见证传奇而骄傲,一边为影片的磅礴而惊叹。
他的配乐:
成就经典,拯救烂片
除了被电影致敬的人生,鲍勃·迪伦和电影也有说不完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他凭借为电影《奇迹小子》创作的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获得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奇迹小子》是暴力美学大师山姆·佩金法的名作,片中,迪伦也罕见的出演了配角。比利小子是美国历史上的传奇罪犯,据说他从拔枪到射击只要0.3秒,以他为题材的电影数量在所有的美国历史人物中排第二位,仅次于林肯总统。
这一时期的鲍勃·迪伦对电影有着超高的热情,但从《没有家的方向》到这部《奇迹小子》的荧幕上看,鲍勃迪伦的演技似乎并不突出。
甚至有些……呆板。
但迪伦为这部电影亲自操刀了原声,并演唱了主题曲《Knockin' on Heaven's Door》,成为经典,尽管后有“枪炮与玫瑰”翻唱,但每当毒药君心情低落,听听迪伦的原版,分分钟感觉新房被敲打。
此外,《我不在那儿》、《逍遥骑士》等清冽或迷幻的配乐,都出自鲍勃迪伦之手。
其实,还有太多太多“配乐拯救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他身上。
▇ 《守望者》:配乐拯救电影
《守望者》饱受诟病,但无论影迷对扎克·施耐德的能力有多怀疑,但影片开头的蒙太奇无一不让人拍案叫绝,而当时的配乐就是这首《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 《阿甘正传》:最了解阿甘的人
是否还记得阿甘无缘无故一跑就是几年的那个桥段?背后的《Rainy Day Women》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观众,表面上,人们是在为傻小子奔跑动容,里子上,人们是在被鲍勃·迪伦拖着情绪走。值得一提的是,鲍勃·迪伦的音乐以反叛、自由、民权为人称道,而《阿甘正传》的故事,则也表达了保守主义对美国的重要性。
▇ 《谋杀绿脚趾》:一首歌回到六七十年代
科恩兄弟的《谋杀绿脚趾》,精巧的剧本外包裹着张力十足的影像和配乐。影片的这个开头,被国内某导演偷师后,却偏偏遗漏了背后复古情调的配乐《The Man in me》最后闹了个“画虎不成反类犬”。
科恩兄弟心知肚明,要想把观众从世纪末拉回60年代,用鲍勃·迪伦的音乐最讨巧不过。迪伦曾说:“五十年代的文化就像是一个再过几天就要退休的老法官。它就要走了。在今后十年的时间里,它会挣扎着起来,然而跌落到地板上。”试想,如果配乐中没有没有这种自信,《谋杀绿脚趾》又怎能名垂影史?
其实,很难用一个标签去定义鲍勃迪伦,就像他说的“我是时代下拒绝时代的人”,毒药君认为,艺术神经是相通的,无论是诗人、影人、歌手,鲍勃迪伦除了有上天赐予的才华外,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珍惜上天给予的天赋,用尽一切办法来奋斗,才是我们凡人应该学习的。
最后,就让鲍勃·迪伦的颜来作为结束,我们一起恭喜这位吟游诗人吧!
延伸阅读:鲍勃·迪伦,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美国民谣艺术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活跃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答案在风中飘》和《时代在变》。
北京时间10月13日,鲍勃·迪伦爆冷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评价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迪伦此前还曾获得过多项大奖,如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2008年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等等。
『柒』 电影 我不在那儿
。《我不在那儿》名义是一部讲述民谣教父鲍勃-迪伦从一举成名到远离名利过程的传记电影,但是它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却是松散的、分段式的,其中有一些事件的确是取材自迪伦的真实生活,但同时也加入不少情节扩展和延伸;由六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时期的鲍勃-迪伦,但他们每一个在片中都并不叫“鲍勃”——
小演员马科斯-卡尔-弗兰克林扮演的角色叫伍迪,代表年少阶段、模仿民谣先驱伍德-格瑟里时的迪伦;本-威尔扮演亚瑟,是迪伦的少年诗人阶段;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版本叫杰克,演绎已经成为一名民谣歌手、并皈依了基督教五旬节派的迪伦;茱莉安-摩尔扮演的角色叫艾丽丝,是一名民谣女歌手,曾被杰克深爱并最终抛弃;希斯-莱杰演绎的角色叫罗比,是一位在银幕上饰演杰克的演员,他的妻子是夏洛特-甘斯布扮演的克莱尔,一名法国画家,现实中的原型正是迪伦的首任妻子(1965年到1977年)萨拉-劳登,她与迪伦育有四个子女,包括后来也成为“花墙乐队”主唱的杰克博-迪伦;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是茱德,这是与现实中的迪伦最接近的一个版本,这段情节大多改编自迪伦本身的经历,包括他从民谣乐向电子乐的转变过程,以及这段时间他对恶意诋毁和盲目崇拜两种极端回应统统无视的心态。
最后一个版本是理查-基尔扮演的比利,处于这一中年阶段的迪伦已经看透名利,沉浸在田园派的恬静风格中。
“这不是一部完全照搬真实的传记片,这点让我们觉得很新奇,也很自在,”希斯-莱杰说,当天他的戏装是一件绿色高领衫和一身皱巴巴的灯芯绒套装,“出演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不管你对原型多么了解,表演多么卖力,出来的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因为你只能演出他的一部分,而不能赋予他更丰富的个性。所以我觉得这部影片是不同的,我们所做的是扩展出他的个性,而不仅仅是捕捉他的神韵。”
这场戏是在蒙特利尔美术陈列馆内取景,该馆在片中代表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影片在消费和征税都较低的加拿大魁北克拍摄,可令成本控制在2000万美元之内。导演托德-海因斯长相酷似年轻时的马克·哈米尔(《星球大战》中的卢克扮演者),当天海因斯坐在高高的导演椅上,居高临下,与正蜷曲坐在小凳子上的希斯-莱杰聊天。“在这里拍摄必须小心翼翼,”海因斯说,“我们得时刻保持高度紧张,开始他们还不同意我们在这儿拍,博物馆长是得到与希斯的合照后,才网开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