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的琴》电影分析
1.镜头
开头一个固定仰角机位,两位主角中心站位,对比异常强烈,车站的遮雨棚两侧扬起,好像是主角背后的翅膀,男人一侧的车棚是破碎的,女人一侧的车棚是完整的,男人一边是废墟,是旧工业时代的远去,女人一边是砖房,是新时期拜金风潮的涌入,两人的衣着一旧一新,男人手里是手风琴,背后是助力车,女人身上是时髦的大衣,挎包,两人的格格不入顿时凸显出来。在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一直是固定机位,正因为镜头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让观众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后,男主放弃了制造钢琴,接下来的画面跟开头类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机位换成了固定俯角机位,应该暗示男主心情的变化吧,仰视男主时,男主是高傲的,藐视的,不向困难低头的,而此时的俯角镜头,男主是卑微的,丧气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
结尾时仍是机位平移,演员们都聚在钢琴周围,镜头逐渐后退拉远,沿着长长的走廊离工厂越来越远,带着观影人逐渐远离那段铿锵的岁月。
2.灯光
偷钢琴之后的月下独奏更是奇葩,场面全黑,只有顶光,色彩明丽,雪花飘落,旋律悠扬,超现实浪漫主义风格,很唯美。在炸烟囱之后也有一段相照应的,男主女主在画面中央,固定机位,背景全黑,唯有两束顶光,分别给男主女主,男主坐,手风琴,冷色调,女主站,小脚步,暖色调。同样的超现实浪漫主义风格,唯美。
3.音乐
电影《钢的琴》从主题上,就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故事:下岗工人陈桂林与妻子离婚,为了挽留住女儿需要一架钢琴,从筹钱买钢琴,到学校里偷钢琴都不能成,于是拉拢昔日钢厂的同事们凭一手之力造“钢”琴。故事自始至终都在围绕着一架挽留女儿所需要的钢琴而展开,“钢琴”作为一条线索也作为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在整个影片中反复出现,经典熟悉的钢琴旋律,如陈桂林在木钢琴上为女儿演奏贝多芬《致爱丽丝》,不时作为细节的呈现在片中响起,影片与音乐之间的直观关联便不言而喻了。钢琴与手风琴,作为两个实物在影片中的参与,为电影音乐提供了恰如其分而又妙不可言的入口,钢琴为主,掌控着影片的主要旋律,手风琴协奏,统摄着整体感觉,使得音乐借由乐器的存在扣住了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赋予影片一种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与一般影片不同,《钢的琴》并没有致力于在二维平面之中制造三维视听幻觉,而是逆其道而行营造封闭的效果,大量使用的正面水平机位以镜头的水平移动都是人产生强烈的抽离感,扁平的空间以及人物“左进右出”的运动方式营造的是一种貌似真实而又让人警惕的非真实感,显然是对电影语言规则的一次有意识的冒险,然而这是一次成功的冒险,非但没有使影片生涩无味,相反地,这种对现实的背离造成了一种类似于黑色幽默的矛盾冲击,容纳了更多的意味。
4.剪辑
反复蒙太奇,陈桂林与他的父亲在那屋顶上出现两次,两次的出现在整片中都是有着不同的意义,使得陈桂林在前面的困难都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并且这样更给观众一种一种错觉想法。
交叉蒙太奇,陈桂林他们几个偷了学校的钢琴被抓,让他们自己抬回去,那个淑娴弹完琴望向陈桂林,然后镜头就转换陈桂林在查阅书籍,这两件事都有影响的作用。并且这样更给观众一种知道陈桂林的想法。
节奏蒙太奇,而在他们找那个把胖头的女儿搞怀孕的人的时候,镜头换了4次的固定镜头来拍摄,音乐也是从一开门就起,与镜头相互形成节奏感。之后又去追那些人有形成很好的相呼应。
在场面调度方面,影片开始的一场送殡戏,已经彰显了张猛在电影语言上的想法。他用横移镜头,三次拓展画外空间:开始是一群人吹拉弹唱的横移加特写;然后是一群人在中景的画面内,与画外的人进行对话———至此,观众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帮人在干吗;最后横移镜头交代画外空间,观众之前对这一场景的疑问得到解决,同时欢快的音乐与送殡场景的对比,也凸显出其中的幽默。这种对画面内外空间的运用、对电影语言的理解,使得整部电影抬上一个高度。
5.剧作
他的故事极其简单,影片的叙事方法主要是顺序的叙事,中间直接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下去。讲述的是一群多灾多难的男人,他们除了要应付自己生理上的中年危机外,还要应酬苟延残喘的生活,为了挽留住离异男人的女儿,他们重新拣起了年轻时侯的浪漫,用钢铁做了一架钢琴,而女儿终究是走了,就像难以挽留青春。当然,挽留女儿只是一个牵强的理由,他们这样一群庸庸碌碌的男人,走过了人生的黄金时代,已经懂得与生活和解,他们也明白:活,没有理由,却要进行下去。这个时候,钢琴不仅仅是钢琴,这是一群生活在中国,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恰至中年的男人的自我拯救。
电影中的线索:第一条,主要线索,大家集体制造钢琴的故事,第二条线索,影片的两条暗线,一条是陈桂林前妻对孩子的争夺,显得较为尴尬,要么应该加强这面的描写,强化一下人物的动机,也增添一些困难,要么则略写,甚至不写,尤其是前妻的戏份过多,但是有没有影响到主线“造琴”,现在有些删之可惜添则不足的味道。另一条线索,废弃的工厂遗留下两根高耸入云的烟囱,工人们集体联署呼吁保留,但终被拆除。这两根烟囱经历几十年岁月,伴随几代工人的劳动、成长和生活,是城市地标,是记忆参照,更是过去时代光荣与梦想的见证。影片末尾,在大群工人伫立遥望中,两根烟囱被定向爆破,瞬间,烟尘升起。这条情节线时断时续,作为“造钢琴”这个主线索的衬托背景,颇具意味。它说明,国家、资本、市场的逻辑和步伐,铁面无情,坚不可挡。它还说明,土造钢琴,这个单个“奇迹”,其实只是一次无奈的挣扎,正像最终不能留住陈桂林的女儿一样,它并不能改变造钢琴的那个“背景”,不能改变工人集体失败的命运。通过这个背景线索的叙述,《钢的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时代的大势。
2. 钢的琴影片剧情介绍 演员表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中文名: 钢的琴
外文名: The Piano in a Factory
出品时间: 2011
制片地区: 中国
导演: 张猛
编剧: 张猛
制片人: 崔光石、甘蕙茵
主演: 王千源, 秦海璐, 张申英
类型: 喜剧,剧情
片长: 107min
上映时间: 2011年7月15日
监制 : 郭在容、方平
目录
演职员表演员表
职员表
制作发行
剧情简介
幕后故事资金紧缺
改名风波
演员选用
精彩影评
影片评价
所获奖项
音乐
在线观看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制作发行
剧情简介
幕后故事 资金紧缺
改名风波
演员选用
精彩影评
影片评价
所获奖项
音乐
在线观看 展开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陈桂林 王千源
淑娴 秦海璐
王抗美 田雨
小菊 张申英
季哥 罗二羊
快手 国永振
默认显示|全部显示
职员表
制作人 郭在容;方平
导演 张猛;王添麒执行导演)
编剧 张猛
摄影 周书豪
美术设计 王硕;张艺
录音 李尚郁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出品单位 辽宁电影制片厂 完美时空(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中国]
电影海报(8张)大连鸿缘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 发行公司 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有限公司 [中国] 北京优朋普乐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 其他公司 凯视芳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 北京森博智库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中国] 北京逸趣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中国] 上映时间 中国 China 2011年7月15日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必须要搞到一
电影剧照(40张)台钢琴。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众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
3. 钢的琴影片剧情介绍 演员表
王千源饰演陈桂林,秦海璐饰演淑娴,张申英饰演小菊,周逵饰演大刘,田雨饰演王抗美,罗二羊饰演季哥,国永振饰演快手。主要演员就这些了。剧情.........说实话,你直接网络就可以了的.........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一个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与此之时,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却不堪生活重负,移情别恋,跟了一个有钱的商人。之后,小菊光鲜回归,要求与丈夫陈桂林离婚,并且要求独生女陈小元的抚养权。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争夺抚养权的关键所在。陈桂林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为了得到对于女儿的抚养权,他忍受种种压力,多方筹措为女儿买钢琴的钱,在四处受挫无果的情况下,于是便决计铤而走险,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然而却又被人发现被抓......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20世纪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众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
4. 影评《钢的琴》主题分析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5. 如何评价钢的琴值得一看吗
后来,王千源出演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比如《解救吾先生》、《绣春刀》等等,但他
让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爱的电影,还是这部《钢的琴》。
《钢的琴》跟今年上映的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有点类似,《地久天长》里也提到了下岗浪潮,而《钢的琴》用一种更轻快更乐观的方式展现了那个年代。
《钢的琴》是一部拍给工人阶级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的挽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不能幸免,但好在我们有电影,用以记录那时的喜怒哀乐。
或者说,不是我们热爱这样的电影,而是我们需要像《钢的琴》这样的电影。
6. 求“钢的琴”电影简介
电影:《钢的琴》
外文名:The Piano in a Factory
导演:张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周逵
上映时间:2011年7月15日
【《钢的琴》基本信息】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电影剧情】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一个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饰)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与此之时,妻子小菊(张申英饰)却不堪生活重负,移情别恋,跟了一个有钱的商人。之后,小菊光鲜回归,要求与丈夫陈桂林离婚,并且要求独生女陈小元的抚养权。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争夺抚养权的关键所在。陈桂林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为了得到对于女儿的抚养权,他忍受种种压力,多方筹措为女儿买钢琴的钱,在四处受挫无果的情况下,于是便决计铤而走险,和女友淑娴(秦海璐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然而却又被人发现被抓。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7. 浅析电影《钢的琴》
《钢的琴》事实上是一部以90年代工业革命中下岗工人的故事为背景的小众影片,其取材独特,所讲述的故事也与其他影片不同,在众多以煽情、现实和励志为主的热门影片包围下,《钢的琴》以怀旧为主打,描写了一个落魄的下岗工人与妻子离异,为挽留住自己的热爱钢琴的女儿,召集朋友一起为女儿制造钢琴的故事。起初看到这个故事背景时,我以为是一个讲述伟大父爱的励志电影,但看完后才发现,整部影片所要反映的,是那些社会底层人民对生活的希望,是那种在贫穷困难的环境里仍快乐生活的精神,更是那种在无奈的大环境里,一帮无权无势无钱的小人物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的患难情谊,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从影片的总体而言,造钢琴的事已无关紧要,女儿是否跟着前妻走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造钢琴的整个过程,以及那种在艰难条件下心怀希望的感动,这才是这部影片所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回顾影片,有很多地方让人感动。先说亲情,主角陈桂林是一名钢厂的下岗工人,生活落魄,妻子跟卖假药的跑了,在过上梦想中不劳而获的日子后,回来与他离婚,并争夺对女儿的抚养权。毕竟孩子要获得好的教育,需要好的经济条件,陈桂林给不起,但妻子可以。然而陈桂林不甘心,他担心女儿随妻子后受后爹的冷落,他要亲自抚养女儿,并给她浓浓的父爱。他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但条件不允许,他只能让女儿到学校里练练琴,自己却根本给女儿买不起琴,为了留住女儿,他四处向朋友借钱,却总是碰壁,无奈只能合计着和朋友们一起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又被抓,最后他寻得一本苏联制造钢琴的书,于是决心与朋友们一起给女儿造钢琴。针对女儿抚养权的事,整个影片可谓一波三折,在陈桂林努力给女儿造钢琴的同时,妻子也常带着女儿出去玩,做所谓的“感情投资”,女儿在妻子那感觉到了幸福和优待,便也对是否留在父亲身边有所动摇,女友淑娴也说即使造出了钢琴女儿也不一定会留在他身边。之后朋友被抓,淑娴出轨,更是让陈桂林倍受打击,从而决定放弃造琴,把女儿让给妻子抚养。影片到这里其实也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一切都不如人意,一切都输给现实,彼时在陈桂林的心里,自己太脆弱太渺小,即使造成了钢琴也不一定能让女儿幸福,不如放弃,让女儿跟着妻子去过优越的生活。但影片最后,剧情再度急转,朋友们重新回来造起了钢琴,钢琴造好了,妻子带着女儿过来,女儿弹下一首优美的曲子,影片也在这里安静结束,画面定格在黑暗的车间里,一伙大人安静地站在那里听着孩子弹琴,谁也没有说话,只听得见钢琴传出的优美乐声,微弱的光线聚集,与黑暗的车间形成对比,仿佛预示了新生活的到来。整部影片从亲情的角度刻画了父爱的伟大,即使再无奈,再艰难,也要给女儿的未来希望,给自己希望,影片最后的结局,无论女儿在弹完琴后是选择留下还是离开,这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父亲的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女儿做了这么一件事,这个过程就足以体现一个父亲的伟大,亦足以让观者动容。
其次再说生活。导演利用大量的苏联音乐和90年代初的老歌深深地抓住了观者怀旧的心,更利用了不少的黑色幽默让整部影片充满喜感,使影片增色不少。之前已经说到,影片主要描写的是被社会遗弃的底层人民在操蛋的生活里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一起完成卑微梦想的故事,因而在影片的许多片段也体现了人物们的乐观心态。陈桂林办的小乐队靠着给别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来勉强维持着生计,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困苦不堪,但他们却能苦中作乐,淑娴嘴边时常哼着小曲,陈桂林的手风琴也似乎在拉着对生活的希望;在喝酒去偷琴之前,淑娴和其他两个人坐在驾驶室,伴随着摇滚味浓厚的背景音乐摇晃着身体,陈桂林他们几个则站在挂满猪肉的后车厢里,也快乐地抖着身体唱着歌,这一幕,让我万分动容,在别人看来肮脏困苦的环境,他们却能以如此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哪怕生活再黑暗,也依然有音乐和朋友伴随,只要心中充满阳光,有又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影片后期象征着历史的烟囱被炸,意味着一个工业时代的结束,大家驻足在远处观看爆破的过程,每个人的脸上写满无奈与心酸,却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随后影片转向陈桂林与淑娴的结婚以及朋友们回来造钢琴的镜头,这大概也隐喻了这些底层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虽然他们被社会所遗弃,但至少眼下他们还能做些什么,还能为自己的朋友造好一架钢琴,还能从这样一件伟大的事里找到自己的一点价值,生活再艰难,也要乐观地去面对,我想这便是这部电影所要教会我们的吧!
8. 电影《钢的琴》为什么评分如此高
《钢的琴》之所以评分高,是因为它骨子里流露出的浪漫主义。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是破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主人公是下岗的钢厂工人,按说这样的背景和人物是与浪漫无缘的。可是,影片偏偏就利用一架货真价实的「钢」琴让老工厂与浪漫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首先,导演利用了舞台表现手法体现这种浪漫情调。
例如,像这样:
人们围观烟囱的倒掉,也是在围观一个时代的结束。伟大的时代结束得有些草率,烟尘散去,人们各自回家,继续在无望的生活中挣扎。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还是失败了,就像浪漫主义的失败早已注定。心存浪漫的人们为本片打高分,就是想祭奠一下虽然败局已定,但是至少曾经为之努力过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