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电影音乐的几个时期

电影音乐的几个时期

发布时间:2022-12-30 04:29:44

Ⅰ 多维发展时期好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

超级英雄电影中配器是非常多样化的。电影音乐作为一种录制音乐,为音乐上的多样化提供了很多可能,作曲家可以在工作站中任意搭配乐器组合,而好莱坞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也使得作曲家敢于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尝试各种配器的可能性。在《美国队长》中,几乎全部的无源音乐都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除了少部分使用歌曲的段落),选择只使用管弦乐队可能与作曲家的喜好和创作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选择用管弦乐队也有着影片故事背景方面的考虑,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显然导演无论是在画面还是音乐方面都想要保持那种传统战争片的风格,因而全片都没有使用太多现代的音色。而在《钢铁侠》中,作曲家拉民•贾瓦迪(RaminDjawadi)使用了非常多摇滚乐的元素。一方面,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需要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另一方面,这部影片的主角施塔克(Stark)在片中也很喜欢摇滚乐,片中出现了很多有源的摇滚乐片段,这就使得无源的配乐中出现的摇滚乐元素与整部影片非常的和谐统一。拉民•贾瓦迪在之后2013年的影片《环太平洋》中也使用了这种摇滚乐和管弦乐队相结合的方式并大获成功,这种风格也成为了他独特的标签。而在由汉斯•季默和詹姆斯•纽顿•霍华德合作的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中,音乐则由管弦乐队和大量的合成音色交织而成,这非常符合影片黑暗严肃的氛围,同时,这是一部建立在虚构的城市“哥谭市”的故事,这种非声学乐器的使用也使得影片与观众所处的现实世界有了一定的“距离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人声呼号被当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动机也即“贝恩”主题,汉斯季默在创作配乐期间还在网上发起全球影迷来为这部影片录制呼喊声,这也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超级英雄电影的作曲和导演们非常擅于为自己的影片从乐器的选择方面在配乐上为电影营造出一种合理可信又具有特色的氛围,作曲家也不吝于在乐器的选择方面大费周章,为影片选择出独特的乐器组合来进行创作。在配器选择上的多样性是超级英雄电影音乐的一大特点。

Ⅱ 中国电影音乐 的现状,发展情况,历程概述

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

(1905-1045)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1949-1966)

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在这些音乐和音响的衬托下,人物的语言也十分清晰,声音的强弱对比明显,各种声音元素的连接自然顺畅,层次感强。

17年电影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缺少其他娱乐方式的条件下,电影不但负载着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重任,还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丰富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电影歌曲都能够随着电影的放映而传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的祖国》、《幸福不会从天降》、《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体现了歌曲创作的繁荣。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独唱的形式出现,《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恋用《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对唱形式表现,《五朵金花》里阿鹏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对唱,《刘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对歌场面。《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和《上甘岭》中《我的祖国》则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人们熟知,《洪湖赤卫队》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动。

建国17年期间一种新的插曲形式被广泛应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剧中人演唱的,这一时期有了以画外乐的方式出现的插曲,这些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而是由创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词仍然结合电影的内容,从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将影片不能直接表达的意义,用歌曲加以表现,有的和画面的蒙太奇联系起来,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开篇就用“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剧配唱拉开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发展的各个关键点、转折点都会借助配唱对故事情节加以总结概括,并且对情节发展起到预示的作用。当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板等人的卑鄙行径时,法庭上一片骚动,这时歌曲唱道“雀乱群,鸦噪庭,黑手难遮日月明……”。而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当牧民卡勒为了护送古兰丹姆去找解放军,在路上被特务打死,这时出现女声合唱的高亢旋律:“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萨米尔的雄鹰……”这些都体现出对电影配乐形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显现出越来越浓烈的主观意识,在文革电影中这种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极端了。

当时对电影有一个评价标准“故事好、演员好、摄影好、音乐好”,但是也有由于太注重音乐的使用而适得其反的例子。在进行综合声音合成的时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乐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乐的段落减少和压低对话和音响,甚至为了“争取音乐的完整性”和导演发生争执,没有摆正音乐在电影中的位置,这是对电影音乐规律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艺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要求,文艺界的创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理论界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电影艺术》、《电影文学》、《人民音乐》等杂志都曾刊登理论文章对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民族乐器的使用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时期不断探讨修正中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建国17年期间“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氛围中,创作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转向了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极高的成就。

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配器渐渐放弃了建国初期的以管弦乐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岭》中交响乐的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扬琴、笛子等特色乐器,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而到了后来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小兵张嘎》中就以民族配乐为主,乐器也增加了板胡、筝、响板、唢呐、阮等大批的民族乐器,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用民乐刻画各种情绪气氛。

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大量结合了民歌、地方曲艺。《枯木逢春》中的评弹,《舞台姐妹》中的越剧,《林则徐》中的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上的来客》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调更不必赘述。这些民族音乐语汇有时作为主观配乐,易于被当时的观众接受。而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影片中的电台节目、集市上的卖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观音乐,显得更为真实亲切。《红旗谱》朱老忠回乡在车站巧遇同乡一场戏,当朱老忠走在嘈杂的车站上时,配乐是一段介绍朱老忠一家被恶霸欺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整个过程,随着镜头的运动,画面上出现了集市上的说唱艺人,音乐由主观转为客观,既交待了剧情,又交待了环境。
17年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为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打下了基础。

太多了,全文请看下面链接

Ⅲ 音乐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1、古罗马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

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2、中世纪

西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教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当时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

这时期的音乐活动受到基督教影响很大,音乐多以宗教仪式或歌唱颂歌为主,以功能为重,例如格雷果圣歌。 歌词多是采自圣经。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变化小,缺乏和声基础,表现朴实。对中世纪音乐贡献最大的是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约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纪“新艺术”的基础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

4、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co”,意指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在艺术领域方面,巴洛克风格的特征是精致细腻的装饰以及华丽的风格,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因为巴洛克时期是贵族掌权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廷里奢华的排场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艺术的发展中心,而这个大环境的改变也直接的影响到了音乐家的创作。

5、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

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6、浪漫音乐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7、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也称现代古典主义音乐(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在此之前,现代音乐有两大源流: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和德布西的印象乐派。

8、新世纪音乐

1970年代出现的一种在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又译作新纪元音乐(英语:New Age music),最早用於帮助冥思及洁浄心灵,但许多后期的创作者已不再抱有这种出发点。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

(3)电影音乐的几个时期扩展阅读

"Classic"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指罗马社会上等阶层,后转义为人类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价值的业绩。在国外,这种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

首先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 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

1、以超时代的普遍性、永恒性的艺术价值和音乐艺术最高业绩为标准,将那些能作为同时代,后代典范的,具有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音乐统称为“古典音乐”。根据这一标准,古典音乐又被称为“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用以区分通俗音乐(流行音乐)。

2、特指1750~1820年左右的古典乐派时期。

古典乐派的风格形成于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逐渐消失之中,消融于浪漫乐派风格的逐渐形成之中,经历了巴洛克音乐向早期古典乐派的过度。众多乐派中,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Ⅳ 略讲电影配乐史,顺便介绍几位配乐大师

自有电影以来,配乐便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了。

默片时代伊始,创作者便认识到,在影片中于不同基调的情节中加入适当的音乐,对故事渲染,气氛烘托可起到不可描述的衬带作用。

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尤其开始胶卷摄制后,默片盛行的原因,无形中便加大了音乐出现的难度,让声音(言语、配乐)的存在与发展,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由此似乎也可推断出默片为何最早发展盛行。

一肯定是当时的客观的科学技术原因,其未达到电影工业中,声音制作的标准。

二来,默片确是一种很难得的艺术形式,仿如哑剧又胜于哑剧,是其与戏剧的综合体。现当代许多导演仍偏爱这种影片形式,最著名的应属韩国鬼才导演金基德,其执导的《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莫比乌斯》等,都是刻意弱化人物对白,仅通过人物行为来推进故事情节,由此表达及升华影片主题。其实有时想想,去掉对白,也就免去了因之而产生的一些与主题无关或者误会的东西,所谓说多错多,着重人物行为动作,确可使影片故事的发展加强,更集中,表达时便纯粹而有爆发力。

扯回配乐的问题。

是以,一开始,电影中没有声音,即人物对白。但有配乐。可这里的配乐是什么样的呢?实时配乐。

何谓实时配乐?就是现场乐队配乐。

胶卷送到影院,影院会配备一支乐队。播放影片时,乐队便根据电影制作方事先约定的曲子来演奏,或欢快洒脱,或滑稽戏谑,或哀伤悲愤,都是以影片里各个故事情节的基调而定。据说更早,都是乐队视情节自由发挥,因此时常出乱子,比如影片里死了爱人,正哭得伤心,乐队这边却欢快地演奏起两只老虎,观影体验很差。

之后有了改进的所谓蜡盘发音。即将音乐刻录在唱盘上,播放电影时,同时打开唱机,使画面与音乐同步。这可谓是配乐在电影发展史上重要一步。

但这里强调一点,蜡盘发声的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因为这时它仍没有将之用来做言语对白的声音上。

下面这段要说的,引自网友,因为我确没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电影中的是格林菲斯,他在《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中,首次与音乐家合作,创作出美国民俗民谣的完整配乐形态,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点,也显示了音乐开始属于电影本身组成的一个要素。

1910年8月27日,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即有声电影机。它可以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都记录下来,实现同步。因这一神器,之后便迎来了有声电影的爆发,默片式微,直至今日。电影《雨中曲》,其中讲述的便是两种电影形式更迭交替时期,震荡下的好莱坞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部经典影片。必看的经典。

这期间,电影配乐的发展也迎来了史前未有的发展。典型的特征,以前或许是将已有的固定的音乐嵌入到电影里,作为配乐。而此时,会有专门的音乐家根据电影需要来作曲,进行创作,以为配乐。这些人称为配乐师。

我们一些人应该都知道一些配乐师,像埃尼奥.莫里康内,行业内高山仰止的存在。我只随便说几个知道的其经典配乐作品,《黄金三镖客》,《无耻混蛋》,《海上钢琴师》,等等,只说这几个自己喜爱的了,非要说完,网络一下,一摞A4纸不一定够用。

另一个大家比较熟知,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宫崎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其配乐。姜文一再使用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是其作品。也不一一举例了。要说的一点,通常认为,配乐为影片服务,但有些配乐大师的作品,通常已经独立于影片之外,甚至于带动影片升华了主题表达,更恐怖的,影片故事沦为音乐的表达工具。宫崎骏与久石让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者同样优秀,但常常感觉久石让的音乐有些喧宾夺主,仿佛去掉那些音乐,宫崎骏便变得不再是宫崎骏。提两个作品,大家感受一下,《天空之城》跟《幽灵公主》,总感觉,这两个宫崎骏影片若去掉久石让的同名主配乐,便会如抽去了灵魂一般。

国外的就说这两个吧,因为本身我知道的大师不多,关键是我特别喜爱这两位。

中国的配乐大师,我较国外的多了解些,但也只说几个自己喜爱的。

第一位,胡伟立。

其人真真是仙风道骨,出世入世,高人一般的存在。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我搜索大师时,图片上的长相,确实是听了音乐后的感想。

胡伟立配乐作品,几乎贯穿整个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东方不败,鹿鼎记,醉拳,龙门客栈,太极张三丰等,一摞A4纸也写不下。尤其周星驰电影里,配乐大多出自先生之手,如国产凌凌漆,鹿鼎记,唐伯虎点秋香,审死官,九品芝麻官,回魂夜。额,简单截个图。

这是网络里老爷子的主要作品介绍。作品好,但不知名的更多,比如李卫当官的配乐。很多都鲜为人知。

上述随便一部影片里的音乐作品,拎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也许你不知道这些配乐的名子,但当音乐想起时,你一定会惊叹道:“哦哦,这个曲子某某电影里有。”最不济也是“这曲子听着好耳熟。”

且老爷子出名的的作品中多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主。这一原因,除了老爷子深谙中国传统音乐外,暗自揣测,也应与上世纪香港影视繁荣期,尤其古装题材作品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乐器的作品,显然与古装影片里的氛围基调更加契合,无形地扩大这种古典意境的渲染,观感自然,浑然一体。影片的质量明显会上一个层次。上世纪的古装武侠片的推陈出新,经典频现,老爷子的音乐作品于其中起到的作用绝对举足轻重。当然,也不绝对非传统乐器不可,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很多。

这些无所谓的事不纠结了。

我崇拜老先生的一个地方,不在于他的作品于影片的利害关系。而是他似乎于每每完成的一部影视的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的音乐作品,不仅帮里面的人物完成了一次的刻画描述,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自己人生感悟的表达。

很多东西不大能说得清楚,比如那首东方不败里的“孤独”,你把它单独拎出来后,细细的品味一遍,便能明白个一二。乱了,乱了,衷情堪茧绪,欲语笔难成,不说了。补一句了,胡大师,小子很崇拜您,对您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冀望能见您一面,听您一番教诲。

最喜欢的,仅代表个人。东方不败里的:孤独,雪千寻。九品芝麻官里的:抒情。国产凌凌漆里的:美丽拍档。李卫当官里的:往事堪忆。

第二位,陈勋奇。

陈勋奇的作品不算太多,但个个有名。墨镜王的东邪西毒里的配乐,俱出其手。其中的“天地孤影任我行”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用来作至尊宝与紫霞生死诀别的背景音乐,与影片开头紫霞出场的背景音乐,即赵季平的“芦苇荡”,同为奠定影片感情基调的主配乐。

貌似天下无双里也有其音乐作品。与胡伟立一样,不只是纯粹的同样偏重于个人表达的配乐大师。

其主要作品一览。

第三,赵季平。

国内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家。亦是高山仰止的存在。其配乐作品:霸王别姬,活着,水浒,乔家大院,笑傲江湖,大宅门……说不下,随便上几个截图感受一下。

刚刚说的芦苇荡。上一次有印象见赵季平署名的作品貌似是冯小刚的1942,之后没怎么关注了。

如果胡伟立的音乐作品贯穿了香港影视繁荣时代,那赵季平的作品则更广袤地贯穿、见证了内地影视的兴起,繁荣,到如今的迷茫。

赵季平的作品多与历史片挂钩,是以多浑厚悠远的风格。典型如霸王别姬里的配乐,选择的乐器多苍凉悲壮系列。(就不说乐器名子了,因为我不知道。)

或许是真的跟影片的类型真的有关系,我总觉得情感表达上,赵没胡、陈二人来得浓烈。像陈勋奇与王家卫合作的东邪西毒,浓得化不开。而胡伟立的既能融进去,又出的来。但你要说音乐这东西不传递个人感情,那肯定不可能。而且个体的偏爱不同,所以仅个人之言。兼且本身站着说风凉话就不对,我这里需要一个解释兼道歉。最喜欢赵大师的作品,仍旧是其以为偏小资体些的芦苇荡。

文章到这里应该算是完了,打算还要写黄英华,谭盾,黄沾,特别是黄英华(想说他似乎跟自己的周星驰情结有关。)但作为一个门外汉,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欣赏,我也是写着写着才发现这些东西避不开。比如简单的乐器的特性与好处,我就写不出,因为从没接触过,写到最后就变成了纯粹的统计的东西,毫无意义。徒惹人笑话。

Ⅳ 哪个时期是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在70年代以前常常雄霸奥斯卡领奖台。若有机会看一下193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30-4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那时在豪华布景及制作上已登峰造极;之后的歌舞片更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诗气派。70年代后,好莱坞歌舞片全面进入萎缩阶段,传统的表现手法不再受人欢迎,创新的路子偶尔有人尝试,但并未掀起新的热潮。

Ⅵ 电影音乐的作用和发展

电影已有百年历史,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彩色化、宽银幕化以及立体声音响的出现,杜比录音系统、数字多轨录音技术的运用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各种新风格、新体裁的电影音乐不断涌现。在电影中,影像与音乐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电影导演如何决定和使用音乐?导演与作曲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旦音乐以及音响与画面相结合,那么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整体印象呢?纯音乐与电影音乐关系如何?作曲家是怎样着手创作电影音乐的?一部电影音乐又是怎样完成的?电影音乐是如何变迁的?等等,这些都是这门课程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电影音乐》这门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电影音乐,并让学生以不同的专业立场来了解和掌握电影音乐,以达到日后独立工作时自身所应具备的"背景"知识。授课方式:结合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音响资料,尽可能让学生多听电影音 乐作品,在听的过程中,具体讲解和分析音乐本身。另外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再来观看听过的作品,以加强学生对电影音乐功能、作用的印象,求得完整的"电影音乐"知识与概念。授课为一学期。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更准确地说,它是在导演统领下的一个群体的艺术。导演、编剧、录音、摄影、音乐、美术六大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个电影就不存在。而音乐与电影更是骨肉相连。

“首先,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于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

“其次,电影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其它艺术形式就略差一些。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对他的研究生们做过一个实验,为他们放映《加勒比海盗》的同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参考资料:http://www.ccmce.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
音乐进入电影以后,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电影以后,在它的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电影音乐的创作和构思必须根据电影的创作要素,即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条件,使电影音乐的听觉形象和画面的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体现导演的总体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
2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并受电影蒙太奇的制约,曲式概念有了新的发展。
3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音乐必须是用"乐音"构成的传统观念,和电影中的话语、音响等结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陈述的结构,并和"噪音"一起相结合,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成为一种新形式。
4另外,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必须经过录音、洗印等一系列电影制作工艺,最后通过放映影片才能体现它的艺术功能和效果。同时,随着录音技术和器乐、配器技术和发展,已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电影音乐按照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分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又叫客观音乐,在影片画面上看到声音来源:如画面音乐会表演的器乐、声乐节目;剧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头演唱以及画面中的收音机、录音机播放音乐等。功能性音乐又称主观音乐,在银幕上看不到声音来源而有作曲家为电影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创作的音乐,着中表现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气氛等。好的电影音乐应当和影片画面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本身也优秀,并能离开画面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让人欣赏。
电影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关系通常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配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是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现,使节奏、速度、情绪、和意境都表现不同,声音和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对位"本是音乐术语,在这里来表现声画的结合目的在于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多面性,从而表达影片丰富的内涵。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需要,需要确定音乐的风格、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音乐和影片中语言音响等声音的有机结合和安排、每段音乐的起止、情绪气氛以及画面的关系。电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音乐,这需要熟悉音乐资料、善用音乐资料。电影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时候考虑用什么样的乐队、用什么类型音乐、如何配器,另外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在音乐进入电子化时代后,对各种新颖乐器和电声乐队也必须驾轻就熟,掌握它的音响特点和表现特征。
电影歌曲是电影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主题歌和插曲,对推动情节和揭示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专业电影工作者最常用的办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让他为电影的不同场景作曲,但有时也启用一些现成的音乐作品,可以是旧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获得它的版权。电影音乐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画面以后,所以有时间的紧迫性,作曲是后期制作的最后一个创作人员。通常电影音乐综合了导演的作曲家的意见,一旦标定了音乐后便开始创作,作曲家还必须了解影片在音乐制作方面的预算,控制费用不超支。使用流行乐作为影片音乐需要办理版权许可证,这是个花钱的过程。有雄厚资本的剧组才敢问津。
入行途径:
先入音乐那行再入电影音乐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严肃音乐以外的一些地下音乐工作者也有可能为电影音乐作曲。

Ⅶ 中国香港电影音乐鼎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圈鼎盛时期
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当年在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电影市场上是何等威风!相信彼时的小青年都会有挤在小黑屋里看录像的经历吧!不管你是否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比如说故事的方式、影像与音乐的配合、人类普遍情感的煽动与塑造。这些跨文化吸引力,都是艺术技巧制造出来的。那技巧,就是娱乐的艺术!这段时间,香港电影拍摄得既革命化又商业化、既中规中距又大胆尝试。当时的电影没有急于求成,没有装模作样,没有那么多电脑技术,没有那么多知识硬伤,没有西方那种不自然的音乐效果和武打设计。对人物能认真刻画,对历史背景能对得起历史,对背景音乐和台词有考究有底蕴,对外有交流有借鉴。这让当时的香港电影走在亚洲前面,甚至在世界上也不遑多让,其繁荣和成绩有仅次美国电影业的感觉!难怪有“东方好莱坞”之称。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圈大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阐述:
1、好片高产:

《英雄本色》,上个世纪80年代港台影视文化最让人无法忽视的显著标签。正是它一举开创了香港江湖片的先河,剧中小马哥的形象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酷的代表。吴宇森更是凭借此片风光无限,奠定了他一代宗师的地位.
《黄飞鸿》是徐克的经典得意之作,如果没有徐克指导此片的问世,相信我们的小李同学至今还在我们祖国大陆出演着一些诸如“少林小子”之类的电影,正是此片成就了他从功夫小子到一代宗师的晋升,自此星途坦荡。《黄飞鸿》的出现,也为徐克的电影武侠世界留下了一抹浓重,成为了华语武侠电影中的里程碑作品。
其他影片介绍在此不多作赘述。
2、导演高产

这个时期出现很多怪才导演,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念,以电影人特有的激情叱诧风云,推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为他奠定了“一代宗师”的地位,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倒。
他的电影捧红了很多明星,也创造了很多奇迹。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凭《英雄本色》、《倩女幽魂 (1987年)》、《黄飞鸿(1991年电影)》等片蜚声海内外,为香港电影开创了新的时代。在现今香港电影界的幕前幕后人物中,徐克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其他几位导演也不作赘述。
3、巨星高产

大家都给他们冠以封号,梅艳芳:拉风的“百变天后”,林青霞:拉风的“亚洲绝色” ,周润发:拉风的“影视一哥”,张国荣:拉风的“影坛神话”,王祖贤:拉风的“神秘天后”,张曼玉:拉风的“高贵天后”

Ⅷ 关于影视音乐

电影音乐泛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歌曲。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作为听觉艺术和时间艺术,音乐进入电影综合艺术之后本质不变,其要素仍是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的体现,都受影片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有时,音乐的听觉形象还要与语言、音响效果的听觉形象相结合。 电影音乐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shenmeshi.cn收集) 电影音乐的性质与特点: 电影成为综合艺术之后,音乐虽然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如擅长抒情、不擅长叙事、需要听觉来感受、需要时间的过程展现形像、通过演奏和演唱的再创作才能欣赏,但是,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①音乐构思须根据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像与画面的视觉形像相融合,体现综合性的美学原则。除神话片、童话片、科学幻想片以及现代的实验性的电影以外,电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动作、语言、环境气氛等,大都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因而,电影音乐也不象一般供音乐会上演出的纯器乐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那么夸张和程式化。②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在无声电影时期,有时音乐是唯一的声音,从头至尾贯串全片。由于录音技术的进步,进入有声电影时期,除音乐之外,还可以录制语言和自然音响效果,解脱了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超负荷的现象。导演和作曲家从电影的真正需要出发,只有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才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这样,既符合音乐的艺术规律,又提高了电影综合艺术的美学功能。这使音乐真正地发展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电影音乐形成分段陈述的结构,也有促进作用。 现实性与功能性 电影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的音乐,也叫做客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有声音的来源;另一类是功能性的音乐,也叫做主观的音乐,这类音乐在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 现实性音乐包括在电影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或歌曲)。例如在音乐会上表演的音乐(或歌曲)、歌剧音乐、舞剧音乐、节日歌舞、街头小唱、街头音乐以及通过收音机或录音机播放的音乐。还包括特别引人注目的剧中主要人物的独唱与对唱、独奏与合奏等等。这类音乐(或歌曲)都是由剧作家、导演事先在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乐一般是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着重表现画面中所没有或不能表现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特别是心理活动。 在电影中,虽然从音乐出现的方式上分为两种类型,但在实际的运用上常常相互转化,有时从现实性的音乐转化为功能性的音乐,也有时从功能性的音乐转化为现实性的音乐。 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功能大体上包括:(1)抒情性。音乐是最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在电影中能够充分发挥抒发感情的功能,从而深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2)戏剧性。交响音乐的创作经验,有助于表现影片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烘托戏剧高潮。(3)气氛性。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从头至尾不断,但是只起伴奏的作用。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影片中的听觉形象除音乐之外,增加了语言和音响效果,使音乐在电影综合艺术中得到了解放,开始能够更符合音乐艺术规律地、合理地使用音乐。电影音乐的曲式,也改变为分段陈述。音乐在电影中美学功能的发挥,必须与画面视觉形象相结合。由于影片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在音画结合上也各有特色,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音画统一,包括音画同步和音画平行。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音画矛盾,包括音画对比。音乐形象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发挥作用,推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展开。电影音乐艺术的处理手法丰富多样,变化无穷。其美学功能是:①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②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动人。③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④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⑤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⑥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的方式 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乐画平行和乐画对位。 乐画平行,是音乐与画面表现着同样的节奏、速度、情绪、意境和倾向。常常用在抒情时以进一步渲染情绪,或是用在戏剧性的情节中以加强矛盾冲的紧张度。 乐画对位,是音乐与画面表现着不同的或相反的节奏、速度、情绪、意境和倾向。乐画对位,使音乐与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可以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多面性,更有力地揭示生活的本质,产生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像。 音乐与画面相结合,较多的时侯是画面起决定作用。当音乐起决定作用时,导演在构思的开始就和作曲家合作,采用音乐先期录音然后根据音乐拍摄画面的方法。例如爱森斯坦是根据 С.С.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拍摄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冰湖大战画面的。特别是音乐片(歌剧片、舞剧片、歌舞片、戏曲片),音乐起着更加主动的作用。音乐的材料、主题与曲式结构 电影艺术拥有文学、艺术和科技的丰富表现手段,能够表现天上地下、古往今来、童话神话、科学幻想等等各种题材。电影音乐材料使用的范围也是非常广阔的,可以用民间音乐、古典音乐或通俗音乐,也可以通过电子合成器和电子计算机的数码程序创造新的音乐音响,还可以完全由噪音构成具体音乐。所有已经在音乐艺术中使用了的材料,在电影音乐中都可以使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创造未用过的新音响。自然音响效果和具体音乐都是用噪音构成的,区别在于前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如枪炮声、风雨声、脚步声等等,逼真地再现真实生活的音响,增加真实感和立体感,后者则是经过作曲家,或作曲家与录音师合作,对自然音响效果进行艺术加工(包括音响的音区音色变化,节奏速度的变化以及多层次、多色彩、多节奏的组合等等),提高噪音的艺术表现力。具体音乐在电影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代替了用音乐作效果的音响,特别是在惊险片和打斗片中。 音乐主题是音乐曲式的基础,是体现音乐形像的核心。音乐主题经过一定的音乐曲式的发展,完成音乐形像。音乐主题通常是用少数几个乐音构成的短小的动机或由稍多的乐音构成的旋律。L.van贝多芬和 F.李斯特都曾在作品中使用过贯串发展的动机。到了R.瓦格纳,更进一步在歌剧中使用了主导动机,一个人物、一件事物、一个意念都用一个音乐形像鲜明的主导动机,在歌剧中贯穿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影响了电影音乐,有不少的作曲家在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了主导动机,也获得了成功。在电影音乐中所使用的主导动机,大多数是由乐音构成的,在个别影片中,也使用了由噪音构成的主导动机。 电影音乐的演进过程是一连串不断创新的冒险历程。在电影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徵,每一个时期也构成电影音乐本身的延续,体现了电影音乐自身不断变化、不断充实的生命力。

Ⅸ 音乐影片的时间线

1941年- 一个新发明震撼了美国的俱乐部和酒吧:“The Panoram Soundie”是一种点唱机,并可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播放一小段短片。1956年- 好莱坞开始出现以音乐为主的电影类型。摇滚电影的浪潮开始,猫王的电影也开始盛行。这些电影有的将音乐表演融入故事剧情中,有的只是单纯的讽刺电影。
1960年- 在法国出现一种可以播放影片的点唱机-“Scopitone”,但并未获得太大成功。
1962年- 英国电视频道创造了音乐影片节目的新样貌。一些例如Top Of The Pops、Ready! Steady! Go!和Oh, Boy等节目造成轰动。
1964年- 美国电视频道适应并出现了第一个以音乐为主的节目-Hullabaloo,之后许多同类电视节目陆续出现,例如Shindig!和American Bandstand。披头四也在节目A Hard Day's Night中演出。
1966年- 第一个有整体概念的音乐宣传影片开始播出,是披头四的《Paperback Writer》和《Rain》两首歌曲。在1967年初,有更多怀抱野心的宣传影片开始出现,包括Penny Lane和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的影片。
1970年- :唱片业界开始发现,电视节目是推销旗下歌手绝佳的管道。他们开始拍摄短篇的宣传影片,早期的音乐影片以歌手在电视节目舞台的表演取代了现场表演。
1975年- 皇后合唱团推出了突破性的影片《Bohemian Rhapsody》,这支影片被认为是音乐影片时代开始的象征,也设定了当代音乐影片的视觉语言。
1980年- 大卫·鲍伊的音乐影片《Ashes to Ashes推出。
1981年- MTV音乐电视网,一个24小时播出的卫星音乐电视频道开播。一开始只有少数的有线电视系统业者愿意配合播出这个频道,但很快的MTV开始引起流行并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1984年- 麦可杰克逊的音乐影片《Thriller(战栗)》推出,是史上第一支有故事性的音乐影片, 此对往后音乐影片的内容带来永久的影响。《The Making of Thriller(战栗幕后制作过程)》的影片也在1984年发行。这也是第一部关于音乐影片幕后制作的影片。* 1986年- Peter Gabriel推出划时代的《Sledgehammer》音乐影片。
1989年- MTV音乐电视网将他们的“音乐影片先锋大奖”改名为“麦可杰克逊先锋大奖”,以向麦可杰克逊在音乐影片领域的艺术成就致敬。
1989年- 麦当娜推出音乐影片《Like a Prayer》,其中的种族和宗教表现造成争议。
1991年- 涅槃乐队(Nirvana)推出《Smells Like Teen Spirit》音乐影片,让嘈杂音乐(Grunge)和科特·柯本(Kurt Con)成为美国和全世界的主流音乐。
1992年- MTV音乐电视网开始标示音乐影片导演的姓名。
1992年- 枪与玫瑰推出单曲《November Rain》的音乐影片,并成为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音乐影片之一。
1995年- 10月21日MTV音乐电视网频道在台湾正式开播。
1995年- 米高积逊与珍妮杰克逊的单曲音乐影片Scream(呐喊),成为史上最贵的音乐影片,该影片总共花费了700万美元,成为史上制作费用最为昂贵的音乐录影。
1996年- Pop-up Video在VH1频道开播。
1996年- 由于MTV音乐电视网逐渐以其他节目类型取代原本的音乐影片播放。因此M2频道开播,也是一个24小时播放音乐影片的电视频道。
1997年- 米高积逊的Ghost音乐影片成了史上最长的音乐影片(共39分钟),另外据说《Ghosts》才是史上最贵的音乐录影,其成本超过了“Scream”(呐喊),但由于具体资料保密,所以现在《吉尼斯世界记录》还是认证“Scream”为最贵的音乐录影。
1999年- M2频道改名为MTV2。
2002年- 由于MTV2播放的音乐影片越来越少,MTV Hits开播。
2006年- Rekto乐团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支可以游玩的音乐影片游戏

Ⅹ 影形式音乐发展历程分为哪几个时期

影形式音乐发展历程分为从萌,芽到成长,繁荣。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影形式音乐发展历程一共分成了3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是从萌然后到芽到成长再到繁荣。

阅读全文

与电影音乐的几个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分日本爱情电影大尺度 浏览:327
印度电影大全真爱在我心 浏览:593
天使爱美丽电影简介英文 浏览:299
怒火风暴电影完整版 浏览:589
东北的搞笑犯罪电影大全 浏览:650
大电影动画片大全免费汪汪队 浏览:453
猫和老鼠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733
盗墓电影大全2019龙墓 浏览:262
十部英文励志电影观后感 浏览:662
泰国电影恐怖的降头术 浏览:53
如何订私人电影院 浏览:569
悬疑电影中文版推荐 浏览:985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浏览:535
冰川时代3电影粤语 浏览:890
催泪老电影音乐 浏览:296
刺马电影免费观看完整版 浏览:426
狼溪第四集免费观看完整电影 浏览:382
周星驰考验大傻智商是什么电影 浏览:247
法国电影亡命天涯路电影下载 浏览:616
东平有电影院吗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