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巴托克音乐在电影

巴托克音乐在电影

发布时间:2022-12-25 12:49:38

『壹』 简述巴托克在创作时是如何吸收本民族音乐特点的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比较音乐这一学科的奠基人,巴托克将西方作曲与东欧的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得了巴托克在20世纪创造了一批优秀的钢琴作品,也使得他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巴托克对于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也成为现如今我们学习钢琴作品的重要依据。

巴托克用最原始朴素的生命力,将音乐与人们生活自然、亲切的联系起来,反映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也是巴托克在创作时所独有的魅力。

『贰』 巴托克的音乐对现在的音乐形式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人们尊敬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的能力〔他的老师将他比作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弗朗兹•李斯特(Fmnz Liszt, 1811—1886)〕,而是因为他的作曲。他的作品中保留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巴托克研究和分析匈牙利、罗马和阿拉伯的民间乐曲。在他的一生中,他出版了数千本这种民歌集。民族音乐对其他作曲家也产生过影响,但是,是他第一个将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组合。他的这些独一无二的民间音乐展现了音乐的纯粹本质。他的杰作包括:色蕾《木刻王子》(The Wooden Prince)和《神奇的官员》(The Miraculous Mandarin)和独幕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Duke Bluebeard’s Castle)。以民间音乐为核心的音乐作曲对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 —1990)的作品《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春天》(Appalachian Spring; 1944)就带有这种特点。

『叁』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之16是什么调

同主音、同音列。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之16是调同主音、同音列,《献给孩子们》钢琴作品集诞生于巴托克创作的成熟时期,从作品名字解读也能看出,这部作品是巴托克广泛吸收匈牙利民族音乐,从中提炼出来的儿童钢琴教材。

『肆』 如何分析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浅析巴托克《献给孩子们》的音乐特点


作者:胡楠

贝拉·巴托克(1881—1945年)生于匈牙利,是钢琴家和民间音乐学家。1899—1905年,巴托克的音乐风格在匈牙利内外赢得极大的赞誉,当时他的创作风格以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到了1906—1919年,巴托克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形成自己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他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调式调性与西欧现代音乐理论体系中的最高成就巧妙融合,创作自己的作品,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20—1940年是巴托克创作的极盛期,他的很多创举震动了20世纪艺术圈,一些专家们甚至坚信他的精华可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这使得当时的巴托克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1940—1945年,巴托克到了美国,进入晚年创作时期。

巴托克是一个处于20世纪这个复杂年代的作曲家。20世纪以后,西方音乐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次革命,催生出多样的理论体系与流派,这些理论体系与流派的产生源于音乐理论、思维逻辑、写作、构思、听觉习惯等诸多变化,成为20世纪音乐创作的主潮。巴托克的音乐写作风格在当时被评价为原始主义音乐,即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在创作中大量融入现代音乐的和声手法,造成一种“原始性的神秘色彩”。

《献给孩子们》这部儿童钢琴曲集,是巴托克早期的钢琴作品。他从1905年起开始收集农民歌曲,他的采样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埃及和土耳其。对于这些民间音乐,巴托克做了科学的比较,并从中总结出民族调式调性风格曲调编辑成曲。在原有民歌曲调旋律的基础上,用各种方式为民歌编曲,巴托克的作曲风格也由此远离了浪漫主义风格。《献给孩子们》这部曲集,在和声的运用方面有很多大胆的尝试,为20世纪和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理念。笔者在这里主要列举这部曲集中前人没有或较少提到的两方面的成绩。

一、复合和弦

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的和声特点如下:不协和和弦的应用,是巴托克对传统和声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体现。在传统和声中有大量的高叠和弦,这些和弦都具有强烈的不协和性,如例1。

这些和弦是调内不同级三和弦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强烈不协和性的高叠和弦,这在当时给很多作曲家带来创新的启示,如例2。

这是具有强烈不协和性的和弦。如果把看成是#3,则构成增九和弦。而巴托克这种和弦的构成方法,是多调性融合的结果。这种和弦在20世纪被称作“复合”和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结构的和弦在纵向上同时结合。这个复合和弦的运用与传统意义的高叠和弦,从调式理论和和弦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界限。巴托克“复合”和弦初级和声理论形成,并在他之后很多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在20世纪和声中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延了20世纪和声中的不协和理念。这给20世纪很多作曲家带来启示,中国的很多作曲家也沿用这一创作手法。如例3。

这是巴托克复合和弦在中国作品中最好的体现。这里是一个不协和和弦,多调性的构成方式构成了复合和弦。但如果这里把#4换成5,则构成13和弦,就是高叠和弦了。巴托克这一创新理论对20世纪以后的作曲家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从这部曲集就表现出来了。

二、旋律形态的复调化特点

纵观整个作品,巴托克不止在和弦结构方面进行和弦的复合,还有以复调化的旋律形态作为这部曲集旋律的总的特点,这对20世纪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这为巴托克创作理论的形成,以及确立他在20世纪音乐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献给孩子们》中有很多这样的旋律特点出现,如例4。

例4:

这里,调式为中古调式的和声语言,时而交替、时而融合。开始时,,这里旋律声部为g多利亚,和声用g爱奥利亚,调性有“复合”的特点。这种调性“复合”是主调思维与复调思维相融合的结果。旋律形态是复调化的旋律形态,这里,旋律声部中的#1音的出现,成为中心点,为旋律声部g多利亚与和声g爱奥利亚两个调性的中心点。#1也是引入g利底亚调式元素,为g多利亚与g爱奥利亚的结合起中介的作用。这样,这里就有了三重调性——g多利亚、g爱奥利亚、g利底亚的“复合”。如例5。

例5:
到中部,旋律声部与和声又都回到g多利亚,形成短暂的融合。在最后一个乐句时,则回归到开始处的。两端的调性“复合”与中间部的调性融合形成对比。这里,调性的主音g音在调式交替与多调“复合”的共同作用下削弱了原有的和声作用,将原有调式调性的概念进行“软化”,但还没有完全脱离古典调式调性中的因素,使这种音乐具有复古、朦胧、复调式的旋律色彩。到了20世纪,产生了对“中古调式”、复调旋律形态思维模式回归的现象。这种创作方式仍以调性思维作为主导的理论概念作为中心点。在保持把调性精神作为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将一种古老的调式音阶、复调旋律形态元素融入到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当中。这种创作模式以代替古典调性思维范式、摆脱古典和声语境模式为特点,为20世纪的很多作曲家广泛使用,如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等。
笔者认为,巴托克在《献给孩子们》这部曲集中复调化的旋律形态创作思维,是其创作成熟期的主要技术来源,为其之后的创作,更为许多20世纪的作曲家提供了创作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进.调性思维的“范式转换”[J].乐府新声,2001(3)(4).
[2]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拉约什·莱斯瑙伊.巴托克传[M].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伍』 在动漫《交响情人梦》中出现过哪些古典音乐

贝多芬,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f大调,作品24,《春》第一乐章,与第一集相同,小提琴手峰龙太郎因为太自我,无法与别人合奏,而导致留级。在与男女主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不过,这集及以后的各集当中,基本都是引用原曲的,所以完全听不出糟糕的效果。《春》这首曲目,的确如女主感受的那样,听起来是非常舒服的。

『陆』 巴托克·贝拉的主要作品

●歌剧
蓝胡子公爵的城堡(Duke Bluebeard's Castle,1918年)
●芭蕾舞剧
木偶王子(The Wooden Prince,1917年)
神奇的满洲大人(The Mirzculous Mandarin,1919年)
●钢琴曲
《小宇宙》(Mikrokosmos,1926年-1937年)
《罗马尼亚地方舞曲》(Romanian Folk Dances,1915年)
●管弦乐作品《匈牙利素描》(1931年)
《乐队协奏曲》(1943年)
《第三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1945年)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中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a,1945年)
《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的音乐》(Music for Strings,Percussion & Celeste,1936年)
《为两架钢琴和打击乐而作的奏鸣曲》(Sonata for Two Pianos & Percussion,1937年)
●合唱《世俗康塔塔》(Cantata Profana,1930年)

『柒』 巴托克的代表歌剧有哪些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911)、舞剧《木雕王子》(1916)、《神奇的满大人》(1919)、钢琴组曲《小宇宙》(1926-1939)、《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8)、《第三钢琴协奏曲》(1945)、《管弦乐协奏曲》(1943)、《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1936)等。

『捌』 请问有谁听过巴托克的The Miraculous Mandarin,如何去欣赏这音乐剧呢怎么才能听得明白呢

神奇的满大人(The Miraculous Mandarin) OP.19/Sz.73

巴托克作于1919-1927年。1928年10月15日首演于于布达佩斯,多那尼指挥。

喧闹的乐队描绘了少女房间外面衔道上热闹的情景。之后乐队突然安静下来。定音鼓的敲击引出了三个穷困潦倒的恶棍,他们强迫少女到窗口引诱过路者以便抢劫。少女拒绝了,但在恶混的威逼下,她跳起了勾引男人的舞蹈,这以单簧管的独奏来表现。第一个上钩的是个贫穷的老者,加弱音器的长号奏出滑音表现他夸张地、痉挛地向少女求爱。三个恶棍发现他没钱,将他扔出门外。第二个上钩者是个惶恐颤抖的青年人,少女和他跳起了舞蹈,但由于他也没钱,恶棍们又将他轰走。乐队用长号奏出东方色彩的满大人主题,少女感觉到了他的存在,因预感到悲剧将要发生而害怕。满大人出现在门口,少女克服了恐惧,请他进来并为他跳舞,心情从害羞而逐渐变成挑逗。满大人屹立不动,但他的眼睛却喷射着感情之火。少女扑到满大人的脚下,又因恐惧而拒绝了他的拥抱。于是,满大人开始追逐少女,弦乐的快速音群在低音乐器强烈的持续背景上飞奔,满大人终于抓住了少女,他们扭成一团.三个恶棍上来,抢走了少女和满大人的珍宝,并要杀死他。但由于满大人的强烈愿望,无论三个恶棍用什么方法——窒息、利剑刺胸——都无法置满大人于死地。后来,他被吊在枝形灯架上,灯光穿透他的身体,发出蓝绿色的光,他那充满欲望的眼睛始终追随着少女。最后,满大人被放下,重新去追求少女,她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满大人的愿望满足了,他的伤口开始流血,他安详地走向了死亡

『玖』 请教一些西方古典音乐的问题

我是准大一的`绝对没他们专业!

文艺复兴时期其实基本没人去听的,有个东西叫“格里高利圣咏”大概是这个时期的吧`听起来像喃经~

巴洛克时期是1600s左右吧`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斯卡拉蒂……有很多啦`不过大多数人就是听前面三个人的~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亨德尔:哈里路亚(清唱剧《弥赛亚》的一个唱段),
维瓦尔第:四季
这些你都应该曾经听过,其他那些“重量级”的你有办法知道的。感受……真的不好说`这东西很主观啊

古典时期是1700s这段时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就是这时期的“巨人”啦~
海顿没在平时听到过,他的交响曲好像都很强~还有首小号协奏曲很好听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是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第四十交响曲(就是那《不想长大》)、G大调弦乐小夜曲你肯定听过,或许你还听过第二十五交响曲和别的~交响曲最好要数39、40、41,钢琴协奏曲最好应该是20~24and27,还有安魂曲(这是体裁名称不是标题)啊之类的`其实莫扎特基本上都是优质产品,所以说是天才啊~

贝多芬 最强的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交响曲3“英雄”、5“命运”、6“田园”、7、9“合唱”(欢乐颂是其中的第4乐章,不过比平时听到的那个主题长得多,要20分钟以上)是强中强;奏鸣曲有的记不得是第几啦`有名的是“悲怆”“月光”“热情”“告别”“黎明”。还有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很什么的。这个人我有感受:雄浑+热情

下个时期是浪漫主义时期: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纳、柴可夫斯基……
舒伯特:我不是很了解啦``第八交响曲、“鳟鱼”钢琴五重奏、“死神与少女”四重奏,号称“歌曲之王”那些歌曲我没听过`……我只听过《菩提树》(这是歌曲集)

柏辽兹,我只听过幻想交响曲,相当棒!

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3“苏格兰”、4“意大利”交响曲、为莎翁剧《仲夏夜之梦》作的配乐,创造了一种体裁叫“无词歌”最有名的应该是“春之歌”

舒曼,第一交响曲“春天”,“童年情景”钢琴组曲(应该是这个体裁吧)

肖邦:全都是好东西,夜曲(这是体裁)算是“特色专业”!平时会碰到的:降E大调夜曲、E大调练习曲、c小调练习曲(花名“革命”)、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应该也叫波兰舞曲吧)

勃拉姆斯:这是好东西!勃拉姆斯是舒曼的学生,都说他喜欢舒曼的老婆,这种事情是容易把人搞出问题的,又非主流,所以他的东西压抑情绪似乎比贝多芬还重。交响曲都是好东西,尤其1、4!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集、单簧管五重奏

李斯特:钢琴据说弹得特棒`开创“交响诗”体裁。交响诗《前奏曲》1、2、钢琴协奏曲 匈牙利狂想曲集(第二首似乎很那个`第六首也挺……)

瓦格纳: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是死对头是李斯特的女婿,李斯特的女儿的前夫似乎是个勃拉姆斯派分子,瓦格纳大致算改良派,勃拉姆斯大致算保守派,但是后来的激进派——现代主义似乎又对勃拉姆斯稍微好点点。瓦格纳都是歌剧`不太好这口,我还是比较愿意看电影`但是序曲我还是听滴~《汤豪瑟(这是男主角名字,音译的)》《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的序曲都挺那个的`还有《尼伯龙根指环》的一集《女武神》的一个唱段叫“飞骑的女武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爱之死”都是传得比较广的唱段`尤其是“女武神”。现在两个都是保守派啦`我更钟意勃拉姆斯

柴可夫斯基:有人说他是同性恋`估计是看人家有富婆资助,眼红。有人说他是霍乱死的又有人说他是自杀的``有心理障碍嫌疑……4、5、6交响曲一部比一部棒,一部比一部消极~小提琴协奏曲听着不知该高兴还是悲伤`第一钢琴协奏曲`我不是很喜欢了`但那是经典之作

1800s后期是“后浪漫主义”,这个“后”和“后现代”的“后”感觉好像不太一样,传承的成分多一些。拉赫玛尼诺夫、布鲁克纳、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算是代表吧
,特征是:“虚无主义”开始抬头,这个时期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开始出现,克尔凯郭尔、尼采这样的哲学家的出现就是明显的标志,他们预示着20世纪“存在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拉赫玛尼多夫:拉赫玛尼诺夫算是柴可夫斯基的学生,作品悲情色彩比较……但是也富有生命力,可能是由于患过精神病吧` 2、3钢琴协奏曲、“死之岛”交响诗、2、3交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马勒:马勒有神经症(还不是疯子,大概是抑郁症那个层次)`好像懂得些尼采``好像弗洛伊德当过他的医生`。九首交响曲还有些艺术歌曲集是代表作`马勒差不多是我的最爱!

布鲁克纳:4、7、8、9交响曲是代表

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作品生前都没有人赏识`他们有点像音乐界的尼采和克尔凯郭尔

理查德.施特劳斯(和圆舞曲似乎没太大关系):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书)(这部交响诗的开头“日出”你应该听过`)《唐吉诃德》《唐璜》《英雄传说》《死亡与净化》

后浪漫主义比浪漫主义对死亡更关注`

1800s还有一个些音乐家称为“民族主义”,他们主要取材于本民族的音乐`应该与当时殖民主义兴起,帝国主义开始产生有关吧`音乐家有丹麦的卡尔.尼尔森,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罗斯的“五人强力集团”——格林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巴拉基耶夫,居伊(这个没什么名气)还有个鲍罗丁,捷克的德沃夏克、斯美塔纳……民族主义其实影响很广`应该说哪里有民族音乐哪里就有古典音乐民族乐派`
尼尔森:可能不是太多人认识这个人`但是还挺那个~3、4、5、6交响曲是代表吧`
格里格:名字不“出名”`曲子却经常被听到`为易卜生戏剧《皮尔.金特》作的配乐的“晨曲”“在山神殿”“索尔维之歌”。……我以前还在一部张韶涵和霍建华演的电视剧中听到过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头
西贝柳斯:最出名的是芬兰颂`他的交响曲都挺棒`本身好像就是民族革命者``
德沃夏克:8、9交响曲,尤其是第九`大提琴协奏曲~
斯美塔纳:《我的祖国》,其中最有名的是“伏瓦塔瓦河”
五人团: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原著是普希金写的)的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或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巴拉基耶夫和居伊不认识`鲍罗丁有个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的草原上》。我就只能说得那么多作品了`他们应该也很优秀,但是在我这里光被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盖啦`

1800s后期还有个印象派`好像很多人会把那些扭曲的图像和“印象派”联系在一起`虽然印象派绘画是挑战写实的先驱`但是画面还是基本是现实图景而且富有诗意~印象派音乐也是挺容易被接受的~和莫奈、雷诺阿这样的画家的画的感觉很接近~
德彪西: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开创者`代表作是《大海》《夜曲》(这是标题啦)《牧神的午后序曲》。(呃……《大海》《夜曲》我不记得啦`好像有个叫“交响素描”)
拉威尔:拉威尔代表作是《波莱罗》(你绝对听过!)《圆舞曲》芭蕾舞《达芙妮与克罗埃》的配乐
感觉德彪西比较接近莫奈,拉威尔比较接近雷诺阿。

1900s世界变得开始不一样了`那些1800s后期的音乐家都有一个倾向`——不和谐的音调出现越来越多——虚无化。中国至今似乎都没经历过这样的环境`人们听到“虚无”似乎觉得是思想不够乐观的表现~但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是这样说的:至于我们自己,则已能按事物的实际情况来看事物,而这就是生活的基础在我们脚下动摇的原因。艺术家是最先直面虚无的群体`在1930s存在主义开始兴盛之前就有了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艺术~马勒应该是非现代主义中最接近现代主义的音乐家`施特劳斯应该在这方面也不差~

表现主义无论在绘画还是音乐都算得上是现代主义中的“前辈”
勋伯格及其俩徒弟威伯恩、贝尔格是表现主义的代表`
勋伯格开创了无调性音乐、十二音序作曲等等,反正对我们来说听起来就是“怪”``但是如果抛弃“审美定势”还是有发现的~

匈牙利的巴托克和柯达伊其实我也不懂算是哪民族乐派还是现代派`至少巴托克算现代派不过分`其实我不认识柯达伊~
巴托克代表作有《乐队协奏曲》《为钢片琴、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所写的音乐》舞剧《神奇的满大人》。巴托克在现代音乐地位也很重要`而且不算怪`应该可归在表现主义这边`

号称“音乐界的毕加索”的是斯特拉文斯基`不是说他最厉害`而且毕加索也不是最厉害的~是他什么派的似乎都行~代表作是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

说到斯特拉文斯基`就得提苏联(不是俄国啦)的现代音乐~那是“新古典乐派”斯特拉文斯基在这一派地位也挺重要`听起来也不太怪`但有不和谐音~
肖斯塔科维奇:好像都不错的`5、7交响曲是最有名的`
普罗科菲耶夫:最有名的是第一交响曲“古典”(这是典型的新古典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芭蕾舞《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
哈恰图良:不认得`但是有首“马刀舞曲”大家都听过`是一部戏剧里的`是什么剧我也不懂拉~而且他算不算新古典的我也不清楚`

好像我前面说的除了勋伯格都不算怪`所以说现代主义还是没有那么难接受的~真正怪的叫“先锋派”

瓦雷兹:瓦雷兹现在挺起来`应该不算太怪~但是像“噪声音乐”“电子音乐”这样的东西他都算是先驱。代表作……先锋派音乐家似乎没有固定风格`所以不好“代表”……《阿美利加(American)》好像是名气最大的`《电离》好像是“最激进”的,都是打击乐`

艾夫斯:艾夫斯应该还算"先锋"吧`第四交响曲和《康科德奏鸣曲》好像比较有名`我听过第二交响曲`那个一点也不怪`但是康科德奏鸣曲就……第四没听过``

约翰.凯奇:他的其他的我都不懂`只懂有个《4分33秒》这个最“有趣”,一共三乐章`演奏者的“演奏”是开关琴盖`站立坐下`其实就是“无声4分33秒”,他说场上的一切声音都是音乐的一部分`所以是“有声”的。

梅西安:勋伯格开创了“序列音乐”,似乎梅西安把“序列”推广到了节拍上`为日后的“整体序列”迈出了一步`梅西安最有名的是《末日四重奏》《百鸟苏醒》《图伦伽利略交响曲》`梅西安似乎较容易接受~抓住三要素——爱情、信仰、鸟鸣,梅西安能够辨别很多种鸟叫声。

施托克豪森:施托克豪森`的音乐是绝对“抽象”,他的音乐主要是电子乐`有名的:《直升机四重奏》(直升机是当乐器用的)、《青年之歌》2007年才死的。

布列兹:现在都还没死`也是用“整体序列”“电子音乐”作曲,指挥现代音乐的不二人选~代表作……我只听过《应答曲》`

贝里奥:《交响曲》最有名吧`

那些先锋派音乐有点……但是如果有人嘲笑那些音乐的话就显得自己太……愚昧啦``那些音乐家还有很多:路易基.诺诺、卡特、努森、武满彻、谭盾(这个总该听过吧`)、格拉斯、亨策……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不过我说说似乎包括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啦`其实我也不太分得清`但是显然`像格拉斯、谭盾没什么虚无色彩`“后现代”的特点真的没搞清楚`好像是“消解”吧``江郎才尽啦我!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
三大安魂曲:莫扎特、威尔第、弗雷(你自己查这个人了`法国的)
柴可夫斯基我忘记说他的招牌“三大芭蕾”了: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本人重要感受~!:音乐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比素质、气质、学识……的`音乐不是工具!老子他妈没修养`照样可以听古典音乐`而且只听古典音乐~!
上述内容有错`就别怪我啦~我也就只是个业余的~

阅读全文

与巴托克音乐在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山体育馆电影院电话号码 浏览:560
给我找电影爱情 浏览:337
免费食人族电影大全 浏览:313
2017与音乐有关的电影 浏览:230
刘德华的爱情电影 浏览:850
印度电影大篷车完整版中文版 浏览:459
高分日本爱情电影大尺度 浏览:327
印度电影大全真爱在我心 浏览:593
天使爱美丽电影简介英文 浏览:299
怒火风暴电影完整版 浏览:589
东北的搞笑犯罪电影大全 浏览:650
大电影动画片大全免费汪汪队 浏览:453
猫和老鼠电影背景音乐 浏览:733
盗墓电影大全2019龙墓 浏览:262
十部英文励志电影观后感 浏览:662
泰国电影恐怖的降头术 浏览:53
如何订私人电影院 浏览:569
悬疑电影中文版推荐 浏览:985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浏览:535
冰川时代3电影粤语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