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鉴赏电影末代皇帝主题曲
主题曲是戴维伯恩的《Main Title Theme》
戴维伯恩运用了大量的电子音色,旋律大都采用了中国五声调式,段落较短小,富有趣味,多用于影片情节相对轻松烂漫处。最著名的一段《Main Title Theme》。是影片的片头曲:几声中国鼓的鼓点过后,引出叮咚作响的马林巴,打击乐成为全曲交织的背景,而后慵懒的小提琴旋律绵绵地的摇曳出来。
不断的围绕着3、5、2、6、1几个音反复。听起来有一股摇曳生姿的东方风情,主题演奏过后,又加入了中国笛子和弹拨乐的音色,旋律较前面稍有变化:变得更加紧凑,富有舞蹈性。整首曲子曲调比较平稳,节奏统一,但音乐富有层次感,音乐织体逐渐加厚。这首曲子在典雅幽远的宫廷韵味中。带着一种由西方人眼光看待中国文化时,特有的想像力与神秘感。一首《Main Title Theme》拉开了电影《末代皇帝》的序幕。另外,在影片开始后30分钟处,溥仪和久别的亲生母亲及第一次见面的亲弟弟溥杰在皇宫相见时也用了这段音乐做背景。《Wind,Rain AndWater》是一首清幽曼妙。富有趣味的电子音乐,其中也不乏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按照音乐的风格和配器特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轻巧活泼。以手风琴和古筝音色为节奏背景和低声部,采用三拍子的节奏。旋律声部使用了《Main Title Theme》的主题,其音色清脆剔透。影片22分钟处,众人哄幼年溥仪洗澡时使用了这段音乐,极富幽默感。第二部分节奏变成了四拍子。采用了一系列琶音作为声部支撑,旋律声部依然是取自序曲的主题,为弦乐和吹管乐的相互交织。这段音乐用于影片1小时10分钟处,烘托少年溥仪和众人玩猜人游戏时沉醉惬意的心情。
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有三个人: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三人的出身和音乐风格各异,但在影片中却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撞击之后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为这一部从西方人观点拍摄的东方电影找到了一套合适的配乐。全片以大气派的管弦乐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主题旋律变奏音乐交错,将淖仪一生的传奇遭遇烘托得很贴切。
2. 求电影《末代皇帝》中所有音乐
《末代皇帝》所有音乐
(2)末代皇帝电影音乐作曲扩展阅读:
导演伯纳多·伯图鲁奇采用了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书籍《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再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才开始构思拍摄该电影。贝托鲁奇当时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两个拍摄计划,另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中国政府最终同意了该片的拍摄,并对内容没有作任何限制。
这部以中国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多国合作影片,体现了电影艺术在编剧、导演、摄影、剪辑、音乐、美工等诸方面的成就。该片以独特的角度和结构安排,流畅地表现了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富有传奇色彩和历史意义的事件。该片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归功于意大利籍导演贝尔托卢齐。在他的指导下,中国作曲家苏聪先完成音乐,拍摄时演员伴随音乐表演,一次完成。
3. 末代皇帝电影里大概105分钟左右庄士敦离开时候背景音乐是什么,感觉好熟悉
友谊天长地久啊
4. 艺伎回忆录、末代皇帝的作曲者
《艺伎回忆录》的作曲者 约翰.威廉姆斯 ------- 斯皮尔伯格的御用配乐大师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uninfo&idArticle=11683
《末代皇帝》作曲者,曾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
http://ke..com/view/892786.htm
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有三个人,包括:中国的苏聪、日本的坂本龙一、和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其中阪本龙一的音乐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国内观众最熟悉的序曲则是David Byrne的作品。三人的出身和音乐风格各异,却能够发挥出东西方文化撞击之后又能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为这一部从西方人观点拍摄的东方电影找到了一套最合适的配乐。全片以大气派的管弦乐和悠扬的主题旋律变奏音乐交错,将溥仪一生起跌极大的传奇遭遇烘托得甚为贴切。
苏聪出身自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跟后来凭《卧虎藏龙》再度扬威奥斯卡的谭盾同被归类为“新派作曲家”,后来两人均移民美国。坂本龙一是日本最著名的电子乐团“黄色魔术乐团”(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主将,因其外形冶艳,也参演过《俘虏》(Merry Chrismas, Mr. Lawrence)的同性恋军官,并为本片谱出极具风格的配乐。戴维.伯恩则为“说话头”(Talking Heads)乐队成员,在英国出生却长居美国,跟中国人有亲属关系。他不算是专业的电影配乐家,但也经常为电影创作主题曲,也为一些电视配乐。
http://..com/question/3140393.html
5. 《末代皇帝》的片头曲叫什么名字
坂本龙一
做的曲子
就叫
the
last
emperor
收录在
last
emperor
的原声带里
6. 苏聪的音乐历程
从生活中感悟音乐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苏聪因为是独生子,幸免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艰难困苦,也没到戏班子或歌舞团以拉琴为生。但由于在音乐学院任教的父亲成了“专政对象”,苏聪在音乐学院附中高中毕业时,被通知只能到北京市远郊区的一个中药厂当操作工。为了儿子能留在城内,有条件练琴,父亲冒着挨批的危险一次次地去恳求,最后总算是放出一句话:“虎坊路浴池有一个工人名额,没人愿去,你愿意接受,我们可以同意。”就这样,苏聪上了班,而且师傅们还挺满意他的工作。这里驻有公安人员,许多血案便是在这里找到线索的,它也是个社会渣滓留连的场所,苏聪在这里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了再教育”。从1978年到1982年,苏聪是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度过的。他追忆说:“我在杜呜心教授班上学作曲时写过一些我至今看来也有价值的作品。例如,一年级写的两首艺术歌曲,二年级写的钢琴变奏曲,四年级写的《第一交响乐》。我认为最突出的是三年级写的弦乐合奏《侗寨风情》。在这里,我运用了已经掌握的全部现代作曲技巧。今天,即使是把它同欧洲的同类作品相比较,也不会逊色。《侗寨风情》表达了我1980年去广西壮族居住区采风时的感受。当时,我们肩背行李、录音机,在晨雾中上路;沿着山谷,爬上险峰,听着猿啼和隆隆的伐树声;到了深夜,又在山寨中倾听那动人的歌声。我把这些感受都倾诉在弦乐合奏曲里。”的确,通过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苏聪掌握了用音乐表现生活、思想和感情的创作技能。
形成自己的音乐散文
1983年初春,苏聪在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阿克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第二弦乐四重奏》。同年秋天,他的另一部作品《音乐会序曲》诞生。 由苏聪作曲的《末代皇帝》1997年在香港上演在《音乐会序曲》的说明中,苏聪写道:“《序曲》是作曲者夜读唐代诗人李白的史料和他的诗歌《夜曲》时的有感之作。其音乐的意境使人联想到山间的静夜,远处飘来木鱼和暮鼓的回声,从而使人感受到流浪异乡的诗人对故土的思念:梦绕着昔日的生活,帝都的雄姿,在回顾半生来几经战乱的经历时,于思潮起伏中不觉晨钟又起,故而眺望塞上凉秋,倍增对故人浩茫的离情。”接下来,苏聪写道:“但是与其说作品是在描写李白的诗意,还不如说是我想借此抒发自己当时的乡情。”
苏聪曾经这样描述他在慕尼黑时的生活:“刚到慕尼黑时,为尽快、更多地了解现代音乐,每天早起晚睡,以便将晚饭安排在11至12时之间,这是现代音乐专题的播放时间。以后,对各种风格、体裁的音乐也都听了,包括流行音乐,这种生活维持了4年。还节衣缩食地省下钱来,看了大量的歌剧、舞剧、音乐会,但叁与最多的是本市大多数人都‘不屑一瞥的现代音乐会。到各地叁加现代音乐会,也曾在卡.施托克豪森指导下分析过他的一些作品。但不久,或者说两年后对先锋派音乐的兴趣就少了不少。”
真正使苏聪的作品在欧洲重要场合得到介绍还是在柏林。1985年初,为迎接同年6月在西柏林国际艺术节举办的东亚艺术节,组委会委托苏聪,日本作曲家武满彻、石井真木,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依桑和韩国作曲家姜硕熙等人各写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于是苏聪完成了乐队音乐《破晓》。
作品在瑞士上演时,巴塞尔的德文报评价说:“这是一部在交响乐队中强调打击乐的高度综合的作品,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对听众来说也是特别动人的作品。它虽具有鲜明的现代派风格,但不属于学院派中实验性的那种类型,而是建立在不同的艺术格调中去想像的那一种。”
苏聪在谈及创作体会时说:“这首乐曲与其讲是在描写空灵、淡雅、神秘、虚幻的远古意境,不如讲要借此表达对今天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认识……通过火一般热切的呼唤去诉诸社会的进步。”
《钢琴幻想曲》1995年获得国际钢琴作品比赛第二名。它是与《破晓》同一时期完成的。这时苏聪已在柏林自由大学音乐研究所随库克尔茨教授攻读比较音乐学博士学位。这部作品是为纪念李斯特逝世一百周年举办的国际钢琴作品比赛而创作的。为演奏成功,父亲建议苏聪要以中国人的音乐思维和特有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来解释李斯特的音乐。创造意境则要标新立异,可以想像到夏日的清晨,曙光初露,它柔和而透明;平静的山谷中,一壶清水飘着或红或绿的落叶;小鸟一阵惊飞,引起山谷的回响;远处,瀑布从天际一泻而下,奔腾汹涌流入池中,山林又是这样的安静。同时,为使钢琴演奏出中国拨弦的琴声,父亲建议苏聪把琴盖打开,用手指作各样的拨弦,其中有轻重拨,用扣环拨,用指甲靠近琴桥拨及运用波形滑奏等多种方法。结果,苏聪成功地运用了许多崭新的创作手法。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席曾叶发对此评论说:“作品听起来很有中国古琴味道,苏聪的音乐散文风格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1985年6月,苏聪有了推荐自己作品的出版社--彼德斯音乐出版社,他没有想到这家世界一流的出版社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
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曾受到圈内外人士的交囗称赞。因创作《末》片的音乐,苏聪做了不少准备工作:读文献、走访专家学者等已不在话下。但要写出合??历史人物实际,又具现代感并合乎电影导演贝尔多鲁奇胃囗的电影音乐,仍是件难事,因为众所周知这位国际著名电影导演对电影音乐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末》片没有分镜头剧本,更没有注明哪个片断有音乐,需要几分几秒。贝氏只交给苏聪一个文学剧本,要求他每天都叁加拍摄活动,在拍摄休息中有时找他讲一下某些场面的音乐设想。至于写作,苏聪只能在深夜进行。一段音乐写完了,通过乐队排练、录成后,还要经过导演组审听通过,否则就要重写至满意。但有时已经通过了的乐曲片段在实拍混录时仍会推翻再来,有时采用的是第五稿,实拍时又临时改用第二稿。这次电影音乐的创作实践,大大提高了苏聪捕捉、结构音乐形象的思维能力和即兴创作的能力。在告别宴会上,贝氏对苏聪说:“你的作品具有高贵、典雅而略带忧伤的气质,与这部电影的音乐风格是一致的,这是我邀请你来创作的原因,对你的创作我很满意。”
苏聪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长期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苏聪不时产生“生怕把中国文化忘了”的心情。他说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得益于在国内打下的音乐创作的坚实基础。他十分感谢自己的老师杜呜心教授。人们常用“雅”和“俗”来形容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但苏聪并不这么看。他赞成美国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关于“音乐根本就没有严肃与流行之分而只有好坏之分”的观点。苏聪说:音乐作品应该尽量接近生活、接近大众,说白了就是接近人生。目前,苏聪正在构思《第二交响曲》,想创作出一部介于“严肃”与“流行”之间的作品。他强调:“我要走出自己的路。”著名音乐评论家理查.海门对苏聪的音乐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既能很高雅,也能很即兴,需要通俗的时候,也能很大众化!”
7. 1987年美国拍摄《末代皇帝》的片尾曲音乐是叫什么
Main Title Theme是这个么?http://www.ckroc.cn/attachments/month_0511/10_main%20title%20theme%20(the%20last%20emperor).mp3
末代皇帝原声曲目
1 First Coronation
2 Open the Door
3 Where is Armo
4 The Red Guard Accordion Band
5 Picking A Bride
6 The Baby (Was Born Dead)
7 The Last Emperoror (Theme)
8 The Last Emperor (Variation 2)
9 Lunch
10 Main Title Theme
11 Paper Emperor
12 Bed
13 Wind, Rain And Water
14 The Last Emperor (Variation 1)
15 Rain (I Want A Divorce)
16 Picking Up Brides
自己网络一下慢慢听听,我不知道哪个是您要的
8. 中国首位获得奥斯卡奖项的艺术家是谁
1988年,苏聪凭电影《末代皇帝》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奖,他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人。
苏聪
中国电影作曲家。原籍广东东莞,父亲苏夏、母亲胡慧朋都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87年,应聘为影片《末代皇帝》作曲,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奖,成为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人。目前,任教于德国。主要作品:《交响序曲》1983/《李斯特钢琴幻想曲》。
9. 末代皇帝 溥仪知道自己不再是皇帝奶妈被送走时的那段音乐是谁作曲
曲名:Where Is Armo
作曲:坂本龙一 Ryuichi(龙一) Sakamoto(坂本)
坂本龙一在片中饰演甘粕直彦,就是片中自杀的那个满洲国的实际统治者。
10. 《末代皇帝》里那首《Main Title Theme》是谁的作品
1 First Coronation 登基 - 坂本龙一
2 Open The Door 开门 - 坂本龙一
3 Where Is Armo? 阿毛在哪儿 - 坂本龙一
4 Picking Up Brides 娶亲 - 坂本龙一
5 The 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I 主题变奏曲1 - 坂本龙一
6 Rain (I Want A Divorce) 雨(我要离婚) - 坂本龙一
7 The Baby (Was Born Death) 孩子(生下来就死了) - 坂本龙一
8 The 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II 主题变奏曲2 - 坂本龙一
9 The Last Emperor: Theme 主题曲 - 坂本龙一
10 Main Title Theme (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主题曲 - David Byrne 大卫·拜恩
11 Picking A Bride 选妃 - David Byrne 大卫·拜恩
12 Bed 床 - David Byrne 大卫·拜恩
13 Wind, Rain & Water 风,雨和水 - David Byrne 大卫·拜恩
14 Paper Emperor 折纸皇帝 - David Byrne 大卫·拜恩
15 Lunch 午餐 - 苏聪
16 Red Guard 红卫兵
17 The Emperor's Waltz 皇帝的华尔兹 - 约翰·斯特劳斯
18 The Red Guard Dance 忠字舞/红卫兵之舞
坂本龙一承担了主演的配乐任务,主题曲及变奏为整部电影奠定了感情基调,而那首脍炙人口的Main Title Theme是David Byrne的作品,悠扬的小提琴旋律,充满了东方的神秘色彩,作为开篇曲一下子将西方观众拉入了神秘而古老的东方世界,曾被佳洁士广告和很多电视剧作为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