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图片 > 芭蕾舞剧电影白毛女音乐鉴赏

芭蕾舞剧电影白毛女音乐鉴赏

发布时间:2022-12-22 03:14:48

㈠ 白毛女音乐特点

卞祖善解读<白毛女>音乐特色

中央芭蕾舞团指挥卞祖善对记者说,他对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特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他介绍舞剧<白毛女>是根据延安时期的新歌剧<白毛女>改编创作的.舞剧音乐除保留了原歌剧中<北风吹>,<扎红头绳>之外,还将<我要活>,<太阳出来了>加以改编发展,又新创作了<序歌>,<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等独唱,齐唱,合唱部分.
<白毛女>开创了自柴科夫斯基的舞剧<胡桃夹子>运用声乐以来,音乐中声乐成分最重的一部舞剧之记录.而这正是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对西方传统芭蕾舞剧音乐的一次大胆革新.
舞剧<白毛女>中的歌声使剧中人物更为鲜活而丰满.尤其是喜儿这一角色,和其唱段更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如喜儿的淳朴(<北风吹>,悲恸<哭爹>);愤怒(<见仇人烈火烧>)和惊喜(<见亲人>),扣人心弦,令观众为之动容.全剧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运用民间音乐素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很成功.如二场中喜儿和张二婶的一段音乐,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悲凉的音调,表达了喜儿凄楚的遭遇,非常动人.此外,还运用了抗日时期的一些革命歌曲如<参加八路军>,<军队和老百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使舞剧的时代背景更为鲜明真实.
全剧的配器颇为精致,巧妙的把一些民族乐器融于管弦乐之中,如板胡,竹笛和中国打击乐器的运用很有特色.又如用三弦来刻画地主黄世仁和狗腿子穆仁智的狡诈和猥琐,亦很形象生动.
全剧音乐长于抒情,又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清新动听,亲切感人,过耳不忘,令人回味.

㈡ 《白毛女》中有哪些歌

《白毛女》全部插曲 :
1《白毛女》曲16-百万工农齐奋起 合唱

2《白毛女》曲15-千年的仇要报 合唱

3《白毛女》曲14-太阳出来了合唱

4《白毛女》曲13-相认 朱逢博

5《白毛女》曲12-见仇人烈火烧 朱逢博

6《白毛女》曲11-军队和老百姓 合唱

7《白毛女》曲10-大红枣儿甜又香 合唱

8《白毛女》曲09-盼东方出红日 朱逢博

9《白毛女》曲08-要报仇 朱逢博

10《白毛女》曲07-冲出虎狼窝 朱逢博

11《白毛女》曲06-快快参加八路军 合唱

12《白毛女》曲05-喜儿哭爹 朱逢博

13《白毛女》曲04-扎红头绳 朱逢博

14《白毛女》曲03-漫天风雪

15《白毛女》曲02-北风吹 朱逢博

16《白毛女》曲01-看人间 朱逢博
《白毛女》是一部中国电影,以七场芭蕾舞剧的形式演出,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2年,其主要剧情为:抗日战争时期,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奋起反抗,被打死。喜儿也被抢进黄家。贫农青年大春与喜儿自幼青梅竹马,为替喜儿报仇,投奔八路军。在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进深山。喜儿的头发渐渐变白。大春所在的八路军某部解放了杨各庄。大春从深山中找回喜儿,镇压了黄世仁。喜儿翻身后,参加了八路军。

㈢ 舞剧《白毛女》的历史背景及其音乐表现特点和内容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 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①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 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剧中的“红头绳”、“漫天风雪一片白”、“我说、我说”等,都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②电影故事片。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1950年摄制 。由水华、王滨、杨润身根据同名歌剧改编。主要演员有田华、李百万、陈强等。影片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1957年在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中获故事片 一 等奖;获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 。③ 京剧。马少波 、范钧宏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④ 舞剧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 。艺术指导黄佐临 ,编导胡蓉蓉等。主要演员有顾峡美、蔡国英和凌桂明。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1965年首演。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

㈣ 舞蹈赏析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舞剧情节

这是最重要的,如果观众看半天不知道台上的演员在干什么那就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首先要知道演员在表达什么,要尽可能地被演员的情绪、表情、速度所感染,尽可能地进入剧情,这需要事前充分地了解舞剧音乐、舞剧故事、舞剧背景。

舞蹈的情节是在情节舞和舞剧中,人物的生活和事件的演变发展过程。由一系列能够显示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具体事件过程所组成。对情节的把握正确与否决定了观众能否真正看懂舞者用其肢体语言所演绎的内容以及所想表达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舞蹈语言。同时,观众能否正确把握情节,对于舞蹈的编导和演员也是一种很大的考验,编导必须对所演绎的故事充分的提炼与加工,舞者在演绎某段舞蹈前,也应先对情节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在舞台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舞蹈语言去向观众讲述所演绎的内容。如,大型舞蹈《红梅赞》的舞剧总编导杨威深谙无言的舞剧贵在故事情节的单纯和洗炼。她匠心独具地设计编排了一个个精彩的舞台画面:面对酷刑和利诱,江姐刚毅顽强;叛徒则摇尾乞怜,为虎作伥。绝食斗争中,“小萝卜头”忍住饥饿的煎熬,小小心灵里憧憬的是自由飞翔的蝴蝶。疯狂的大屠杀里,“监狱之花”的母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舍生赴死。面对胜利的曙光,江姐与难友们一道,用自己的忠贞绣出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的旗帜下,勇士们在熊熊的烈火中得到永生。

二、芭蕾舞手语

芭蕾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并没有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会用若干种定式手语来表达若干种感情。

比如,两手交叉、手背朝外置于前胸,则表示为“爱”,而双手交叉、手背朝外置前腹前,便意味着“死”。看舞剧前应好好翻阅剧情简介,负责的简介就会介绍舞剧中将出现的各种手语。

三、演员的表演技巧

这是很重要的欣赏部分。首先需要欣赏者熟悉表演技巧。就象旧时的中国人听京戏,其实戏迷们对每出戏早已背得滚瓜烂熟,自己都会哼,但还要不断地看,看什么?看的就是出场的角儿的技巧;也象西洋人看歌剧,看的也是演员的技巧;而要精湛地欣赏舞剧,也需要舞剧欣赏者长期积累舞蹈技巧的知识。

四、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即舞蹈画面,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空和空间中的动态结构。一般指的'是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是舞蹈作品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包括:

1.整齐一律。也称单纯统一,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美规律。特点是无差异和队列的一致,能体现出单纯、整齐的美,给人一种节奏和次序的审美感受。

2.平衡对称。也称均衡对称,是比整齐一律稍复杂的形式美。规律特点是既有一致重复的一面,又有差异不一致的一面。但在差异中仍保持着一致、对称,给人以安宁,稳定的审美感受,而均衡则给人以安定中又具有自由灵活的愉悦感受。

3.调和对比。事物的差异和对比的统一。对比给人以鲜明、醒目、振奋、活跃的审美感受,调和则给人以融合协调的愉悦。

4.多样统一。也称和谐。是形式美最高级的法则,是整齐一律,平衡对称,调和对比等形式的对比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次序。给人以整体的,多样性的审美感受。舞蹈构图可以规划为舞蹈欣赏最终极的整体效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舞蹈题材和舞蹈主题

所谓舞蹈的题材,就是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编导对其掌握的社会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而舞蹈主题则是舞蹈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题材和主题可以被划为观众欣赏舞蹈所要知道的舞蹈所要表现的情节背景。只有对二者有所了解,我们才能有目的地去欣赏舞蹈,也能较为容易的从舞者的表演中有所领会。如课上所欣赏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正是取材于我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以波澜壮阔的音乐舞蹈场面,展现了1921年以来中国人民争取解放、欢庆新生的生动画卷。

六、客观环境的设计

舞蹈不是单纯的一个舞蹈家的独自演绎,一台好的舞蹈还有其不可缺少的客观环境成分。所谓的客观环境包括舞台背景、灯光等的设计,背景音乐的选择,舞者的服装设计等等。做好客观环境的设计可以给一部舞蹈锦上添花,做不好,可能也会成为这部舞蹈的一处败笔。我们可以把观众欣赏舞蹈的形象分为三种,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动觉形象。所谓的动觉形象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动觉器官所体会到的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感体验。观众心目中动觉形象的塑造往往取决于舞台上的舞者的表演。而观众通过视觉所感知的视觉形象则不仅需要舞者的出色表演,还需要舞台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大型民族舞蹈敦煌整场演出的舞台设计,服装、音乐设计仿佛把观众带到了那古老而神秘的西域,让我对那不禁有些神往。观众通过视觉的舞台设计可以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好的舞台背景可以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的听觉形象是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情感体验或特定生活的形象地联想。艺术的本身是相通的,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可以创造出观众视觉与听觉感受的最完美效果。舞蹈音乐的创作与选择必须符合本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它是为舞蹈的情节服务的。合适的背景音乐给舞蹈创造了完美的意境,背景音乐的高潮可以推动舞蹈情节的高潮。

拓展

1.舞剧《丝路花雨》

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于甘肃兰州,赵之洵、刘少雄等合力创作。《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背景,以活跃的敦煌壁画舞姿为主要舞蹈语言,造型、音乐、舞技都堪称完美。把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描绘了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恩爱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舞蹈结构上,突出了独舞的空灵和群舞的恢弘,女主角英娘舞段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被认为开创了“敦煌舞”独特的艺术流派。音乐采用以我国民族乐队为主的混合乐队演奏,以我国古典音乐为基础,吸收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民族古曲的韵味和调式特点,以及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吸收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古典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将波斯音乐素材加以发挥,体现了波斯人的风俗特征。该舞剧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2.芭蕾舞剧《白毛女》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胡蓉蓉等创作。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并带回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有关“白毛仙姑”的传说。叙述了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得到了解放。贺敬之、马可等据此创作五幕歌剧《白毛女》。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原有题材,在保留原作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基础上,浓缩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诞生了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成为民族芭蕾舞剧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是现代生活内容和芭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汇,服务于剧情的发展: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和参军后的英勇、干练;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深刻鲜明。而音乐更是优美动听,经久传唱。

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是第一部最成功的中国大型芭蕾舞剧。李承祥等编导。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受尽折磨的琼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巧遇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经过他的引路,琼花参加了娘子军,历经磨练和考验,成长为卓越的革命战士。洪常青牺牲后,她接过红旗英勇向前。“向前进,向前进……”舞剧中的音乐早已唱遍大江南北,没看过《红色娘子军》的人,也曾听过这些旋律优美、节奏有力、通俗易懂的音乐,也曾受过它的感染。剧中所展现的南中国风情、女性细腻的情感、澎湃的革命激情,都为同类作品中少见,都为我们演绎了一幕精彩的红色南海情。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表现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4.杨丽萍的孔雀舞:

中国民族舞蹈的代表性作品,其表演艺术家杨丽萍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标志性人物。孔雀舞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精神的表达、认知,是云南傣族人的信仰,他们觉得孔雀是最美的,它象征着自然美好。像孔雀这样的一个生命繁衍的象征,孔雀开屏是为了吸引异性。这种舞蹈是他们的一种仪式,民间广为流传。杨丽萍通过舞台把对舞蹈的感觉展现出来——少数民族对孔雀的一种独特理解,一种舞蹈形式,审美定位产生这样的舞蹈。舞蹈寄寓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吉祥、和平、幸福、欢乐的心声。舞台上的形象是孔雀,也是傣家少女情感、思想、性格、心灵的真实流露与写照。不仅摹其形,而且抓其神韵,以神带形,形神兼备,心犀相通。杨丽萍大胆创新,吸收了现代舞充分发挥人体动作的特点,创造了新的语汇,动作更奔放、挺拔、舒展、浑厚,更富有现代感。

5.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芭蕾舞剧,1935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次公演。作品不论在结构规模、人物性格以及戏剧深度,都可算是众多版本之佼佼者,艺术价值最为突显。这部芭蕾舞剧充分显示了普罗高菲夫对旋律线条的匠心独具。在固定的和声与难以预料的转调手法的烘托之下,创作出独特魅力、感染力,令人永难忘怀的旋律,尤其是在刻划男女主角的情感上,更是动人与美幻。结构和富于创意的舞蹈编排,包括融入交响性的编舞方法,构成一种独特的舞台风貌。把技巧的发挥融合在戏剧进程中,强调“切题”而不耍弄技巧,因而在极具观赏性的富丽堂皇的舞蹈场面里,不时闪跃出晶亮的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的火花。

㈤ 白毛女舞剧的评价

一部充满了革命激情、歌颂工农兵革命斗争的作品,在沉寂了十几年后,从九十年代以来依然吸引着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士,其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本身,二是故事本身的精神。
在舞剧形式上,芭蕾舞《白毛女》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扎红头绳”、“北风吹”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还创作了好些独唱、齐唱、合唱,用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这种将声乐引入芭蕾音乐形式中的探索,不仅在舞剧的表现力上显得更丰富,更充实,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殊色彩,也就使舞剧音乐的民族性更加突出。在创作手法上,《白毛女》不单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和舞蹈编排上,因而建立了一种特别的风格。这种以民间音乐为本的创作手法,具有一种民族的生命力,也就很容易地引起广泛群众的共鸣,此外,在西洋管弦乐中加入中国管弦乐器的做法,亦增添了民族色彩。在音乐设计上,《白毛女》是很成功的例子,其原因是剧中人物的主题旋律,不仅动听,而且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配合,音乐发展和剧情发展亦结合得很有戏剧性效果,情节发展颇引人入胜,并且脱离了舞蹈而单独存在的芭蕾音乐,在欣赏上却更能引人遐想。这种遐想的引发,可以说是音乐与故事本身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对强权、对恶势力的抗争,这种具有强烈革命斗争意识的精神,虽然难免会使人敏感的回忆起令人恶心的残酷政治权力的斗争,但《白毛女》的革命精神,却是发自老百姓,发自民间的,和政治权力的争逐毫无关系。

㈥ 白毛女歌剧中的名歌赏析

1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剧本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剧本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创作的。主题思想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1945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首演于延安。

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北风吹》节奏轻柔,舒展,曲调亲切动人,塑造了喜儿活波、纯朴、天真无邪地向往幸福的形象,也表达了她盼望爹爹归来的急切心情。《扎红头绳》节奏欢快活波跳喜悦,曲调流畅、优美。它于北风吹主题配合得天衣无缝,充分表达了喜儿心中盼望、喜悦的心情。《太阳出来了》宽广、明亮、兴奋而充满希望,如太阳光芒四射,激奋、有力显示了已经解放的人民的力量。

经过不断的修改,《白毛女》最终成为新中国最经典的一出文艺作品。首先是歌剧,然后是芭蕾舞剧,还曾被拍成电影和改编成京剧。其中芭蕾舞剧的音乐部分由严金萱主创,芭蕾舞剧版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1965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

1997年,由原作曲者严金萱与另一位作曲家孟津津合作,应中国交响乐团之邀将芭蕾舞剧中的精彩音乐片段,改变为大型的交响组曲《白毛女组曲》,分为《喜儿》、《白毛女》以及《迎太阳》等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原剧中的三段主要剧情。旋律内涵深刻,听来却通俗易懂。

㈦ 白毛女舞剧的特色

白毛女(八场芭蕾舞剧)严金萱曲。上海舞蹈学校根据歌剧《白毛女》编剧、作词。陈本洪、张鸿翔、陈燮阳配器。初创于1964年,经小型、中型发展为大型芭蕾舞剧,公演于1965年“上海之春”。剧情与同名歌剧基本相同。其艺术特色在于它以饱满的革命激情歌颂了工农兵的革命斗争。舞剧一开始,深沉而愤慨的序歌,唱出了几千年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底的愤怒和仇恨。在终场的斗争会上,这歌声又发出了“百万工农齐奋起”的吼声。一头一尾的合唱,定下了全剧战斗性音乐的的基调。为了突出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主题,刻划人物,渲染气氛,舞剧还运用了大篇幅的伴唱。除保留原歌剧中的叫《北风吹》、《扎红头绳》,并将《我要活》、《太阳出来了》改编发展外,又新创作了《序歌》、《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百万工农齐奋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相认》等独唱、齐唱、合地等。这些歌曲高亢、刚健、抒情,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感人的艺术力量,突出了主题。该剧还运用了当时抗日根据地流行的革命歌曲如《参加八路军》、《军队和老百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不仅使时代背景更为鲜明,还增强了环境的真实感、亲切感。该剧音乐在创作中大量吸收了华北地区的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戏曲音乐为素材,乐队采用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㈧ 浅析芭蕾舞剧白毛女几个主题音乐的表现

芭蕾舞剧《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由序曲、序幕《压不住的怒火》、《深仇大恨》、《冲出虎狼窝》、《要报仇》、《盼东方出红日》、《红旗插到杨各庄》、《见仇人烈火烧》、《太阳出来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八个场次组成。它创作演出至今有46年,是国内上演次数最多的舞剧,至今已达1700多场,广受观众的好评,在芭蕾创作上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芭蕾创作上的一座丰碑,为芭蕾艺术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强而有力的推动作用。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研究舞剧《白毛女》音乐上的特色,对当今的舞蹈创作和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舞剧《白毛女》的音乐脱胎于歌剧《白毛女》,其主体皆源于歌剧,或根据此主题变化发展,如原曲《北风吹》、《扎红头绳》等,改编曲有《控诉》、《我要活》等,也增加了许多场景、舞蹈段落的创作,如《大红枣儿甜又香》等曲。它的音乐既融合了歌剧《白毛女》的旋律,又符合了舞蹈音乐的节奏;既有西洋化的特色,又有民族化的特点,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创作手法中西结合
舞剧《白毛女》音乐创作上呈现中西结合艺术特征。由于原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极具民族特色,舞剧《白毛女》大量地使用原歌剧的音乐素材,同时又吸取了西洋舞剧音乐的旋律性强,节奏鲜明,对比强烈,速度、情绪变化多样的特点,使其具有舞蹈性,适合做舞蹈的大跳、中跳、小跳。在演奏乐队采用双管编制的基础上,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吹奏乐(长笛)、弦乐(板胡和三弦),让音乐演奏呈现交响化的同时,又有民族色彩。如在舞剧第四场中表现喜儿深山艰苦生活“进深山”的舞蹈段中,作曲家充分地发挥了管弦乐队的优势,即它的艺术表现与描写功能:通过竖琴的刮奏和管乐器的强音和弦,描写深山老林险恶环境;通过单簧管在鼻音区与小提琴在高音区的独奏,表现喜儿不屈、倔强的性格;随后乐队用竹笛演奏出变化了的喜儿主题。
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舞剧《白毛女》的音乐以鲜明的旋律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内容为出发点,服务于舞蹈,塑造出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杨白劳、喜儿、黄世仁三者的音乐主题交错贯穿全剧,随着事态剧情的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变化。杨白劳是受压迫的阶级代表,其音乐主题深沉有力,在压抑的情绪中含有反抗的精神。喜儿的形象有欢快天真又不失淳朴的一面,也有坚强反抗的一面,她的音乐主题主要来自歌剧《北风吹》和《要报仇》的曲调,她的音乐主题的两面在不同的场次中,交替出现,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而变化。黄世仁是一个反面的人物形象,作曲家在“黄世仁逼债”的舞段中采用音色暗哑的大三弦表现出黄世仁阴险、恶毒、狡诈的性格。
三、舞剧加唱别具一格
在舞剧《白毛女》中有20多首伴唱,以独唱、合唱、重唱多种形式出现,为芭蕾舞剧的创作增加了一种表现手段。加唱的形式促进了舞蹈创作的互动,感人的歌声激发出舞蹈演员的创作热情,渲染了舞剧气氛,推进了舞剧剧情的发展,揭示了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等作用。歌唱成了舞剧《白毛女》的一大特色。喜儿在黄世仁家里遭受了非人的迫害,也激发出她反抗的信念,通过“鞭抽我,锥刺我”的唱段,宣泄出她慷慨悲壮的情绪,配合舞蹈动作的转和跳,表达她冲出虎狼窝的决心。舞剧歌唱唱段加深了观众对舞剧的理解,使观众深受感染。舞剧中担任独唱的演员朱逢博,还因为《白毛女》的唱段一举成名,她甜美的音色、民族的韵味和高亢的声音也为舞剧增色不少,当“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声音响起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想到天真、活泼、善良的喜儿形象。舞台上的喜儿通过形体的舞姿,用肢体语言演示着角色在不幸遭遇中的情绪,而朱逢博用歌声在倾诉着喜儿灵魂深处的全部情感。

专辑介绍

这个72年录音版本的《白毛女》是乐迷的必备之选。这套录音保留了原来舞剧八幕共超过一百分钟的音乐,而最重要的是该录音灌录时,正是文革高潮时期,演奏之严谨是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出来的。
此录音经过数码处理后的效果,不仅背景噪音极低,序幕管弦乐齐奏的的整体音色之美,令人惊讶,由于这个舞剧音乐与一般舞剧有很不同的地方,在于加有大量歌唱部分,既有独唱、领唱,也有混声大合唱,这使录音时要照顾的因素和困难均大大增多,很显然的,人声的处理效果便不及乐队有光彩,但是整体录音仍是令人赞赏的地方多,第三幕丰富的音乐形象和色彩的变化,便令人耳不暇听,第四幕的低音与高音层次更是精细无比,效果绝妙,当然,对喜爱旋律的朋友来说,《白毛女》由无数优美动人、且富民间色彩的旋律,乃是最大满足感的来源。
人们经常说:时间是音乐作品最无情的考验。任何权威乐评家的评判,都无法抵挡时间之神的判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舞剧音乐,但在芭蕾舞剧方面,至今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便只有《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三出剧了。
芭蕾舞《白毛女》是从创作于四十年代的新歌剧《白毛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事反映了40年代的中国社会,地主恶霸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刻画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这种题材正好配合了共产党当时的政策,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此剧在五十年代初被改编成电影,在世界几十个国家放映。六十年代初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改编成芭蕾舞,并带到中国演出,六五年上海舞蹈学校再次改编成现在这个版本的芭蕾舞。
正是这么一部充满了革命激情、歌颂工农兵革命斗争的作品,在沉寂了十几年后,为什么从九十年代以来依然吸引着不同年龄阶层的人士呢?
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音乐本身,二是故事本身的精神。
芭蕾是西方最典型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都有意识地将中国音乐的因素融入了芭蕾音乐的体裁和结构中。
在形式上,芭蕾舞《白毛女》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扎红头绳”、“北风吹”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还创作了好些独唱、齐唱、合唱,用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这种将声乐引入芭蕾音乐形式中的探索,不仅在舞剧的表现力上显得更丰富,更充实,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殊色彩,也就使舞剧音乐的民族性更加突出。
在创作手法上,《白毛女》不单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和舞蹈编排上,因而建立了一种特别的风格。这种以民间音乐为本的创作手法,具有一种民族的生命力,也就很容易地引起广泛群众的共鸣,此外,在西洋管弦乐中加入中国管弦乐器的做法,亦增添了民族色彩。
从音乐创作来说,《白毛女》是很成功的例子,其原因是剧中人物的主题旋律,不仅动听,而且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配合,音乐发展和剧情发展亦结合得很有戏剧性效果,情节发展颇引人入胜,并且脱离了舞蹈而单独存在的芭蕾音乐,在欣赏上却更能引人遐想。
这种遐想的引发,可以说是音乐与故事本身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对强权、对恶势力的抗争,这种具有强烈革命斗争意识的精神,虽然难免会使人敏感的回忆起令人恶心的残酷政治权力的斗争,但《白毛女》的革命精神,却是发自老百姓,发自民间的,和政治权力的争逐毫无关系。

曲目介绍

01.序曲
02.压不住的怒火

第一场:深仇大恨

03.北风吹
04.窗花舞
05.阶级情义深
06.仇恨怒火燃胸怀(男声独唱)
07.迎爹爹
08.扎红头绳
09.黄世仁逼债
10.杨白劳奋起反抗
11.喜儿哭爹(女声独唱)
12.大春怒斥黄世仁
13.大春与狗腿子搏斗
14.大春举斧独舞
15.参加八路军

第二场:冲出虎狼窝

16.喜儿与张二婶共患难
17.狠毒的地主婆
18.喜儿遭受迫害

第三场:要报仇

19.我要冲出这虎狼窝
20.张二婶掩护喜儿
21.狗腿子追赶喜儿
22.喜儿藏身芦苇丛
23.狗腿子悻悻而回
24.要报仇(女声独唱、合唱)

阅读全文

与芭蕾舞剧电影白毛女音乐鉴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和电影节成龙 浏览:6
武汉电影院2020票房 浏览:124
电影天堂拆弹专家2粤语 浏览:77
周口市教育局展开的一部电影 浏览:736
哪咤电影图片大全 浏览:660
最近有啥新电影 浏览:335
何以为家电影导演 浏览:198
梁家辉电影经典大全 浏览:813
温江珠江国际电影院 浏览:460
14排在电影院 浏览:258
有一个可爱兔兔的电影名字叫什么 浏览:994
百变神偷老电影男主角 浏览:304
电影名字有黄字的 浏览:864
扫把头是什么电影里的 浏览:31
北京老电影城南旧事完整版 浏览:485
双生花法国电影豆瓣 浏览:900
电影机械危机的英文名 浏览:426
控制电影在线粤语 浏览:69
可爱巧虎岛第六季电影院免费 浏览:130
儿童电影的名字的英文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