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芬兰电影《无名战士》,这个电影主题讲的是什么洛卡最后是活下来了
洛卡最后活着。
这是一部芬兰的史诗级电影,喜欢战争片的朋友,强烈推荐、不容错过,强烈推荐亲自看看,除了刚才我说“洛卡最后活着”,来回答题主问题以外,以下不会剧透。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次苏芬战争。背景是苏联在第一次苏芬战争也就是冬季战争中,付出了20万人的代价,才勉强击败全国动员起来才12万军队的芬兰。芬兰趁着德国闪击苏联,主动发起第二次战争,主要目的是拿回被占领土。
雪夜伏击
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尽量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中维持中立,再也不想卷入战争了。
② 芬兰人如何看待与苏联人的战争:五部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经典电影
芬兰人如何看待与苏联人的战争:五部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经典电影
@铁山青士(笑独行)[编评]
铁山青士按:该文帖为编评者2009年8月以前观赏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经典电影之所得小结,其间最大的缺憾是未能纳入堪称《家园保卫战》(Talvisota,芬兰,1988-1989)姐妹篇的大片《无名战士》(Tuntematon Sotilas,1955,根据同名小说改编,1985年、2017年两度翻拍,芬兰主旋律电影,故事背景为1941年夏芬兰进攻苏联,夺回在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夺走的领土),原因是编评者未能在2009年8月以前如愿买到DVD影碟,从而错过了观赏的最佳时机,因此未能编纂解题。除此以外,该文帖所涉的五部经典电影倒是大致能够支撑“芬兰人如何看待与苏联人的战争”这一主题的。
1.《家园保卫战》(Talvisota, or The Winter War, or Vinterkriget, or Guerre D'hiver,冬季战争、保卫家园、苏芬战争,芬兰,1988-1989)
名气不大但却深受好评的二战反战题材战争电影永恒经典大片。芬兰导演帕克·帕累克(Pekka Parikka)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39年至1940年的芬兰东部边境,苏芬战争中芬军机动军步兵排一群年青人的战争经历:缺乏训练加装备落后,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以卵击石的拚杀;饥寒交迫加血肉模糊,在硝烟未散中迎来荣辱参半的和平……以弱胜强,无人慷慨陈词;寡不敌众,只见黯然神伤。恃强凌弱者辱,以卵击石者哀。短兵相接的阵地战,不讲战术的冲锋与反冲锋,一场双方实力悬殊但却一时难分胜负的战争。影片风格低调纪实,基调悲凉沉痛,节奏由散步开始、以冲刺结束。战争场面相当逼真,死伤画面有点血腥。塔尼里·马科拉(Taneli Mäkelä)、维萨·威瑞柯(Vesa Vierikko)、蒂莫·托里卡(Timo Torikka)、海基·帕维莱宁(Heikki Paavilainen)、安提·莱维奥(Antti Raivio)、艾斯科·科维罗(Esko Kovero)、马迪·索沙洛(Martti Suosalo)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史载苏芬战争(通称冬季战争)发生于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结果为苏军在付出十数倍于芬军的伤亡代价后迫使芬兰割地求和,将10%的领土划给苏联。关于苏芬战争的起因,该影片借芬军士兵之口简单解释说,“苏联人说为了保卫列宁格勒,需要芬兰卡累利阿的一半和汉科半岛。”关于苏芬战争中苏联的领土收获,据说曾有一位苏军将军在战后表示,“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影片中苏联红军的装束还是国内战争时期的。其间有一句战场上芬兰士兵的对白颇令人难以为怀——“我还有腿吗?”“一条。”该影片与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同为大片的《无名战士》(Tuntematon Sotilas,1955,1985年、2017年两度翻拍)堪称姐妹篇,合为苏芬战争及其续战首要经典。该影片有片长不一的三个版本,即195分钟的剧场版、125分钟的美国版和265 min芬兰五集电视版。在下所见为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89分钟。IMDb该影片评分为8.2分。
【《家园保卫战》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2.《激战伏兵湾》(Rukajärven Tie, or Ambusb, or Vägen till Rukajärvi, or Embuscade,战争生死线,芬兰,1999)
战争冒险题材经典。芬兰导演奥利·萨瑞拉(Olli Saarela)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41年“苏芬战争续战”初期,芬兰军越过苏芬边境后,由智勇兼备的俊男上尉领衔的侦察排奉命率先前往苏军撤离地区建立防线的冒险行动:最初是有惊无险,随后是零星交火,最后是激烈厮杀……其间穿插上尉与其作为战时妇女援助组织成员的中等美女未婚妻之间充满激情的爱欲和九死一生的遭遇。二战中芬兰人报复苏联人、说不清是否正义的战争之局部。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表现出色,精彩纷呈。彼得·弗兰曾(Peter Franzén)、埃瑞娜·比约克伦(Irina Björklund)领衔主演。芬兰国家电影奖(Jussi Award)七项大奖。
笑独行补注:影片中芬兰军侦察排的交通工具为脚踏车。该影片IMDb评分为6.8分。
【《激战伏兵湾》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3.《塔里-伊汉塔拉1944》(Tali-Ihantala 1944, or Tali-Ihantala 1944 - Slaget om Finland, or Mihin Vapaat Miehet Pystyvät, or Vad Fria Män Vörmå, or Tali-Ihantala - Slaget om Finland,血战1944、持久战,芬兰,2007)
纪录片风格的二战战争电影经典。芬兰导演阿克·林德曼(Åke Lindman)代表作。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军发起总攻,“芬兰的自由危在旦夕”,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军对决,终在鏖战两个月有余后全线遏制苏军攻势……该影片即演绎芬军将士在塔里-伊汉塔拉主战场上决死抗击苏军的全过程。芬兰人视角中“苏芬战争续战”最后一役。战以求和,哀兵必胜。纯战争,男性化,冷静低调,惨淡出色。只是场景都设在战场上,人物都是芬军将士,而且没有故事,没有女人,甚至也没有主角,未免有点干涩。劳诺·阿霍宁(Rauno Ahonen)、米科马库斯·阿蒂埃宁(Mikkomarkus Ahtiainen)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苏芬战争续战”又称持续战争或第二次苏芬战争,其最后一役爆发于1944年6月9日,结束于8月13日,结果为芬军防御全线取胜,苏军在付出惨重代价(人员伤亡三倍于芬军、战车损失20倍于芬军、战机损失10倍于芬军)后被迫同意休战和谈。战役期间,德军曾向芬军提供反坦克武器,派出战机参战,并以一个突击炮旅和一个步兵师增援芬军。9月19日,芬兰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随即被迫向德国宣战。森林中的战争总是让人有目无全牛、莫名其妙之恨。影片中芬军将士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风格颇令人印象深刻。在下所见为有两条中文字幕的D9影碟,片长为110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117分钟,评分偏低,仅为5.8分。
【《血战1944》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4.《诺言》(Lupaus, or Löftet, or Promise,芬兰,2005)
战争女性题材经典。芬兰导演埃尔卡·凡尼(Ilkka Vanne)代表作。1939年至1944年的芬兰,作为战时妇女援助组织成员的三位姑娘令人心酸的战争人生,不同的际遇,相同的痛苦……全景式折射二战中芬兰的悲剧命运:作为霸道的苏联的敌人,为赢得自由与和平付出了惨重代价。其间,酷爱马、有志于兽医、美丽且神气十足的第一女主人公尤其惹人爱怜。劳拉·伯恩(Laura Birn)、卡罗丽娜·凡尼(Karoliina Vanne)、汉娜·莱康德(Hanna Lekander)领衔主演。
笑独行补注:史载1939年11至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冬季战争)以芬兰割让领土告终,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又作为轴心国成员加入德国一方作战(“苏芬战争续战”即第二次苏芬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25日,结束于1944年8月13日,事实上可以说芬兰一直都是在被迫应战),于是就有了1944年9月的“战败”和波卡拉湾被苏联强租50年。这就是该影片故事的历史背景。在下所见D5影碟封面将外文片名误作Luupaus,中文网络上的该影片外文片名多以讹传讹。该影片IMDb评分为6.3分。
【《诺言》DVD影碟封面与剧照】
5.《我的妈妈》(Äideistä Parhain, or Mother Of Mine, or Den Bästa av mödrar, or Moje Matki,我的母亲、战场上的小人球,芬兰、瑞典,2005,2006-中国)
战争儿童题材经典。克劳斯·哈洛(Klaus Härö)代表作。根据芬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1940年至1944年,在苏芬冬季战争中失去父亲的芬兰小儿以难民身份被送往瑞典避难后的寄养经历及其后遗症:与两个母亲之间的离合、感情、误会造成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心灵伤痛和人生遗憾。托比·马亚涅米(Topi Majaniemi)、玛丽亚·朗德奎斯特(Maria Lundqvist)、玛丽亚娜·迈亚拉(Marjaana Maijala)等主演。开罗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三项大奖。
笑独行补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作为战时芬兰儿童移民题材电影,该影片故事的历史依据为二战期间曾有七万多名芬兰儿童被送到中立邻国瑞典躲避战祸的事实(其中近1.5万名战后仍留在瑞典与养父母一起生活)。该影片IMDb评分为7.7分。
【《我的妈妈》DVD影碟封面与剧照】
(2008年6月编评,原题《芬兰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苏联人的战争——关于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的五部芬兰二战经典电影解题》,2018年9月根据2009年3月和8月个人新编的两个解题文帖——《<家园保卫战>:苏芬战争首要经典,以卵击石PK恃强凌弱〔订补版〕》和《<血战1944>:战以求和的“苏芬战争续战”最后一役》订补重编)
【芬兰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苏联人的战争——关于苏芬战争及其续战的五部芬兰二战[经典电影解题]_楼主:笑独行_天涯社区·影视评论2008-06-18 21:15】阅读(3751)
该帖曾同时发表在网易论坛·娱乐论坛·我爱电影上并于2008-06-22 19:49:31被慕容天涯@-Ly8q 加为精华推荐到网易娱乐论坛首页
《无名战士》1955年版海报
《无名战士》1985年版海报
《无名战士》2017年版海报
③ 七根火柴 王愿坚 文章概述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45年参加解放军。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同年开始发表《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王愿坚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与陈柱国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编辑本段]简介
短篇小说。王愿坚作。1958年发表。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
[编辑本段]原文
七根火柴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编辑本段]文章分析
草地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表现了无名战士崇高的品质。)
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为下文写无名英雄临终前献火柴做铺垫。)
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
分析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文章关于火柴(火)进行描写,其文章线索为:需火柴(缺火柴和想火柴两部分)→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送火柴→用火柴→数火柴。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士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编辑本段]原文改编剧本
第一幕
时间:红军长征时,一个雨初停的早晨
地点:草地
人物:卢进勇,受伤同志
(幕启)
(一阵风雨声响过,雨渐停)
卢:(从一片草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皱了皱眉头,咬牙切齿地)这该死的鬼天气,碰上这倒霉的暴雨,又耽误了半个晚上,不知道又要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后卫队了。(说着,踉踉跄跄地从树丛里钻出来,,揉了揉受伤的小腿,长长地伸了个懒腰)
(一阵凉风吹过)
卢:(连打了几个寒颤,连忙低头,惊了一下,拽住衣角,又皱起了眉头,喃喃自语)糟糕,全湿了。(卷起衣服,使劲的拧着,然后开始拧裤脚,看着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喃喃)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说完连忙摇了摇头)哎,还是妄想啊(自嘲地笑了笑),连营里都只能吃干粮……(想起什么似的下意识把手插进裤袋里,一下子像是摸到了什么,表情惊喜地一愣,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发现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被雨水泡成的稀糊,小心翼翼地把稀糊刮了下来,吝惜地捏着面团,庆幸地自语)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眉头一皱,苦笑一声,又微微绽开笑容)都一昼夜没吃东西了,这会儿,终于找到了点可以吃的东西啊,可真的是……饿死我了。
(卢进勇把面团捏成长条,珍惜地正准备吃)
伤画外音:(微弱,有气无力地)同志……同志——
(卢听到声音,放下了面团,一瘸一拐地向着声音走去,绕了几圈,在角落发现奄奄一息的受伤同志)
(受伤同志无力地倚着一棵树,半躺着,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浑身湿透了,嘴唇张合不断艰难地发出“同志”的呼喊)
(卢进勇走进,受伤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着想坐起来,但动不了,眉头紧皱,卢进勇看到了,神情悲痛,举手揉了下眼睛,眼眶红红的)
卢:你一定是饿坏了,(说着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面团递到了那同志的嘴边,焦急关切地)同志,快吃点吧
伤:(眼睛失神,眼神呆滞地看了卢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扇动了好几下,有气无力地说)不,没……没用了
卢:(一愣,垂下手,愣愣地看着他,表情痛苦)
卢画外音:(带着憧憬与酸涩)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想到这里,又抬头望望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伤:(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皱着眉头过了好久,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惶惑地把手伸进受伤同志的衣服里,左右摸着,终于在左腋窝里,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是一个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干燥的火柴。)
伤:(向卢招招手,等卢凑近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数完过了很久,又向卢询问似的望了一眼)看明白了吗?
卢:(高兴地点点头)是,看明白了!这下可好办了,我就能救你了!
伤:(神色轻松了不少,带着喜悦合拢了党证,一只手手小心地放到卢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突然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
(卢顺着伤员的手望向正北方,手上依旧托着党证)
伤:(气喘吁吁地说)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无力地合上眼,头一歪,手笔直的垂下来,掉在了卢的臂弯里)
(卢愣愣地依旧望着北方,一动不动,渐渐地,眼眶红了,热泪盈眶)
(幕闭)
第二幕
时间:几天后
地点,后卫部队阵营
人物:卢进勇,后卫连指导员
(幕启)
旁白:几天后,卢进勇赶上了后卫部队,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也终于有了一簇簇熊熊的野火取暖。
卢:(越过几个正谈笑的战友,悄悄走到了指导员身边,轻轻喊了声)指导员……
(指导员转过身来,看着他,脸色变得严肃而凝重)
卢:(深深地望了他一眼,颤抖着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声音像那位战士颤抖而小心地数着)一,二,三,四……
(声音渐轻,灯光渐暗)
(幕闭)
④ Snoop dogg Eminem dr.dre p.diddy jayZ之间发生的一些事
风格类型:
Psychedelic, Album Rock, Rock & Roll, Proto-Punk
性爱、吸毒、摇滚……诗意,门乐队样样具有。
这是一个以洛杉矶乐队风格为本的乐队,或更为确切地说是以其的倡导者兼歌手吉姆’莫里森(JimMorrison)个人风格为本的乐队,象征并超越了六十年代摇滚乐魅力以及它所创设的文化氛围。以莫里森的艺术抱负为起点,门乐队把具有沉迷醉幻般热情的想象、性感的表演和诗歌般的浪漫夸张与键盘手戴.曼扎克(Day Manzarek)、吉他手罗比’克里格(Robbie Krieger)和鼓手约翰.登斯莫尔(John Densmore)精湛别具风格的演奏,以及极富挑逗性刺激的外包装贯通起来,成为商业上取得成就的法宝。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早期,门乐队从他们的签名歌曲《燃起我的火》开始频频冲击排行榜。
乐队的音乐风格是对R&B、爵士乐以及夸张迷幻格滚乐风格稍加改革,同时它的台上台下的每一个方面都流淌着莫里森个性风采。一头飘逸的长发、黝黑的皮裤、富有魅力公认的性感外貌,他创造了一个摇滚偶像,也因此激励了无数的素昧平生的追随者模仿者。他的自我造型——具有诗人气质的格滚乐民谣歌手形象,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第一位颓废女诗人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风格及其创作的基础。他性感的舞台形象和充满激情的歌声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INXS乐队的密歇尔’哈车斯(MichselHutchence)和九十年代波尔.詹姆(Pearl Jam)乐队的艾迪‘维德(EddieVed4er)奉为典范。
莫里森在与他年龄相仿的杰出偶像群中更是个性鲜明的摇滚偶像。他以创新和发展富有自己个性的音乐风格区别同时代的一群摇滚明星如吉米‘汉瑞克斯、詹尼斯,乔普林、米克’杰格(MiCk Jagger)以及其他类似的人。当他们的个人形象基本上淹没于他们创作的歌声中时——或者脱离于他们是摇滚歌手这一简单的事实时——莫里森却将摇滚作为一个树立自己形象的手段。
最终的结果是莫里森创设了一个超绝的凌驾于音乐之上的自身形象。在这种意义上,他为后来通过传媒而成为明星的麦当娜和普林斯等提供一个范例,他们的业绩和形象发展已超越了音乐本身而成为一种个人崇拜。
而莫里森个人来说这种形象是以性爱、吸毒和酗酒的生活模式浸润成型的。在舞台,他将自己置于放纵的极端。他不断地放浪形骸,摹拟各种性行为向一些谦谦官员和他的歌迷高喊一些淫诲挑逗的话。他曾因行为语言过分而被捕了好几次,但是这些与法律上的小纠纷却与他不流芳百世便遗臭万年的思想一致,即助长了他为自己设计的臭名昭著形象,从而提高知名度的行为。
然而,由于以上这些逆反的感觉削弱了他试图努力赢得的真实形象感,这使他经常看起来像一隔寓意深刻却通过某种方式掩盖了本来面目的一个顶尖格滚偶像的漫画。如在他史诗般的摇滚歌曲《末日》(The End)里,他神志昏迷地描绘了一个神经错乱青年的大段心灵独白,这个人最终不可自拔地杀害了自己的父母。这首歌收录在门乐队的首张专辑中,成为他抒情摇滚这一个性表现风格的奠基之作。在现实生活中,当他向新闻界诉说他父母已死所造成的氛围是似乎他犯下了同龄中青手一样的罪行时,他的父亲活的非常好(是美国海军官员)的事实,看起来不适合他自己欲望中达到的那种大众形象。
但是大多数其他方面,莫里森是好的—或者相当坏——如同他将要成为的一样。他过度的性渴求、吸毒、酗酒等生活方式成为摇滚传说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莫里森试图荫蔽门乐队的其他成员,但作为这种反叛行为的结果,门乐队这个相当安分的音乐团体风格却倾向于接受他流行乐风格的影响。
该乐队由莫里森(1943年12月8 日生出佛罗里达州的麦尔伯恩)和曼扎克(1935年2月12日生于芝加哥)成立于1965年,[后者曾同他的兄弟里克(Bick)和吉姆(Jim)一同效力于里克和拉文斯(Rick and The Ravens)乐队]又招募了登斯莫尔(1945年12月1日生于洛杉矶)。在克里格(1946年1月8日生于洛杉矶)加盟乐队前,这3人已录制了一盘莫里森的歌曲示范带,他曾同登斯莫尔一块效力于幻觉制造者(The Psychedelic Rangers)乐队。
1966年伊始,莫里森为乐队取了名字,关于乐队的组织看起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消息灵通之士说它源于威廉姆”布雷克斯(WilliamBlakes)的诗:《门:打开,关上》(The Doors:Open and Closed)中的一节“有些事情被人所知,有些事情不被入所知,在于门的开闭之间。”然而另一些人则宣称,这个乐队的名字来源于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门的定义》(The Doors of Perception)诗中的一段,其中写道:“所有在路上的化学门都贴上了麻醉药的标签。”
任何一个例子,无论是对其中的一则或两则的引证,都是对莫里森倡导的这个乐队音乐发展方向的指示。
1966年,门乐队终于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排演寓言《一个威士忌歌舞酒吧》(Whiskey A—Go——Go)的训练演习,最终却由于莫里森的舞台节目《末日》而引起一场争论,乐队也被解雇作为收场。但是这支乐队引起了亚瑟.李(Arthur Lee)的关注,他是一名极具发展潜质的摇滚歌手。他曾效力于爱(Love)乐队。他将他们引荐给杰克.霍兹曼的伊莱特拉(Jac Holzman of Elektra)唱片公司,并相互签了契约。
1967年1月,乐队的首张同名专辑推出,它很快走红,打入排行榜高居榜眼,并在排行榜上停留的时间长达121周。由莫里森用歌剧式的演唱歌曲《破碎穿越》(Break On Through)充溢着激昂的热情。同时乐队对具有R&B经典作《后门男人》(Back Door Man)的翻唱也是曾录制过的最好版本之一。但是这张专辑的两首主打歌曲是两首被拓展了的歌曲《燃起我的火》和《结束》。前者拓展铜管的即兴演奏,是由克里格轻巧娴熟极富层层推进力的独奏构成。后者是莫里森音乐的精品之作,他以狂热的激情宣称一种深厚的冥想的内蕴。
改编到短得的足可以在电台上播出后,1967年7月《点燃我的火》作为单曲被推出,高居排行榜3周,卖出了100多万张。这首歌将门乐队推进了摇滚乐坛最高水平演出之列。
这年里别的时间乐队做了一些公开演出,为莫里森的为人知晓奠定了基础。9月,当乐队在《艾德.沙利文节目》演出,演唱《燃起我的火》时,莫里森制造了一场骚动。在节目主持人的命令下遏止了歌曲女孩,我们不能达到更高潮了》(Girl We Couldn’t Get Much Higher)的演唱,莫里森也同意了,随后莫里森却随意地唱起了这首歌。12月,当乐队在辛辛那提州(Connecticnt)新哈文的巡回演出后,莫里森因辱骂警方官员而被捕,他被指控犯了扰乱治安和拒捕罪。
所有这一切——成功、被捕和争吵——是该乐队职业生涯的主基调。
类似的情况没有改变。1967年11月,门乐队推出了第2张专辑《奇异的日子》一种漫不经心粗糙的录制使得乐队以前固有的热情和执著变成反叛、自负,给人产生一种疏远的感觉。《奇异的日子》的结果令人十分失望。但是它在排行榜却高居第三位,其中的单曲《爱我两次》(Love Me Two Times)排名第25。
1968年乐队艰难地在发展着,带有更多的挑衅和刺激。5月,门乐队为电影主题曲《无名战士》(The Unknown Soldier)配制了音乐,其中,莫里森“光彩夺目”。同月,他重返舞台,在芝加哥的一次演出中,他煽动人群滋生事端。
但是除了争论,或是正是由于这些争论,乐队的唱片持续不断地荣登排行榜。1968年9月开始,乐队的第三张专辑《等待太阳》(Waiting For The Sun)在冠军位置上度过了4周时间。其中十分乏味的歌曲,具有流行乐韵味的《喂,我爱你》也高居榜首,卖出了100万张。专辑的封面印有——不是录制内容——莫里森格滚诗作《纪念理查德》(Celebration of the Lizard)内容,它成为后来莫里森颓废个性表演《理查德国王》(The Lizard King )的一个昭示。
到1969年,成功和超越几乎司空见惯。2月,单曲《抚摸我》成为另一张销售量达100万张排行榜排名第三的歌曲。下半年,第四张专辑《温柔的展示》排名第6。
但是莫里森对毒品和酒精已经到了离不开的地步,他的一些过激的反叛行为开始给他带来了麻烦。3月,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次演出中,他因手淫和言词挑逗淫秽而被捕,因为要出庭他不得不缩短了好几个月的演出活动。11月,他在飞机上酗酒,并因酒后殴打乘务员的过激行为再次被控诉。
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切都简单明了。乐队的专辑仍持续不断地进入排行榜前十名,包括1970年专辑《莫里森旅店》(Morrison Hotel)、《绝对的生活》(其中包括70年《纪念理查德》的演出实况)、1971年的《女军人》。但是就音乐的角度而言,门乐队再也没有表现出超过或者同首张专辑同样的水平和成就。
莫里森的反复无常有增无减,逮捕和诉讼接连不断。1971年2月,他离开了乐队迁居到巴黎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的第一本书《劳兹和新创造者》(TheLordsAndTheNewCreatures)取得了不错的反响。6月3日,他死于公离里,经警察检验后认为死于心脏病。为了维护他所创造的形象,他被葬在巴黎的皮尔拉兹公墓,这里也安息着奥斯卡、卓别林以及巴尔扎克。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墓地成为新一代摇滚心中的圣地,他们热爱他,崇拜他。六十年代的格滚乐坛的许多方面,莫里森都被界定为一个标准、一个偶像。
失去了莫里森的门乐队竭力想维持乐队的继续存在,但随后推出的专辑却是相当没有生机的。1972年,乐队终于解散了。1978年,为了录制莫里森在1970年创作的诗歌而做的背景音乐,乐队成员再聚一堂,制作了专辑《一个美国祈祷者》(An American Prayer)。乐队的舞台表演也被制成了专辑,即1983年出版的《她活着哭泣》(Alive she cried)和1987年出版的《生活在好莱坞圈》(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后来又推出了门乐队的精选专辑。
1991年,由奥立佛. 斯通(Oliver Stone)执导的电影《门》重新激起了人们对门乐队曾经有过的魅力以及它卓越的组织者的兴趣。其中瓦尔.克尔讷(Val Kilner)扮演了莫里森,这部电影是对摇滚史上最为夸张的一位艺术表演家一次夸张的描绘。
⑤ 作文 《走进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
对于这篇课文 ,我是这样认为的,艰苦的斗争年代离今天的学生已越来越远了。学生们也只能从越来越少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去接触、了解那个年代,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如果能够真正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对学生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情感目标: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对于这篇文章,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而我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上,但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难从无名战士的言行中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在于通过人物言行揣摩人物内心。
二.明流程
情景导入,营造氛围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先用情景导入的方式,以悲壮、深沉的音乐力图把学生带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去体味长征中的苦以及人物的美。上课之前,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过雪山草地》的配乐诗朗诵,还辅以相应图片展示课题。上课铃一响,我便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简介长征背景,营造感动氛围,为后面谈感动人物、品感动语句、悟感动心灵蓄势。
分析课文时,我设计了四大板块——理清情节、品读人物、战地采访和探究写法,创设学生合作探究的环境,辅以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整体感知,再局部探微,最后迁移拓展。
具体操作如下:
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拎清线索,从而把握结构。
(内容)①本文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请用一个字概括。(火)
②本文几次写到火?哪几处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哪几处写的是真实的火?
(六次写火。前四处写想象中的火,后两处写真实的火。)
③围绕“火”字,全文的情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各部分
段意。(需火——献火——送火)
走进人物,感悟品质
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我先让学生讨论感动人物,然后勾画感动细节,最后归纳人物性
格。通过这一板块,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到刻画人物形象
的方法,提高了他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能力,也让他们品悟到了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而自
觉地学习他们的精神。
(内容)①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学生讨论后再明确:无名战士和卢进勇。最令人感动的人物是无名战士)
②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要专门为无名战士拍几个镜头,你将捕捉哪几个镜头?请在文中勾画出你最想拍的几个镜头,然后告诉我们你为什么选那几个镜头,它到底哪一点打动了你的心灵。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细读6到22段,勾画关键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并适当批注,然后有感情地诵读,交流感动原因。)
③从无名战士的言行中,你感觉无名战士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各抒己见,言
之成理即加以肯定),然后归纳板书。
模拟采访,体悟内心
为了深入理解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我设计了“战地采访”这一语文活动。
假如我们来到红军战士的身边,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一定有许多问题想
询问。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语文活动——模拟采访,来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的内心世
界。
我先点拨,让学生明白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
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去分头准备,再模拟采访。
通过这一板块让学生理解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领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寻访遗迹,继承遗志
为让学生明白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我设计了一个
“寻访遗迹,继承遗志”的拓展延伸的环节,预设了两个问题:
① 你能举出像无名战士一样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吗?
② 那么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告慰、缅怀那些英烈们呢?
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当代社会中
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英雄事迹,缅怀他们,学习他们,告慰他们。
齐诵《长征》,由衷敬佩
为了让学生从另一侧面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努力学习,建设祖国,我设计了师生齐诵毛泽东《长征》诗这一环节,算是为这堂课作小结吧。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外演练,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写熟悉人物的片断作文练习(要求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学习本文描写主人公的写法,写一片段(写你的老师、同学、朋友...)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三、懂教法
任何一堂课,都会用到很多的教学方法。我在这堂课中,也用了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提问法
解读这篇课文时,我用的最多的就是提问法。教学时我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我设计的教学板块中,让他们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几乎每个环节,我都预设了很多的小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如在梳理小说的情节线索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 情景设置法
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说贯穿本堂课的始终,尤其是“导入课文”和“捕捉人物感动镜头”两个环节,我都设置了一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激起他们对无名战士的崇敬之情。
(三) 点拨法
学生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疑难,我便适时点拨
如在“模拟采访,体悟内心”这一环节,我便告诉他们采访前应该做何准备,采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在“寻访遗迹,继承遗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列举无名战士式的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时,学生能说很多;但他们说的往往是同一时期的英雄人物,我便给以点拨,告诉他们可以列举不同时期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及事迹,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明白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当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可能只用了这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朗读教学法,解剖法等。
四、藏学法
有句话说得好,老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渗透多种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地阅读文本阅读。在这堂课中,我又有意识地渗透了几种学习方法:
(一) 勾画圈点批注法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地读书。比如在“走进人物,感悟品质”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勾画关键词句,批注感动理由,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二) 讨论法
讨论法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
了他们的知识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我在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时,就组织他们讨论 “最令他们感动的人物是谁”,学生通过讨论就明白了无名战士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那是因为他身上具有“舍身为国、公私分明、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
(三) 自主探究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有时也会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某
个问题。比如在“模拟采访,体悟内心”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记者,就站在红军战士身旁,想问些什么。这一问一出,学生自然会发挥联想,穿越时空隧道,去洞悉红军战士的内心,设想最有意义的问题来询问。
(四) 悬念法
带着疑问去读书比盲目地去读书,效果好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
带着问题去深入文本。比如,在“走进课文,感知故事”这一环节中,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故事情节,拎清情节线索,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其实这些学法跟前面提到的教学方法也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有的既是学习方法,也是教学方法,二者密切联系,协同起来,才能教学相长。
五、析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成了一根火柴的样子,火柴头便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无名战士,火柴梗是文章的题目——《七根火柴》,火柴正熠熠燃烧着,它的火焰便是无名战士的可贵品质——舍身为国、公私分明、忠于革命,而点燃火柴的火源,就是无名战士的几个关键性的动作细节——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由于本人课件制作技术很拙劣,无法让这根火柴真正动起来,所以未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我的用意。)
这堂课结束了,带着很多的欣喜和诸多的遗憾。欣喜的是自己正沿着新课程改革的路子在走,欣喜的是学生能在自己的引导下自觉愉快地自主合作讨论。遗憾的是自己的课件制作技术实在太糟糕了,未能真正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印象。还有,教学的实际效果总不如自己预先所想,很多教学环节似乎只流于形式,看起来热闹,收效却不甚大。但我想,任何一堂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因为有着缺憾,它才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究教学技巧,才会让我们的教学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这样看来,缺憾不也是一种美吗?
⑥ 无名战士内心想法是什么
内心想法是: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在一分一秒的剧情推进当中,你会完完全全的被这样一场以芬兰参加二战的全程的电影所震撼,所吸引,所以更加珍惜和平。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美化的事情,只有漫长的等待和煎熬。残酷的战争告诉你,不要期望有主角的存在,即便是活到最后的人也在这个过程里饱受煎熬。
⑦ 散文的语言特点解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散文的语言特点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鉴赏散文中的句子的角度:
结构上:扣题,引出,开门见山,总领,总结,首尾或前后呼应,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内容上:本句内容概括,突出主旨
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虚实、动静、联想与想象。
散文的语言特点:朴素自然美:口语化,方言色彩。朴素无华,亲切感人,充分展示作者的情感。含蓄美:含义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哲理,借景抒情。)
音乐美:(叠词、句式上整句为主或整散结合)节奏明快,音节和谐,富有韵律,给人以音乐美。
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典雅美:(文言词汇多,引用或化用古人诗词)语言典雅。诙谐美:幽默简洁美:短句子。细腻美:细节描写或表现情感细腻。
二、标题的好处: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第二,点明主旨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
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
第六,虚实结合的含义。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
第七,标题也反映作者感受,奠定情感基调。第八,小标题。作用:格式新颖条理
清晰.能够很好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反复:同样的词语,同样一句话连继或间隔地在文章中出现,叫反复。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间隔反复还能前后呼应,使结构整齐。
四、开头的作用
1、点明文章主旨。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3、引出下文。
4、交作意图。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7、介绍人物。8、抒发感情。9、与结尾相呼应。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6、如果开篇是倒叙,那么,首段还兼有设悬念的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碰到景物描写,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
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
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
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
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
其次,要从结构思路上考虑。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果树园》开头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为全文定下欢乐的感情基调;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二、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听潮》就是以潮涨潮落的景色变化为线索的。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就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四、暗示人物命运
五、另外,还应兼顾到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描写常常使语言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元的,这时我们要作综合分析。比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当时的`悲凉心情和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又交代了背景,揭示了中心;还为全文定下了灰黯的感情基调。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归纳整理,我们也就不难准确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是否借景抒情。是否绘声、绘形、绘色。
是否从多种感官描写。
是否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
是否虚实结合或以实写虚。
是否联想与想象。
是否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里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或顺序相反。是否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修辞。
语言上是否有朴素、含蓄、音乐、绘画、典雅、简洁、诙谐、细腻等特点。
五、语言特点
1、散文语言要求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2、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
3、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
六、拓展资料
谈谈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其一,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对事物的反映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虽然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备感亲切。
其二,在艺术表现上,散文虽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有特定的要求,但也需要相当的“机智”。有人曾将散文的艺术表现比喻为“用奇兵”——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机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读散文,我们常常看到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作者善于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细部,寥寥几笔,便能写出十分丰富与复杂的内容,或个人情思,或人物风貌,或山水美景,或环境气氛,让人“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晰,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二是侧面暗示。短小的散文,采取侧面的、暗示的写法,往往要比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其艺术效果更佳。
这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散文描写的境界。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带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渗透在对小麻雀的描写里。
“它被人毁坏了,可是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因为那小猫出世也才有四个来月,还没捉住过大老鼠,大概还不曾学会杀生,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于被毁坏和凌辱的弱小者的同情,并寄寓着对弱小者能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同时还蕴含着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不过,读这类暗示的写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据作品的实际,认真地、仔细地思索体味,切忌牵强附会地去“发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误读。
其三,在结构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那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它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由于作者对所写的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实现。具体情况又各自不同。
就结构而言,有的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等等;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
如肖乾的《枣核》,张洁的《挖荠菜》等等;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就文体而言,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和优美,而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
读散文,应留心:作者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地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我们留心这一切,归根结蒂还是为了更深细地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⑧ 2019年有什么印度电影会在中国上映
一、《詹西女王》(Manikarnika - The Queen of Jhansi)
发行日期:1月25日
这部片倾注了宝莱坞女演员康格娜·拉瑙特的大量精力,将于下周末的共和国日上映。很多电影制作人早就想把这位女英雄的故事搬上银幕了,科坦·梅赫塔曾计划拍摄这部电影,苏丝米塔·森早在十多年前就想得到这一角色,然而这一人物的扮演者最终花落康格娜·拉瑙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二、萨克雷(Thackeray)
发行日期:1月25日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这位19世纪的英国作家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代表作有《名利场》《班迪尼斯》等,他的传记自然也受到了强烈关注。一年多前,第59届印度电影观众奖的获得者纳瓦祖丁·席迪圭被官宣为萨克雷的饰演者,剧组称这位演员“状态极佳”。如今这部传记电影即将以印地语和马拉地语上映,与前面的《詹西女王》同日打擂台,不知道它到底是否能够准确还原这位作家的戏剧性人生呢?
三、《超级30》(Super 30)
发行日期:7月26日
导演萨吉德·纳迪亚德瓦拉(Sajid Nadiadwala)的《超级30》原定与《詹西女王》和《萨克雷》 在同一个周末上映,如今日期改为7月26日。影片讲述了活跃在比哈尔邦教育界的数学家阿南德·库马尔的故事。他于2002年在比哈尔邦巴特那启动了“Super 30”项目,旨在为经济落后的学生提供印度理工学院入学考试的培训,截至2018年,接受培训的480名学生中有422人进入了印度理工学院。本片中,这位伟大的人物由天王级电影明星赫里尼克·罗斯汉扮演。
四、《塔纳吉——无名战士》(Taanaji -- The Unsung Warrior)
发行日期:11月22日
正如片名所示,这部电影讲述了“无名战士”塔纳吉·玛鲁索的故事,他是17世纪马拉地帝国的军事领袖。这部电影由奥姆拉特导演,赛义夫·阿里·汗主演。
五、《火箭研究——纳拉亚南效应》(Rocketry - The Nambi Effect)
发行日期:未公布
这部电影根据1994年被错误指控犯有间谍罪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科学家纳拉亚南的生平改编,这部传记片被宣传为一部“太空惊悚片”,由R·玛德哈万担任主角,他还与阿纳瑟·纳拉扬共同执导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虽未确定上映日期,但它的预告片已经引起了轰动。
六、《莫迪总理》(PM Narendra Modi)
发布日期:未公布
随着印度大选日期接近,2019年将有几部重要政治人物的传记片将在银幕上出现。其中之一,便是这部《莫迪总理》。在任总理的传记片并不多见,因此这部电影确实让许多人感到惊讶。这部电影由桑迪普·辛格和苏雷什·奥贝罗伊共同制作,目前第一张海报已经出来了。
七、《女人》(Womaniya)
发行日期:未公布
阿努格·卡什普与他曾拍过的电影《Manmarziyaan》中的女主人公在这部传记片中重聚,我们来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火花吧。布米·佩德卡尔也出演了这部影片。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印度最年长的射击手钱德罗·托马尔和她的嫂子普拉卡什·托马尔,他们在50多岁时开始职业生涯,现在已经80多岁了。
八、《夏奇拉》(Shakeela)
发行日期:未公布
夏奇拉是印度南部地区的著名电影女演员和模特,她曾写过一本自传讲述自己的家庭、背景,认识的明星、政治家和儿时的朋友。导演因德拉吉特·兰克什把夏奇拉的生平搬上了银幕,女主角则由里奇·查达出演,我们期待这位实力派女演员的精彩演绎吧。
九、《恰帕克》(Chhapaak)
发行日期:未公布
继拍摄了谍战片《心甘情愿 》(Raazi)之后,导演梅克纳·古勒扎尔的新片《恰帕克》将讲述酸袭击幸存者拉克西米·阿加瓦尔的故事,超级巨星迪皮卡·帕度柯尼将加盟此片,这是她在拍摄了《帕德玛瓦特王后》之后的下一部作品,目测这部影片有望成为一部热播剧。
十、塞娜·内瓦尔的传记片(未定名)
发行日期:未公布
尽管这部关于羽毛球名将塞娜·内瓦尔的传记片已经被热传了一段时间,但人们仍在密切关注它的进展。作为前世界第一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铜牌得主,她曾在职业生涯中克服许多逆境和挫折,扮演者什拉德达·卡普尔花了许多时间为她在大屏幕上的角色做准备,经常会与塞娜·内瓦尔本人交流,导演阿莫尔·古普特也坦言,他为自己能执导此片而感到兴奋。
⑨ 无名战士的基本信息
名称 无名战士
外文名称 Tuntematon sotilas
更多外文片名:
Okänd soldat.....Sweden
Onbekende soldaat, De.....Netherlands
Soldat inconnu, Le.....France
Soldato desconocido, El.....Spain
Soldato sconosciuto, Il.....Italy
The Unknown Soldier.....(undefined)
Ukendte soldat, Den.....Denmark
Ukjent soldat.....Norway
Unbekannte Soldat, Der.....West Germany
Tuntematon sotilas
导演: Edvin Laine
编剧:
瓦依诺·林纳 Väinö Linna ....novel
Juha Nevalainen ....writer
制作人 Proced by:T.J. Särkkä ....pro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Ahti Sonninen
摄影 Cinematography:
Osmo Harkimo
Antero Ruuhonen
Olavi Tuomi
Pentti Unho
Kalle Peronkoski ....(uncredited)
剪辑 Film Editing:
Osmo Harkimo
Armas Vallasvuo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Aarre Koivisto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Aarne Laine ....assistant director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片长:181 min | Sweden:135 min (1956) | Finland:169 min | Germany:121 min (cut version)
国家/地区: 芬兰
对白语言: 芬兰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立体声
级别:Germany:16 (1956) (cut) / Finland:K-11 (2001) (uncut) / Finland:K-12 (1985) (cut)/(1988) (cut) / Finland:K-16 (1955) (uncut) / Sweden:15 (1956) (cut)
制作成本:FIM 46,667,761/estimated
版权所有:(Oy Yleisradio Ab [fi])
拍摄日期: 1955年4月 - 1955年11月
上映 1955年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4950 m(35 mm)
制作公司:Suomen Filmiteollisuus Oy [芬兰]
发行公司:
Finnkino Oy [芬兰] (Finland) (theatrical)
Suomen Filmiteollisuus Oy [芬兰]
Yleisradio (YLE) [芬兰] (Finland) (TV)
⑩ 日本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音乐片
1.《四月是你的谎言 真人版》(清新优雅,钢琴和小提琴的完美合奏)
由日本女神新垣结衣主演,故事讲述了一位脾气古怪的乐团指挥家带领学生们的合唱团参加比赛的故事,电影情节很有趣,音乐也处理的很好,是一部难得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