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影视剧中的地道战很厉害,真实的地道战是怎样打的
现实中的地道战和电影中的有点不太一样,电影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宣传手法,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增加了一些可观赏性的情节。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地道战确实给日军后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并且有效的牵制住了华北地区的日军,减轻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斗压力。
不过地道战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毕竟地道都是纯人工开挖,每一个地道都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在挖的时候还必须要保密,万一村民中间出现了汉奸,可能村子里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了。
当时的支撑体系非常的简单。如果真是遇到大雨或者其他的一些地质灾害,人很可能会被直接活埋到地道里面。
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地道显然还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现在在我国河北陕西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只不过由于这些地道偶尔会发生小孩钻进去走失的情况,很多的地道口都已经被水泥给封堵起来了。
❷ 地道战电影简介 地道战主要内容
1、《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
2、剧情简介:抗日战争中,中国共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3、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4、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❸ 地道战电影简介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地道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于1966年元旦在全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创造出共3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1963年初,军委总参指定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拍摄《地道战》的时候,是当作民兵传统教学片来拍的。拍片目的是要体现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还要让观众看之后能学到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同时要求摄制组运用故事片的形式进行拍摄。
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伪军。战斗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电影中,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而在实际中,刘傻子也的确牺牲了。
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是“抗日先锋村”,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坏后,不具备外景拍摄条件,因而选择临近的冉庄、李庄、唐庄进行拍摄的,导演将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影片中的高家庄实际上是这三个村庄的“合成”。
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都是在八一电源制片厂内搭景拍摄的。摄制组巧妙运用摄影镜头和剪辑,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地道战斗网。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原标题:电影《地道战》原型村——河北正定高平村
庄稼汉打退日军5次围剿(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埋好地雷,端好枪。你钻地道,我上房。制高点,堵街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我村庄。”70余年前,河北正定高平村民兵自编自唱了这首地道战歌,歌词正是他们英勇抗击日伪军的真实写照。50余年前,同样是这个村庄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任旭东灵感,创作出了影响几代人的经典电影《地道战》。
由于地处冀中到冀西和晋察冀边区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民兵的顽强作战,从1943年春到1945年5月,日伪军五次大规模围剿高平。其中,出动200人以上2次,300人以上1次,500人以上1次,千人以上1次。但这个英雄的村庄,始终屹立不倒。50余民兵利用地道掩护,毙敌400余人,以致当时日伪军中流传着“要送命,上高平”的说法。
尽管战功赫赫,这个《地道战》电影原型村却鲜为人知。近日,记者来到高平村,找寻民兵们英勇战斗的历史。
(一)
“地上一个高平村,地下一个高平村”。70余年前,这个有着一百余里长地道的村庄,曾让敌人闻风丧胆。原抗日村长周保全今年91岁,是村中唯一在世的老兵,完整参与了五次反围剿战斗。
“抗战历史绝对不能被遗忘。”周保全跟记者讲述了这段峥嵘岁月。从1937年秋天开始,日伪军在高平村西二里的韩家楼、六里的同下村等地建据点、设炮楼、修公路。残暴的日寇疯狂推行所谓“扫荡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强化治安政策”。
1938年,高平村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男的参军参战,女的做军衣、军鞋,照料伤员,儿童站岗放哨,传递情报。1942年2月,高平村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抗日民兵游击队,共产党员刘傻子担任了民兵中队长。高平民兵积极配合野战军、地方军和邻村民兵主动出击展开破袭战,日夜到正定、新乐、京汉铁路、正灵公路和周围据点割电线、断桥梁。
同时,受地窖藏身的启发,高平村人民开始挖地道对付日伪军。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共挖了深5米,高1.4米,宽1米的地道总长约100多里,挖土约十几万立方米。周保全介绍,当时村内地道分为主干线和支线,每十户有一个地道口,每个口都有一名骨干民兵把守,地道内有翻口,能够“防水、防毒、防烟”,每隔十丈远留一通气眼,地道口和通气眼都很隐蔽,大都设在碾盘下、炕洞里、牲口槽下、井内、锅灶内、夹壁墙内。为了监视敌人、打击敌人,在十字街口、村口、老母庙等地方的房上修筑了高房工事。房内有夹壁墙、黑屋、地堡,墙壁有展望孔、枪眼。村沿有围墙,村内大小街口都修上了“之”字形的街垒。
“下面有地道,上面到处是地雷,打得敌人根本进不了村!”周保全说。
(二)
最漂亮的一仗发生在1945年5月4日。日伪军对高平村发动了第五次大围剿,1600余日伪军,携带轻重机枪120多挺,山炮、小钢炮10多门和大批毒瓦斯,包围村庄,企图一举捣毁地道,制服高平。
高平民兵对敌人偷袭早有察觉,及时部署了战斗力量,将全村划为5个战区,每个战区配备民兵十余人。其中刘傻子负责第二战区,周保全负责第五战区。当日拂晓,东北口执勤民兵最先发现敌人并及时发出信号,全村民兵迅速进入战斗岗位,男女老幼立刻钻进地道。上级刚发了数目不少的手榴弹,敌人来了,这些手榴弹正好派上用场。
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位于村东北口的刘傻子带领民兵站在房顶制高点用手榴弹痛击敌人。守在村西口的周保全带领民兵利用屋顶工事用土炮轰击敌人,敌人发现目标后,集中强大火力向他们扫射。和周保全一起的民兵王六合被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周保全和其他民兵撤出屋顶工事,诱敌深入到雷区,炸死炸伤敌人数十名。
当天下午三四点钟,战斗基本结束。敌人匆匆逃窜至村外后,用钢炮向村中进行炮击。当时,正在街上救护伤员的刘傻子被弹片炸伤,后因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9岁。这一战,高平民兵打死日伪军59人,其中指挥官4人,炸毁大车7辆。
据《地道战》剧组人员回忆,电影中高家庄这个村名就是源自高平村,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原型就是刘傻子。高传宝喊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就是刘傻子的原话。但由于高平地道已于1963年被洪水冲毁,不具备拍摄条件,《地道战》的外景拍摄是在冉庄、李庄和唐庄完成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战功赫赫的高平村鲜为人知。
(三)
“现在仅存的这600米地道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用水泥加固的。”现高平村村支书周余柱告诉记者,村委会门前小广场东北角,一座不起眼的小屋就是地道入口。
正定农民作家刘福海,出于对地道战的兴趣以及对高平民兵的敬佩,十年来走遍档案馆、党史办、图书馆、旧书摊,让他震撼的是,除了作战顽强,高平村还有自己的村级兵工厂。一心抗日的几个铁匠,靠着炉子、钳子和锉子,反复试验,不仅造成了决枪,还利用旧井锥筒制成了能打五六里远的小土炮。在抗战期间,共制造小土炮6门,枪榴弹3支,决枪60支,步枪2支,撸子枪5支,子弹4000余发和大量的地雷、手榴弹。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高平地道战的历史,周余柱和乡亲们正在规划建设一座新的纪念馆,并打算将兵工厂遗址、刘傻子故居以及地道遗址重新修缮。“不能让高平地道战的光辉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断档,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做好保护工作!”周余柱说。(本报记者 魏 薇 杨 柳)
❹ 电影《地道战》的实情是什么
冉庄地道战遗址,清苑县冉庄,距保定市约30公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 民积极开展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致使敌人“宁绕黑风口(张登), 不从冉庄走”。由于冉庄人民开展地道战功绩卓著,曾荣获“抗日模范村”的 光荣称号。现在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就是冉庄人民光辉斗争业绩的历史见证, 也是冀中人民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的一个典型实例。
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经历 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同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开始,群众在村 里、村外挖隐蔽洞,称为蛤蟆蹲。后来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 洞,成为地道的雏形。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4.5里,南北 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联村地道;有 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长约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 达,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地道一般宽约0.7至0.8米,高约1-1.5米,上距地面2米多。从 用途来看,可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 两种。 地道结构复杂,内部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 明灯和路标。地道总指挥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井,井上设“翻板”。它是一种 防卫设施,敌人万一进入地道,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淹死。地道又与水井 相通,既可作为气眼流通空气,又解决了地道内群众的用水问题,设计十分巧 妙,实用价值很高。 地道的出入口都是从实战,实用和隐蔽的原则出发,经过精心选址和设计 后修建的。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建在靠墙垠的地面,有的则利用牲口 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作为出入口。这些地道口选址时都充分利用了 地形地物,伪装得与原建筑物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 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还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 在地面修建了地平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还根据相同 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暗室、墙角或墙根等处,修 筑了工事和枪眼。其中高房工事7处,地平堡14处,小庙工事6处,碾子工 事2处,烧饼炉工事1处,柜台工事1处,暗室及墙角枪眼8处。所有这些工 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了望,又能射击。这样,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种火力 相交叉,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充分发挥地道的威力,痛歼来犯之敌。
冉庄地道战工事的主要特点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 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即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平堡火力交 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 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的民兵和群众曾经利用这种神秘莫测的地 道与日伪军、国民党军队进行地道战17次,同时进行伏击、追击战55次, 配合地方武装出村作战85次。其中5次规模较大的地道战,就毙伤敌人16 3人。因此,冉庄成为冀中地道战的一面红旗
❺ 抗战影片有没有宝莲灯
这个是没有宝莲灯的呀。宝莲灯不是一个抗战片呀。所以抗战片里没有他。没有的。
❻ 电影《地道战》讲了一件什么事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❼ 越南游击队也玩地道战,“蚂蚁陷阱”把美国大兵吓到崩溃
国产战争电影《地道战》中,神出鬼没的冀中军民靠着地道打鬼子的故事,大家都一定非常熟悉。实际上,在二十多年之后,美国在越南战场上也一头栽进了“地道战”的泥潭中。美国大兵们被同样机智勇敢的越南人民打得晕头转向,甚至还被“蚂蚁陷阱”吓得魂飞魄散!
越南地道系统的 历史 ,要从越南抗法战争时期说起。为了与法国侵略者对抗,越南游击队在越南境内挖掘了大量的地道系统,通过地道战的方式来与来犯的法国士兵周旋。随着美军介入越南战争,越南的游击队员们迅速扩大了各地的地道规模,以抵抗美军战机的狂轰滥炸。这之中,当数位于越南南部古芝县——这里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的大本营——的地道系统最为著名。
在古芝县,南越的游击队员们挖掘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地道系统。这套地道系统的总长度超过了190公里,其最深的洞室深藏于15米深的地下,足以抵御美军轰炸机的轮番空袭。他们在这套复杂的地道系统内建立了一个“地下村庄”,这里有居住区、厨房、军械厂、仓库、医院以及防空洞,甚至还有用于表演的文艺场所。即使是前来扫荡的美军长期盘踞在地面上,游击队员们依然能在漆黑幽暗的地道中存活超过半年的时间。
为了铲除盘踞在古芝地区的越共游击队,美军在1966年1月7日对该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扫荡作战。这场扫荡开始于B-52轰炸机编队的地毯式轰炸,在经过铺天盖地的重磅炸弹洗礼后,古芝地区已经变成了遍布“陨石坑”的“月球表面”。紧接而来的,是美军炮兵部队的弹幕,一位越共游击队员回忆说:“就在敌军飞机投下炸弹后不久,敌军炮兵的炮击紧接而来,这场炮击相当猛烈。我们立刻意识到,敌人的机降步兵马上就要到了。”
在炮火的硝烟中,搭乘UH-1直升机飞来的美军第一步兵师,与来自澳新军团第28步兵团的士兵,浩浩荡荡地降落在刚刚被炸弹洗礼过的古芝地区。刚一落地,澳新军团的士兵们便遭到了越共游击队的“热烈欢迎”——他们所搭乘的直升机被游击队员们当场击毁,刚刚落地的士兵们立刻陷入到苦战之中。
然而,随着美军后续的增援部队赶到,寡不敌众的越共游击队员们开始有组织地后撤,躲进预先挖好的地道之中。前来扫荡的澳新军团士兵们突然发现,抵抗他们的越南游击队员们似乎在转眼之间“人间蒸发”了。在游击队曾经盘踞的阵地上,士兵们发现了大量的食物和饮用水,但是却没有发现前来投降的游击队员。
正当美军一团雾水的时候,四周的丛林中却开始不断地传出枪声,不断地有军官在枪声传出后应声倒地。原来,来自越共游击队的狙击手们们正利用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形式与来袭的美军部队打起了麻雀战。这些神出鬼没的越共狙击手,让参与扫荡行动的美军和澳新军团士兵们感到格外的头痛。
经过两天的扫荡后,澳新军团的士兵们终于在1月11日发现了“越共”们的藏身之地——他们找到了其中一个地道的入口!一开始,美军和澳新军团的士兵们试图通过灌水、使用催泪弹、纵火或者投掷燃烧弹等方式,迫使地道中的游击队员们逃出地道。然而,美军士兵们的雕虫小技却丝毫奈何不了这些经过精心设计、拥有多套通风系统和排水渠的地道网络。恼羞成怒的美军士兵们甚至开始往地道口中投掷手榴弹,试图将地道口炸塌以“埋葬”里面的越共游击队员。然而,拥有众多出口的地道系统又怎么会因为一两个出口被堵死而失去作用呢?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已经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位名叫桑迪·麦格雷戈的澳新军团工程兵上尉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解决方案——招募一批身材矮小的志愿者,潜入越共的地道系统中实施搜剿行动。在招募到3位自告奋勇的矮个子志愿者后,桑迪上尉带着队伍毫不犹豫地扎入古芝的地道群中。
在这些不到1米高的地道中,身材魁梧的桑迪上尉带领着其余成员不断地向前摸索着。潜伏在地下的游击队员们很快就意识到桑迪上尉的存在,但是碍于上级保护地道结构的命令,他们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与入侵地道的敌人进行交火。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游击队员们没有方法对付入侵地道的敌军。他们给桑迪上尉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礼物”——绊线手雷、竹矛陷阱、毒蜘蛛、毒蛇等各种花样繁多的致命陷阱。
不过,出身工程兵部队的桑迪上尉早已与越共的这些“特色陷阱”打过多番交道,这些雕虫小技根本难不倒这位经验丰富的工兵。经过一番搜索后,桑迪上尉的小队在地道中找到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各种各样的资料。他回忆说:“我们搜出了近半吨重的敌军资料,其中包括了敌人的组织架构,敌人在西贡中潜伏的间谍名单、敌军的通信密码,甚至还包括了越共试图刺杀的盟军(指干涉越南战局的美、澳、新等国军队)要员名单!”
虽然古芝地区的地道并未在这场行动中被彻底清缴,但是澳军的这场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在澳军工程兵们取得成功之后,美军也开始在自己的工程兵部队中设立专门清缴敌军地道的“地道鼠”单位。参与“地道鼠”部队的士兵身高被严格限制在1米7以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身材矮小”的(对于欧美人来说)士兵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狭窄的地道战场。
美军为“地道鼠”们配备了特制的点45口径柯尔特消音手枪、手电筒、以及有线通话耳机。通话耳机的电缆通常还会作为安全绳,绑在“地道鼠”们的身上。一旦他们不幸中枪受伤或者阵亡,地道外的同伴们可以通过线缆将他拉出地道外。不过,不少“地道鼠”们非常讨厌自己装备的点45口径消音手枪。在密闭的地道中开火时,这些手枪经常会导致使用者耳鸣,从而造成更大的危险。他们更加喜欢二战期间战略情报局(即后来的美国中情局)所使用的点22口径消音手枪,但是这些手枪数量非常有限,并且在其他美军特种部队中也非常抢手。除此之外,点38口径的史密斯·威森左轮手枪以及二战期间的德军9毫米鲁格手枪也是非常热门的选择。
在扫荡作战中,一旦参与地面扫荡的美军士兵发现地道的入口,他们就会召唤来这些专门负责清理地道的“地道鼠”,让他们“钻”到地洞中收拾里面的越共。来自澳大利亚南威尔士的澳洲工兵维克安德·伍德就曾是“地道鼠”部队的一员,他回忆说:“当他们(指美军士兵)发现地道口时,我们就会冲进去搜索敌人,并且安装炸药炸毁这些地道。很多时候,地道中的越南人知道我们要来了,所以他们会自觉地后撤,并且给我们留下一大堆陷阱。”
回忆起自己摸索地道的日子,伍德不禁苦笑着说道:“这是一项非常令人头痛的工作,在通常情况下,你都不会携带很好的照明设备——因为那只会让你成为一个良好的靶子。越南人所留下的陷阱五花八门,而带有拌线的手榴弹只是其中一种危险组合。有的时候,蝎子会突然从你头顶上掉下来,又或者从洞穴的深处突然飞出一大群蝙蝠。我们已经得出过一个结论——你看到的蝙蝠数量越多,意味着洞里面的越南人越少。他们甚至会将活生生的毒蛇绑在墙壁上,在黑暗中前行的你很难发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
而一位来自美军的“地道鼠”——理查德·布拉德利,则遇到了一种更加让人毛乎悚然的陷阱,他回忆说:“我遇到了一条特别小的地道,我几乎没法爬进去,这比我之前所遇到的地道还要小。在隧道的转角处,我听见前面开始传出声音。于是我关掉了自己的头灯,拔出了配枪,心里想着:‘这次终于逮住了越共,我一定要干掉他’。我不断地向前爬,终于来到了声源所在的地方。于是我打开了自己的灯光,映入眼帘的是一幕让人毛乎悚然的景象:成千上万的白蚁爬满了一块木头,它们正在贪婪地啃食着。直至今天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做到的,但当时惊慌失措的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在狭窄的地道中掉过头来,像火箭发射一样的逃离了这个可怕的洞穴。对于我来说,这比被上百名越共包围还要可怕。”
然而,越南游击队用于吓唬西方人的手段远远不止这些,一位越南军队的上校就曾回忆说:“我们甚至训练胡峰来攻击这些美国人。训练胡峰攻击特定的人非常困难,但是并不是不可能的。经过训练后的胡峰不会攻击训练者,并且还可以通过长杆来将它们的巢穴移动至敌人的必经之路上。这些在东方水土不服的西方人显然非常惧怕我们胡峰身上的毒刺。”
尽管“地道鼠”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剿灭依靠地道机动的越南游击队。为了彻底消灭隐藏在古芝地道下的越南游击队,美军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派出了著名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在地道上空执行猎杀任务。任何胆敢在昼间爬出地道的越南游击队员,都会被“眼镜蛇”直升机的机炮打成筛子。为了恐吓地面上的游击队员,美军机组人员甚至会在武装直升机的机头涂上经典的“鲨鱼嘴”图案。一位越军上尉回忆说:“我们称呼这些武装直升机为‘红头怪兽’。我们非常害怕这些‘怪兽’,它们杀了不少我们的好同志。”
然而,更加可怕的还在后头。为了追踪在地道中活动的越南游击队,美军还研发了能够用飞机进行空投的震动感应器。这些依靠电池工作的感应器,会将自身感应到的地面震动信号通过无线电回传给在上空盘旋美军飞机,帮助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轰炸行动。为了清除这些地道,美军派出B-52战略轰炸机挂载大量的炸弹,对古芝地区的地道网络实施地毯式轰炸。除此之外,美军攻击机还会挂载CBU-55型燃烧弹,对越军的地道入口进行针对性攻击,压制地道内部的越南游击队员。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位于古芝地区的地道网络终于在1969年末彻底瘫痪。尽管美军终于达成了他们的目标,但是越南人却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在这整整4年时间里,越南游击队利用古芝地区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不断地与前来扫荡的美军进行游击战。而在1968年的北越“新春攻势”中,从胡志明小道南下的北越军队士兵更是利用古芝地区的地道网络进行隐秘机动,并且对西贡市的周边地区发动突袭。
与此同时,在地道的帮助下,越南游击队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并且迫使美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更新型的武器来对付这些地道系统。而当美军终于清除这套地道网络的时候,美国国内的反战声浪已经升至最高点。四年后,随着美越两国政府在著名的巴黎和会上达成了和平条约,深陷越战泥潭中的美国士兵们终于迎来了归家的时刻。
越南抗美解放战争结束后,越南政府将位于古芝县内长达121公里的隧道系统整体保留,并且将其改建为一处战争纪念公园。为了方便旅客出入,大部分地道都经过了拓宽改造,并且加装了照明系统指引旅客游览。在公园中,游客可以品尝到当年越南游击队员在地道中食用的食物,并且还可以在射击场上体验手持M60机枪扫射的乐趣。直至今日,古芝地道纪念公园吸引了不少欧美游客,美国游客们尤为突出——毕竟,感受当年父辈们经历的黑暗与恐惧,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❽ 地道在战争时期起到什么作用
地道在战争时期起到作用与产生具体如下:
一、作用: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保护群众的作用。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说明地道战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产生: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30多名日伪军出动“五一大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
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刘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❾ 电影《地道战》里有一个镜头,敌人为防备抗日战士把地道挖到炮楼下,在炮楼里的地上埋一只缸为什么
缸的底部是空的,置于地面上,如果地底下有动静,这个空缸可以将这动静声放大,易于发现八路军是否在下面挖地道。类似于扬声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