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把爵士乐结合中国民间小调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 什么人发掘了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什么人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创了所有的路途,却为人遗忘?
都是一个人。
都是一个名字。
黎锦晖。
黎锦晖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锦熙,是语言学专家,以制定注音符号、编辑《国语辞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词:黎锦辉
作曲:黎锦辉
(百代公司,有请黎明晖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样安排 哎哟哟 怎样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毛毛雨》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那年19岁。黎明晖1909年出生,12岁登台演出,13岁拍电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影星,说起黎明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唱过她的歌,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实她电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当时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节目,采访过黎明晖的儿子陆震东,他很风趣的说到:“那个时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个短发,刘海这个发型,那么这个小妹妹形象,这个小妹妹那个时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个时候写信给我妈妈,不要写地址,画过图像她能收到,在那个时候真的神了。”黎明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这位曾经算是在上海滩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说起这首歌,他的词曲作者就是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却在这里,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
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上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名人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黎明晖与父亲黎锦晖
黎锦辉与《何日君再来》
黎锦辉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都是知名人物。特别是大哥吴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辉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在北京。他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参与了中国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与出版;他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还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参考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黎锦辉被戴上“黄色音乐”的帽子,也由此开始。
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他还拔擢了两个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另一个是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辉遭到租界和北伐军双方的政治挤压,被迫率领舞校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这趟巡回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轰动,但结果黎锦辉却因为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于短期内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接洽给上海各书局出版,结果不但有钱回国,还展开了事业的新局面。他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国流行歌曲界无以伦比的一个高度,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邀约黎锦辉作曲的音乐为最高目标。他因此而录制了数百张唱片。1932年,《大晚报》举办的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的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辉所写。
开创“时代曲”
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创作时困守新加坡,手边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全都拿来为我所用。于是,他就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来》虽然不是黎锦辉本人的作品,却正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最佳缩影。
很多人是因为邓丽君才知道《何日君再来》。其实,这首歌已经有70年历史了。这首歌原来是1938年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但这首歌却惊动万教,成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甚至近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首歌。这首“时代曲”的代表作,曾经被称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后快。但这首歌,却展现了难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声
黎锦辉个人在上海的时代,大致结束于1936年。他坚持的理想主义不适合于经营一个商业上成功而能累积的娱乐事业,加上政治与军警势力的压迫、文化界的攻击、黑道的胁迫与掠夺,更为了不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占领上海前夕,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告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但他培养的人才,继续主导了整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界。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辉的《毛毛雨》的旋律。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2 】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⑵ 中国最早的电子音乐出自哪本电影
《云宫讯音》老版西游记片头曲,融合了管弦乐和电子音乐。
⑶ 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汉族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六艺”),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音乐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国民革命军中广为传唱,有的是用国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词。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家更是同仇敌忾,写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流行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作曲家的新作。
东欧的乐团曾多次到中国表演,中国乐团也参加了许多国际表演会。中国音乐家也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比较成功的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纳了越剧的部分旋律。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首先从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尤其是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陆中国大受欢迎。
(3)中国最早的电影音乐是扩展阅读
人类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无法考察。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古代音、乐有别。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⑷ 请问中国最早的电影歌曲是哪一首
中国最早的电影歌曲,是在1929年,由影后阮玲玉主唱的《寻兄词》,也是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电影《野花闲草》的插曲,它拉开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序幕。我没有看过《野草闲花》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只是残留的片段.
“蝴蝶儿飞去
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
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
换满心哀
怎受的住
这头猜
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
辛酸难捱
天给的苦
给的灾
都不怪
千不该
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林花儿谢了
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
身何在———”---
⑸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的代表作品和任务是谁啊
黎锦晖 中国流行音乐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没有黎锦晖就没有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没有聂耳。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把爵士乐结合中国民间小调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 什么人发掘了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什么人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创了所有的路途,却为人遗忘?
都是一个人。
都是一个名字。
黎锦晖。
黎锦晖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锦熙,是语言学专家,以制定注音符号、编辑《国语辞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词:黎锦辉
作曲:黎锦辉
(百代公司,有请黎明晖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样安排 哎哟哟 怎样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毛毛雨》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那年19岁。黎明晖1909年出生,12岁登台演出,13岁拍电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影星,说起黎明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唱过她的歌,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实她电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当时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节目,采访过黎明晖的儿子陆震东,他很风趣的说到:“那个时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个短发,刘海这个发型,那么这个小妹妹形象,这个小妹妹那个时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个时候写信给我妈妈,不要写地址,画过图像她能收到,在那个时候真的神了。”黎明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这位曾经算是在上海滩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说起这首歌,他的词曲作者就是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却在这里,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
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上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名人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黎明晖与父亲黎锦晖
黎锦辉与《何日君再来》
黎锦辉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都是知名人物。特别是大哥吴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辉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在北京。他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参与了中国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与出版;他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还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参考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黎锦辉被戴上“黄色音乐”的帽子,也由此开始。
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他还拔擢了两个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另一个是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辉遭到租界和北伐军双方的政治挤压,被迫率领舞校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这趟巡回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轰动,但结果黎锦辉却因为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于短期内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接洽给上海各书局出版,结果不但有钱回国,还展开了事业的新局面。他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国流行歌曲界无以伦比的一个高度,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邀约黎锦辉作曲的音乐为最高目标。他因此而录制了数百张唱片。1932年,《大晚报》举办的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的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辉所写。
开创“时代曲”
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创作时困守新加坡,手边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全都拿来为我所用。于是,他就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来》虽然不是黎锦辉本人的作品,却正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最佳缩影。
很多人是因为邓丽君才知道《何日君再来》。其实,这首歌已经有70年历史了。这首歌原来是1938年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但这首歌却惊动万教,成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甚至近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首歌。这首“时代曲”的代表作,曾经被称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后快。但这首歌,却展现了难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声
黎锦辉个人在上海的时代,大致结束于1936年。他坚持的理想主义不适合于经营一个商业上成功而能累积的娱乐事业,加上政治与军警势力的压迫、文化界的攻击、黑道的胁迫与掠夺,更为了不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占领上海前夕,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告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但他培养的人才,继续主导了整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界。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辉的《毛毛雨》的旋律。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 】
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⑹ 中国第一部音乐电影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音乐电影《天籁绝唱》目前正式更名为《鹰笛天缘》.
中国第一部音乐电影《鹰笛天缘》9月15日上午11:30在我州道孚县龙灯草原举行了开机仪式。由广东黄河集团投资,山西电影制片厂、北京经典年代影视公司、北京当然文化等几家公司联手打造,甘孜州委、州政府联合拍摄的《鹰笛天缘》是一部不同于传统电影表现手法的时尚电影。唯美的艺术色彩和感人的故事,通过音乐的纽带,旨在锤炼一个中国电影史上创新的坐标。
剧组最终选择我州的道孚、甘孜、德格等一些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区域作为该影片实景拍摄地,美丽而神秘的高原景色令剧组成员赞叹迷恋不已。虽然拍摄环境异常艰险,但剧组也表示,“我们一定要拍出最美的中国首部音乐电影,以最艺术化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汉藏相融的爱情童话,向世界展现藏区的神秘与美好,展现出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
甘孜州正在争取将片名《鹰笛天缘》改为《康定天缘》,剧中涉及甘孜州内的地名也尽量以现在的实名出现。
女主角:聂鑫
男主角:曲尔甲
⑺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乳娘曲》
上世纪的1926年12月22日,由包天笑、卜万苍编剧、导演,由杨耐梅、龚稼农主演的故事影片《良心的复活》在上海中央大戏院举行了首映式。影片获得好评自不必说,单单优美动听的《
乳娘曲》,就令人们反复赞叹。然而,当时人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此曲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它”即是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故事影片《良心的复活》是著名作家包天笑根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改编的,保持了原著的故事结构,但情节和人物、地点等完全中国化了。当年的男主角龚稼农在其《龚稼农从影回忆录》讲述了这首歌曲产生的大致经过:“《良心的复活》……如《少奶奶的扇子》一样,更中国化一些。默片时期的插曲,观众自然是听不到剧中人的曼妙歌声,只能借字幕的介绍了解剧中人张动的嘴唱些什么。《乳娘曲》的作词是谁,已记不清,作曲则是民国初年红遍江南的平剧青衣冯子和。此时这位冯先生已双目失明,生活极为潦倒。所谓作曲,是由卜万苍把歌词逐句、逐段念给他听,由他根据词意轻轻哼出,由我和汤杰用简谱记下来。至于卜万苍为何不请教当时的作曲家,而去请这位冯先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支曲子倒是相当悦耳动听的。为了练这支《乳娘曲》耐梅很下了一点功夫的。卜万苍更邀汤杰、朱飞、王吉厅、萧英和我临时组了一只小型国乐队伴奏,每天晚上去冯子和家练习。另一方面,他们还特制了一堂与片中唱《乳娘曲》完全相同的布景,搭在中央戏院的银幕后面。正式登台时,耐梅的化妆完全与片中一样,等到电影放映到耐梅坐在客厅里唱歌时,银幕升起,舞台灯光渐亮,我们的小型国乐队便在布景后面演奏起来,耐梅也就做着片中相同的表情,轻展歌喉。唱完了,银幕下降,继续放映。时间虽仅仅三分钟,却卖座空前,首创明星随片登台演唱的先例。”
此歌词作者包天笑(1876—1973年),江苏吴县人,小说家、翻译家、编剧。辛亥革命前到上海,主编报刊,撰写、编译小说。1925年应明星影片公司编导郑正秋之邀,开始为明星公司编写电影剧本,并担任明星公司编辑主任。著名的作品有《空谷兰》、《梅花落》等。
此歌作曲者冯子和(1888—1941年),本名旭初,字春航,江苏吴县人,京剧演员。自幼从父学习青衣、花旦,12岁正式登台演出,一举成名,后来和王瑶卿并称为“北王南冯”。因深感艺人无文化之苦,发奋读书,研习英语、西洋歌曲和钢琴等。他主张戏曲应以改良社会和进行通俗教育为己任,在艺术上富于创新精神。他演出了许多时装京剧,受到热烈欢迎,但是他对于社会上带有侮辱性的“捧角”行为,洁身自好,不为所动。“五四”运动时,上海人民声援北京学生,冯子和首先罢演,并创办了伶界救国十人团,表示“责任所在,万死不辞”。中年后脱离舞台授徒,桃李颇丰。晚年从事编剧,作品有《姊妹花》、《温如玉》等。
前些年,为了进一步了解《乳娘曲》创作的前后情况,我曾专程去南京访问了时逢88岁高龄的冯老先生(冯子和先生的子嗣)。他不仅为我吟唱了《乳娘曲》,还回忆并提供了冯子和先生当年创作这首歌曲时的有关情况。他说:“那个时候杨耐梅到我们家是有人介绍来的,他们把词拿来找我父亲,我父亲也没有搞过这个东西,说编编看吧。编了以后一听,他们说很好嘛,那么就唱吧,就这么唱起来的。杨耐梅一个人先来学,我父亲口传心授,旁边可能有人录谱,然后再带了乐队来。不是个小乐队哟!乐队人蛮多的,我记得我们上海的住家天井里头都坐满了,一直到大门口外头都有好几个人站着。这首歌用的是苏北民歌的曲调,杨耐梅是广东人,但是这首歌是用苏州话唱的,为了上海人能听得懂”。
“那天她演出我也去看了,正好演到摇篮摇小孩的时候,那个幕拉开了,她唱,唱完了大幕闭上,再看电影,这在电影史上恐怕是第一回吧。那次是很轰动的,没有这样唱的,这是首创,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的。我是1917年生人,那时候我也就不到十岁吧,很小,但是他们唱的时候我在旁边听着,熏陶熏陶也就会了。其中最好听的就是‘金钱呀,拆散了人家母子不相逢;阶级呀,你把我的娇儿送了终’这两句,我们师兄弟经常唱。我父亲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已经不唱戏了,他是激流勇退,我们行话叫做剁网子。”法国确认自己的第一首电影音乐作品是圣·桑1900年为影片《刺杀居易兹伯爵》所写的音乐,而那时已经距离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将近30年,其理由是:这是专门为一部电影所写的音乐,而不管这部电影是有声电影还无声电影。所以,我们不应当把无声电影时期为电影所写的歌曲和乐曲,划分在电影音乐之外
⑻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是谁唱的
1.黎锦晖
中国流行音乐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没有黎锦晖就没有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没有聂耳.
2.陈歌辛
解放前时代曲第一人,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向了第一个高峰.被称为歌仙.
玫瑰玫瑰我爱你 、 恭喜恭喜 、秋的怀念、苏州河边、梦中人、夜上海等都是其代表作.
3.黎锦光
黎锦晖的弟弟,时代曲又一位代表人物,和陈歌辛 、姚敏并为时代曲3大巨头.被称为歌王.
好春宵 、夜来香、哪个不多情、采槟榔、香格里拉、五月的风、星心相印、王昭君等为其代表作.
4.姚敏
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中国的歌神.觉得这个称号夸张吗?一点也不,罗大佑甚至也说过姚敏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
姚敏(1917-1967),生于上海,是当时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歌星-姚莉的胞兄。姚敏从小就有音乐天才,但由于家庭太穷,他没有机会请老师,所以他所有的音乐能力都是自修而来!在加入歌坛前,他曾经当过海员。起初,他和他的妹妹们:姚莉和姚英,在‘大同社’播唱,后来因认识周璇,严华等人,他才进军‘百代唱片公司’,开始作曲生涯。姚敏是个很上进的人,他不停的自我改进,吸取各类型的音乐,所以不停的创作出刻画时代的歌曲,特别是他在解放后到香港的日子里,那个亚洲最大的商业,娱乐中心更点燃了他特殊的才智。但不幸的是,1967年,还是很健康的他,由于突发心脏病而离开了他的旋律人生,给亚洲及世界乐坛一个不可挽救的损失。姚敏的歌,唱红了几代歌星:从周璇到李香兰,从李香兰到葛兰,从葛兰到静婷,再到今天的邓丽君,凤飞飞,费玉清等。他的旋律隽永,优美,动人,他的作品千变万化,有爵士乐,民间小调,外国舞曲,说唱歌曲等等,被公认是‘歌坛不到翁’和‘歌坛巨无霸’。
名作:《情人的眼泪》,《第二春》(英文版叫 Ding Dong Song),《春风吻上我的脸》,《鸡尾酒》,《我有一段情》,《三年》,《站在高岗上》(今天张惠妹唱的),《大地回春》,《我是一只画眉鸟》,《总有一天等到你》,《梦里相思》,《加多一点点》,《我爱恰恰》,《恨不相逢未嫁时》,《小小羊儿要回家》,《知道不知道》,《采红菱》,《卖汤圆》,《初一到十五》,《诉衷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月下佳人》,《三年别离又相逢》,《我要为你歌唱》,《秦淮河畔》,《江水向东流》,《茶叶青》,《得不到的爱情》,《我要你的爱》,《兰闺寂寂》,《一条桥》,《马来风光》,《恋痕》,《月下对口》,《郎如春日风》等等。
5. 陈蝶衣
中国流行音乐写词第一人,一代词圣.他和姚敏的合作,把中国流行音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6.周蓝萍
没有周蓝萍,台湾流行音乐就不会发展这么快,一曲《绿岛小夜曲》拉开了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
周蓝萍(1924-1971),湖南湘乡人,抗战时入了在重庆开办的‘中央音乐干训班’,后来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解放后,国民党政权和许多大陆的知识分子纷纷来台,周蓝萍就是其中之一。在台的日子里,周蓝萍先生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绿岛小夜曲>不仅在中国台湾岛流行,还在东南亚各地流行,被译成多语的歌词。
周蓝萍非常的热爱音乐,经常工作到废寝忘食,甚至生病也不以
⑼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这首插曲共4段,由影片的主演阮玲玉和金焰两人合唱。虽然当时有声电影还没有在中国问世,但许多影院为放映外国有声片已有了相关的设备。这首歌被事先灌录成蜡盘唱片,在影片放映时配合画面现场放出,由此便成为中国第一首电影插曲。这首插曲在影片中出现两次,且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联,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再加上两位明星的演唱,很快便传遍学校和街头。
第一首银幕插曲的成功无疑鼓舞了电影歌曲的创作。随着有声电影问世,中国银幕上诞生了许多为后世传唱不衰的电影插曲,其中最可让中国电影人引以自豪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也诞生在电影的银幕上,这就是在1935年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9)中国最早的电影音乐是扩展阅读
《寻兄词》
作词:孙瑜
作曲:孙成壁
演唱:阮玲玉和金焰
从军伍,少小离家乡;
念双亲,重返空凄凉。家成灰,亲墓生春草,我的妹,流落他方!
兄嘉利,妹名丽芳;
十年前,同住玉藕塘;妹孤零,家又破散;寻我兄,流落他乡!
风凄凄,雪花又纷飞;
夜色冷,寒鸦觅巢归。歌声声,我兄能听否?莽天涯,无家可归!
雪花飞,梅花片片;
妹寻兄,千山万水间,别十年,兄妹重相见,喜流泪,共谢苍天!
⑽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
1930年,从联华公司的<野草闲花>首次启用阮玲玉和金焰在电影院演唱插曲,从此开始有配乐演唱.到1930年后半年明星公司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电影音乐逐渐开始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