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意义。
2、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鲜明生动,可以为电影加不少的分数。
3、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像出现,例如在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像出现,延展戏剧情绪。
4、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5、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
6、增加立体感。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像,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像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❷ 哪些电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具体用了哪些
先说个遥远一点的,默片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很多电影,背景乐十分考究,很多都是出自古典乐,印象中只记得个《野蜂飞舞》了。美剧《兄弟连》第九集,贝多芬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在本集首尾呼应,豆瓣上有影评也在说道这段配乐的选取。猫和老鼠里出现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值得一提的是朗朗小时候深受这集的影响)、肖邦圆舞曲第2、11首(印象比较深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等。《超体》中寡姐从医院里走出来时候bgm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异常肃穆好听。《出水芙蓉》用到的施特劳斯《蝙蝠》(序曲)、《花之圆舞曲》等都是大家很容易接受且非常优美的曲子。
❸ 哪些电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乐具体用了哪些
作为一部动作片,《杀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贾和吴京猛斗张晋,拳拳到肉的场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乐道。一部好电影,往往有优秀的背景音乐,《杀破狼》2也是如此。该片的音乐监制是香港音乐人陈光荣,曾经给《无间道》三部曲、《窃听风云》等电影做过背景音乐,其中很多曲目流传甚广,比如《再见,警察》无数次被各大电视台引用过。
对于古典音乐,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排斥感,感觉这种东西太阳春白雪,离大众口味太远,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出现过作为背景乐的古典音乐,比如《杀破狼2》片尾,托尼贾、吴京与张晋打斗时出现的那段情绪紧张昂扬的音乐,就是18世纪音乐家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当中的“夏”(Summer)。这段音乐描绘的画面,是闷热的夏季大暴雨将至,以小提琴为主乐器,曲调高亢暴烈,好像一团积雨云即将爆发出刺目的雷电,力量感十足,经过陈光荣的巧妙引用,在电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紧绷。
维瓦尔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孤独的马小军行走在屋顶上……《愤怒的公牛》里,孤独的罗伯特扬起倔强而痛苦的脸……《教父3》里,孤独的迈克尔死在椅子里……这里用到的音乐都是20世纪音乐家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剧《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个片段“Intermezzo”。马斯卡尼的音乐特点,是咏叹调风格浓烈,喜欢用动与静、热烈与抒情形成对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级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当中,导演库布里克至少运用了两个古典音乐。影片开头,当猿人误打误撞地发现骨头可以作为武器的时候(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象征),背景音乐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查兰特斯特如是说》,开场是狂风暴雨般的管风琴,磅礴壮阔,充满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随后,骨头被猿人高高抛起,镜头转入人类的太空飞船在苍茫的宇宙中飞行,背景音乐变为《蓝色多瑙河》,优雅深邃。通过背景音乐的变幻,库布里克展示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据说,库布里克是在电影制作后期才决定抛弃原来的配乐,大胆地改用古典音乐。用古典音乐给现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乐,是相当冒险的,很容易产生违和感,但是正是这个大胆的决定,《2001太空漫游》居然大放异彩。
The blue Danube
《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的坏蛋警察每次行凶前,总是幻想在听贝多芬的《欢乐颂》……《发条橙》当中崇尚暴力的小坏蛋,最喜欢的就是《欢乐颂》……《全职杀手》当中的Tok当街大摇大摆地做掉黑社会头目,背景音乐也是《欢乐颂》。嗯,如果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乐被这样用,可能会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兴。《七宗罪》当中,办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大逃杀》当中,孩子们在旷野里互相残杀的时候,背景音乐是《G弦上的咏叹调》……巧合的是,《全职杀手》片尾,背景音乐也是《G弦上的咏叹调》。
Air On A G String
或许,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较一下,还是巴赫躺枪的次数比较多。经典犯罪电影《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当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钟爱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喜欢管风琴,宗教风格浓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严谨理性著称,而《哥德堡变奏曲》则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恢弘、也最伟大的变奏曲,难怪它会成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爱。巴赫,安慰安慰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为电影《我的野蛮女友》,《canoon》火了,很多爱情电影都喜欢用它当背景音乐。准确地说,“canoon”并不是曲名,而是一种音乐形式,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据说其中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Canoon
经典电影《征空先锋》的背景音乐气势撼人,有力地表现了宇宙的浩瀚苍茫,该片的音乐取自20世纪音乐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传最广。这个乐章构思宏伟,第一部分磅礴辽远,第二部分欢快雄壮,第三部分又回归第一部分的基调,表现了宇宙的辽远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缪尔·巴伯,20世纪美国音乐家,音乐风格以抒情浪漫见长,如果看过经典电影《野战排》,怎么能忘记催人泪下的背景乐《弦乐的柔版》,好电影和好音乐就是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电影《见龙卸甲》结尾,名将赵云孤身策马冲向呼啸如潮的敌阵,背景音乐慷慨悲壮,该片的制作人是香港音乐人黎允文,这段音乐借鉴了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莫里康内为《荒野大镖客》作的主题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编过后的音乐更多的是“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的悲凉,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快意。当轻快的口哨响起,马鞭破风声呼啸,仿佛看到漫漫黄沙中,一个潇洒的西部牛仔正策马冲向夕阳,身影渐渐消失在地平线……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内。严格地说,莫里康内的音乐已经夹杂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并不完全是古典风格,但是从总体风格而言,他还是偏向古典风格。他为许多电影做过音乐,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题曲,莫里康内音乐的特点是,善于通过音乐本身讲故事,或者说催化、延伸剧情。关于这一点,他为西部片做的音乐表现得尤其明显。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他的音乐元素比较多:口琴、短笛、口哨、马鞭……所以,这一类音乐当中有浓烈的江湖气息,苍凉旷远,荡气回肠。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❹ 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有哪些
1、概括内容,深化主题:用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揭示作品的主题是编导们经常会用到的。他们用音乐的标题、音乐旋律、气氛、情感、形象对作品或画面进行揭示、刻画和深化主题,同时,这还有助于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
2、描绘景物,交待环境:描绘性音乐是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种音乐主要是对画面中的某种环境、景物和富有运动性的动作做某种描绘,把握画面上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音乐形象来加以强调和渲染。
3、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渲染气氛是通过音乐手法使气氛更加浓烈,气氛在音乐中较为概括,在画面中较为具体,因此,声画结合紧密会使音乐气氛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会使画面形象更为丰富、动人。
一般在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时候,在感情气氛最浓烈的时候,音乐的使用会增加戏剧性,成为感染观众、打动观众的契机。专题片为避免平淡,增加变化起伏,在整体构思的时候也会考虑画面气氛的变化,在片中气氛浓烈的关节处,使用夸张和加重的手法给以渲染,让听觉给画面应有的支持。
4、抒发情感:音乐都是在抒发情感,和具体的情节画面结合抒发情感,是作品中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内心活动性音乐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关系是比较深刻的,因为这种音乐同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丰富和复杂的感情状态。
5、激发联想,引发时空转变: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最富于联想的过程,音色两字,本身就是联想而来,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注意音色给人的联想感。
如影片《菊豆》中那缓慢的,凄凉的,哀怨的,用那古朴,悠远的,近似于人声呜咽的中国古代乐器埙吹奏的旋律,自然而然使人联想到菊豆的命运和那社会的原始封建。
6、参与剧情,推动剧作作用:音乐在作品中的剧作作用,是指音乐不仅成为电视作品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参与到情节中去,直接影响剧情的发展,也就是参与讲故事。
7、助于形成画面节奏,利于画面组接,提示画面段落:不同的节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音乐的表情性和风格特征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节奏造成的。在影视作品中,音乐的节奏往往和画面的节奏有机配合,来影响影视节奏。
❺ 出现在电影中的著名钢琴曲歌剧交响乐等经典古典音乐有哪些
美国影片《时光倒流》中采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18变奏;《教父》(3)中采用了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走出非洲》用了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肖申克的救赎》中采用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声二重唱《微风轻拂》;《发条橙》中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而》序曲。日本电影《火红的第五乐章》中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贯穿了整个影片。总之,很多很多。
❻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可以在视觉效果的基础上,让人们的听觉动起来,两者结合,让剧情更充分地感动人们,震憾人们。揭示角色内心活动,表达角色内心情感烘托影片气氛、节奏强调影片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参与叙事,音乐的启承、转场、表现影片情节。音乐在电影中除为了直接加强气氛 外,也可以起反讽的作用,电影歌曲是电影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分主题歌和插曲,对推动情节和揭示 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富感染力。
❼ 影视剧中的古典旋律
很多人总是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早已在影视剧作品中与古典音乐不期而遇。古典音乐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成为了影视剧作品的好搭档,时而激昂慷慨时而婉转低回,无论是作为烘托情境的背景音乐,还是主线伏笔,古典音乐早已与影视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神探夏洛克海报
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英剧 《神探夏洛克》 中,卷福不仅盘亮条顺,还有着超高的智商,没事还喜欢拉拉小提琴撩一撩华生~在《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三集,莫里亚蒂入侵英国监狱、银行以及博物馆被释放,去找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时候,夏洛克拉的曲子就是 巴赫 的 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 ,并且莫里亚帝也是个巴赫爱好者。
夏洛克演奏巴赫小提琴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不过很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巴赫1720年完成手稿之后,直到1839年,德国小提琴家费迪南德·大卫才予以编订出版。而这6首作品的巴赫手稿,居然是1814年有人在圣彼得堡一家奶油店的包装纸堆中发现的。
电影《七宗罪》海报
不知是否高智商人群都比较偏爱巴赫,在大卫·芬奇执导的 电影《七宗罪》 中就出现了 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七宗罪这部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反派角色的塑造和凯文·斯派西在剧中精彩的表演 。
试听链接:https://y.qq.com/portal/player.html
巴赫的特质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材料,经过不同方式的加工来组成庞大的音乐。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他却只用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这曲子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
巴赫
巴赫的音乐像数学一样优美,严谨,逻辑严密。这不正是「高智商犯罪」的特点吗,也正因此,巴赫的音乐能够用于影视剧中塑造高智商人物的形象。其实,不一定是罪犯,很多高智商的“正常人”也喜欢巴赫,例如现实中的乔布斯,就很喜欢巴赫。
当然,好好的犯罪电影,如果放个刘老根大舞台,还让不让人好好地犯罪了哇!!
影视剧中令人难忘的古典音乐还有很多,篇幅有限,难以穷尽,今儿就先瞎扯到这里啦~
❽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首好的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电影会由多首音乐相衬,以更好地衬托出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
2、音乐在电影中还可以让人们在视觉效果的基础上,与听觉动两者结合,让剧情更充分地感动人们,震憾人们。
(8)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扩展阅读
音乐(抽象艺术)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英名称:music;法文名称: musique;意大利文:musica)。
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在艺术类型中,音乐具有抽象性,音乐从历史发展上可分为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
东方以中国汉族音乐为首的中国古代理论基础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声音阶为主。音乐让人赏心悦目,并为大家带来听觉的享受。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通过音乐来抒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很多情绪得到释放。
❾ 有哪些古典音乐经常被用做电影的背景音乐
开始只知道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三个人,后来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了解到了斯特劳斯,肖邦,维瓦尔蒂,布里顿,德沃夏克等伟大的音乐家。
我觉得古典音乐的欣赏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欣赏,更是对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的鉴赏和探索,通过古典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可以了解到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性格。因此,没有深厚内涵的音乐家是不可能写的出伟大的作品的,最多只能成为优秀。我想这也是音乐家要的达到的目的吧,要把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理解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表达给听众。当他们作曲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贵族和听众的时候,伟大的作品才会诞生,尽管可能在当时无人问津。正因为如此,我在听古典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看这个曲目的背景和来历。否则只是欣赏其旋律的话,可能会无所收获。
《莫扎特传》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愧为奥斯卡的获奖影片。这部电影重点突出了莫扎特的天才和萨里埃里的嫉妒(电影为了个性鲜明和矛盾的突出,丑化了萨里埃里)。莫扎特极具音乐天赋,当萨里埃里看见他的手稿的时候,萨里埃里惊呆了,莫扎特竟然没有一处修改,而每一处也无法修改,因为太完美了。萨里埃里认为莫扎特不是在创作音乐,他所要做的仅仅是把自己脑中的乐符抄下来,同时也感叹为什么上帝不赐予自己这样的天赋。
而萨里埃里对莫扎特的嫉妒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更多的是因为莫扎特的张狂和自信,还有他对传统的宫廷内部制度的藐视,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曲家,他不受任何人的束缚和控制。
还有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真是震撼灵魂的伟大的作品。它把莫扎特去世前的那种心理状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有无奈,有苦闷,有悲凉,那种复杂的心理状况让听者无不为之感到惋惜。难怪有人说世上怎会有如此悲伤的旋律!
可以说贝多芬始终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由于他长得丑,几次被心爱的女人拒绝,这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而他后期的失聪更说明他不是上帝的宠儿。在这样的困难之下,他还能创造出第九交响曲这样的作品,则更加体现了贝多芬的伟大。要知道,失去听力对一个作曲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好比厨师失去了味觉,画家失去了眼睛一样。而正是这样的贝多芬创造了后人无法超越的交响乐的顶峰。所以贝多芬的音乐是不能不听的。他的《田园》,《命运》《第九》都被我请进了电脑。
后来便是圆舞曲大师施特劳斯,他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的森林》《皇帝圆舞曲》和《春之声圆舞曲》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反复的听这些曲子。
同样是这个时候我听到了我认为最好的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大陆》。尤其是那气势磅礴的第四乐章,令我百听不厌。
总之,我对自己能够接触到古典音乐而感到庆幸,也感谢古典音乐给我带了快乐,希望更多的人也能与分享这些快乐。
❿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可以给人深陷奇境的感觉,特别是鬼片,能让人感到震悚,有非常特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