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洗印的介绍
电影洗印 (cine-film processing and printing)是电影胶片的冲洗(化学加工)、组接和印片复制工作。 电影洗印到最后印出大量发行放映拷贝,要经过近50个处理步骤,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7个主要工序:工艺查验与质量控制;洗片加工;半成品与成品鉴定;印片与配光;剪接合成;翻正片、翻底片制作;制作大量发行拷贝。
2. 老电影胶片要数字化修复一般怎么做
一部老电影的修复,要经过影片素材整理—清洁—胶转数—画面修复—画面调色—修复—声画合成—修复质量鉴定等。
1、洁片为修复的基础,属于物理修复,需要利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尘埃和污点,污垢严重时还得用上超声波洁片机。紧接着接片需要查看整盘胶片是否存在断开状况,如果有就要用专用胶水粘合。
2、胶转磁和自动修复都是机器完成。先将物理修复完成的胶片利用胶片扫描仪进行2K数字化,再利用软件自动修复,这一步能过滤掉70%到80%的脏点和霉斑。剩余的都得交给人工来修复。
3、所有步骤完成后,需要初审,挑出明显遗留的脏点和黑频缺帧问题。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复检查十余次,确定无明显硬伤后,在专业审片棚内进行终审,若发现瑕疵,还得返修。
(2)电影胶片洗印厂图片扩展阅读
胶片会先拿到洗印厂去做清洁和物理修复,然后再拿到我们这做扫描,把胶片扫描成数字的图像及声音文件,然后交付专门的画面修复组,这个组通常人数最多,同时进行声音修复。
接下来调色师对画面进行调色。然后就是声音修复。声音和画面都做好了之后,要做一个声画合成,匹配对位,相当于一个重新剪辑的过程,最后输出成磁带、MV或DCP文件等,这就是修复的整个流程。
3. 为什么电影拍摄要使用胶片
为什么电影拍摄要使用胶片?
摘要:在这个数码大行其道、胶片渐渐淡出市场的时代,这个 4K 开始平民化、更高分辨率录像设备频频出现的时代,为什么电影拍摄还是要使用胶片呢?
作为一种新媒介,虽然数码以替代胶片的姿态飞速发展,但事实上它仍不够成熟。虽然数码的分辨率最高已达 8K,但就连 6K 的细节要求也尚无丰富的镜头可供选择,同时 4K 的平民化也说明了数码发展的根源更倾向于商业。
这就是为什么纵使数码是当下趋势,胶片依旧无法被完全替代的原因。
4. 热映电影《无问西东》有哪些重要看点
由李芳芳编剧并执导,章子怡、王力宏、黄晓明、张震、陈楚生五大明星联袂出演,刻画了在大时代背景下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向每一个不朽的青春传奇致敬的电影《无问西东》终于快要跟观众见面了,个人觉得这部电影虽然是很早之前拍的,但是不可否认看点十足啊。
最后这个电影的制作班底以及演员整容真的不可以说不强大,无论是影片指导,美术指导,声音指导都是金牌团队。影后和影帝实力飙戏,如此强大的明星阵容你们是不是也很期待。
5. 电影拷贝长什么样,有哪些值得知道的相关内容
拍电影时,拍摄的胶片是反转片,即与拍摄的照片底片一样,是补色的。在洗印厂将反转片再印成“照片”,即拷贝片,并可以大量复制几十、几百部拷贝片发往各地上映。成盒的胶片也叫拷贝,为了使几家戏院能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电影制片商常多分给各家授权影院。电影的一般程序,拍摄负片-翻正片-剪辑-翻底片-印制正片(拷贝)。早年胶片是要在各影院之间跑片的,就是一大盒胶片,送到影院,上映结束会取走,送到下一个影院;近几年的数字版,一个普通电影大概不到100G(3D的也就不到200G),会以硬盘拷贝的形式送到影院,但格式是加密的,影院将数字拷贝放到连接播放机的服务器上,再用从授权方得到的密钥解密,就可以播放了。电影档期结束,密钥失效,数字拷贝作废。
6. 第二胶片厂的历史
1969年10月,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在先后五次接见第二胶片厂选址人员后,最终批准了第二胶片厂建厂方案。之后选址历经三年,于1972年1月30日决定将第二胶片厂建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板厂公社王庄。当年,涤纶分厂在南阳市郊开工建设。1973年春,开工建设的隆隆炮声震醒了沉睡千年的伏牛深山。二胶最早的创业者分别从祖国的天南海北来到了这条长两公里,平均宽度不到300米的狭长山沟。经过四年的雨雪风霜,经过上万名建设者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第二胶片厂终于于1977年7月27日竣工投产。当时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为:电影胶片5000万米,其中彩色黑白各半,军工胶片500万米,洗印拷贝2000万米。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过关,投产后3年连续亏损,亏损总额达到1235万元。当时工厂处境艰难,人心浮动。二胶的决策者们没有为此灰心丧气,而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过困境看到了二胶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三年扭亏,三年站住脚,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困境中求生!经过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带领全厂职工,艰苦奋斗,团结进取。精简职工,处理基建遗留问题,组织技术攻关,质量攻关。1980年一举赢利426万元,摘掉了连年亏损的帽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已经越来越少,市场竞争则越来越激烈,二胶已被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向了市场,二胶的决策者们又一次面对新的考验,如何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这是关系到二胶今后的命运,关系到二胶兴旺盛衰的重要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和专家咨询,决策者们认为,信息在现代生活中位置越来越重要,中国印刷行业胶印取代铅印,“光与电”淘汰“铅与火”将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因此,认定国内印刷胶片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调查,发现黑白胶卷将会出现下降趋势,果断做出决策,停止黑白胶卷的生产,开始研制印刷胶片。1981年,二胶试生产出YZ-600型印刷胶片并在北京召开试用情况座谈会。之后,投放市场,大受欢迎。1982年赢利55万元,1983年赢利70余万元,1983年9月,“华光”牌印刷制版软片鉴定会在南阳召开,10多项产品通过鉴定。至此,二胶开发研制的华光系列印刷胶片成为二胶的拳头产品,产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产品供不应求。二胶先后被国家列为“六五”、“七五”印刷技术装备重点改造企业。1987年,二胶领导审时度势,根据印刷市场的具体情况,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果断决定,引进美国宝丽光公司技术,英国杜马克公司的设备,建设一条高起点,高速度,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年设计能力200万平方米的一号PS版生产线,1989年5月竣工投产。满足了当时国内印刷业对PS版的需求,起到了替代进口的作用,为中国印刷感光材料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95年5月,二号PS版生产线化工试车成功;1996年9月,第三条PS版生产线---轻印刷生产线投产,完成化工试车考核;1999年9月,第四条PS版生产线---高速PS版生产线投产。这时,二胶的PS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1800万平方米。90年代中期,根据世界印刷工业发展的潮流,面对印刷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二胶人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制版(即CTP)市场将是未来印刷版材争夺的战略重点,随着CTP设备的普及,CTP版材将不可避免地代替PS版。二胶就把CTP作为重要的科研项目,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在2001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向业内隆重推出了华光牌热敏CTP版材,一举结束了中国没有CTP版材的历史,打破了制约中国CTP技术发展的瓶颈。2002年9月,二胶的CTP生产线破土动工,2003年年底投产,年产量1200万平方米。2005年,为了使华光产品更好的贴近用户,服务市场,二胶控股在常熟投资建设一条PS版生产线,年产量800万平方米,这时,二胶的印刷胶印版材年产量达到42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二胶的胶片生产线也不断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发展成为以红激光影像记录片为代表的多种型号,多种规格的印刷系列胶片。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平方米。二胶还拥有两条聚脂薄膜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000吨。
1992年8月,二胶完成了总部机构的搬迁,1999年,二胶全面完成了整体搬迁。如今,在南阳卧龙岗上,在闻名遐迩的武侯祠旁,一座新型的现代化企业赫然耸立。为中原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凡的气象。
从二胶的发展历程概括来说;20世纪70年代-----建厂和试生产阶段,步履艰难,徘徊在生死之间;80年代-----调整产品结构,以印刷胶片和PS版打开生路,获得初步发展;90年代----产销双双突破亿元规模,以后逐年发展和巩固,成为中国最大的印刷感光材料科研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面对更加复杂多变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二胶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适时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本,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产销规模以超亿元的速度快速增长,企业始终保持国内行业龙头地位。
2006年12月31日,新的华光园区隆重奠基,一期工程占地约500亩,二期工程建成后占地可达1000亩。2007年,年产1600万平方米的华光园区一期工程-数码版材生产线及其配套公用工程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08年底将进行化工试车。柔性树脂版生产线项目,数字化印刷接受材料生产线项目,重氮印制线路板胶片生产线项目, CTP激光制版机以及印刷光电制版材料应用中心等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将陆续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企业印刷胶片和印刷版材的生产能力稳居国内第一,二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印刷感光材料系统供应商之一,第二胶片厂在印刷感光材料行业的龙头地位更加牢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企业已拥有总资产12亿元,职工3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拥有六条印版生产线(含CTP生产线),生产能力4200万平方米;拥有一条印刷胶片生产线,生产能力1500万平方米;两条聚酯薄膜生产线,生产能力5000吨。主要产品有:印刷系列版材(CTP版-热敏型、紫激光型、UV型;PS版-阳图型、阴图型、轻印刷型)、印刷系列胶片(影像记录片、激光照排片、照相拷贝片等)、聚酯薄膜、紫激光CTP制版机、聚酯薄膜、涂层材料、柔性树脂版、数字化印刷接受材料、配套化学品等系列产品,所有产品均冠以“华光”牌商标。 2007年4月30日,是二胶人永远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到第二胶片厂视察工作,总书记对二胶的技术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二胶的发展和“华光”品牌寄予了殷切期望,并且作出了“希望乐凯二胶发展的又好又快”,“把华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叫响”的重要指示。总书记亲临二胶视察,不但对二胶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而且也是推动二胶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目前,华光已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CTP直接制版胶印版材以及CTP系统解决方案,二胶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今后二胶将更加努力,以发展中国印刷感光工业为己任,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快战略转型,使华光品牌永远充满活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印刷工业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世界印刷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今后将成为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二胶已经置身于印刷技术发展的前沿,同时也处在市场竞争的急流旋涡之中。经过30多年风雨洗礼的二胶人,经过市场多年锤炼的华光品牌,有信心不畏困难,勇敢应对挑战!创造新业绩,取得新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印刷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老电影胶片要数字化修复一般怎么做
一部老电影的修复,要经过影片素材整理—清洁—胶转数—画面修复—画面调色—修复—声画合成—修复质量鉴定等。
1、洁片为修复的基础,属于物理修复,需要利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尘埃和污点,污垢严重时还得用上超声波洁片机。紧接着接片需要查看整盘胶片是否存在断开状况,如果有就要用专用胶水粘合。
2、胶转磁和自动修复都是机器完成。先将物理修复完成的胶片利用胶片扫描仪进行2K数字化,再利用软件自动修复,这一步能过滤掉70%到80%的脏点和霉斑。剩余的都得交给人工来修复。
3、所有步骤完成后,需要初审,挑出明显遗留的脏点和黑频缺帧问题。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复检查十余次,确定无明显硬伤后,在专业审片棚内进行终审,若发现瑕疵,还得返修。
(7)电影胶片洗印厂图片扩展阅读
胶片会先拿到洗印厂去做清洁和物理修复,然后再拿到我们这做扫描,把胶片扫描成数字的图像及声音文件,然后交付专门的画面修复组,这个组通常人数最多,同时进行声音修复。
接下来调色师对画面进行调色。然后就是声音修复。声音和画面都做好了之后,要做一个声画合成,匹配对位,相当于一个重新剪辑的过程,最后输出成磁带、MV或DCP文件等,这就是修复的整个流程。
8. 北京华柯电影洗印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京华柯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属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与柯达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世界级电影洗印公司,在2006年12月正式开业。
法定代表人:杨和平
成立时间:2004-01-08
注册资本:350万美元
工商注册号:11000045000603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境内合资)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0号
9. 这是什么电影
《V字仇杀队》
《V字仇杀队》是2006年科幻电影,詹姆斯·麦克特格导演、乔·西佛与沃卓斯基兄弟制作。电影改编自艾伦·摩尔与大卫·劳埃德所著的漫画《V字仇杀队》。
《V字仇杀队》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毁灭、无政府主义、法西斯的故事。故事假定在一次世纪瘟疫危机后,极端政党通过阴谋赢得选举,英国沦为法西斯国家,人民生活在没有政治和人身自由的境况下。一个叫“V”的保安员在街上悄悄奔走,试图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把英国从法西斯魔掌下解救出来。2012年12月14日晚,CCTV-6破天荒播出电影《V字别动队》,引起热议。但是实际上早在06年至10年此片已经在中央六台午间跟深夜播放过四次以上,但是当时并未引起任何热议,甚至被评特效差,剧情假。
洗印厂:Technicolor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制作公司: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国;Silver Pictures ;美国;Anarchos Proctions Inc. ;美国;Fuenfte Babelsberg Film ;德国;Medienboard Berlin-Brandenburg ;德国;Virtual Studios ;美国;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Rated R for strong violence and some language.
制作成本:$54 (单位:百万美元)
影片票房:全美首映票房:$25,642,340.00 (单位:美元)、全美累计票房:$70,511,035.00 (单位:美元)、海外累计票房:$62,000,000.00 (单位:美元)
拍摄日期:2005年3月3日 - 2005年6月
10.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怎么样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是中国电影集团下属的国企。上世纪五〇年代初该厂位于西四石老娘胡同(西四北五条),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校-学院的前身)是邻居。五〇年代中两家搬到当时还很荒凉的西北城外的北太平庄和小西天。
洗印厂从原始的手工操作进入到由捷克斯洛伐克援建的现代化电影洗印厂,成为全国影片生产老大,又是文化部系统里的缴税老大,到七、八十年代的顶峰时期厂门口有武警把守,......。
但是由于国企没有真正的自主经营权,不能根据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步技术观念和设备,终于在2014年停产(仅维持微不足道的极少量特殊加工任务),主要收入靠厂区外围出租门店——餐饮和银行等。大门内原来的办公楼也改成小型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