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百团大战》哪个场景令你记忆深刻
正在热映的《百团大战》中,青年演员印小天饰演了一位线索性的人物——姚尚武。这是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是张自忠将军的上尉军官,亲眼目睹张自忠的牺牲,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家人都死于日军的屠杀,在这种百般绝望当中遇到了八路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虽然演过很多八路军战士角色,但印小天却觉得这个角色最吸引他的地方是“他是一个穿着国民党的靴子打了败仗,又穿着布鞋加入共产党参与抗日的人”。
记者:你的角色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虚构角色,压力会不会相对小一些?
印小天:确实是没有原型,但也有很多原型,他是那个年代无数绝望的中国人的缩影。他们跟着国民党打仗,一直打败仗,家里人也被日军屠杀了,后来又通过与八路军共同抗日,慢慢建立了信心。姚尚武身上的戏剧性有一定的张力,心理变化也最多,因此在表演上很有压力。
记者:拍摄时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印小天:拍戏过程中,我受伤了。当时我要跑炸点,对冲,对面战士们拿的都是真枪,拍完之后发现我的左大腿裤子外侧破了一个口,裤子撩开之后发现左腿上开了一个大概3厘米的大口子。好在八一厂有军医,迅速给我进行了补救,不用缝针,不幸中的万幸。还有跑炸点的时候,我总爱眨眼,因为我亲眼看到很多人眼睛受伤,有些心理阴影。但是八一厂的烟火师非常好,他会尽量把安全系数提到最高。相信这部戏是中国国产战争片里的一部经典之作。
记者:你的父亲是军人,这对你塑造军人角色有哪些帮助?
印小天:首先气质上就不一样。很多人问,你是不是当过兵?父亲是军人,我觉得对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爷、我奶是老红军,我爸妈都当过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外形上,都会有军人的感觉。
记者:你觉得《百团大战》对现在年轻人有什么启示?
印小天: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这段历史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指挥下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抗日战役。这个战役之前提及的还不多。这场战役使得日本重新认识、审视了中国,而且影片中每一个角色传递出的正能量都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上图 印小天在《百团大战》中扮演姚尚武。
B. 李幼斌主演《生死阻击》上线,《亮剑》原班人马重聚,他们的演技如何
由吴静、薛梅担任总制片人,焦晓雨担任总导演,高希希监制,戴维执导,李幼斌、王韬、史兰芽领衔主演,魏子千、江水主演,张光北、黄品沅、矢野浩二(日本)特别出演的抗战电影《生死阻击》在爱奇艺上线。主演李幼斌、王韬出席映后互动,很多观众大赞影片的细节,无论从服装到装备,还是阻击战的战术,足见导演组对影片质量要求真的是非常严格。
不过依然为《生死阻击》的前景表示担忧,虽然阵容在网络大电影里面已经足够豪华,但网大都是小成本、小制作,没有能力去还原那些浩大的战争场面,所以网络电影一般都很少挑战这种抗战题材。《生死阻击》剑走偏锋把焦点聚焦在小规模阻击战,通过预告片和海报我们也没有发现太多的精彩动作场面,所以这一点肯定没法和《亮剑》相比,大家也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C. 百团大战电影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百团大战》讲述了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入最艰难时期,中国陕北延安,在日军轰炸机频繁轰炸下,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的故事。
剧情介绍: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入最艰难时期。欧洲战场,纳粹军队闪击波兰后,连下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挪威。1940年6月14日,号称世界列强之一的法国投降,希特勒在凯旋门前阅兵,叫嚣将实施“海狮行动”,进攻英国。
一直支持中国的苏联,为避免两面受敌,只能和日本签署满蒙边界停火协议。而在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为了抵抗日军的进攻,残酷的枣宜会战中,中将张自忠以身殉国,江汉平原以至华中大部又落入日本人之手。
中国陕北延安,在日军轰炸机频繁的轰炸下,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他们决定在这个时候,共产党和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要挺身而出,要打破亡国和投降的论调,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注入希望,要向侵犯中国的日军打下当头一棒。
而远在山西敌后的八路军总部,副司令员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也在为如何执行中共中央的精神,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而周密、细致、紧张地筹划、准备着。
(3)百团大战电影预告图片扩展阅读
《百团大战》角色介绍:
1,彭德怀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一声令下,一颗颗红色攻击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刹那间,在华北5000里交通线上,八路军105个团、20余万人全线出击,扑向日军控制的车站和据点,枪声、爆炸声响彻华北,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
2,左权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历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协助指挥八路军。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左权不仅谋划整个战役的组织、参谋工作,而且还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在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他协助彭德怀出色地指挥了关家垴战役。
3,姚尚武
《百团大战》幕后花絮:
1,吴越阐述每天在现场,和1000多名战士一起冒着酷暑风沙工作。唯一能做的就是,太阳晒,风沙吹她就背过脸去站着。
2,为了塑造张自忠这个形象,邓超之前细查资料,考虑到张将军的年龄问题,邓超两天没有刮胡子,如果导演不需要,现场再刮掉。
3,邓超因为剧中角色左手受伤,只用一只手扳开保险再打枪。
4,导演第一眼觉得邓超扮演张自忠将军在气质上很像,他心目中的张自忠就应该是邓超这样子的。
D. 百团大战黄之政团长简历
由宁海强执导,董哲编剧,陶泽如、刘之冰、印小天、吴越、唐国强、王伍福等领衔出演的电影《百团大战》中“黄之政”的团长、所带领的这个团被称为“黄之政团”,这是个虚构的人物,没有任何关于黄之政的历史记载。
历史上娘子关之战,晋察冀二分区五团是参战部队,所以推测黄之政团长的人物原型是八路军五团团长陈祖林,陈祖林的简历如下:
1929年春,参加革命,任赤卫队队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中央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战斗中腿部负伤。
1936年2月,调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第一团教导营学习。5月,西征时,任红一军第二师第五团参谋长,参加了仙城堡战斗。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营长。9月,参加平型关战斗,该营担任第一梯队。27日,亲率一个连冲上平型关楼,与日军拼杀,歼敌数百人,战斗中右腿部负重伤,仍然坚守阵地,直到战斗胜利。后该连仅存八九人。伤愈后随部参加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39年8月,率部在平山县东回舍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及东京慰问团一行150余人。9月,率部于灵寿县陈庄,协助一二○师第三八五旅,全歼日军水原旅团1500余人。
1940年3月4日,率部参加对顽固派朱怀冰等部作战,所部俘敌600余名。
1940年8月21日,参加攻打娘子关的战斗,歼灭日军500余名。12月,率部在阜平县沙河两岸,运用“麻雀战术”,半个月歼灭日伪军700余人,并将3000多日军逼走,收复了阜平县城,受到聂荣臻司令员通电嘉奖。
1941年4月21日,在河北平山县石殿北村牺牲。
电影《百团大战》黄之政团长的出场背景:
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入最艰难时期。欧洲战场,纳粹军队闪击波兰后,连下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挪威。在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为了抵抗日军的进攻,枣宜会战中,中将张自忠以身殉国,江汉平原以至华中大部又落入日本人之手。
中国陕北延安,在日军轰炸机频繁的轰炸下,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他们决定在这个时候,共产党和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要挺身而出,要打破亡国和投降的论调,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注入希望,要向侵犯中国的日军打下当头一棒。
而远在山西敌后的八路军总部,副司令员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也在为如何执行中共中央的精神,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而周密、细致、紧张地筹划。
在电影中,黄之政团长是片方重点刻画的中国军队中的中下层军官。片中对敌方重点表现的是日寇冈崎大队。八路军与这个曾制造姚家峪屠村惨案,偷袭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凶悍对手多次作战,从更具体的层面表现战争的残酷、激烈。影片重点塑造了新七团女政委梁山、五团团长黄之政、兵工厂冯师傅、哑巴骑兵战士等人。
E. 《百团大战》票房有多少
《百团大战》的最终票房,4.14亿。数据来源于糯米电影的实时票房统计。
第一个方面,自然观影上座率就不错。《百团大战》除了电影本身宣传外,的上档时间非常不错,大的环境是中国日益强大,受爱国情结影响。很多观众愿意花钱花时间来看这样一部片子。都二个,《百团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映,本身就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三个,《百团大战》的上映时间是2015年8月28日,选在一样一个日子上映,无疑是暑期档后的最大一个电影。这样的时机,有这样的票房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方面,机构组织的包场票房。这些机构主要由学校,行政机关部门,国有企业,爱国团体等等组成。很多人没有办法理解这类票房,所以往往夸大这部分票房,认为票房都是在这个里面产生的。其实想想,这些机构观影也是非常正常的,做为一个有着严谨的史实意义的电影,本身就是非常有必要看的。这些机构去观影完全是正常的一种行为。就算是有行政命令,那也是机构内部高层向下层下达的。
第三个方面:《百团大战》的上映时间长。从2015年8月28日上映到2015年10月07日这么长的时间里,票房肯定会比档期较短的电影票房高一点点。
其实,做为一部严谨的有史实意义的电影是非常有观看的价值的,大部分观心国家与民族的观众,都应该去看看。即使没有在电影院看,那么现在下载了看看。在网上看看,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F. 百团大战简介
1、简介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9师、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2、作战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3、历史意义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G. 百团大战电影上映时间 百团大战什么时候上映
上映时间
2015年8月28日(中国)
《百团大战》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抗战影片,由宁海强执导,董哲编剧,陶泽如、刘之冰、印小天、吴越、唐国强、王伍福等领衔出演 。
该片讲述了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入最艰难时期,中国陕北延安,在日军轰炸机频繁轰炸下,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H. 百团大战讲了什么有没有详细的百团大战电影简介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为后来我们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模范作用。
有关百团大战的电影简介: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入最艰难时期。欧洲战场,纳粹军队闪击波兰后,连下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挪威。1940年6月14日,号称世界列强之一的法国投降,希特勒在凯旋门前阅兵,叫嚣将实施“海狮行动”,进攻英国。一直支持中国的苏联,为避免两面受敌,只能和日本签署满蒙边界停火协议。而在中国,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为了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共产党人便组织发动了百团大战。此次战争又朱德和彭德怀指挥,最后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所以,我们要缅怀历史,缅怀革命前辈,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今日这幸福的生活,不忘使命,珍惜今日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I. 百团大战百度云资源
《百团大战》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GoFBvFfMM05ZLl2p03oaPw
《百团大战》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抗战影片,由宁海强执导,董哲编剧,陶泽如、刘之冰、印小天、吴越、唐国强、王伍福等领衔出演,邓超友情出演。该片讲述了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进入最艰难时期,中国陕北延安,在日军轰炸机频繁轰炸下,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J. 百团大战是什么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
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战役背景:
1、世界格局
1940年4月9日,德国出兵占领丹麦,突然袭击挪威,击退英法远征军后,于6月10日占领挪威全境。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5月15日、28日,6月22日,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英军退出欧洲大陆,英国本土受到入侵的严重威胁。
欧洲战局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以利下一步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5月10日,日本陆军省制定了《以昭和15、16年为目标的处理中国问题策略》,并在5月18日召开的陆军省、部首脑会议上正式通过。
其要点是,在1940年底以前,进一步统一与加强政略、战略和谋略,以全力迅速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屈服。
根据这一《策略》,日军把重点放在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上,对当时正在香港与国民党秘密进行的“桐工作”寄予了极大期望,为配合“桐工作”,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封锁和军事压力。
为切断中国西南方面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日本趁英法在欧战中遭受严重失败,在亚洲势力减弱之机,进一步对英法施加压力,威胁它们封锁中缅、中越国际交通线。6月20日,法国同意全面封锁中越边境,准许日本军事人员入越监视对华禁运情况。
7月12日,英国通知日本同意关闭滇缅公路,并于16日正式宣布:自7月18日起,3个月内禁止通过缅甸向中国运送军械、弹药、汽油、载重卡车及铁路材料,香港亦同时禁运。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处于抗战困难的中国武器进口减少约51%。
2、国内背景
1939年冬以来,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正太铁路是日军施行这一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日军在铁路沿线大小城镇、车站和桥梁、隧道附近,均筑有坚固据点,各以数十至数百人的兵力守备,并派装甲火车巡逻。
铁路两侧10至15公里的要点,筑有一线外围据点 [8] 。日军称正太铁路沿线是“不可接近”的地区,用它隔绝八路军总部、第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并以它为依托进攻抗日根据地。
1939年底至1940年春,国民党在华北挑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山西新军和八路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使日军“囚笼政策”得以趁机推行,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严重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春,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和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聂荣臻讨论确定破袭正太铁路。1940年5月1日,日军发动了武汉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枣宜会战,在广东方面发动了良口作战,企图对中国政府加强军事压力。
在枣宜作战中,日军本无意于长期占领宜昌,但受德军6月14日占领法国首都巴黎的鼓舞,改变初衷,决定占领宜昌,以便直接威胁重庆,动摇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日军航空兵以宜昌为基地,使5月18日开始的日军航空兵对大后方的战略轰炸进一步升级。
日本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给抗战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国民党内一些人更加动摇,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
为克服这一严重危机,中共中央在1940年7月7日发表的《中共中央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指出:日本“企图用封锁我国际交通线,向我正面进攻及举行天空轰炸等加重压力与加重困难的办法,达到其分裂中国内部,逼迫中国投降之目的”。
“现在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号召“全国应该加紧团结起来,克服这种危险与困难”。于是,八路军总部决定把酝酿成熟的破袭正太路设想付诸实施,出击敌后交通线,给敌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粉碎日本的企图,以利全国局势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