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片尾字幕片尾曲名: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独奏是Sarah NEMTANU,罗马尼亚女小提琴家,同样也是一位琴艺很棒的美女。
演奏乐队是布达佩斯交响乐团。
Ⅱ 柴可夫斯基到底是怎么死的
俄国著名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11月6日凌晨突然死亡,结束了他那瑰丽的一生。这一年,音乐家的个人声誉急剧提高,事业也达到了辉煌的阶段,他的溘然长逝使人们对他的死因充满了好奇。11月18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六交响乐》(“悲怆”)第二次公演,取者了巨大的成功。乐曲自始至终的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这种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的“预言”。于是,柴可夫斯基“自杀”立即传为奇闻。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
他创作《第六交响乐》,原意是想献给自己的外甥费拉奇米?达维多夫的。不料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支交响乐的演出竟与他的死紧密相连,并成为他的死因之谜。及至后来,有人发现一份所谓柴可夫斯基写的“秘密标题”的草稿,上面写着:这部交响乐的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活动,必须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也要短)。于是,他们又以此为据,证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另有一些人认为,虽然柴可夫斯基确实试图自杀,而且他的《第六交响乐》的主题,也是悲剧性的。然而,《第六交响乐》却绝不是作者为自己“自杀”所写的“挽歌”。因为,1893年这一年,是作者获得极高荣誉的一年,人们怎么也找不出他自杀的理由。5月29日,他到伦敦参加英国剑桥大学音乐社成立50周年纪念大庆。皇家好乐音乐会6月1日又演奏了他的《第四交响乐》,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6月13日,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名誉教授。可以说正是这种荣誉带来的喜悦的冲动,才激励着他创作《第六交响乐》,正如他所说,他要在新交响乐中“充分表达这种心情”。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存在“自杀”的动因。至于“秘密标题”的草稿,也根本不符合创作的实际情况,因为《第六交响乐》完稿和第一次公演,都是没有标题的。而且当一位朋友建议把它改为“标题交响乐”时,柴可夫斯基曾经一口回绝,并反驳说:“既然我不打算提出标题,为什么要叫做‘标题交响乐’呢?”甚至他在总谱上写下了“悲怆”的第二天就又改变了主意,立即写信给杰金逊,要求以“作品第6号”发表这部交响乐。这样看来,“秘密标题”草稿,显然是经过了某种程度的纂改,歪曲了作者的原意。
其实,柴可夫斯基应该是死于急病。11月1日傍晚他与朋友共进晚餐,并酗酒直至凌晨2时,次日早晨,他开始失眠,消化不良。午后,喝了一杯生水,从此就一病不起,终于在11月6日不幸逝去。根据彼得堡最优秀医生中的两位佼佼者——勃廷逊兄弟的诊断,柴可夫斯基确实是死于霍乱。
当然,声名显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杀,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
Ⅲ 柴可夫斯基有哪些著名作品
作家生平作品目录:《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舞剧《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
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柴氏应其友Leopold Auer而写的。此老兄当时拒绝演奏( 不适小提琴演奏是当时使用的字眼)。这个曲子就这样束之高阁, 直到另一位小提琴新秀Adolf Brodsky 同意姑且一试时才得以公开於世。1881年12月04日全曲由Brodsky在李希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中首次演奏此曲。不料恶评旋踵而至;当时维也纳评论界泰斗Eard Hanslick 曾说:「听众可以看到小提琴已非在演奏,它在猛拉後支离破碎,反弹而将演奏者打得鼻青脸肿。」柴氏至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Brodsky 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不过Auer也赢得柴氏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
第五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六交响乐“悲怆”(Symphony No.6"Pathetique") B小调,(OP.74),作于1893年。这部作品题献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它的标题是《悲怆》,悲怆的标题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议。柴可夫斯基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
第七交响乐-降E大调交响乐(Symphony In E Flat Major-Symphony No.7) 。众所周知柴可夫斯基写了6部交响乐,其中后三部更是柴氏的代表作,到现在还是音乐会经常演出的曲目。那又何来一部“第七”交响乐呢?其实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一八一二年序曲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序曲《一八一二年》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1875柴可夫斯基受彼得堡《小说家》杂志发行人之托,每月按俄罗斯的著名诗人的题诗写一首与之相适应的钢琴曲。于是他嘱咐男仆,每月到时候提醒他写作,写完一首交稿一首。唯有六月和十一月引不起他的创作灵感,只好用《船歌》作为六月,《雪橇》作为十一月,从而写全了十二个月的十二首钢琴曲。1882年以套曲形式,题名《四季》正式出版。
《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子与三拍子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意大利随想曲完成于1880年夏,初演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马,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1880年二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在过去的数天中,我已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这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写成的。我想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些从无意中得来的动人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里收集来的,有些是我在马路上亲耳听到的。”由此可见,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雅俗共赏,流传广泛,与他不断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有着密切关系。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1870和1880年分别进行修订。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当时作者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题材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蒙泰欧和凯普莱特两大贵族家族的青年男女,虽有劳伦斯神父相助,但终因两个家族的世仇,导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柴科夫斯基采用着重刻划悲剧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乐曲成功地体现了戏剧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史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
舞剧《胡桃夹子》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作于1892年。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作者从舞剧中选了六首曲子作为《胡桃夹子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响乐演奏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剧在彼得堡首演。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
Ⅳ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个人资料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又译为柴科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个人资料吧!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生于1840年,在距离莫斯科1000公里的votkinsk小镇度过童年,在他年幼的时候,有一次他弹完钢琴后一直在哭泣,然后大声嚷道:有音乐,有音乐!但周围根本没有音乐响起,他指着自己的头说:远离我!远离我!在这里。后来的事实证明,音乐并没有远离柴可夫斯基,甚至他自己后来放弃公务员的职位,进行音乐的创作,之所以喜欢柴可夫斯基,是因为第一柴式悲剧的张力十分吸引人,第二点是因为柴式的音乐是一直基础的美,即使不懂复调和声照样可以欣赏柴式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10岁的时候进入圣彼得堡的法学院就读,他学习了9年,这里有严格的纪律和同性恋。他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写音乐,在这里还不懂音乐理论的他,留下了一首我的天才,我的天使,我的朋友的浪漫曲。
1874年,他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来看望尼古拉·鲁宾斯坦的时候,他弹奏了这首协奏曲,并希望得到他的建议。柴式回忆道:“我弹奏了第一乐章,没有一个字,没有一点评论。那是多么的愚蠢和不能容忍,一个人为他的朋友准备了食物,他的朋友吃了,但没有说一句话,说点什么吧!看在上帝的份上,即使不表扬,请发表点意见。我增强自己的耐心,一直弹奏到最后。沉默了许久之后,他终于开口评价整个协奏曲,他觉得这首协奏曲完全没有价值,提出很多修改的意见”,柴可夫斯基说:“我不会修改任何一个音符!”,然后义愤填膺的走人。
之后柴可夫斯基把这首协奏曲献给了汉斯·冯·比洛,比洛去美国的时候,带上了这首协奏曲,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首演,之后的一个月又在俄国上演,尼古拉·鲁宾斯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这首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基辛说他自己经常用柴一钢协来试钢琴,因为开头的和弦太棒了!
莫斯科大剧院1875年委托柴可夫斯基创作《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败。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人物评价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
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Ⅳ 一部励志音乐片,笑中带泪的法式狂想曲,《音乐会》好看吗
是很好看的,看完之后是觉得很励志的,而且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的
Ⅵ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j简介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充满着对社会黑暗不满和悲愤,以及对自身命运凄叹的,同时也充满了柴可夫斯基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也就是这部交响曲公演一个星期之后,年仅53岁的柴可夫斯基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柴可夫斯基是一位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的聆听,慢慢的品味和深入的学习。
Ⅶ 柴可夫斯基有哪些著名作品
一、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
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
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
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
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二、人物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Lyn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即6号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Ⅷ 求电影名:主角是前苏联的一个音乐家
交响人生。。
对不
剧情:
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苏联最著名的指挥家,是著名的莫斯科Bolcho?交响乐团的灵魂。但是因为他拒绝与几位犹太音乐家——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Sacha——解除合作关系,他在事业的巅峰时被开除了。这一切全都是因为勃烈日涅夫订下的法律!此后,安德烈仍无法忘情于Bolcho?,于是他仍在那里任职,不过是作为一个……清洁工人。
某天晚上,正当他在整理经理的办公室时,突然来了一封传真:法国著名的夏特莱剧院邀请这支著名的交响乐团去巴黎演出。于是他计上心头:不如召集昔日的伙伴,顶Bolcho?之名去巴黎演出如何?
俄罗斯首席歌剧院的指挥家安德烈,于30年前,他秉持种族平等主义,拒绝遣散犹太乐手,并毅然决然离开这个他虽享受其中、却不认同其价值观的工作环境。
事过境迁,转眼过了30年,白发斑驳的他,默然回到Bolshoi交响乐团……然而,并非凯旋归来,而是屈身一个清洁工的卑微工作。他日日夜夜,聆听着悠扬的乐曲在耳边缭绕,心中犹存的音乐热度,却一点也无法获得满足,这使他大为失落,但,能够与音乐靠那么近,似乎一切都值得隐忍。
直到一天,在最忙碌工作的时候,他无意间瞥见老板的一封传真,他好奇上前一读,发现上头写着要邀请Bolshoi交响乐团前至巴黎Chatelet表演厅演奏。
安德烈知道,这是一个巧逢的良机,错过可惜……于是,他大胆集聚所有和他一样沦为清洁工的老战友,并说服他们,一起假扮成Bolshoi乐团,出国做一次迟暮岁月中的复公演出…哪怕,也是一次最终的谢幕……
安迪菲利普夫(艾力薛吉斯高)是著名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指挥家,当年为了与一众犹太音乐家演出,因此被免除职务,沦为管大剧院里的一名清洁工!而跟随他的一众犹太人,不少变成了搬运工人、技工或的士司机。
30年后的今天,安迪偶然得知乐团被邀前往巴黎沙特莱剧院演出,他决定来个大反击,将他的好友们聚集起来冒充莫斯科乐团,一起来到梦寐以求的巴黎,梦想随着柴可夫斯基协奏曲而悠扬,而一个埋藏在旋律中触动人心的秘密亦被揭开……
Ⅸ 介绍下柴可夫斯基
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
英文名: 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生 於: 07 / 05 / 1840
卒 於: 06 / 11 / 1893
国 籍: 俄罗斯
乐 派: 浪漫乐派
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国著名作曲家,近代评论家都说柴可夫斯基是个『怪人』。他不见容於任何团体,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独自过著异乎常人的生活。柴可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却很寻常。他生於1840年,父母都是中产阶级(父亲拥有一个铁矿场),他们送他上寄宿学校、念大学,希望他做个律师。柴可夫斯基对这样的生活其实厌恶到了极点。虽然有个快乐无忧的童年,但他的个性优柔寡断,根本不懂得如何建立人际关系。8岁那年,他被送到寄宿学校。被迫脱离母爱的庇护,对他真是难以忍受的感情折磨,郁闷人生自此开始。柴可夫斯基於是寄情於音乐。从小学钢琴的他很快便崭露头角,且到22岁之前都在圣彼得堡音乐院选修音乐课程。后来他放弃了法律,成为专修音乐的学生,3年后就开了第一场个人作品演奏会。柴可夫斯基的人生充满矛盾。他与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交往,如鲍罗定、穆索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但却格格不入。他觉得待在俄国快喘不过气来,於是云游四海,但却又迫不及待想回家。他只要一想到要与他人亲密接触就却步不前,内心又渴求热情洋溢、海誓山盟的情爱关系。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动人,著名的作品有「天鹅湖」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组曲、「1812」序曲、「悲怆」交响乐等,都是深受欢迎的作品。
生平大事
1840年: 5月7号生於俄罗斯沃基斯克。
1845年: 开始自行在家中的钢琴上弹奏。
1847年: 无师自通的掌握了初步弹奏技巧。
1848年: 举家迁往圣彼得堡,进寄宿学校就读。
1849年: 因父亲工作的关系,全家迁往圣彼得堡,开始接受正式的音乐教育。
1859年: 从法律学校毕业,随后进入司法院担任事务员。
1861年: 进入音乐学院跟随音乐院院长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
1862年: 开始在司法部任职,当一个小官吏。
1863年: 放弃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
1865年: 柴可夫斯基自音乐学院毕业。同年,《特性舞曲》首演。
1866年: 搬到莫斯科。
1867年: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交响曲完成。
1868年: 柴可夫斯基开始与俄国国民乐派「五人组」得成员交往。
1869年: 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最著名的管弦乐幻想曲「罗密欧与茱丽叶」,同年他坠入爱河,爱上了女歌手黛西利‧雅尔托。
1872年: 他不得不放弃作曲的日子,而以乐评家的方式写乐评糊口,前后长达四年之久。
1874年:创作出降b小调《第l号纲琴协奏曲》。
1876年: 年底开始与富有运输商的遗孀梅克夫人间长达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也他的赞助人,两人始终都只靠书信联络,两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见过一面。
1877年:《天鹅湖》首演;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与安东尼娜相识结婚。创作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1878年: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号交响曲在尼可拉‧鲁宾斯坦的指挥下,在莫斯科初奏。
1879年: 歌剧「尤金‧奥涅金」首演,获得相当的成功。
1880年: 完成「义大利随想曲」、「1812年序曲」时,柴可夫斯基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作曲家了。
1884年: 柴可夫斯基获得沙皇赠勋。
1885年: 出任俄国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同年完成了著名的「曼佛瑞德交响曲」。
1887年: 柴可夫斯基到欧洲各国游历演出,获得无比的成功。
1888年: 首次前往西欧巡迥指挥演奏。
1889年: 写出著名的芭雷音乐「睡美人」。
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0年: 与梅克夫人的决交
1892年: 完成曲芭蕾音乐《胡桃钳组曲》,并进行首演。
1893年: 逝世,葬於圣彼得堡。柴科夫斯基的死因一直扑朔迷离,早期有人说是因为染上霍乱,但现在可推断於他是自杀。
Ⅹ 柴可夫斯基《音乐会》电影中出现的背景音乐
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