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电影有哪些流派
电影流派,指电影根据独特风格而进行分类的派别。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电影流派大致有五种:
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等。
2. 世界电影流派的划分
1,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
2,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
3,德国新电影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著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
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
4,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
5,意象派电影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
这三个流派指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法国新浪潮流派和新德国电影运动流派。三个流派不是并行而是相继出现在电影史上的,时间相差大约十年左右。由于国家和时代不同这三大流派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但其思想倾向和理论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求“真”,因为三大流派产生的初衷都是为了反对好莱坞那种虚伪、豪华、理想化的拍片方式。他们求“真”的方式就是刻画内心、表现人生、多用长镜头等。但使用这些方式时,各流派之间的标准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对“真”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4. 电影分哪些流派 电影是如何分类的 电影分
电影分学院派和商业电影。受众人群不一样,学院派是搞艺术的,追求艺术价值。商业电影追求如何赚钱提高票房。
详细分类,就是剧情类 喜剧类 动作类 恐怖惊悚类 但是这几种片子定义不是特别明显,比如电影《黑天鹅》 可以定义成剧情类或者惊悚。
片名:分歧者
分歧者
类型:动作 / 爱情 / 科幻
导演:尼尔·博格 主演:谢琳·伍德蕾 /提奥·詹姆斯/ 凯特·温丝莱特 / Luke Kleintank /Maggie Q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发行公司:顶峰娱乐(Lionsgate)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14-03-21
内容简介
《分歧者》根据23岁女作家维罗尼卡-罗斯(Veronica Roth)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是三部曲之一。故事讲述了在未来的芝加哥,人们被分成五大派别,分别是:诚实(Candor)、博学(Erudite)、友好(Amity)、无畏(Dauntless)、无私(Abnegation)。每一个孩子在16岁的时候都要选择一个派别加入,并经受考验。女主角碧翠丝(Beatrice “Tris” Prior)正面临这样的选择,然而她与别人不同,“能力倾向测试”显示她同时具备无畏、无私、博学三种特质,是一个罕见的“分歧者”。一方面牵挂家人、一方面又有自己主见的碧翠丝做出令人惊讶的选择。同时,她的特殊身份早已引来各派人物的关注;表面和平的城市下,一个个危险的阴谋正在酝酿着……碧翠丝接下来的选择,不但决定了她的存亡,更关联着无数的生命。
6. 电影流派的由来
自从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流派大致有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现代主义流派;
7. 现代西方电影有哪些流派要考试,大家帮帮我吧,
现代西方电影流派一般分为两个:一个生活流,一个意识流
意识流是以 《8去》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为代表的;生活流则是以《老姑娘》和另一部意大利影片《木屐树》为代表的。 这四部影片应该说是以上两种流派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它们标志着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甚至是电影特性自身的概念在欧洲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比较突出的,它对电影艺术带来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8. 《异类觉醒》中有几个派系分别是什么意思
电影中把人们按特质划分为五大派别:无畏派、无私派、博学派、诚实派、友好派。
无畏派(Dauntless)
价值观:勇敢
主要职业:军人
代表颜色:黑色
抵制:胆小和懦弱
宣言:“我们相信勇气的力量,那种鼓舞一个人为别人铤而走险的勇气。他人唏嘘,我们怒吼——为了保卫那些没有能力为自己辩护的人。”
无私派(Abnegation)
价值观:利他心
主要职业:政治人
代表颜色:灰色
抵制:自私和漠然
宣言:“我选择不再注视自己的倒影,而是将光照向他人,信任我的兄弟姐妹而非依靠自己有限的力量,直至我消失。”
博学派(Erudite)
价值观:知识
主要职业:教授、研究
代表颜色:蓝
抵制:无知和愚昧
宣言:“无知的定义不是愚蠢,而是对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导致缺乏理解,缺乏理解通向隔绝和误会,隔绝和误会产生冲突。所以知识是唯一合理解决冲突的方法。为了避免冲突,我们致力消除误会,建立真知的世界,治愈无知的灵魂。”
诚实派(Candor)
价值观:正直
主要职业:律师
代表颜色:黑和
抵制:隐瞒和包庇
宣言:“真相使人透明,真相使人强大,真相让我们紧紧相连。
友好派(Amity)
价值观:和平
主要职业:咨询师、护士
代表颜色:红色
抵制:冲突与战争
分歧者不属于任何一派。分歧者兼具多种特质,有异于常人的感知力和创造力。行事特立独行,有主见,但不会过分张扬。女主角“翠丝”就拥有多重派系的特征,被归类为“分歧者”,因此陷入了被反派追杀的危险境地。因为分歧者被视为有潜力发起动乱和革命的主力军,是社会统治者的忌惮对象。因为分歧,就被清除。
9. 全球的电影有多少流派 各流派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
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 “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 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实验电影 Experimental film
从19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16厘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前卫电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实验电影的萌芽时期;二次大战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虽然中心仍在美国,但是在英、法、义大利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展开拍摄实验电影的活动。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10. 什么是电影流派世界三大电影流派的特点
这三个流派指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法国新浪潮流派和新德国电影运动流派。三个流派不是并行而是相继出现在电影史上的,时间相差大约十年左右。由于国家和时代不同这三大流派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但其思想倾向和理论主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求“真”,因为三大流派产生的初衷都是为了反对好莱坞那种虚伪、豪华、理想化的拍片方式。他们求“真”的方式就是刻画内心、表现人生、多用长镜头等。但使用这些方式时,各流派之间的标准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对“真”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